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10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10

‎2018届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11分)‎ 吊王将军①墓 常建 嫖姚②北伐时,深入强千里。‎ 战馀落日黄,军败鼓声死。‎ 尝闻汉飞将③,可夺单于垒。‎ 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 ‎  注:①王将军:唐将军王孝杰,一生征战,有胜有败,最后在与契丹军作战中战死。②嫖姚:指汉代嫖姚校尉霍去病。③飞将:指飞将军李广。‎ ‎6.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开篇两句,诗人借写霍去病率军北伐匈奴,长驱千里,突出王将军战绩比霍去病更显赫。‎ B.本诗颔联描写了唐军与契丹军的激战场面,杀得天昏地暗,直至全军覆没,渲染了悲剧意味和悲壮气氛。‎ C.尾联“山鬼邻”“哭辽水”进一步渲染悲剧气氛,表达了作者对飞将军李广兵败殉国的惋惜、痛惜、哀思。‎ D.构思精巧,不落俗套。前四句和后四句的结构大体相似,都是先有两句使用典故,再来两句正面实写,通过对比,渲染悲壮氛围。‎ E.在遣词造句上奇警精确,“黄”、“死”、“鬼”、“哭”几字,写出了王孝杰的壮烈而死,把全诗悲壮、哀悼之情烘染无遗。‎ ‎[解析] A项,“突出王将军战绩比霍去病更显赫”错误;C项,是对王将军兵败殉国的惋惜、痛惜、哀思;D项,没有使用对比手法。‎ ‎[答案] BE 选B给2分,选E给3分。‎ ‎7.诗歌运用典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使用嫖姚校尉霍去病的典故,用霍去病当年的赫赫战功来衬托王将军北伐契丹的英雄形象,表达对王将军为国捐躯的哀悼之情;(4分)使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说明王将军的声威和人品,表达了对王将军的赞美之情。(2分)‎ ‎[诗歌鉴赏] 本诗是一首悼亡诗,选取了王将军一生中的最后一战来进行描写,意在渲染王孝杰为国捐躯的悲壮,以表达诗人深沉的哀悼之情。首联两句,诗人以汉代名将霍去病正衬王孝杰的骁勇善战。颔联,正面描写唐军与契丹军的激战场面:上句,写战斗异常激烈残酷,直杀得天昏地暗,战罢,落日已昏黄无光;下句,写唐军一直在进击,直至全军覆没。“鼓声死”不仅透出了军败的不幸消息,而且传达出了悲剧意味,营造了悲壮气氛。颈联,以汉飞将李广借比王孝杰的声威人品。尾联,进一步渲染悲剧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王孝杰兵败殉国的惋惜、哀思。‎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6~7题。(11分)‎ 雨后慰池上芙蓉 徐贲①‎ 池上新晴偶得过,芙蓉寂寞照寒波。‎ 相看莫厌秋情薄,若在春风怨更多。‎ 注:①徐贲:明初“吴中四杰”之一。元末张士诚曾征徐贲为幕僚,徐贲避走不从,后张士诚军队为朱元璋所破。明朝建立后,许多文士得到起用,徐贲却一直到洪武七年才被荐进京。此诗写于他明初出仕之前。‎ ‎6.阅读全诗,选出分析错误的两项(5分)(  )‎ A.“雨后慰池上芙蓉”中“慰”是“安慰、劝慰”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面上是表达对雨后芙蓉的劝慰之情,实际上是一种对高品格的追求。‎ B.诗的前两句作者描写看一个雨后观荷的画面:一个雨后新晴的秋日,芙蓉在寒波中寂寞地开着。‎ C.“若在春风怨更多”的含义在于春花种类繁多,芙蓉便要落入群花争艳的俗套里面,而芙蓉是君子花,不愿在世俗中攀比,表现其顽强的性格。‎ D.诗中的芙蓉有如下特点:开在秋天,雨后被打,凋零枯萎;开在寒波中,环境偏僻,远离世俗。‎ E.明朝建立后,许多文士得到起用,徐贲却一直到洪武七年才被荐进京。诗人借此诗表达自己得以任用的欣喜之情。‎ ‎[解析] C项,“表现其顽强的性格”不当,应是“表现其洁净的性格。”E项,“表达自己得以任用的欣喜之情”错,应是“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答案] CE 选C给2分,选E给3分。‎ ‎7.“相看莫厌秋情薄,若在春风怨更多”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态度?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案]‎ ‎ 作者表面上劝慰芙蓉不要埋怨秋天的无情,毕竟凋谢是自然规律,假如开放在春天却无人欣赏,那么哀怨会更多。(2分)采用托物言志(以物自况)的手法,(1分)表达怀才不遇的苦闷(2分)和对自己没有做张士诚的官的庆幸。(1分)‎ ‎[诗歌鉴赏] 作者在一个雨后新晴的秋日,偶然经过池边,看到芙蓉在寒波中寂寞地开着,生出一番感慨,对芙蓉进行慰藉。前两句写芙蓉花残叶落,憔悴干枯,开在凉风习习、一片寒意的水面上,无人观赏,显得非常寂寞。后两句是作者劝说芙蓉的话。一番秋雨,一番秋意,一番零落,这本是自然规律,说秋天无情也对,所以说“秋情薄”,但作者劝说芙蓉不要埋怨秋天的无情,为什么呢?因为秋天虽然摧折了芙蓉,但芙蓉毕竟已经到了该凋谢的时节了。要是在春天,如果那红艳的花盛开在绿波之上,却无人观赏,无人采摘,那哀怨岂不是会更多?作者表面上是劝慰荷花,实际上以物自况,安慰自己。结合作者的经历看,元末张士诚曾征徐贲为幕僚,徐贲避走不从,后张士诚军队为朱元璋所破。明朝建立后,许多文士得到起用,徐贲却一直到洪武七年才被荐进京。作者出仕之前难免有怀才不遇的幽怨,但也庆幸当年没有到张士诚处做官。‎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7题。(11分)‎ 诉衷情 郑楷 酒旗摇曳柳花天。莺语软于绵。碎绿①未盈芳沼,倒影蘸秋千。‎ 奁玉燕,套金蝉②。负华年。试问归期,是酴醿③后?是牡丹前?‎ 注:①碎绿:水中绿萍。②玉燕、金蝉:皆为女子头上饰物。③酴醿:蔷薇科,花黄白色,开于暮春。‎ ‎6.下列对这两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宋代以《诉衷情》为曲牌创作的诗词很多,不乏名篇,郑楷的《诉衷情》一词也别开生面,作者第一句“酒旗摇曳柳花天”直接写景,通过描写翻动的酒旗,表现了春天来的正好。‎ B. “莺语软于绵”一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了黄莺鸟的鸣叫是那样的婉转柔美,让人一下子感受到春日的美好。‎ C. “碎绿未盈芳沼,倒影蘸秋千”,“碎绿”“倒影”写出了池塘边上的景象:池塘边翠绿的浮萍和池塘里秋千的倒影相映成趣,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D. “奁玉燕,套金蝉”六个字,直接写女主人公因离人未归而无心梳妆的情态,“奁”“套”两个动词,把女主人公梳妆的情态表现的生动形象。‎ E.“负华年”一句是女主人公的慨叹,春色美好,而离人不归,青春短暂,年华流逝,自己在这里孤独寂寞。‎ ‎[解析] A项,翻动的酒旗不能体现春天来的正好,是飞舞的柳絮。C项,不是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是女主人公眼里的春天。‎ ‎[答案] AC 选A给2分,选C给3分。‎ ‎7.词的下阕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的下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2分)以动作表现女主人公的情绪:把头饰都收起来表明无心打扮自己。(2分)再以发问表现女主人公焦躁的心态,写出了对离人早早归来的盼望之情。(2分)‎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写闺中人春日怀人念远的小词。上阕写春日艳丽之景。柳花飞是动景,这是从视觉角度描写。莺声“软于绵”突出了莺鸣声的娇柔,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碎绿”指水中绿萍,绿萍布满池沼,照应了“柳花天”对季节的暗示,又引出了下文。这里的景物描写,画面优美恬静,给人以美感。下阕抒闺中人之情。所抒之情是悲情,所以上阕艳丽的景物描写是以乐景衬哀情。词中主人公触景生情,想到离人未归,于是无心梳妆。“奁玉燕,套金蝉”六个字写出了女主人公因离人未归而无心梳妆的情态。最后直接发问:离人是酴醿花开以后归来,还是牡丹花开之前归来?语气急切,表明了主人公的焦躁无奈以及对离人早早归来的期盼之情。‎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6~7题。(11分)‎ 上小楼·隐居 ‎[元]任昱①‎ 荆棘满途,蓬莱闲住。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任年年落花飞絮。‎ 注:①任昱:字则明,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生卒年不详。与张可久、曹明善为同时人,少时好游历,一生不仕。‎ ‎6.下列对这两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这是一首小令,语句简短,内涵却十分深刻。“荆棘满途”一语双关,既指隐居之地道路难行,又指艰难的处境,仕途的险恶。‎ B.“蓬莱闲住”与上一句对照,使读者一开始就对作者的“隐居”产生了理解与赞赏之情。“蓬莱”作为仙境能贴合“隐居”的题面,尤令人玩味无穷。‎ C.“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连用三个典故,点出了历史上三位著名的人物:诸葛亮、陶渊明、张翰。这三个人都曾隐居,表达了作者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D.“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表达了作者不顺世俗,特立独行,不贪恋财物,不追求高官厚禄,旷放超脱,无欲无求的清高风度。‎ E.“任年年落花飞絮”一句“任”字起领,决然而又悠然,回应了“不顺俗,不妄图”的隐居原则,表达了作者飘然出世的高怀。‎ ‎[解析]  A项,“荆棘满途”是比喻的手法,不是语义双关。属于张冠李戴。D项,作者词中没有“追求高官厚禄”的意思,属于无中生有。‎ ‎[答案] AD 选A给2分,选D给3分。‎ ‎7.小令的题目是“隐居”,作者围绕“隐居”依次写了哪些内容?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的能力。首句“荆棘满途”说明仕途险恶、世道艰难,这正交代了隐居的原因。“蓬莱闲住”写出隐居的环境如“蓬莱”仙境一样的优美。再用三组历史典故“茅庐”“松菊”“莼鲈”,生发“蓬莱闲住”的内涵。接着写隐居的原则是“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最后表明了自己追仪古贤的生活态度,展示了自己飘然出世、无意旁骛的隐居情怀。‎ ‎[答案] ①作者首先交代了隐居的原因是仕途险恶,世道艰难(“荆棘满途”),因而在有如“蓬莱”仙境一样的风景优美之地隐居。②再写隐居的住所(“茅庐”)、周围的环境(“松菊”)和起居生活(“莼鲈”)。③接着写隐居的原则是“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④最后写自己飘然出世、无意旁骛的隐居情怀。(隐居原因、生活条件、隐居原则、淡泊情怀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 此小令抒发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作者以诸葛、陶令、张翰自况,用典自然贴切,末句尤含意深远,于平淡中见工巧。起首二句,以“荆棘”与“蓬莱”两个并列复合词各做借代,颇为精警。“荆棘满途”,从白居易《伤唐衢》“天高未及问,荆棘生满地”及皮日休《暮怀》“兵戈连旧国,荆棘满长途”句意化出,极言世路的艰难险恶,与“蓬莱闲住”既成对照,又为因果,使读者一开始就对作者的“隐居”产生了理解与赞赏之情。“诸葛”三句用三组历史典故,生发“蓬莱闲住”的内涵。三则典故均与隐居密切关联,而作者通过选取典型的表征之物,在并列中各有侧重:“茅庐”映合隐居的住所,“松菊”映合隐居的环境,“莼鲈”映合隐居的起居生活。而茅庐之于诸葛、松菊之于陶令、莼鲈之于张翰,均为一种高风亮节的标志,于是作者随之表明了自己追仪古贤的生活态度:“不顺俗,不妄图”。这种旷放超脱、不忮不求的“清高风度”,显示了隐居者澄静宁和的内心世界,同“蓬莱闲住”的外部生活场景保持了高度的谐和,可谓相得益彰。末句语淡韵远,以“落花飞絮”代表纷俗的世相,以“年年”表明自己的不改故常,领以“任”字,决然而又悠然,回应了“不顺俗,不妄图”的隐居原则。全曲仅以一首一尾涉点尘世,其余均驰神走笔于隐居天地,畅达地表达了飘然出世、无意旁骛的高怀。‎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6~7题。(11分)‎ 双调·卖花声·悟世 乔吉 肝肠百炼炉间铁,富贵三更枕上蝶,功名两字酒中蛇。尖风薄雪,残杯冷炙,掩清灯竹篱茅舍。‎ 双调·庆东原·西皋亭适兴 薛昂夫 兴为催租败,欢因送酒来,酒酣时诗兴依然在。黄花又开,朱颜未衰,正好忘怀。管甚有监州,不可无螃蟹。‎ ‎6.下列对这两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这是两首元曲,都写出了作者对现实的认识和看法。第一首“肝肠百炼炉间铁,富贵三更枕上蝶,功名两字酒中蛇”运用比喻和用典的手法,写出了富贵和功名是虚幻的。‎ B.作者通过“枕上蝶”“酒中蛇”告诫世人,富贵和功名不值得人们追求,不如多读书“肝肠百炼炉间铁”只有“炉间铁”这样的真才实学才有用。‎ C.第一首最后三句写景,描写出了即使环境恶劣,生活艰苦,但是我还要“掩清灯”在破旧的“竹篱茅舍”里刻苦攻读,表达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求。‎ D.第二首元曲“黄花又开,朱颜未衰”作者直写胸怀:你看菊花又当秋盛开,我自觉还未衰老,正好把世事忘怀。虽然催租人来了,扫了自己的诗兴,但是有酒,于是诗兴又勃发。‎ E. 第二首曲的最后一句“管甚有监州,不可无螃蟹”运用典故,写出了自己此时此刻的人生态度:管他有什么监州来碍手碍脚,只要有螃蟹朵颐,便是我平生一快。‎ ‎[解析] B项,“枕上蝶”“酒中蛇”指的是富贵和功名是虚幻的, “炉间铁”指的是自己内心像炉间铁一样不为富贵和功名所动。正确和错误信息杂糅在一起。C项,最后三句写的是作者生活窘迫的状况,表达了作者蔑视世俗,安于清贫的情感。正确和错误信息杂糅在一起。‎ ‎[答案] BC 选B给2分,选C给3分。‎ ‎7.两首曲表达的情感和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请结合第一首曲的后三句和第二首曲的后两句的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情感及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答案] 第一首曲后三句以形象化的描述,写出了作者的生活窘状,(1分)表达了作者蔑视世俗、安于清贫的情感。(2分)第二首曲后两句直抒胸臆,(1分)表达了作者对权贵的蔑视,(1分)也表达了及时享乐的情感。(1分)‎ ‎[诗歌鉴赏]‎ ‎ 第一首:开头即用三个比喻,指出了自己的肝肠就像久经锻炼后出炉的钢铁,而富贵功名则宛若枕上蝶和酒中蛇,虚幻飘渺。接下来的三句写景:风雪旋飞,严寒刺骨,然而一贫如洗的我在竹篱茅舍中,只有一盏清灯照着利酒残肴。它通过对知识分子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的描绘,引发出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更为悲惨命运的思考。‎ 第二首:起首二句,将古代两则著名典故巧妙地做成了对仗。两句中前一句是衬,作者的生活中未必真有如潘大临那样“催租人至”的扫兴遭遇,这里的“兴为催租败”,只不过是对俗务中其他不如意事的借称。“适兴”而先言兴“败”,目的是突出“欢因送酒来”,即刻画出作者好酒酣酒的狂态。第三句主要讲尽管不如意事如催租般拂人情兴,但只要有酒大醉,借助其神奇的功力,结果“诗兴依然在”。这一起笔,便将诗人的豪情和盘托出。作者的酒兴、诗兴,都是摒除人世干扰,“忘怀”的结果。结尾又添上了两句豪语。这是欧阳修《归田录》所载宋人钱昆的一则典故,颇为疏狂放逸的文人所称道。作者将钱昆有螃蟹、无监州的条件略作改动,“管甚有监州”,说明就是有监州在旁也没有什么了不得,显示了蔑视官场桎梏的气概。而“螃蟹”是重阳节令之物。本曲中的“不可无螃蟹”,正是“欢因送酒来”的重申和补充。全曲活用典故,一气呵成,其豪放,深得散曲曲体的意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