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5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03 实用类阅读之传记(练)-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备战2017年高考二轮讲练测 训练基础 1.【2017届湖南衡阳八中高三上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4分) 穆旦:忠魂耿热满玉壶 夏生荷 1949年穆旦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俄罗斯文学硕士学位。1952年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后,他本可留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任教,即便是靠着写诗也可能有很好的生活,但他却坚持要回国,要将一些优秀的国外文学翻译给新中国的读者。可当时正值朝鲜战争,美国政府不允许在美的中国籍高级知识分子离开,穆旦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冲破重重阻挠,最终回到了祖国,在南开大学任外语系副教授。 一回来,穆旦就开始紧张的翻译工作,为了给这个民族增添文学滋养,他甚至停止了写诗,以便专心于译作。5年内,他便翻译出版了普希金的好几部代表作,以及《拜伦抒情诗选》《济慈诗选》等等。他的译作发行量很大,以至于没人知道他是诗人穆旦,只知道他是翻译家查良铮。然而,穆旦不会逢场作戏,更不会说假话,遇事总是喜欢仗义执言,因此很不得一些人的喜欢,这也为他后来的连连厄运埋下了隐患。 1959年,在南开大学“反右倾”运动中,有人翻出了穆旦的过去,举报了他,天津中院随即宣布穆旦为“历史反革命”,判处他接受“机关管制”“监督劳动”。这是历史的悲剧,穆旦无力反抗。作为“历史反革命”的他,被发配到校图书馆,白天要从事打扫厕所、楼道等杂役,晚上则要写“思想汇报”“认罪反省”。亲朋们不再上门,穆旦也变得沉默寡言,当初他执意要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翻译文学,但现在却要放下手中的笔,“沉重的枷锁会被打断,牢狱会被颠覆,而门口的自由将微笑地把你们拥抱……”这是穆旦翻译的普希金的诗歌,但他不知道自己的枷锁何时才能被打破。 4年后,穆旦终于被解除“管制”,成为了图书馆的普通员工,虽然他仍然要定期写思想汇报,但毕竟能重新提笔了,此时的他决定完成一个宏大的计划,翻译美国作家拜伦的名篇——《唐璜》,他曾对妻子说:“《唐璜》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一部诗体小说,我一定要让中国的读者读到它!”此后,每天下班后,穆旦便急匆匆地赶回家里伏案翻译,他常为一行诗、一个字而整夜不能寐,为一条注释、一个疑点而跑遍天津和北京的图书馆。穆旦用了整整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2万多行的《唐璜》初译稿。但就在此时,“文革”爆发了,因为“ 远征军的问题”,穆旦再次陷入困境,他被“红卫兵”抄家,没收和焚烧掉很多书籍和稿纸,好在他拼死保住了《唐璜》的手稿。 1973年,穆旦修改好了《唐璜》,并试探着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写信,询问能否出版,编辑回信说,寄来看看。穆旦兴奋不已,他用牛皮信封小心地将译稿包好,并在扉页上写上鲁迅的名句,用于激励自己:“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但译稿寄出去后便石沉大海。直到3年后,穆旦才托朋友打听到《唐璜》的下落,友人告诉他:“仍然在出版社,暂不能出版,但编辑有意保留。”穆旦欣喜不已,可遗憾的是,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得知心血之作《唐璜》的消息。 穆旦去世3年后的1980年,《唐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985年春,穆旦的骨灰落葬在北京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里,陪伴他的是一部散发着油墨香的《唐璜》。 1981年,穆旦被平反,友人为他送上了一副挽联:“坦荡荡玉壶冰心,血热热耿介忠魂!”这或许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吧。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穆旦曾这样写道:“我至今仍认为,人只能或为理想而活着,或是为物质享受而活着,享受到手的可能淡而无味,只有理想使生活兴致勃勃,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摘编自《思维与智慧》,有删节) (1)穆旦的骨灰落葬在北京的万安公墓里,为什么陪伴他的是出版的译著《唐璜》?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答案】①《唐璜》是穆旦认为最美的一部诗体小说,他期待早日出版,但在有生之年没能实现。(3分) ②译著《唐璜》是穆旦的呕心沥血之作,是他用了3年,跑遍天津和北京的图书馆而完成的,在被“红卫 兵”抄家时,他拼死也要保住。(3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筛选信息”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应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要抓住了主要内容,筛选和整合信息才会心中有数。2.依据题目要求,从考题要求出发,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试题简单的,可直接摘录文中重要词语作答;试题涉及范围大、干扰信息多时,就应该采用对比、求同的方法,分清信息的主次,根据考题的要求,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来。3.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常用技巧。(1)根据语言标志获取相关信息。如标题、序词、注释、表总提或对照的词语。(2)根据反复、照应确认重要信息。反复、照应一般是为了强调某个内容。(3)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取信息。找到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得到了相关信息。(4)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或获取信息。(5)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息。如本题中要抓住译著对他的重要性来筛选概括内容。 (2)为什么说“坦荡荡玉壶冰心,血热热耿介忠魂”是穆旦伟大人格的写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①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使命感(1分)。为了给这个民族增添文学滋养,他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回国。(1分) ②坦荡耿介(坦诚正直)(1分)。他不会逢场作戏,更不会说假话,遇事总是喜欢仗义执言。(1分) ③秉执理想,百折不挠。(1分)在政治运动中厄运连连,但他没有放弃翻译外国优秀文学的理想和追求(1分)。 ④坚韧执着,不辞辛劳。(1分)每天下班后,穆旦便急匆匆地赶回家里伏案翻译,他常为一行诗、一个字而整夜不能寐,为一条注释、一个疑点而跑遍天津和北京的图书馆。(1分)(每点概括1分,结合材料分析1分)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道探究题涉及全文对穆旦这个人物形象的整体评价,因此要通读全文,逐段阅读,理解概括文本围绕他写了哪些事,每件事是从什么角度写他,分析其中能表现他什么样的精神品质。除了抓住主要事情,还要关注文中直接评价的语言,即作者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如本题中,关于他的人格的评价,第二节中写“ 穆旦不会逢场作戏,更不会说假话,遇事总是喜欢仗义执言”。 2.【2017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中高三上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2分) 现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 1905年,瞿秋白进入冠英小学读书,学校校长庄苕甫是清末的举人,但他却具有维新思想,主张废科举、办学堂。1909年春天,瞿秋白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学校校长屠无博在学生中间经常进行反清革命思想教育。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1916年,17岁的瞿秋白进入社会谋生。先在无锡乡间当国民学校校长,继而投奔武昌的堂哥寻找出路。翌年,瞿秋白到北京进入俄文馆,学习俄文和哲学,开始“做以文化救中国的功夫”。“五四”运动前后,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外来思想目不暇接,瞿秋白进行了广泛阅读与涉猎,他研究过美国的宗教新村运动、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以及狄德罗、卢梭等人的著作,而本着惠及人民大众的内在尺度,他的兴趣开始倾向于共产主义。 不久,瞿秋白觉得书本上的求索和朋友间的探讨,对社会主义仍如“隔着纱窗看晓雾”,看不真切。这时,翟秋白有了以北京《晨报》特约记者身份到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国家——苏维埃俄国采访的机会。在俄国,瞿秋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参观采访和调查研究,他觉得“共产党始终是真正为全体工人阶级奋斗的党”,他认为“共产主义学说在苏俄的逐步实行,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桩伟大事业,是世界第一次的改造事业”。至此,瞿秋白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由“忏悔的贵族”终于成为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1年9月,瞿秋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12月21日,受陈独秀邀请,瞿秋白离开莫斯科回国工作。1923年1月13日回到北京,立即兼管中共宣传工作,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的主编和《向导》编辑。他在这些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国情,考察中国社会状况,论证中国革命问题,为中共的思想理论建设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6月4日,瞿秋白负责主编出版了我党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报道上海和全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消息。1926春,瞿秋白病重住院,抱病写《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问题》一书。 1927年4月27日—5月9日,中共五大召开,瞿秋白发表《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尖锐地批评了陈独秀等以共产国际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8月7日,新来的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主持召开会议(八七会议),正式将陈独秀(缺席)免职,指定瞿秋白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这次会议在革命危急关头,将打散了的队伍重新团 聚起来,使中国革命完成了由国民革命到土地革命的重大转折。 1930年9月底召开六届三中全会,瞿秋白纠正了李立三在工作中的一些错误。1931年1月7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瞿秋白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瞿秋白留在上海养病(肺结核),进行文艺创作和翻译,完成了大量翻译作品和许多重要的论文、杂文,与茅盾、鲁迅来往,结下深厚友谊,领导左翼运动。 1934年1月,瞿秋白遵照中央指示,抱病离开上海前往中央苏区——瑞金,担任中央教育委员。虽然工作相当劳累,身体又差,还不时咳血,三天两头发高烧,而且物质生活又很艰苦,但他依然勤奋工作,为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撤离苏区,瞿秋白因患肺病,留在江西瑞金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2月,他的肺病日益严重中央 决定派人送他转道香港去上海就医。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晨,从容就义,年仅36岁。 瞿秋白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无论是他英勇献身革命事 业的光辉事迹,还是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众多领域的重要思想,都值得中国人民学习和珍视。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瞿秋白因交不起学费,被迫中断学业,17岁的瞿秋白进入社会谋生,后来投奔武昌的堂哥,这段经历影响他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 B.瞿秋白受陈独秀邀请,离开莫斯科回到北京工作,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热血日报》主编和《向导》编辑。 C.在“八七会议”上,瞿秋白正式将陈独秀免职,开始主持中央工作。这次会议在中国革命危急关头举行,是中国革命重大转折点。 D.瞿秋白以自己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地位。 【答案】DE。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如本题A项“这段经历影响他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的说法不太准确,这可能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的,文中没有明确说到这一点;B项“《热血日报》主编”不是这一时期担任的。 (2)瞿秋白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一个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请简 要分析。(5分) 【答案】①读小学和初中时,在学校校长的影响下,接受了当时进步思想的教育。②“五四”运动前后,瞿秋白广泛阅读与研究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外来思想,他的兴趣开始倾向于共产主义。③赴俄后参观采访和调查研究,使他对共产党和共产主义有了深刻的认识,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终于成为一个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瞿秋白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一个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应该抓住“一步步”,主要从不同的时期分析。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赴俄后参观采访和调查研究,使他对共产党和共产主义有了深刻的认识,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终于成为一个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 (3)作为一个革命思想家,瞿秋白在哪些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4分) 【答案】①主持党的工作,领导革命斗争,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重要贡献。②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工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③在政治、哲学、文学、翻译、教育等众多的领域取得杰出成就。 【解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要求瞿秋白的贡献进行概括,立足文本分析。主要围绕主持党的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政治、哲学、文学、翻译、教育等众多的领域取得杰出成就分析。具体结合文本阐述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仍然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只是要求的高一点,首先对题干要进行分析,分析题干的隐含的意思,瞿秋白的贡献,实际就是传主拥有行为、思想、成就等。明确只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如本题主持党的工作,领导革命斗争,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重要贡献。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工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3.【2017届宁夏中卫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史学泰斗何炳棣 孔子说过,一个人的血气与他的年龄有内在关系,少年之时,血气未定,壮年之时,血气方刚,老年之时,血气既衰,其行事特点也应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血气是笼统说法,若细分起来,似应包括体质、精力、斗志在内。常人大多如孔子所说,所以老年人通常与和蔼可亲、慈祥平和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但是,也有例外。何炳棣青少年时代志存高远,由南开中学到清华大学,勇猛进取,成绩优异;壮年时代,在欧美学术界东征西讨,成就斐然,为一代名家;到了耄耋之年,宝刀不老,思考大问题,开辟新领域,鸿篇迭出,新见纷呈。所写回忆录,亦是大气磅礴,滔滔雄辩,气势如虹。岁月的风雨,似乎一点也没有消磨他的血气锐气,他永远是那么精力旺盛,一往无前。 何先生祖籍浙江金华,1917年生在天津。其父为前清秀才,曾习日文及法政,在宁波、天津等地担任法官,到48岁时才有了独生儿子。少年何炳棣在父亲的呵护和督责下,自小就对史学和英文有了兴趣,并打下了基础。父亲是有志气、有眼光、懂教育的人,他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培养儿子的兴趣,在儿子读小学时就叫他到夜校里学习英文,在儿子读中学时又叫他圈点《史记》。父亲谆谆教育儿子要有大志气,好好读书,进清华,留洋。 宏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扎实的资料功夫,是何先生成功的重要因素。他的博士论文《英国的土地与国家,1873—1910》,所引史料多为第一手资料,令答辩老师大为叹服。以后,他的研究领域回到中国,举凡上古土壤结构、耕作方式、先秦思想、六朝城市、宋代土地、明清人口、会馆制度、扬州盐商、甘薯花生玉米等农作物之传入中国,都是他的课题,其中相当一部分论文发表在世界一流学术杂志上。几乎所有课题背后,都有他宏大的学术关怀,有的开宗立派,自树一说,如写《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东方的摇篮》,对中国文明的起源提出独到看法;有的推陈出新,前进一步,如写《中国会馆史论》,对会馆的创设年代、社会功能的研究都在日本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推进一步;有的考证翔实,廓清迷雾,如写《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遍检北美各大图书馆近四千种方志,并搜集登科录、同年齿录,得出许多不易之论,《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中的数据则成学术定论。 自学进修,永无止境,是何先生成功的另一因素。人生也有涯,学也无涯,要懂得那么多知识,殊非易事,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持久的坚韧性是办不到的。在何先生那里,从没有什么学科壁垒,需要什么就补什么,考古学、地质学、人类学、生物学、训诂学,他都有涉猎。在回忆录中,可以时常看到他向人请教的记载。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辩论,即古代华北地区到底是实行“砍烧法”的游耕制,还是村落定居的定耕制,事涉“蒿类孢粉”与土质关系等极为专业的学问,令外行人望而却步。何先生则专门向美国地质学权威请教,获得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如果一个聪颖的人,自信的人,成功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脾气急躁的性情中人,则免不了得一“傲”字。何炳棣正是这样。在他读小学时,老师就诫勉他“如能爱众亲仁,则美玉无瑕矣”。何先生到老感慨,自己往往与中外学人不能和谐相处。这样的人,远望可畏,近看可敬,因为他真。读了回忆录,你会不时地为他的真诚所感动。他忆父亲,忆老师,忆同学,忆好友,一片真情。他回顾自己,剖析自己,一片诚恳。回忆录的写作,也是极其认真,一字一句,自出机杼,有些数据、资料,他还一一核对,自称原原本本、坦诚无忌、不亢不卑。特别是书中对雷海宗先生的回忆,述其博学、卓识、真诚、宽容,师生之间的交往,对其学术地位的评价,自称一生受雷海宗影响至深且巨,字里行间浸润着对恩师的无限深情,令人读后感慨不已。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何炳棣(1917-2012.06.07),浙江金华人。1938年清华大学毕业,1944年考取了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1945年底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史,195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史博士学位。之后,何炳棣先生逐渐转入国史研究,成绩斐然。1966年,何炳棣先生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何炳棣先生被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代表作:《明初已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明清社会史论》《东方的摇篮》《读史阅世六十年》等。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何炳棣在历史学方面建树颇多,其主要原因是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培养了他的兴趣。 B.本文开头引述孔子关于血气与年龄关系的论述,为评价何炳棣的“血气”张本,同时衬托出何炳棣卓尔不群的个性。 C.他研究中国的历史,上古土壤结构、耕作方式,乃至明清人口、会馆制度等都是他涉及的内容,可见其资料功夫之扎实。 D.何炳棣为了在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辩论中让自己的观点更加可靠,专门向美国地质学权威请教,其求知欲于此可见一斑。 E.本文撷取了传主的若干人生片段,既全面地揭示了他成为史学泰斗的原因,也真实表现了传主令人遗憾之处——“傲”。 【答案】BD 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现代文阅读答案史学泰斗何炳棣孔子说过,一个人的血气与他的年龄有内在关系现代文阅读答案史学泰斗何炳棣孔子说过,一个人的血气与他的年龄有内在关系。A项,“其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当。C项,“可见其资料功夫之扎实”有误,应为“可见其学术视野之宏阔”。E项,文中,作者并没有认为“傲”是“传主令人遗憾之处”,作者只是想借助“傲”引出他的“真”。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均考核内容,其中ACE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2)请简要概括传主何炳棣的形象特点。(6分) 【答案】锐意进取,耄耋之年仍思考大问题,开辟新领域,鸿篇迭出,新见纷呈;视野宏阔,问题意识敏锐,资料功夫扎实,求知欲强,在史学界成就斐然;至真至性,对人对事一片诚恳。(6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传主的形象特征,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锐意进取、视野宏阔、至真至性的角度进行概括。 (3)从文中看,何炳棣成为史学泰斗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请简要概括其中的主观原因。(6分) 【答案】①自幼对史学产生一定的兴趣,有相应的知识基础;②有良好的研究习惯,视野广阔,善于发现问题,踏实治学;③勤于钻研,学无止境。(6分) 【解析】答题时可以关注文中的相关内容,关注文段中概括性的句子。通过筛选可知“兴趣”“基础”“宏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扎实的资料功夫”“自学进修,永无止境”等为重要信息,对它们进行归纳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传主成功的主观原因,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对史学产生一定的兴趣;有良好的研究习惯;勤于钻研,学无止境的角度进行概括。 (4)何炳棣在史学界取得斐然成就给你的学习带来了哪些启示?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要有踏实诚恳的求学精神。何炳棣为了在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辩论中让己见更有学术水准,专门向美国地质学权威请教;在何炳棣那里,从没有什么学科壁垒,需要什么就补什么。他遍检北美各大图书馆近四千种方志。正是由于在学术上的踏实诚恳,何炳棣才无畏那些跨学科的难题,在学术问题上廓清迷雾,取得佳绩。我们在学业上也应培养踏实诚恳的求学精神,如此才能弥补不足,不断进步。(如,从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要学会发展自己的兴趣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8分)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二者结合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再结合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4.【2017届广东佛山南海区高三12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2分) 吴冠中与河北李村 周喜俊 上世纪70年代初,吴冠中所在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全体人员整体下放到驻扎在河北获鹿县的27军1594部队农场。200多名师生分为两个学生连,分别住在李村和小壁村的百姓家中,一住就是三年。 吴冠中出生在风景秀丽的江南,刚到李村时,看到地形比较单调平淡,以为不易找到引人入胜的风景画面。时间长了,尤其是与这里的乡亲们产生感情之后,蓦然发现,看似平淡的李村,原来有那么多美的东西可以入画。 吴冠中在李村的土地上找到了生活之趣,发现了自然之美,这种美给了他坚守的力量,也让他的心情豁然开朗。马上托人捎来颜料和画笔。他是画油画的,需要画布、画框,这些东西在村里买不到,也无法制作,他急得满村转。 他终于在李村的小卖店发现了一种小黑板,是用马粪纸压成的,很轻,价格也便宜,一块多钱一张,吴冠中一下买了几十张,在上面刷层胶就能替代画布了。 画布有了替代品,画架怎么办?他发现房东家用荆条编制的粪筐很有特色,名为粪筐,并不是背粪专用,老乡们下地干活,孩子们上学,总习惯挎着这种筐,拾柴、打草、捡麦穗、装菜都能用。 吴冠中背着粪筐到地里作画,高高的背把正好当画架,筐里边放颜料盒、画笔什么的,连画箱都用不着了。他画出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同学们羡慕不已,戏称他为“粪筐画家”。好多师生觉得这办法不错,纷纷跟着学,星期天各自背着粪筐寻找庄稼地写生,这成了李村当时最具特色的景象。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便形成了远近闻名的“粪筐画派”。 吴冠中到李村时,肝炎相当严重,加之失眠、脱肛等多种疾病缠绕,吃中药西药都不管用,精神已到了崩溃的边缘。房东家没啥好吃的,有时熬了小米粥,给他盛一碗,包顿野菜馅饺子,给他送几个。乡亲们的真诚朴素,唤起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房东陈吉堂告诉我,他亲眼见过吴冠中画高粱,中午地里闷热闷热的,吴冠中在地头上依着粪筐作画,汗水把背心湿透了,紧贴在身上,蚊子在他的胳膊腿上咬出好多疙瘩,他好像啥也感觉不到,只是不停地画。 梵·高是吴冠中崇拜的偶像,梵·高“把自己埋到土地里”的观点,对吴冠中影响很大。新中国成立之初,吴冠中义无反顾从法国回来,就是立志要做中国的梵·高。李村为吴冠中提供了实践梵·高精神的平台,在麦浪滚滚的金黄田野,在烈日炎炎的高粱地,在蒸笼一般湿漉漉的绿色瓜园,在无边无际的洁白棉田,吴冠中脚踩滚烫的大地,终于感受到了梵·高内心熊熊燃烧的烈焰。 河北李村的盛夏像火烤一样炙热,中午的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生鸡蛋放在阳光下都能烤熟。吴冠中穿着背心、短裤,在田野里依着粪筐一画就是一整天,中间不吃不喝不休息。房东见吴冠中大中午还不回来,着急地对他的学生们说,老吴真是不要命了,他是个病人啊,这大热的天,不吃不喝在地里画画,哪能受得了啊?你们快去看看吧,别让他晕倒在地里还不知道。学生们理解房东的善意,可他们知道,吴先生画画时是不许打扰的。 姜玉军是和吴冠中一起住在陈吉堂家的学生,至今提起这事仍热泪盈眶。他说,我站在房东家的屋顶上,手搭凉棚四处寻找,看吴先生在哪块地里画画。夏日的中午田野里几乎没有人,只要看到那块地里有个人影,肯定是吴先生。我给他送壶白开水、拿个馒头,可他根本顾不上吃喝,说画画时胃是停止工作的,吃了东西不消化更难受。有时只是喝口水润润嗓子,就撵我赶紧走,怕干扰他作画。 吴冠中在沃野找到了创作的源泉,积蓄已久的情感得到了爆发。在李村的后期,他拼命地画,不让自己停下来:《高粱与棉花》《瓜藤》《胡萝卜花》《野菊》《南瓜》《岩下玉米》《冬瓜》《柴扉》《苇塘秋雁》《喜鹊》《麻雀》《池塘》《双燕》《井》《硕果》《山花烂漫》…… 吴冠中在疯狂作画中,多年的肝炎竟然不治而愈,到医院检查,肝功能各项指标正常。顽固的失眠症也逐渐减轻,白天在地里作一天画,晚上回来香甜地睡上一觉,第二天又精神饱满去作画。心情好了,食欲渐渐增强,蜡黄的脸上渐渐有了血色,腿上有了力气,走路腰板也挺了起来。 【相关链接】 ①吴冠中,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坚忍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摘自“百度百科”) ②我珍视自己在粪筐里的画、在黑板上的作品,那种气质、气氛,是巴黎市中大师们所没有的,它只能诞生于中国人民的喜怒哀乐之中。朝朝暮暮,立足于自己的土地上,拥抱着母亲,时刻感受到她的体温与脉搏!(吴冠中《我负丹青》)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用简洁的语言交代了时代背景,点明了题意,为下文描写吴冠中在李村的生活和创作作了必要的铺垫。 B.吴冠中在李村不仅找到了创作的源泉,创作出一大批充满乡土气息的画作,而且振作了精神,身体恢复了健康。 C.“熬了小米粥,给他盛一碗,包顿野菜馅饺子,给他送几个”,这几句语言朴实无华,用整句,表现了乡亲们表现了乡亲们对吴冠中的关心。 D.盛夏的中午,吴冠中还没回来,房东非常着急,要吴冠中的学生去田间找,但是学生却无动于衷,这是运用反衬手法。 【答案】D 【解析】D项考查对传记内容的理解和对传记写作手法的鉴赏。选项中,“学生却无动于衷,这是运用反衬 手法”分析错误,学生并非无动于衷,而是理解吴冠中的性格;并且这也不是运用反衬手法。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主人公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 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他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 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 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2)文本表现了吴冠中怎样的性格?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随遇而安。他作为画家下放到部队农场,一住就是三年,但他找到了生活之趣,发现了自然之美。②奋发作为。他利用简陋的画具进行创作,同学们羡慕不已,戏称他为“粪筐画家”。③执着坚忍。盛夏的中午,他一个人坚持在田间作画,一整天,中间不吃不喝不休息。(每点2分,概括1分,例举事实分析1分。给4分为满分。) 【考点定位】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传记内容进行梳理,找出传记中关于吴冠中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传主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传记中关于传主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传主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3)文中运用直接、间接描写方法写吴冠中中午在田间作画的情景,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5分) 【答案】①正面描写使当时的情景显得真实可信。(2分)②通过房东陈吉堂的叙述和姜玉军的所见,从侧面弥补了正面描写的单薄,使吴冠中的形象更加丰满。(3分) 【解析】本题解答时道德要找到文中直接描写的部分和间接描写的部分,然后分析其作用。直接描写,如“吴冠中穿着背心、短裤,在田野里依着粪筐一画就是一整天,中间不吃不喝不休息”,间接描写如“房东……着急地对他的学生们说,老吴真是不要命了,他是个病人啊,这大热的天,不吃不喝在地里画画,哪能受得了啊?”“姜玉军…………日的中午田野里几乎没有人,只要看到那块地里有个人影,肯定是吴先生”。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传记中的直接描写,也就是直接写传主的语言、动作、心理、行为等,来表现传主的性格品质;间接描写则是指借助旁观者的眼睛来描述传主经历,或引用他人的评论来表现传主的精神品质。直接描写可以使读者直观认识到传主的人格魅力,提高传记的真实性,间接描写则可以通过别的见证突出传主的事迹或品质,提高传记的可信性。在塑造传主形象的时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完善,起到突出传主形象的作用。 训练提升 1.【2017届河南平顶山高三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白纸上作戏,世故里写真 ——记连环画家贺友直 舒靓芫 2016年3月16日晚20时30分,连环画泰斗贺友直在上海瑞金医院病逝,享年94岁。 说起“泰斗”一词,先生生前特地翻过《辞海》:“哪里是泰山北斗啊,看了心就慌了,哪能敢当啊?画画的,够得上‘画家’已经蛮吃力了,更勿要讲是‘大师’来。”他认为自己只是画家,而且不敢是“专家”,只是在连环画方面的“内行”。 有人曾形容,写老上海没人写得过张爱玲,拍老上海没人拍得过王家卫,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先生说:“我不敢当。我是从社会底层出来的人,有直接的感受,所以大家觉得,贺友直画老上海有味道。” 1938年先生初到上海,他先在亲戚开的小工厂做工,后在印刷厂学徒,各行各色人等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那个年代的生活艰辛,工作乏味,他的乐趣是“一个月发一次零用钱,除去剃头洗澡,佘下的钱逛一趟游乐场”。对身边人群、事态的观察,成就了他记录民生万象最原始的积累。 先生说过:“我来自民间,所以我懂得斗升小民关心啥。”所以,他把老上海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变成了连环画——《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展示了20世纪上海各行业人物的典型形态和表情,这“三百六十行”的连环画也被誉为“老上海社会文化记忆中的珍宝”。华君武先生称先生“目光如炬,观察人间万物”,冯其庸先生则称先生的“画笔实亦史笔”。 抗战时期,先生印象中的上海是一席“畸形的”盛宴:穷人、富人、外国人,混在一起避难;戏院、餐馆、舞厅、妓院,各种纸醉金迷的行当争先恐后地兴起。 如今再没了那畸形的繁华,先生感慨道:“大环境不一样了,我们那时画连环画是当做饭碗的。1996年我的一个连环画展名字叫《谈情说爱》,情就是我对连环画的感情,爱就是我爱上了这碗饭。当时真的非常投入,画什么像什么,现在画什么都不像了,因为没有了那个生活底子。”他坦言:“现在艺术浮躁得很,不少是乱七八糟的东西。” 如果说画里的作戏,是老先生独立于大众而创造,那么画外,先生则过着属于自己的真实人生,从不作戏给任何人看。 任职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时,先生原来住于一个“容纳了108将的大办公室”。他不爱去那种划成一小格一小格的新式办公室,他比喻说“把人放进冰箱格子”一样,还为此画了一张《最没有人性的格局》。 1955年,先生一家搬进巨鹿路一间30平米的一居室。画画、见客、饮食、起居都在这里,真是“一室四厅”。屋子不大,打扫起来也不麻烦,家里不用保姆,先生吃的是老伴为他烧的饭,两老一个月退休金加起来,总也花不完。先生拍拍胸口,笑称虽然“买不起房”,但生活上“不差钱”,“天地之大,全在心中”。 先生的生活中,自有一件顽皮可爱的事——爱喝老酒。每天中午和傍晚两个时段,他定会“呡几口老酒”。这个习惯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老酒,是先生艺术创作的“生命口服液”。每每有熟络的学生去家中做客,总能看到这个老人惬意地呡酒,就像《乘风凉画》里的那位老爷们儿一样,“快活赛过神仙”。 人世间到处都是歌哭与悲欢的交替。在先生真性情的生活中,除了乐得自在,也有另一面。 先生的画传《贺友直自说自画》,就说到过一些关于特殊期间的事情。两年都待在牛棚中,先生始终惦记着家人和孩子们。一次,妻子给他带来一罐辣酱,怕别人看出里面放了肉,就把肉丁切成了肉末。先生看着这些为他精心准备的食物,想着自己无法见到日夜思念的亲人们,他忍不住地嚎啕大哭。 从牛棚出来以后,先生回家头一桩事就是坐在家中餐桌上,喝老伴为他温的酒。三个幼小的女儿就围在桌边看他吮酒。画到这幅画面,先生忍不住泪如雨下。家庭圆满,儿孙绕膝,有如此的温情,只怕每一个尝过人情冷暖,看过事态炎凉的人都会情难自禁。 饶是到了作戏之外的地方,至于世故已淡的时刻,先生依然有牵挂的事情——连环画。他是谦和的,会非常认真地说自己“思维枯竭了,最近画不出了”。在说这话时,他已经获得了“终身成就奖”,但他依然走在“让自己的艺术水平更为精进”的道路上。 20世纪80年代后期,连环画由盛转衰,渐渐失去了昔日的热度。随着国画、油画等画种的价格节节攀升,甚至有“画面以尺定价” 的,不少连环画家纷纷转向那些领域。先生却始终坚持自己,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我们知道,他的傲气不那么锋芒毕露了,但风骨犹存。 他一生为人正直,率真而达观,冷眼给了是是非非,豁达给了坎坎坷坷,固执给了画画描描。对大众他从来都说自己只是“一个画匠”——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的顶峰。 (摘编自《传记文学》2016年5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画除了老上海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被誉为“老上海社会文化记忆中的宝”,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 B.贺友直在小工厂做工,在印刷厂做学徒时生活艰辛,工作乏味,唯一的乐趣是当每个月发零用钱时,除去剃头洗澡,用余下的钱逛一趟游乐场。 C.贺友直先生对连环画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愫,不仅把1996年的连环画展命名为“谈情说爱”,而且即使在连环画渐趋衰落的时候也始终画画描描。 D.贺友直先生把去那种划成一小格一小格的新式办公室比喻成“把人放进冰箱格子”里,还为此画了一张《最没有人性的格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E.酒是贺友直先生艺术创作的“生命口服液”,他每天都要喝几口酒,以此激发自己源源不断的创作欲望,从而创造出了一系列生动逼真的连环画。 【答案】答C给3分,答D 给2分,答B给1分。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B项“唯一”有些绝对,A项“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只是“有人”的观点,E项夸大了“酒”在贺友直画连环画中的作用。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如本题A项“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只是“有人”的观点,E项夸大了“酒”在贺友直画连环画中的作用。 (2)为什么大家觉得贺友直画老上海有味道?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贺友直先生从小在小工厂做工,见过各行各色人等,对这种底层生活有直接的感受;② 他目光如炬,善于对身边人群、事态进行认真观察,这些观察成了他记录民生万象最原始的积累;③他关心斗升小民的生活,钟爱连环画,画什么像什么。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贺友直画老上海有味道的原因,应该是一些画的风格,结合“上海味道”,立足文本找到对应的内容。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他目光如炬,善于对身边人群、事态进行认真观察,这些观察成了他记录民生万象最原始的积累;他关心斗升小民的生活,钟爱连环画,画什么像什么。 (3)贺友直先生的“真”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阐释。 (6分) 【答案】①在艺术上求真。他“目光如炬,观察人间万物”,“画笔亦史笔”。 ②对人对事率真。他不以“大师”“专家”自居,自认是画画内行;直斥当今“艺术浮躁得很”。 ③在生活中有真性情。生活中乐得自在,因思念亲人而忍不住嚎啕大哭流露真情。 【解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贺友直先生的“真”的表现,主要围绕在艺术上,对人对事,在生活中等方面分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仍然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只是要求的高一点,首先对题干要进行分析,分析题干的隐含的意思,“真”的体现,实际就是传主拥有行为、思想,明确只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如本题在艺术上求真。他“目光如炬,观察人间万物”,“画笔亦史笔”。对人对事率真。他不以“大师”“专家”自居,自认是画画内行;直斥当今“艺术浮躁得很”。 (4)在你看来,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探究。 (8分) 【答案】真正的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因对自己的产品永不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挚爱、谦虚平和、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精神。①热爱本业,钟爱连环画。他把画连环画当做饭碗,挚爱连环画。②谦虚平和,坚持不懈。他从来都说自己只是“一个画匠”、一个画家,而且不敢是“专家” ,只是在连环画方面的“内行”;不少连环画家纷纷转向国画、油画等领域,但他却始终坚持自己。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虽然他会说自己“思维枯竭了”,但他依然走在“让自己的艺术水平更为精进”的道路上。有人曾形容,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他。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谈谈真正的工匠精神,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然后谈对自己的理解。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本题理解“真正工匠精神”的内涵,就是如此,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热爱本业,钟爱连环画。他把画连环画当做饭碗,挚爱连环画。谦虚平和,坚持不懈。 2.【2017届湖北孝感高三上第一次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黄永玉:这个老头很有趣 邓宗俊 烟斗和斜戴的贝雷帽,永远是黄永玉的标志。 大师、名士、绅士……这些尊号戴在他头上总像小一号的帽子。 黄永玉一生有很多种奇遇。 生于湘西的黄永玉,少年时代正逢抗日战争,在福建、江西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靠着自学的绘画和木刻,在战乱中求生存。那时半个中国的人几乎都在流亡路上,江湖潦倒、前途未知,倒是给一个少年人的奇遇拉开了序幕。 在泉州,他在一座寺庙游玩摘玉兰花时遇到他最尊敬的丰子恺的老师李叔同;在江西,黄永玉遇到了画三毛的张乐平;在宣传队,蒋经国和蒋方良喊他的外号“蛮牛”;在杭州,他遇到了久仰的大师林风眠;在香港,他遇到了写杂文的知交聂绀弩。他在香港《大公报》用木刻记录新闻,在长城公司写电影剧本,拍过《小城之春》的费穆就趴在他的剧本底稿上死去,上面还留着咳出的血迹。上世纪50年代初他听了表叔沈从文和朋友的劝告,热血沸腾地回到北京,住在大雅宝胡同,邻居正好是李可染、李苦禅、董希文诸先生。文革中,造反学生的皮带抽在背上,他心里数着数,二百四十下,却也把它当奇遇一场。 身处的逆境多了,奇遇也如平常。这个人,他怎么可以穿过这样繁复的时空而保存有孩子般的心神! 黄老头捏着烟斗自己答:“有爱心,恐怕是要紧的。” 黄永玉很勤奋。 他的屋里常挂着几幅未画完的画。哪怕接受采访时,如果有调整拍摄器材、换磁带、打灯光的间隙,他都会跑去画几笔。 黄永玉说:“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日子好了,也不懒。我的画怎样我不管,反正我天天都在画。” 黄永玉现在只做两样事情。一是读书,没一天不读书;二是工作。一时高兴就画画,画完就悔,赶紧画第二幅填补后悔;不停地后悔,不停地画画。 性格方面,同为湘西人的黄永玉与其表叔沈从文截然不同。他说自己表叔的性格“像水一样,很柔顺,永远不会往上爬”。而他年轻时,则是靠“拳头打天下”挺过来的。他的性格让不少人都畏他三分。 1948年,黄永玉的作品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赴上海展出。一对年轻的夫妇买下了黄永玉的部分作品,男的叫黄苗子,是国民党财政部的要人,女的叫郁风,是郁达夫的侄女。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黄永玉一直没有收到稿费,他在好友王琦的陪同下,去南京郁风家上门“收账”,后来两人竟成了好朋友。 2004年夏天,乡亲们对黄永玉说,沱江上游有人开了一家化工厂,污染了水。黄永玉一听,叉起腰:“怎么能这样呢?好,我带几个人去‘搞’他们一下。”居然把人家的办公室给砸了。他说,爱护自然要像讲卫生一样自觉。 在对自己作品的经营上,黄永玉也很讲究原则。画、书法一律以现金交易为准,当场按件论价,铁价不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纠缠讲价,即照原价加一倍,再讲价者驱逐出院!但他卖画所得款项都做了修缮凤凰县内风景名胜、亭阁楼台之用。 (摘自《三峡文学》,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大师、名士、绅士……这些尊号戴在他头上总像小一号的帽子”,意思是说黄永玉人生丰富多彩,是一个有趣的老头,用任何一个身价来为他定位都显得不合适。 B.黄永玉遇到过李叔同、张乐平、林风眠等各种身份的人,说明黄永玉是个喜好结交朋友、经历丰富的人。 C.文革中,造反学生用皮带抽打黄永玉,他却在心里数抽打的次数,说明黄永玉懂得隐忍和自我安慰。 D.沱江上游有人开化工厂污染了水,黄永玉去把人家的办公室给砸了,这说明黄永玉处理问题不讲策略,只会蛮干。 E.黄永玉买自己的画和书法作品时毫不让价,却把得来的钱都用作修缮凤凰县内风景名胜、亭阁楼台之用,可见黄永玉并不是一个贪财的人。 【答案】选A得3分,选E得2分,选B得1分。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B项“喜好结交朋友”理由不充分;C项“自我安慰”分析错误;D项“不讲策略,只会蛮干”分析错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如本题B项“喜好结交朋友”理由不充分;C项“自我安慰”分析错误。 (2)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身处的逆境多了,奇遇也如平常”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我认为这句话道出了一种正确对待逆境的人生态度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人生转机。就如黄永玉一样,他经历了很多的坎坷和不平,却都以乐观和豁达处之,如,流浪江湖却靠自学的绘画和木刻求得生存。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生态度。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句子的含义注意表层和深层之分。把语句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如本题结合“逆境多了”“奇遇平常”等,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说明有了这种人生态度就可能会带来好的人生转机,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3)黄永玉是一个“有趣的老头”,他的“有趣”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5分) 【答案】(1)穿着奇特,富有个性。(2)经历坎坷奇遇多,但能坦然面对逆境。(3)讲究原则,作品铁价不二但有社会责任感、公益心。(4)始终保有孩子般的心神。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有趣”,应该是一些具体做事的方式、言行等。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内容经历坎坷奇遇多,但能坦然面对逆境。讲究原则,作品铁价不二但有社会责任感、公益心。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即可。 3.【2017届重庆一中高三上10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梅葆玖的“保守”意义不输创新 ①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2016年4月25日仙逝,各界同声哀恸。梅葆玖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与福芝芳最小的孩子,梅派艺术传人,北京京剧梅兰芳京剧团团长,代表作《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在青衣、花衫、刀马旦等诸多行当,均有较高造诣。 ②1934年的春天,梅葆玖出生于上海思南路的梅宅,小时候他喜欢研究机械,喜欢吃牛排、披萨、巧克力,后来还喜欢迈克尔-杰克逊、席琳-迪翁,曾经长期专研录音技术,在“文化大革命”不堪回首的岁月里,梅葆玖负责剧团音响,一管就是十多年,其调音水平之高令人称赞。玩音响是梅葆玖一辈子的爱好。近50岁的时候,还去考了驾照,可驾驶卡车……如果不是父母希望他继承梅派艺术,或许梅葆玖的人生会是另外的样子。作为唯一接过父亲男旦衣钵的孩子,梅葆玖10岁开始学艺,13岁正式登台演出《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剧 ③葆玖先生曾经说,他一生中对父亲的艺术继承多,自己的创作少。因为父亲梅兰芳大师留下那么多优秀的梅派经典,亟需倾注全副身心于抢救和继承,实在无暇顾及新剧目创作。确实如此,如果说葆玖先生的前三十年主要是向父亲学习,在父亲教导与陪伴下演出梅派剧目,他生命的后四十年则一直致力于表演与恢复梅派经典剧目,以及为他众多弟子传授梅派经典。他正式收入门下的徒弟有49个,其中董圆圆、李胜素、张馨月、姜亦珊都是当下京剧行业的翘楚,胡文阁则是唯一的梅派男旦传人。 ④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一生是“保守”的一生,而不是“创新”的一生。然而,梅葆玖先生的“保守”,是为了要“保”住和“守”住以他父亲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传统艺术之精华,为中华民族保住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保”住这份遗产,“守”住梅派的精华,是京剧、尤其是梅派健康发展的基础,他的“保守”的文化意义,丝毫不输于创排几出新剧目。当然,“保守”的葆玖先生并不僵化,他所做的传承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要让梅派的精神通过新一代京剧演员的身体,实现更好的世代传递。如果说“移步而不换形”是梅兰芳先生对艺术传承发展最好的总结,“保守而不僵化”则让梅葆玖先生对梅派艺术有了最好的传承。 ⑤梅葆玖先生嗓音甜美圆润,唱念字真韵美,表演端庄大方,扮相、演唱都颇有父亲的风范。梅派艺术的传承之所以需要他的努力,是因为梅葆玖先生拥有从幼时起就和父亲同台演唱的特殊经历,加上家庭熏陶和遗传所赋予的身体优势,这让他能够最深切地感悟和体会梅派艺术的分寸和尺度,所以梅葆玖先生是梅派艺术最好的传人,恰逢传统艺术在当代生活回归的大背景,更唤醒了他强烈的艺术责任感,他毅然将后半生奉献给梅派艺术的传承。正是通过梅葆玖先生和他的学生们的共同努力,梅派成为京剧领域发展势头最好的流派,人才辈出,队伍齐整,梅派艺术的发展呈现系欣欣向荣之势,梅葆玖曾说:“我培养了40多个弟子,父亲的艺术没有断层,将来上天跟我们老头儿我也好交代了。” ⑥梅葆玖先生不仅继承了乃父的艺术,也继承了这样的文化自信。即使在戏曲遭遇整体危机的困难年代,他对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对梅派艺术经典的魅力也始终抱有坚定信念。梅葆玖先生曾说,他最大的遗憾就是在自己本应该发展梅派艺术的年龄恰好赶上了“文革”,“文革”期间,男旦和老戏都不许再演,整整14年他没在舞台上张过一次嘴,而是管了14年音响,待到重返舞台,他格外珍惜每一次演出的机会,不会放过任何一次弘扬梅派艺术的机会,基于此,他才有可能在晚年潜心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并且通过他和弟子们的精湛演出,让无数青年观众回到剧场,通过对梅派艺术令人回味无穷的直接体悟,发现京剧和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与无穷魅力,进而让中华文化成为流淌在一代青年人备注里的文化基因。 ⑦如果说文化是一条河流,葆玖先生就是在为防止河流决堤奋力培土的英雄。在文化冲突与交融中,我们这个民族需要更多这样的勇士,这就是梅葆玖先生的一生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相关链接: (1)在戏迷眼中,梅葆玖是承梅兰芳大师衣钵者,梅派京剧的第二代传人;对于徒弟、同行来说,梅葆玖先生亦师亦友,有前辈之大成,却没有长者的架子;而在家人心里,他是永远不生气、不较劲的玖叔,本报记者曾近距离采访梅葆玖先生,最深的感触就是——为人谦和,知性儒雅。 ——《大师远去绝唱萦绕》 (2)梅葆玖说自己“ 没有什么事是过不去的,一个人活在世上,什么事您别真着急,真着急就该得病了。‘文化大革命’我都没着急给,那时候遭批判,他们说我就听着,说我不对我就改造,该吃吃该喝喝。”在这样的心态下,梅葆玖说自己没遇到什么大困难,一切都是笑对。 ——《“文革”批判时我都没有着急给》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梅葆玖是梅兰芳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继承其男旦衣钵的孩子。他10岁开始学艺,13岁正式登台演出,嗓音甜美圆润,唱念字真韵美,表演端庄大方。 B.童年时代的梅葆玖并不喜欢京剧,而是喜欢研究机械,喜欢西方文化,如果不是父母希望他继承梅派艺术,或许梅葆玖的人生会是另外的样子。 C.在“文革”期间,男旦和老戏都不许上演,整整14年梅葆玖没在舞台唱过戏,而是管了14年的音响,这是梅葆玖最大的遗憾和痛苦。 D.梅葆玖在前三十年主要是向父亲学习梅派,而后四十年则一直一生中致力于表演、恢复、传授梅派经典,因此无暇顾及新剧目的创作。 E.梅葆玖的一生不是“创新”的一生,而是“保守”的一生,但他的“保守”并不僵化,同梅兰芳先生的“移步而不换形”是一样的。 【答案】D3分,A2分,C1分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C项“痛苦”一词没有依据,且根据相关链接第二段分析,梅葆 玖先生应该不会太痛苦;B项“并不喜欢京剧”从原文的内容无法得出结论,并且从3年学艺就能登台演出 来看,至少不会不喜欢;E项“保守而不僵化”是对梅葆玖先生对梅派艺术有最好传承原因的总结,侧重讲 他要“保住”和“守住”梅派艺术的精华,在此前提下可以不必僵化死板:而“移步而不换形”是对梅兰 芳先生对艺术传承发展最好的总结,侧重对京剧艺术的“移步”即强调在精神不变的情况下,力求发展, 二者是有区别的。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 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 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 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 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如本题C项“痛苦”一词没有依据,且根据相关链接 第二段分析,梅葆玖先生应该不会太痛苦;B项“并不喜欢京剧”从原文的内容无法得出结论,并且从3 年学艺就能登台演出来看,至少不会不喜欢。 (2)梅葆玖先生在生活中是怎样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兴趣广泛:喜欢研究机械,钻研录音技术,喜欢西方流行音乐和饮食,近50岁还去了考了驾照。 ②为人谦和:不生气,不较劲,没有架子,知性儒雅③乐观豁达:心态平和,遇事不着急,笑对困难。④ 知性儒雅。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梅葆玖先生在生活中是 怎样的人”,应该是一些具体的人的特点等。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 人物性格分析注意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本题乐观豁 达:心态平和,遇事不着急,笑对困难。知性儒雅。 (3)文章的标题为“梅葆玖的‘保守’意义不输于创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梅葆玖先生的“保守”,是为了要“保”住和“守”住以他父亲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传统艺术之 精华,为中华民族保住这份美好的遗产,他的“保守”的文化意义,丝毫不输于创排几出新剧目。②培养 弟子,建设队伍,实现世代遗传,让梅派艺术有了最好的继承,从这点而言,“保守”也不输于创新。③时 代意义,传承文化基因,让无数青年观众回到传统艺术剧场,发现京剧和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与无穷魅力, 从这点而言,“保守”也不输于创新。 【解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要求“梅葆玖的‘保守’意义不输于创新”进行分析,抓住“保守”“创 新”的内涵。找出“保守”的内容,分析和“创新”的关系。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仍然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只是要求的高一点,首先对题干要进行分析,分析题干的隐 含的意思,“梅葆玖的‘保守’意义不输于创新”,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内容分析体现,然后分条作 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如梅葆玖先生的“保守”,是 为了要“保”住和“守”住以他父亲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传统艺术之精华,为中华民族保住这份美好的遗 产,他的“保守”的文化意义,丝毫不输于创排几出新剧目。培养弟子,建设队伍,实现世代遗传,让梅 派艺术有了最好的继承,从这点而言,“保守”也不输于创新。 (4)文中认为“梅葆玖先生是梅派艺术最好的传人”,为什么?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8分) 【答案】外因:①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遗传所赋予的身体优势,② 家庭熏陶,这让他能够最深切地感悟 与体会梅派艺术的分寸和尺度。内因:①对于传承梅派艺术的强烈使命感 ②在困境中,对传统文化和梅派 艺术的充分自信,对梅派的艺术经典的美丽也始终抱有坚定的信念。③清晰的自我定位使其产生了“保守 而不僵化”的艺术态度。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 主的某些品质,本题理解“梅葆玖先生是梅派艺术最好的传人”的内涵,就是如此,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 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 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 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内因:对于传承梅派艺术的强烈使命感,在困境中,对传统文 化和梅派艺术的充分自信,对梅派的艺术经典的美丽也始终抱有坚定的信念,清晰的自我定位使其产生了 “保守而不僵化”的艺术态度。 4.【2017届山西太原高三上阶段性测评(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 宋凤英 1863年新年的第一天,法国巴黎诞生了一个男婴。这个名叫皮埃尔·德,顾拜旦的小男孩,在成年之后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因为就是他,创办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顾拜旦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体育有广泛的兴趣,喜爱拳击、划船、击剑和骑马等运动。入学后,他很敬佩博学多才的修辞学老师卡龙神甫,因此对文史课程有浓厚的兴趣,并饶有兴味地涉猎了古希腊的灿烂文化。在11岁生日那天,顾拜旦一口气读完了都德的小说。当他读到那个沦陷区的老师在上完最后一堂法语课,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时,不禁泪流满面。对战争的痛恨、逃亡的悲苦,让少年顾拜旦暗下决心,迟早有一天要让祖国复兴,但并不是通过战争的手段。 中学毕业后,顾拜旦先进入法国著名的圣西尔军校就读。不久,他从军校退学,进入巴黎政治学院。此时,整个法国仍然笼罩在战败的阴影中。法国正积蓄各种力量,伺机对德国复仇。他希望古代奥运会的“神圣体战”传统能在复活的奥运会上得到传承,以激发人们的和平意愿,壮大世界的和平力量。对于古希腊奥运会,顾拜旦充满憧憬之情。特别是古希腊人在奥运会开始前,火炬手一边高举火炬奔跑、一边高呼“停止战争,去参加奥运会”。顾拜旦感到,要让法国复兴,就应该走体育强国的道路,“用体育唤醒法国”。 不久,顾拜旦又前往英国留学,潜心研究了英国教育史,撰写过有关18世纪英国儿童教育家汤姆士·阿诺特教育思想的学术论文。阿诺特有一句名言:“运动是青年自我教育的一种活动。”这句名言在顾拜旦的心灵中,诱发起致力于体育教育的火花。当时,他还考察了英国教育和体育的现状,对那里学校的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经常性的郊游十分赞赏,希望在法国各学校中也能设置体育课,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和刻苦锻炼、强健体魄的精神。那时,他对法国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失利深感痛心,希望通过改革教育,增强民众体质,来振兴法国。 1875年至1881年间,在欧洲考古工作者们的努力下,奥林匹亚的古代奥运会遗址不断被挖掘出来了,而且每年都迅速地公布挖掘的结果。因此,顾拜旦同其他一些对奥林匹亚感兴趣的人士一样,都能及时、详细地倾听到公布的情况。当时他曾写道:“德国人发掘了奥林匹亚的 遗址,可是法兰西为什么不能着手恢复她古代光荣的历史呢?” 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顾拜旦对英国体育运动开展的情况进行了考察。1887年,他作了 《法国和英国中等教育制度对比》的报告,对英国将户外竞技游戏纳入教育内容给予很高评价, 主张在法国学生中也开展竞技游戏,并以体育为重点来改革教育。1888年5月,顾拜旦针对学生因学业过重而过分劳累的问题提出:“唯一解决的办法是让孩子们游戏。” 1899年,顾拜旦代表法国参加了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体育训练大会。与会期间,他进一步了解了世界体育发展的动态,敏锐地感到近代体育的发展正在走向国际化,一批国际性的单项体育联合会组织相继成立。例如,1881年建立了国际体操联合会,1892年建立了国际赛艇联合会和国际滑冰联合会等。这些组织都为现代奥运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890年,受法国政府委托,顾拜旦负责调查、研究大学的体育工作。他借此机会,向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出了体育状况调查表。通过调查,顾拜旦发现国际上各个体育组织之间充满了矛盾和混乱,对立情绪十分严重,体育运动日趋商业化。这使他意识到,可以凭借古希腊体育的历史经验和传统影响,来推进国际体育运动。他同时深切地感到,应该尽快地以古代奥林匹克精神,把现代奥运会创办起来,用“团结、友好、和平”的精神来指导比赛,以消除体育领域内存在着的种种混乱的不良倾向。1892年11月25日,顾拜旦发 表了题为《复兴奥林匹克》的演说,他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创办现代奥运会的倡议。 从1896年至1925年,顾拜旦一直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负责该组织的领导工作。在他任职期间,国际奥委会成员由14个发展到40个。同时,在他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了20多个国际专项运动联合会。1924年,他因年事已高,主动辞去担任28年之久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职务,但他被聘为终生名誉主席。 1937年9月2日,顾拜旦因心脏病在洛桑与世长辞,终年74岁。遵照他生前的遗愿,顾拜旦的遗体安葬在瑞士洛桑,而其心脏则安葬在古希腊奥林匹克的发源地——奥林匹亚。他期望即使自己已长眠于地下,但其心脏仍能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脉搏一起跳动。 (摘编自宋凤英《“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 相关链接: ①1913年,顾拜旦精心地为国际奥委会设计了会旗,它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运动员以公正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相见。 ②经过顾拜旦及其同事们的多年努力和精心筹备,“复原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大会”于1894年6月18日至24日在巴黎胜利召开。会议一致通过复原奥林匹克运动的宪章,确定了现代奥运会的宗旨,正式成立了奥运会的永久性的领导机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1)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顾拜旦从小对体育运动有广泛的兴趣,这为他后来萌发改革法国教育制度和倡导体育运动的思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B.11岁生日那天,顾拜旦读了都德的小说并为之感动,于是下定决心通过体育教育振兴法国。 C.在顾拜旦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的过程中,英国教育对他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他曾在英国留学。 D.为了解体育领域内种种混乱的不良倾向,顾拜旦借帮助法国政府调查、研究大学的体育工作之际,发出了许多体育状况调查表。 E.本文质朴无华,用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主要经历,也展示了现代奥运会的创办缘起。 【答案】E3分,A2分 ,C1分。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如本题C项“这主要是因为他曾在英国留学”表述不完善,应该还有“考察”;D项顾拜旦不是为了了解不良倾向而做调查,而是通过调查发现了不良倾向。 (2)促使顾拜旦走向体育之路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案】 ①少年时代对体育充满兴趣;并受老师的影响,涉猎了古希腊灿烂的文化。②浓浓的爱国情:受都德小说和古希腊奥运会的影响,希望通过体育唤醒法国、振兴法国。③受英国教育和体育现状的影响:阿诺特教育思想的影响;实地考察英国体育现状。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促使顾拜旦走向体育之路的原因”。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少年时代对体育充满兴趣;并受老师的影响,涉猎了古希腊灿烂的文化。浓浓的爱国情:受都德小说和古希腊奥运会的影响,希望通过体育唤醒法国、振兴法国。 (3)为什么称顾拜旦为“奥林匹克之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从贡献上看:他首次提出创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为国际奥委会设计了会旗,并与同事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②从精神上看:顾拜旦为奥林匹克事业付出毕生的精力。 ③从影响上看:他继承和发扬了奥林匹克精神,用“团结、友好、和平”指导比赛。 【解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称顾拜旦为“奥林匹克之父”的原因进行分析,理解“奥林匹克之父”的内涵,主要从贡献上,精神上,影响上看分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仍然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只是要求的高一点,首先对题干要进行分析,分析题干的隐含的意思,称顾拜旦为“奥林匹克之父”的原因,实际就是顾拜旦对奥林匹克拥有行为、思想、贡献,明确只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如本题从贡献上看:他首次提出创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为国际奥委会设计了会旗,并与同事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从精神上看:顾拜旦为奥林匹克事业付出毕生的精力。 (4)顾拜旦为什么要创办现代奥运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8分) 【答案】①为了自己的祖国。他希望用体育唤醒法国,走体育强国之路,使法国复兴。②为了呼唤世界和平。他希望古代奥运会的“神圣休战”传统能在复活的奥运会上得到传承,以激发人们的和平意愿,壮大世界的和平力量。③希望恢复奥林匹亚光荣的历史。德国人发掘了奥林匹亚的古代奥运会遗址,顾拜旦希望法国人能恢复奥林匹亚光荣的历史。 ④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顾拜旦发现 各个体育组织之间充满了矛盾和混乱,对立情绪十分严重,体育运动日趋商业化,奥林匹克精神可以消除这些混乱的不良倾向。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本题主要探究顾拜旦创办现代奥运会的原因,主要结合国际原因和国内原因,为了自己的祖国。如他希望用体育唤醒法国,走体育强国之路,使法国复兴。为了呼唤世界和平。他希望古代奥运会的“神圣休战”传统能在复活的奥运会上得到传承,以激发人们的和平意愿,壮大世界的和平力量等。 训练高考 1.(201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大人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报警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然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2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军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身后的友谊。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 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 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百度百科)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体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的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北京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都是( )(5分) A.在霍勃鲁克的大力推荐下,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亲自给陈纳德写去邀请信,陈纳德接信后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 B.为扩建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三十多万民工只用三个月就完成全部工程,陈纳德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 C.陈纳德凭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中国抗战立下赫赫战功,自己也从一名退役上尉成为闻名全球的“飞虎将军”。 D.作为一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飞虎队队长,陈纳德曾经登上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 E.为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飞虎队在中国浴血奋战,作出杰出的贡献,因此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 【答案】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二战中立下赫赫军功: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建立地面空袭警报系统,组建飞虎队,给日军以 沉重打击。②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写有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又准确预测美国会卷入战争以 及日本袭击阳光的时间。 【解析】抓住文中陈纳德在军事方面的表现内容来归纳概括即可。①他的飞行技术精湛和军事才能的过人。 他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编写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 用》,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报警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 ②他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珍视友谊,有高尚的思想品质。他说:“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 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日本侵略中国,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 一份力量。 ③他有出色的指挥才能,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他组建飞虎队,指挥作战,洞察敌人飞机动向,预 先做好防备,重创日本空军,在空战中战功显赫,屡次受到嘉奖。他能准确预测日空袭的时间和目标。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强烈的正义感和过人的勇气:“七七事变”后立即决定留在中国支援抗战,即使美国国务院发布命 令也不撤回。②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克服重重困难,招募志愿者来华参战。③真诚正直,善良友爱:主 动要求国民政府停发津贴,得到陈香梅的爱情,飞虎队队员每年组织悼念活动。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①陈纳德精湛的飞行技术,过人的军事才能,在受聘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期间,得到了充分施展的机会。②率领飞虎队在中国境内进行反法西斯斗争。③在中国抗战期间立下了赫赫战功,从一个退休上尉晋升为将军,事业达到辉煌的顶峰。④率飞虎队与中国人民协同作战,生死与共,结下深厚友谊。⑤受到国民政府最高嘉奖。⑥和中国女子陈梅香产生感情并结为连理。 【解析】根据文中人物语言及其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感情、贡献来概括。①他将自己祖国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联系起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②他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组建飞虎队,为中国抗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③他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身后的友谊,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④他受到中国人民的敬重和纪念。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2.(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定和【注】是个音乐迷 沈从文【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①“定和是个音乐迷”,这句话从亲友口中说出时,包含了一种温暖的爱,而且说明定和为人与他一群姐妹兄弟性情癖好的稍稍游离。 ② 我初次见定和还是民国二十年以前。他正在美专学习图案画,对于照相特别发生兴趣。可是图案画在中国,提倡者既不知从中国的铜玉木石和丝毛织物艺术品参考取法,又缺少用欧美精美图案作底子,且当时作用仅限于供应上海商业市场商品标志的需要,无前途可想而知。照相又只是从光影分配布置中见巧的艺术,其艺虽巧,学成亦不甚困难。蕴藏于定和生命中的特长,当然只有用无固定性音符捕捉热烈而缥缈观念、重新组织加以表现的音乐,方可见功。定和因此就改学了音乐。这过程实由着迷开始,音乐迷的称呼即由此而来。 ③二十六年春天,有位常走江湖的西洋朋友从上海过北平旅行时,他告诉我认识了一个朋友,这人名张定和。认识以后从名姓上才想起一定是我的亲戚,这位西洋朋友说,定和身上的可爱处就是那点超越功利世故的单纯气质,他觉得这是当时中国青年少有的气质。他们那时一同住在法租界霞飞路附近一条马路上,各据一小房,比邻对窗,原本不相识。西洋朋友虽热爱人生,可不惯在已够骚乱的上海弄堂房子中从耳朵浸入西洋古典音乐。定和却刚好买来一个廉价收音机,又借来个留声机,把两种刺激耳膜的玩意儿,终日轮流开放,闹得个神经质的朋友简直要神经衰弱。最不能使洋先生原谅的,也许还是定和午夜以后还在窗边手舞足蹈的狂态:一脑子古怪欲迸而未迸的狂态。这个有修养的老洋人真上了火,皱了个八字眉摇头说:“嗐,艺术家,你难道当真已经和地球那边有些人一样,为音乐着了迷吗?”过不久,他们在法租界的小饭馆同吃饭时,偶然有了说话的机会,一谈天,才知道定和原来当真是个音乐迷。肖邦、巴赫、莫所特,或这位或那位,总之,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他的可爱处就是那点狂与痴混合作成的无可比拟的忠诚,简直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这位久住中国的洋先生说:“这性格太可爱了。我就想不到十五岁就玩政治、二十岁就吃政治饭的早熟的中国青年中,还有你这么一个天真烂漫的人!”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 ④九年前的八月二十一,上海战事正十分激烈。定和担心他的乐谱会丧失,抱了一堆不值钱的物事,由上海回到苏州家中。看看家中那一房子旧书,那几大箱旧画,以及那些老式大皮箱中的世传的珍贵古玩、貂褂狐裘,觉得不拘是什么,都在战争中无意义,存在或遗失,对于他都无多关系。临走时,只是抱了那一捆沉甸甸的旧乐谱,上路向后方跑。苏州,合肥,武汉,一直跑到重庆,知道音乐迷的资格还存在,方才停住放了心。身边除了一堆使个人发迷的乐谱外一无所有,好,那就啃乐谱吧,于是在国立戏剧学校教音乐了。这就是他后来作曲和近十年话剧发生重要关联的原因,过不久,他又离开了剧校,转入重庆中央广播电台,任作曲专员,定期将新作的抒情歌曲,或与战争时事有关的新歌曲,由电台广播。 ⑤在困难的局面下,对伟大文学能产生如何作用,我不免感到困惑——可是却保留一点希望,即文学或其他艺术,尤其是最容易与年青生命结合的音乐,此一时或彼一时,将依然能激发一些人做人的勇气和信心,使之对一切不良现实所形成的信仰敢于怀疑,承认以后还知否定,于明日将来接受更大挫败时,始终不至于随便倒下或退逃躲避,这点希望使我想起“音乐迷”三个字的庄严意义。定和的年龄刚过青年而转入壮年时代,过去的“迷” 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选自《沈从文全集》,有删改) 【注】定和,即张定和,著名作曲家,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三弟。 19.本文第②段介绍“我”与定和初见时的情形,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答案】①交代了定和选择音乐的过程和原因;②引出“音乐迷”的由来,呼应题目,为后面写他对音乐的痴 迷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作用从内容(强调重点、手法、思想情感)和结构考虑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2分) (2)过去的“迷” 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2分) 【答案】 (1)①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②定和被他们的作品 征服,同时也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 (2)①定和痴迷音乐并有了相当大的成就,②作者认为他不会满足当前成就,而会在音乐之路上更坚定 地走下去。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理解句子首先要从本句入手,理解句子本身的意义,还要 从深层次理解,比如从①句子的结构;②关键词语,如动词,形容词以及特殊的副词;③修辞手法;④结 合段意理解;⑤抓住中心来理解;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⑦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⑧从分析句子在文中 的位置入手等。第(1)句中注意“迷住”“征服”等关键词的理解;第(2)句注意“收获”“作更庄严持久的跋 涉”等关键处理解。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本文③④段通过哪些方面的内容表现定和对音乐的痴迷?请作简要概括。(4分) 【答案】①定和在上海痴迷于西洋古典音乐的情形;②定和在逃亡途中放弃其他而独带乐谱;③重庆避难 时继续迷醉音乐并以此为事业。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信息区域已非常明确,在③④段,具体分析看是从生活、爱 好、困境、成就四个方面来表现痴迷音乐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22.定和追求音乐的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①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确定目标,并为之付出最大的心力,当会有所收获;②真正追求艺术, 应保持单纯的气质和忠诚的态度,不难急功近利;③要成事就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 化;④艺术能激发我们的勇气与信心,即使在困难之中,也能给予我们鼓舞与力量。(答出三点即可。其 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的能力。探究的依据是文本,不能抛开文本泛泛而谈。只要结合文本,言之成 理即可。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3.(201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刘重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按照“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的条款,外国轮船在长江上触目可见,令国人深感屈辱。1925年10月,卢作孚邀约友 人,集资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回内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公司成立之初,整个家当只有一艘载重吨位为70吨的小轮船,卢作孚就定下了“服务社 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 的公司宗旨,展现了他的强国宏愿。当时,长江上游航运正被外国轮船公司控制着,不多的几家中国轮船公司濒临破产,卢 作孚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方针,在从未行驶过轮船的嘉陵江开辟新航线,并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使公司站稳了脚跟,并将航线从嘉陵江发展到了长江。从 1930年开始,民生公司“化零为整”,逐步壮大实力,先后合并和收买了大批中外轮船,并控制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逐出了长江上游。到1945年,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不仅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而且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 抗战爆发、国难当头的时刻,他号召:“国家的抗战开始了,民生公司应当首先动员起来参加战争!”在他的指挥下,全体员工英勇投入到紧张、艰险的抗战运输中去。 1938 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长江咽喉、入川门户的宜昌积压了大批难民和从沦陷区运来的大批机器设备,急待撤往大后方。但是,按照当时的实际运力,至少需要一年才能完成。还有40天就是长江枯水期,日本飞机不断轰炸,日军节节逼近。在此关键时刻,卢作孚下令采用 “三段航行法”,除了最重要的军用物 资及不宜装卸的大型机器设备直运重庆外,其他物资一律分段运输,使航程缩短了一半或大半。硬是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 卢作孚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北碚乡村建设实验。1927年,卢作孚被任命为北碚峡防局局长。峡防局本是一个治安联防机构,但他却借此难得的平台,他与民国时期各地乡村建设实验不同,明确提出其乡村建设的目的是“要赶快将这一个国家现代化起来”,就要“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为此,他精心设计了北碚的 “乡村现代化”蓝图,“以嘉陵江三峡为范围,以北碚为中心,要将嘉陵江三峡布置成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以供中国“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经过努力,这个昔日贫穷落后、偏僻闭塞、盗匪横行的小乡镇,终于建设成为“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陶行知参观后说,北碚的建设“可谓将来如何建设新中国的缩影”。卢作孚也与晏阳初、梁漱溟一起,被称为“民国乡建三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 最好的报酬是求仁得仁——建筑一个公园,便酬报你一个美好的公园;建设一个国家,便酬报你一个完整的国家。这是何等伟大而且可靠的报酬!它可以安慰你的灵魂,可以沉溺你的终身,可以感动无数人心,可以变更一个社会,乃至于社会的风气。(卢作孚《工作的报酬)) ②乡村建设在消极方面是要减轻人民的苦痛,在积极方面是要增进人民的幸福。造公众福,急公众难。……我们要做这样的事业,便要准备人、准备钱、准备东西、准备办法,尤其要许多人分工合作,继续不断地去办。(卢作孚《乡村建设的意义》) ③确立公众的良好秩序,完成一切物质基础的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和文化水准,使国家成为一个本身健全的现代国家尤为吾人必须全力趋赴的的积极目的。(卢作孚《论中国战后建设》) ④ 作孚先生作为旧中国一位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与张之洞、张謇、范旭东一起,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旧中国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的人物。(胡德平《发扬和借鉴老一辈民族实业家的精神和经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外国轮船分司垄断长江航运,外国商船在长江上横冲直撞,气焰嚣张,这直接促使卢作孚决心创办中国人自己的航运公司。 B.为了赶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卢作孚下令一律采用“三段航行法”,实行分段运输,大大缩短了航程。 C.由于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的辉煌成绩和完成抗战时期运输任务的卓越贡献,卢作孚不仅受到时人的称赞,也一直为后人所推重。 D.从北碚的建设实验中,卢作孚认识到,乡村建设固然需要人、财、物,需要实施办法,更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分工合作,不断努力。 E.在卢作孚看来,中国战后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减轻人民的痛苦,增进人民的幸福,急公众难,并为此身力行,全力趋赴。 【答案】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E不给分。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胸怀强国愿望的卢作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船王”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使民生公司的航运业务从嘉陵江扩展到长江;②化整为零, 逐步控制长江上游航运;③在长江沿线、中国港口及海外都建立分支机构,使民生公司成为中国当时最大 的民营航运企业。 【解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人物成长经历。此题要中卢作孚办企业的方法策略出发,结合人物的规划和 成长经历进行概括。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卢作孚被认为“民国乡建三杰”之一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精心设计北碚的乡村现代化蓝图;②把北碚建成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 郊区重要城镇;③以北碚的实验作为“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 【解析】从题干分析,答题的区间应该在最后一段,采用以果溯因的方式,概括人物在“民国乡建”方面的主 要贡献和影响。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为什么卢作孚被誉为“不能忘记”的人?结合情节和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①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爱国者:提出“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强国宏 愿,动员民生公司员工英勇抗战;②脚踏实地、勇于实践的实干家:创办民生实业公司,致力于北碚乡村 建设;③具有现代意识的改革家:认为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要求是建立良好秩序,注重基础建设,提高人 民文化生活水平;④目标高远、不懈追求的理想主义者:把实现个人理想与改革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4.(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何容何许人也 老 舍 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 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 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他用消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 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起身的事。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可是我拿他作这群朋友的代表。正因为他没有显然的困难,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不管你如何设法摆脱。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①他要想敷衍呢,他便须和一切妥协:旧东西中的好的坏的,新东西中的好的坏的,一齐等着他给喊好;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出路的人。他不能这么办。同时他也知道毁坏了自己并不是怎样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协而变成永不洗脸的名士。怎办呢?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他也教书,也编书,月间进上几十块钱就可以过去。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 ②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因为改了毛病好像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努力自励的人,假若没有脑子,往往比懒一些的更容易自误误人。何容兄不肯拿自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1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案】点题;引领全文。 【解析】题目中所给的这句话在文章的首段,因而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则应联系文章开头的作用来 考虑。这句话,是对文题的回答,所以是点题;同时引出后面的“何容兄”,从而引出下文。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4分) 【答案】交往:柔顺像个羊,同时硬如铁。生活:不常喝酒,一喝起来就认真。心理:心思忽细忽粗。外 表平静沉默,内心矛盾痛苦。 【解析】矛盾,应该是两个对立的方面。对此,题目的要求较为明确,要求学生从交往、生活和心理三个 方面加以概括。学生应该先从文章中找出这方面的内容,即何容身上矛盾着的内容,并按照交往、生活和 心理这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 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6分) 【答案】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何容都坦然地展示个性。性格特点: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6分) 【答案】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 样的人。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 【解析】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实际上就是体会这个句子的丰富含义。这里包含着表层义,也即句义: 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又包含着深层义,也即语境义:它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流露出作者 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这类题的一般答题思路有一个由浅及深的思维过 程,一般包含着人物(景物)、作者情感态度、作品主题(写作意图)这几环节。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2013•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罗曼·罗兰 徐志摩 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③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④ 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22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38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⑤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12部长篇剧本,3部最著名的传记,10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直到他将近50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 B.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 C.第④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 E.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力量来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答案】A.E 【解析】A项有误,原文只是写到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的对我的影响,并不能表明对他们的音乐的接受 是有选择的。E项原因分析不正确,适用的原因是罗兰像贝多芬一样对自己在艺术上的努力从未动摇信心。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艺术?请结合原文第②段 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罗兰痴迷于音乐,音乐是他的生命。德国的音乐充满艺术魅力,滋润了罗兰的心灵。②他开始 接触德国音乐的时候,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德国人,也不了解“德国”一词意味着什么。 【解析】根据指定区间归纳内容要点,原因应该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分析,主观上是罗兰对音乐的痴迷,充 满艺术魅力的德国音乐自然令其醉心;客观上在他接触德国音乐时,对“德国”并没有接触和了解。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4分) 【答案】①音乐的天才,杰出的文学家。②真理的寻求者,时代的圣人,理想人格的化身。 【解析】从人物的贡献和品质及其影响等方面概括,即是对罗曼·罗兰的评价。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 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答案】①一个人应该转益多师。罗兰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英雄”。莫扎特与贝多芬奠定了罗兰的艺术 基础;莎士比亚拓展了罗兰的艺术世界;托尔斯泰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②要选择真正的“英雄”。罗兰的 “英雄”莫扎特、贝多芬、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都是世界性的先圣与时贤,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丰碑。③在“英 雄”的影响下,自身还应不懈地努力。罗兰在坚持不懈并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后,才逐步被世界认识与接受。 (联系现实略。)(此题考生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正常评分) 【解析】答这类题应该从人物经历出发,立足文本,找出“英雄”对罗兰的影响;然后结合文章分析这些影响 对人物成长和成就的关系;最后归纳观点,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悟和受到的启示。 考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2012·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克罗齐的求索 事业成功的种子往往播撒在苦难的土壤之中。1883年,卡萨米西奥拉大地震夺去了贝尼代托·克罗齐的双亲和妹妹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下的他侥幸得救。当时他17岁,温馨的生活在暴虐的自然面前顷刻灰飞烟灭。这场灾难给青年时代的克罗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也使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自我心灵的充实和人类社会的精神景况。 1886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斯以及欧洲的历史研究,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的解脱。期间,他结合自己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则。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实有的真实,表现为真实发生过的一切。 1902年,克罗齐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美学》,为现代美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对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曾作过专章介绍。意大利哲学家金蒂雷赞赏克罗齐不仅发现了想象的规律,而且引入了心灵发展的概念。在共同的学术兴趣和理论探讨中,克罗齐和金蒂雷的友谊也由此得到发展。在《美学》中,克罗齐重点对过去时代的“错误的美学”,尤其是“自然主义美学”和“唯理主义美学”进行批驳,肯定了艺术的“心灵性”和“非逻辑性”等特点,把艺术和美学从对道德与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 然而,学术上的创获并未使克罗齐摆脱椎心的痛苦和深刻的孤独。在潜意识里,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1903年他开始创办涉及文学、历史与哲学的文化刊物——《批评》。克罗齐在《自传》中曾说:“创办《批评》杂志标志着我的生活中一个新时期的开始。” 他主要负责文学与历史,前期曾邀请金蒂雷负责哲学。在长达42年的办刊过程中,克罗齐渐渐达到了他所期待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理想。1920年6月至1921年7月,克罗齐担任意大利教育部长,发起了意大利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改革运动。 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的理论学说。他在一次交流活动中说:“正如每一个对自己所做事情感到要负责的人一样,我喜欢反复思索我写过的并发表过的那些东西,喜欢经常回味和审查它们,以求看一看是否可以发现一些不妥之处,是否可以进一步加以展开……‘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这就是说,他所懂得的事情只是慢慢才学会的;似乎还应当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因此,人往往要像前几年那不勒斯的一位外科医生所做的那样,他也是我在参议院的一位同事,有一次做手术时他突然感到不舒服,觉得自己要死了,于是把手术刀交给一位同行,说‘请你来干下去’。” 克罗齐不仅勤奋钻研,而且注重研究方法。方法是抵达学术高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办刊前期,克罗齐完成了“心灵哲学”的系统阐发工作。在他看来,历史是人的创造,体现为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要受心灵的支配,因此把握历史的关键在于把握心灵活动。哲学不过是历史学的方法论,追求美、真、益、善的心灵哲学,作为对心灵活动形式与规律的研究,其意义在于为创造历史和阐释历史提供方法论的依据。 在克罗齐心中,意大利民族始终具有美丽的形象。它从遥远的古罗马走来,创造过文艺复兴的灿烂文化。但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的历史脚步踏上“迷途”。身处残酷的历史情境,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著坚守,坚持以著述和主编的刊物抵抗法西斯专制主义。1923年,金蒂雷加入了法西斯党。克罗齐以巨大的道义勇气,与宣扬极权主义理论的金蒂雷展开针锋相对的公开论战,彼此持续几十年的友谊宣告破裂。1925年,克罗齐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签名。他的寓所在1926年几次遭到法西斯党徒的洗劫。1944年4月,金蒂雷被击毙于佛罗伦萨街头。克罗齐闻讯,曾长久地倚在寓所的门框上,遥望北方深邃的蓝天…… “我将死于工作。”这是晚年的克罗齐在他人问及自己健康状况时一句平静的回答。创造性的努力、自由的激情以及深刻的公民责任感,既是意大利民族性格的基本素质,亦折射出克罗齐的人格理想。 (摘自张敏《克罗齐美学论稿》,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克罗齐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力。 B.克罗齐把艺术从对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而他对艺术的认识又有别于世俗的理解,他认为艺术不是用来娱乐的。 C.本文择取了克罗齐的重要人生阶段,记述了这位20世纪前半期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家兼社会活动家,以史带论,史论结合。 D.文中“我将死于工作”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克罗齐终生的创造性努力,同时也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 E.克罗齐主张,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都以人为焦点,历史与艺术的区分界限在于真实和虚构。 【答案】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重点考查考生对传记中部分语句的理解和对主要内容的把握能力。本题属于客观题,要求考生在全面把握传记内容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中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作出准确判断。A项中的“全方位”与原文不符,本文选取了传主的几个重要人生阶段,主要记述了传主在学术上的探索,对其他方面并未涉及。B项陈述了传主的学术贡献,由第2、3段可以判断该项是正确的。C项是对文本主要内容的全面把握,表述正确。D项是对文本中重要句子“我将死于工作”的理解,说它“体现了克罗齐终生的创造性努力”,理解正确,但说“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则无根据。E项是对克罗齐在历史与艺术方面的主张的把握,由第2段可知,“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与“历史与艺术的区分界限”的表述属于对文本的误读。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请结合全文概述。(6分) 【答案】克罗齐自主学习、独立研究,把自己的理论思考推到一个高峰,在诸多理论领域造诣很高。但理论创获并未使他停止追求。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创办文化刊物《批评》,发起教育改革运动,参与抵抗法西斯等社会活动。在进行社会活动时,他不断修正完善理论学说,继续勤奋钻研,注重研究方法,从而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的协调统一。(概述理论成就,给2分;概述实践活动,给2分;解说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克罗齐在其后又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如何理解克罗齐这一 拓展的内涵?请结合原文简析。(6分) 【答案】克罗齐的拓展不仅强调人获取知识靠后天的学习,而且强调了这种学习的紧迫性,学习、追求要贯穿生命整个过程,体现了克罗齐勤勉探究、不断自我完善、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文中克罗齐从青年开始自主学习、持之以恒,珍惜在世时光,提升生命质量,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对这句话的拓展。(答出拓展的内涵,给4分;结合原文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题干中要求理解的句子是传主克罗齐的两句话,这就要求考生必须把这两句话放入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把握,不能孤立地凭空想当然。由于是传主的话语,我们答题时既要答出句子在语境中的含意,还要答出句子所体现出的传主的精神品质。另外,这两个句子不是孤立的,只答出各自的含意还是不够的,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拓展,考生还要注意这一拓展对人物的表现作用。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 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观点一: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的确成就了克罗齐。青年时期经历的大地震给他带来了心理创伤,这推动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 更为关注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中年之后的克罗齐又因社会动荡和战争苦难进一步历练,更加成熟。 观点二:不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并非克罗齐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面对的。如果没有大地震和战争,在安宁和平的正常环境 和社会生活中,思想深邃、有志于学术和社会活动的克罗齐,同样会大有作为。 观点三:辩证理解。 苦难本身不是人生财富,苦难通过心灵转化才能成为人生财富;此外苦难分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等多 种情况,它们给人的影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 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4分;联系实际,给2分。)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7.(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谢希德的诚与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 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 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子更需要照顾的病人。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尽心履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撼人心魄的人间至诚。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心国内科研条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 B.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宣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 C.谢希德在钻研科学的同时,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但不擅长烹饪,对此也不感兴趣,所以不希望别人宣传她精于此道。 D.谢希德在修改一篇科学小品时,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E.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答案】选E给3分,选B给2分,选A给1分;选C.D不给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这项研究可以解决钢材腐蚀的问题,节约能源,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②作为科学家,积极 进取,勇于创新,转入科研新领域;③作为学术前辈,可以借此鼓励年轻人,开拓科研新领域。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的能力,解题时应先根据题意,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筛选出有关信息。回答 该问题的有效区间在第二段,结合问题分析第二段,找出文中关键信息进行概括。“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 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 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作 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①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②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注重积累,追求高水平;③修改 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不片面追求形象生动。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的能力。要找准文中有关信息内容,然后进行准确的概括。本题题干主要是问 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可以圈定有效阅读区间在第二段和最后一段。第二段抓住概括语句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进行概括;另一点是她在研究过程中 取得的成绩。最后一段注意衔接词“另一个地方”,从它前后两个方面概括。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案】方面一:对祖国无限忠诚。①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计个人得失,毅然回到科研条件差的祖 国参加建设;②为国家建设需要调整研究方向,转入科研新领域。 方面二:对事业充满热诚。①作为科学家,锐意创新,勇闯难关,实事求是,一丝不苟;②作为大学校长, 谦虚做人,认真做事,深入群众,不搞特权。 方面三:对亲人至爱至诚。①不被丈夫身患重病的残酷现实所压倒,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深情;②不顾 自己工作繁忙,尽心尽力地照顾丈夫,具有勤劳朴实的美德。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