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近,读到国内几位名师有关《红楼梦》的整本书导读,都不约而同地把人物命名方式以及相关判词,当作理解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关键。‎ 关于人物的姓名,他们或以为给小说中的人物取姓命名是一门十分讲究的学问。它往往起到点化人物、暗寓褒贬、活跃气氛,甚至是提纲挈领的作用,《红楼梦》中的谐音正是“这样”,或认为“这700多个人名,个个有讲究,个个凝结着作者的心血”。诸如此类的夸张说法,虽不必过于较真,但用以指导普通读者和青年学生理解《红楼梦》,可能会出现某些偏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不错,《红楼梦》中部分人物的姓名,确实含有某种特殊功能,对理解作品或者人物有一定的指向性。比如小说采用谐音方式,或者提示作者整体的创作原则,如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 (假语存),或者点出了人物的特殊遭遇,如“娇杏”谐音“侥幸”,“冯渊”谐音,“逢冤”,“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等。虽然这似乎是小说中已然存在的事实,也是大家熟知的,但由此出发来理解人物。总有贴标签的嫌疑,容易陷自己于教条主义的泥潭。‎ 这里的关键在于,文学作品主要是以形象感人的,形象又是借助人物的生动具体的言行,通过展示特定情境中的复杂人物关系表现出来的。对形象的鉴赏,哪怕用概念介入,也不能脱离形象,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式来对形象加以一一对应或寓意上的一一落实,即使《红楼梦》人物的姓名在谐音上给人以某种暗示或寓意,但这种暗示和寓意仅仅代表着形象的某个侧面,况且也只是对部分人物形象的理解起指向性作用,而对另一些形象的理解作用甚微,甚至根本不起作用。‎ 总体来看,《红楼梦》对一些相对次要或者边缘化的人物,用名字谐音方式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以方便读者阅读,而最主要、最关键的人物,则较少给人以谐音双关方面的联想,力图以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示出形象的立体性,这是作者在处理数以百计的人物时,采取的一种基本策略。诸如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我们很难从谐音中找到某方面的符号性特征,道理正在此。即便在某些场合,脂砚斋评语对有些人物的名字给出了意义的指向,比如把“元、迎、探、惜”谐音为“原应叹息”,但这种带有倾向的抽象阐释之意义,并不能涵盖自然生命的 渐次推进,即从作为起点意义的元春,到阶段性的迎春和探春,再到"三春去后诸芳尽”的惜春这一过程。当然,更不能涵盖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每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在理解人物命名时,即便撇开具体人物的言行,仅仅是在抽象层面因谐音而引发一种符号式把握,对有些人物也是不能作简单化处理的。比如“秦可卿”,究竟是“情可亲”还是“情可轻”,或者是“情可倾”乃 至,“情可清”,从清代开始直到今天,有持续的争议。‎ 所以,理解人物从形象本身的具体言行出发,即便某些人物的姓名谐音给人以意义的指向,但仅仅把这种谐音作为理解的一个侧面,并通过自己阅读的具体感受,努力发现这一侧面所涵盖的以及不能涵盖的其他方面,这才是阅读伟大作品的正道。因为,相比揭示名字的符号性功能来说,对人物具体形象的真切感受,才是更为重要的。‎ ‎(选自詹丹《猜谜不是理解〈红楼梦〉的正道》,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名师的导读书籍把人物命名方式和判词当作理解《红楼梦》的关键,会使读者误入阅读歧途。‎ B.少数人夸大《红楼梦》中人名寓意的作用,其影响并不大,但若用这些观点指导青年学生就要慎重了。‎ C.曹雪芹处理《红楼梦》主要人物时,力图立体地塑造形象,很少使读者产生谐音双关方面的联想。‎ D.“原应叹息”的阐释,只能概括作为终点意义的惜春的命运,不能涵盖四个女性渐次推进的 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两段从几位名师有关《红楼梦》的整本书导读的观点切入,引入论题,提出自己的 见解。‎ B.第三段先肯定了部分人物的姓名有一定的指向性,然后指出由“谐音”解读人物的危害,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性。‎ C.第四、五两段,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对人物形象不能用贴标签的方式加以分析的观点。‎ D.末段收束全文,强化了“理解人物从形象本身的具体言行出发”,而不能依据人物的姓名谐音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度地强调《红楼梦》人物姓名的符号性功能会误导普通的读者。‎ B.甄士隐和贾雨村两人的姓名谐音暗示了他们未来命运的发展趋势。‎ C.对《红楼梦》中次要人物,可以通过谐音的符号性特征去分析理解。‎ D.秦可卿的姓名暗示了她生性风流的特点,是对其有关情节的映射。‎ ‎1.D 2.C 3.A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D项,“只能概括作为终点意义的惜春的命运,不能涵盖四个女性渐次推进的过程”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比如把“元、迎、探、惜”谐音为“原应叹息”,但这种带有倾向的抽象阐释之意义,并不能涵盖自然生命的渐次推进,即从作为起点意义的元春,到阶段性的迎春和探春,再到“三春去后诸芳尽”的惜春这一过程。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第四、五两段,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错误,没有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故选C。‎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B项,“暗示了他们未来命运的发展趋势”错误,第三段是“或者提示作者整体的创作原则,如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假语存)”,可知是提示作者整体的创作原则。‎ C项,“可以通过谐音的符号性特征去分析理解”错误,扩大范围,第五段“总体来看,《红楼梦》对一些相对次要或者边缘化的人物,用名字谐音方式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可知比较原文缺少了“一些”的限制。‎ D项,“秦可卿的姓名暗示了她生性风流的特点,是对其有关情节的映射”错误,背离文意,从第五段“比如‘秦可卿’,究竟是‘情可亲’还是‘情可轻’,或者是‘情可倾’乃至,‘情可清’,从清代开始直到今天,有持续的争议”可知是有争议。故选A。‎ ‎【点睛】‎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桂林产业扶贫抓出了新特色,全市贫困地区依托自然资源禀赋,深度挖掘潜力,坚持市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打造出了多种特色产业扶贫模式。‎ 桂林为适应市场需求,因地制宜调整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出了“富硒农业+扶贫”、“超级稻+扶贫”、“生态循环农业+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特色产业扶贫模式,100%的贫困村、70%的贫困户有了特色支柱产业,贫困地区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桂林市通过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对接、信息征集互联共享、服务保障、风险补偿等机制,确保有贷款意愿的贫困农户都能“应贷尽贷”“应贴尽贴”,累计为3.4万贫困户发放小额贷款余额13.3亿元。‎ 据官方统计,2017年,桂林市共实现7498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96个贫困村摘帽出列。全市贫困人口减少到15.5万人,贫困村减少到290个,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1%。‎ ‎(摘编自杨志雄《桂林走出产业扶贫新路 贫困村特色支柱产业全覆盖》)‎ 材料二:‎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创造了世界奇迹。农村贫困人口大福减少,区域性整体减贫成效明显,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这些不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 一是我国减贫速度明显快于全球。‎ 二是为全球减贫提供中国经验。‎ 三是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 ‎(摘编自《一图读懂新中国70年减贫成绩单》‎ 材料三:‎ 从产业扶贫到健康扶贫,从教育扶贫到生态环保扶贫,近日举行的2019年全国扶贫日系列论坛,总结过往,探索未来多祥化、差异化的扶贫形式,可以说是一次脱贫智慧的交流激荡、脱贫思路的集体展示。“要想富、先修路”,这把脱贫致富的“万能钥匙”只适用于贫困人口体量庞大、分布集中的以往情况,当前扶贫进入决胜的冲关阶段,大水漫灌势必造成跑冒滴漏,唯有将“一招鲜吃遍天”变为“一地区一法子”,才能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确保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摆脱贫困。这也是精准扶贫的题中之义。‎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需要“锁找钥匙”,也要“钥匙找锁”。如果说因地施策、因人施策是针对问题找措施,各方也应各展其才、各显其能、带着特长做帮扶。脱贫攻坚的事业不是个人的事,需要社会总动员、全民齐上阵,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四川农业大学发挥学科优势,帮助地方搭建“农业科技110”“农业科技网”等信息服务平台;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宜昌市夷陵区政府、电商平台等多方联动举办的“奔跑吧柑橘”扶贫公益活动,让夷陵柑橘成了“网红”,带动了特色农副产品销售;中国扶贫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发挥链接优势,整合资源、支持各地“儿童之家”建社……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各方参与,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握指成拳,已形成高效有力的大扶贫格局。‎ 每一个脱贫故事背后,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说产业扶植、就业协助、消费扶贫让老乡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光伏扶贫则立足于补齐基础设施建设、弥补公共服务的短板,既有输血也有造血,既立足当下又着眼未来,既要物质脱贫也要精神脱贫,方可形成有层次、有质量的扶贫帮扶措施体系。一项措施的效果有限,打出有主有次、有先有后、有大有小的攻坚组合拳,才是“啃硬骨头”“攻老大难”的活本之策。‎ ‎(摘编自臧衢(多措并举,凝聚脱贫攻坚最强合力》‎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之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 B.桂林的产业扶贫工作的成功在于完全依托使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调整产业发展模式,走地方特色产业的路线。‎ C.材料二中2012年全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为1985年的15%左右,说明2012年至1985年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年年持续增长。‎ D.中国的减贫工作的经验和方法是中国特有的,为人类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也为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桂林的“超级稻+扶贫”“生态循环农业+扶贫"“光伏+扶贫”等特色产业扶贫方式发挥了科技优势,助力扶贫工作。‎ B.地方扶贫工作是政府与社会各方力量的凝聚,例如搭建地方信息服务平台、举办扶贫公益活动、建设各地“儿童之家”等。‎ C.从农村贫困发生率来看,2018年中国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高于中东部地区,而东部地区最低,脱贫工作成效显著。‎ D.中国特色减贫事业创造了世界奇迹。这其中从各地的实际出发,“一地区一法子”的精准扶贫方针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6.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当前形势下中国如何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 ‎ ‎ ‎ ‎ ‎ ‎4.A 5.C ‎6.(1)贫困地区依托自然资源禀赋,深度挖掘潜力,打造特色产业扶贫模式;(2)坚持精准扶贫,探索多祥化、差异化的扶贫形式(3)政府与社会各方力量的凝聚,形成高效有力的大扶贫格局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 B项,“完全依托使用当地的自然资源”错误,原文是说“全市贫困地区依托自然资源禀赋”,选项夸大其词。‎ C项,“农村居民收入年年持续增长”于文无据。‎ D项,“也为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于文无据,原文是说“也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本题中,C项,“东部地区最低,脱贫工作成效显著”错误,东部地区贫困发生率最低,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脱贫工作成效显著”的结论有些牵强。故选C。‎ ‎6.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中国如何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相关内容:“桂林产业扶贫抓出了新特色,全市贫困地区依托自然资源禀赋,深度挖掘潜力,坚持市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打造出了多种特色产业扶贫模式”“从产业扶贫到健康扶贫,从教育扶贫到生态环保扶贫,近日举行的2019年全国扶贫日系列论坛,总结过往,探索未来多祥化、差异化的扶贫形式”“将‘一招鲜吃遍天’”变为‘一地区一法子’,才能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确保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摆脱贫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各方参与,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握指成拳,已形成高效有力的大扶贫格局”。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潭清水 ‎【张炜】‎ 海滩上瓜田里,两个看瓜的老头脾气不一样。老六哥躺在草铺的凉席上凉快,徐宝册却偏偏愿在中午的瓜地里走走、看看。‎ 有个叫小林法的十二三岁的孩子常来瓜铺子里。小林法到了铺子里,就像到了自己家里一样。他躺在凉席上,两脚却要搭在宝册又滑又凉的后背上,舒服得不知怎么才好。小林法在铺子里玩不了一会儿,就嚷着要吃西瓜。他的肚子圆起来时,就挪步走出铺子,往瓜地当心那里走去了。‎ 那里有一潭清水。‎ 那潭清水是掘来浇西瓜的。平展展的水面上,微风吹起一条条好看的波纹。潭水湛清,潭中的水草、白沙都看得一清二楚。这实在是一个可爱的水潭。小林法常在这儿游上几圈,洗去身上的盐水沫儿。他从水中出来,圆圆的肚子消下去了,又重新吃起西瓜,直到只剩下一块块瓜皮。老六哥说:“你真是个‘瓜魔’!”徐宝册点点头:“瓜魔!瓜魔!”日子长了,他们仿佛忘记了小林法的名字,只叫他“瓜魔”了。‎ 瓜魔原来是个收养在叔父家里的孤儿。他对读书并没有多少兴趣,叔父对管教他也并没有多少兴趣,他从五六岁起就在大海滩上游荡了。他在瓜田,绝对没有白吃西瓜,他常常帮助给瓜浇水、打冒杈,一边做活一边笑,在太阳底下一做就是半天。徐宝册疼他,喊他进草铺里歇一歇,老六哥却总是吸一口烟,笑眯眯地望他一眼说:“让他做嘛!用瓜喂出来的一个好劳力嘛!”瓜魔隔不了几天就要来一次,徐宝册和老六哥吃不完他的鱼,就用柳条儿穿了晒鱼干。‎ 这天,太阳偏西的时候,瓜魔又来了。该徐宝册守夜时,他把瓜魔叫醒,两人一起到地边上支起小锅煮东西吃。‎ 徐宝册点上了烟锅,吸了几口,说:“讲点故事吧……”‎ 瓜魔吃着瓜说:“我想起一个故事来——这可不是编的,一点不是。那一年芦青河派水,听人说河里的鱼多极了。好多人都鼓动我进河捉鱼去。那一天大雾,河里这天没有多少人捉鱼,我直顺着水游下去,就在河口那儿的一片大水湾里停住了……我在那儿捉到一条很大的鱼,我像抱个小孩儿一样把它抱上岸来,后来走在路上,累了歇息的时候,我就搂着这条鱼睡去了。醒来一看,鱼不见了,肚子上只沾了几片鱼鳞……”‎ ‎“哪去了呢?”徐宝册蹲起身子,惊讶地问。‎ 瓜魔揉揉眼睛:“谁知道!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只是第二天我到龙口街上赶集,看见一个小姑娘卖一条鱼,越看,那鱼越像我捉的那条……”‎ 徐宝册不作声了。他开始吸那杆烟锅。瓜魔讲到这儿像是疲倦了,身子一仰躺了下来。‎ 村子里来人告诉徐宝册和老六哥,晚上要开会商量责任田承包的事。傍晚老六哥回村开会去了,半夜时分才回来。老六哥笑模笑样的,这使徐宝册的心一下子放了下来。‎ 天亮了,他们立即着手在靠近槐林处架荆篱笆了。瓜魔来了,就忙着为他们砍荆棵子……徐宝册告诉瓜魔:瓜田承包下来了,这片西瓜就和自己的差不多了。瓜魔听了乐得不知怎么才好。‎ 吃完饭后,照例要吃西瓜了。徐宝册见老六哥不愿动弹,就自己到田里摘来两个。可是吃瓜时,老六哥只是吸烟……瓜魔离开以后,老六哥板着脸,慢声慢气地说:“瓜魔不能多招惹的,他不是个正经孩子。”‎ 徐宝册哼一声,担过头去说:“瓜魔是个好孩子!”‎ ‎“你看看吧,”老六哥往瓜魔常来的那个方向指点一下说,“正经孩子有他那个样儿吗?黑溜溜像铁做的,钻到水里又像鱼,吃起瓜来泼波泼愣!”‎ 徐宝册眼望着北边的海岸线说:“我早就知道你是舍不得那几个瓜!瓜魔平日里帮瓜田做了多少活儿?送来多少鱼?你也全不顾了……”‎ 终于有一天徐宝册对老六哥说:“六哥!我今天要跟你说:我不想在瓜田里做下去了。你另找个搭档吧。”‎ 徐宝册离去了。半月之后,他重新与别人合包下一片海滩葡萄园,到园里看葡萄去了……瓜魔又常常去园里找他玩。‎ 一个晚上,他们仰脸躺在草铺里,瓜魔又把脚搭在了徐宝册光滑的后背上。他用那沙沙的嗓子唱着什么,声音越来越轻,终于一声不响了。停了一会儿,他对徐宝册说:“我真想那个瓜田……”‎ 徐宝册笑笑:“你想吃瓜了?瓜魔!”‎ 瓜魔坐起来,望着迷茫的星空,执拗地摇摇头:“我是想那潭清水……真的,那潭清水!”‎ 徐宝册没有作声。‎ 这是个清凉的夜晚,风吹在葡萄架上,刷刷地响……徐宝册声音低缓地自语道:“葡萄也需要个水潭呢,我想在这儿动手挖一个……”‎ 瓜魔的眼睛一亮:“水潭不是好多人才挖成的吗?我们能行?”徐宝册点点头。‎ 瓜魔笑了:“我真想那潭清水……”‎ 一个早晨,一老一少真的找块空地,动手挖水潭了。大概泥土很硬,他们一人拿一把铁锹,腰弯得很低,在橘红色的霞光里往下用着力气……‎ ‎(选自《人民文学》1984年第6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对两个瓜田老头的描写,采用了对比手法。如对待小林法,徐宝册是真心喜欢;老六哥则是看中他可以干活,是个好劳力。‎ B.小林法是个孤儿,他生活在这片大海里,整天在里面游来游去,被人欺负,他喜欢到瓜地去,是因为瓜地有瓜,有长辈关怀。‎ C.实行承包责任制后,老六哥出于对承包瓜田负责的态度,精心算计着年底能够赚到多少钱,对待小林法的态度也变了。‎ D.小说结尾写徐宝册和小林法动手挖水潭,其中“在橘红色的霞光里往下用着力气”一句含蓄隽水,引发读者思考,回味回味无穷。‎ ‎8.请简要分析徐宝册这一人物形象。‎ ‎ ‎ ‎ ‎ ‎ ‎ ‎9.小说以“一潭清水”为题,有哪些作用。‎ ‎ ‎ ‎ ‎ ‎ ‎ ‎7.C ‎8.勤劳:在热天的中午巡视瓜田。有爱心、体贴别人:关心疼爱小林法。正直善良:对老六哥污蔑小林法的人格予以反击,对老六哥势利的做法表示不满。‎ ‎9.一潭清水是小林法游戏栖息的地方,是他享受亲人般关怀、感到安全的港湾;在结构上,小说多处写到“一潭清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以“一潭清水”为题既衬托小说中的徐宝册、小林法清激、纯净的人物形象,又象征了澄澈、纯净的美好生活与人情,含蓄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分析】‎ ‎7.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题中C项,“老六哥出于对承包瓜田负责的态度,精心算计着年底能够赚到多少钱”错,根据原文“瓜魔离开以后,老六哥板着脸,慢声慢气地说:‘瓜魔不能多招惹的,他不是个正经孩子’”“老六哥往瓜魔常来的那个方向指点一下说,‘正经孩子有他那个样儿吗?黑溜溜像铁做的,钻到水里又像鱼,吃起瓜来泼波泼愣’”,可知老六哥认为小林法不是个正经孩子,并未涉及“对承包瓜田负责的态度,精心算计着年底能够赚到多少钱”的内容,选项主观臆断。故选C。‎ ‎8.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鉴赏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与其的关系来分析。题中,原文“徐宝册却偏偏愿在中午的瓜地里走走、看看”,可概括出“勤劳”;原文“徐宝册疼他,喊他进草铺里歇一歇”“该徐宝册守夜时,他把瓜魔叫醒,两人一起到地边上支起小锅煮东西吃”“徐宝册见老六哥不愿动弹,就自己到田里摘来两个”,可概括出“有爱心、体贴别人”;原文“徐宝册哼一声,担过头去说:‘瓜魔是个好孩子’”“徐宝册眼望着北边的海岸线说:‘我早就知道你是舍不得那几个瓜!瓜魔平日里帮瓜田做了多少活儿?送来多少鱼?你也全不顾了……’”“终于有一天徐宝册对老六哥说:‘六哥!我今天要跟你说:我不想在瓜田里做下去了。你另找个搭档吧’”,对老六哥污蔑小林法的人格予以反击,对老六哥势利的做法表示不满,可分析出“正直善良”。‎ ‎9.本题考查鉴赏标题的作用的能力。小说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①交代小说的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氛围;②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③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⑤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⑥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题中,从内容上看,原文“小林法常在这儿游上几圈,洗去身上的盐水沫儿。他从水中出来,圆圆的肚子消下去了,又重新吃起西瓜,直到只剩下一块块瓜皮”,并且小林法得到了徐宝册的关心疼爱,可分析出“一潭清水是小林法游戏栖息的地方,是他享受亲人般关怀、感到安全的港湾”;从结构上看,文本写小林法在瓜铺子的一潭清水里游戏栖息,躺在草铺里想念一潭清水,到最后徐宝册和小林法动手挖水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人物形象及主题看,原文“平展展的水面上,微风吹起一条条好看的波纹。潭水湛清,潭中的水草、白沙都看得一清二楚”,写潭水的清澈,是为了衬托人物形象,“他在瓜田,绝对没有白吃西瓜,他常常帮助给瓜浇水、打冒杈,一边做活一边笑,在太阳底下一做就是半天”,写小林法知恩图报,“徐宝册疼他,喊他进草铺里歇一歇”“该徐宝册守夜时,他把瓜魔叫醒,两人一起到地边上支起小锅煮东西吃”“徐宝册声音低缓地自语道:‘葡萄也需要个水潭呢,我想在这儿动手挖一个……’”写徐宝册真心关心疼爱小林法,文本借潭水表现二人心灵清激纯净;他们情意真挚毫无杂质,也象征了澄澈、纯净的美好生活与人情,含蓄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点睛】‎ 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于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咀,必究知之。‎ 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 B.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 C.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 D.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常情况下,古人姓名之外还有字(表字),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如贾耽,字敦诗,“耽”与“敦”意思相近。‎ B.在古代,“署”指的是提拔干部时暂时让其代理某个职务;而“兼”则指在担任某个官职的同时兼任另一职务。‎ C.“太傅”,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职,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后历代沿置,多为赠官、加衔之用。‎ D.“宾客”,古代官职名,是太子宾客的省称,唐代始置。如《新唐书·志第三十九上》中有“太子宾客四人,正三品。掌侍从规谏,赞相礼仪”的记载。文中“宾客”一词即为此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耽襟怀坦荡,以大局为重。他虽为军权旁落而生气,但还是命令将士们拜见樊泽,并劝慰、带走心存不服想要杀掉樊泽的大将张献甫,从而保证了军心的稳定。‎ B.贾耽待人诚恳,胸无城府。他不随意评价他人,对属下及奴仆都很和善;在李纳部队路过滑州时力排众议在城中给他们安排住宿并设宴招待,贏得他们的敬服之心。‎ C.贾耽酷爱学习,虚心求教。他不顾年事已高更加勤勉读书;见到各处的朋友,都要向他们请教各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D.贾耽恪尽职守,忧怀天下。他经常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直接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 ‎ ‎ ‎ ‎ ‎ (2)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 ‎ ‎ ‎ ‎ ‎ ‎ ‎10.C 11.D 12.A ‎13.(1)这是说的什么道理呢?朝廷有命令,樊泽就是统帅。我现在上朝拜见皇上,要你和我一起去。‎ ‎(2)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担忧这件事,多次上书称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 ‎【解析】【分析】‎ ‎10.此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淄青的李纳虽然被削掉了伪号,却暗藏奸谋,希望找机会实现。李纳的数千士兵从营中回来,路过滑州,有人说让他们住在城外。贾耽说:“与我相邻,为什么要怀疑他们,使他们露宿在野外?”‎ 本句中人名有“李纳”“耽”,地名有“淄青”“滑”,“奈何疑之”是固定结构,排除B、D两项;“耽曰”是“贾耽说”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而表示对话的提示词“曰”字后应该有停顿,排除A项。故选C。‎ ‎11.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古文,是很多高中生一听就头大的语文难点,而且往往也是众多学生考试当中的“丢分大户”。其实,如果平时学习中能积累一些古文方面的常识,那么试题就会变得简单许多。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宾客’,古代官职名,是太子宾客的省称”错误,文中“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中的“宾客”指的是贵族的门客、策士等,如《荆轲刺秦王》中有“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故选D。‎ ‎1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A项,“虽为军权旁落而生气”错,从原文第1段:“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乃行,军中遂安。”可知文中没有说他生气,只写他为不破坏宴会气氛暂时把诏书放在怀中。故选A。‎ ‎13.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重点字词:何谓:说的什么;趋觐:上朝拜见皇上;俱,一起;‎ 第二句重点字词:干政:干预朝政;病:名词作动词,担忧;乞骸骨: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点睛】‎ 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 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贾耽,字敦诗,是沧州南皮人。天宝年间,通过明经科目考中功名,补任临清县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让他暂代度支判官一职。多次升迁后,(贾耽)做了汾州刺史,在那里一共治理了七年,政绩卓异。被召见授予鸿胪卿一职,并同时担任左右威远营使。不久做了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在东道造反,贾耽进驻谷城,攻取了均州。建中三年,调任东道。德宗在梁州,贾耽让司马樊泽去梁州向皇帝陈述事情。樊泽回来后,贾耽大摆酒席会见诸将。一会儿有急诏送到,(诏书中写明让)樊泽代替贾耽的职务,召贾耽做工部尚书。贾耽把诏书放在怀中,像刚才一样饮酒。酒席散后,贾耽把樊泽叫过来说:“诏书中写明让你代替我,我将要准备行装了。”命令将吏们来拜见樊泽。大将军张献甫说:“天子流亡时,我们军营是奉您的命令拜访皇上所在的地方,如今樊泽竟然谋划您的军权,在您的地盘谋取利益,可以说是侍奉人不忠心。军中将士心中不平,请让我为您杀了他。”贾耽说:“这是说的什么道理呢?朝廷有命令,樊泽就是统帅。我现在上朝拜见皇上,要你和我一起去。”他带着张献甫走了,军中于是安稳。‎ 不久(贾耽)做了东都留守。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后来(贾耽)升任义成节度使。淄青的李纳虽然被削掉了伪号,却暗藏奸谋,希望找机会实现。李纳的数千士兵从营中回来,路过滑州,有人说让他们住在城外。贾耽说:“与我相邻,为什么要怀疑他们,使他们露宿在野外?”下命令让他们住在城中,在廊屋中宴请他们,李纳的士兵内心都信服贾耽。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骑兵,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很高兴,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 贞元九年,(贾耽)以尚书右仆射的身份兼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被封为魏国公。他常常认为地方统帅缺少,应当让天子来任命,如果在军中谋求,那么下层士兵就会反对或拥护,人心一定不安定。皇上认可他的话,但没有采用。顺宗即位,贾耽升任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担忧这件事,多次上书称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去世时,享年七十六岁,被追赠为太傅,谥号叫元靖。‎ 贾耽非常喜爱读书,到老之后更加勤勉,尤其通晓地理。见到各处的人与出使外族的人,一定会向他们询问当地风俗,所以对天下的地方物产、山川平坦崎岖的状况,都了解得非常清楚。‎ 他度量很大,是一个性情谨厚的人,不喜欢评价别人。做宰相十三年,虽然在国家安危大事方面没有成就,然而检点自身、做事严格,这是他的长处。每次回府,对待宾客没有一点儿厌烦,连接近他的奴仆也看不到他的喜怒之色。世人称他是德行淳厚有规矩的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钱征君①少阳 ‎【李白】‎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秉烛唯须饮,投竿②也未退。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 ‎(注)①征君:指曾被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为征士,君为尊称。②投竿:钓鱼。姜太公未遇 时,在渭水上垂钓,遇文王出猎,被聘为师。后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 ‎14.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直接交代举酒对饮的场景,然后再交代时间,起势突兀。‎ B.次句“绿杨”画出杨柳依依的秀丽,渲染了恬淡闲静的隐居氛围。‎ C.颔联上承第二句,抒发了由暮春而触发的对暮年的无限感慨。‎ D.全诗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在音情顿挫中透出豪放雄奇的气势。‎ ‎15.诗歌最后两联,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 ‎ ‎ ‎ ‎ ‎ ‎ ‎14.D ‎15.①“秉烛唯须饮”表现了诗人及时行乐、过隐居生活的愿望;②六、七、八三句借用姜太公垂钓渭水.被 文王重用的典故,赞扬钱少阳年老仍怀出仕建功的抱负,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渴望一遇明君建功立业、壮心不 已的气概。‎ ‎【解析】【分析】‎ ‎1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全诗自然流畅,对仗工整”错误,首联“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对仗,颔联“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对仗不工整。故选D。‎ ‎15.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翻译:举起白玉杯痛饮美酒,在这绿杨飘垂的三月之时。春风还能吹拂几日,您我两鬓各已斑白。秉烛夜游唯须饮酒,此时投竿垂钓也许未迟。如能遇到文王渭水之猎,我也可以成为帝王之师。《赠钱徵君少阳》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赞扬钱少阳年老而仍怀出仕建功的抱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晚年壮心不已的气概。首联描绘出一幅主人公在风光明媚、景色秀丽的暮春季节独自饮酒的图景;颔联借景抒情,既是写人之志,亦是述己之怀;颈联讲述暮年隐居的生活情趣,蕴含更多的无可奈何、借酒浇愁的味道。尾联借用吕尚的典故,流露出建功立业“也未迟”的抱负。颈联第五句近承颔联,远接首句,诗意由古诗“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演化而来,带有更多的无可奈何、不得已饮酒避世的味道,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为后面写钱的抱负作铺垫。第六句和第五句相对,句意也相似,都是写典型的隐居生活,渲染及时寻求闲适之乐。更重要的是后句写水边钓鱼,牵引出诗末有关吕尚的典故,为诗歌最后出现高潮蓄势,这说明作者写诗是很重视呼应转折之法的。尾联意谓,如果钱少阳也像吕尚一样,在垂钓的水边碰到思贤若渴的明君,也还能成为帝王之师,辅助国政,建立功勋。此处的“如”字和“犹”字很重要,说明收竿而起,从政立功还不是事实,而是一种设想愿望,是虚写,不是实指。唯其虚写,才合钱的征君身分,又表现出颂钱的诗旨。而在这背后,则隐藏着诗人暮年的雄心壮志。全诗款款写来,以暮春暮年蓄势,至此题旨全出,收得雄奇跌宕,令人回味不尽。‎ ‎【点睛】‎ 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山路的曲折盘旋。‎ ‎(2)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描写巫峡波浪滔天和周围群山风起云涌画面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与琵琶女同病相怜的感慨。‎ ‎16.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 ‎【详解】‎ 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要求学生在识记时候要以理解为基础进行识记,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萦”“兼”“涯”的书写。‎ ‎【点睛】‎ 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第II卷(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石雕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说,迄今为止人类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中,没有哪一种能比石雕更古老的了。( )。虽然秦宫殿遗址发现过不少瓦当、花砖、石雕和青铜构件,但总的来说秦代建筑使用石构件的还不多。而到了汉代,建筑综合地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形式作为各种构件的装饰,并实现了结构与装饰有机结合的程度。考古学家就曾在南越王官署遗址发现多根四方基座八角棱柱形石栏杆,这是中国建筑史上目前已知最早的石栏杆构件。‎ 到了现代社会,石雕逐渐由过去的民间建筑使用逐渐进入纯艺术创作阶段。但在艺术创作领域想要有一席之地其实很难,有些艺术家便以中国传统雕塑为根,____现代审美,创作出了不少极具收藏价值的作品,有的还进入了拍卖市场。在中国的拍卖市场,石雕起初一直与油画放在一块拍卖,长期处于 的位置,市场表现______。但近年来,越来越 多的藏家开始重视石雕作品的市场价值。一时间关于石雕市场“春天到来”的话题 。‎ ‎17.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石雕艺术的发展得益于它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那么常见 B.石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那么常见,石雕艺术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它的发展 C.石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那么常见,石雕艺术的发展得益于它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 D.‎ 石雕艺术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它的发展,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那么常见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建筑综合地使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形式作为各种构件的装饰,并达到了结构与装饰有机结合的程度。‎ B.建筑综合地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形式打造各种构件的装饰,并达到了结构与装饰有机结合的程度。‎ C.建筑综合地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形式打造各种构件的装饰,并实现了结构与装饰有机结合的程度。‎ D.建筑综合地使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形式作为各种构件的装饰,并实现了结构与装饰有机结合的程度。‎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加入 映衬 不温不火 沸反盈天 B. 融入 陪衬 不瘟不火 沸反盈天 C. 加入 映衬 不瘟不火 沸沸扬扬 D. 融入 陪衬 不温不火 沸沸扬扬 ‎17.C 18.B 19.D ‎【解析】‎ ‎17.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从整个文段看,语段讨论的话题中心是“石雕艺术的发展”。从括号后面的内容看,括号中的内容应该引出后面关于中国建筑中石雕的运用的讨论。“石雕艺术的发展得益于它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更突出重点,并且与后文更加衔接,由此可以排除BD两项。从语句逻辑看,“不那么常见”与“发展”形成了转折关系,应该先说“不那么常见”,再转折到说“发展”的问题。A项,却先说“发展”,再谈“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那么常见”,不符合逻辑,故排除。‎ 故选C。‎ ‎18.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同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病句类型的特殊标志。修改病句的时候,善于从语言层面、语法层面、逻辑层面去思考。题干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画线语句有两处语病:一是“综合地运用……等形式作为……的装饰”结构杂糅。可将“作为”改为“打造”;二是“实理……程度”搭配不当,可将实现改为“达到”。四个选项,只有B项符合上述修改的分析,而且修改正确。‎ 故选B。‎ ‎19.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词语、熟语)的能力。做此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题干要求选择“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加入”:掺进去。“融入”:融合为一体。“融入”是加入的部分和原来的事物融合一体。语境是把中国传统雕塑和现代审美融合在一块,故选“融入”,从而排除AC。“陪衬”:以次要事物使主要事物更突出。“映衬”: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类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写作技法。前者是次要事物对主要事物的烘托;后者是一种写作技法。根据语境,这里不是谈写作的,应该选择前者“陪衬”。“不温不火”:指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常用在市场行情方面。“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恰到好处。也可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火爆。根据语境,这里是指市场,应该选“不温不火”,从而排除D项。“沸沸扬扬”:形容议论纷纷。好像水沸腾后气泡,热气蒸腾翻滚--样。“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根据语境,这里指关于石雕市场“春天到来”的话题,不是指人声喧闹,所以应该选“沸沸扬扬”。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D。‎ ‎【点睛】‎ 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因为中国古代大部分词人都为男性,所以我们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由于性别差异,①___________,至多是理解成他们对自身际遇的一种情绪。最明显的例证就是中国古代文人经常自比女子,站在女性的视角描写闺怨、思夫等情愫,用来比附士大夫苦于不被君主赏识的怀才不遇之感。②__________________,读者们似乎一下模糊了作品中的“叙事人”和作者本人之间的界限。因为二者皆为女性,读者把词作中的内容看作作者生平的直接证据。汉学家艾朗诺指出,与具有一定纪事功能的诗不同,词这一文学体裁,有着大量的虚构和想象,③_________________。‎ 答:① ② ③ ‎ ‎20.①不会把写女性的内容等同于他们的生平 ②而当作者是女性时 ③不能将词的内容简单当成真实发生的亊情(意对即可) ‎ ‎【解析】【分析】【详解】‎ 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本段主要内容是读者误把女性作者写的词作当成作者的生平证据。‎ 第一空,可主要结合后面的“至多是……一种情绪”和“读者把词作中的内容看作作者生平的直接证据”来总结。‎ 第二空,从前文的“大部分词人都为男性”可知,这里表述的是另外一种情况,即当作者是女性时。‎ 第三空,前文讲读者容易把词作中的内容看作作者生平的直接证据,横线前揭示了词这一文学体裁“有着大量的虚构和想象”,因此此处应填写由此得出的结论,即不能把词作内容简单当成真实发生的事情。‎ ‎21. 根据下面的内容,以单句的形式给“悲剧”下定义。‎ ‎①悲剧是主要的戏剧种类之一,为各国戏剧家广泛采用。‎ ‎②悲剧的基本特点是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剧的结局。‎ ‎③古代的悲剧发源于古希腊祭祀酒神的仪式。‎ ‎④当时悲剧的内容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 答: ‎ ‎ ‎ ‎21.悲剧是发源于古希腊祭祀酒神的仪式,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剧的结局为基本特点的,后为各国戏剧家广泛采用的一种主要的戏剧种类。‎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下定义”实际上就是把短句转化成长句。短句变长句为句式变换的常见考查形式之一,一般是找出关键句子做主干,其余分句依据内容分别做修饰成分。组合时要注意一下逻辑顺序,且把重复成分删去,同时还应注意要以单句的形式组织答案。本题,首先要把“悲剧是主要的戏剧种类之一”作为单句的句子主干,改成“悲剧是……一种主要的戏剧种类。”然后把剩余的句子改写成短语。如“为各国戏剧家广泛采用”可以放在“一种主要的戏剧种类”的前面,用来修饰“戏剧种类”。同样,“古代的悲剧发源于古希腊祭祀酒神的仪式”改成句子成分“发源于古希腊祭祀酒神的仪式”,把“当时悲剧的内容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改成句子成分“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把“悲剧的基本特点是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剧的结局”改成句子成分“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剧的结局为基本特点的”。最后把改好的作为句子成分的短语,放在句子主干的相应位置。‎ 四、写作(60分) ‎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国人的心,以下六则材料均来自于有关疫情的报道。‎ ‎①和时间赛跑!武汉市政府参照北京小汤山急救医院模式,仅仅耗时10天建设起可容纳1000张病床的专用救治医院。‎ ‎②武汉疫情爆发后,各地支援武汉,出现了一批批的90后白衣天使,他们担起了抗击疫情的重任。‎ ‎③日前,武汉疫情“吹哨人”李文亮去世。他向身边人发出疫情早期预警时,知道这样做有风险,是医者仁心的担当意识,让他鼓起勇气吹出预警疫情的哨音。此后,他坚守在抗疫一线,并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他在病床上对记者表示,希望尽快治愈,重返前线战场。‎ ‎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年初一接到组派医疗队驰援湖北的通知,河南大学各附属医院医护人员纷纷主动请缨。24小时内, 52名医务人员集结完毕,整装待发。截至‎1月28日,共有30支医疗队、4130人已经到达湖北开展工作。‎ ‎⑤“我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的动员。”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积极评价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采取的措施,认为中国采取的很多防控措施远远超出应对突发事件的相关要求,为各国防疫工作设立了新标杆。‎ 读完以上新闻,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以其中至少两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例文】‎ 担起重任的新一代 疫情正酣,斗争正酣,责任如山,不容掉线!使命在肩,逆行而前!‎ ‎90后,是曾经备受争议的一代人,如今,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身披白衣战袍,奔赴一线,投入战“疫”,挑起了这个时代的重担。‎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疫情中,青年一代绽放耀眼的光芒。李文亮医生毅然吹哨,90后白衣天使主动请缨,青年一代正在顺利接棒,成为担当重任的新一代。这对正在成长的新新青年一代的我们来说,更是一种热血沸腾的激励。‎ ‎“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对莘莘学子的叮嘱,博雅塔下的勉励。这番话让无数青年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不仅激起了北大学子的激情,也鼓舞起所有年轻人为国家与民族奋斗的信心与决心。‎ 我们是青年,青年人自有青年人的担当。我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我们可爱、可信、可贵、可为;我们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虽然如今我们还在宁静的校园读书,但就像90后青年的成长一样,总有一天,忙碌的工厂、科技的潮头、创业的前沿,所有新时代的大舞台上,都会刻印下我们青年人奋斗的脚步。而今,在危险的疫情前线,白衣天使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勇敢举动,再次激励了我们,让我们明白:青年要肩负起国家民族的希望,与时代同心同向同行。‎ 正在前线战“疫”的90后青年们,正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的表现,他们在这场战“疫”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向所有人宣告:青年,是国家民族的希望!只要我们青年坚持爱国爱民的方向,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就会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希望如约而至的不只是春天,还有疫情过后平安的你们。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只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解析】【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第一步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根据材料立意即可。本题要求考生在几则材料中选择两则为基础来确定立意,注意彼此逻辑,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作答时要认真审读材料,明确文体。‎ ‎【审题】材料①④⑤都体现了中国政府强大的组织能力,10天建设医院、医护人员紧急集结、世卫组织的高度赞扬,都反映出中国的强大。而这强大既是政府的有力组织,也是民间的积极响应,反映出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美德;材料②③④都展现出医生护士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90后作为备受争议的一代,如今已成为中流砥柱;李文亮医生敢于吹哨、坚守一线,各地医生护士的主动请缨、紧急驰援,都体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医者仁心的精神,令人敬仰。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合理选择材料进行作文。‎ ‎【立意】‎ ‎1.强大祖国,将是你永远的后盾。2.医者仁心,致敬“逆行者”。‎ ‎3.有责任,敢担当,是这个时代最闪耀的精神。4.齐心协力,共同战“疫”。‎ ‎5.传承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素材】‎ ‎1.是的,只有我们团结一致,才能战胜病魔。春节期间,一场病毒侵犯了我们的国家,还夺走了许多无辜的生命。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却忘了世事突变无常。疫情来势汹汹,爱心入川汇海。文辞表达各异,但心意相通,目标也相同。“急转武汉防控中心,为白衣天使加一点油,我的一点心意”,日照市东港环卫工人袁兆文走进派出所,扔下12000元匆匆离开,17秒感动国人。十余位姑娘为了穿防护服方便,毅然地相互剪去长发。哪里有什么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拿衣服去救另一群孩子。‎ ‎2.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之人,他们顶风而上,在疫情开始之时就将一封封请战书呈上,他们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舍弃了自己的小家。他们就像一个个辛勤的园丁,修整和维护我们这个大家庭。在国家危难之时,也是他们挑起了国家的脊梁;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在在耄耋之年依然不顾及自己的身体,毅然决然的出征武汉;疫情的吹哨人李文亮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自己没有造遥。‎ ‎3.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心手相牵,没有跨不过的坎。点点微光,汇成希望;丝丝温暖,凝聚力量。当一线医护人员急需N95‎ 口罩等必要物资时,在今之华夏,全国有心人为其囤积医用物资,小到各社会爱心人士,向一线捐赠口罩,不管多少,相信这点点微光,必能汇成希望;大到社会企业纷纷转产口罩,他们统一着口号“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面对疫情,举国上下,心系武汉,各地人民踊跃捐赠,这无疑是谱写了一曲“青山一道同云雨”的壮歌。‎ ‎4.中国击败病毒是早晚的事,对这一点没有人怀疑。不同的人群,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勇敢、善良、高尚,以及怯懦、恶毒、卑鄙,将来有一天都会放到历史的天平中去称量。‎ ‎【结构】本文以疫情中亮眼的青年一代为切入点,先点出疫情中新一代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再深入论述,谈到青年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以及青年们在各行各业的付出,以之衬托在这场疫情中表现突出的90后医护人员,最后总结全文,表达对疫情中奔赴前线的白衣天使们的赞美和美好祝愿。‎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