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市拉萨北京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藏拉萨市拉萨北京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拉萨北京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汉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2. 本试卷共 8 页,如遇缺页、漏页、字迹不清等,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 ‎3. 命题人:覃娟 ‎ 一、 基础知识 ‎ 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提供 供奉 供不应求 B. 创伤 创立 身受重创 C. 积累 累计 硕果累累 D. 省察 省亲 不省人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能力,需要考生平时注意对一些字音进行仔细识记,也可总结一些易读错的字音进行强化识记;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 A项,“供”分别读作gōng,gòng,gōng;‎ B项,“创”分别读作chuāng,chuàng,chuāng;‎ C项,“累”分别读作lěi,lěi,léi;‎ D项,“省”均读作xǐng。‎ 故选D。‎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自侍 聚敛 囊中羞涩 不食周栗 B. 抱怨 问市 凭心而论 沾沾自喜 C. 迹象 浮沉 成年累月 墨守成规 D. 煽动 框骗 不知所错 袖手旁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需要考生平时注意对一些字形进行仔细识记,也可总结一些易读错的字形进行强化识记;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 A项,自侍,应写作“自恃”;不食周栗,应写作“不食周粟”。‎ B项,问市,应写作“问世”;凭心而论,应写作“平心而论”。‎ D项,框骗,应写作“诓骗”;不知所错,应写作“不知所措”。‎ 故选C。‎ ‎3.下列各组用横线连接的词语,不全是反义词的一项是 A. 高尚——低贱 减少——增加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B. 安静——喧嚣 积极——消极 好逸恶劳——损人利己 C. 爱好——厌恶 批评——表扬 光明磊落——狡诈阴险 D. 敬重——鄙视 光荣——耻辱 过犹不及——恰到好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别反义词的能力。反义词是指意思相反的词;辨别反义词,关键要弄懂所给词语的含义。‎ B项,好逸恶劳,形容人生活习性懒惰,贪图清闲安逸,与“不辞辛苦”“任劳任怨”等是反义词。损人利己,指损害别人,使自己得到好处,与“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等是反义词。‎ 故选B。‎ ‎4.下列各组短语,搭配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A. 安静的教室 安详的身体 安稳的生活 B. 严肃地追问 严厉地批评 严密地论证 C. 听从指挥 听取意见 听候调遣 D. 态度和蔼 家庭和睦 社会和谐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词语搭配的能力。作答本题,需要能够理解常见词语的含义,然后在掌握词性、语法结构的基础上,识别所给选项搭配是否得当。‎ A项,“安详的身体”搭配不当;安详,指从容不迫、稳重,有安静祥和之意,多用于形容人的状态,不能修饰“身体”。‎ 故选A。‎ ‎5.下列词语的感情色彩全是褒义的一项是 A. 剥削 自夸 任劳任怨 自欺欺人 B. 顽固 起源 自以为是 劳而无功 C. 兴隆 流言 钻牛角尖 万无一失 D. 赞颂 景仰 为民请命 安贫乐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感情色彩。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词语都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或褒扬,或贬斥,或中性;作答时,要依据词语的含义甄别其带有的感情色彩。‎ A项,“剥削”、“自夸”、“自欺欺人”为贬义词;‎ B项,“顽固”、“自以为是”为贬义词;‎ C项,“流言”、“钻牛角尖”为贬义词。‎ 故选D。‎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无情的地震摧毁了他们的家园。‎ B. 他的话有很多漏洞,不能相信。‎ C. 学习是不能靠投机取巧的,只有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 D. 班会课上,他夸夸其谈,出众的口才使大家十分佩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词语使用的能力。解答词语题,一般从以下地方思考: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三、要注意词语使范围,搭配的对象;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等。‎ A项,摧毁,指用强大的力量破坏;句中用于地震破坏了家园,使用正确;‎ B项,漏洞,常常指说话、做事等有不周密的地方;句中用于修饰“他的话”,使用正确;‎ C项,投机取巧,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私利,也指靠小聪明占便宜;句中说“学习是不能靠投机取巧的”,指在学习上不能靠耍小聪明,使用正确;‎ D项,夸夸其谈,指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是贬义词;句中用“夸夸其谈”形容“他”让大家佩服的口才,感情色彩不对,使用错误。‎ 故选D。‎ ‎7.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句子的横线处,排序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 ‎   ①要道    ②完整    ③重要    ④完好    ⑤防御    ⑥要地    ⑦造型 ‎ 长城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烽火台等多种 工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其中,山海关是明长城的 关城,建筑 美观、气势雄伟,号称“天下第一关”。嘉峪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城,自古为军事 和“丝绸之路”的交通 ,也是现在保存最  的一段古代关城。八达岭长城是中国长城中保存最 的一段。它横亘于崇山峻岭之中,地势险要,气势磅礴。八达岭长城已成为万里长城的代表和举世闻名的观光胜地。‎ A. ⑤②⑥⑦①④③ B. ③⑤①⑥⑦②④‎ C. ③⑤⑦①⑥④② D. ⑤③⑦⑥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个空前面列举的都是防御工事,后文有“防御工程体系”,可知此处应填⑤;第二个空强调山海关在明长城中的地位,应填③;第三个空根据后文“气势雄伟”,可确定此处应填⑦;第四和第五个空,根据“自古为军事”“‘丝绸之路’的交通”,可确定应填⑥和①;第六个空强调的古代关城,用②比较好;而第七个空强调的是长城中的一段,用④恰当。‎ ‎8.下列各句中画线的关联词语,使用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种认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查,并且是反复的检查,就能证明是不是真理,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C. 我们虽然不一定都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 D. 尽管于勒叔叔一直没有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答案】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A项主要是考查区别“只要……就”和“只有……才……”的关联词的不同。“只要……就”表示条件非唯一。如:只要A就B ,A是B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只要”则强调的是必要条件,即“就”后面的内容要实现,“只要”的条件是必备之一,但不是唯一。‎ ‎“只要……就……” 有之必然。“只有……才”表示条件唯一。如:只有A才B, A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即“才”后面的内容要实现就必须做到“只有”的条件,且条件往往是唯一的。“只有……才……” 无之必不然。所以A项中把“只要……就”换成“只有……才……”正确。其他三项都正确。故选A。‎ ‎9.将“夜色越来越浓了。”插入下面语段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琥珀色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①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②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了。③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④‎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衔接的能力。句子的衔接要求语句连贯,顺序合理,过渡要自然,上下文必须互相照应。一般遵从以下几点:陈述对象要一致;前后句式,句子结构要一致;看语句顺序,要符合思维逻辑;看词语照应,考虑词脉的相承性;看画面色调,看画面的相融性;看上下文押韵,看音韵的和谐性;看标点符号,考虑结构的层次性。‎ 依据“晚霞”“薄暮”“赶着”等词语,可知前三句描写的是夜幕降临之前的景象,依据“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可知后一句讲的是夜幕降临之后的景象。所给句子“夜色越来越浓了”领起下面夜幕降临的景象,所以应放在③处。‎ 故选C。‎ ‎10.下列括号内的缩句,与原句的基本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 我通过熟人,买了一辆限价车。‎ ‎(熟人买了一辆车。)‎ B. 我们班同学们全部过了本科线,送给了班主任一个大大的惊喜。‎ ‎(同学们给了班主任一个惊喜。)‎ C. 在上学期, 扎西放学后一直在教室里努力学习。‎ ‎(扎西一直努力学习。)‎ D. 在当今社会,绿色环保理念已经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当今社会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压缩句子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与原句的基本意思相符的一项”。题中C项,“扎西一直努力学习”缺少了原句中的必要附加条件“上学期”,改变了句子意思。‎ ‎1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增加。‎ B. 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C. 绿色食品近几年越来越受老百姓的青睐。‎ D. 能否实现个人目标主要取决于自己虚心刻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语病类题目,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等。‎ A项,搭配不当,“水平”与“增加”不能搭配,把“增加”改为“提高”。‎ B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把“不管”改为“尽管”。‎ D项,两面对一面,“能否”是两面,“虚心刻苦”是一面。‎ 故选C。‎ ‎【点睛】高考对病句的类型明确界定为六种: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平时应把握考查要点并切实领会实质,有针对性地进行考点复习。辨析病句方法:1、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注意分析比较,明辨原因。2、紧缩法。去掉句子的枝叶部分(定、状、补)紧缩出主干,看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无问题,再检查枝叶部分。3、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的结构造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有无问题便清楚了。4、逻辑意义分析法。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看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 ‎12.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柳树的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拟人)‎ B.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铁杆上,就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比喻)‎ C.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设问)‎ D. 小鸟忽然出来了,猫倒像吓了一跳,往后躲了躲(比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掌握修辞手法的能力。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借代、对偶、夸张、设问、反问等,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并熟练运用常见修辞的手法。‎ A项,本句将“柳树”拟人化,即“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这些都是形容人的词语,此处赋予了柳树以人类的行为特点,句中用到了拟人修辞手法。选项判断无误。‎ B项,“浮光”与“静影”相对应,“跃金”与“沉壁”相对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句中用到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选项判断无误。‎ C项,先有“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紧接着有对上一问句的回答,句中用到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选项判断无误。‎ D项,没有喻体,不符合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句中没有用到比喻的修辞手法。选项判断错误。‎ 故选D。‎ ‎1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感受到人生使命是那样庄重儿迫切。‎ B. 孟子说:“斧斤以时入山林”。就是说,伐木要择时,不能滥砍、滥伐。‎ C. 家园——这个饱含深情的温暖词汇,其基础全在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D. 很多东西溢满了我的心:草木、鸟兽、云彩等……,成为内心的永恒。‎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的能力。作答时,应注意:1.准确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和作用;2.在正确感知句意、段意的基础上,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以便准确判断、合理使用标点符号;3.认真审读题干,准确捕捉有关标点的考查信息,揣摩命题者的设计意图和规律。‎ A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书名,把双引号改为书名号;‎ B项,“斧斤以时入山林”句号在引号内;‎ D项,等和省略号不能同时使用。‎ 故选C。‎ ‎14.下列各项,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喜欢唱韩红的歌曲,因为她的歌曲已经我的心灵深深地震撼了。‎ B. 我喜欢唱韩红的歌曲,因为她的歌曲已经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C. 韩红的歌曲我喜欢唱,因为她的歌曲已经震撼了我的深深地心灵。‎ D. 韩红的歌曲我喜欢唱,因为她的歌曲已经震撼了深深地我的心灵。‎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分清词语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正确的排列词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词语的归类或排列,常见的可以从词语所代表事物的性质、特点、用途、概念大小,相关相对关系等方面来考虑。B项,前句交代喜欢的内容,结合“因为”解释原因;然后分析“歌曲”和“心灵”的关系,是“歌曲”震撼了“心灵”,综合B项正确。‎ ‎15.下列诗词名句的作者,正确的一项是 A.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 B.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 C.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D.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李商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名家名篇,学生一定要多读多记,重点对文章作者、文体、作品出处、文学流派以及里面的经典名句做仔细识记。‎ A项,诗句出自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B项,诗句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C项,诗句出自王安石的《夜泊瓜洲》。‎ 故选D。‎ 二、阅读(每小题3分,共4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章,然后完成各题。‎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第二十八章 ‎16. 对文中语段的断句,正确的是 A.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B.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C.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D.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7. 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以:把 B. 爱:慈爱 C. 敬:尊敬 D. 恒:一定 ‎【答案】16. A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这段话的大意是:君子把仁爱存在心中,把礼让存放在心中。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作答本题,可以依据句意与结构对称的原则。“以仁存心”与“以礼存心”结构对称,它们都在说君子的行为,故从二者之间断开;“仁者爱人”与“有礼者敬人”结构对称,讲了仁者和有礼者的品行,故从它们之间断开;“爱人者”与“敬人者”相对,“人恒爱之”与“人恒敬之”相对,故从它们之间断开。通过以上分析,断句如下: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D项,恒:经常,常常;“人恒爱之”,意思是别人也经常爱他。‎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各题。‎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甲)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乙)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丙)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没有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他恼火,请求调动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这是懦夫讲的话。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一定要出门吗?也不一定,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把你所谓困难问题的“来源”找到手,“现状”弄明白了,你的这个困难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18. “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是从第1段摘出的一句话,‎ 它应处在文章(甲)(乙)(丙)三处中的( )处。‎ A. 甲 B. 乙 C. 丙 ‎19. 作者在第3段针对不作调查的现实,提出了哪两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抄原文语句答)‎ ‎①‎ ‎②‎ ‎20. 第4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A. 例证法 B. 引证法 C. 比喻论证法 D. 对比论证法 ‎21.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A. 调查像“十月怀胎”,要有一个过程。‎ B.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C. 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 D. 调查要有正确的方法。‎ ‎【答案】18. A 19. (1)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 ‎(2)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 20. C 21. B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把握句子衔接的能力。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其次,依照句子衔接的要求,看看是否语句连贯,顺序合理,过渡自然;另外,上下文必须互相照应。‎ 第1自然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先从正面说明调查研究的办法,第1题所给的语句“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论述了调查研究为什么能解决问题,是紧承对调查研究这一办法的陈述而进一步论述的,而后面,是从反面来说“不作调查”的结果。所以,该句应放在(甲)处。‎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时,准确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另外,还要注意一些语言标志,如表示总结或解说的词语等。‎ 作者在第3段针对不作调查的“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进行了批评,认为他们是懦夫,既而提出了两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一,亲自实践,“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第二,作者对于“一定要出门”的问题进行了否决,进而提出第二种方法:“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掌握常见论证手法的能力。常见的论证手法有:事例论证、比喻论证、正反论证、假设论证、引证法等。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常见的论证方法,并做到能够熟练运用。‎ 第四段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把调查比作“十月怀胎”,把解决问题比作“一朝分娩”;作者使用这个论证方法,意在告诉大家,要想解决问题,需要调查。‎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中心论点的能力。作答时,可以依据文章题目、文中关键词句去把握论点;也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推断文章的中心观点。‎ 文章第一段以设问的方式提出观点: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然后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说出调查与不调查的后果不用。第二段对一些领导干部不做调查、指手画脚的情况进行批评;第三段针对不作调查的现实,提出了两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第四段,用比喻论证法,论证了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的观点。可见,本文的观点是“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三)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各题。‎ 欲笺心事 魏荣冰 ‎①在我的书柜里,保存着厚厚一摞书信,它们静静躺在那儿,宛如一份珍稀标本,记载着我流年中的碎影。‎ ‎②写信,无疑是丰沛生命中最温情的时刻。当黄昏来临,晚风在窗棂上低吟,一个人独处静室,拧开灯盏,临窗展笺,凝神挥笔。在笔尖和纸张轻轻的摩擦中, 一个个美丽的字符,如一只只精灵的蝴蝶,轻飏曼舞;如一颗颗溜圆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内心深处那些酽酽的情思,举凡对父母的牵挂,对子女的关爱,对亲友的思恋,便一起涌上心头,化作殷殷慰藉,缕缕情丝。千言万语,滔滔不绝,那是酣畅淋漓的倾诉。‎ ‎③等候来信的过程则充满焦虑,翘首以待的急切,遥遥无期的煎熬,结局未卜的惶惑,全交织在一起。在音讯隔绝,邮路不畅的年代,这种等待甚至会使人陷入一种心理的挣扎和纠结,既想尽快得到讯息,又唯恐在来信中受到打击。如得知亲人遭遇灾病,朋友患难变故,恋人移情别恋。宋之问诗“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所传达的复杂情感与此相似。‎ ‎④书信因其私密而具有唯一的性质。“欲笺心事,独语斜栏”,一封信往往只写给一个特别的对象,那些萦绕在字里行间的声音,是携带独特嗓音的告白。字斟句酌地写好之后,再三犹豫地装入信封,郑重其事地写上地址姓名,然后贴上邮票,投入邮箱,一封书信便开始看千山万水的旅行。收信人置身于一个高度私人化的空间,用颤抖的双手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将那一页页纸笺放在面前,迫不及待地读下去,用心品味文字间游走的缠绵情思,用双手摩挲着纸页,从那些包含着写信人独特气质的笔迹中,感觉到写信人的体温和气息,闭眼遐思,恍惚之间那熟悉的容颜和深情的话语,便从纸上走到眼前。‎ ‎⑤在历史长河中,书信作为人类传递内心隐秘情感的一种方式,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书信文化。在我国古代,在名字上就有尺牍、尺素、尺翰、尺简、雁书、鱼书等称谓,不一而足。在书信往来中,有许多典故,如鱼书尺素、雁足系帛、青鸟传信等。每一个典故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动人的传奇故事,沉淀着一段深厚的纯真情感。我国历史上那些著名的书信,譬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诸葛亮的《诫子书》以及《傅雷家书》等,皆以一种文化经典的力量,穿越苍茫的历史时空,深深植入人们的情感记忆。‎ ‎⑥历史的摩天巨轮飞快地旋转,新的风景逼面而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短信、微信、电子邮件等新型的交流方式风靡全球,在这汹涌的潮流中,人类的情感,就像放在流水线上被快速生产、复制和传输。这些快捷的交流方式,固然契合了现代人紧张的生活节奏和直白的心理需求,但也剥夺了我们最后一片精神高地,让漂泊的心灵无所归依。在这可怕的惯性中,书信或许已成为远去时代一声渺茫的叹息。‎ ‎⑦在某个万籁俱寂的夜晚,你是否会像我一样,打开如豆的灯光,铺开一方素笺,沏一杯清茶,醮一管浓墨,在心香袅袅的氛围里,给一个在乎你的人或者你在乎的人,写一封久违的书信?‎ ‎22. ①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3. 与②自然段中所说的写信是生命中“最温情的时刻”,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 千言万语,淋漓倾诉 B. 酽酽情思,无法言说 C 美丽字符,轻飏曼舞 D. 独处静室,凝神挥笔 ‎24. 宋之问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与③自然段中的哪句话相呼应?‎ ‎25. ⑤自然段中,作者所说的“书信文化”包括哪几个方面?‎ ‎26. 下列说法,不符合⑥自然段文意的一项是 A. 作者对书信未来的发展充满担忧。‎ B. 新型交流方式不利于内心隐秘情感的交流。‎ C. 传统书信受到挑战,作者感到很无奈。‎ D. 新型交流方式契合了作者的心理需求。‎ ‎27. 下列说法,不符合⑦自然段作者思想倾向的一项是 A. 建议人们写书信 B. 劝导人们写书信 C. 是否写信无所谓 D. 希望人们写书信 ‎28. 依据下列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 ‎(2)对每一字、每一句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 )‎ ‎(3)形容四周非常静寂,没有一点声音。( )‎ ‎29. 下列理解,不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A. 著名书信具有一种文化经典的力量 B. 书信是传递隐秘情感的最好方式 C. 我国书信文化系统完整,源远流长 D. 书信能表现出写信人的书法技能 ‎30. 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散文 B. 记叙文 C. 小说 D. 说明文 ‎【答案】22. 珍惜 怀念 23. B ‎ ‎24. 既想尽快得到讯息,又唯恐在来信中受到打击 ‎ ‎25. 名称 典故 著名书信 26. D 27. C ‎ ‎28. (1). (1)小心翼翼 (2). (2)字斟句酌 (3). (3)万籁俱寂 29. D 30. A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作答时,找出句子所在的位置,依据上下文,揣摩作者的情感;或者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体味词语背后的含义,由此把握句子表达的情感。‎ ‎“珍稀”本是珍贵稀少之意,把书信比作“珍稀标本”,表明作者对那摞书信的珍惜之情;“记载着我流年中的碎影”,说明书信的内容与作者的成长经历有关,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意。‎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第二段“内心深处那些酽酽的情思,举凡对父母的牵挂,对子女的关爱,对亲友的思恋,便一起涌上心头,化作殷殷慰藉,缕缕情丝。千言万语,滔滔不绝”,可见并非“无法言说”。‎ 故选B。‎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说长年离家在外,得不到一点故乡的音信,不知故乡情况如何,家人是否安好,因此越走近故乡,内心就越发恐慌。本文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所传达的复杂情感与此相似”,“此”指代的内容就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的含义。结合上文来看,“此”指的是“既想尽快得到讯息,又唯恐在来信中受到打击”。‎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时,准确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另外,还要注意一些语言标志,如表示总结或解说的词语等。‎ 第⑤段首先提出了书信文化的概念,然后提到了书信的“名称”,书信“在名字上就有尺牍、尺素、尺翰、尺简、雁书、鱼书等称谓,不一而足”;既而提到了“典故”,“在书信往来中,有许多典故,如鱼书尺素……沉淀着一段深厚的纯真情感”;最后又提到了“著名书信”,“我国历史上那些著名的书信,譬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深深植入人们的情感记忆”。‎ 由此可见,“书信文化”包括名称、典故、著名书信三部分。‎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 D项,依据原文“也剥夺了我们最后一片精神高地,让漂泊的心灵无所归依。在这可怕的惯性中,书信或许已成为远去时代一声渺茫的叹息”,可见“新型交流方式契合了作者的心理需求”错误,作者认为这种方式剥夺了最后一片精神高地。‎ 故选D。‎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依据所给的选项,到文中筛选,理解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倾向,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C项,文中说,“你是否会像我一样……给一个在乎你的人或者你在乎的人,写一封久违的书信”,这是作者对写信的呼吁,而非“是否写信无所谓”。‎ 故选C。‎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所给的解释,筛选文中成语的能力。作答时,需要考生能够掌握常见成语的含义,课下多注意积累,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文中用“用颤抖的双手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表达人们拆开信件时的激动和谨慎。‎ 字斟句酌:对每一字、每一句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文中用“字斟句酌地写好之后”表达写信的慎重态度。‎ 万籁俱寂:形容四周非常静寂,没有一点声音;文中用“在某个万籁俱寂的夜晚”,表达夜晚的宁静。‎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A项,信息在原文第五段,原文为“譬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诸葛亮的《诫子书》以及《傅雷家书》等,皆以一种文化经典的力量”。‎ B项,信息在原文第五段,原文为“在历史长河中,书信作为人类传递内心隐秘情感的一种方式,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书信文化”。‎ C项,信息在原文第五段,原文为“在历史长河中,书信作为人类传递内心隐秘情感的一种方式,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书信文化”。‎ D项,原文无依据。‎ 故选D。‎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体知识的掌握,注意掌握不同文体的特点,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我”书柜中珍藏着书信,引出下文对书信的具体介绍,第二段写“写信”时的感受,第三段写等信的心情,第四段写书信的性质,第五段写书信的历史,第六段写书信在当今时代的命运,第七段表达借书信传达情感的愿望。整体看来,本文是借写信抒发自己的内心感触,是一篇形散神聚的散文。文内没有叙事,排除记叙文;不以塑造人物和情节为主,排除小说;不是说明书信的情况,排除说明文。‎ 故选A。‎ 三、写作60分。‎ ‎3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年轻人在海边认识了几位垂钓者,他和其中一位有了以下的对话——‎ 年轻人:“一整天都待在一个地方钓鱼,不觉得枯燥吗?”‎ 钓鱼者:“因为喜欢,自然会找到钓的乐趣。”‎ 年轻人: “钓鱼时为什么要不停地上下抖动竿子?这多累啊!”‎ 钓鱼者:“只有不停地抖动鱼竿,鱼才会咬钩啊。不累,怎么能钓到鱼呢?”‎ 年轻人:“如果钓了一天,看到别人满载而归,自己却一无所获,你难受吗?”‎ 钓鱼者:“我们是一起来钓鱼的,他们钓到鱼我也很高兴。我想,只要坚持,我也能钓到鱼。”‎ 年轻人豁然开朗:做一件事情,只要喜欢,就能从中找到乐趣;只有辛勤劳作,坚持不懈,才能有收获;与别人分享成功,也是一种快乐。‎ 读完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呢?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诗歌、戏剧除外。‎ ‎【答案】做一棵坚持的树 树紧紧抓住脚下的土地,顽强抵抗风暴的欺凌。十年以后,它枝繁叶茂,笑傲春风。‎ ‎ ——题记 ‎  如果你能坚持攀登雪山,那么山顶的雪莲就会为你绽放它迷人的微笑;‎ ‎  如果你能坚持穿越漫长的黑夜,那么明亮的启明星就会毫不犹豫地为你指明方向;‎ ‎  如果你能坚持踏过一路的坎坷,那么蔚蓝的大海就会向你敞开它宽广的胸怀。‎ ‎  坚持是如此美丽,它散发着理性的光芒,充满了坚忍的力量,支撑着我们不断追求真理,走向成功。‎ ‎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让学生们说一说空气中有什么味道,一个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是苹果的味道。在苏格拉底的一再追问下,更多的学生都回答是苹果的味道。最后只有一个学生没有举手,苏格拉底问:“难道你真的没有闻到苹果的味道?”在其他学生异样的眼光中,这个学生坚定地点了点头。最后,苏格拉底指着这个学生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个假苹果。”这个学生就是柏拉图。他坚持自己真实的感觉,不苟同他人,几年后,他成为了著名的哲学家。‎ ‎  离开了坚持,真理会常常与我们擦肩而过,而事业也往往很难成功。‎ ‎  他是一个神话,他是物理界的一个传奇人物。他提出了相对论,开启了科学历程的新纪元。但他在研究黑洞时,却中途放弃了,因为他感觉最终得到的结论会与他预想的结论相反。谁知几年后,他放弃了的这一论题却被另一位物理学家证明,他懊悔地说:“我本来是可以成功的,但我放弃了。”‎ ‎  上帝是公平的,他把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放在了山的那一边,只要你坚持走过去,成功的曙光就会毫不吝惜地照向你;但如果你一旦放弃,就算近在咫尺,胜利女神也会悄然离去。‎ ‎  坚持,不仅是一个人成功的必由之路,而且还是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根本。我们都知道那个挖井人的故事:如果他能坚持一处挖下去,就会找到水源,肯定不会落个渴死的下场。他的功亏一篑让人惋惜。激情也许可以启动前行的脚步,但只有坚持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做一棵坚持的树吧,把根深深扎进泥土里,“任尔东西南北风”,始终坚信:“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这道作文提供的材料,是关于钓鱼者的对话。对话含有多种解读方法,但材料最后一句直截了当地给我们总结了三种启示:“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做一件事,只要喜欢,就能从中找到乐趣;只有辛勤劳作,坚持不懈,才能有收获;与别人分享功,也是一种快乐。”这三种启示,即写作的角度。考生可以直接选用其中一种,作为中心论点,写一篇议论文;或选择其中一种,作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文。‎ 立意:‎ ‎1.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2.坚持,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3.与别人分享成功,也是一种快乐 ‎4.心态的重要性 素材:‎ ‎1.莫里哀的父亲是位商人,他希望儿子能继承他的事业。但莫里哀却对经商毫无兴趣,而对戏剧则异常地痴迷。古希腊、罗马等著名剧作家的剧本成了他的精神食粮。他废寝忘食地阅读,并走上舞台,演出戏剧。父亲为此严厉地责备他,并请老师出面规劝他,但莫里哀痴心不改。他诚恳地告诉父亲,他对经商没有兴趣,他喜欢戏剧。父亲见儿子这样醉心戏剧,也就不再勉强。莫里哀后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剧本,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伟大剧作家。‎ ‎2.有一天,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成为像苏格拉底那样学识渊博的学者。苏格拉底没有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开始,大家每天做三百下,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哪些同学坚持了?”教室里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举起了手。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学生:“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有哪几位同学坚持做到了今天?”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柏拉图。‎ ‎3.分享是一种大智慧,懂得分享的人能收获高于常人几倍的快乐。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我醒来,我便思索着如何与他人分享我的快乐,因为那会使我更快乐。”盖茨的确如其所言做到了分享:他与世人分享他最新的研发成果;他与社会分享自己的财富;他在分享中得到了人们的敬重,在敬重里获得了更多的快乐。不会分享的人只能在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中自以为“幸福”地度过每一天。没有分享,便不能开阔心胸,而心胸狭隘如何能有真正的快乐?分享就似一种催化剂,有了它便可以催生出更多的幸福与快乐。‎ ‎4.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饱经沧桑沉浮,却一生淡泊,荣辱自安。常有友人问及他高寿的养生之道,他总是指指客厅墙上高悬的那幅字画,笑而不言。那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副对联: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如意。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倘若心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会被悲观,绝望窒息心智,人生的路途注定是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了。常想一二,就是用心感恩,庆幸,珍惜人生中那如意的十之一二,最终以那分豁达与坚韧去化解并超越苦难。常想一二,因为境由心生——问题本身都不是问题,如何对待它才是最大的问题。常想一二,毕竟,决定生命品质,塑造人生境界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结构层次:‎ ‎《做一棵坚持的树》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以题记和一组排比句作为开头,提出了文章中心:坚持的重要性。在论证部分,文章采用对照式,用柏拉图和爱因斯坦的事例做对比,柏拉图坚持自己的看法,成为著名的哲学家;而爱因斯坦在取得相对论的成功后,放弃了对黑洞的研究,错失成功的机会。文章又引入挖井人的故事,再次证明坚持的重要性。文章最后引用名句,收束全文。整体来看,文章论证充分,层次清晰,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点睛】‎ 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做本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