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案(全国)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案(全国)2

‎2018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学案(全国)‎ ‎(三)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1.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 ‎(1)表扬性的:‎ 经天纬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智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2)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近内远礼曰炀 ‎(3)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mǐn)‎ ‎2.庙号 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后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 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 ‎“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四)名、字、号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有以下两种情况:‎ ‎(1)“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2)“名”和“字”意思相反。例如:曾点,字皙。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字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在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号(又称别字)。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称杜甫为杜工部。‎ ‎(五)人称姓名 ‎1.直称姓名(或名)‎ ‎(1)用于自称: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3)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4)尊者对卑者称名:求,尔何如?(《论语》)‎ ‎(5)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论语》)‎ ‎2.称字、号、谥号、斋名 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1)称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 ‎(2)称号。‎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3)称谥号。‎ 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4)称斋名: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名、爵名 ‎(1)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 ‎(2)称爵名: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柳敬亭传》)‎ ‎4.称籍贯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 ‎5.称郡望 唐代诗人韩愈系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6.几项兼称 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7.特殊称谓 ‎(1)职业+人名。‎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2)姓+之+人名。‎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二、官职和科举 ‎(一)官职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二)古代官职任免升降常识 ‎1.任职授官 ‎(1)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史记·蒙恬列传》)‎ ‎(2)授:授官,任命。‎ 即军中拜授。(《汉书·翟方进传》)‎ ‎(3)除:任命,授职。‎ 除臣洗马。(《陈情表》)‎ ‎(4)拜:授给官职。‎ 拜亮为丞相。(《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5)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史记·吕太后本纪》)‎ ‎(6)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7)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荀)彧荐嘉。(《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8)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举孝廉不行。(《张衡传》)‎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告子下》)‎ ‎(9)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战国策·秦策二》)‎ ‎(10)提:提拔。‎ 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名行:名望和德行)(《北史·魏收传》)‎ ‎(11)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 ‎(12)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陈涉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孔丛子·答问》)‎ ‎(13)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 步夫人卒,追赠皇后。(《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14)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汉书·苏武传》)‎ ‎(15)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或爵位。‎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传》)‎ ‎2.提升职务 ‎(1)擢、升、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 擢为后将军。(后将军:武官名)(《汉书·赵充国传》)‎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 ‎(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3)超迁、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谭嗣同传》)‎ ‎(孝)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贾谊传》)‎ ‎3.调动职务 ‎(1)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 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史记·淮阴侯列传》)‎ 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千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宋史·理宗纪》)‎ ‎(2)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数年,迁朔方刺史。(《汉书·翟方进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3)出:指出京受任。‎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 ‎(4)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汉书·萧望之传》)‎ ‎4.兼职 ‎(1)领:本职之外兼较低职。‎ 又领扬州刺史。(《晋书·谢安传》)‎ ‎(范晔)服终,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服终,为父亲服丧结束)(《宋书·范晔传》)‎ ‎(2)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 羊舌鲋摄司马。(羊舌鲋,人名)(《左传·昭公十三年》)‎ ‎(3)权:临时代职。‎ 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权知,代理主管)(《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4)假:暂时代理。‎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苏武传》)‎ ‎(5)行:代理官职。‎ 太祖行备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欧阳修《泷冈阡表》)‎ ‎(6)署:代理,暂任。‎ 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7)护: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护”有“统辖,统率”的意思。‎ 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史记·陈丞相世家》)‎ ‎5.降级免职 ‎(1)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 理乱不知,黜陟不闻。(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2)放:驱逐,流放。‎ 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战国策》)‎ ‎(3)贬、谪:因过失而降级。‎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4)革、褫:皆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 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张勃因推荐陈汤而被革除爵位)(《上搜才表》)‎ ‎(5)左迁:降级使用,贬官。‎ 心犹恨之,遂左迁毓。(《三国志·魏书·卢毓传》)‎ ‎(6)开缺: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 ‎(7)致仕:退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