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三门峡市外国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ww.ks5u.com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中华礼乐的建构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到西周中叶,形成了覆盖政治、宗教、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的礼乐文明。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产生儒家学说的母体。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周制是孔子心仪的文明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数千年的中华历史表明,儒家思想只有根植于礼乐文明的地基之上才能根深叶茂,焕发出勃勃生机。 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之情。至于仁和礼的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指出礼乐是以人的真诚情感为基础的。没有此种真情,礼乐就会走向形式主义。他同时又强调“克已复礼为仁”,以礼为仁的前提。在孔子那里,仁与礼互为前提。从心性角度而言,仁是礼的精神前提;从实践工夫而言,礼是仁的实践途径。这从逻辑学上看是悖论,但儒学是知行合一的工夫之学,因此仁礼互摄和相互成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非仅仅满足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爱好,而是为了通过揭示礼乐文明的精神,重振礼乐文明的生机。 礼乐文明不仅是儒学产生的母体,而且是接纳和融汇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中华礼乐文明以天为最高神明,其他各种自然与社会要素均被整合到天命和天道信仰之下,这种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内涵的天命和天道,是任何文化与信仰都不能否定且必然包括的。同时,儒家崇尚和而不同,反对单方面的强制,这打开了与各种外来文化沟通融合的大门。 儒家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阐释者和代表学派,但近代以来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一方面,儒家推行社会教化的礼乐制度,被长期激进的反传统摧毁,丧失了社会存在的根基;另一方面,儒学以重建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主要目标,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也使它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功能越来越远。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儒家义理的哲学化其实是儒学在社会层面被否定和解构之后的必然选择。而一旦脱离了与生活的联系,丧失了儒学思想借以栖身的礼乐制度,儒家也就从一种以天下体系为特征的文明形态,异变为一种只能满足少数人形而上学思辨兴趣的哲学理论,儒学本身也就丧失了其平治天下的恢宏精神追求,此种追求本来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神魂所在。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建礼乐文明注定是一个漫长艰难的历程。当然,儒家礼乐本身也需要因时通变,向现代转型,在此前提下,儒学能否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的人伦规范,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复兴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形成于西周中叶的礼乐文明孕育了儒家学派,为儒学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 B.礼是仁的实践途径,这一思想体现了儒学知行合一的特点,但从逻辑学上看是悖论。 C.孔子创立的儒学,与近代哲学化后的儒学,虽有相似之处,但功能与价值大不相同。 D.儒家的核心思想赋予了中华礼乐文明巨大的包容空间,使它能够接纳和融汇各种外来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指出礼乐文明的形成过程,然后论述它对儒学和外来文化的“母体”意义。 B.文章三处引用孔子的言论,简洁精当地揭示了仁和礼之间互为前提、相互成就的关系。 C.文章剖析了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为揭示孔子创立儒学的目的奠定了基础。 D.文章指出近代传统儒学向哲学转化的利弊,并揭示了产生这种转向的社会根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春秋时期没有出现礼崩乐坏的状况,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学就不会建立起来。 B.孔子认为礼乐应根植于人的真情,这表明他对周礼中的形式主义弊病持反对态度。 C.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有利也有弊。 D.让儒学重新融入社会基层,成为百姓日用人伦规范,是礼乐文明得以复兴的关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快速发展的快递行业织起一张连接千家万户的物流网络。近年来,快递下乡的步伐加快,“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通道正加速拓宽。数据显示,仅去年全国农村地区收投的快件量就超过100亿件。在大数据及云计算飞速发展的当下,同城递送服务也借助新兴技术,在快递行业中异军突起。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同城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完成50.9亿件和41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2%和34.1%。除了保证速度,快递如何才能收得更智慧、寄得更便利,也是快递行业提升服务质量的又一课题。丰巢、菜鸟驿站……为方便上班族、学生族接收快递,快递物流公司纷纷在小区门口、办公楼、校园等地方设置智能快递柜,解决了配送时无人收货的难题。据统计,上半年,主要快递企业共设立智能快件箱20.3万组,箱递率达到8%,让更多人享受到足不出户收寄快递的便捷服务。 (摘编自《人民日报·快递服务新速度新享受》2018年8月13日) 材料二: 图1 2010~2016年中国快递业务量及增速 图2 2010~2016年中国快递业务收入及增速 (摘编自《2017~2022年中国快递行业运营态势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材料三: 快递是指“在承诺的时限内快速完成的寄递活动”。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国家邮政局负责全国快递市场的监管工作。此外,涉及国际快递业务的,还受到海关等部门的监督管理。快递行业涉及的法律法规主要有《邮政法》《快递市场管理办法》等。 我国快递行业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根据国家邮政总局公布的统计数据,快递企业在东部地区累计完成的业务收入和业务量占全国总业务收入和业务量的比重超过80%,其中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这三个地区的业务量占比最大;而中部地区在10%左右,西部地区低于10%。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及城镇化水平的提升,预计未来中西部快递市场的占比将有所提高。 (摘编自《中国快递行业未来发展前景预测》) 材料四: 相关快递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为民众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其自身进入门槛较低,不少企业能够快速进入快递市场,也造成快递市场混乱。当前,一些快递企业出现互挖墙脚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对现有市场秩序形成了挑战,同时,随着快递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商家大打价格战。粗放的发展方式、落后的基础设施、较多的安全隐患以及快递行业中暴露出的货物先签后验、毁损丢失、快递企业无法保证送货上门以及客户取货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快递行业发展的瓶颈。 (摘编自《法制与社会·我国快递行业发展现状》)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快递行业在业务量及收入上均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其中在快递业务量上,2016年相较2010年更是增长了10倍以上。 B.2011年,我国快递业务量与业务收入的同比增速较上一年增长幅度最大,由此可推知我国快递行业在这一年中的收益最好。 C.2013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的同比增速最高,但业务收入的同比增速相较上一年却略有下降,说明当年快递单价可能在下降。 D.2010~2016年,我国快递行业的业务量与业务收入在数量上虽呈递增趋势,但它们之间的同比增速却不完全呈正相关。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快递和普通运输行业的区别在于它更强调时速性,快递公司开展快递下乡和同城递送服务,设置快递柜等做法节省了快递运输时间。 B.快递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约束与部门的监管,在管理部门和法律的监管与调控下,快递行业所面临的恶意竞争等问题得以解决。 C.我国快递行业区域性特征明显,这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有关,如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业务量占比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D.随着人们对快递的日益依赖,许多企业纷纷进军快递市场,这既打破了快递业现有的市场格局,又大大提升了行业整体的服务水平。 6. 如何让我国快递行业发展得更好?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回答。(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马 兰 花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了。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8. 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①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②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③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④,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 【注】①酒泉、张掖:地名。②贰师:即贰师将军李广利,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武帝遣其伐大宛,因大宛境内有贰师城,故号为贰师将军。无功而还。后因其兄李延年犯罪被诛,害怕连坐而降匈奴。③辎(zī)重:粮草。④浚(jùn)稽山:在今蒙古喀尔喀境内。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B.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 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C.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 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D.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 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古人对自己名字的解释和补充,又称“表字”。《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 “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 B.“拜”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这里指“授予官职”,“拜相如为上大夫”和“公车特征拜 郎中”中的“拜”都为此义。 C.“胡”,这里指中原以北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D.“天汉”,和下文的“元平”一样,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 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牵制单于的兵力,汉 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B.李陵非常勇猛。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战愈勇, 匈奴一时难以取胜。 C.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众突围,韩延年战死,四百多人逃 回塞内,李陵被迫投降。 D.听说李陵投降,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只有司马迁高度评价他;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 将司马迁施腐刑下狱。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5分) (2) 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 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 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 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15. 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时,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引起诗人对往夕生活回忆的过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十则》中强调将“思考”和“学习”相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今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相互依存更加紧密。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各国面临许多共同威胁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或__________。面临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只有登高望远,正确把握和认识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就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更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 今日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涌现,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__________。令人振奋的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 );捍卫和平的力量终将战胜破坏和平的势力,安全稳定是__________;“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__________;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国际关系民主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B.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C.国际关系民主化正被世界各国努力推进着 D.经济全球化正被世界各国努力推进着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只要登高望远,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就能“不畏浮云遮望眼” B.只有登高望远,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 C.只要登高望远,正确把握和认识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就能“不畏浮云遮望眼” D.只有登高望远,正确把握和认识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独树一帜 沉滓泛起 人心向背 势不可挡 B.独树一帜 东山再起 人心向背 大势所趋 C.独善其身 东山再起 人心所向 势不可挡 D.独善其身 沉滓泛起 人心所向 大势所趋 1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25个字。(6分) 文艺与时代的关系,往往体现为①_______。每个时代都意味着一定时空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其中包含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的变化,人们社会关系、思想情感的变化等。②_______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反映的是作家对“五四”时期社会问题的有力回应;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乐曲《黄河大合唱》则是高扬爱国精神、动员全民抗战的嘹亮号角;蒋子龙小说《乔厂长上任记》等则是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文学”对于新时期改革的认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强调的便是③_______,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必然与一定时代的特点及其历史趋势紧密联系。 21. 下列各句中,引号里的内容均存在表达不当之处,请找出并加以修改。(5分) ①故宫博物院文物失窃案被警方侦破后,故宫方面向北京警方赠送了一面锦旗,内容为“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 ②就学术风波一事,翟天临在微博道歉说:“参演一系列影视作品后,我开始飘飘然。这种不良心态被我带入到论文写作过程中,使我内心始终心存侥幸。” ③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第一集中,盛纮嫁女,客人对其说:“恭喜啊,小女嫁了个好人家呀!” ④李国文先生的散文《草间偷活沉吟不断》,说的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经历,其中写道:“他的连捷高中,他的翰林高就,他的讲学东宫,使得满朝文武惊诧,艺苑杏林艳羡。” ⑤摇滚歌手何勇的《钟鼓楼》歌词中,有这样两句:“这里的人们有着那么多的时间,他们正在说着谁家的三长两短。”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人生是一段发现自我的旅程,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认识到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像是远方的一座灯塔,能够不断照亮前进的道路。 ②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唤醒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一件事。 以上是与“成长” 有关的两则语录,请联系相关材料,说说你对“成长”的理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3分)B(断章取义,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在孔子那里,仁与礼互为前提。从心性角度而言,仁是礼的精神前提;从实践工夫而言,礼是仁的实践途径。这从逻辑学上看是悖论”可知,可视为逻辑学上悖论的,是“仁与礼互为前提”,而不是“礼是仁的实践途径”。) 2.(3分)B(以偏概全。文章三处引用了孔子的言论,在第三段,其中第一处“仁者爱人”并未揭示“仁和礼之间互为前提、相互成就的关系”。) 3.(3分)C(A.说法绝对。B.无中生有。“周礼中的形式主义弊病”不当,从原文“没有此种真情,礼乐就会走向形式主义”看不出周礼中有“形式主义”。D.信息遗漏。遗漏了原文的“在此前提下”,即“儒家礼乐本身也需要因时通变,向现代转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4.B 解析答题时注意分析统计图的内容,重点注意图例、极值和变化趋势。B项,“由此可推知……收益最好”错,根据图2,2011年的业务收入是758亿元,并不是最高。 5.C 解析A项,“设置快递柜……节省了快递运输时间”错,设置快递柜是为了收寄的便利;B项,“快递行业所面临的恶意竞争等问题得以解决”错,于文无据;D项,“打破……格局”错,“大大提升了……服务水平”于文无据。 6、①政府加强监管力度,完善关于快递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企业进入快递行业的门槛,形成有序的市场秩序;调整经济结构,使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更均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②快递企业提升服务意识,规范工作流程营造良性竞争的行业氛围,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给分) 解析本题要求概括如何让我国快递行业发展得更好,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国家邮政局负责全国快递市场的监管工作”“此外,涉及国际快递业务的,还受到海关等部门的监督管理。快递行业涉及的法律法规主要有《邮政法》《快递市场管理办法》等”“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及城镇化水平的提升,预计未来中西部快递市场的占比将有所提高”“为民众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其自身进入门槛较低,不少企业能够快速进入快递市场,也造成快递市场混乱”“粗放的发展方式、落后的基础设施、较多的安全隐患以及快递行业中暴露出的货物先签后验、毁损丢失、快递企业无法保证送货上门以及客户取货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快递行业发展的瓶颈”等概括答题要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7.C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A项,说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评价不当,三孬并没有“搬弄是非”,而是陈述实情。B项,“马兰花的丈夫……世故圆滑、反复无常”的表述不当。马兰花的丈夫之所以耿耿于怀,是因为一家人生活艰苦,六百元钱对他们而言不是小数目。后来麻婶女儿寄过来一千元钱以及借房子给马兰花一家人住,丈夫的反应是“挠挠头”“嘿嘿一笑”,主动做饭,应是感悟到人间真情,对自己以前的想法和行为感到羞愧和内疚。D项,“精明”用语不准确,“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于文无据。 8.参考答案:①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②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③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点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要结合文本分析。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与其他人物的对比入手。麻婶重病住院,三孬想到的是让马兰花向麻婶女儿要钱,而马兰花想到的却不是要钱,她整整一上午都提不起精神,不时地想起往昔与麻婶交往的点滴。到医院探望麻婶时,她买了一大兜水果,并不提麻婶借钱一事。这些都表现出她的朴实善良。在医院见麻婶女儿伤心,她不顾丈夫多次提醒,绝口不提还钱的事,可以看出她的善解人意。此后对丈夫的唠叨,能忍则忍。而从对马兰花的不多的语言描写“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你咋尽往坏处想啊……啥人啊!”“你有完没完……成了吧?”可以看出,马兰花虽挣钱不易,生活艰苦,但做人有自己的原则,绝不会为了钱而伤害情义,对丈夫过分的行为也据理力争,绝不退让。 9.参考答案:(具体分析)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2分)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2分)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2分)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某种情节的作用。小说中马兰花流泪,是在情节的不同阶段,基于特定的情境、心理发生的,要结合选文具体内容,从所在的矛盾冲突、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一次流泪是丈夫对马兰花的行为不理解,并做出了将菜篓子踢翻的过分举动时,马兰花虽内心满是委屈,但隐忍不发。第二次流泪是当丈夫不停地唠叨指责时“眼里含着泪”,这是对丈夫不通情达理的气愤不满。第三次流泪是看到麻婶女儿的来信时“满眼的泪水”,这泪水有对麻婶借钱记账的感慨,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更有对丈夫思想行为转变的释然。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 10.C 11.D【解析】“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会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 12.C【解析】理解错误。李陵投降后,四百多人逃回塞内。 7.⑴李陵军队战斗一整天不下几十回合,又杀死两千多敌人。匈奴军队不能取胜,准备撤走。(大意1分,“复”“虏”“不利”“去”各1分) ⑵(李陵)率领不满五千步兵,搏杀几万军队,转战千里,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大意1分,“提”“ 抑”“转斗”“虽”各1分) 17. 古诗文阅读 14.B【B项,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 15.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的巧),即事抒怀,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事情1分,对“南来”的分析2分。意同即可。) 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典故1分,答以“鲤鱼”代指“家书”或“鱼雁传书”的典故也可;分析2分。意同即可。) 17. 默写 16. (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A 18.B 19.D 解析:17.此句对应的是上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应选“国际关系民主化”,排除B、D,联系上下文的句式,C项被动句,且表述与前后文不协调统一。 18.A项绝对,不合逻辑,C项不合逻辑且语序不当,先“认识”后“把握”,D项语序不当,先 “认识”后“把握”。 19.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或一派。独善其身:原指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现多指只顾自己,不管他人。//沉滓泛起,滓:渣滓;泛:浮;已经沉底的渣滓重新浮上水面。比喻已经消失的旧事物又重新表现出来。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人心向背,向:归向,指拥护;背:背离,指反对。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人心所向: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 20.①它与这一时代现实生活的关系(2分) ②这些变化都会在这一时代的文艺作品中有所反映(2分) ③文艺必须要扎根于一定的历史时代(2分) 21.①将“撼”改为“捍”或“保”;②将“内心”删去或将“心存”改为“存有”;③将“小女”改为“令爱”或“令嫒”;④将“杏林”改为“杏坛”;⑤将“三长两短”改为“家长里短”。(每改对1处给1分,共5分) 解析: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故址在今江西省庐山市和安徽凤阳,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杏坛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杏坛代指教育界。 四、写作 审题限制性: 1.主题限制。两则材料都事关“成长”,第一则语录强调了发现自我、明确自我定位对自身成长的指导性和引领作用,侧重于自我这一主体,也可以认为是主观方面的要求,是人成长的决定因素。第二则语录强调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孩子的潜能,有助于帮助孩子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一件事,这是成长的外部力量,是成长的客观因素。这是材料给定的两个立意角度,考生必须在此基础上围绕“成长”审题立意。 2.内容限制。题目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提供的“与‘成长’有关的两则语录”,联系“相关材料”谈理解,也就是说要联系能证明两则语录的素材来谈自己对“成长”的理解。 3.价值取向限制。不管是第一则语录中提及的远方的“灯塔”,还是第二则语录中“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一件事”,都暗示考生要确定正确的人生定位,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自由的。两则语录分别阐述“自我发现”对人生定位的重要作用和教育对受教育者人生定位的引领作用,考生可以侧重其一,也可以综合立意。 2.思维是开放的。人生定位是成长中必须思考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的成长。定位人生离不开认识的提高,也离不开教育的引领。那么教育该如何发挥其作用?自身该如何发现自我?这都给了考生自由思考的空间。 3.文体是自由的。“说说你对‘成长’的理解”,考生可以写记叙文,叙述某一次经历让自己找到了发展的方向,找寻到从事一生的事业方向;可以就如何定位人生发表议论,写成议论文;也可以用散文的形式写人生定位对自身成长的影响。 解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主要考查考生关注自身发展及语言表达的能力。第一则语录阐述人生道路是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要认识自己进而准确进行人生定位,而符合自身成长的定位能够照亮前进的道路;第二则语录阐述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潜能,进而帮助孩子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人生定位。两则材料都强调人生定位的重要性,同时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阐述要如何进行人生定位。分析材料时,考生应准确把握两则语录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清楚两则材料的异同点,从而准确立意。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准确定位自己,找到心中的灯塔。 2.教育帮助人“自我发现”。 3.认识自我,定位自我。 4.接受教育,“发现自我”。 5.唤醒使命,引领成长。 …… 偏题立意: 1.成长的意义。 2.人需要接受教育。 3.成长的途径。 4.学会直面成长中的问题。 成长,如攀高山 花开一季,自有其艳;草青一生,自成其景。人生一世,如草生一秋,但总是在成长。成长,不仅需要自视,也需要他教,如此,人生才能亦德亦明,亦简亦真。(开篇紧扣题目,提出中心论点,观点明确有力,为后文论证做好了铺垫。) 故自我成长,此之一要也。(分论点一,设置分论点,使层次更加清晰。) 人生是一段发现自我的过程,知得失,勤反思。卡尔·荣格曾说﹕“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浮躁社会中的我们需要明白,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成长,发现错误,弥补不足,每一次都是进步。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省是一剂修身良药,更是成长的不二途径。(运用名人名言进行道理论证,增强论证效果。论证过程中只是简单的罗列名言,未详细分析为什么要反思及反思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反思与进行人生定位之间的关系的论证有所欠缺。) 反思是成长的不二途径,目标是成长的风向标,成长需要方向,“认识自己未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像远方的一座灯塔,能够不断照亮前进的道路”。纵使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仍听到坚定的“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决心,深沉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志,嘹亮的弃医从文的呐喊……知道自己未来的样子,就知道自己前进的路,才能有志与力,至于幽暗昏惑之处,无所畏惧。(由反思联系到目标,同时紧扣材料第一则语录,强调了目标的具体作用,展现了作者的逻辑思路;发现自我与确定目标两个方面不能分离,但是文中并未论述反思与目标之间的联系,此处存在不足。) 故蜡炬之火,助余之成长也。(分论点二) 教育是蜡炬之火,助人成长,“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一件事”,诚如斯言,若没有老师的悉心教导,海伦·凯勒又怎能挖掘出自身的潜能,从淘气无知的女童成长为闻名世界的作家,写出催人奋进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呢?也如陶行知所说:“教育是使人成为人,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道德需要教育来滋养,成长就如同填充一个空瓶子,往里面塞什么,它就是什么。(论述了教育在确定人生定位中的价值,并引用海伦·凯勒的事例加以论证。但对教育该如何发挥其引导孩子进行人生定位方面的论述不够。此外,引用陶行知的话论述教育能使人成长为有道德的人,则背离了论证内容。) 教育,辅助成长的利器。 成长不是一场孤单的旅行,每走一步都算数,人生犹如时钟,它的完美不在于走得快,而在于走得准。学无止境,气有浩然。拥有自视与他教,才能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成长,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攀高山,自视与他教皆成长之需。(总结时,再次回归观点,强化了论证的说服力。) 升格建议 本文立意紧扣题目要求,论证思路较为清晰。主要问题在于,针对分论点的论证存在欠缺,引用的某些名言未能起到论证论点的作用。对于如何发现自我并进行合理定位和教育如何挖掘潜能进而找寻到人生发展的方向方面的论述不充分,说服力没有达到议论文的要求。 升格展示 合理定位,助己成长 花开一季,自有其艳;草青一生,自成其景。人生一世,如草生一秋,但总是在成长。成长,不仅需要自视,也需要他教,如此,人生才能亦德亦明,亦简亦真。 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是奠定人生定位的基础。 人生是一段发现自我的过程,知得失,勤反思,才能合理规划人生。卡尔·荣格曾说:“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浮躁社会中的我们需要明白,我们应该向内审视,发现错误,弥补不足,从而修正人生的发展方向。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我反省应贯穿于每天的生活之中,如此我们才能合理评估自己。反省自己的目的是为确定我们的人生航向奠定基础。 确立短期目标,助推人生定位。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在人生的成长中,可能很难快速确定人生的长远目标。无论是短期目标还是长远目标,它们都引领人不断前进。在成长中,我们需要有短期的目标,短期目标是否实现,则能检验我们是否准确认识了自己。通过对短期目标实现情况的考量,我们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而改正自己的行为。方仲永拥有着天生的才华,他却听凭父母的安排,每天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天赋。他没有自己的短期目标,不懂得有天赋同样需要学习的道理,天赋丧失殆尽也是自然之理。可见,短期目标虽然与全局关系不大,但心中若没有短期目标,也将难有长远目标。短期目标,直接影响着长远目标。 教育唤醒心中潜能,助推人生定位。 教育是蜡炬之火,助人成长。成长中,自己的认识很多时候会有偏差,甚至完全不知道自己擅长的方向。这时,如果有身边人加以指点,无疑能少走许多弯路。教育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一件事”。诚如斯言,若没有老师的悉心教导,海伦•凯勒又怎能挖掘自身的潜能,从淘气无知的女童成长为闻名世界的作家,写出催人奋进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呢?老师的指引,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有了老师的帮助,我们更能准确进行人生定位,找到从事一生的事业。 成长不是一场孤单的旅行,每走一步都算数,人生犹如时钟,它的完美不在于走得快,而在于走得准。学无止境,气有浩然。拥有自视与他教,才能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成长,如履薄冰,如攀高山,自视与他教帮助我们确定人生航向。 【文言文译文】 李陵字少卿,被授为骑都尉,带领五千精兵,在酒泉、张掖教习箭术以防卫匈奴。天汉二年,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在天山攻击右贤王。武帝召见李陵,想让他为李广利的军队运送粮草。李陵向武帝叩安请求说:“我所率领的人,都是荆楚勇士、奇才、剑客,可用力掐住老虎,射箭必中,希望能自成一军,分散单于兵力。”武帝说:“没有马匹拨给你。”李陵答道:“我愿意以少击多,用五千步兵进入单于王庭。”武帝传诏李陵在九月发兵。 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到浚稽山和单于相遇,约三万匈奴骑兵包围李陵。李陵搏战出击,千箭齐发,敌兵中箭倒下。匈奴军败退上山,汉军追击,杀敌几千人。单于召集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第二天再战,斩杀三千多敌人。单于命令他儿子率骑兵向李陵发起攻击,李陵的军队在树林间步行与匈奴骑兵拼杀,又杀敌几千人,趁机连发弩箭射单于,单于下山逃跑。李陵军队战斗一整天不下几十回合,又杀死两千多敌人。匈奴军队不能取胜,准备撤走。恰逢李陵军中的军候管敢被校尉凌辱,逃出投降了匈奴,详细地说出李陵的军队没有后援,箭将要用完。单于非常高兴,让军队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汉军向南行走,士兵还剩三千多,空手斩断车轮辐条当武器,军吏们拿着短刀,到山下,单于的军队挡住了他们的退路,单于兵顺着山势滚下石块,很多士兵被砸死,不能前行。黄昏后,李陵叹息说:“我不战死,不是壮士。再能有几十支箭,就能逃脱。如今没有武器再战,不如分散开,或许还有逃回去报告皇上的人。”夜半时分,李陵与韩延年一同上马,十几名壮士跟随他们。几千匈奴骑兵追赶,韩延年战死。李陵说:“我没有脸面去见陛下啊!”于是投降了。他的部下四散逃命,逃回塞内的仅四百多人。 后来听说李陵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司马迁极力辩解说:“李陵常常奋不顾身以赴国家的危难。率领不满五千步兵,搏杀几万军队,转战千里,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虽然深陷重围战败,但他打败敌人的战绩也足以显露天下,他不死,应该是想得到恰当的机会来报效朝廷。”武帝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把他下狱施以腐刑。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元平元年病死。 【诗歌】 译文: 一只小船挂起了征帆,直下吴中,不知走了多远。只记得,几回回停舟,几回回解缆。 冬日的阳光迷漾清寒,云彩仿佛被冻住了。空阔的江面上没有刮风,浪也翻卷。 故乡的青山常常在眼前浮现;深秋的大雁啼鸣声声,牵动着我的思乡之情。 船工突然捉住了一条从南方故乡来的鲤鱼;赶快杀掉它吧,也许鱼腹中装着家书。 注释: 永和:地名,今吉安县永和镇。 吴帆:指舟行的目的地。 系缆(lǎn):系住缆绳,指停船。 家山:家乡之山。 常在眼:谓家山虽从视线中消失,但仍时时浮现在眼前。 寒雁:深秋之雁。 关情:南飞之雁鸣,牵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长年:古代对船工的称呼。 南来鲤:从南方故乡来的鲤鱼。 创作背景: 《行舟忆永和兄弟》大约作于公元1153年(绍兴二十三年)。当诗人离开家乡顺江而下前往吴地时,漫长的水路,沿江的风物,无处无事不触动他的乡思,于是写了这首七律,以兄弟之忆,表故乡之思。 赏析: 这首诗首联记事,写诗人在征途上不知道走了多久、多远;领联写景,天寒风浪,突出了旅途上的艰辛;颈联开始抒发无时不在的思乡之情;尾联写行舟途中得鲤鱼后所引发的思念之情。全诗蕴籍含蓄,意在言外,颇堪玩味。 一二句记事。“一挂吴帆”是说自水路前去吴地,“不计程”是无法计算路程,极言自乡至吴水路的遥远;下句承接上句,从船只多次的停泊与开行再写行舟之久。两个“几回”,见水路行程的单调与乏味,又与上句“不计程”相照应。虽不言“忆”,而“忆”意隐含其中。 三四句写景,这是一联工整的对偶句。上句写天空,下句写江面。江南秋色本是迷人,更何况此次又是江行。然而映入诗人眼帘的却不是“楚天千里”的一片“清秋”,而是“天寒”“云冻”“江阔”“浪生”。“天寒”二字固然有诗人自己的感觉在内,“云”之能“冻”更是经过诗人感情滤化了的景物,表现了天色的阴霾、沉重。然而诗人还叙述,此刻天空是“有日”的,“有日”则云不应“冻”,但“云犹冻”,可见日色的晦暝,更增加了惨淡的气氛。 再看江面,“江阔”本给人以显豁之感,再加“无风”,则更应是坦途,但“浪自生”显出了水势的汹涌。这一联描绘景色确切;“有日”“无风”,一有一无,都能宕开一步。虽是景语,但也表现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那黯淡、凄凉的心境。 五六也是以工整的对偶写景。上句从“家山”之变为“数点”,可见诗人自登舟离家的那一刻起,就凝望着越来越远去的故乡;从“常在眼”三字,可以想见当这“数点”“家山”从视线中消失之际,它的形象却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上句浸透了诗人难以排遣的乡思乡愁。 下句的“寒雁”与颔联的“天寒”相照应,点明时值深秋。凄冷萧瑟的秋天本来容易使人产生思乡之情,更何况此时大雁又正飞向诗人离别了的家乡,长空一声雁叫自然会牵动诗人满怀的愁情。这一联中的“数点家山”与空中“寒雁”本是一幅淡远迷蒙的水墨画,一声雁叫又为这画幅增添了凄冷的气氛。颔联、颈联同属写景,但前一联写的是自然界之大景,情隐含于景中;后一联写的却是与诗人关系更为密切的远景,情与景结合更为紧密,抒情性也更为明显。 最后两句转入叙事。船工在行舟时捕得鲤鱼是很平常的事,诗歌的妙处在于诗人在“鲤”前加了“南来”二字,鱼是从家乡来的,然后借用这习见的事,通过《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抒发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事借得巧,典故用得巧,表达了深沉的抒情意味。 从表面看,这首七律以“行舟” 为线索,全诗四联围绕行舟分写行程之远、江行之险、家山寒雁、烹鱼取书;而究其内在的含义,忆兄弟、思故乡的情愫才是贯串全诗的一条主线,无论记事、写景、用典,其中包含的抒情成分是一层深似一层的。因此,除诗题而外,全诗无一字写及手足情,而手足之情甚浓;无一句明叙家乡恋,而家乡之恋自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