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学案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学案2

学案6 赏析之要,赏句为妙;赏句之妙,景情为要 学案略语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其实,我们赏诗也是这样,无非是看它如何写景,如何抒情以及两者如何结合的。高考考古诗赏析,通常是以某一两个句子为单位,而这一两个句子也主要是写景句或抒情句,所谓赏析,就是赏析诗词中一两处句子的写景艺术或抒情艺术。二轮复习要突出赏析这个核心,而赏析的核心,就是赏析句子的写景艺术或抒情艺术,这就是我们要复习的方向和重点。‎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能力短板 ‎1.(2015·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 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答: ‎ 答案 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写景手法。写景艺术,就是写景时运用的艺术手法。颔联写新居周围“渠水”“秋色”“点山”之景,是远景,实写;颈联由在新居内栽种的松树、芍药,联想到了碧松朗月、红药开放之景,是近景,虚写,表现了诗人的高雅情怀。这两联作者由新居之外,到新居之内采用了移步换景、由远及近、虚实结合等手法铺陈写景,景中含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暮春 赵长卿注]‎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注 赵长卿:宋代著名词人,宋宗室。这首词写在“靖康之变”后,宗室纷纷南迁,定居临安一带。‎ 赏析下片中“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两句。‎ 答: ‎ 答案 从听觉、视觉上写在船内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看断桥绿柳如烟,来烘托凄凉心境。寓情于景。借雨打船篷、烟柳朦胧的景色表达不舍的离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宋常侍 隋]尹式 游人注]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注 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 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 答: ‎ 答案 作者运用想象(虚写),设想分手之后,自己因思念友人而失眠,由失眠得以听到静夜里如泣如诉的啼鸟声和风声。作者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众哲馆对竹 许 浑 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 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 卷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 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 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和尾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5分)★‎ 答: ‎ 阅读《临江仙》(原词见学案5 “借题发挥”),然后回答问题。‎ ‎5.请简要赏析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4分)★‎ 答: ‎ 问题反思 ‎1.平时学习中你是否能读出某诗(词)或诗(词)中某句(某联)的美丽之处呢?‎ 答: ‎ ‎2.句子赏析题是什么样的题型?它与平时做的表达技巧题是否相同?你觉得做句子赏析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 ‎ 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 ‎1.题目 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和尾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5分)  原诗见“自我诊断”第4题]‎ 现场失分答案 失分剖析 得分 剖析 现场 失分 答案 ‎↓‎ 该答案有两处失误,一是对表达情感的手法判断不准。像对仗,在律诗中一般不作为“手法”出现,而炼字则不是这种情感赏析题的主要赏析角度,优先或者更主要的是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二是对两联所含情感把握不全面。“高洁的品格”表现在尾联上,那颈联呢?这种疏忽要不得。‎ ‎1分 该答案对手法的判定较准确,但对情感的把握不准确,只是很表面化地写出对竹子的忧与爱,没有真正写出作者借竹子所言的情志。‎ ‎2分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赏析 得分 解读 现场 满分 答案 ‎↓‎ 该题是一道抒情艺术赏析题,要求考生明确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什么内容或情感,即既要能准确、全面地把握情感,又能关注到诗人所借助的艺术手法。因此有一定的难度。该答案在这两方面做得很好,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能把两联结合起来综合赏析,有分有合,深得赏析题之妙。‎ 满分 ‎5分 完善 你的 答案 参考答案 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卷帘”时移、“高枕”愁思,表现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失落,暗含失意的惆怅(1分);同时寓情于景,“秋更早”和“夜偏长”,表现凄凉孤寂的心情(1分)。尾联展开丰富的想象,“秦溪”路上万竿翠竹摇曳,清凉多姿,内心得到慰藉(1分)。两联意蕴相辅相成,借凌霜翠竹,表明自己傲视困境的品格(1分),在写景中寄托了作者坚守清正卓异的情思,含蓄隽永(1分)。‎ ‎2.题目 请简要赏析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4分)  原词《临江仙》见学案5 “借题发挥”]‎ 现场失分答案 失分剖析 得分 剖析 现场 失分 答案 ‎↓‎ 该答案手法(赏析角度)恰当,也写出了表达效果,就是不够细致深入,没有深入地分析这个写景句内在的情感。评判赏析是否上乘,一看赏析角度是否恰当,二看结合文本的赏析是否细致、深入。而后一点常是考生做赏析题的“软肋”。‎ ‎2分 该答案显示出该考生较深的古典文学素养,不仅知道用典,还把典故出处写得那么清楚,令人佩服。而且,还会把这两句拆开赏析,并与全词思路结合起来,细致深入,难得!美中不足的是未读出“数峰青”的象征意义。‎ ‎3分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赏析 得分 解读 现场 满分 答案 ‎↓‎ 该答案规范完美,既有对手法的准确判断,又有对手法效果的分析,更对这一景语中包含的两层感情作了准确的解读。‎ 满分 ‎4分 完善 你的 答案 参考答案 以景语作结(1分),言有尽而意无穷(1分)(或“化用前人诗句”1分);含蓄蕴藉地表达了曲终之后词人更深一层的寂寥和怅惘(1分),体现了他刚毅不屈(高洁)的性格(1分)。‎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一、答好句子赏析题要抓住三个关键词:角度、效果、分析 句子赏析题是一种综合性强、自由度大的题型。它可以规定赏析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联,也可以自选角度。题干一般会带有“赏析”二字。‎ 答好这种题型要抓住以下三个关键词。‎ ‎1.角度 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是答好这种题型的关键。除定向赏析外,对那些未规定角度或规定角度较笼统的题该如何切入呢?‎ 主要有内容角度和艺术(形式)角度。内容角度,主要是从句子意思、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全诗意境与作者情感等方面来赏析。艺术(形式)角度主要是表达技巧角度。另外还有意象、语言等角度。正因为有如此多的可切入的角度,所以给选择带来了难度。一般而言,要从内容(句意和情感)与表达技巧有时兼及意象、语言(炼字)]两个角度同时切入。表达技巧多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切入。如顾及语句位置特点,可考虑结构角度。到底从哪一个或哪两个角度切入,是因诗而异的。一般而言,应从特征最明显、最突出的角度切入,类似于表达技巧中的“大中取特、多中取主”。‎ 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切入,都要求赏析角度恰当、准确、全面。‎ ‎2.效果 赏析句子,本身就含有效果的分析。有的题目明确要求专赏其表达效果。一般而言,古诗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有三方面:写景、造境、达情。具体到诗歌中的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一定要从句子本身出发,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 ‎(1)内容、主旨、情感角度。这是从句子内容出发,兼顾它在全诗中的表情达意作用。这是效果分析首要考虑的。‎ ‎(2)表达技巧角度。一般而言,效果与手法密不可分。首先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无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据表达特点再去分析其表达效果。如句子是借景抒情,其效果就是抒情含蓄,意味深长;如句子是虚实结合,其效果就是能拓宽诗境,表达更为深广等。‎ ‎(3)位置角度。“效果”就是作用,句子的作用有时还与其在诗歌中的位置有关。句子在诗歌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如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以景结情。当然,不是所有效果分析都要这样,但关注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关注其表达效果,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 ‎3.分析 ‎“分析”并不能与“角度”“效果”相并列,因为“分析”是具体的答题方法,即要能对角度、效果展开分析。“赏析”,“赏”是指“角度”“效果”;“析”是指“分析”,就是把你赏的过程和心得有层次地、令人信服地写出来,不能笼统空泛,要结合具体诗句、词语进行分析。能否结合文本作细致、深入的分析,是评判赏析是否上乘的重要标准。‎ 边练边悟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宴 散 白居易 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将何迎睡兴,临卧举残杯。‎ 请简要赏析“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一联的表达效果。‎ 答: ‎ 答案 ①该联抓住时令和物候的变化特征,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把夏去秋来的季节变化表现得极富诗意。②作者认为暑气消退是急切的蝉鸣之声催促走的,凉爽的秋天的到来是南飞的大雁引来的。作者用别致的造语、新奇的想象来深化作品的主题和意境,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二、重点赏析句子的写景艺术和抒情艺术 ‎1.赏析句子的写景艺术 这类题,有的题干中明确要求赏析写景艺术,有的虽无要求,但所给句子是个写景句。对于这类题,赏析时注意:‎ ‎(1)赏析角度 写景艺术的赏析角度较窄,从表达方式角度看,主要是描写艺术,兼及一些与写景有关的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常见的角度有:‎ ‎①描写角度与层次: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 ‎②多种感官结合:视听结合,从味觉、触觉等入手。‎ ‎③描写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白描与细节描写。‎ ‎④其他手法,如反衬、融情于景,使用哪些修辞手法等;其他角度,如时空变化等。‎ ‎(2)效果分析 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写景艺术的阐释。如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稍为解释一下何为“动”何为“静”,“动”“静”如何结合。二是对表达效果的分析。分析时固然要扣住手法自身效果,主要是在诗词中的效果。写景的艺术效果无非是以下几点:①对景物自身的效果,如使景物生动形象;②造境,营造了什么意境,渲染了什么氛围,扩大了什么意境等;③抒情,抒发了什么感情,或者为抒发什么感情做铺垫。‎ 边练边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曲江(其二)注]‎ 杜 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 此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因上疏触怒肃宗而被疏远。曲江,唐代长安城名胜。‎ 请赏析这首诗颈联的艺术技巧。‎ 答: ‎ 答案 ①“穿花”对“点水”,“蛱蝶”对“蜻蜓”,“深深”对“款款”,“见”对“飞”,对仗工整,给人以美感。②“穿”“点”分别写出“蛱蝶”“蜻蜓”的动态美,“深深”“款款”分别写出“蛱蝶”“蜻蜓”的情态美,用词精当,语句更具韵味。③蛱蝶穿花“见”,蜻蜓点水“飞”,描绘了恬静、自由的画面,体物缘情,突出了春天的美好。④此联为诗的转句,既与前两联的人生境况形成对比,又引出尾联的感慨,全诗圆合自然。‎ ‎3.(2015·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答: ‎ 答案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及意境。“谷静风声彻”一句,从听觉的角度,以山谷之静衬托风声之响,是以静衬动。“山空月色深”一句,是从视觉的角度,用山的空旷来衬托月色之浓厚。这两句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特点。‎ ‎2.赏析句子的抒情艺术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对抒情艺术(手法)的赏析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赏析的对象有时是全篇,但更多的是一两个句子(或某联、某片),题干一般带有“请赏析××××的抒情艺术(手法)”或“××××是如何抒发情感的”等要求。‎ 答这类题,一般是由“所用的抒情艺术(手法)+所要抒发的情感”构成,关键是对所用抒情艺术的准确判断。而抒情艺术无非两种,一类是直接抒情,一类是间接抒情,重点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方式主要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寓理)、即事抒怀、借古讽今(抒怀)、用典抒情等。从近年考查的手法来看,抒情艺术(手法)远非这里所列的出的,更多的是结合句子的内容及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判断,如句子本身是人物描写,则要从描写的方法(语言、动作、细节等)入手;如句子内容是议论说理,则可能是以理写情。总之,一定要读懂内容,切实从自身内容与关系上判断,而不是先入为主或者只想着那几个最常用的抒情方法。‎ 边练边悟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 夜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①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月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 ①朔吹:北风。②殊方:异方,远方。‎ 本诗最后一联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联系全诗加以赏析。‎ 答: ‎ 答案 尾联想象“看春生”一事,寄托着作者在“岛烟湖雾”的环境中,对冬去春来的美好祝愿和期盼。前面几联虽然有喜景,但总体上是以“喜”的场景来写作者“悲”的情感,但最后一联则能力挽狂澜,传达出作者复杂的情感是以积极、乐观为基调的。‎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 谢薖①‎ 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②天上。锦楼③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  一杯相属,佳人何在?不见绕梁清唱。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 注 ①北宋末年,奸臣当道,谢薖由于不阿谀当权者,一生困居布衣。②秋期:七夕。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间,牵牛、织女过鹊桥,相会于银河。③锦楼:相传为汉武帝的曝衣楼。‎ 下阕末尾三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 ‎ 答案 词人通过天上与人间的对比,写天上银河风平浪静,‎ 而世道黑暗,人间看似平地,却处处崎岖不平。表现了词人对社会现实不满、失望的愤懑情绪。‎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