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线上测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线上测试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二下学期 3 月 线上测试语文试题 一、名句默写 1.(1)《将进酒》以曹植痛饮为例,斗酒豪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阁夜》中用听觉视觉表现诗人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 (3)《燕歌行》用边塞的阴惨景象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凄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答案】(1)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2)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 摇 (3)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 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谑”“腓”。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 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 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 ,毫无做 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 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 《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 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 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 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诗的内容中也鲜 明可感;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 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 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 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B.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C.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D.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 而且在内容中也鲜明可感 B.这不仅诗 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 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 而且内容中也鲜明可感 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 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答案】2.B 3.D 4.D 【解析】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 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 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 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行云流水:形容文章、书画等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 云和流动着的水。无衣 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破绽或漏洞。根据上文“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 可知,形容的对象是书法作品,无衣无缝强调的是事物周密,故选行云流水; 第二处,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信 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走动。根据上文“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 制与节奏的缓急等”可知,语境强调的是运用纯熟,信马由缰强调的是闲逛或走动,故选信 手拈来; 第三处,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 自然。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得益 彰强调两者的配合,语境形容的对象是作品,没有两者关系,故选浑然天成; 第四处,悠然自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 慌不乱。根据上文“《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可知,语境形容的是《兰亭集序》的内 的 的 容,泰然自若强调是紧急情况,故选悠然自得。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 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 题型。根据上文“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 不拘”可知,从逻辑关系上看,应与下文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因此”才表因 果,排除 AB。从上下文逻辑意脉贯通上看,先言“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排除 C 项。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 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再分析修饰成分。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 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关联词“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按照逻辑关系,应先“内容” 后“笔法”,故排除 AC;“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缺少介词“在”,语意不连贯,故 排除 B 项。 故选 D。 【点睛】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 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 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 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 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 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舌尖上的中国》捧红了一口章丘铁锅。一时间,风起云蒸,一口传统铁锅抢去了新年 后消费市场的首个热潮,难以理解却饶有意味。传统商品和手艺对工艺标准和流程的坚守, 乃至产品本身的有限产量,恰恰满足了现代人日趋 的需求,满足了内心返璞归真的渴 望。( )。更进一步,传统商品和手艺真正宝贵的则是 于其中的工匠精神。对传统 商品和手艺的推崇是要把精益求精、 的精气神提取出来,注入今天的商品生产和服务 中去。纵观全球,苹果手机、瑞士手表,它们 是工业化成果的典型代表,却无不沿袭 着精耕细作、注重品质的工匠精神。章丘铁锅走红的经历,对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 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启发意义。一口章丘铁锅告诉我们:消费者真正被打动的, 不仅有藏在传统商品背后的情怀,更是传统商品的品质。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个性化 蕴藏 止于至善 固然 B.私人化 蕴藏 择善而从 虽然 C.私人化 隐藏 止于至善 固然 D.个性化 隐藏 择善而从 虽然 6.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口铁锅也就这样烧出了难以理解的热潮 B.一口铁锅烧出了热潮,也就不难理解 C.难以理解的热潮,就被这口铁锅烧出来了 D.不难理解,一口铁锅也能烧出热潮 7.文中画横线 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消费者真正被打动,不仅是传统商品的品质,更有藏在传统商品背后的情怀。 B.真正打动消费者的,不仅是藏在传统商品背后的情怀,更是传统商品的品质。 C.真正打动消费者的,不仅是传统商品的品质,更是藏在传统商品背后的情怀。 D.消费者真正打动的,不仅是藏在传统商品背后的情怀,更是传统商品的品质。 【答案】5.A 6.B 7.C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 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 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 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个性化: 就是非一般大众化的东西。私人化:对公家而言,自己的,个人的。结合“有限 产量”分析,修饰“需求”,选用“个性化”。 蕴藏:蓄积,深藏未露。隐藏:隐蔽躲藏,不让别人发现。结合“于其中的工匠精神”分析, 选用“蕴藏”。 止于至善:谓处于最完美的境界。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结合“精益求精” 分析,修饰“精气神”,选用“止于至善”。 固然:本来就如此,当然,理应如此等。虽然: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此成立。 结合“苹果手机、瑞士手表”“是工业化成果的典型代表”“却”分析,选用“固然”。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 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 的 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 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传统商品和手艺对工艺标准和流程的坚守,乃至产品本身的有限产量,恰恰满足了现 代人日趋……满足了内心返璞归真的渴望”“更进一步,传统商品和手艺真正宝贵的则是 于其中的工匠精神”分析,此处主要讲一口铁锅带来的热潮,是可以理解的,是满足人们的 心理,对工匠精神的追求等,A 项、C 项,“难以理解的热潮”错误。 比较 B 项、D 项,“理解”的是“一口铁锅烧出了热潮”,B 项衔接更恰当的。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 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 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结构混乱,偷换主语,前面主语为“消费者”,后面变成“传统商品”了。应该改为“真正 打动消费者的”。排除 A 项、D 项。 语序不当,“不仅是……更是……”后面的内容需要换一下位置。排除 B 项。 故选 C。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毛泽东同志的诗歌,完成下面题目。 七律二首·送瘟神 毛泽东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 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8.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这两首诗反映的瘟情与血吸虫病有关。血吸虫是一种白色线状寄生虫,寄生在钉螺 体内,成虫钻进人的皮肤引发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俗称“大肚子病”, 患者腹部肿大,晚期会引起肝脾肿大,肝硬变,直至死亡。 B.第一首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并为下两句作了铺 垫,将血吸虫的问题与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表达出无产阶级革命家那种广阔的思想境界和 博大的胸怀。 C.“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这里的舜尧指的是像尧和舜一样贤能的人,即劳 动人民自己。 D.“借问瘟神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用一个设问句,以景结情。百姓焚化纸船,点起 明烛,形象地写出了民间祛灾病、禳不祥、驱瘟神、除恶鬼的“送瘟神”习俗。 9.简析第二首诗颔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的艺术特色。 【答案】8.D 9.颔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采用了比拟的手法,景物完 全化为了情思,自然景物变得通人心、随人意。此时的水和山,仍然是从前的“绿水青山”, 可在旧时代,山河被瘟神糟蹋,虽多亦枉然。到了新时代,人人成为舜尧,山水也焕发青春, 大地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面貌。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 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两首诗 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 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 项,“形象地写出了民间祛灾病、禳不祥、驱瘟神、除恶鬼的‘送瘟神’习俗”分析错误。 结尾用一个设问句,点明题意,突出“送”字的意思。幽默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瘟神”的 轻蔑和嘲讽,点出新中国人民已把瘟神送走。 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词句子答题一般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指出句子运用的表 达技巧;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句子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第三步,指出句子运用该 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第二首诗颔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 山着意化为桥”的意思是“暮春的落花飘入水中,随人的心意翻着锦浪,一座座青山相互连 同,就象专为人们搭起的凌波之桥”,其中“随心”“着意”是指雨随心,山着意,运用了比 拟的手法,景物完全化为了情思,自然景物变得通人心、随人意,人与美丽的景色交融一体。 “红雨作浪, 青山作桥”,是比喻的手法。这两句诗展现了整个中国一派兴盛的气象,写出 了新时代,人人成为舜尧,山水也焕发青春,大地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的面貌。把景色的美 好与作者的内心喜悦之情很自然地融在一起,所以可从寓情于景角度赏析。还可从移情和对 偶角度赏析。 【点睛】赏析语句题是以句子为赏析对象的一种题型。“句子”可以是某联或某阕这些局部 语言。题干用语一般为“请赏析……句”“请赏析……联的妙处”“请从角度赏析……两 句”。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 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 析表达技巧题或 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 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 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 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这就可以从描写的角度、修辞的角度、 抒情方式的角度、遣词造句的角度等方面赏析。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诗句的意思,看诗 句是写景还是抒情,写景是写了什么景,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景物是实实在在的,还是诗人 想象的,由此可以考虑是否使用虚实结合或相衬;是动态的画面,还是静态的场景,由此可 以考虑动静结合或相衬;景是乐还是哀,情是喜还是悲,由此可以考虑是借景抒情还是以乐 景衬哀情;有没有使用什么修辞,一般考虑比喻、比拟、借代和夸张;句式如何,是否对仗; 有无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情感方面有无明显的表现力,等等。答题步骤: 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 特点;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 起的作用。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 沈从文 北京城什刹海杂戏场南头,煤灰土里新垫就一片场坪,白日照着。一个年纪已经过了六 十的老人,扛了一对大傀儡①从后海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 的地方,他既无小锣,又无小鼓,除了那对脸儿一黑一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其余什么东 西也没有!看的人也没有。 他把那双发红的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地位既那么不适宜,天气又那么热,心里明白, 若无什么花样做出来,绝不能把游海子的闲人牵引过来。老头子便瞻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 脸的一个,亲昵的低声打着招呼,也似乎正在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 “王九,不要着急,慢慢的会有人来的。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大 爷们回家去还会同家中学生说:‘嗨,王九赵四摔跤多扎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 还不出汗!’ 他又轻轻的说:“可不是,你就从不出汗,天那么热,你不出汗也不累,好汉子!” 来了一个人,正在打量投水似的神气,把花条子衬衣下角长长的拖着,作成京城大学生 特有的丑样子,在脸上,也正同样有一派老去民族特有的憔悴颜色。 老头子瞥了这学生一眼,以为帮场的“福星”来了,全身作成年轻人伶便②姿式,把膀 子向上向下摇着。重复自言自语的说话,亲昵得如同家人父子应对。 “王九,我说,你瞧,先生可来了。好,咱们动手,先生不会走的。你小心别让赵四扔 倒。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于是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那件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 自己裤腿上,一切弄妥当后,就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 好了自己,且把两只手套在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独自来在灰土坪里扮演两 个人殴打的样子。他用各种方法,变换着傀儡的姿式,跳着,蹿着,有时他便替王九用真脚 绊倒了赵四的假脚。他自己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 却极有生气。 大学生忧郁的笑了,而且,远远的另一方,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空地上的情形,被这情形 引起了好奇兴味,第二个人跑来了。再不久,第三个以至于第十三个皆跑来了。 闲人为了傀儡的殴斗,聚集在四周的越来越多。 众人嘻嘻的笑着。傀儡与藏在衣下玩 傀儡的,一齐颓然倒在灰土里的时候,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玩意儿也就作了小小结束了。 老头子从一堆破旧衣服里爬出来,露出一个白发苍苍满是热汗的头颅,发红的小脸上写 着疲倦的微笑,离开了傀儡后,就把傀儡重新扶起,自言自语的说着: “王九,好小子,你真能干。你瞧,我说大爷会来,大爷不全来了吗?你玩得好,把赵 四这小子扔倒了,大爷会大把子铜子儿洒来,回头咱们就有窝窝头啃了。你累了吗?怕热吗? 来,再来一趟,好劲头,咱们赶明儿还上南京国术会打擂台,给北方挣个大面子!” 众人又哄然大笑。 正当他第二次钻进傀儡衣服底里时,一个麻着脸庞收小摊捐的巡警从人背后挤进来。他 记起要缴的浮摊捐来了,但他手上还无一个大子。他看看围在四方的帮场人已不少,便四向 作揖打拱说: “大爷们,大热天委屈了各位。爷们身边带了铜子儿的,帮忙随手撒几个,荷包空了的, 帮忙耽一会儿,不必走开。” 观众中有丢一枚两枚的,与其他袖手的,皆各站定原来的位置不曾挪动,一个青年军官, 却掷了一把铜子皱着眉毛走开了。老头子为拾取这一把散乱满地的铜子,照例沿了场子走去, 系在腰带上那两只假脚,便很可笑的向左向右摆着。 收捐巡警已把那黄纸条画上了个记号,预备交给老头子,他见着时,赶忙数了手中铜子 四大枚,送给巡警。他似乎方想起自己头上的大汗,便蹲下去拉王九衣角揩着,同时意思想 引起众人发笑,观众却无人发笑。 这老头子扮戏给别人看,连唱带做,并不因为他做得特别好,就只因为他在做,故多数 人皆用希奇怜悯眼光瞧着,应出钱时,有钱的也不吝惜钱。但不管任何地方,只要有了一件 新鲜事情,这点粘合性就失去了。 只一会儿人们似乎方察觉了头上的烈日,渐渐散去了。 带着等待投水神气的大学生,似乎也记起了自己应当做的事情,不能尽在这烈日下捧场作呆 二,沿着前海大路挤进游人中不见了。 老头子还依然玩着,依然常常故意把假腿举起,作了其中一个全身均被举起的姿式。又 把肩背极力倾斜向左向右,便仿佛傀儡扭扑极烈。到后便依然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不苟且 的倒下。自然的,王九又把赵四战胜了。 他于是同傀儡一个样子坐在地下,计数身边的铜子,一面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他把话 说得那么亲昵,那么柔和。他不让人知道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儿子的死乃是由于同赵 四相拼也不说明。他绝不提这些事。他只让人眼见傀儡王九与傀儡赵四相殴相扑时,虽场面 上王九常常不大顺手,上风皆由赵四占去,但每次最后的胜利,总仍然归那王九。 王九死了十年,老头子在北京城圈子里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那个真的赵四, 则五年前在保定府早就害黄疸病死掉了。 廿二年九月三日在北平新窄而霉斋 【注】傀儡:木偶 ;伶便:灵便。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一幅市井的生活画面切入,以北京什刹海的坪场作为背景,路边的闲人和民间艺人 共同组成了充满北京民俗的味道,生机勃勃的民间生活图景。 B.沈从文擅长用冲淡平实的叙述处理激烈的矛盾冲突,本文把“生”的况味深藏生活的横截 面之后,就像老艺人把秘密藏在傀儡游戏之后一样,笔法含蓄内敛。 C.作者用悲悯 眼光注视着在“生”的浪潮下起起落落的人们,结尾没有交代王九和赵四打 架的过程,谁对谁错也没有追究,因为他们都在承受着自己的命运。 D.卖艺老人不住地和他的傀儡,也就是和精神上的儿子“王九”对话,以及看客们百无聊赖 的“笑”,其中显示出小说人物内心的的空虚和落寞。 11.请分析小说结尾的最突出的两种艺术手法。 12.小说标题仅一个“生”字,极为简洁。请你用一个不超过四字的词语,补全填空,概括 出你在文中领略到的“生”的况味。然后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况味从何而来。 【答案】10.A 11.(1)、照应前文,(揭开悬念):小说最后才写出“王九”原来是老艺 人死去儿子的名字,傀儡“王九”身上寄托着老人对儿子深沉的思念。前文老艺人对白脸傀 儡多次亲昵说话以及每次都将胜利归于王九的伏笔,在此处得到了照应。小说情节前后衔接 更紧密,结构浑然一体。(2)结尾用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方式结尾,别具匠心:文末点 出儿子王九被人打死这一事实,瞬间增加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原来老人卖力有趣的表演遮盖 的 着他内心的伤痛,在现实中失去的,他只能从幻想中找回。这一主题突出了小说表现生之悲 凉的主题。 12.示例答案一、 在文中我读到了 “生之艰难 ”。1、从人物生存的状态可见:老艺人顶着 烈日在坪场卖艺,只获得短暂的关注和零散的铜子。2、从社会环境可见:摆地摊卖艺要交 四枚大钱的浮摊捐,可见生存的压力与束缚。 3、从情节上可见:老人的儿子被打死,打死 人的赵四却没有依法入刑,老人无处申诉只能在傀儡戏中抒发心中的不平。 示例答案二、 在文中我读到了 “生之孤独(寂寞)”。 1、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孤独的老人, 孩子早亡,一个人只能用和傀儡说话派遣心中寂寞。 2、从环境描写可见社会上也弥漫着一 种孤独的氛围:围观的群众百无聊赖,“哄笑”背后是掩不住的空虚寂寞。大学生神情憔悴, 笑容忧郁,也是一个迷茫而孤独的形象。 示例答案三: 在文中我读到了 “生之温情”。1、人物塑造上,老人对儿子深切的怀念,温 暖感人:老人和傀儡“王九”对话时带着笑,把话说得亲昵而柔和,活着的人对逝者的感情 丝毫没有变淡。让人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情。2、情节细致描写上,老人风趣的表演逗笑了一 个憔悴而忧郁的大学生,也让人感受到充满苦难和压抑的生活里一丝难得的温情。 【解析】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 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 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A 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生机勃勃的民间生活图景”错误。小说虽有民俗风味,但整体 氛围是沉重与压抑的,不是生机勃勃。故选 A。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 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 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 (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 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 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及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 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小说结尾的最突出的两种艺术手法,需要明确手法,结合文本内容 分析。结合“那个真的赵四,则五年前在保定府早就害黄疸病死掉了”分析,结构上照应前 文,上文多次写到老人与我“王九”的亲密交谈,结尾点明了原因。使小说顿生波澜。为了 替儿子王九报仇,老父亲用十年的时间在街边表演傀儡打架,宣泄他的爱与恨,表现了父亲 的执着深沉;而复仇的对象赵四其实也早已死去,老人的复仇似乎成了滑稽的表演,令人同 情,令人深思。虽然全文并不以情节的跌宕起伏取胜,但出人意料的结尾,强化了小说的悲 剧色彩。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对小说主旨意蕴的探究题。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 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 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 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本题,需要抓住关键词“生”,结合主要人物的经历,如“生 之温暖”“生之寄托”“生之艰难”等,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说互联网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物联网则是通过传感装置,将物理世界转 换成数字世界,通过感知、计算、学习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精准对接。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生产生活中的很多场景正在逐步脱离对人的依赖。 首先改变的是零售。不久前,无人超市在杭州、上海等地相继开启。无需收银员和导购, 消费者可自行选购一键支付,店铺也可根据数据调整进货品种和摆放位置,商店变得更加“善 解人意”。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说,物联网的核心是连接,关键在数据。 无人超市就是将商品、消费者“数字化”,对“人”“货”“场”进行重构。在物联网 技术渗透下,传统超市、百货都将进行“旧城改造”,更好与消费者互动,更加精准对接制 造商,增加人气,提高效率,减少库存。 制造业也在酝酿着一场变革。目前,我国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智能图像传感等技术 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成熟带动应用落地,物联网加速渗透到制造业各个领域,推动“中 国制造”逐步找到“人”之外的优势。 除了零售与制造,传统观念中很多劳动力密集的行业,也在新技术的推动下逐步实现“无 人化”,“无人”植保、“无人”餐饮、“无人”物流……物联网在多个领域推进规模化应 用,打通产业各个环节“经络”,迸发出新的活力。此外,城市建设、社会管理也因新技术 二变得智能。 (摘编自《物联网加速“无人经济”时代到来》,新华社 2017 年 9 月 10 日) 材料二: 注:E 表示预测。 (摘编自《2018 年全球及中国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预测》,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2018 年 8 月 22 日) 材料三: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存在着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技术安全问题、信号 干扰、恶意入侵、通讯安全等问题。针对这些信息安全问题,我国应加快物联网技术更新, 积极探索物联网安全技术,构建安全的物联网系统。具体来讲,感知层作为物联网系统的信 息源头,技术人员必须加强对感知层信息的保护,采用加密技术,避免不法分子对感知层信 息的盗取。网络层主要负责数据的网络传输,技术人员可以采用杀毒软件、设置防火墙等技 术增强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应用层主要负责为用户提供网络服务,技术人员必须对假 ID 进 行检查和控制,避免不法分子利用假 ID 盗取物联网系统中的信息。 物联网系统虽然处于虚拟的世界中,但是仍然需要一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规范。政府应 积极建立物联网管理体制,制定物联网管理制度,构建完善的物联网管理体系,增强物联网 管理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并且,管理部门应积极明确物联网系统信息安全级别,对物联网系 统中的关键信息进行重点保护,确保物联网系统中关键信息的安全性。 物联网系统的安全管理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然而现阶段,我国现有的互联网法律体系还 不够完善,还存在一定的法律漏洞。很多不法分子利用法律漏洞进行网络信息盗取或网络破 坏,严重影响网络的安全性。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应积极完善互联网法律体系,加强对互联 网各个方面的法律规定,消除法律漏洞,增强互联网法律保护的安全性。另外,我国应对现 有的物联网相关法律进行修订和补充,为物联网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摘编自蔡泽利《物联网环境下信息安全问题与对策》,《科技资讯》2018 年 4 期) 13.下列不属于“物联网”应用范畴的项是 A.负责售后 员工用移动电话或网络向上级汇报具体情况。 B.向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的自助服务售卖机和便携式商店。 C.工厂无需人工监管,利用先进技术进行精准智能化生产。 D.运输业把传感器安装在移动的卡车或正在运输的货物上。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无人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零售、制造业及很多劳动力密 集行业正在逐步脱离对人的依赖。 B.物联网通过连接数据,对传统零售业进行了改造,使商店变得更加“善解人意”,同时更 加精准对接制造商,优化制造环节。 C.2017 年,我国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首次突破 1 万亿元,增速超 20%。预计 2020 年,我国 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 18300 亿元。 D.从 2011 年以来,我国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2 年增速最高,达到 41.4%,之 后增速开始一路下降,最低至 23.7%。 15.我们应从哪些层面解决网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说明。 【答案】13.A 14.D 15.(1)技术层面:加快技术更新,探索安全技术,构建安全系统。(2)管理层面:构建完 善的物联网管理体系,增强物联网管理的规范性和系统性;明确系统信息安全级别,重点保 护关键信息。(3)法律层面:完善互联网法律体系;对现有的物联网相关法律进行修订和补 充。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时既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等, 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的差别。 注意选项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A 项,“负责售后的员工用移动电话或网络向上级汇报具体情况”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一段 “如果说互联网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物联网则是通过传感装置,将物理世界转换 成数字世界,通过感知、计算、学习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精准对接”可知,物联网是通过 物与物来衔接,而 A 项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属于“互联网”范畴。 故选 A。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比 对,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看手法概括是否得当、分析是否合理、人物是否错位、时间地点 是否颠倒等。 D 项,“之后增速开始一路下降,最低至 23.7%”错误,依据材料二图表可知,2012 年以后 的 增速有快有慢,但整体呈下降趋势,2019 年到 2020 年增速最低,仅 16.6%,故 D 项于文不 符。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应从哪些层面解决网联 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考生应回归材料,逐一筛选原文的方法、措施等,并整合为条 分缕析的要点。 解答此题,通常可依据文意,从技术、政策、管理、民众等角度分析。依据材料三第一段“针 对这些信息安全问题,我国应加快物联网技术更新,积极探索物联网安全技术,构建安全的 物联网系统”,可概括出措施(1); 依据材料三第二段“物联网系统……但是仍然需要一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规范。政府应积极 建立物联网管理体制,制定物联网管理制度,构建完善的物联网管理体系,增强物联网管理 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可概括出措施(2); 依据材料三第三段“物联网系统的安全管理离不开法律的保障”“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应积 极完善互联网法律体系,加强对互联网各个方面的法律规定,消除法律漏洞,增强互联网法 律保护的安全性”,可概括出措施(3)。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 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 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 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