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东丽区第一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东丽区第一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1)

天津市第 100 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二数学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 1.设命题 2: , 2nP n N n   ,则 P 为( ) A. 2, 2nn N n   B. 2, 2nn N n   C. 2, 2nn N n   D. 2, 2nn N n   【答案】C 【解析】 【详解】特称命题的否定为全称命题,所以命题 的否命题应该为 2, 2nn N n  ≤ ,即本题 的正确选项为 C. 【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 2.已知向量 a =(2m+1,3,m-1),b =(2,m,-m),且 a //b ,则实数 m 的值等于( ) A. 3 2 B. 2 C. 0 D. 3 2 或 2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空间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求解,即存在  ,使(2m+1,3,m-1)=λ (2,m,-m).列方程 组解得 m . 【详解】∵空间平面向量 a =(2m+1,3,m-1), b =(2,m,-m),且 a ∥b , ∴(2m+1,3,m-1)=λ (2,m,-m)=(2λ,λm,-λm), ∴ 2 1 2 3 1 m m m m            ,解得 m =-2.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空间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空间 ,a b   ( 0b  r r ), / /a b   存在实数  ,使 得 λa b=  . 3.等比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为 13n nS a b   ,则 a b  ( ) A. 3 B. 1 C. 1 D. 3 【答案】A 【解析】  13n nS a b   , 1 1 , 2a S a b n     时, 2 1 2 ·3n n n na S S a     ,因为数列是等比数 列, 12 3a b a    ,即 1 3b a 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属于中档题目. 等比数列的判断方法有:(1) 定义法:若 1n n a qa   (q 为非零常数)或 1 n n a qa   (q 为非零常数且 n≥2 且 n∈ *N ),则 na 是 等比数列.(2)中项公式法:在数列 na 中, 0na  且 1 2n n na a a  (n∈ *N ),则数列 na 是等比数列.(3)通项公式法:若数列通项公式可写成 · n na c q (c,q 均是不为 0 的常数, n∈ *N ),则 na 是等比数列. 4.关于 x 的不等式 0ax b  的解集是  1, ,则关于 x 的不等式  3 0ax b x   的解集是 ( ) A.    , 1 3,   B.  1,3 C.  1,3 D.    ,1 3,   【答案】C 【解析】 关 于 x 的 不 等 式 0ax b  , 即 ax b 的 解 集 是  1, , 0a b    , ∴ 不 等 式   3 0ax b x   ,可化为   1 3 0x x   ,解得 1 3x- < < ,∴所求不等式的解集是  1,3 ,故选 C. 5.空间四边形 ABCD 中,若向量 , ( 7, 1, 4)CD     ,点 E,F 分别为线段 BC, AD 的中点,则 EF  的坐标为( ) A. (2,3,3) B. ( 2, 3, 3)   C. (5, 2,1) D. ( 5,2, 1)  【答案】B 【解析】 试 题 分 析 : 取 中 点 , 连 接 , , , 而 ,故选 B. 考点:空间向量 6.已知数列 na 中,  1 11, 2 1 ,n n na a a n N S     为其前 n 项和, 5S 的值为( ) A. 63 B. 61 C. 62 D. 57 【答案】D 【解析】 解:由数列的递推关系可得:  1 11 2 1 , 1 2n na a a      , 据此可得:数列 1na  是首项为 2 ,公比为 2 的等比数列,则: 11 2 2 , 2 1n n n na a      , 分组求和有:  5 5 2 1 2 5 571 2S      . 本题选择 D 选项. 7.在数列 na 中, 1 2a  , 1 1ln(1 )1 n na a n n n     ,则 na  ( ) A. 2 lnn n B. 2 ( 1)lnn n n  C. 2 lnn n n D. 1 lnn n n  【答案】C 【解析】 由 题 意 得 1 1 n na a n n    ln( 1) lnn n  , n 分 别 用 取 1 , 2 , 3  ( n-1 ) 代 , 累 加 得 1 ln ln1 ln , 2 ln , (ln 2)1 n n n a aa n n n a n nn n          ,选 C. 8.设 0a b> > ,则   2 1 1a ab a a b    的最小值是 ( ) A. 1 B. 2 C. 3 D. 4 【答案】D 【解析】 【分析】 原式化为 2 1 1 ( )a ab ab ab a a b      ,再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即可. 【详解】   2 1 1a ab a a b    2 1 1 ( ) 1 1( ) ( ) 2 2 4 a ab ab ab a a b ab a a bab a a b                当 1, ( ) 1ab a a b   时,等号成立,   2 1 1a ab a a b    的最小值是 4, 故选:D 【点睛】在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要特别注意“拆、拼、凑”等技巧,使其满足基本不等式 中“正”(即条件要求中字母为正数)、“定”(不等式的另一边必须为定值)、“等”(等号取得的 条件)的条件才能应用,否则会出现错误. 【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0 分) 9.已知 a =(2,3,1),b =(-4,2,x)且 a ⊥b ,则|b |=______. 【答案】2 6 【解析】 【分析】 由 0a b   得 x ,再由模的坐标运算求模. 【详解】∵ a =(2,3,1),b =(-4,2,x)且 a ⊥ b , ∴ a b  =-8+6+x=0, 解得 x=2, ∴b =(-4,2,2), ∴| b |= 2 2 2( 4) 2 2   = 24 =2 6 . 故答案为:2 6 . 【点睛】本题考查向量垂直与数量积之间的关系,考查模的坐标运算. 0a b a b       是数 量积中的一个重要性质. 10.A 不等式 2 5 2( 1) x x   的解集是 .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 2 5 2( 1) x x   ,∴ 2 5 2 0( 1) x x    ,∴ 2 2 2 5 3 0( 1) x x x     ,∴ 22 5 3 0{ 1 0 x x x       , ∴ 1 32 x   且 1x  ,∴不等式 2 5 2( 1) x x   的解集是  1 1 132     , , 考点:本题考查了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点评:熟练掌握分式不等式的解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属基础题 11.等比数列{an}的各项均为实数,其前 n 项和为 Sn.已知 S3= 7 4 ,S6= 63 4 ,则 a8=________. 【答案】32 【解析】 【分析】 利用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列方程求出首项和公差,进而可得 a8 【详解】设{an}的首项为 a1,公比为 q, 则     3 1 6 1 1 7 1 4 1 63 1 4 a q q a q q        两式相除得 3 6 1 1 q q   =    3 3 3 1 1 1 q q q    = 1 9 , 解得 1 1 4 2 a q     , 所以 a8= 1 4 ×27=25=32. 故答案为:32. 【点睛】本题考查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 n 项和公式,考查了计算能力,是基础题. 12.在等差数列{an}中,S12=354,前 12 项中偶数项和与奇数项和之比为 32∶27,则公差 d= ________. 【答案】5 【解析】 354 { 32 27 S S S S 奇 偶 偶 奇 + = , = , ∴S 奇=162,S 偶=192,∴6d=30,d=5 13.已知 p:(x-m)2>3(x-m)是 q:x2+3x-4<0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实数 m 的取值范围为 ________. 【答案】{m|m≥1 或 m≤-7} 【解析】 由命题 p 中的不等式(x-m)2>3(x-m)变形,得(x-m)(x-m-3)>0,解得 x>m+3 或 x0 时,不等式的解集为(- 1 a , 6 a );a<0 时,不等式的解集为( 6 a ,- 1 a ). 【解析】 【分析】 (1)解不等式求出集合 A , B ,再由集合运算法则计算. (2)分类讨论, 0a  , 0a  时,方程 2 2 5 6 0a x ax   两根为 1 a  和 6 a ,按它们的大小 分类得解集. 【详解】(1)a=1 时,A={x|x2-5x-6<0}={x|-10,则- 1 a < 6 a ,不等式的解集为(- 1 a , 6 a ); 若 a<0,则- 1 a > 6 a ,不等式的解集为( 6 a ,- 1 a ); 综上知,a=0 时,不等式的解集为 R; a>0 时,不等式的解集为(- 1 a , 6 a ); a<0 时,不等式的解集为( 6 a ,- 1 a ). 【点睛】本题考查集合的运算,考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解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一般要 分类讨论.注意分类讨论标准的确定.首先最高次项系数是否为 0,是正是负,其次相应二次 方程是否有实数解,是否有两个不等的实数解,第三如有两个不等实根,还要讨论这两根的 大小. 16.在长方体 ABCD-A1B1C1D1 中,底面 ABCD 为正方形,AA1=2,AB=1,E 为 AD 中点,F 为 CC1 中点. (1)求证:AD⊥D1F; (2)求证:CE//平面 AD1F; (3)求 AA1 与平面 AD1F 成角的余弦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 30 6 . 【解析】 【分析】 长方体中有垂直关系,因此以 D 为原点,DA 为 x 轴,DC 为 y 轴,DD1 为 z 轴,建立空间直 角坐标系,写出各点坐标, (1)求出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由向量垂直得直线垂直; (2)求直线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由方向向量与法向量垂直,证得线面平行; (3)求直线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由直线方向向量与平面法向量夹角的余弦值的绝对值 等于线面角的正弦值,再计算余弦值. 【详解】(1)证明:以 D 为原点,DA 为 x 轴,DC 为 y 轴,DD1 为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 系, A(1,0,0),D(0,0,0),D1(0,0,2),F(0,1,1), AD  =(-1,0,0), 1D F  =(0,1,-1), 1AD D F  =0, ∴AD⊥D1F. (2)证明:E( 1 2 ,0,0),C(0,1,0),A(1,0,0), D1(0,0,2),F(0,1,1), CE  =( 1 2 ,-1,0), 1AD  =(-1,0,2), AF  =(-1,1,1), 设平面 AD1F 的法向量 n =(x,y,z), 则 1 2 0 0 n AD x z n AF x y z                ,取 z=1,得 n =(2,1,1), ∵ n CE = 1 2 ( 1) 1 0 12       =0,CE⊄平面 AD1F, ∴CE//平面 AD1F. (3)解: 1AA  =(0,0,2),平面 AD1F 的法向量 n =(2,1,1), 设 AA1 与平面 AD1F 成角为θ, 则 sinθ= 1 1 AA n AA n       = 2 2 6 = 1 6 , cosθ= 211 ( ) 6  = 30 6 . ∴AA1 与平面 AD1F 成角的余弦值为 30 6 . 【点睛】本题考明线线垂直,证明线面平行,求线面角,解题方法是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用空间向量法求解.掌握平面的法向量和直线的方向向量是解题基础. 17.已知公差不为 0 的等差数列 na 的首项 1 2,a  且 1 2 41, 1, 1a a a   成等比数列. (1)求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 (2)设 * 1 1 , ,n n n n b n Sa a   N 是数列 nb 的前 n 项和,求使 3 19nS  成立的最大的正整数 n . 【答案】(Ⅰ) 3 1na n  , *Nn .(Ⅱ) 11n  . 【解析】 试题分析:(1)设数列  na 的公差为 d ,由 1 1a  , 2 1a  , 4 1a  成等比数列,得    23 3 3 3d d   ,解得 3d  . 从而求得 3 1na n  . (2)由(1) 1 1 1 1 1 3 3 1 3 2n n n b a a n n        , 得   1 1 1 1 1 1 1 1 1 3 3 2 5 3 5 8 3 3 1 3 2 2 3 2 19n nS n n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解得 12n  . 故最 大的正整数 11n  . 试题解析:(Ⅰ)设数列 na 的公差为 d ,则  2 1na n d   , *Nn . 由 1 1a  , 2 1a  , 4 1a  成等比数列,得    2 2 1 41 1 1a a a    , 即   23 3 3 3d d   ,得 0d  (舍去)或 3d  . 所以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3 1na n  , *Nn . (Ⅱ)因为   1 1 1 1 1 1 3 1 3 2 3 3 1 3 2n n n b a a n n n n           , 所以  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3 2 5 3 5 8 3 3 1 3 2 3 2 3 2 2 3 2n nS n n n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 3 19nS  ,即   3 2 3 2 19 n n  ,得 12n  . 所以使 3 19nS  成立的最大的正整数 11n  . 18.如图所示,直角梯形 ABCD 中, / /AD BC ,AD AB , 2 2AB BC AD   ,四边形 EDCF 为矩形, 3CF  ,平面 EDCF 平面 ABCD. (1)求证: DF  平面 ABE; (2)求平面 ABE 与平面 EFB 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 (3)在线段 DF 上是否存在点 P,使得直线 BP 与平面 ABE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3 4 ,若存在,求 出线段 BP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I)见解析(II) 5 31 31 (III) 2BP  【解析】 试题分析: (Ⅰ)取 D 为原点,DA 所在直线为 x 轴,DE 所在直线为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由题意 可得平面 ABE 的法向量  3,0,1n  ,且  1,2, 3DF   ,据此有 0DF n   ,则 / /DF 平面 ABE . (Ⅱ)由题意可得平面 BEF 的法向量  2 3, 3,4m  ,结合(Ⅰ)的结论可得 5 31cos 31 m n m n         ,即平面 ABE 与平面 EFB 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5 31 31 . (Ⅲ)设  ,2 , 3DP DF       ,  0,1  ,则  1,2 2, 3BP       ,而平面 ABE 的法向量  3,0,1n  ,据此可得 3sin cos , 4BP n    ,解方程有 1 2   或 1 4   .据此计算可得 2BP  . 试题解析: (Ⅰ)取 D 为原点, DA 所在直线为 x 轴, DE 所在直线为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 则  1,0,0A ,  1,2,0B ,  0,0, 3E ,  1,2, 3F  ,∴  1, 2, 3BE    ,  0,2,0AB  , 设平面 ABE 的法向量  , ,n x y z ,∴ 2 3 0, 2 0, x y z y      不妨设  3,0,1n  ,又  1,2, 3DF   , ∴ 3 3 0DF n      ,∴ DF n  ,又∵ DF  平面 ABE ,∴ / /DF 平面 ABE . (Ⅱ)∵  1, 2, 3BE    ,  2,0, 3BF   ,设平面 BEF 的法向量  , ,m x y z , ∴ 2 3 0, 2 3 0, x y z x z        不妨设  2 3, 3,4m  ,∴ 10 5 31cos 312 31 m n m n           , ∴平面 ABE 与平面 EFB 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5 31 31 . (Ⅲ)设  1,2, 3DP DF      ,2 , 3    ,  0,1  ,∴  ,2 , 3P    , ∴  1,2 2, 3BP       ,又∵平面 ABE 的法向量  3,0,1n  , ∴    2 2 2 3 3 3 3sin cos , 42 1 2 2 3 BP n                   ,∴ 28 6 1 0    ,∴ 1 2   或 1 4   . 当 1 2   时, 3 3, 1,2 2BP        ,∴ 2BP  ;当 1 4   时, 5 3 3, ,4 2 4BP         , ∴ 2BP  . 综上, 2BP  . 19.已知等比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 Sn,公比 q>0,S2=2a2-2,S3=a4-2,数列{an}满足 a2=4b1, nbn+1-(n+1)bn=n2+n,(n∈N*).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证明数列{ nb n }为等差数列; (3)设数列{cn}的通项公式为:Cn= 2 4 n n n n a b n a b n    , 为奇数 , 为偶数 ,其前 n 项和为 Tn,求 T2n. 【答案】(1) 2n na  ;(2)证明见解析;(3) 2 7 12 7 49 9 n n nT    . 【解析】 【分析】 (1)由等比数列的基本量法求解; (2)求得 1 1b  ,再证 1 1 n nb b n n   为常数即可; (3)先并项,设 2 1 2n n np c c  ,然后有 2 1 2n nT p p p    ,用错位相减法计算. 【详解】(1)由于等比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 Sn,公比 q>0,S2=2a2-2,S3=a4-2, 所以 S3-S2=a4-2a2=a3, 整理得 2 2 2 22a q a a q  , 由于 a2≠0, 所以 q2-q-2=0,由于 q>0, 解得 q=2. 由于 a1+a2=2a2-2,解得 a1=2, 所以 2n na  . (2)数列{an}满足 a2=4b1,解得 b1=1, 由于 nbn+1-(n+1)bn=n2+n, 所以 1 11 n nb b n n    (常数). 所以数列数列{ nb n }是以 1 为首项 1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3)由于数列数列{ nb n }是以 1 为首项 1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所以  1 1nb n nn     ,解得 2.nb n 由于数列{cn}的通项公式为:Cn= 2 4 n n n n a b n a b n    , 为奇数 , 为偶数 , 所以令 2 1 2n n np c c  =   2 1 2 22 1 2 (2 ) 2 2 4 n nn n    =(4n-1) 4n-1. 所以  0 1 2 1 2 3 4 7 4 11 4 4 1 4n nT n          ①, 4  1 2 3 2 3 4 7 4 11 4 4 1 4n nT n         ②, ①-②得: 0 1 1 23 3 4 4 4 4 4n nT        -(4n-1) 4n, 整理得  2 4 13 3 4 4 1 44 1 n n nT n       , 故: 2 7 12 7 49 9 n n nT    . 【点睛】本题考查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考查用定义法证明等差数列,考查并项求和与错位 相减法求和.数列中数列求和是一个难点,如果数列的项中出现正负相间,可能考虑并项求 和法或分组求和法.在数列的项是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的项相乘所得时,用错位相 减法求和,如果项是等差数列相邻两项积的倒数,则用裂项相消法求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