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04+揣摩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之难点突破100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难点04+揣摩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之难点突破100讲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类题目的解答要注重“两个三”,即“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三个角度,解答结构、思路类问题的三种方法”。‎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三个角度:分析论述类文章的结构和思路,须要从“意”(为什么写)、“象”(写了什么)、“法”(怎么写)三个角度进行。“意”,即立意。要把握论述类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思想、观点等。“象”,即内容。要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中心论点及使用的论据等。“法”,即写作手法。要把握论述类文章的一般结构(总分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对比式结构、递进式结构、破立式结构)、使用的论证手法(喻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事理论证等)等。‎ 解答结构、思路类问题的三种方法:1.从文本讨论的问题入手。论述类文章一般按照“引论—本论—结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考生可以据此把握文本的结构、思路。2.从标志性词语入手。论述类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经常会使用“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等表层次的词语,考生可以从这些词语入手分析。3.从作者的观点、态度入手。考生可以通过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来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华贵绮丽话蜀锦 ‎1.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蜀的地理位置、“蜀”字的具体含义和蜀锦产生的年代等,介绍了蜀锦的历史传承。‎ 四川古称“蜀”,《释文》和《玉篇》里说“蜀”是“桑中虫”,亦即蚕虫,因而古蜀国也有蚕丛国之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成都为中心的古蜀国就以“布帛金银”之丰饶而闻名于天下。史载,西汉初年,成都地区的丝织工匠就在织帛(一种丝织物)技艺的基础上发明了织锦的技艺。“锦”,就是用多彩丝织成的多彩提花织物,因盛产于蜀而被称为“蜀锦”。‎ 蜀锦在中国丝绸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各朝代政权稳定和经济发展均产生过重要影响。到了唐代,蜀锦业更加兴旺发达,果州(今南充)、保宁府(今阆中)等地所产的生丝源源不断地涌向成都,用这种生丝织成的蜀锦质地细腻、层次丰富,唐玄宗身穿的五彩丝织背心被视为“异物”,其费百金。宋元时期,蜀锦的声誉越来越大,在成都设有专门生产蜀锦的“锦院”。生产工序有挽丝、用杼、炼染、纺绎等十几种,已经形成较完备的手工工场。明末的全国性大动乱对蜀锦的生产摧残严重,清代蜀锦得到恢复,并受到江南织锦很大的影响,又产生了月华锦、雨丝锦、方方锦、浣花锦等品种。‎ 蜀锦是我国染织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蜀锦图案在我国工艺美术图案中占有十分瑰丽的篇章,对我国后世锦缎染织图案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蜀锦图案的取材十分广泛,诸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吉祥铭文、山水人物、花鸟禽兽等,千百年来不断丰富、发展,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艺术水平。蜀锦图案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蜀锦图案惯有的一个特征就是广泛而巧妙地应用寓合纹样(又称吉祥图案)。寓合纹样常常含有吉祥、如意、顺利、喜庆、颂祝、长寿、多福、富贵、昌盛等美好吉利的寓意。‎ 先秦时期的织锦丝绸图案主要以简单的几何纹为主体,战国时已出现在几何骨架中相向对称排列的人物、动物图案。秦汉时期的织锦图案突破了我国自西周以来装饰图案的单调格式,把简单的、静态的菱形几何纹、回纹、云雷纹和云气纹发展为在云气之间自由奔驰的各种祥禽瑞兽等动物图案,统称为“云气动物纹”,其造型奔放活泼,取材主要是当时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接触到的云彩鸟兽、狩猎骑射等内容,在锦纹图案中还常常配以各种吉祥的铭文,这些铭文与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宫廷活动都有密切的关系。到了唐代,莲花和宝相花开始大量出现在蜀锦装饰纹样中。‎ ‎2.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蜀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图案风格,从先秦时期的几何纹到清代的写生花鸟和团花,具体展示了蜀锦的发展过程。‎ 宋代的蜀锦以纹样秀美雅致著称,一方面继承了唐代写生花鸟图案的艺术手法,另一方面发展了在几何骨架上满布规矩花纹的清秀典雅的装饰图案风格,较有代表性的有铺地锦、八答晕锦、灯笼锦、樗蒲锦、落花流水锦等。‎ 元代的蜀锦基本上承袭了宋代蜀锦的纹样风格,元代生产的一种叫“纳石矢”的金锦十分著名,在贵族的官服和衣领边沿装饰使用较为普遍。‎ 到了明代,蜀锦在技法上继承了唐宋以来盛行全国的卷草、串枝、散花、折枝花卉等纹样章法,创造了许多新的样式。清代的蜀锦图案多以写生花鸟和团花为主,同时继承发展了宋明时代的传统纹样。‎ 位于成都浣花溪畔的蜀江锦院是蜀锦文化的集大成者。蜀江锦院秉承两千多年的蜀锦传统工艺,制作的蜀锦色彩艳丽、形式纷繁、纹样丰富,是极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蜀江锦院是成都唯一一家保留有全套蜀锦手工制作工艺的场馆。 ‎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结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自然段主要介绍了“蜀”的地理位置、具体含义和“蜀锦”产生的年代等,确定了全文以“蜀”为表述的线索。‎ B.文章前两个自然段可以看作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内容是介绍了蜀锦的历史传承。‎ C.文章的第二部分是从第3自然段到第9自然段,主要介绍蜀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图案风格。‎ D.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介绍蜀江锦院的相关内容。‎ ‎【答案】A ‎【解析】A项,“以‘蜀’为表述的线索”错误,从标题和内容来看,文章主要介绍“蜀锦”,线索应是“蜀锦”而不是“蜀”。‎ ‎2.文章是按照什么思路行文的?请简要分析。‎ ‎3.第三部分介绍了蜀江锦院的相关内容,侧重讲述蜀锦的现状。制作的蜀锦色彩艳丽、形式纷繁、纹样丰富,是极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分析文章的结构,实际是要求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方式及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而且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两者是同样重要的。‎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类题目解题技巧:‎ ‎1.整体关照。‎ ‎【答案】文章先介绍蜀锦的历史传承,然后介绍蜀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图案风格,最后介绍蜀江锦院的相关内容。在表述每一部分的内容时,又都是按照朝代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2.辨明重要语句。‎ ‎3.抓标志性词语。‎ ‎4.理清行文思路。‎ ‎5.弄清作品的社会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6.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信息。‎ 一、(2018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做了什么 龙应台 ‎①文化做了什么呢?‎ ‎②文化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不回的台湾老兵们观看《四郎探母》,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四郎的唱词“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们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文化洗了他们的灵魂,疗了他们的伤口。‎ ‎③它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④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团体找到联系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原本不属于这段历史的外人,在经历过“四郎”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粘合剂。‎ ‎⑤我们可以喊一万次口号,要汉人尊重弱势的少数民族,但是一万个口号比不上一支歌。我记得一场露天的原住民诗歌晚会,我们邀请了一位泰雅长老,从东部山区部落特别北上来唱原住民的古曲。他开唱时,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落,雨水打在长老皱纹很深的脸上,他全身湿透,仰脸向天,闭着眼睛继续歌唱,没有乐器伴奏的原音,苍老而悠远,交织在哗哗雨声中。满满的人群在雨中站立,雨水从头发流下来,流进人们的眼睛,但是没有一个人离去。‎ ‎⑥在一个大厅里为《四郎探母》流泪的人群,在一个广场上为泰雅族长老的古曲顶着大雨不离去的人群,其实是在进行一个重要的仪式:他们正在一个“社会共识体验营”里认识彼此,加深感情,建立共同的价值观。表面上是音乐的流动、影像的演出、语言的传递,更深层的,其实是“生命共同体”意识的萌芽,文化认同的逐渐成形,公民社会的塑造。‎ ‎⑦艺术或文学,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它一方面突出个人和群体之不同——任何艺术表达都是个人创造力的舒张和个人能量的释放,另一方面它却又把孤立的个人结合成群体。‎ ‎⑧如果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被容许奔放,那么这个社会的总体创造力也会是生机蓬勃的。如果这个社会的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是透过公民的深度参与和彼此碰撞激荡而逐渐形成的,那么,这个社会的共识也会是凝聚而坚定、向心力强大的。反过来说,如果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受到约束的,那么这个社会的总体创造力必定是败絮其中的。“生命共同体”的情感不易产生,共同承担未来的公民意识也难以发展。‎ ‎⑨使互不相干的陌生人成为“同胞”,使“同胞”彼此扶持,相互承担,政治强权是做不到的。文化,才是公民社会的基础。 ‎ ‎(有删改)‎ ‎1.通过看《四郎探母》和听泰雅族长老唱古曲两个事例,作者阐述了哪些观点?‎ ‎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3.结合第⑧段内容,怎样才能产生“‘生命共同体’的情感”?‎ 二、(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1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京剧:演“技”还是演“戏”‎ 刘 佳 ‎①演“技”还是演“戏”?这个几乎不能构成问题的问题,已经困扰京剧很久了。‎ ‎②王国维说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中国戏曲始终都在非常认真地描摹生活。但是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要借助虚拟,把眼睛看不到的“有”转化为心灵能感觉到的“有”——“抟虚成实”,并且,为避免过于个性化的虚拟造成信息传递障碍而将一个个“有意味的形式”——程式固定下来,也就是戏曲的“技”。程式就像细胞之于生命、语词之于文章,是一出戏的最小构成单位。作为构成美和呈现美的艺术元素,程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高度提炼概括,逐渐获得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就像书法线条可以脱离字义成为纯粹的审美对象一样,不依赖于剧情和人物,我们也一样可以欣赏水袖的曼妙、唱腔的婉转和武功的惊心动魄。“技”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也形成了自身的艺术规律和要求,并与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③在“戏”中建构起的“技”的确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但是“技”,最初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戏”而被创造出来的,它的不断打磨也是为了让“戏”更精彩,一旦“技”成了最高理想和唯一追求,戏剧就失去了灵魂。“戏”是“技”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当“戏”被忽视,“技”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更无法精进了。‎ ‎④能否正确认识“戏”与“技”的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京剧传承与新剧目创作的质量。在流派创始人相继离去、流派意识却空前强化的后流派时期,究竟应该如何继承流派?是满足于模仿那些被大师们使用过的程式技巧,还是那一种使大师能够成为大师的流派精神?“不似之似似之”,观众所希望看到的“高水平传承”,不是要求现在的演员简单机械地重复前辈大师的一举一动,而是要像他们那样在深刻体察剧情与人物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审美需求的变化,巧妙运用程式,进而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这才是流派精神的内核。‎ ‎⑤由于文人与艺人、理论家与演员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微妙关系,中国戏曲的批评与实践长期存在着两套立场、角度和表述方式大不相同的话语系统,给演“技”还是演“戏”等很多基本问题的阐释带来难度,往往大家明明是一个心气儿,说出来的话却迥然不同。其实我们只要从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出发,思考一些最基础也最本质的问题,相信这种“戏”与“技”的割裂状态会随着时代的进步、演员社会地位与文化水平的提高、评论家对戏曲创作实践的重视而逐渐消除。‎ ‎ (有删改)‎ ‎1.分析文中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2.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论述层次。‎ ‎3.作者认为后流派时期应该如何继承流派。‎ 一 ‎1.文化能医治人的灵魂(精神)创伤;文化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粘合剂;文化能使人们建立共同的价值观。‎ ‎2.首先,提出文化做了什么的问题;接着,阐述了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然后,进一步论述了文化的个人创造力和社会总体创造力的关系;最后,得出文化是公民社会的基础的结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本文论述是按照一般议论文的结构展开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体到文本内容,作者先在首段提出“文化做了什么呢”的问题;接着通过第二段到第七段论述文化的作用,即使个人找到归属感,使社会形成文化认同;第八段论述“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社会的总体创造力”之间的紧密联系;第九段得出“文化,才是公民社会的基础”的结论。‎ ‎3.要有生机蓬勃的创造力;要有公民的深度参与和彼此碰撞;要有凝聚而坚定的社会共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概括“生命共同体”的情感产生的条件,依据第八段内容可知,其一是“社会的总体创造力”需生机蓬勃;其二,需透过公民的深度参与和彼此碰撞激荡来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其三,需“凝聚而坚定,向心力强大”的社会共识。 ‎ 二 ‎1.举例论证、类比论证,例举书法线条和京剧水袖、唱腔、武功等具体的程式元素可被独立欣赏,并进行类比,论述程式虽然在是“戏”中建构起来的,但是可以拥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使论述更具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解析】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就像”,举例论证、类比论证。将“书法线条可以脱离字义成为纯粹的审美对象”“一样可以欣赏水袖的曼妙、唱腔的婉转和武功的惊心动魄”进行类比。结合后面内容“‘技’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审美观念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分析,论述程式虽然在是“戏”中建构起来的,但是可以拥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2.①首先,作者提出京剧是演“技”还是演“戏”话题。(①)②接着分析戏和技的关系,(②③)③然后分析正确认识“戏”与“技”关系的意义。(④)④最后提出从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出发,提出消除“戏”与“技”的割裂关系的建议。(⑤)‎ ‎3.深刻体察剧情与人物;②顺应时代审美需求;③巧妙运用程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分析、概括。后流派时期应该如何继承流派,内容主要集中在文本第④段,结合内容分析,“要像他们那样在深刻体察剧情与人物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审美需求的变化,巧妙运用程式”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