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人教新目标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人教新目标版

‎2019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最近,有关部门对网络文学进行盘点,获得以下共识:一是代际缩短引发的写作方式的变化。早期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虽然存在观念差异,思维方式与审美习惯仍然趋同,但随着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新一代网络写手基本脱离了传统思维模式,写作方式也相应产生较大变化。二是已经形成“集体写作”的话语特征。网络写作改变了以往“你写我读”的精英化书写方式,形成了读写之间认知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生活方式、话语方式以及人生经验交流的平民化书写方式。在此基础上,网络文学的平民化互动模式产生巨大能量,所表现出的集体力量远远超出了个体力量。三是网络写作通过不断尝试,读写磨合,海量更新,迅速淘汰,产生了一些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段。‎ ‎②通过对网络写作特征与网络作品文本的分析研究,并将其与传统文学相比较,我们还可以对它的现实意义做出如下判断:其一,网络文学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其二,网络文学的交互性和超文本特性导致书写和阅读方式产生变革,及其全民参与的形式,对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具有积极意义。其三,作为新的文化产业链的开端产品,网络文学比传统文学更具可塑性、开放性和延展性。网络作品—电子收费—书籍—电视剧本—漫画和动画—网络游戏的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其四,传统文学一直以关注现实生活为己任,而网络文学侧重于对幻想世界的描述。这也是新一代作家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做出的自然反应,比如玄幻小说、历史架空小说、穿越小说、军事幻想小说等等。这类小说虽然不够成熟但具有实验意义,潜藏着新的文学发展空间。‎ ‎③同时,对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方面网络写作是对作者发表、出版权的解放,实现了“每个人都是艺术家”的平民梦想,使文学写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另一方面它也暴露出标榜多元、对抗主流、疯狂复制、杂乱拼凑等严重问题,耗散了文学写作的精神价值。从作品内容和写作形式,网络文学的庸俗化、快餐化倾向十分明显,导致网络创作主体失陷,思想深度被削平,在艺术水准上与传统文学仍存在较大距离。‎ - 21 -‎ ‎④网络写作给相当一批人带来了生活的乐趣,这个原动力其实是文学最珍贵的价值之一,也是网络文学发展的力量之源。陈建功认为,网络文学超强的传播能力使纸媒文学瞠乎其后,这种传播能力将使它成为未来民族审美的导引者。任何轻视或忽视其巨大能量的行为,将造成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战略失误。‎ ‎1. 下列对网络文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学改变了以往“你写我读”的平民化书写方式,形成了精英化互动模式。‎ B. 网络文学打破了传统观念,摆脱了传统思维模式,产生了全新的写作方式与审美习惯。‎ C. 网络写作解放了作者的发表、出版权,但网络文学的庸俗化、快餐化倾向也十分明显。‎ D. 网络文学比纸媒文学更具有超强的传播能力,一定会成为未来民族审美的导引者。‎ ‎2. 下列关于网络文学的现实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学所具有的交互性和超文本特性导致书写方式和阅读方式产生重要变革。‎ B. 作为新的文化产业链的开端产品,比传统文学具有更强的可塑性、开放性和延展性。‎ C. 网络文学全民参与的形式和思想深度被削平的特点,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养。‎ D. 一些网络小说虽然不够成熟,但具有实验意义,潜藏着新的文学发展空间。‎ ‎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学的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段,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尝试,读写磨合,海量更新,迅速淘汰的结果。‎ B. 网络写作给相当一批人带来了生活的乐趣,具有很明显的现实意义,但在艺术水准上与传统文学不存在差距。‎ C. 网络文学关注现实生活,产生了一些新的文学表现形式,如玄幻小说、历史架空小说、穿越小说、军事幻想小说等等。‎ D. 网络文学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若干问题,但具有发展的原动力、超强的传播力。‎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对网络文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要概念能力。A项,“网络文学改变了以往‘你写我读’的平民化书写方式”理解错误,原文是“网络写作改变了以往“你写我读”的精英化书写方式”,B项,理解错误,原文是“新一代网络写手基本脱离了传统思维模式,写作方式也相应产生较大变化”,D项,“网络文学比纸媒文学更具有超强的传播能力,一定会成为未来民族审美的导引者”说法错误,原文是“网络文学超强的传播能力使纸媒文学瞠乎其后,这种传播能力将使它成为未来民族审美的导引者”。‎ ‎2.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关于网络文学的现实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C项,“思想深度被削平的特点”错。‎ - 21 -‎ ‎3.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B项,“但在艺术水准上与传统文学不存在差距”错误,原文是“在艺术水准上与传统文学仍存在较大距离”。‎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庹其五 石 鸣 ‎①庹其五是个茶客。或者说,退休前,庹其五是个老师,退休后,庹其五是个茶客。退休前,庹其五每周六天去学校上课;退休后,庹其五每周六天到巷子尽头老孙家的茶铺子里坐着喝茶。‎ ‎②老孙家的茶铺子很小,茶几椅子就摆在院子里。院里的照壁是早就毁了,站在院外的路上往里看,一眼就能看个通透。庹其五就坐在通透处的一棵银杏树下。银杏高四五丈,郁郁苍苍,总有上百的年岁了吧?庹其五有时抬眼望着银杏树,不免感叹一声:“银杏自然是好,要是有这么粗大的一棵茶树立着,不是更佳?”听见的人就把老孙叫过来,对老孙说:“老孙,改天你将这银杏刨了,庹老师说,种棵茶树才更好呢。”老孙听了,也抬眼看看银杏,对庹其五说:“庹老师,这银杏可算得上是我爷爷辈的了呢。”庹其五和喝茶的人就笑起来,庹其五对老孙说:“老孙,他们说玩笑话呢。这么好一棵树,谁舍得刨?”‎ - 21 -‎ ‎  ③在老孙家茶铺子喝茶的,多是熟客,认得庹其五的,都叫他“庹老师”,不认得的,互相谈起来,问起姓名,庹其五就会蘸着茶水在茶几上写一个“庹”字,指点着说:“很多人开口就念度,那不对。这个字念庹,同稳妥的妥一样的音。”同他的姓难念一样,有时他说的话也让人觉得突兀。比如,有时侯庹其五将装茶叶的小瓶子从口袋里掏出来,将茶叶仔细放进茶碗,看着老孙一柱滚鲜鲜的开水注进去,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说的是陆羽《茶经》开首一句,但和庹其五一道坐着喝茶的人都不知道,所以接着话往下说的人很少。一道喝茶的人听不懂庹其五说的那些话,庹其五却并不觉得孤单,并没有知音不遇的失落。自己的心绪能懂自己的话,就够了,所以别人听不太懂的话,庹其五常常是说几句就止住了。‎ ‎  ④庹其五来老孙的茶铺子喝茶,是喜欢自己带茶来。老孙的茶太普通,没有他自己的茶好。庹其五无儿无女,老伴也走了,生活清淡,钱能做的用途不多,说来算去也就是个喝茶。庹其五也是有个儿子的,上山下乡的时候,儿子到山区插队,一年夏天放牛,走在山沟里,遇上山洪,儿子忙着赶牛,却将自己留在了山洪里。庹其五和妻子赶到儿子插队的村,站在山沟边一阵痛哭,又一阵痛哭,才移动步子,山坡上种下一株远道带来的茶树,又沿山沟向下一路洒了五斤茶叶。乡里人都奇怪,只以为是城里人在破旧,却不知庹其五是在给儿子安魂。儿子喜欢茶,若不是来了上山下乡的运动,本是该去农业大学学习,然后去培育他愿望中的优质茶树的。天不假人以时日,庹其五只能让一株茶树在山坡上让儿子凝望。茶树是儿子未下乡前在花盆里试种的,树干树枝上都有他抚摸的痕迹,如今人茶两相望,也算是互为慰藉。‎ ‎  ⑤有一段时间,庹其五外出走了一圈回来后,突然开始喝老孙配备的茶了。这情况以前少见,一同喝茶的人就奇怪。问,也没问出个所以然。庹其五说:“喝茶,喝的是心绪,在乎茶的好坏?”这就让大家不好说了。谁说喝茶不是喝心绪呢?可是细想,又似乎不是庹其五喝茶的习惯。当然,似乎而已,也就是个感觉,所以虽存疑惑,也不再罗嗦刨问。老孙的茶庹其五一喝竟持续了一年,让人渐渐忘了他有自己带茶的习惯。‎ ‎  ⑥大伙儿想起来他有这习惯,是第二年的清明后。庹其五又自己带茶叶来了,而且给相熟的人每人都送一小包。茶是新茶,雀舌,一看就是明前的新芽。问,才知道是庹其五儿子以前插队的那个村寄来的。再问,才知道庹其五去年到山里看儿子,发现当年栽的那株茶树长得竟好。村里人依旧穷,庹其五就想着让他们种茶,于是请了他茶研所的一个专家朋友去看,专家说气候土壤都适合,便说动村长引进茶苗,聘了人指导种植和焙制。村里人家家户户少余钱,庹其五就先垫了请人的费用,告诉村长茶叶赚了钱再补给他。一年过去,果然就出了茶来。茶还是打顶采的,量少,制得也不算好,但庹其五喝着,也是觉得浓郁清爽。‎ - 21 -‎ ‎⑦此后每年村里都寄上新茶来。三年后茶叶开始正常开采,竟是越制越好,渐入佳境。庹其五带上新茶,看着老孙将一柱水冲进茶碗,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话,一道喝茶的人都已经听熟了,他们偶尔也重复一下,都以为是庹其五写的诗句。‎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采用对比的手法,以时间为标志,不厌其烦地介绍庹其五身份的变化,是有作者写作深意的,与下文写庹其五只喝自己带的茶是有关系的。‎ B. 第②段描写老孙家茶铺子里的银杏树,一方面,突出茶铺的环境特点;另一方面,引出庹其五种茶的议论;同时,从侧面烘托他对茶的深情,为下文帮助山村发展茶业埋下伏笔 C. 第③⑦段庹其五反复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第一次表达了对茶的赞叹,以及对清雅生活的向往。第二次还饱含对儿子的怀念,对山村茶树种植业发展的欣慰。‎ D. 庹其五喝茶以前从来不喝老孙配备的茶,后来外出一圈后开始喝了,说明庹其五改变了喝茶的习惯,与民同乐了。‎ ‎5. 庹其五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6. “喝茶”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答案】4. D 5. 庹其五是一位普通的退休老教师。‎ ‎⑴淡泊随和,与世无争,喜欢喝茶,有清雅的生活情趣;‎ ‎⑵有学问,喜欢吟咏诗句,令人钦佩,值得尊敬;‎ ‎⑶书生气很浓,清高奇特,与众不同,说话有时让人难以理解;‎ ‎⑷有独到的眼光,有热心肠,乐于帮助穷困山村发展茶树种植业;‎ ‎⑸有豁达开朗的心胸,通过种植茶树拜托丧子之痛。 ‎ ‎6. 示例一: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 ‎①通过庹其五喝茶的细节描写,如使用的茶叶、难懂的语言等,刻画了人物与众不同、清高的性格。‎ ‎②通过庹其五喝茶使用茶叶的不同,含蓄地表现了人物心境的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富于变化。‎ ‎③通过对茶客喝茶的描写,刻画了他们共有的淡泊、随和、宽仁等特点。‎ 示例二:使情节结构紧凑精巧。‎ ‎①小说以介绍庹其五茶客身份和喝茶的习惯开篇,以庹其五在茶馆冲饮远方寄来的新茶结束,中间多次描写他与茶客喝茶,喝茶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结构线索 ‎②庹其五的心境、人生态度的变化是小说的暗线,这条暗线也借人物有关喝茶的话语和心理而得以呈现的。‎ - 21 -‎ ‎③小说多次由喝茶引出其它内容,如人物的身世经历、帮助农村种茶等。喝茶在小说中起到了勾连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示例三: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 ‎①取材于“喝茶”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了当代人豁达开朗的心胸和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 ‎②透过“喝茶”引发的故事,体现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我们应当将个人的情感投放到更广阔的社会、更有意义的事情中去。‎ ‎③小说中的“喝茶”还体现了中国茶文化丰厚的积淀,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活追求:淡泊、宁静、和谐。‎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能力。D项,“庹其五喝茶以前从来不喝老孙配备的茶,后来外出一圈后开始喝了,说明庹其五改变了喝茶的习惯,与民同乐了”分析错误,根据下文,庹其五外出一圈后开始喝老孙配备的茶,并不是“庹其五改变了喝茶的习惯,与民同乐了”,而是庹其五去儿子插队的地方,“发现当年栽的那株茶树长得竟好。村里人依旧穷,庹其五就想着让他们种茶,请了他茶研所的一个专家朋友去看,专家说气候土壤都适合,便说动村长引进茶苗,聘了人指导种植和焙制。村里人家家户户少余钱,庹其五就先垫了请人的费用”。‎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D项,“庹其五喝茶以前从来不喝老孙配备的茶,后来外出一圈后开始喝了,说明庹其五改变了喝茶的习惯,与民同乐了”分析错误,根据下文,庹其五外出一圈后开始喝老孙配备的茶,并不是“庹其五改变了喝茶的习惯,与民同乐了”,而是庹其五去儿子插队的地方,“发现当年栽的那株茶树长得竟好。村里人依旧穷,庹其五就想着让他们种茶,请了他茶研所的一个专家朋友去看,专家说气候土壤都适合,便说动村长引进茶苗,聘了人指导种植和焙制。村里人家家户户少余钱,庹其五就先垫了请人的费用”。‎ ‎5.‎ - 21 -‎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是常规题目,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有何特点”,高考中名曰“分析”,其实就是归纳,把人物性格特征归纳出来,换个说法就是“分析”,因此,一般情况下,就不需要展开论述了。同时也暗示考生最好分条列出。概括庹其五的形象特点,可以根据文中对庹其五身份、生活情趣及其言行来概括其形象特征。‎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开放性较强,作答时要结合“喝茶”这一关键词,从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主题思想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作品内容陈述自己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作出分析。具体作答时一定要紧扣文本、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关注  诗和远方唤你去读书 文/莫斯其格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来圈粉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李定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 21 -‎ 对于武亦妹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妹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但我始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体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弩张。”“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嘛还要背?” ‎ ‎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二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当下骄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念旧时的诗意生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由此可见,诗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 ‎ ‎(摘自《扬子晚报》报道《诗词大会为何能引发如潮思考》)‎ 材料三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 21 -‎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中国的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 (摘自央广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快餐时代”人们功利心作祟,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很难表达现代人丰富的情感,也使诗词教育越来越枯燥无趣。‎ B. 材料一中,李定广和王白云均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表示不满,认为古诗词教学仍以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为主,而缺少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C. 材料二中,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的不足,而且指出了诗歌的优点,它既可以感动读者,也可以反映纷繁变幻的外部世界。‎ D. 材料三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二者都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追求后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是( )( )‎ A. 三则材料均以小见大,通过对于《中国诗词大会》的评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入的思考。‎ B. 材料一和材料三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认为基于实用、应试、技能的古诗词教学难以浸润学生心灵。‎ C. 材料一呈现了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不同意见,材料二、三则主要是一家之言,相比之下材料一的评论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 D.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但都对央视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评论,大家都一致认为该节目办得非常成功。‎ E. 三则材料的语言风格各有特色。材料一诙谐幽默,材料二典雅生动,材料三则以充沛的说理见长。‎ ‎9. 《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21 -‎ ‎【答案】7. D 8. AB ‎ ‎9. (1)激发国人读书的兴趣 ‎(2)反思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收视高关注。‎ ‎(3)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 ‎(4)让人们在忙碌焦躁的生活中获得一丝优雅和浪漫。‎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A项,“功利心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强加因果;B项,“均”错。此处仅为李定广的观点;C项,陈更没有提到“诗歌的不足”。故选D。‎ ‎8.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C项,“更深刻”错;D项,“一致认为”错,材料中也指出了节目的不足;E项,“材料一诙谐幽默”错。故选AB。‎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9.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本题的答题区间为材料一到材料三,注意从这些材料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社会影响就是谈它的价值、作用、效果等的,从三者材料中认真筛选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 21 -‎ 张景宪,字正国,河南人。以父师德任淮南转运副使。山阳令郑昉赃累巨万,亲戚多要人,景宪首案治,流之岭外,贪吏望风引去。徙京西、东转运使。王逵居郓州,专持官吏短长,求请贿谢如其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熙宁初,为户部副使。韩绛筑抚宁、罗兀两城,帝命景宪往视。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未几,抚宁陷。至延安,景宪言:“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今朝廷令边郡召羌族,与之金帛、官爵,恐黠羌多诈,危急时或为内应,宜亟止之。”陕西转运司议,欲限半岁令民悉纳钱于官,而易以交子。景宪言:“此法可行于蜀耳,若施之陕西,民将无以为命。”其后卒不行。加集贤殿修撰,为河东都转运使。议者欲分河东为两路,景宪言:“本路地肥硗相杂,州县贫富亦异,正宜有无相通,分之不便。”议遂寝。改知瀛州,上书言:“比岁多不登,民债逋欠。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愿以宽假。”帝从之,仍下其事。元丰初年,知河阳。时方讨西南蛮,景宪入辞,因言:“小丑跳梁,殆边吏扰之耳。且其巢穴险阻,若动兵远征,万一馈饷不继,则我师坐困矣。”帝曰:“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明年,徙同州,以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景宪在仁宗朝为部使者,时吏治尚宽,而多举刺;及熙宁以来,吏治峻急,景宪反济以宽。方新法之行,不劾一人。居官不畏强御,非公事不及执政之门。自负所守,于人少许可,母卒,一夕须发尽白,世以此称之。 ‎ ‎(节选自《宋史•张景宪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B. 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C. 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D. 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在宋代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B. “户部”指隋唐到清末尚书省下辖的官署,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正长官为户部侍郎。‎ C.‎ - 21 -‎ ‎ “蛮”是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后泛指对我们古代南部民族的称呼,字面上有贬义。‎ D. “仁宗”为庙号。庙号起源早,古代帝王死后,据其生平事迹,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景宪为官正直,不畏权贵。郑昉贪赃数额巨大,虽然他亲戚多为显要之人,但张景宪依然揭发立案查办,把郑昉流放到岭外之地,震慑了其他贪官。‎ B. 张景宪稳重周密,遇事谨慎。朝廷讨伐西南蛮,张景宪进言,如调动军队远征险阻之地,若粮饷不能接继,军队就要受困。张景宪就此事与皇帝有争执。‎ C. 张景宪实事求是,关心百姓。陕西转运司建议限半年让百姓向官府交钱,而用纸币交子兑换。张景宪为百姓着想,认为此举可行于四川,不可行于陕西。‎ D. 张景宪信念坚定,甚有孝道。不是公事,张景宪不到宰相门上,能对自己保持信念。母亲逝世,他一夜之间,须发尽白,人们以此称道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 ‎(2)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 ‎【答案】10. A 11. B 12. B ‎ ‎13. (1)他刚接受诏书,就说城不能守,本来不必等到那里然后知道。 ‎ ‎(2)近几年多收成不好,百姓累年拖欠租税。今年刚有小丰收,而官吏督促百姓一并偿还,道路上流言纷纷,这祸殃竟然比荒年更严重。‎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给文言文断句,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句意,本句意思为:罗兀是遥远的孤城,凿井不见水,将凭借什么防御?臣在路上,所见士兵劳苦百姓困乏的情状不止一次,请求罢去这种徒劳的工役,废弃无用的城,严厉戒饬边关将领作守备之计。然后寻找句子一些特定的名词、动词进行推断。‎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 - 21 -‎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如本题“急诏至”的意思是紧急诏书来到,是一个完整意思,不可分割。‎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B项,“正长官为户部侍郎”错,正长官应该为户部尚书。‎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B项,“张景宪此事与皇帝有争执”错误,原文为:帝曰:“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皇帝说:“你的话是对的,但是朝廷有不得已的地方。”没有争执。‎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本题翻译的关键点:第一句中翻译关键点:“受诏”“固”“后”;第二句中翻译关键点:“方”、“稔”、“凶岁”、“乃”、“甚于凶岁”状语后置。‎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故事”“从”“往往”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 21 -‎ 张景宪,字正国,河南人,因为父亲张师德的恩荫被任命为淮南转运副使。山阳县令郑昉贪赃数额极大,他的亲戚又多为显要人物。张景宪揭发并立案查办,把他流放到岭外。贪污的官吏都望风引退。张景宪移任京西、京东转运使。王逵在郓州,专门抓住官员的短处,随意按照他的要求索取贿赂,张景宪上奏他的罪恶,将他编管在宿州。熙宁初年,张景宪任户部副使。韩绛修筑抚宁、罗兀两座城,皇帝命令张景宪去视察。他刚接受诏书,就说城不能守,本来不必等到那里然后知道。不久,抚宁陷落。张景宪到延安,上奏说:“罗兀是遥远的孤城,凿井不见水,将凭借什么防御?臣在路上,所见士兵劳苦百姓困乏的情状不止一次,请求罢去这种徒劳的工役,废弃无用的城,严厉戒饬边关将领作守备之计。朝廷叫边州招降羌族人,给他们金帛、官爵,恐怕狡猾的羌人多诈,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可能成为敌人的内应,应当赶快停止这件事。”陕西转运司建议,想限定半年为期让百姓向官府交钱,而用纸币交子兑换。张景宪说:“这办法能在四川实行,如果实行在陕西,百姓将无法生活。”其后朝廷最终没有实施。加官为集贤殿修撰,担任河东都转运使。议论的人想把河东分为东西两路,张景宪说:“本路的土地肥沃的和贫瘠的相混杂,州县的贫富也不同,正应该有无相通,分立两路不利。”议论就停息了。改为瀛州知州,上奏说:“近几年多收成不好,百姓累年拖欠租税。今年刚有小丰收,而官吏督促百姓一并偿还,道路上流言纷纷,这祸殃竟然比荒年更严重。请朝廷加以宽缓年限。”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便向下传递这意思。元丰初年,知河阳。当时朝廷正讨伐西南蛮,张景宪入朝辞别皇帝赴任,因此进言说:“小丑跳梁,大抵是边境官吏烦扰他们的缘故。而且他们的巢穴在地形险阻的地方,如果调动军队远征,万一粮饷接继不上,那么我军就要受困了。”皇帝说:“你的话是对的,但是朝廷有不得已的地方。”第二年,改为同州知州,以太中大夫去世,年七十七。张景宪在仁宗时任部使者,当时吏治还比较宽,他却多次揭发指摘他人的罪行;等到熙宁以来,官吏用法严急,张景宪反而用宽大的措施来补救。当新法实行时,不弹劾一人。他为官不怕权贵,不是公事不到宰相门上。对自己保持信念,对人很少称赞。他母亲死了,他一夜之间须发尽白,世人以此称道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罢郡归洛阳寄友人①‎ 刘禹锡 远谪年犹少,初归鬓已衰。‎ 门闲故吏去,室静老僧期。‎ 不见蜘蛛集②,频为佝偻欺。‎ 颖微囊未出,寒甚谷③难吹。‎ 濩落④唯心在,平生有己知。‎ 商歌⑤夜深后,听者竟为谁?‎ - 21 -‎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免职而重归故地洛阳后所作。②蜘蛛集:古人认为蜘蛛聚集,寓示着喜事临门。③谷:指谷风,即东风。④濩落:沦落失意的样子。⑤商歌:春秋时宁戚高唱商歌,以引起路过的齐桓公注意,后得到赏识并成就大业。‎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第一、二句,以“远谪”对“初归”,远谪时的年轻人,归来时已变成了鬓发苍苍的老人,反映诗人这些年来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悲辛。‎ B. 第三、四句,描写了故吏离去、门庭冷落与内室宁静、邀约老僧两个情景,反映诗人因世情冷漠而心灰意冷,便借学禅问佛来寻求寄托。‎ C. 第五句以“不见”写出诗人一直难遇好事的失意,第六句以“欺”字写出诗人身形佝偻、行动不便的窘况,两句表现诗人的落魄、衰老。‎ D. 第七句反用毛遂自荐的典故,说自己才学疏浅、未能“脱颖而出”,这是自卑、自责之语;第八句用难以吹走的严寒,暗示内心的悲凉。‎ E. 全诗紧扣题目展开,先由“罢郡归洛阳”之事起笔,接着写自己归来后的真实境况和切身感受以“寄友人”,于娓娓倾诉中贯注了真情。‎ ‎15. 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BD 15. (1)被贬后的失意。(结合“濩落”一词注释简析。)‎ ‎(2)失意却初心不改的坚持。(结合“濩落唯心在”简析。)‎ ‎(3)有知己的安慰。(结合“平生有己知”简析。)‎ ‎(4)对施展才华的渴望。(结合“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简析。)‎ ‎(5)无人赏识的惆怅、遗憾和忧愤之情。(结合“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简析。)‎ ‎【解析】‎ ‎14. 试题分析:B项,诗人虽然心境有所变化,但并未“心灰意冷”,从后文夜深高唱“商歌”的情景也可以推知。D项,不是自卑、自责之语,而是怀才不遇,故作愤激之语。‎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诗句分析,(1)被贬后的失意。(结合“濩落”一词注释简析。)(2)失意却初心不改的坚持。(结合“濩落唯心在”简析。)(3)有知己的安慰。(结合“平生有己知”简析。)(4)对施展才华的渴望。(结合“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简析。)‎ ‎(5)无人赏识的惆怅、遗憾和忧愤之情。(结合“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简析。)‎ - 21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 ‎(2)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 ‎(3)《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答案】 (1). (1)指点江山 (2). 激扬文字 (3). (2)风萧萧兮易水寒 (4). (3)学而不思则罔 (5). 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扬”“萧”“罔”“殆”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名句默写答题技巧:(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四)要留意具体环境(五)要留心语句顺序(六)要注意语句出处。‎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登上“星光大道”舞台的山东农民朱之文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歌唱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 - 21 -‎ ‎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学生们端坐成一排,齐声朗诵《弟子规》,稚嫩的童音不绝如缕。‎ ‎③公路路面平坦而宽阔;路中的隔离带分开双向行驶的车辆,秩序井然;路边的防护栏像一排排的哨兵,保护着车辆的安全。这样的情景,真是大快人心!‎ ‎④霍金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 他没有将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奉为圭臬,他提出宇宙大爆炸自奇点开始,时间由此刻开始,黑洞最终会蒸发。‎ ‎⑤总经理是一个短小精悍的人物,身高虽然只有一米五左右,但公司里大小事务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深得大家好评。‎ ‎⑥随着出版业的市场化和多元化,类型多样、题材丰富的作品大量涌现,‎ 其中也有一些作品粗制滥造,令人不忍卒读。‎ A. ①⑤④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①师出无名: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望文生义。②不绝如缕: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不符合语境。③大快人心:快:痛快。 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不符合语境。④奉为圭臬:奉:信奉;圭:测日影器;臬:射箭的靶子;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则。 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符合语境。⑤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符合语境。⑥不忍卒读: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不符合语境,故选B。‎ ‎1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重要标志之一”的3D打印技术,目前被各国艺术家用于复杂的中小型雕塑作品创作和按原比例缩小的概念模型制作。‎ B. 绿色和平组织发布的调查报告称,他们检测了购自同仁堂、云南白药、天士力、九芝堂、胡庆余堂等九家品牌药店的多种常用中药材大都有多种农药残留。‎ C. 习近平总书记自从提出“中国梦”设想后,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在谈论“中国梦”,现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成了每个中国人的梦。‎ D. 网上掀起的关于“挪假”“拼假”的讨论热潮表明,不仅人们希望休假,还希望假期安排得更合理、更充裕,这不是挑剔,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答案】A - 21 -‎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B项,句式杂糅,应为“他们检测的购自同仁堂、云南白药、天士力、九芝堂、胡庆余堂等九家品牌药店的多种常用中药材大都有多种农药残留”。C项,语序不当,应是“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设想后”。D项,关联词位置不当,把“不仅”调至“人们”后。‎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比如B项,句式杂糅,应为“他们检测的购自同仁堂、云南白药、天士力、九芝堂、胡庆余堂等九家品牌药店的多种常用中药材大都有多种农药残留”。C项,语序不当,应是“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设想后”。D项,关联词位置不当,把“不仅”调至“人们”后。对于语义性语病,应注意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先生学识渊博,光风霁月,常常奖掖后进。今特奉上拙作一部,敬请雅正。‎ B. 小女这次能在创新作文大赛中获奖,多亏老师您的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C. 各位朋友,我刚刚换了手机,这是我的新手机号码,请惠存,希望以后多多联系。‎ D. 关于明天的研讨会,我们已经邀请了王教授,他说一定拨冗出席,希望大家准时到会。‎ ‎【答案】D ‎........................‎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越来越“懂你”的网络定位服务,①_______,也会给个人带来潜在威胁。手机APP携带的定位系统能准确掌握个人的行踪轨迹。就像一把双刃剑,手机APP携带的定位系统功能一方面方便了个人生活,②_______‎ - 21 -‎ ‎。行踪轨迹毫无争议地属于个人隐私范畴。此类信息的暴露不仅可能会令人产生不舒适感,③________。‎ ‎【答案】 (1). 示例:‎ ‎①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2). ②另一方面暴露了个人位置 (3). ③还会带来个人安全威胁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 网红餐饮不必排斥排队营销,如果活用排队营销,就可以获得更好的品牌声誉,因为活用,就能吸引顾客刷单,就会产生轰动效应,而有了顾客刷单,商家必将赚得盘满钵满,就一定可以助力网红餐饮提升品质和口碑。‎ ‎①不是只有活用排队营销才能吸引顾客刷单,产生轰动效应。‎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示例:①不是有了顾客刷单商家一定将赚得盘满钵满 (2). ②不是有了顾客刷单商家就一定可以助力网红餐饮提升品质和口碑。‎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读写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语段,整体把握语段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段,仔细阅读,找出文段中推断不合理的地方,让后仿照例句的模式,把文段中找出的推理不合理地方表达出来。本题,文段中除了“因为活用,就能吸引顾客刷单,就会产生轰动效应”推断不合理外,还有“有了顾客刷单,商家必将赚得盘满钵满”“有了顾客刷单,就一定可以助力网红餐饮提升品质和口碑”两处推断不合理。参照①“不是……”的句式,把这两处推断不合理之处给表达出来。‎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21 -‎ 一位大学毕业生,一事无成很烦恼,他去向智者请教,智者没对他说教,示意他稍安勿躁,对他点头微微笑:“先帮我把水烧开。”青年看见了炉灶,大水壶灌满了水,柴火正旺火苗高。烧完柴,水仍未开,青年勤快不吵叫,又去捡来些柴火,耐心地添柴再烧。壶水终于烧开了。智者问:“请别烦躁!如没足够柴烧水,把水烧开,有啥招?”青年认真想了想,摇头,想不出高招。智者无可奈何说:“这没啥可以烦恼,把壶水倒掉一些,这算不得啥高招!”青年人恍然大悟。‎ 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曾经的豪情万丈,到头来身心俱疲。不如删繁就简,从最近的目标开始,一步步走向成功。另外,我们只有不断地捡拾“柴”,才能使人生不断加温,最终让生命沸腾起来。‎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答案】好高骛远一场空 ‎  昨天渐行渐远,今天依旧继续,明天日渐逼近,而你是在昨天停留,还是在今天彷徨与犹豫,或是憧憬与明天,期待着明天的美好。我们,需要的是每一天的脚踏实地,没有特别的才能与天赋,我们能做的就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丰富自己。‎ - 21 -‎ ‎  生活是现实的,不是用空想来填充的,他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生活是残酷的,处处充满了危机与挑战,不是一切那么的轻而易举;生活是实践的,需要的是实际的行动,他的一切是用我们的身体力行而实现的。我们的身边,人海茫茫,你按实说话了吗?你实际去做了吗?你有那种能力了吗?……我们带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在生活,明白了自己需要什么、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该怎么去做……虽然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或多或少都会被同化,但我们都得是清醒的,不要迷失自我,不能好高骛远,但在这个青春热血沸腾的年华里,我们都有很高的志气,都有着很大的雄心,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我们究竟能否就真的能够实现了吗?有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能按我们所想的发展的又有多少,所以,我们还是量体裁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一个合理而科学的目标和定位。不是打着一个招牌、叫着一句大口号高不成低不就,那样你最终的回报将是一场空。有时在知识、理论的环境里时间久了,造就出来的我们(你、我、他)更多的都是眼高手低的人,一致的好高骛远,那样往往我们都只能四处碰壁。所以我们只有身经百战,不断壮大了自己,才有资格来谈一切自己可以谈的条件和要求。当今社会,我们知道处处都在提以人为本,但我们也要相信,社会就是一个用与被用的过程,我们是要做用人的一方还是被人用的一方,有时很取决于我们的意愿,虽然更多的人都希望的是做用人的,但我们又有多少人是一开始就有能力去做用人一方的呢,绝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是经历了许多的打磨和遭遇,但他们还怀有一颗不认输的心、符合实际的理想和一股向上的动力,慢慢地,他们离成功更近了,最终他们成功了。‎ ‎  虽然我们有权利去想象自己美好的人生,但我们还需要一步一步的用努力去实现。不能时时刻刻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总认为自己是别人难以企及的,那样,告诉你——你错了!因为你连自己都不敢放低自己,那你就很难成功,因为一个害怕失败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一个害怕别人超越的人也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有办自己放在一个与自己匹配的位置上,慢慢地一步步把自己推向高处,因为只有从低处走上去你才会站得更稳,才不会害怕自己会失败,才会走得更高。做人的原则,能屈能伸、能上能下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只是能在一边行动,那我们是不会平衡的,因为这就相当于一台杠杆天平,孰轻孰重都不行。我们需要丰富自己,把自己能做的都做到了,甚至做好了,那样我们离成功也就不那么遥远了。我们经常都会听说:“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但我觉得成功是留给有准备并有能力去实际行动的人的。一个人好高骛远,认为什么都不满足自己,认为那些都是自己不想干的、自己看不上的,那你可有仔细掂量过自己吗?我们需要的是实事求是,一味的过高追求自己实际不配的,那样你将得到的是空空如已的回报。不是我们不能追求,而是要求我们需要的是实际一点,自己足够好,一切都不是那么难,一切都会如意。‎ ‎  如今,是年轻人的时代,是充满活力的时代,固然年青一代的各种要求都会较高,但往往年青一代没有良好家庭背景的人群,你就只有把自己磨砺好了,才有去挑选的能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有能力变得更好,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美好而可行的理想。我们需要不断努力,你们也不可缺少……‎ ‎  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一切都会如愿;好高骛远,终是一场空!‎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和写作能力。根据所给的材料,写作时可以有以下立意:别好高鹜远,删繁就简,从最近的目标开始,一步步走向成功。另外,我们只有不断地捡拾 “柴”,才能使人生不断加温,最终让生命沸腾起来。‎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2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