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初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命题人:胥 静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公平地说,那种仅仅出于表现欲而 的人毕竟还不失为天真。今日之聪明人已经不满足于这无利可图的虚荣,他们要 地推销自己,力求卖个好价钱。于是,我们接连看到,靠着以传播媒介的起哄为手段,平庸诗人发誓摘冠诺贝尔的豪言, 的小说跃居畅销书目的榜首,尚未开拍的电视剧 ,闹得沸沸扬扬。在这一片的叫卖声中,我常常想起甘地的话:“沉默是信奉真理者的精神训练之一。”当然,沉默者未免寂寞,那又有什么?说到底,一切伟大的诞生都是在沉默中孕育的。‎ A. 侃侃而谈 大张旗鼓 不堪入目 先声夺人 B. 侃侃而谈 兴师动众 俗不可耐 先发制人 C. 夸夸其谈 兴师动众 不堪入目 先发制人 D. 夸夸其谈 大张旗鼓 俗不可耐 先声夺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本题,侃侃而谈:形容理直气壮或从容不迫地谈话;夸夸其谈:指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根据语境“那种仅仅出于表现欲而 的人毕竟还不失为天真”,此处修饰人,且是“出于表现欲”,应用“夸夸其谈”。大张旗鼓:形容大造声势;兴师动众:泛指发动很多人做某件事。根据语境“他们要 地推销自己”,推销自己,应用“大张旗鼓”。不堪入目:形容事物十分丑恶、低劣或行为十分庸俗;俗不可耐:指庸俗得使人无法忍受。根据语境“ ‎ 的小说跃居畅销书目的榜首”,修饰小说,应用“俗不可耐”。先声夺人:指先张扬声势以挫伤对方的士气,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先发制人:指先行动以取得主动权,制伏对方。根据语境“尚未开拍的电视剧 ”,“尚未开拍”和“闹得沸沸扬扬”对应,应用“先声夺人”。故选D。‎ ‎【点睛】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2.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 每天他们至少有一次机会与庄严、纯洁的瓦尔登湖相遇,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B. 我在这里能干什么?守仓库或做家具?当文化盲流变着法子讨饭?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 C. 读点鲁迅,我们可以少些肤浅和小家子气,少些庸俗和丑陋;读点鲁迅,我们才能逐步正视人生,直面社会,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D. 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什么东西在前面等着他们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这是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本题考查“借代”这一修辞。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A项,“引擎上的油腻”中的“引擎”代指工业文明,“引擎上的油腻”指工业文明带来的污染。B项,“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代指法国的物质生活。C项,“读点鲁迅”中的“鲁迅”代指“鲁迅的作品”。D项,“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 ,这里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这“两个失去亲人的人”比喻成“沙子”。‎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创造主体和一个创造对象, 因此  ,  。 ;  ,  ;  。所以艺术既离不开人,也离不开物,它和美感一样,也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①此外还要加上用来加工改造的工具和媒介 ‎ ‎②人的条件包括艺术家的自然禀赋、人生经验和文化教养 ‎ ‎③又要有物的条件 ‎ ‎④物的条件包括社会类型、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社会实况和问题 ‎⑤它就既要有人的条件 ‎⑥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加工改造的对象 A. ⑤②③④⑥① B. ⑤②③④①⑥‎ C. ⑤③②④⑥① D. ⑤③②④①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衔接。句“此外”为补充交代,当然是最后一句。⑤③句中有“既要”“又要”的搭配②④先说“人的条件”再说“物的条件”与⑤③句呼应。‎ ‎4.下列诗句不是描写我国传统元宵节的一项是( )‎ A.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B.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C.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D.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A项出自唐代白居易的《除夜》,写的是除夕。B项出自清代唐顺之的《元夕影永冰灯》,C项出自金末元初元好问的《京都元夕》,D项出自唐代李商隐的《观灯乐行》,均写的是元宵节。‎ 二、文言文阅读(34分)‎ ‎(一)课内知识(16分)‎ ‎5.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___________‎ ‎(2)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___________‎ ‎(3)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报任安书》) ___________‎ ‎(4)此五霸之伐也(《魏公子列传》) ___________ ‎ ‎(5)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___________‎ ‎(6)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南录后序》) ___________‎ ‎(7)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伶官传序》) ___________ ‎ ‎(8)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谏太宗十思书》) ___________‎ ‎(9)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___________‎ ‎(10)当廪于官者几人(《越州赵公救灾记》) ___________‎ ‎【答案】 (1). (1)和……相比较 (2). (2)胁迫、挟持 (3). (3)怨恨、抱怨 (4). (4)功绩 (5). (5)尊重、敬畏 (6). (6)列举罪状 (7). (7)仇人、仇敌 (8). (8)约束、修养 (9). (9)责怪、责备 (10). (10)赈济、救济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本题,‎ ‎(1)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句意: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视,和……相比较。‎ ‎(2)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句意: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劫:胁迫、挟持。‎ ‎(3)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句意:这情意是十分诚恳,您好像是在抱怨我没有采纳您的意见行事。望:怨恨、抱怨。‎ ‎(4)此五霸之伐也。句意: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伐:功绩。‎ ‎(5)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句意:尊重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严:尊重、敬畏。‎ ‎(6)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句意:列举吕师孟叔所做叛国(的罪行)。数:列举罪状。‎ ‎(7)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句意:等到仇敌已经被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了。雠:仇人、仇敌。‎ ‎(8)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句意: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牧:约束、修养。‎ ‎(9)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句意: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咎:责怪、责备。‎ ‎(10)当廪于官者几人。句意: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廪:赈济、救济。‎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6.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B.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C. 因击沛公于坐/蒙故业,因遗策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本题,‎ A项,前句句意为: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而:修饰关系连词,不翻译。‎ 后句句意为: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通俗说就是听从我来指挥)就好了。而:假设关系连词,如果。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项,前句句意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其:大概。‎ 后句句意为:你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它方面。其:其中的。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C项,前句句意为:趁机把沛公击杀在座位上。因:趁机。‎ 后句句意为: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策略。因:沿袭。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D项,前句句意为: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之:宾语前置标志。‎ 后句句意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之:宾语前置标志。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D。‎ ‎【点睛】解答文言虚词一词多义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2)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3)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张中丞传后叙》)‎ ‎【答案】(1)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却一定替它找借口的人(做法)。‎ ‎(2)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象个女孩子呀?” ‎ ‎(3)李翰因为文笔好自豪(自负),这篇传记写得也很详尽细致,然而我还是感到有缺憾(不足)的地方。‎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疾”,厌恶;“欲”,想要;“辞”,借口。(2)中,“过”,看望;“若”,你的;“类”, 象。(3)中,“详密”,详尽细致;“恨”,遗憾;“阙”,通“缺”,缺点,不足。‎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忘庵王先生传 ‎[清]汪琬 王先生武,字勤中,明太傅文恪公六世孙也。以诸生入太学,少时风流傥爽,不屑意举子业,自读书赋诗外,若投壶、蹴鞠、豢鱼、笼禽之方,无不通究,而尤长于画,素擅鉴赏。‎ 家本饶裕,而王先生雅不事生产,数为徭赋所困,又性好施予,亲故间或有负之者,亦概置不问,计一岁所入,辄缘手尽,以是其家遂落。甫壮,乃屏绝诸好,独以高洁醖藉自持。‎ 家既益落,而所作画益工。前太常王翁烟客亦善画,尤亟 称之曰:“近代写生家多画院气,独吾勤中所作,神韵生动,当在妙品中。”于是其声誉大噪,四方士大夫走书币造请者日夕相属。寸缣尺素,流传远近,莫不郑重藏弆,甚有作赝笔以售者。京师贵人争慕王先生名,出兼金访求其画,不能得。内阁宋文恪公,即王先生姊婿也,方贵显于朝,移书招王先生入京师,先生笑而不应。尝语人曰:“古之善画者,莫一非高人杰士以文行著者也。有如文恪公诸客沈征君、唐解元、文待诏之属,其人皆能为画重,不则画岂能重人乎?”盖晚而自号忘庵,或征其说,王先生告之曰:“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今予之补劓息机于此也,世忘予乎?予忘世乎?两相忘,则去道也近矣。”其寓意超卓如此。年仅五十有九,卒于家。‎ 为人孝友恺悌,与人交,不设城府,所遇无贵贱长少,率委曲相款洽。居平善病,晚岁病屡发,不复多作画。故人有贫乏者,辄强之使作,王先生欣然执笔曰:“愿以佐吾子晨夕需。”族父年老,有孙女不能嫁,王先生复力疾为作数幅,俾鬻以治奁具。客有以病谏者,王先生曰:“吾财不足而力有余,敢自爱耶?”先是积藏诸名迹及他玩好甚夥,中岁斥以易薪粟几罄矣。疾既革,又命诸子尽出箧衍中所余,赠遗诸亲故,无复存者。琬闻其讣,为之潸然出涕曰:“此吾吴之老成典型也。自今以往,吴中岂复有斯人比乎?”盖一时钜公胜流俱推重王先生画,而琬独爱慕其为人,以为王先生素行匪特长者也,盖有古达人遗风焉,故愿为之传。‎ ‎(《汪琬全集校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先生雅不事生产 雅:非常 B. 尤亟称之曰 亟:多次 C. 四方士大夫走书币造请者日夕相属 属:接连、连续 D. 居平善病 善:多 ‎9.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武不屑举业,不事生产,其家遂落,但其所作之画却更为精工。‎ B. 王武以画得誉,但并不以画攀附权贵,保持了高洁的品行。‎ C. 王武晚年自号“忘庵”,他彻底超越了世俗功利,忘却了人间烟火。‎ D. 文章叙议结合,选择了王武典型言行,生动塑造了一个操守高尚的人物形象。‎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人孝友恺悌,与人交,不设城府,所遇无贵贱长少,率委曲相款洽。‎ ‎②先是积藏诸名迹及他玩好甚夥,中岁斥以易薪粟几罄矣。‎ ‎11. 作者“独爱慕其为人”,请概括王武为人的特点。‎ ‎【答案】8. A 9. C ‎ ‎10. (1)王武为人孝顺友爱,和乐平易,与人交往也毫无城府,遇到人不论高贵低贱,年岁大小,均能迁就屈从,彼此亲切。‎ ‎(2)在此之前,积存储藏的各种名家手迹和各类奇珍异宝十分多,中年的时候多用来交换木柴、大米,几乎耗尽。 ‎ ‎11. 淡泊名利、不攀附权贵、乐于助人、平易近人,持重老成。‎ ‎【解析】‎ ‎8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A项,句意:王武却向来不从事生产。“雅”解释为“非常”有误,应解释为“向来”。故选A。‎ ‎【9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本题C项,“他彻底超越了世俗功利,忘却了人间烟火”表述错误,推断过于绝对。王武晚年自号“忘庵”是因为“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今予之补劓息机于此也,世忘予乎?予忘世乎?两相忘,则去道也近矣。”故选C。‎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①中“孝悌”,“孝”指孝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所遇”,遇到的人;“率”,都;“委曲”,迁就屈从;“款洽”,亲密,亲切。②中“先是”,在此之前;“积藏”,积存储藏;“中岁”,中年;“易”,交换;“罄”,尽,完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主人公道德品质、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要找到反映其为人特点的言行,认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本题,据原文“少时风流傥爽,不屑意举子业”可概括出,他不屑于功名,淡泊名利;据原文“又性好施予,亲故间或有负之者,亦概置不问”可知,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乐善好施;据原文“内阁宋文恪公,即王先生姊婿也,方贵显于朝,移书招王先生入京师,先生笑而不应”可知,他是一个不攀附权贵之人;据原文“为人孝悌,与人交,不设城府,所遇无贵贱长少,率委曲相款洽”可知,他是一个孝顺友爱,和乐平易之人,与人交往,毫无城府;据原文“而琬独爱慕其为人,以为王先生素行匪特长者也”可知,作者认为他是一个持重老成之人。‎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 ‎(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 ‎ ‎(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译文:‎ ‎ 王武,字勤中,明太傅文恪公的六世孙,凭借诸生的身份进入太学。年少时风流洒脱,不屑于举业,除了读书赋诗外,像投壶、蹴鞠、豢鱼、笼禽之类,无不通晓,特别擅长绘画,也擅长鉴赏。‎ ‎ 家里本来富裕,而王武却向来不从事生产,多次被徭赋所困。他本性喜好施舍给予,亲戚朋友中有人欠他钱,他也一概置之不问。一年的收入,也随手花费殆尽,因此,家族败落。刚一成年,他便摒弃各种爱好,单单凭借高洁宽和的品格自守。‎ ‎ ‎ 家族愈加没落,但王武所作之画却更为精工。前太常王烟客也擅长绘画,多次地称赞说:“近代的写生家多有画院气,唯独王勤中的作品,神韵生动,当为妙品。”因此,王武声名大噪。四方士大夫送来书信聘金,登门造访的人也日夜相连。他的书画,远近流传,没有谁不郑重保藏,甚至有人做赝品出售。京师中的贵人争相仰慕王武之名,拿出大量的金钱求其画,却不能得。内阁宋文恪公,是王武的姊婿,正在朝中显贵,写信招王武入京师,王武笑而不应。他曾对人说:“古代擅长绘画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以写文章而闻名的高人杰士,就像文恪公的几位门客沈征君、唐解元、文待诏等,那些人都能因为他们的画而重,画难道能因为人而贵重吗?晚年自号忘庵,有人想要知道此号的缘由,王武告诉他说:“鱼在宽阔的江湖中会忘掉自己的本性,而人有了一些本事便会忘乎所以。我在这里恢复本来的面目,息灭机心,世俗忘记我了吗?我忘记了世俗了吗?彼此相忘,那便是接近于道了。忘庵的寓意超然卓绝。年仅五十岁,死于家中。‎ ‎ 王武为人孝顺友爱,和乐平易,与人交往,毫无城府,遇到人不论高贵低贱,年岁大小,均能迁就屈从,彼此亲切。王武平素多病,晚年时经常发病,不再作画。有贫穷的故友,勉强让他作画,王武便欣然执笔,说:“愿用我的画帮助你一日的需要。”族父年老,有孙女无法出嫁,王武强忍疾病,作画数幅,把画变卖了作为出嫁的嫁妆。有人以生病为缘由规劝他,他说:“我家财虽不足,但还有余力,怎敢自爱?”在此之前,积存储藏的各种名家手迹和各类奇珍异宝十分多,中年的时候多用来交换木柴、大米,几乎耗尽。病危时,他又命诸子把竹箱中所剩下的物品全部拿出来赠给各个亲友,一点也没有留存。我听闻他的死讯,为他潸然落泪,说:“这是我们吴地老成的典型,自今往后,吴地难道还会有人能够比得上他吗?因此,一时之间,王公大臣和名流们都推崇王武的画,而我却只敬慕他的为人,认为王先生平素的行为老成持重,有古代贤达之人的遗风,因此我愿意为他作传。‎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踯躅:杜鹃花科。③恩波:皇帝的恩泽。④斗:通“陡”。‎ ‎12. 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13. 诗歌的颈联寄寓了作者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2. ①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②拟人,“竞长”“闲开”写出了春天的生机;③寓情于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 ‎ ‎13. ①无辜被贬的愤怨与哀愁(苦闷、悲愤);②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③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④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解析】‎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 、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分析诗句的手法理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本题,“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红”,意思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羊踯躅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淡淡几笔,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接下来是两组近景镜头,“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前面一联的冷落景象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许春天的生气。 “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托写出来。这四句诗,先写远景,后写近景,层次分明。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紧密相连的。它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纷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僻远荒冷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这种闲,由他的处境遭遇而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然而不免使人触景生情。身虽居闲地,心却一刻也没能摆脱朝廷的束缚,常常被“未报恩波”所烦扰,不能得闲,故而分外感慨。作者虽然写的是景,而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隐情。据此整理概括。‎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本题,“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孕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未报恩波”,这体现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 ‎【点睛】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 ‎②从抒情议论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_______,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3) 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4)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5)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6)____________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 ‎(7)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8)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答案】 (1). 金就砺则利 (2). 辩乎荣辱之境 (3). 奈何取之尽锱铢 (4). 呕哑嘲哳难为听 (5). 砯崖转石万壑雷 (6). 朝搴阰之木兰兮 (7). 只是当时已惘然 (8). 凌万顷之茫然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直接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砺”“辩”“锱铢”“呕哑“嘲哳”“砯”“阰”“惘”的书写。‎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丽乡村 芦芙荭 那天早上,他刚一进办公室,电视台的总导演就找到他。这些年,电视台和他有很多合作,他和总导演都合作成朋友了。‎ 他一看是总导演,就开玩笑说,是不是又要我赞助?我都成了你们电视台的钱袋子了。‎ 总导演接过他递过来的烟,一屁股坐在沙发上,说,你说说,你除了钱,还能有什么?开过玩笑,总导演才言归正传,说,电视台准备拍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地点选在你老家的那个村子,这一次,不要你出钱,但你得给我们帮帮别的忙。‎ 他的老家距县城有七十多里,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小山村。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以及鸡舍、猪圈、牛栏清一色都是用青石板砌成。虽然没有街道,但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他虽然离开村子多年,每年总会回去转上几次。这些年,他在城里盖起了一栋栋大楼,心里却总是割舍不了那些石板房。那里每个角落都有他美好的记忆。一听说在他老家拍电视片,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 你要我做什么?总导演说,是这样的,我们已到你老家那个村子踩过几次景了,一切都满意,唯一缺的就是人了。缺人?他有些不明白。‎ 是的。你的老家你知道。这几年村子里的人外出的外出,搬走的搬走。那天我们去村子里踩景时才发现,偌大的一个村子几乎成了空村。只有四五户人家,而且都是老人。‎ 他说,这我知道。‎ 总导演说,问题是,我们拍纪录片,不能拍个空村子吧,那么好的景致,没有人,拍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你想想,一个有人声有狗叫又有炊烟的村子出现在电视里该是多么美的画面呀!‎ 他明白了总导演的意思,可这比出钱的难度还大。‎ 别给我说难。我知道你的能耐,凭你在村里的威信,这事对你来说就不算个事。‎ 这事还真是个事。‎ 送走总导演,他就开始给村子里在外的人打电话。‎ 一开始,大家听说要在老家的村子里拍电视,都兴奋得不得了。可一说到具体的事情上,问题就来了,有的说生意忙走不开,有的说小孩要上学得照看,推三挡四找各种理由。尽管难度大,最终他还是做通了全村人的工作。他答应所有人,回村拍电视那几天生意上的所有损失都由他来承担。事情总算定了下来。竟然还有一个意外之喜。村子里一户准备给孩子结婚的人家,也被他说动,决定将婚礼搬回村子里办。在摄制组开拍的前两天,他和村里的人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了村子里。那时孩子们刚好放寒假。为了还原生活,他还特意买来了红辣椒、玉米棒子,将它们穿起来,挂在各家各户的山墙上。石板墙红辣椒,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 生活其实是不用导演的。大人们平时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火塘里生起火,围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小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自由的小鸟一样,在村子里追来跑去。偶尔响起一声两声狗叫,村子就一下子活起来了。‎ 电视开拍的第二天,那户给孩子结婚的人家,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场院里摆起了酒席,全村的人都来喝喜酒。主家还请来响器班子,吹吹打打地热闹了起来。大家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 电视片拍得是异常顺利。杀青那天,总导演握着他的手说,多么好的乡村生活呀,真有点儿舍不得离开呢。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下雪,要是下一场雪,孩子们再在村子里打雪仗,堆上雪人就更有意思了。‎ 送走摄制组的那天晚上,他让老婆将炕烧热,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些年他真的没有好好睡过一次安稳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真是好。‎ 早上起床,他一打开门,外面竟然下起了雪。昨天晚上他已想好,和大伙儿商量一下,这个春节就在村子里过吧。‎ 转过墙角,他却发现,村子里好多人正将他们带回来的行李往公路上搬。那里停着他们开回来的车。有些手脚麻利的,已经将车发动了起来。‎ 他们是在准备回城了。‎ 怎么就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呢?‎ 他回过头往村子看去,此时,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雪越下越大,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要将整个村子掩埋掉。‎ ‎(选自《小小说选刊》)‎ ‎1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事还真是个事”,不是“他”的能力威望不够,而是借人物心理反映进城人员“回乡难”的社会现实。‎ B. 离乡的人们又回到村中,“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说明人们适应能力极强,无论在城市或者乡村都能自在快乐地生活。‎ C. 小说中的“他”与受邀回乡的人们有相同亦有不同,相同的是他们都是长期在外的羁旅客,不同的是“他”始终放不下对故乡的惦念。‎ D. 文章以小见大,通过人们回村拍纪录片的故事,反映了当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引人深思。‎ ‎16. 小说的结尾虽然简短但耐人寻味,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17. 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标题“美丽乡村”丰富的情感意蕴。‎ ‎【答案】15. B 16. ①照应前文,在拍纪录片之前,偌大的一个村子几乎成了空村,片子杀青后“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热闹的两天似乎是个意外,而安静已成了现代乡村的常态;②“瑞雪兆丰年”,而这场雪似乎要将村子掩埋,表现了作者对于乡人出走、乡村没落的忧虑;③小说结尾所流露出的忧虑,正为当代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敲响了警钟,引发读者的思考。 ‎ ‎17. ①乡村美丽自然风光赞美,村子三面环山一面傍水,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等都是用青石板砌成,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②对往昔美好生活的眷恋和追忆,村里每个角落都有主人公“他”的美好记忆,短暂的相聚让乡人们触景生情,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③暗含了作者对乡村现状的叹惋,昔日乡村生活美,如今人去村空,一片冷清;④寄寓着作者对于乡村发展前景的思考、祝愿,美丽乡村要有景更要有人,通过人们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乡村的进一步建设,乡村才能够更美丽。‎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表现手法的探究,也有对情景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内容要点做出准确判。本题B 项,“‘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说明人们适应能力极强,无论在城市或者乡村都能自在快乐地生活”错误,并不仅仅说明人们在城市和乡村两种生活状态中能够自由有转换,更是为了表现人们骨子里还是有着对于乡村的天然热爱。故B错误。‎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结尾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内容、结构、情感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结尾段落的作用: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或与标题呼应;结尾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本题小说结尾“他回过头往村子看去,此时,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雪越下越大,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要将整个村子掩埋掉”,小说的主题是说村民们虽然眷恋着美丽乡村,乡村给他们美好记忆和不舍,但终究抵不住城市生活的诱惑。可以考虑的这样一个问题:现代社会中如何消除城乡差别、建设美丽乡村,如何实现“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缕缕乡愁”,值得关注。另外,乡民不在乡村过年,这种现象透露了年俗文化的传承成了一个令国人尴尬而心痛的话题。如何重拾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已经迫在眉睫,值得大家深思。据此整理答案。‎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探究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基本能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偏于具体;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偏于抽象。本题,理解题目“美丽乡村”,即可从表层含义(乡村的自然风光美。村子三面环山一面傍水,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等都是用青石板砌成,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这里有人们的美好回忆。村里每个角落都有主人公“他”的美好记忆,短暂的相聚让乡人们触景生情,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和深层含义(暗含了作者对乡村现状的叹惋。昔日乡村生活美,如今人去村空,一片冷清。寄寓着作者对于乡村发展前景的思考、祝愿。美丽乡村要有景更要有人,通过人们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乡村的进一步建设,乡村才能够更美丽)分析作答。‎ ‎【点睛】分析句段作用题,要求考生从内容(写什么、表达什么)、结构(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作用。)及表达效果(增强文学色彩、历史厚重感,丰富文章内容、意蕴,引发读者思考、兴趣、共鸣等等)三个角度来思考。‎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妹妹小题。‎ 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双刃剑”‎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当然,最吸引眼球的是几次著名的人机对弈。比如,1997年卡斯帕罗夫输于“深蓝”,2016年阿法狗4∶1胜韩国的李世石。‎ 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进行深度学习,甚至极有可能超过人的智能。比如,尽管美国主流媒体没有想到特朗普会在美国大选中胜出,但是,孟买人工智能创业公司通过2000万个社交媒体数据点分析了社交媒体上的情绪,准确地预测了美国大选的结果。‎ 从诞生以来,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著名的信息技术咨询公司加特纳预计,到2018年,全球最大的200家企业大多数都会利用智能应用,并使用大数据的完整工具包和分析工具,来优化自身的产品和改善客户体验。另一咨询公司弗罗斯特预测:2025年之前16%的美国工人将被人工智能系统取代,同时,人工智能可以创造相当于劳动力9%的新工作。艾瑞咨询预测,中国国内人工智能市场将从2015年的12亿元增至2020年的91亿元。‎ 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其有可能出现的场景是“机器排斥人工”。比如,目前,高盛三分之一的员工是计算机工程师,而1名计算机工程师可以取代4名交易员。高盛下一步将使首次公开发行过程中约146个步骤进行自动化。‎ 在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问题上,目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一派是悲观看法,代表人包括: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特斯拉汽车的创始人伊隆·马斯克等。霍金曾在英国《卫报》的一个专栏中写道:“工厂自动化已经让众多传统制造业工人失业,人工智能的兴起很有可能会让失业潮波及到中产阶级,最后只给人类留下护理、创造和监督工作。”马斯克甚至提出:人类要与机器融合成为“半机械人”,否则将被人工智能淘汰。‎ 然而,另外一派则持有相对乐观的观点。如盖洛普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AI和机器人肯定可以代替很多人类初级简单的、服务类的工作,但是,人类由此被吸纳到更多新的领域,人类不必担心大量失业!总的来看,大学以上水平受影响最小。李世石对弈一局,所消耗的机器运行成本达到了3000美元。而在此期间,人类对手可能只消耗了一碗石锅拌饭。‎ 最迫切的岗位是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随着人工智能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对于人工智能人才的争夺战也日益白热化。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合格的研究人员数量仅为30万,缺口却为100万甚至更多。‎ 传统产业升级后会延伸出新的岗位需求。比如亚马逊已在全球各地的仓库中“雇用”了超过10万台Kiva机器人,大部分执行工作均由其完成。与此同时,又衍生出数千个新型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机会,亚马逊的人员则更加集中到新的工作岗位上,比如订单配对、货品挑选、消费者行为研究及新品研发。‎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从日常的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地投入到与美好生活相关的新岗位上去。10年前,我们对形象设计师、比价员、健康顾问等感觉十分新鲜;今天,我们已经逐步接受了网络主播、红人掌柜、网约车司机;10年后,我们将迎来更多的陌生的职业名称。‎ 综上所述,人类必须端正态度,我们坚信,人工智能必然会推动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浪潮,增加新技术的投入,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促使全球经济逐步回暖。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带来的总量与结构的影响,但是,我们并不因此而悲观,人类应当更加积极面对,适应新的技术变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2日)‎ ‎1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买公司对美国大选的成功预测说明,人工智能极有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B.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人工智能市场增值也将会有显著增长。‎ C. 高盛将要使首次公开发行过程中约146个步骤进行自动化,体现了机器排斥人工。‎ D. 人工智能的兴起让失业潮波及到中产阶级,最后只给人类留下很少工作。‎ ‎19. 关于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问题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乐观地看,人工智能对人类就业虽有影响,但总的来看,人类不必担心失业。‎ B. 使用人工智能所消耗的机器运行成本相对较高,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C. 乐观派认为,人工智能可能替代很多初级简单的工作,但随着产业升级,又会产生新的岗位。‎ D. 亚马逊衍生出新型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机会,说明人类应积极面对,适应新的技术变革。‎ ‎20. 人工智能带来工作岗位的增加,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8. D 19. A ‎ ‎20. 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岗位。传统产业升级后延伸出的新岗位。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开创出的若干新行业的岗位。‎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D项,“人工智能的兴起让失业潮波及到中产阶级”错误,选项表述不准确,或然说成了必然,文中第四节说的是“人工智能的兴起很有可能会让失业潮波及到中产阶级”,文中说的是“很有可能”,这是或然,而选项变成必然。故选D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关于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问题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乐观地看,人工智能对人类就业虽有影响,但总的来看,人类不必担心失业”错误,选项的表述不严谨,原文第六节是“人类不必担心大量失业!总的来看,大学以上水平受影响最小”,文中说的是“不必担心大量失业”,选项变成“不必担心失业”。故选A项。‎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人工智能带来工作岗位的增加,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然后到材料圈出人工智能带来的工作岗位增加的内容,再进行分类概括。如第七段“最迫切的岗位是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随着人工智能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对于人工智能人才的争夺战也日益白热化”,这是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岗位的增加;如第八段“传统产业升级后会延伸出新的岗位需求。比如亚马逊已在全球各地的仓库中……与此同时,又衍生出数千个新型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机会,亚马逊的人员则更加集中到新的工作岗位上……”,这是传统产业升级后延伸出的新岗位;如第九段“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从日常的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地投入到与美好生活相关的新岗位上去”,这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开创出的若干新行业的岗位。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七、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人迷路后,多半有三种可能,一是寻找引路人,二是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三是寻找自己。‎ ‎【答案】做自己的摆渡人 近日,一部名为《摆渡人》的电影正在热播,仅是咀嚼这名字,便觉回味无穷。‎ 人生无疑会遇到许多迷津,是与同样陷入迷津的人一样束手等待摆渡人前来渡你,还是自己扎个木筏,做自己的摆渡人?‎ 我更愿意做自己的摆渡人。‎ 因为人一生在很多时候是孤独的,尤其是在坠入谷底、陷入迷茫时,更是只觉“茫茫天地间,余舟一芥,无边无际无着落”。‎ 被贬至黄州的苏轼就陷入了这么一个境地。从前的自己才高八斗,不可一世,是众人目光的焦点;而今的自己,一朝被诬,身陷囹圄,亲朋无一字,回顾心茫然。他也曾想要人指引他,也曾寄信给同病相怜的友人以求安慰,可这显然都无用处。几经风雨,他终于平静下来,沉心一处,反思自我,通览儒、道、释三学,并从中寻找全新的价值观,终于“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他扎出了属于自己的木筏,悠然驶出人生迷津,也驶出了心灵的迷津。‎ 正是这样,只有做自己的摆渡人,才能让自己免于陷入焦灼的等待和无尽的苦闷之中,收获坦然的心境。‎ 而今,许多人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成功学类书籍淹没了一个个企图从他人的成功之路上获得前进方向的年轻人。殊不知,别人扎出来的木筏,不是过大,就是过小,不一定适合你。更何况去过沙漠的人都知道,在沙漠中最忌讳踩着别人的脚印走,因为被踩过的沙子,往往更加松散难行。‎ 由此看来,做自己的摆渡人不只重要,更是必要的。一个人总要成长,总要承担,踩着别人的脚印是不会成长起来、走向成熟的。‎ 然而,要做出这么一个决定也着实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过人的胆识,不论迷津多深,也不惧落水;需要自信与智慧,相信自己的能力足以扎出一个能抵挡风浪的坚固的木筏;需要实战的毅力,无论过程多么艰险,也永不放弃。‎ ‎“生命中所有的路口,绝不是尽头。”《摆渡人》主题曲中如是唱道。走吧,乘着自己的木筏,做自己的摆渡人,无惧迷茫,无惧风浪,渡过每一个迷津,让我们寻求自我,轻嗅彼岸的花香。‎ ‎【解析】‎ 试题分析: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所给材料:一个人迷路后,多半有三种可能,一是寻找引路人,二是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三是寻找自己。材料的关键词是“迷路”。写作要求:当你迷路后,会如何去做呢?考生不管选择怎样的方式对待“迷路”,都必须结合自身的经历感受,同时应立足迷路后的选择,不能忽略“迷路”这一大前提而单纯谈寻找自我或追寻理想等。“迷路”这一前提决定了命题具有前后对比性,考生可就这三种选择进行立意。角度一:生活中即使迷失了道路,我们也需要积极寻找理想的明灯。可以赞美在迷茫中勇于寻找人生方向的人,可以肯定正确的引路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另外,也可以反对迷失方向后的盲目行动,在这一方向可以探究盲目的原因,如内心对迷途的恐惧,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等。角度二:与其盲目相信引导者不如与同样迷路的人一起找寻出路。迷途的共同经历更能相互理解对回归征途的强烈念想。同时,共同的经历又会让彼此相互体恤,变得更加信任,共同走出人生的迷雾。角度三:强调寻找自我比受他人的引导或同他人一起寻找对我们更有价值。因为路是自己走失的,别人的引导会让自己缺乏深切的体悟,同他人一起寻找会多少受他人影响而缺少主见,所以只有自己才是自己人生道路上最可靠的引路人兼同行者。‎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