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全国)22
2019届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教案(全国) 受实用类文本“2客观题+1主观题”的命题限制,主观题的命题角度往往会抓住传统新闻文本特征这个方面。因此,传统新闻文本的结构要素和新闻语言无疑是传统新闻文本主观题的备考重点。故本讲主要抓传统新闻文本的特征来讲解,传统新闻文本选择题的命制和解题技法与“传记”“小说”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题型一 分析新闻标题的艺术性 新闻标题是在新闻主体之前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是新闻文本中常考的一个考点。新闻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具有揭示、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等作用。 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意义、提出问题、说明原因(目的)、说明背景等;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具有交代事情结果、补充次要事实、印证主体中的观点、揭示主题等作用。 (1)请分析这则新闻标题的精妙之处。 (2)新闻标题×××,能否换为×××?请说明理由。 (3)新闻的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解题方略] 分析新闻标题艺术性的“4方面” 先看新闻的标题是引标题、主标题还是副标题。标题不同,其作用也不同,所以,要弄清楚新闻标题的特点,然后据此分析其作用。 第一,分析新闻标题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新闻标题的表达技巧,侧重于修辞手法,因此在解答时,先明确判断标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说明这一手法的作用。 第二,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 新闻标题往往是对新闻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对揭示新闻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可以根据标题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进而分析标题对新闻主题所起的作用。 第三,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 新闻标题的拟定,倾注着记者的心血,凝聚着其鲜明的观点态度,因此要明确新闻标题的艺术性,就需把握记者的观点和情感。 第四,分析新闻标题对读者获取信息的作用和对吸引读者的作用 新闻标题涵盖新闻的主要内容,这是读者获取信息的第一印象,因此分析新闻标题艺术性时,需要考虑对读者获取信息的作用。同时,新颖别致的标题能够造成悬念,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这就需要分析标题是如何做到吸引读者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新闻标题都需要从这4方面进行分析,而是需要根据具体题目而定。 [典例示范] [例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50小时虎口拔牙通管道 ——贵州“11·26”事故抢险救援 11月26日22时许,在建的沪昆客运专线贵州段大猫坡特大桥12#桥墩的塔吊轰然倒塌,从高空坠落的塔吊配重石如炮弹般重重击向西南成品油管道,躁动的汽油从管道破损处喷涌而出,瞬间形成面积约2 000平方米的流淌渗油区。 22时30分开始,武警、消防、公安和当地干部群众上千人的救援队伍陆续赶到现场。挥发的汽油蒸气刺激着每个人的鼻孔,油气在周边空气中的浓度达到了2%~7%,“只要一丁点火花就会发生闪燃爆炸”。 泄漏点北边不足30米处,是我国西南铁路大动脉——沪昆铁路。消防战士张郭涛和战友们立即设置警戒线,禁绝一切火源。 11月27日零时17分,沪昆铁路列车停止通行,接触网电力供给中断。 抢险救援指挥部做出一系列部署:马上封锁交通,关闭管道阀门,断电,拉网式入户排查,疏散、安置方圆3公里范围的群众…… 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迅速做出安排,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现场排险作业安全,确保沪昆铁路客货运输安全,坚决杜绝爆炸、环境污染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凌晨4时许,周边3公里范围内1 350名群众全部疏散完毕。 12时30分,抢险官兵们利用铜锹、木棍开挖4条长110米、宽0.5米、深1.2米的截油沟,防止汽油继续渗透并收集渗油。 21时许,4条截油沟开挖完成,并挖掘深2米、直径2米的探油洞26个,汽油渗透得到有效的控制,毗邻红枫湖水源的污染隐患完全排除。 按照抢险指挥部“先封堵再焊接”的要求,22时10分,开始采用包耐油橡胶皮加压法实施第一次封堵,没有将泄漏点全部封住,不具备动火焊接条件。23时05分,第二次封堵,效果仍不理想。 28日4时30分,采用聚四氟乙烯棒和内衬耐油胶布加压的封堵方案,漏油点顺利实现临时性封堵,出油量明显减少。6时许,指挥部决定对管道破损点进行焊接封堵抢修,从源头排除风险隐患。 焊接任务看似很简单,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静电产生的火花都可能引燃四处弥漫的汽油蒸气,更何况用几千摄氏度的高温烈焰对泡在汽油中的管道进行焊接,难度之大,无异于虎口拔牙、刀尖跳舞。 10时许,贵州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副省长秦如培等人坐镇消防现场指挥平台,指挥焊接封堵作业。100余名消防官兵进入漏油核心作业点利用高倍数灭火泡沫对焊接封堵现场周围10米范围进行覆盖。 10时20分,焊接抢修队员方大勇等4名焊工被固定在吊车挂钩上开始第一次明火焊接堵漏作业;不到两分钟,火焰如怪物狰狞腾起,作业失败。 13时16分,焊接封堵行动暂时停止。“主要是泡沫水量较大,造成周围土壤不断渗油,使焊接过程中多次着火。”安顺市消防支队警训科副科长彭小清时刻监视着作业动态。为对汽油和火焰实施隔离,救援人员用石棉和不渗透材料对管道底部进行铺垫,并在泄漏点两端和底部浇筑水泥隔断。 17时41分,焊接堵漏作业重新开始。焊接产生的火花一次次被液氮冷却,“22次!”一旁双手抱着带压泡沫枪的张郭涛默默数着扑火次数,“给我的命令是一秒钟之内必须将泡沫喷射出来,手都麻了,但是精神高度紧张!” 19时50分,管道漏油点焊接完成第一道焊接,彻底切断漏油来源,周边油气浓度检测为零。 20点08分,指挥部下达铁路通车指令。20时24分,现场响起欢呼声,第一列货运列车顺利通过事发地点,沪昆大动脉恢复运营。 11月29日零时,西南成品油管道“贵阳—安顺”段恢复正常输油,抢修工作完成。此时,张郭涛和其余13位战友已在一线坚守近50个小时……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这篇新闻报道的标题采用了什么形式?有什么作用?(5分) [自主尝试]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的能力。新闻标题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等形式。而本文用了多行标题中的正、副标题的形式,考生结合文章分析正、副标题的内容及所起的作用即可。 [参考答案] 本篇报道的标题采用了正标题和副标题的形式。正标题“50小时虎口拔牙通管道”对新闻主要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并用了形象的比喻来突出当时抢险的危险之大。副标题“贵州‘11·26’事故抢险救援”补充出重要新闻事实。这样安排显得醒目,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题型二 分析新闻导语的作用 新闻导语一般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新闻导语有两类:一类是直接性导语,抓住事情的核心,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的导语,多是陈述性地像速记一样地反映事实;一类是延缓性导语,目的是吸引读者看下去,通常用来设置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1)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 (2)试结合文体特征和文章内容回答,本文开头一段有何作用。 [解题方略] 新闻导语作用“3从”分析法 第一,从内容角度分析,导语属于哪类导语,写出了什么事实,为全文奠定了什么基调等。 第二,从结构角度分析,如导语概括了新闻事实,是总写,引出下文对事实的展开。 第三,从社会、读者角度分析,如导语突出了新闻价值、吸引读者等。 [典例示范] [例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温暖人心的冬奥:索契有的不仅是冰冷的赛道 冰与雪组成了索契的赛场,但严寒与酷冷并非冬奥会的全部。在冬奥会的赛场上,选手们展现出的姐妹之情、兄弟之义,以及对奥林匹克精神的遵循,都让赛场外的你我深深感受到了这股温情。索契奥运会比赛中折射出的人性美远比金牌本身更重要。 夺冠后搂过脑瘫的哥哥——索契冬奥会上演最感人的一幕 在昨天的冬奥会自由式滑雪赛场上,上演了开赛迄今最令人感动的一幕。来自加拿大的阿莱克斯·比洛多在成功卫冕了自由式滑雪金牌后,第一时间将站在场边的哥哥弗里德里克一把抱过,将自己的金牌戴在他的脖子上,和他一起分享。 弗里德里克在很小的时候被诊断出患有脑瘫,医生说他12岁后就无法行走了,但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帮助,如今已经27岁的弗里德里克依旧站在了索契冬奥会的赛场边,一门心思为自己的弟弟加油。 “过去的四年中,他一直陪伴着我,在我想要偷懒的时候鼓励我,过去的四年中他从未离开过。在他的眼中我能看到骄傲和自豪,对我来说是无价之宝。我要他明白,我的梦想其实也是他的梦想。”在采访时,比洛多坦言哥哥才是每天激励他不断进步的终极动力。 比洛多成了冬奥会历史上首位在该项目实现卫冕的运动员,四年前的温哥华冬奥会上,比洛多和哥哥兄弟情深的场面就曾上演过一次。接下来,不到26岁的加拿大小伙已经做好了退役后的准备,他希望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会计工作中,并且用更多时间陪陪自己的哥哥和女朋友。 将冬奥参赛资格让给妹妹——关心一个人就会为她做任何牺牲 在美国女子冬季两项的队伍中,兰妮·巴恩斯的名字显得颇为特殊。原本,兰妮并没有获得参赛资格,但因为双胞胎姐姐的大无私精神,最终成全了兰妮的第三届冬奥会。 2006年的都灵冬奥会,特蕾西·巴恩斯和兰妮·巴恩斯这对姐妹花是美国冬季两项队伍中颇为耀眼的明星。在去年年底的意大利站比赛中,兰妮突然身体不适,无法参加比赛,由于那是冬奥会的排位赛,如果按照当时的积分,兰妮将铁定无缘索契冬奥会。 就在队友们纷纷为兰妮感到遗憾时,31岁的姐姐特蕾西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已经入选美国队的她决定将自己的参赛资格让给妹妹兰妮,选择自己呆在家中为全队加油。 “如果你足够关心一个人的时候,你会为她做任何牺牲。即使这意味着要放弃你的梦想,但至少能让你关心的人达成愿望。”特蕾西如此解释自己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 特蕾西是在出发索契前的最后一周的一次徒步旅行中告诉兰妮这一决定的。“当时她愣了五分钟,然后我们抱在一起痛哭。”在接受NBC采访时,特蕾西笑着回忆道。如今,巴恩斯姐妹的故事已经成了美国国内最火的冬奥会新闻,要知道并不火爆的冬季两项在美国很少能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 “她是我心中的英雄,她真正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中的无私与奉献。这次出征索契,不仅仅代表我的祖国,更代表我的姐姐。”对于姐姐的善举,兰妮决定用行动表示感谢。 加拿大教练帮对手换滑雪板—— 这是对奥林匹克精神最完美的诠释 能够诠释奥林匹克精神的不仅仅只有运动员,加拿大教练贾斯汀·瓦茨沃斯就证明了这一点。 在前天的男子越野滑雪比赛中,东道主俄罗斯选手安顿·贾法罗夫的滑雪板因一次意外折断,别说登上领奖台,就连完成比赛都成了问题。此时,正在一旁的加拿大队教练瓦茨沃斯将队员阿莱克斯·哈维的一副备用雪具给了贾法罗夫。“我当时正在赛道边,正好有一副多余的滑雪板和滑雪杆,我给了他,这只是为了给贾法罗夫一些尊严,不要让他只能走着冲过终点线。”瓦茨沃斯说。 如果猜测瓦茨沃斯帮助俄罗斯选手是因为加拿大队员提前被淘汰出决赛,那么多少有些小鸡肚肠。事实上,瓦茨沃斯并非冬奥会历史上第一个帮助其他国家选手完成比赛的教练。 2006年的都灵冬奥会上,加拿大的选手蕾娜在团队竞赛中折断了滑雪杆,在赛道边看到这一幕的挪威教练哈肯司莫恩给了她新的滑雪杆。最终,蕾娜不仅完成了比赛,还获得了银牌,而挪威队只拿到了第四,这意味着哈肯司莫恩的举动间接让自己的队伍丢掉了一块奖牌。 已故的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如此评价类似的举动:“你的行为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诠释。”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拉里·勒缪尔在帆船比赛中放弃了自己的比赛,前去拯救落水的新加坡参赛选手,最终无缘奖牌,萨马兰奇授予了勒缪尔当年的顾拜旦奖(国际奥委会颁发给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出突出贡献人士的奖项)。 文章开头一段属于新闻文体中的导语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4分) [自主尝试] [解题指导] 解答此题,可根据新闻中“导语”的一般性作用结合本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在一则新闻中,导语处于开头,往往或总括新闻的内容,或叙述新闻中最突出最吸引人的内容。分析时,可从导语在内容上的特点和结构上的作用两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 内容上,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上,引出下文对赛场温情和人性美的具体描写。 题型三 分析新闻背景的作用 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历史条件指事实自身的历史状况,环境条件指事实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介绍背景,有利于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深化新闻的主题,并有丰富内容、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作用。 新闻背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有三重含义:导致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广阔的时代背景;与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直接有关的背景材料;向记者提供消息、介绍情况的人的背景情况。狭义上单指与新闻人物和事件形成有机联系的一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 按照其作用可划分为:社会背景、历史背景、人物背景、事件背景、技术和专业背景、材料背景,等等。 (1)新闻中为什么要插入×××材料? (2)新闻用较长篇幅介绍了×××事件(人物)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上面这篇报道中的最后一段属于新闻背景,能否删去? [解题方略] 分析新闻背景作用“5思考” 第一,从背景与内容关系角度思考,说明或解释新闻主要内容或对新闻发生的原因进行诠释说明,令新闻通俗易懂。 第二,从背景与主旨关系角度思考,分析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充分体现新闻价值,强化主题。 第三,从手法角度思考,从背景和主要内容的关系方面,用背景对主要内容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等。 第四,从作者观点角度思考,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 第五,从丰富新闻内涵的角度思考,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 [典例示范] [例三] (2007·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梦碎雅典 杨明 马小林 奥蒂又输了,这次依然输给了“坏运气”。 这位37岁的牙买加老将具备夺取世界女子百米冠军的实力已达17年之久,但好运却从未降临到她的头上。当奥蒂今晚闪着泪花走出第六届世界田径锦标赛赛场时,她追求了一生的梦想化作了一场噩梦。 奥蒂已经赢得过20多枚世界大赛百米的银牌和铜牌,参加过5次世界锦标赛、4届奥运会,但还没有赢得过一次百米冠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女子田径选手能在37岁“高龄”依然在世界赛场上奔跑;也没有任何一个世界名将比奥蒂遭遇到更多的莫名其妙的不幸。 这次大赛前,她以10秒96的成绩排名今年世界第三。美国的奥运会冠军德弗斯和世界冠军托伦斯因故不能参加本届的百米赛,这给了奥蒂一次绝好、也是最后一次竞争世界“短跑女皇”的机会。 经过三轮出色的表现,奥蒂最终站到了决赛起跑线前,观众送给她的激励掌声超过了所有其他选手。她太珍惜这次机会了,这将是她人生最关键的一次搏击,就像剑手要毕其功力于一击。 奥蒂蹲下了,全场静默着。发令员举起手臂。反常的两声枪响表明有人抢跑。所有人跑出后都停下来,唯独奥蒂没有听出是犯规的枪声。这对于比赛经验最丰富的她来说,真是不可思议。 起跑通常不好的奥蒂这次“启动”完美之极。她像旋风般掠过跑道,人们惊呆了。夜色中,孤独的奥蒂如黑色的闪电射向终点,转瞬之间,她已经跑过80米! 在全场的惊呼声中奥蒂停下来,她意识到发生了“可怕”的事情。此时,全场再次静默得反常。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 奥蒂,为什么总是不幸的奥蒂!人们想起在1993年的世界锦标赛百米决赛中,奥蒂和美国的德弗斯几乎同时撞线,成绩均为10秒82。但是,国际田联通过录像将金牌判给了对手。站在银牌领奖台上,奥蒂的那双泪眼给世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历史居然惊人地再一次重演!1996年奥运会百米决赛上,奥蒂又一次在同样的情形下输给了德弗斯,又一次成为无可奈何的“伴娘”,让世界唏嘘不已。 去年底,奥蒂曾决定退役。捧着一大堆银牌和铜牌,心怀不甘的她宣布改当时装设计师。当时,世界上所有的体育爱好者都将深深的敬意,献给这位不是世界百米冠军的“女皇”。 现在,奥蒂那两条修长的腿沉重地走着,分明是一步一个坎坷,一步一个艰辛,那条跑道浓缩了她20多年的运动生涯和一个未能如愿的梦。数万观众以静默表示着他们深深的同情。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奥蒂没有沮丧,没有发脾气。她的脸上是坚毅的神情。 起点前,奥蒂再一次蹲下,再一次使出毕生的气力去拼搏,但结局是大家可以预料的(仅获第七名)。 奥蒂以永不向厄运低头的勇气证明了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 (新华社雅典1997年8月3日电) 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自主尝试]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的是新闻背景的作用,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让读者了解了她的那种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同时深刻理解奥蒂渴望圆梦雅典的迫切心情,但付出与收获的不成比例,也让读者全方位了解了这位老将的“坏运气”,正是扣住了题目中的“梦碎雅典”中的“碎”字,而增强了文章感染力。 [参考答案] 文章这样写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这位体坛老将的“坏运气”,更深刻地理解奥蒂渴望圆梦雅典的迫切心情,突出了奥蒂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特征,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题型四 分析新闻的语言 “让事实说话”是所有新闻工作者遵循的基本原则,所以新闻语言多客观叙述,极少主观评论,这就对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也有部分新闻在其客观叙述时,融入了个人情感,带有明显的情感性和倾向性,于是新闻的语言也就有了其丰富多彩的一面。 (1)新闻语言要求真实准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准确、平实、简洁是新闻语言的特点,而这篇新闻的语言却有所不同。请结合画线语句赏析。 (3)所选文段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本文画线的句子十分精彩,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解题方略] 解答新闻语言特色题“2步骤” 第一步,明确所给文章的题材 在熟悉不同题材的文章语言所具有的特色的基础上对号入座,要明确赏析的是新闻语言的客观平实,还是其情感性。 第二步,具体分析用语特点 总的原则是结合文本中具体的“词语”或典型的句子分析概括语言特点。 (1)如是赏析平实客观的语言,要注意指出语言是怎样体现准确性、简明性和客观性的。 (2)如是赏析主观色彩浓厚的语言,要注意分析关键词和句子中作者的感情倾向,尤其要关注那些运用了表达技巧(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的句子,由此总结分析语言的风格和特点。 [典例示范] [例四] 阅读《50小时虎口拔牙通管道》(原文见本讲[例一]),完成后面的题目。 这篇报道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4分) [自主尝试] [解题指导] 通读全文可知,本文叙述整体上平实客观。由此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本文语言的准确性、简明性即可。 [参考答案] ①用平实的语言客观地反映新闻现场,以此突出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这篇报道全文没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没做主观评论,很客观地叙述了这次抢险救灾的全过程,突出了新闻客观性、准确性的特点。②语言简明严谨。文中的“开挖4条长110米、宽0.5米、深1.2米的截油沟”“挖掘深2米、直径2米的探油洞26个”等句突出了新闻语言严谨的特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