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学案

学案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学习目标:①明确诗歌中常见的几种表达技巧;②熟练掌握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解题方法和基本步骤。‎ 自主学习 表达技巧,或称写作手法,一般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借代等。二是表达方式,主要是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描写方式包括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实写、虚写,动景、静景,近景、远景,白描、细节等。三是表现手法,包括一些具体的表现技巧,如烘托、反衬、对照、渲染、铺垫,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等等;也包括形象意义的表现方式,如象征;也包括联想、想象等组织材料的方式。四是构思立意技巧,如起承转合、以小见大、以景结情等。‎ 考向一 修辞手法 古人十分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采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的作用说说而已。‎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 ‎(3)诗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1  [2015·天星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②‎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③。‎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 ①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浮梁:今江西省浮梁县。③裁冰:比喻构思新巧。‎ ‎“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②以景结情,回答了前句的设问,这秀美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关注两点:①诗句使用的具体的艺术手法,如修辞手法、结构特点、景与情的关系等。②相关手法在诗句中的应用及表达效果等。如从前一句的“眉样翠”和后一句的“镜般明”中可以看出,这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还要注意这两句在词的最后,并且是景物描写,使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等。‎ 技法探究JIFATANJIU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的答题方法 ‎1.解读诗句,理解诗意。‎ ‎2.定位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如“欲把西湖比西子”,一眼便能看出使用了比喻的修辞。‎ ‎3.规范作答。‎ 答题模板 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格;‎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格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格的艺术效果,即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公式:点明修辞手法+结合诗歌分析其具体运用+使用效果。‎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1.[2016·贵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首联和尾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本诗要表达的情感对象,即诗人对人生的理解。(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只能留下浅浅的痕迹。‎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诗句阐释手法,最后分析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台城游 ‎[宋]贺铸 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台城游冶,襞笺能赋属宫娃。云观登临清夏,璧月流连长夜,吟醉送年华。回首飞鸳瓦,却羡井中蛙。    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樯影落寒沙。商女篷窗罅,犹唱《后庭花》。‎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词的上片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台城游冶”到“吟醉送年华”用生动的史实铺叙六朝最后一个君主陈叔宝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最后两句与前面的诗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以“回首”二字,由繁华陡折至败亡,以“却羡”二字,漫画似的勾勒出被隋兵攻破金陵,陈后主走投无路,最后连井中蛙也做不得的悲惨结局,表达了词人对这些群丑的愤怒与鄙弃。‎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上片主要采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解答本题时,要将对比的双方分析清楚,还要分析表达效果。‎ 考向二 表达方式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针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进行鉴赏。以描写、抒情为考查重点。表述如下:描写可分为正侧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表志等)。‎ ‎[设问方式]‎ ‎(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 ‎(3)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词)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 ‎(4)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试作简要分析。‎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 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愤激之词,意为漂泊无家。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②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颇有杜甫的气骨。思想感情的沉郁和表现手法的沉着含蓄是形成杜甫气骨的主要因素。本诗表达了诗人漂泊无归、忧国伤时的感情。起句破空而来,忧愤满腹,领起全篇。诗的第一句实际照应了题目,“江月”点明了“野泊对月”。第二句“逋逃”言漂泊无家,点足“野泊”二字。颔联中两句动静结合,寓情于景,气象开阔。上句从视觉角度写,描绘天上参横斗转,地上茫茫洞庭,点明诗题中的“野”字,亦可见“对”之久,始见斗柄纵横;下句从听觉角度写,写听角伤怀之感,角声暗寓兵乱,“凄断”二字可见诗人内心悲怆、忧伤之重。颈联写“客泪”与“归心”,点明诗人游子的身份,写自己漂泊在外,对家人和朋友思念依旧,对国家的担忧仍在。尾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 ‎[原文翻译] 可惜江中的明月在战乱中仍然明亮,它应该还了解为逃避战乱而客居他乡的病人的情感。天上参横斗转,地上茫茫洞庭,凄凉的角声隔断了岳阳城。酒杯中再落上漂泊他乡的游子眼泪,思乡之愁溅起,洞庭湖中浪涛卷着归心暗暗吃惊。想问问迁移不定的朝廷的消息,但是那些盗贼仍然横行在中原故土之上。‎ 技法探究JIFATANJIU 鉴赏诗歌手法的要领 ‎1.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应注意的四点 ‎(1)明确诗歌写了哪些景物(或事物),这些景物(或事物)有什么特点。‎ ‎(2)结合诗意,分析诗中景物或事物的特征是如何体现的。可以从写景的顺序(如点面、高低、远近等)、写景的角度(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写景的方法(如渲染烘托、对比衬托、列锦、白描、动静、虚实、抑扬、明暗、联想、想象等)等方面分析。‎ ‎(3)联系相关诗句分析这种描写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 ‎(4)规范答题。仔细解读题干(如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某某景物的?这首诗的写景有什么特点?请从某某角度,分析这首诗写景的妙处),依据题干中隐藏的信息(如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答题要点等),并结合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整体把握,分条作答。‎ ‎2.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的答题方法 ‎(1)判断诗歌抒情的方式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是间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还是借史抒情、借事抒情。如是写景抒情诗,则应区分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联系相关诗句分析这种抒情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如借景抒情,则需要明确是乐景乐情、哀景哀情还是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3)规范答题。仔细解读题干(如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这首诗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这首诗的某一联的抒情特点是什么),依据从题干中挖掘出的暗示信息(如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答题要点),并结合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整体把握,分条作答。‎ 答题模板 第一步:明方式,指出诗歌表达方式的显著特点;‎ 第二步: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如何运用;‎ 第三步:析作用,简析表达方式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 ‎1.[2015·陕西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寒食[注]‎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 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作寒食节。‎ 试从景与情的关系方面分析诗歌的前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的前两句写江南二月繁花竞发、花满枝头的美好景象,以及诗人贫居异乡、于寒食节思亲念远的痛苦与悲伤。这两句诗一写繁花似锦,一写痛苦伤悲,以乐景衬托哀情,其情更苦。‎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本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却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诗歌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解析 本诗四句写了四个场面,全部是叙述和描写的语言,丝毫不带有作者的观点态度,但作者的观点态度又充满在字里行间,显示了高超的表现艺术。白描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回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中“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的提示语,自然会联想到白描的手法。‎ 考向三 表现手法 近几年来高考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最常见的有:对比、衬托、象征、渲染、烘托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做题中,当题目问及表现手法时,往往把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描写方式及修辞手法也纳入其中。‎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试分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 ‎(3)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句进行赏析。‎ ‎(4)试分析本诗使用的表现手法。‎ ‎(5)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的?‎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    [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注]。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 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或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雪与梅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 对这首词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写“雪”和“梅”这一点,考生不难判断,但对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作分析,却应细斟酌。对这首词的解读,历来有“抑雪扬梅”说与“扬雪抑梅”说两种:有人认为这首词是通过雪花与梅花的对比,着意歌颂梅花的品格。也有人认为,这首词虽然题作“雪中看梅花”实际上是“梅花零落之时看雪花”:天风吹得梅花四处飘落,它的唯一的优势——香,也零落殆尽,而雪花比梅花更厚实、更能随意飞舞、傲啸于天地之间。考生应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解读作答。只要分析得有道理即可。‎ 技法探究JIFATANJIU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应注意四点 ‎1.明确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如衬托、对比、渲染、象征等。‎ ‎2.结合诗意,分析诗中的景物或事物的特征。如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就用了象征手法,用青松象征革命者。‎ ‎3.联系相关诗句分析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应用情况。‎ ‎4.规范答题。‎ 答题模板 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第三步:阐明此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即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 ‎1.阅读《关雎》的开头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四句运用了起兴的手法,首句借雎鸟一声声的相互和鸣起兴,引起男子无限的情思,想到那位美丽贤淑的少女,正是自己理想的佳偶。(说“比兴”也正确,兴中有比)‎ 解析 这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对其主旨历来有不同的理解,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爱情诗,描写青年男子对理想爱人的追求。雎鸠,是一种水鸟,传说这种鸟儿雌雄相爱,情真意专,形影不离。‎ ‎2.[2015·大庆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联系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简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乐景反衬哀情。作者本欲赏花遣愁,出现在面前的却是竞相吐艳的红海棠。作者联想到自己滞留他乡,韶华不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因此,红绿满眼的海棠和栏杆反衬了作者深深的乡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海棠红近绿栏杆”承“花消遣”而来,描写了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的画面。词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然而目触之处却是竞相怒放的红海棠,这更增添了其心中的悲愁。通过诗中暗含的凄凉之意,不难分析出此句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 考向四 结构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心高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照应、过渡、线索、悬念、开门见山、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欲扬先抑或先扬后抑、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具体的构思技巧,对于提高诗歌表现力有很大作用。‎ ‎[设问方式]‎ ‎(1)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 ‎(2)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4)这首诗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技巧?请简要分析。‎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4  [2016·山西四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      酒泉子 ‎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上片首句写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尽日凭栏楼上望”句表明作者终日留恋,望而未停,足见西湖之美。“三三两两钓鱼舟”句写风物,“岛屿正清秋”句写背景,相映生辉。下片前两句,继续写当日楼上见闻,前句写声,摹笛声渺茫幽远、似有若无的韵致;后句写形,用“忽惊起”状白鸟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闲整钓鱼竿”不仅呼应上片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词之下片,营造出钓翁隐没的寥廓苍茫的背景,以景寓情,寄托了作者“出尘”的思想情感。‎ 技法探究JIFATANJIU 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的三个切入点 ‎1.积累有关结构技巧的鉴赏知识。古代诗歌,通常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前面的景物为后面的议论或抒情作铺垫,而后面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情感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来阐发的。此外,我们还应特别注意诗歌常见的结构技巧,如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画龙点睛、过渡、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2.理解诗意,定位技巧。如果考查开篇句的作用,则为开门见山、总领全诗、为后面的诗句作铺垫等。如果考查中间诗句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或承上启下。如果是结尾诗句的作用,一般是画龙点睛、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如果考查全篇的构思特点,一般是层层深入或一字贯穿。‎ ‎3.分析表达效果,并规范作答。‎ 答题模板 第一步:明技巧。就是明确结构技巧;‎ 第二步:析运用。联系诗句分析这种结构技巧的具体运用情况;‎ 第三步:说效果。分析这种结构技巧的艺术效果。‎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唐]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②。‎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 ‎[注] 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 ‎2.阅读下面这首曲,回答问题。‎ ‎[双调]大德歌·秋 ‎[元]关汉卿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这首曲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秋景开头,又以秋景作结,首尾呼应。全曲由物及人,又由人及物,情景相生,物我交融,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 解析 开头写景,结尾又写景,很容易想到首尾呼应的方法。‎ 课后对点集训 第一板块 修辞手法 ‎1.[2016·安徽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注]‎ 淮上女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注] 南宋宁宗嘉定末,金国军队南侵,掳掠了大批淮上良家女北归。作者即其中之一,她于泗州客舍题写了此词。‎ 请对“万顷烟波万顷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作简要的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反复、夸张、比喻的手法。反复是将两个“万顷”间隔使用,夸张是把烟波的面积夸大,比喻是把愁比作烟波。这就突出了烟波之广、忧愁之多,同时使抽象的愁具体化,更具动人的力量。‎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指明手法,然后要指明手法的运用情况,最后还要指出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 这是遭金掳掠的女子题于客舍的一首词,它表现了被掳掠的女子那种欲哭无泪的悲愤心情。上阕写她被掳北去,不得不离别故乡的沉痛心情。远望淮山高耸,绵延千里,淮水浩渺,烟霭迷蒙。“隐隐”写山,“悠悠”写水,突出了故乡山水之美,其中蕴含着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也写出了对家乡的不舍。“千里”与“万顷”两次出现,反复和夸张手法的运用,突出愁恨之多且深。同时这两句又运用了比喻手法,以山喻恨,以水喻愁,而且前面加上了“千里”和“万顷”的定语,就把恨和愁具体化了。下阕,“山长水远”是说离家乡越来越远,“遮断行人东望眼”则是说希望再看家乡一眼而不 能。所谓“恨旧愁新”,指其复杂的情感,其中有对金人的,有对南宋的,有对自己未来的。尤其是对未来的屈辱生活的担忧,使她欲哭无泪,深沉的悲愤之情,都在“东望眼”和“有泪无言”的细节描写中表露无遗。‎ ‎2.[2016·福建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念奴娇·送张明之赴京西幕 刘仙伦 艅艎①东下,望西江千里,苍茫烟水。试问襄州②何处是?雉堞连云天际。叔子③残碑,卧龙陈迹,遗恨斜阳里。后来人物,如君瑰伟能几?‎ 其肯为我来耶?河阳下士,差足强人意。勿谓时平无事也,便以言兵为讳。眼底河山,楼头鼓角,都是英雄泪。功名机会,要须闲暇先备。‎ ‎[注] ①艅艎:大船。②襄州:襄阳,京西南路所在地,南宋时宋金对峙的前沿。③叔子:西晋人羊祜的字,他镇守襄阳十年,曾积极策划灭吴,后人因此为他在岘山立碑。‎ 词作的上阕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设问。“试问襄州何处是?雉堞连云天际”,一问一答,点出张明之所要去的地方(反问。“如君瑰伟能几”,像你这样的人能有几个呢?高度赞美了张明之的才能)。②夸张。“雉堞连云天际”,“雉堞”与云朵相连,极写襄阳城墙之高。③对偶、用典。“叔子残碑,卧龙陈迹”,运用对偶的手法,引用了羊祜、诸葛亮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明了词人的心迹。‎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应逐句分析词作的上阕。题干明确要求回答修辞手法,考生要在明确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的基础上,根据词句的具体内容以及所给注释来分析判断。注意,只回答修辞手法,答案是不完整的,还要分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 上阕,“艅艎”三句从送客之地落笔。“试问”两句展开对襄阳的描写,词人的眼里甚至清楚地出现了那里连云的“雉堞”。“叔子”三句写曾经在襄阳的叔子、诸葛亮的遗憾。“后来”两句盛赞张明之才华横溢。下阕,“其肯”三句是词人对京西南路安抚使辟张明之一事的评论,赞扬其礼贤下士的作风。“勿谓”两句则勉励张明之入幕后,加强战备,不要“以言兵为讳”。“眼底河山”三句,转入抒情,表现了词人对国事的关心,极富鼓舞人心的力量。结尾“功名”两句,再次勉励张明之抓住入幕这一时机,建功立业。送别之际,一再以国事和建功立业相勉励,两人之间愈显亲切,词人的情意也就愈显诚挚了。‎ 第二板块 表达方式 ‎1.[2016·重庆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 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际,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①光阴能有几?金龟②解尽留无计。寄语东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注] ①九十:春光三个月共九十天。②金龟:指所佩的玩饰,唐代诗人贺知章曾经解金龟换酒,以酬李白。‎ 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下片运用了反问、用典、直接抒情等表达技巧。“九十光阴能有几?”一句巧用反问,突显了春光之短暂;“金龟解尽留无计”运用贺知章解金龟换酒以酬李白的典故,表达了即使解尽金龟换酒相留,也不能挽留住春天的脚步的遗憾;最后三句直抒胸臆,为驱遣春愁,东城买醉,喝他个一醉方休,以换取暂时的欢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回答此题时,应结合全词和所给注释,具体分析该词下片中的句子的深层含意,明确其使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词的内容具体分析使用这些表达技巧有什么效果。‎ 诗歌鉴赏 此词作者借咏春抒发心中不平,旨在借春愁感慨人生。上片描写春雨中的自然景象,无论是被笼罩在青烟中的杨柳,还是依恋着树枝的湿花,都浸润着作者心境中一派愁苦郁闷的情绪。“恋树湿花飞不起”一句,生动形象地将失意之人愁绪绵绵难遣的情况表现出来,于旷达之中隐寓着淡淡的人生好景难长的忧伤,韵致全出。上片结尾“愁无际,和春付与东流水”两句,以情绪的转变自然地引出下片有关人生的感喟,春光短暂,还不如将金龟换酒,及时行乐。此词写春季雨景,以抒愁怀,进而感念春光易逝,华年难留,不如及时行乐。全词格调似豪迈而实凄苍,而语句工丽俊美。结尾两句,仔细品味,足见作者所谓“而今乐事”即及时行乐背后的悲怆。‎ ‎2.[2016·长春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别宋常侍 ‎[隋]尹式 游人[注]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注] 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 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诗人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运用想象(虚写),设想分别之后,自己因思念友人而失眠,由失眠得以听到静夜里如泣如诉的鸟啼声和风声。诗人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②,若个③书生万户侯?‎ ‎[注] ①钩:一种弯刀,属于武器。②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绘开国功臣24人画像以示表彰。③若个:哪个。‎ 这两首诗所用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马诗》借物抒情,写出一匹骏马渴望驰骋疆场,通过慨叹马的命运写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不得重用的感慨,显得婉曲而耐人寻味。《南园》直抒胸臆,连用两个反问句,表达了自己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痛快淋漓。‎ 解析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南园》由两个反问句组成,顿挫激越,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三板块 表现手法 ‎1.[2016·银川模拟]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梨花 黄庭坚 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 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倚墙东。‎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次韵梨花》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梨花,《东栏梨花》运用比喻的修辞写梨花。请结合诗歌简析两种手法各自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次韵梨花》中,诗人化用“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说美丽动人的“人面桃花”也比不上如玉的梨花,用正衬的手法表现梨花天然、纯洁之美。(答“用桃花人面的红艳反衬梨花的雪白”亦可。或答“第四句用淡淡月色衬托梨花的素雅纯洁之美”亦可)《东栏梨花》中,苏轼把东栏一树梨花比作“一株雪”,形象地表现了梨花齐放、满树雪白的特点;同时也暗含诗人惆怅、伤春之感——由梨花盛开感到春光即逝。(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手法已经给出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注意答题步骤要全。‎ ‎2.[2015·南昌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 高适 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 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 诗歌首联是如何表现悲的?依据颔联谈谈诗人为何这样悲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联以绚丽的春天景色反衬离别的悲伤。诗人送别相知十年的朋友,此次分别,将相距千里。‎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和诗歌内容的能力。‎ ‎3.[2016·银川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 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本。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词人自己。‎ 词的下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比喻。“光似泼”“气如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②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③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词人的喜悦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对常见的表现手法能够准确辨识,并且能够结合词句进行分析。如本词中“光似泼”“气如薰”明显就是比喻,且下片的前两句还使用了对偶的表现手法。另外,下片前两句主要是写景,而词人的喜悦之情正融于其中,使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第四板块 结构技巧 ‎1.[2016·唐山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月①‎ 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②。‎ ‎[注]  ①该诗写于安史之乱中,此时诗人身陷贼中,与家人远隔。②国西营:长安西部的兵营,是抗击安史叛军的军队。‎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联写秋天将至、月影清朗,引出月光,呼应标题;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了静谧清朗的氛围,又为望月生情、借月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首联“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位于诗歌开头,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考虑其作用,结构上主要考虑其与标题、下文的联系,内容上要具体分析写了什么对象、营造了什么氛围、奠定了什么情感基调等。‎ ‎2.[2016·广州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咸阳怀古 刘沧 经过此地无穷事,一望凄然感废兴。‎ 渭水故都秦二世,咸原秋草汉诸陵。‎ 天空绝塞闻边雁,叶尽孤村见夜灯。‎ 风景苍苍多少恨,寒山半出白云层。‎ 结合全诗,简要说明尾联的运笔之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无尽的风景里,蕴含着人们多少怨恨;唯有寒山高耸,一半笼罩于白云之中。此联写景,但景语即情语。“苍苍”,勾起人们关于《诗经》名句“蒹葭苍苍”的联想,意境深邃;尾联“多少恨”与首联“无穷事”巧妙呼应,点了题目中“怀古”之意。‎ 解析 题目要求说明“运笔之妙”,考生作答时务必聚焦尾联内容、行文结构、手法运用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具体解读。‎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南乡子[注]‎ ‎[宋]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 此词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 这首词以“槛外长江空自流”作结,有何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紧承上文的游踪和感慨,衔接自然。②一个“空”字写出了长江奔流不息,从不因任何事物而改变的特点,词人借此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③以景结情,进一步表达了词人的情怀,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使人展开联想和想象,产生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解析 结合注释可知,此词为谪居时作。结句化用王勃的《滕王阁诗》,作者在这里却别有怀抱:可以理解为,历史是无情的,就像这东流之水,一直向前,或许人类所为的一切只是这水的片刻停留,没有太大的意义;或者联系《滕王阁诗》原文前一句:“阁中帝子今何在?”的反问,问当今的皇帝“今何在”,表达自己期待着重回朝廷的愿望。但似乎一切都不重要了,就像长江水,一直流着,流着。‎ 第五板块 综合训练 ‎1.[2015·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 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解析 (1)诗人谪居多年,心情苦闷,受朋友窦员外邀请,来到他的崇德里新居,看到街西美丽的风景,禁不住喜笑颜开。(2)颔联“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实写院外之景。清光门外,有一溪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颈联“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是写院内之景:院子里种植着几棵松树,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院子里还栽种了很多芍药,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虚写。颔联和颈联,从写景的艺术来看,两联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进行铺陈描摹;颔联写院外的远景,然后移步换景,由院外写到院内;颈联写院内的近景;这样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富有层次。这两联前三句是实景,第四句是虚景。(3)尾联写诗人和窦员外“在此间”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表达了闲适愉悦的心情。整首诗语言清新隽秀,景色秀丽幽静,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 ‎2.[2016·唐山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 据记载,戴叔伦晚年在抚州时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刺史时期。‎ ‎(1)诗的前四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明日又逢春”一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刻画出一个羁旅思乡者的形象。除夕之夜,诗人远离故乡,滞留驿舍,无人问候,只有寒灯为伴,孤独凄凉。‎ ‎(2)内容上:表达对宦海艰险、羁旅漂泊、年渐迟暮的无尽感慨。结构上:①点明题目(或呼应前文“一年将尽夜”)。②这样作结留有余味(或言有尽而意无穷,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解析 (1)首联写万家团聚之际,诗人在驿馆长夜枯坐,只有寒灯相伴,表明诗人孤独寂寞之情。颔联“一年将尽”“万里未归”形象地写出诗人身处异地,与家人远隔万里的羁旅生涯。‎ ‎(2)“明日又逢春”一句有两个意义:第一,它的作用是点明题目,收束全诗。今晚是除夕,明天是新年初一,春季的第一天。写的是明日,意义却在今夕。第二,诗人用了一个“又”字,其思想基础是对于“逢春”并没有抱多大希望。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而到了明天,又是一年的春天了。此时此刻,诗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这就是所谓的“余味”。‎ ‎3.[2016·河南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北山①道中 方凤②‎ 起犯春霜一径寒,清游乘兴约吟鞍。‎ 眼中最恨友朋少,尘外频闻山水宽。‎ 溪落旧痕枯野埠,树浮空翠湿危栏。‎ 岩头几处县③冰白,已作群羊化石看。‎ ‎[注] ①北山:金华山。传说皇初平十五岁被道士带入金华山,四十多年后,他的哥哥听说他在金华山牧羊,入山找到他,问他所牧之羊在何处。初平指着白石说“羊起”,白石变为白羊。后来兄弟二人都成了仙。初平改字为赤松子。金华山多洞穴,相传是赤松子得道处。六朝以来的隐遁之士多居于此,南宋遗民往往在这个地区聚会。②方凤:宋朝遗民。宋亡,隐遁于金华山。③县:同“悬”。‎ ‎(1)这首诗的颈联是如何处理景情关系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尾联使用了“初平叱石成羊”的典故,但诗人把故事中的“群羊”写成是“县冰”所化,而不是“白石”,这样写有何具体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寓情于景。诗句描写了溪岸的水痕、荒芜的河埠、水中的树影、潮湿的围栏等景色,营造了一种阴沉、暗淡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浓郁的兴亡之感。‎ ‎(2)石羊不过是县冰的幻影,元朝政权在宋朝遗民心中不过是春来便消的县冰。这样写,既切合了叱石成羊这个北山胜迹,又点明了季节特征,照应了首联诗人的犯寒春游,更重要的是借景抒发,用初春的白冰不久就要融化来表现宋朝遗民对元朝政权的蔑视。‎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歌要注重分析三个方面,即内容、情感、手法。从内容上分析,诗句选用了溪水、野埠、倒影、危栏等意象,既写途中之景,又写景外之意;从情感上分析,诗人营造的悲凉氛围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体现的是对国家灭亡的哀伤;从手法上分析,明显使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从内容上看,“县冰”指山石上的冰雪,联系诗句使用的典故可以知道,“县冰”替代了“初平叱石成羊”中的“白石”,点明诗人来的地方是当年“初平叱石成羊”的地方;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冰”照应了诗人到北山的时间,即初春;从情感上看,结合诗人的身份和时代背景,可以推知诗人表达的是对元朝统治者的蔑视之情。‎ ‎4.[2016·咸阳模拟]阅读下面的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平乐 ‎[南唐]冯延巳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注]春寒。‎ ‎[注] 特地:特别。‎ ‎(1)词的上片是怎样写景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下片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上片采用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先写傍晚时分雨过天晴,池塘溢满了雨水,这是远望的景观。再写柳院之中燕子双双归来,这是近观的景象。接着写楼阁之中画帘高卷,这是身边的景致。上片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的雨后春景图。(答“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亦可)‎ ‎(2)下片着一“独”字,揭示词人孤独凄冷苦闷难解的心情。已是傍晚时分,依然独自登楼远眺,一弯新月遥挂天边。月缺人难全。春风吹起台阶下的落花,吹皱身上的罗衣。春寒心更寒。‎ ‎5.[2016·大连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王诗中,诗人为什么说“送君不觉有离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概括写出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并具体分析每首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两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邻;自己和朋友风雨与共,明月共睹;虽处异地,情感相通,因此“送君不觉有离伤”。‎ ‎(2)感情色彩:王诗豁达乐观,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严诗凄凉哀婉,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 表现手法:王诗“青山”“明月”句,是作者借助想象来抒情;“明月”句是作者运用反问的手法直抒胸臆。(答出1点即可)严诗写“日晚”“寒鸦”“江水”,寓情于景,抒情委婉含蓄。(结合诗句,言之成理即可)‎ 一  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 ‎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蟾宫曲》),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0.点化: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是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点化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点化了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诗句的意境。‎ ‎11.双关: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如韦庄的《忆昔》“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中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12.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二)表达方式 古诗词中主要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设题较多的是其中的抒情和描写。‎ ‎1.抒情手法:这是古诗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 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2)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寓情于景。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写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托物言志。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如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2.描写方式 ‎(1)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2)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3)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是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4)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 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能有指出一点,隐托全面的效果。‎ ‎(5)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像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6)白描工笔: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崔道融《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图,表达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情和乐观的生活情趣。‎ ‎(三)表现手法 ‎1.渲染与烘托: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诗歌中的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2.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突出主体。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其特性更加鲜明。用对比的方法,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3.比兴: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不由得让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4.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5.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连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6.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 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7.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四)结构技巧 ‎1.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直接点明题旨或表达情感。‎ ‎2.曲笔入题,造成悬念。诗歌开头先来一个开端,不直接触到本题,这样使作品有跌宕起伏之感,吸引读者。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3.照应:这是篇章前后某点内容的衔接,又叫呼应。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面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代。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如“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4.伏笔:即在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作品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 ‎5.抑扬关系: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6.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奔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二  几组概念的区分 ‎1.虚与实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在却不在眼前。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有时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如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是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情景,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2.比喻与象征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 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及高山大河等,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屈原的诗歌也有这一特点,常以香草美人象征贤能,以燕雀乌鹊比喻小人。‎ ‎3.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诗经》中的“国风”,杜甫、白居易的诗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如屈原、李白、李贺的诗歌就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三  常用典故集锦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做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作者常反其意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9.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棵柳树,因以为号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10.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适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1.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12.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3.南浦:屈原《楚辞·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常用来指称送别地。如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14.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渭城”“阳关”。‎ ‎15.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地。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6.风骚: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7.雕虫:语出汉代扬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18.鸿鹄:《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志向远大的人。如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19.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20.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1.黍离:《诗经·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22.桑榆:《淮南子》中有“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的句子,“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23.商女: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4.杜康:《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5.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6.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老人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27.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靡靡之音。如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8.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又如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