- 2021-06-10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鄂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理)试题
鄂州市2018—2019学年度高中质量监测 高二数学(理科)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填写清楚。 2.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把答案代码填在答题纸前面的选择题答题表内,不能答在试卷上。 3.填空题和解答题应在指定的地方作答,否则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 1.为了了解全校1740名学生的身高情况,从中抽取140名学生进行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总体是1740 B. 个体是每一个学生 C. 样本是140名学生 D. 样本容量是140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区分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这四个概念时,首先找出考查的对象是全校学生的身高,从而找出总体、个体,接着根据被收录数据的这一部分对象找出样本,最后根据样本确定样本容量。 【详解】解:本题考查的对象是1740名学生的身高情况,故总体是1740名学生的身高情况;个体是每个学生的身高情况;样本是140名学生的身高情况;故样本容量是140.所以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总体、个体、样本与样本容量四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 2.已知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则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是 A. 63、64、66 B. 65、65、67 C. 65、64、66 D. 64、65、64 【答案】B 【解析】 【分析】 ①在频率直方图中,众数是最高的小长方形的底边的中点横坐标的值;②中位数是所有小长方形的面积和相等的分界线;③平均数是各小长方形底边中点的横坐标与对应频率的积的和。 【详解】解:由频率直方图可知,众数=; 由,所以面积相等的分界线为65,即中位数为65; 平均数=。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频率直方图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需理解并牢记公式。 3.7人并排站成一行,如果甲、乙两人不相邻,那么不同的排法总数是 A. 1440 B. 3600 C. 4320 D. 4800 【答案】B 【解析】 【分析】 第一步,除甲、乙以外的5人全排列;第二步,从6个空中选2个排甲乙;最后,把两步的结果相乘可得答案。 【详解】解:除甲、乙以外5人全排列,共有种结果,5人排队后会出现6个空,从中选出2个排甲、乙,有种结果。所以满足条件的排队总数=(种),故选B。 【点睛】不相邻的排列问题要用插空法。 4.在的展开式中,的系数等于 A. 280 B. 300 C. 210 D. 120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二项式定理,把每一项里的系数单独写下来,然后相加,再根据组合数性质,化简求值。 【详解】解:在的展开式中,项的系数为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二项式定理展开以及利用组合数性质进行化简求值。 5.已知x,y是上的两个随机数,则x,y满足的概率为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以面积为测度,确定(x,y)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面积,求出在正方形内的面积,即为所求概率。 【详解】解:如图所示,正方形面积,阴影面积,所以的概率。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几何概型,关键要确定总面积和阴影面积。 6.已知随机变量服从二项分布,且,,则p等于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随机变量符合二项分布,根据二项分布的期望和方差的公式和条件中所给的期望和方差的值,得到关于和的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到要求的两个未知量. 详解:随机变量服从二项分布,且,, 则由 , 可得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二项分布的期望与方差的简单应用,通过解方程组得到要求的变量,这与求变量的期望是一个相反的过程,但是两者都要用到期望和方差的公式. 7.已知,则的最小值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条件利用柯西不等式得,,由此求得的最小值。 【详解】解:因为,根据柯西不等式, 可得, , 故,当且仅当时取等号,故的最小值为,所以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柯西不等式的简单应用。 8.方程表示双曲线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 A. -3<m<0 B. -3<m<2 C. -3<m<4 D. -1<m<3 【答案】A 【解析】 由题意知,,则C,D均不正确,而B为充要条件,不合题意,故选A. 9.已知F为抛物线C:y2=4x的焦点,过F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l1,l2,直线l1与C交于A、B两点,直线l2与C交于D、E两点,则|AB|+|DE|的最小值为 A. 16 B. 14 C. 12 D. 10 【答案】A 【解析】 设,直线的方程为,联立方程,得,∴,同理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满足,由抛物线定义可知 ,当且仅当(或)时,取等号. 点睛:对于抛物线弦长问题,要重点抓住抛物线定义,到定点的距离要想到转化到准线上,另外,直线与抛物线联立,求判别式,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是通法,需要重点掌握.考查最值问题时要能想到用函数方法和基本不等式进行解决.此题还可以利用弦长的倾斜角表示,设直线的倾斜角为,则,则,所以 . 10.若是函数的极值点,则的极小值为 A. B. C. D. 1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极值点确定参数a的取值,然后把a代入导函数,求出函数的另外一个极值点和增减区间,从而求出函数的极小值。 【详解】解:由题意得, ,因为是的极值点,所以,解得。所以,当时, ,为增函数;当时, ,为减函数。则的极小值为。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根据函数的极值点来确定参数a以及求函数的极小值。 11.已知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其导函数为.当时,恒有,若,则不等式的解集为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为偶函数,则也为偶函数,利用导数可以判断在为减函数,则不等式可转化为,解不等式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解: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 。 时,恒有, 又, 在为减函数。 为偶函数, 也为偶函数 在为增函数。 又,,即,化简得,得。故选A。 【点睛】通过构造新函数来研究函数单调性是本题一大亮点,同时利用抽象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解不等式是常考考点,要牢牢掌握。 12.已知分别是椭圆的左、右焦点,为椭圆上一点,且(为坐标原点),若,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以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根据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由知此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垂直,即此平行四边形为菱形,∴,∴是直角三角形,即,设,则 ,∴,故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3.将点的极坐标化为直角坐标为___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直接利用极坐标的公式化成直角坐标. 详解:由题得所以点的直角坐标为. 点睛:(1)本题主要考查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的互化,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2)点P化成直角坐标的公式为 14.抛掷甲、乙两颗骰子,若事件A:“甲骰子点数大于4”;事件B:“甲、乙两骰子的点数之和等于7”,则的值等于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先求出甲骰子点数大于4的事件个数,再求出甲、乙两骰子点数和为7时,甲骰子点数大于4的事件个数,结合条件概率的公式,即可求解。 【详解】由题意得,为抛掷甲,乙两颗骰子,甲骰子的点数大于4时甲、乙两骰子的点数之和等于7的概率。 因为抛掷甲、乙两骰子,甲骰子点数大于4的基本事件有个,甲骰子点数大于4时,甲、乙两骰子的点数之和等于7,基本事件有(5,2),(6,1)共两个,所以,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条件概率的求法,属基础题。 15.如图甲是第七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简称)的会徽图案,会徽的主体图案是由如图乙的一连串直角三角形演化而成的,其中,如果把图乙中的直角三角形继续作下去,记的长度构成数列,则此数列的通项公式为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由勾股定理可得,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解即可. 【详解】根据图形, 因为都是直角三角形, , 是以1为首项,以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归纳推理的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与通项公式,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意在考查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属于与中档题. 16.对于函数有下列命题: ①在该函数图象上一点处的切线的斜率为; ②函数的最小值为; ③该函数图象与x轴有4个交点; ④函数在上为减函数,在上也为减函数.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 【答案】①②④ 【解析】 【分析】 ①求该函数在点处的切线斜率,先对求导,然后代入即可求得;②④考查函数的单调性和最值,应该分和两种情况分别用导数求解;③画出函数在y轴两侧的图象,可知道函数与x轴只有3个交点。 【详解】解:当时,,,所以,①正确;且在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故时,有最小值,当时,在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故时,有最小值,故有最小值,②④正确;因为时,恒小于0,且,故该函数图象与x轴有3个交点,③错误;所以答案为①②④。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段函数的切线、单调性、最值以及与x轴的交点问题,主要涉及到分类讨论的思想。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 17.已知,,p:,q:. p是q的什么条件? 【答案】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解析】 【分析】 通过解不等式可以确定集合A、B的范围,从而可以求出p、q范围,因为p是q的一个真子集,所以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详解】解:由,即或, 得或, 即p:, 由,得, 得或, 即q:, 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值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以及集合的补集运算,还有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判断。 18.某小组共10人,利用假期参加义工活动,已知参加义工活动次数为1,2,3的人数分别为3,3,4,现从这10人中随机选出2人作为该组代表参加座谈会. 设A为事件“选出的2人参加义工活动次数之和为4”,求事件A发生的概率; 设X为选出的2人参加义工活动次数之差的绝对值,求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答案】(1) ; (2). 【解析】 【分析】 (1)可根据题意分别计算出“从10人中选出2人”以及“2人参加义工活动的次数之和为4”的所有可能情况数目,然后通过概率计算公式即可得出结果; (2)由题意知随机变量的所有可能取值,然后计算出每一个可能取值所对应的概率值,写出分布列,求出数学期望值. 【详解】(1)由已知有, 所以事件的发生的概率为; (2)随机变量的所有可能的取值为0,1,2; ;; ; 所以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为: 0 1 2 数学期望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数学期望的计算问题,能否正确计算出每一个随机变量所对应的的概率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考查推理能力,是中档题。 19.已知抛物线过点,且焦点为F,直线l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 ⑴求抛物线C的方程,并求其准线方程; ⑵为坐标原点.若,证明直线l必过一定点,并求出该定点. 【答案】(1)抛物线C的方程为,其准线方程为(2)直线l必过一定点,详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点M代入抛物线方程,可得P,即可求出抛物线方程及其准线方程; (2)直线l的方程为代入,得,利用韦达定理结合 ,求出b,即可证明直线l 必过一定点,并求出该定点。 【详解】解:将代入,得,所以,故抛物线C的方程为, 其准线方程为。 设直线l的方程为代入,得, 设,, 则,, =x1x2+y1y2=(ty1+1)(ty2+1)+y1y2=-4bt2+4bt2+b2-4b=-4, ,所以直线方程为,必过一定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抛物线的方程及准线方程,以及直线过定点的问题,意在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化归与转化能力、运算求解能力,以及设而不求思想。 20.已知函数 ⑴当时,解不等式; ⑵求函数的最小值. 【答案】(1)不等式解集为R(2) 【解析】 【分析】 (1)利用零点分段法将不等式分为三段,然后分别求解,最后取它们的并集即可; (2)根据绝对值三角不等式和均值不等式逐步推理,可以得到最小值。 【详解】解:当时,, 当时,,得,即有, 当时,,得,即有, 当时,,得,即有, 综上,不等式的解集为R. , 当且仅当,且时取“” 函数的最小值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三角不等式和均值不等式的应用。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算求解能力。 21.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且过点,直线交椭圆于不同的两点,设线段的中点为. (1)求椭圆的方程; (2)当的面积为(其中为坐标原点)且时,试问:在坐标平面上是否存在两个定点,使得当直线运动时,为定值?若存在,求出点的坐标和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2)存在点,或,,使得为定值. 【解析】 试题分析:(1)求椭圆标准方程,由于已知离心率为,这样可得,从而可得,从而可设可椭圆方程为,再把椭圆上点的坐标代入可解得,得椭圆方程; (2)由题设结论可知中点的坐标适合一个椭圆方程,即点在椭圆上,那么题中要求的定点就是椭圆的焦点.实质上从问题出发,就让我们想到点应该在某个椭圆上.因此从这方面入手,就要求的轨迹方程,因此我们从已知出发先找出参数的关系,再求出弦中点的坐标(用表示),然后消去参数可得. 具体方法:由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方程组,消去后得的一元二次方程:,已知保证,即直线与椭圆一定相交,设,可得,于是有,从而点的坐标,由直线圆锥曲线相交弦长公式可得弦长,由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可得原点点到直线的距离为,利用的面积为可得满足的关系:, 试题解析:(1)由于椭圆的离心率为,则,故椭圆: 又椭圆过点,从而,从而椭圆的方程为. (2)当直线的斜率存在时,设其方程为,并设,联立方程, 得,则 从而,从而点的坐标为 由于,点到直线的距离为, 则的面积 由题得:, 从而化简得: 故,即或, 又由于,从而. 当时,由于,, 从而 即点在椭圆上. 由椭圆的定义得,存在点,或,, 使得为定值. 考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直线与椭圆的综合. 22.已知函数 (1)讨论函数f(x)的极值点的个数; (2)若f(x)有两个极值点x1、x2,证明:f(x1)+f(x2)>3-4ln2. 【答案】(Ⅰ)(ⅰ)时,仅有一个极值点;(ⅱ) 当时,无极值点; (ⅲ)当时,有两个极值点.(Ⅱ)详见解析 【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Ⅰ)先求导数,再确定导函数零点情况,这需分类讨论:一次与二次的讨论,二次中有根与无根的讨论,两根情况分相等、一正一负、两不等正根,最后根据对应情况确定导函数符号变化规律,确定对应极值点个数;(Ⅱ)由(Ⅰ)先确定有两个极值点时,的取值范围,以及满足条件,再化简为的函数,最后根据导数确定对应函数单调性,根据单调性证明不等式. 试题解析:解:(Ⅰ)由得, (ⅰ)时, , 所以取得极小值,是的一个极小值点. (ⅱ)时,,令,得 显然,,所以, 在取得极小值,有一个极小值点. (ⅲ)时,时,即在是减函数,无极值点. 当时,,令,得 当和时,时,,所以取得极小值,在取得极大值,所以有两个极值点. 综上可知:(ⅰ)时,仅有一个极值点; (ⅱ) 当时,无极值点; (ⅲ)当时,有两个极值点. (Ⅱ)由(Ⅰ)知,当且仅当时,有极小值点和极大值点,且 是方程的两根,所以, , 设,, 所以时,是减函数,,则 所以得证. 点睛:研究函数极值点问题,往往转化为研究二次函数零点或一元二次方程根的问题.而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问题,往往需要讨论是否有根,有根时是否在定义区间,有几个在定义区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