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鄂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流浪地球》电影中的科与幻 ‎(1)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以“硬科幻”的特点收获大量好评。“硬科幻”,即具有严谨科学底蕴、基于科学原理的科幻作品。那么,这部电影中哪些说法具有较强的科学基础,哪些说法现在还只是幻想呢?‎ ‎(2)引力弹弓效应。依照影片中描述的“流浪地球”计划,人类给地球安装上万座巨大的重元素聚变发动机,它们被称作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逃离年迈的太阳,飞往最近的恒星——比邻星。但地球是个庞然大物,平均半径6371公里,质量超过59万亿亿吨。要让它飞往比邻星,需要脱离太阳引力,只靠人造的发动机还不够,于是电影里让它借助木星的“引力弹弓”。木星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0倍,当地球靠近木星时,会被其强大的引力吸引,从而加快行进速度。由于木星也在绕太阳公转,在天体的互相影响中,最后地球会被木星像抛球一般抛出去,从而达到脱离太阳系所需速度。这就是引力弹弓效应。‎ ‎(3)引力弹弓效应不是新发现,苏联在1959年发射的“月球3号”探测器就利用了引力弹弓效应。在精确计算后利用天体的引力弹弓效应,可以在不消耗航天器本身能量的情况下,改变航天器的速度和前进方向,帮助航天器抵达目标。在人类的航天征程中,引力弹弓效应的应用已十分广泛。首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类探测器“旅行者1号”在飞离太阳系前,就曾多次借助引力弹弓效应;“帕克”太阳探测器也曾7次借助金星的“引力弹弓”而逐渐逼近太阳,最终成为史上最靠近太阳的航天器。‎ ‎(5)洛希极限。影片中,地球由于接近洛希极限,导致行星发动机发生故障,地球即将解体坠入木星,人类面临灭顶之灾。这里提到的洛希极限是指天文学中一个特殊的距离,如果一个天体与另一个天体离得太近,以至于后者的潮汐力可以将前者撕碎,这个距离就被称作洛希极限。这个距离极限值是由法国天文学家洛希首先计算出的,因此称为洛希极限。地球与木星之间的洛希极限是科学上可计算的,但让地球靠近木星到如此近的程度,还只能算是幻想。依照电影中的计划,人类原本想要利用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如果离得太远的话,就不能“借”到足够的力,达不到冲出太阳系的速度。太近不行,太远也不行,这个问题需要科学家精确的计算,也给了影视作品发挥的空间。‎ - 26 -‎ ‎(6)重元素聚变发动机。科幻小说中,经常会提到解决能源问题的终极手段——聚变。在电影《流浪地球》中,为了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人类在地球上建造了上万座高耸入云的重元素聚变发动机,单个发动机通过重元素聚变能够产生150万亿吨的推力。目前人类已经实现的聚变是氢弹,它利用氢同位素聚变释放出能量,有巨大的威力。但氢弹的能量是爆炸式释放,目前人类还不能实现可控核聚变,即让聚变产生的能量平稳输出,一些相关装置还处于实验阶段。在未来,人类如果能够掌握从重元素聚变中稳定获取能量的技术,或许真能够彻底解决能源问题。‎ ‎(摘编自“新华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硬科幻”是指具有超前的科学底蕴、基于科学原理的科幻作品,《流浪地球》因此大获好评。‎ B. 影片中的“流浪地球”计划,是指给地球安装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飞往最近的恒星。‎ C. 引力弹弓效应并不是新发现,在人类的航天征程中,引力弹弓效应全面被运用。‎ D. 目前人类还不能控制核聚变,因为它利用氢同位素聚变爆炸释放出能量,有巨大的威力。‎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采用总分结构方式,分别解读了电影《流浪地球》中的科学与幻想,清晰明了。‎ B. 本文在解释引力弹弓效应时,列举了丰富的事例,证明引力弹弓效应早就被发现。‎ C. 本文说明洛希极限这一概念时,以影片中地球因距木星太近即将解体为例引入进行讲解。‎ D.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将《流浪地球》中的科学知识和幻想进行对比,突出其“硬科幻”的特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硬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的很多说法具有较强的科学基础,因此电影里的很多情节会在现实中发生。‎ B. 木星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0倍,由于木星也在绕太阳公转,如果地球靠近了木星,地球会被木星抛出去。‎ C. 洛希极限是指天文学中的一个特殊距离,影片中,地球由于接近洛希极限,导致一系列问题,使人类面临灭顶之灾。‎ D. 未来人类如果能够掌握从重元素聚变中稳定获取能量的技术,就有可能真正彻底解决能源短缺问题。‎ ‎【答案】1. B 2. D 3. A - 26 -‎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A项,“指具有超前的科学底蕴”错误,原文是“具有严谨的科学底蕴”。‎ C项,“全面被运用”扩大范围,原文是“十分广泛”。‎ D项,强加因果关系,原文“它”指氢弹,选项中“它”指核聚变。‎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 D项,“本文运用对比手法”错误,文中没有运用对比手法,主要是举例论证,多角度多侧面展示,平行并列关系。‎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本题,‎ A项,“电影中很多情节会在现实中发生”于文无据,推断绝对。‎ 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 2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全球城市化的推进给城市的人口、交通、通信、健康、教育、污染及废弃物等方面带来了诸多挑战。为了缓解这些挑战带来的压力,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全球相继启动智慧城市计划。‎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德勤近日发布的《超级智能城市》管理咨询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1000多个,从在建设数量来看,中国以500个试点城市居于首位,并已形成了数个大型智慧城市群。德勤合伙人马炯琳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推进,以及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城市居民和工作人群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幸福感的提升,智慧城市的深度应用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新要求和新目标,力求打造开放、共建、共享,服务均等化以及城市特色化的智能城市,传统的智慧城市要朝着“超级智能城市”的方向发展,必须要具备实时化、普遍化、开放化、智能化、自主化以及融合化六大关键要素,还要涵盖智能经济、智能出行、智能环境、智能安全、智能生活以及智能教育这六大领域,使得城市更加融合与一体化,进行更高效的相互协作,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材料二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智慧城市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城市空间数字化。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城市部件实现“万物互联”。二是信息技术改变城市生活。信息与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发生化学反应,城市各领域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智能运行,如智能缴费、智能交通、智能养老、智能社区、智能环保、智能政务等,从而更加方便快捷、运转高效。三是智能驱动城市治理创新。城市治理主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不但可以及时为市民解决具体问题,而且可以实时感测城市运行状况、优化城市治理决策,推动城市可持续、包容性发展。‎ ‎(摘编自“百度百科”、《人民日报》)‎ 材料三 - 26 -‎ 智慧城市建设的理想预期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有产无智”。相关高科技企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性力量,但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是购置它们生产的高科技设备。现实中,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企业兜售设备的“竞标场”,加上产业发展冲动,一些城市在相关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上马智慧城市项目,导致后续投资乏力、管理滞后、资源浪费。由于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最终可能只是购买了一批过时的设备和终端产品。二是“有智无慧”。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局限在“网格化管理”“综治维稳”等智能管控领域,既忽略了多部门联动的系统性,也忽略了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性,不同部门的数据系统互不联通,存在“数据隔离”问题。三是“有慧无惠”。建设智慧城市,意味着城市发展要素的全面革新,意味着城市居民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并从中得到更多实惠。然而,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既与城市居民的需求脱节,又缺乏城市居民的参与,没有真正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此外,由于对技术和大数据的高度依赖,智慧城市建设还普遍面临技术安全风险、用户信息安全风险、居民信息壁垒风险等问题。‎ ‎(摘编自《人民日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过去十几年间,智慧城市计划在全球相继启动,这是为了缓解全球城市化的推进给城市带来诸多挑战的压力。‎ B. 《超级智能城市》管理咨询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在建数量居全球首位,并已形成数个大型智慧城市群。‎ C. 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来处理城市运行核心系统各项关键信息,推动城市可持续、包容性发展,这是智慧城市应有之意。‎ D. 建设智慧城市,意味着城市发展的革新,但是由于对技术和大数据高度依赖,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中还面临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智慧城市只要具备六大关键要素,涵盖六大领域,就能最终实现“超级智能城市”的目标,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B. 智慧城市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智慧式管理城市,进而为城中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和谐、可持续成长。‎ C. 智慧城市的城市部件实现“万物互联”,城市各领域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智能运行,使城市运转更加高效。‎ D.‎ - 26 -‎ ‎ 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存在多部门联动或政府社会协同不流畅等问题,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与理想预期还存在差距。‎ ‎6. 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要进行冷静的思考、周密的计划,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建议。‎ ‎【答案】4. D 5. A ‎ ‎6. 一是要了解城市运行各方面各领域的真正需求,保证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居民广泛有序参与到城市发展中来,实现整个城市智能化发展。‎ 三要加快制订推进智慧城市的相关政策,以保证其正常、有序地发展。‎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本题,‎ D项,“面临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错,原文是“智慧城市的理想预期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指“难以解决的问题”。‎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 A项,“只要……就”充分条件错,原文是必须具备六大关键要素,还要涵盖六大领域,属必要条件。‎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类题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 - 26 -‎ 由“相关高科技企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性力量,但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是购置它们生产的高科技设备。现实中,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企业兜售设备的‘竞标场’,加上产业发展冲动,一些城市在相关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上马智慧城市项目,导致后续投资乏力、管理滞后、资源浪费。由于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最终可能只是购买了一批过时的设备和终端产品”可以概括出“要了解城市运行各方面各领域的真正需求,保证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由“建设智慧城市,意味着城市发展要素的全面革新,意味着城市居民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并从中得到更多实惠。然而,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既与城市居民的需求脱节,又缺乏城市居民的参与,没有真正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可以概括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居民广泛有序参与到城市发展中来,实现整个城市智能化发展”。‎ 由“中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新要求和新目标,力求打造开放、共建、共享,服务均等化以及城市特色化的智能城市,传统的智慧城市要朝着‘超级智能城市’的方向发展”“由于对技术和大数据的高度依赖,智慧城市建设还普遍面临技术安全风险、用户信息安全风险、居民信息壁垒风险等问题”等句可以概括出“要加快制订推进智慧城市的相关政策,以保证其正常、有序地发展”。‎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解题方法:‎ ‎(1)比较材料。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里,阅读新闻、报告类文本,要加强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要从材料来源、主要内容、中心观点、数据图表等多角度比较分析,辨明异同,深入探究规律。‎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方面浏览全文,找到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另一方面,逐一把选项和原文比对,不一致的即可判定错误。‎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读懂文本,标记包含相关信息的重要语句。可以从概括性的句子、文中运用的材料和作者的评价三方面入手。其次,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出发,结合新闻材料提炼观点。最后,观点必须于文有据,合情合理。要做到客观公正,不能任意拔高或者贬低。‎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奶奶和1953年的诺贝尔奖 董玉洁 - 26 -‎ ‎1930年,20出头的奶奶养了一群鸡鸭。那年,一窝鸡蛋孵到只剩两天出壳,母鸡却意外死亡。奶奶只好把鸡蛋移至灶头人工孵化,同时赶紧物色新的母鸡续任。在奶奶将新母鸡物色好之前,有4只性急的鸡仔先期出壳了。这4只第一眼看错了妈妈的小鸡仔在此后的日子里总是跟在奶奶的身前脚后打转,而对“继母”感情淡薄。后来,这4只小鸡仔因为缺少母鸡的庇护先后夭折。‎ 在此之前,奶奶及奶奶的前辈们就明白一个理儿:小鸡小鸭总是把它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在眼前晃动的物体当作妈妈,而且以后很难改变。所以小鸡仔一出世就要和它妈妈呆在一起。‎ 在奶奶孵鸡的同时,万里之遥的奥地利,一位名叫洛伦兹的小伙子正在观察一群小动物。1935年春天,洛伦兹偶然发现一只刚出世的小鹅总是追随自己,几经分析,他推测这是因为这只小鹅出世后第一眼看见的是人,所以把人当作了它的母亲。进一步的实验证实了这一推测。继而,洛伦兹总结出“铭记(impriting)现象”,又称“认母现象”,并提出动物行为模式理论。认为大多数动物在生命的开始阶段,都会无需强化而本能地形成一种行为模式,且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就极难改变。洛伦兹借此成为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人,并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奶奶在洛伦兹之前就知道鸡、鹅有这种被称为“认母行为”的现象,但奶奶不能将此推广至所有的动物,更不能提出一套理论,建立一门学科,所以她与诺贝尔奖无缘,她一生也从未听说过诺贝尔和他的那个奖。奶奶与1953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如此地近,又是如此地远。‎ 洛伦兹出生于医学世家,毕业于医学高等学府,一生著述200余万字。奶奶出生于农民家庭,没上过一天学,一字不识。在我父亲中学毕业以前,奶奶爷爷前后三代人中没有一人算得上知识分子。‎ 洛伦兹后来曾在维也纳大学及科尼斯堡阿尔贝图斯大学出任教授,成为当时的动物行为学权威,周游欧洲诸国,一路鲜花铺道。奶奶的生活半径不出15公里,去的最远的是家乡小县城,共有3次,第4次是到城郊的火葬场。‎ 洛伦兹一生拥有诸多头衔:医生、大学教授、科学杂志的创办者和主编、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创始人、诺贝尔奖得主。奶奶终其一生都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年轻的时候,人们呼她张小姑,出嫁后喊张婶,再后称张大妈,最终成了张婆婆。‎ ‎1942年,洛伦兹被德国军队强征为战地医生。1944年德军溃败,苏军把他视作德军俘虏投入集中营,饱经拷问折磨。1948年,获释回奥地利。不久,重操旧业,一边行医,一边从事动物行为学研究,思路仍是那只认他为母的小鹅。奶奶身经民国年间的军阀混战、日本入侵、解放战争、剿匪、历次政治运动,但都没对她构成太大的影响,包括“文革”及三年饥荒。奶奶出旱田下水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稀的干的一般都能捞个饱。‎ - 26 -‎ 洛伦兹膝下三子,长子死于战难,二子死于疾病,幺子过着常人的生活。尽管殊荣在身,但洛伦兹晚境不佳,孑然一身,落落寡欢,终年75岁。奶奶生有六子一女。子女中最得意的是我父亲,一名高级教师,学生远及欧美,包括洛伦兹的故乡。家庭事件中常被人谈起的是我二伯60多岁时用进城回乡的两元车费摸奖,竟中了一辆桑塔纳轿车。奶奶在世时子孙后代已达30余户,整整一大湾人家都尊奶奶为活祖宗。奶奶是突然老故的,享年84岁。‎ 我保存着两张照片,一张是洛伦兹获得诺贝尔奖后的笑,一张是奶奶找到了走失的小鸡。问他们谁笑得更幸福?有人说是洛伦兹,有人说是奶奶,至今尚无定论。‎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描写了一件有关奶奶养鸡的平常小事,写出了小鸡仔对奶奶的依恋,同时也为下文对“认母现象”的描述打下基础,语言平实中不乏幽默。‎ B. 在标题中,作者把奶奶和诺贝尔奖这貌似毫不相干的人和事物放在一起,看似突兀,却用意明显,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也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 C. 本文写洛伦兹借“偶然”发现的一个现象推导出“认母现象”,从而成为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人,揭示了做事要深入思考,方能有所建树的道理。‎ D. 奶奶与洛伦兹有着同样的发现,可囿于知识的局限,没能提出一套理论乃至一门学科,作者对此虽有些许遗憾,但并没有否定奶奶看似普通的一生。‎ ‎8. 本文在写作构思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9. 文章的结尾说“问他们谁笑得更幸福?有人说是洛伦兹,有人说是奶奶,至今尚无定论”,你认为他们谁笑得更幸福?请结合文章,淡谈你的看法。‎ ‎【答案】7. C 8. ①本文构思上的最大特点是对比。②文章从始至终贯穿着奶奶与诺奖得主洛伦兹的对比,从发现“认母现象”、出生、生平经历等多方面进行对比。③新颖的构思,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 ‎9. 示例一:我认为洛伦兹笑得更幸福。‎ ‎①因为他以自己的敏锐和智慧发现新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让人生更有价值;‎ ‎②而奶奶找到的仅仅是一只走失的小鸡,二者价值自然无法相比;‎ ‎③况且奶奶早在洛伦兹之前就发现了“认母现象”,却无法提升为理论,这样的人生只能是平淡的,而无幸福可言。‎ 示例二:我认为他们笑得都很幸福。‎ ‎①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他们对幸福的定义也不一样;‎ - 26 -‎ ‎②洛伦兹利用敏锐的洞察力,经过不懈的探究,在科学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因此他是幸福的;‎ ‎③奶奶找到小鸡,虽然价值上不能和获得诺奖相提并论,但她的幸福真实而易得,因此也是幸福的。‎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C项,对本文主旨理解错误,作者在文中写奶奶和洛伦兹的事,是要借此引发读者对两种人生的思考,学习方法上的启示不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并认真阅读各个选项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最后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比照判断即可。C选项中“揭示了做事要深入思考,方能有所建树的道理”,不是本文的思想主旨。‎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文学作品构思和具体分析文学作品能力。文本3—9段将奶奶与诺奖得主洛伦兹进行对比,从发现“认母现象”、出生、生平经历、晚年境遇等多方面进行对比。所以本文在写作构思上的最大特点是对比,尤其是最后一段,问“问他们谁笑得更幸福?”引发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探究题是一道论述题,先要有明确的观点,本题的观点比较开放,可以认为洛伦兹笑得更幸福,也可以认为奶奶笑得更幸福,还可以认为他们笑得都很幸福。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能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如从洛伦兹和奶奶的发现“认母现象”、出生、生平经历、晚年境遇等多方面对比中论述谁更幸福。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必须有理有据,但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往往就体现在探究题上。‎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王导治扬州,辟 - 26 -‎ 从事。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周顗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和尝诣导,导小极①,对之疲睡。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协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既而导遣八部从事之部,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 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和奏:“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迁尚书仆射,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孝闻。既练②,卫将军褚裒上疏荐和,起为尚书令。和谓所亲曰:“古人或有释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于万分?”帝又下诏,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尚,皇太后舅,故寝其奏。时江夏公卫崇并为庶母制服三年,和乃奏曰:“礼所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江夏公卫崇本由疏属,复行重制,违冒礼度,肆其私情。若弗纠正,无以齐物。皆可下太常夺服。”诏从之。顺帝永和七年,以疾笃辞位,其年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 ‎[注]①小极:困倦,小病。②练:是练祭的简称,出自《礼记·曾子问》,为古代亲丧周年的祭礼。‎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尚先劾奸赃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 B. 尚先劾奸/赃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售其威虐/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 C. 尚先劾奸赃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 D. 尚先劾奸/赃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总角,是古时未成年者扎在头顶两旁的发,看起来就像头顶两只角,代指儿童少年时代。如《诗经·氓》中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B. 辟,由朝廷或下属官府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例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C. 夺服,是指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与“夺情”的意义相近。‎ - 26 -‎ D. 顺帝是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常用的庙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顾和敢于直言,为政很有主见。诸从事都在议论官长的得失,只有他不参与,并直言规劝王导不应收集传言、把严苛作为处理政务的原则,获得王导赞赏。‎ B. 顾和尊章重典,以礼规范事物。他为人处事恪守相关的礼仪规范和典章制度,小到皇冠上装饰品的使用,大到皇亲国戚犯罪后是否应该得到宽恕。‎ C. 顾和事母极孝,为尽孝而抗命。为母守丧期间,朝廷欲起用他为尚书令,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坚决不同意在守孝期内应荐复职,但在皇帝的再三下诏后,服从了皇帝的命令,上任工作。‎ D. 顾和多次进谏,拒绝迎合权贵。他认为江夏公守丧的时间过长,不合礼法的规制,就毅然上奏,给皇帝摆事实,讲道理,并力陈不予纠正的后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答曰:“明公作辅,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 ‎(2)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 ‎【答案】10. A 11. D 12. C ‎ ‎13. (1)顾和说:“明公(或您)作为辅佐皇帝的大臣(或重臣),为什么要收集传言,把严苛作为处理政务的原则呢?”王导赞叹表扬了顾和.‎ ‎(2)顾和以母亲年老为由坚决推辞,皇帝下诏书告知他。特别允许他晚上出宫回家早上来上班,他受到优厚的待遇达到这样的程度。‎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子意思是:谢尚先是被判了不法受贿罪,被准许自首免死。而谢尚心中有一点不满意,就肆意呈威施虐。谢尚身为外戚,按规定可以宽恕,手下的官员,应当依法处置。‎ ‎“奸赃罪”是“劾”的内容,作宾语,意思是“被判了不法受贿罪”,不能断开,排除BD;“尚忝外属”中,“尚”做主语,因此需要与前文“肆其威虐”断开,排除C。‎ 故选A。‎ - 26 -‎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 D项,“顺帝是庙号”错误。顺帝是谥号。‎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 C项,“服从了皇帝的命令,上任工作”错,原文是“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可见,是守孝期满后才任职。‎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 ‎(1)中,答曰,省略句,省略主语;何缘,为什么;采听,收集;风闻,传言;察察,察,看清楚,意译为精明,对人苛刻;咨嗟,赞叹。‎ ‎(2)中,固,坚决;敕喻,告知;听,允许;见,被;优遇,优厚的待遇。‎ ‎【点睛】文言文阅读方法多种多样,现在介绍常见的比较有效的几种。‎ ‎(1)注释研读法。要学会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有些注释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处,或简介作者生平,或提示时间背景,或解释题意、点明主旨;有些注释是诠释性的,对一些实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义作交代,对一些虚词的用法作说明。读普及性的文言读物,要养成认真参看注释的习惯。‎ - 26 -‎ ‎(2)猜读法。有些词或句不易理解,而且注释也没有,一时又找不到详释细译的书,这时需要猜测它的意思。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有的书只注释“而或”为“或者”,“长烟一空”未注,读者先要“猜”“长烟”是什么,认定系指“大片烟雾”或“大片云烟”;至于“一空”,不是“布满整个天空”,而是“完全消散”。这种方法即称“猜读”。‎ ‎(3)片段或全篇抄读法。在通读后,为帮助理解和记忆,可边读、边抄、边思、边记,摘段录句或照录全文,这也是许多人喜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4)注译简析抄读法。这是一种费时较多的读法,看上去比较笨,但实际上极有好处。抄原文;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有时还可对词性和用法,以及句式做一些说明;然后翻译一遍。一小节或一段结束,对主要内容作一小结。如此坚持不懈,搞它二三十篇,必有助于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参考译文:‎ 顾和,宇君孝,是侍中顾众的同族兄弟之子。顾和两岁时父亲去世,童年就很有德操,同族之叔顾荣很器重他。王导主政扬州时,征用顾和为从事。有一次,月初一应当上朝,还没入宫,车停在门外。周颤過见他,顾和正在捉虱子。坦然不动。还有一次,顾和去见王导,王导正困倦,说话间就睡着了。顾和想把他弄醒,于是对同座的人说:“从前常听同族里的叔父元公说过王公协同辅位中宗,保全江南的事。王公身体有小不适,令人焦虑。”王导醒了。对顾和说:“你资质优异出众,机警有锋芒,不仅是东南之美,实在是海内俊杰。”于是顾和就出名了。不久王导派八部从事到衙署去,诸从事都议论官长的得失,只有顾和不说话。王导问顾和:“你听到了什么?”顾和回答说:“明公作为辅佐皇帝的大臣,为什么要收集传言,把严苛作为处理政务的原则呢?”王导赞叹表扬了顾和。‎ - 26 -‎ 当初,晋朝中兴,国都东迁,日旧的典章制度有许多缺失,皇冠上的旒用翡翠珊瑚以及杂珠等装饰。顾和奏道:“过去皇冠上有十二旒,都用玉珠,现在用杂珠等,不合于礼制。”于是改过来了。顾和迁任尚书仆射,以母亲年老为由坚决推辞,皇帝下诏书告知他,特别允许他晚上回去早上来上班,他就是这样受到优厚的待遇。不久,因母亲去世离职,服丧以孝闻名。练祭过后,卫将军褚裒上疏推荐顾和,起任为尚书令。顾和对亲近之人说:“古代有人脫去丧服去服从君命,大概是因为才干足以处理时务。我在平常日子里尚且不如别人,何况现在心中混乱,我用什么来对事情有万分之一的补益呢?”皇帝又下诏书,顾和十余次上表疏,于是不出任职务。服丧期满,然后才去处理职事。当时谢尚兼任宣城内史,拘捕了泾县县令陈干并杀了他,主管官员认为谢尚违反制度要处罚黜免他,诏令却宽恕他。顾和再次上奏说:“谢尚先是被判了不法受贿罪,被准许自首免死。而谢尚心中有一点不满意,就肆意呈威施虐。谢尚身为外戚,按规定可以宽恕,手下的官员,应当依法处置。”谢尚,是皇太后的舅舅,所以奏疏被搁置下来了。当时江夏公卫崇为庶母服丧三年,顾和就上奏道:“礼是用来规范事体促成教化的,所有当君王的无不崇尚正礼昭明根本。江夏公卫崇最近丧母,又在守孝时行重礼,违反礼度。放纵私情。如不纠正,就无法治理事物。可令太常让他们都除去丧服。”诏书同意。顺帝永和七年,因病重辞职,当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秋梦唐·杜牧 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 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运用比兴手法抒写了思妇在秋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深情。‎ C. 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 D. 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人借思妇委婉地流露出自己的忧国之思。‎ ‎15. 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不好。(1)“晨”字虽然清晰交代了时间,但其意蕴不如字丰富。“又”字说明不是寄一次,而是寄多次,表达了对戍边丈夫的牵挂,对其守卫边塞的支持。‎ ‎(2)“织女心”仅突出思妇的思念,“天外心”则既写出相距之遥远,又使“心”的包蕴更丰富:不仅是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也是支持丈夫戍守边塞的美好思想,还可包含对国家的担忧和热爱之心。‎ ‎(3)诗贵含蓄蕴藉,作者将自己的爱国思想灌注到少妇思边的诗句中,摆脱了一般闺怨诗的俗套,具有撞人心扉的艺术力量。‎ ‎【解析】‎ ‎【14题详解】‎ - 26 -‎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C项,“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错误,“残梦”说明 是梦醒后留有余思,“夜断魂”也说明梦醒时分的现实与梦境的对照产生。而选项说成“无法成眠”即没有入睡,与梦醒相矛盾,是曲解文意。‎ 故选C。‎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关键句和个性化赏析诗歌的能力。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还要分析题干所给诗句的优缺点,言之成理。‎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意思是:尽管路途遥远,又一次寄去征衣,以寄托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更盼望其守卫边疆、保家卫国。“又”字表明不止一次,而是多次寄去征衣,既写出丈夫戍守边疆时间之久,又写出思妇的思念之情;“天外”二字极言二人相距之遥,“心”字表明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也是支持丈夫戍守边塞的美好思想,还可包含对国家的担忧和热爱之心。这两句含蓄蕴藉,虽是闺怨诗,却寄托着诗人的家国之思。‎ 而“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句,只能表达时间和相思之情,却难以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感,并且该句直白浅显,少了诗意。‎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 26 -‎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句默写(6分)‎ ‎16.完成下列各题 ‎(1)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用典故表达出自己不会像张翰那样每到秋天就会思念家乡的鲈鱼莼菜羹而辞官归隐的句子是“________,尽西风,_______?”‎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站在时空的角度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写出了洞庭湖磅礴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评秦统治者极尽奢侈时写道“钉头磷磷,_____;瓦缝参差,___________。”‎ ‎【答案】 (1). 休说鲈鱼堪脍 (2). 季鹰归未 (3). 吴楚东南坼 (4). 乾坤日夜浮 (5). 多于在庾之粟粒 (6). 多于周身之帛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鲈、脍、坼、庾、粟、帛、缕。‎ ‎【点睛】如何快速背诵课文:‎ 首先背诵前自己要规定时间,把课文多读几遍;然后分读第一句话5到10遍,直到会背,用同样方法读下一句背下一句,第二句背过时要和第一句连背,以此类推连句成层,连层成段,连段成篇,背完整篇课文;最后对不够熟练和容易出错地方多下功夫。背诵时不要死记硬背,要边背诵边思考,直到琅琅上口,滔滔不绝,一气背完的地步。只有这样,书上的营养才能变成自身的力量。‎ 三、语言文字与应用(20分)‎ 中国人对于梅花普遍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恋之情。应该说,没有哪一种花像梅花这样享受着 的好评。其实,就梅的形象来看,若是在花中“选美”,她是无论如何也难以 的。那薄如蝉翼的花瓣,稀疏的花蕊,淡淡的清香,在众香国里,绝对难以招人眼目。历览前贤崇尚梅的缘由,加之几次充当梅客的感悟,我想,千百年来,梅之所以让人欣赏、赞誉、咏叹,多半是源于她的品格。因此,“品逸如梅”常常被用作是对一个人品行的赞誉抑或是自励的标准。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 ‎ - 26 -‎ ‎,终生不愿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直在杭州孤山过着隐居生活,平生植梅放鹤,人称“梅妻鹤子”,也历来被传为佳话。‎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以天下为己任,而文人们的际遇又 ,各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刚正耿直的正人君子和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尽尝阶下之苦。而( )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如陆游的诗“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王冕也有诗云:“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为传播。‎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众口一词 独占花魁 超凡脱俗 千差万别 B. 有口皆碑 独占鳌头 超逸绝尘 千差万别 C. 有口皆碑 独占花魁 超凡脱俗 大相径庭 D. 众口一词 独占鳌头 超逸绝尘 大相径庭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们远大的志向便往往寄寓在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 B. 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让他们往往寄寓了远大的志向 C. 他们往往将远大的志向寄寓于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 D. 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便往往被他们寄寓远大的志向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为传播。‎ B. 由于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谈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泛传播。‎ C. 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梅给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泛传播。‎ D. 由于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治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为传播。‎ ‎【答案】17. A 18. D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 第一处,众口一词: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赞。后面不能再接“的好评”。排除BC。‎ - 26 -‎ 第二处,独占花魁:癞蛤蟆终于吃上天鹅肉、灰姑娘终于嫁给王子。现引申为拔得头筹。独占鳌头:科举时代指中状元。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两个词均可。‎ 第三处,超凡脱俗: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超逸绝尘:形容奔跑得极快。此处形容“林和靖老先生生”的性格,应用“超凡脱俗”。排除D。‎ 第四处,千差万别:形容种类多,美别大。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这里指人和人的际遇各不相同,应用“千差万别”。‎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择。本题属于选填衔接句,‎ 从后文“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看,主语应为“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故排除A、C,比较B项和D项,选用被动句比选用祈使句更恰当,且B项中“往往”一词的位置不当。‎ 故选D。‎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本题,‎ 画线句子的语病是句式杂糅。“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泛传播”句式杂糅,将“广泛”改为“广为”。B、D项不仅没有改正错误,反而改得没有主语了,C项主客颠倒。‎ 故选A。‎ ‎【点睛】常见病句类型及例句 ‎(1)语序不当 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定语与中心语位置颠倒,应该为: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不能自给。)‎ ‎(2)搭配不当 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3)成分残缺或赘余 关于电视片《北京人在纽约》的评论已很多了。(删掉“关于”,使句子主语出现。)‎ ‎(4)结构混乱 - 26 -‎ 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前一分句的主语是“话”,后一分句的主语是“小邱的心”,属暗中转换,造成混乱。可改为“……触动了小邱,使他的心久久……)‎ ‎(5)表意不明 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九月15日前去汇报。(可以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也可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 ‎(6)不合逻辑 ‎ 他是全部死难者中的幸免的一个。(“死难者”与“幸免”矛盾。)‎ ‎(7)歧义 宋老大跟齐三久别重逢,谈得投机,他给他点上一支烟……(谁给谁点烟?无法猜出。)‎ ‎(8)句式杂糅 这办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或说“深受群众喜爱”,或说“深为群众所喜爱”。)‎ ‎20.将下面几个短句合并成为一个长句,不得改变原意(可以适当增减词语)‎ ‎(1)中国女子这一回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殒身不恤。‎ ‎(2)这一事实更足以成为明证了。‎ ‎(3)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 ‎【答案】中国女子这一回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殒身不恤事实,更足以成为她们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短句变长句解答此题,首先要浏览题干提供的四个句子,把握主要事件,从而确定句子主干。然后根据语序,合理安排,把剩余部分当作定语、状语穿插进去即可。‎ 结合这三句可知,句子的主干是“事实成为明证”,然后判断“事实”的定语是“中国女子这一回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殒身不恤”,“明证”的定语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然后再仔细检查句子,保证句子语句通顺,语序得当。‎ ‎21.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 - 26 -‎ 一则有关萤火虫与蜗牛的资料上说,萤火虫是肉食小甲虫,而它的食物就是蜗牛。原来,萤火虫的头顶有一对颚,弯拢来就成为一把钩子,钩子上有一条沟槽,那东西细小得像头发,很尖利。萤火虫先用颚在精明的蜗牛的肉体上轻轻地敲敲,而蜗牛根本未把弱小的萤火虫放在眼里。它不知道,萤火虫的这种敲打就是向它注射一种毒液。当蜗牛被毒倒后,萤火虫再敲它几下,注射另外一种液体,使蜗牛的肉变成流质,然后用管状的嘴喝下肚去。‎ ‎(1)从以上材料中可以推论出萤火虫取得胜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不超过20字)‎ ‎(2)从以上材料中可以推论出萤火虫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超过30字)‎ ‎(3)我们从蜗牛的经历中可以得出什么教训?(不超过40字)‎ ‎【答案】(1)萤火虫将致命的毒液注射到了蜗牛身体里。‎ ‎(2)萤火虫化劣势为优势,用弱小的身躯迷惑了对手,让对手放松戒备。‎ ‎(3)越是看似不堪一击的对手,无足轻重的细节,越不可疏忽大意、掉以轻心。(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筛选信息概括。“萤火虫取得胜利的直接原因”可以根据“萤火虫的这种敲打就是向它注射一种毒液”概括得出。‎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筛选信息概括。“萤火虫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可以根据“萤火虫是肉食小甲虫,而它的食物就是蜗牛”“萤火虫先用预颚在精明的蜗牛的肉体上轻轻地敲敲。而蜗牛根本未把弱小的萤火虫放在眼里”概括得出。‎ ‎(3)本题考查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和现实社会组织答案。文章介绍了弱小的萤火虫打败蜗牛的过程,根据语段的详细描述,结合“萤火虫先用预颚在精明的蜗牛的肉体上轻轻地敲敲。而蜗牛根本未把弱小的萤火虫放在眼里。它不知道,萤火虫的这种敲打就是向它注射一种毒液”,可以概括出:不可疏忽大意。‎ ‎【点睛】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根据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成功人生”关键词有: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怕失败、知足常乐、比尔·盖茨、高薪工作、健康、家庭、美好感情、父母、改变世界。‎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理解的成功人生,写一篇文章。‎ - 26 -‎ 要求:选好关键词,并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立意自定,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父母创造我们,我们改变世界 有一首老歌唱道:“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 在追名逐利的现实社会,在人人渴望成功的大潮之中,很多人迷失而又无奈。如果我说成功的人生就是能够改变世界,一定会招来各种嘲讽,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都会觉得孩子傻。好好读书,将来好好工作,你能改变个啥?但我依然固执地说,成功的人生就是能够改变世界,哪怕只是一点点。‎ 我们能改变什么呢?‎ 先改变自己吧。辛勤的父母看着我们长大,在他们心中,也许他们一生最大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孩子。他们希望我们功成名就,生活美好,他们不希望自己的遗憾在孩子身上重演。于是,每一对辛勤养育我们的父母,也一定不遗余力地为我们的学业操心,将来为我们的工作操心,为我们的婚姻操心。而有可能,我们也习惯了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在一眼可见的道路上按部就班。这样的人生,算得上成功吗?‎ 给父母一个自由,也给自己一个自由吧。每一个人都是人世间独一无二的个体,有自己的颜色和思想。路,自然也不同,千万人走着相同的路,这不是世界本来的模样。面对高考的挑战,这是我们自己的人生经历,应该自己面对,自己选择,自己承受。父母和我们一样,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描绘自己的画卷。学业上他们已不能辅导我们,生活上,他们已经付出很多,而我们也早已独立,不要做活在套子里的人。‎ 读书是为了开拓视野,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如果我们的眼界只有高考本身,只有不让父母失望和焦虑,人生的格局是不是太小了。从今天起,改变自己,做回自己。‎ 改变世界,听起来是豪言壮语,其实是细切无声,默默地坚守,才能汇成潮流。‎ 从蒸汽机到内燃机,从指南针到GPS,从电话到互联网,无数改变世界的发明创造有哪一个不是从细微的坚守开始,从很多人的怀疑开始?从马云到马化腾,从雷军到董明珠,有哪一个不是从不理解到理解,从挫折到成功?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往前推进。‎ 当然,我们很多人只是平凡一生,甚至只是在父母的影子里延续,甚至挫折不断。但是,只要活在自己的追求中,活在默默改变世界的坚守中,我们的世界才会慢慢变好,如果我们连一点微笑的改变都不愿常识,千万个我们加起来,世界不是停止了吗?‎ - 26 -‎ 成功,不在于别人看到了你,而在于你想到了未来。父母创造了我们,而我们得去改变世界。‎ ‎【解析】‎ ‎【详解】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中学生较为关注的几个“成功人生”关键词组成,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命题要求“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理解的成功人生”,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关键词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所以选好这三个关键词就是本次作文成功的关键。‎ ‎(1)首先要分析所给的关键词,再由这两三个关键词构成有机的关联,比如:“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怕失败”“知足常乐”是“成功人生应该具有的品质”,“比尔·盖茨”是成功人生的典型,“高薪工作”“健康”“家庭”“美好感情”“父母”“改变世界”是衡量成功人生的标准。‎ 还可以选取其中一个词进行组合其它词来立意,如: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怕失败;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怕失败、知足常乐;健康、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改变世界;做自己喜欢的事、出国留学、高薪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家庭、父母;做自己喜欢的事、父母、美好的感情等等。‎ ‎(2)你所理解成功人生。本次作文不是写成功的条件是什么,而是写你所认为的成功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出题人的目的是让青少年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 ‎(3)使之形成有机关联的关键。词之间的有机联系,是写作的难点。可以在开头的关键位置写明,或者在文章中间通过过渡句,将两个并列的部分联系起来。‎ ‎【立意】成功的人生在于内心的满足;‎ 成功的人生需要不怕失败,做自己喜欢的事;‎ 成功人生与纯净心灵(做自己喜欢的事、美好感情、父母)‎ ‎【结构】文章选取“改变世界”和“父母”两个关键词构建起对成功的人生的解读,从生活现实出发,反思青少年学生缺乏改造精神,把改变世界这个看似遥远的命题落实到现实中。父母代表了过去的时代,我们代表未来,改变世界听上去遥不可及,但从改变自己的观念开始,从对自己理想一点一滴的坚持开始,最终无数人的改变加起来就可以改变世界,让世界不断前进,这是本文的核心观点。不安于现状、勇于改变,不盲从父母给自己设定的轨迹,这是年轻人难能可贵的精神。‎ ‎【素材】1.‎ - 26 -‎ 我不愿奔波于世俗的追逐,我不愿苟且于当下的无奈,我不愿迷失于金钱的诱惑,我只愿追随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成就内心的愉悦与充实。想当年周杰伦无论遭受多少拒绝,仍一心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才有他现在在乐坛上的地位;又有比尔·盖茨放弃上大学,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自己热爱的计算机行行业,最终亿万身家羡煞别人。并不是他们最终的地位塑成了他们的成功,而是他们拥有成功道路上能为自己所喜欢的事而追逐、拼搏的那份快乐,这才是他们成功人生的最高体现。成功并不限于金钱、地位,我认为成功的人,做自己喜欢的事。‎ ‎2.做自己喜欢的事,能丰满自己的内心,升华自己的灵魂,而这样的人,往往有高于常人的幸福感,而富足的愉悦,又能让他们能以澄澈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细微的感动,而这些感动,又在他们心中凝成了美好的感情。英雄的血,永远不会是冷的,正因为英雄身上有美好的情感,人们对他们才会有爱戴而不仅仅是敬仰。美好的感情,让我们得以去感悟种子破土而出的坚韧,体会历史长河中兴衰交替的沧桑,看穿“老人扶与不扶’问题上透纸的悲凉。冷血的人,得到的永远只能是虚名虚利,而触及不到人世间更美好的宝藏——美好感情。我认为这才是最大的成功。‎ ‎3.“运海抟扶,必借垂天之羽;乘流击汰,必借飞云之楫。”而欲成成功之人生、必先不怕失败。不怕失败、是考上理想大学和做自己喜欢的事的奠基石。何出此言?古人言:“古之 成大事者、亦唯有超世之才,亦或有坚忍不拔之志。”可见,不怕失败乃一种成大事的先决品质。屡次历练,败而不馁,谓之不怕失败。而这种品质,将伴你终生,于高考前之复习潜移默化、再于高考之时化作借风之力,送你上理想大学之青云。古往今来,成大事者无不不怕失败。爱迪生不怕失败,因而有了灯泡,照亮世界;屠呦呦不怕失败,因而提取出青蒿素,造福人类;马云不怕失败,因而筑造出其庞大的商业帝国。因此,在笔者看来,成功的人生必有不怕失败的品质随之以行。‎ ‎【点睛】构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结构:第一步,巧引材料,表明态度。首先就是根据自己的写作角度,恰当地引述材料,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样一则材料,不同的写作角度会有不同的引述方式。第二步,分析原因,摆出事实,阐明道理。引述材料之后,紧接着就需要结合材料分析论证。论证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层次,一般说来,可以先分析原因,再引用事实证明,然后结合事实阐明道理,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三步,回应开头,总结全文。材料贯穿全文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文章的结尾不是简单地总结全文,而是回应开头,既再次表明自己的态度,又深化文章的主旨。‎ ‎ ‎ - 26 -‎ - 26 -‎ ‎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