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七)

‎2018届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 教案(全国)‎ 鉴赏古代诗歌的行文结构 ‎【复习任务】‎ ‎1.把握诗歌常见的行文结构的类型与内涵。‎ ‎2.把握诗歌的行文结构的命题特点及解题方法。‎ ‎【备考策略】‎ 一、知识储备 ‎1.古诗常见的行文结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以景结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照应、画龙点睛、开门见山等。‎ ‎2.常见的诗歌行文结构的内涵:‎ ‎①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这个“目”就是作品的中心,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②开门见山——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歌第一句就点明诗歌要写的主要内容: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在哪里呢?简明扼要,直入主题。‎ ‎③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的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④伏笔——是在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作品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⑤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作必要的回答。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照应能使“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严谨。分有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三类。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长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 ⑥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志向、全诗的主旨。如李白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⑦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呢?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表现了诗人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 ‎ ⑧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⑨层层深入——诗歌在内容上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本诗采用了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表达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愁苦心情,表现了爱情受折磨时的痛苦。诗歌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织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成,急得泪如雨下。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就是不能相会。诗歌由事而人,再到人的感情。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哀怨动人。  ‎ 二、技能储备 ‎1.解题方法:‎ ‎①点出行文技巧的名称。‎ ‎②阐述“志”的内涵或“景”和“情”的关联。‎ ‎③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功效。‎ ‎2.常见的考查角度:‎ ‎①诗中线索 ②叙述顺序 ③构思脉络 ④诗歌开篇 ‎⑤承启铺垫 ⑥以小见大,着眼细节 ⑦以景结情,卒章显志 ‎3.常见的设题方式:‎ ‎①诗歌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②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③“某某”是如何统摄全篇的?‎ ‎④说说“某句”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三、经典例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问: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解析】 “构思脉络”就是行文思路或结构。构思是指写诗歌时,在下笔之前对诗的主旨、结构、材料、语言、方法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然后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及层次。诗中清楚的布局和条理就是脉络。回答这类“构思脉络题”,就是要弄清楚各层次的内容,对各层次的层意进行概括,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表述时要说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即开头、中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在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是杜甫对李白的高度赞美,回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说明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由第三联的离情自然引出末联“把酒论诗”的热切希望,正与诗的开头呼应。‎ ‎【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问: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 ‎ ‎【解析】因这类题都是针对诗文中间部分的内容发问,所以考虑它的作用,就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与全诗(文)各个部分的关联。又因为它承上启下时的侧重点不同,所以答题时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表达:‎ ‎(1)承上,承接上文。‎ ‎(2)启下,引出下文,为下文铺垫蓄势。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进行衬垫的一种写作手法。运用铺垫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3)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或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 ‎《登城》是一首登楼野望之作。首句写秋日“微雨”,次句写“登城”。第三、四句写诗人纵目野望,留连忘返,陷于凝想之中。《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开头雨势很猛,转眼间却雨收云散。钱塘江浩阔如海,一望颜色如碧玉。远处还有几朵雨云未散,不时闪出电光,在天空里划着,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 ‎【答案】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的“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自主检测】‎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问: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骤 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问: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答:‎ ‎【课堂练习】素材补充:‎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①‎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问: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 ‎【问题意见】‎ 考点十一 行文结构的考查 ‎1.【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题)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解析】这类题是针对诗歌开头发问,因诗歌开头的内容及其与下文的联系各不相同,因而其作用也不尽相同。有时开篇点题,开门见山;有时照应题目;有时总领全文,提纲挈领;有时渲染气氛;有时埋下伏笔,为下文进行铺垫;有时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有的诗歌开头又兼有上述几种情况。因此,理解诗歌开头的内容以及与下文的联系,是回答这类问题的前提。另外,题目中常常出现的字眼除了“特点”,还有“作用”“好处”“效果”等。‎ 纳兰性德的边塞行吟之篇清怨苍凉,这首《出塞》是纳兰性德到关外巡察时所写。词人一开篇就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盛衰,从古到今,山河是没有定数的。词的上片写眼前之景,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感凄婉哀怨。词的下片,抒写自己报国志向无法实现的幽怨,景象气势磅礴,纵横驰骋,情感婉约深沉。因此开头有总领、点旨等作用。‎ ‎2.【解析】做题时先要弄清楚诗歌的叙述顺序是什么,再从诗歌的内容方面具体分析其作用,分析这样安排与那样安排分别有什么不同的效果。叙述的顺序有时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结局依次而写,有时也会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有时按事物或观察的空间方位顺序来记叙,由远及近或由近到远、由内到外或由外到内等;有时按事物的因果、事理、递进、总分等顺序来写。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来安排材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农村夏日急雨的壮观场景。一个家住溪西的牧童,一早就骑着牛去溪北放牧。正在放牧时,忽然乌云翻滚,风雨骤至。牧童慌忙冒雨向西南方向渡溪回村,可是“雨势骤晴”,“山又绿”了。这样的记叙顺序好不好?诗人自有思考,当然读者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答案】(1)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2)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课堂练习】素材补充:‎ ‎【答案】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上阕写的情景是在日间“渐向溟”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答出以时间为线索1分,能简要说明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先要确认诗歌中有无能够将表现诗人感情的各种材料交织起来的事物。如果有,这个能使全诗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整体的事物就是线索。理解时要分辨出是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等线索中的哪一种。题干已经提示从两阕的首句看,而上阕的“渐向暝”和下阙的“更深人去”就容易看出时间线索。找出诗歌的线索,有利于理顺内容,掌握其结构,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