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

邵东一中 2018 年下学期高一第三次月考试题 语 文 试题说明: 本试题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6 页;时量 120 分钟,总分 120 分 命题范围: 必修一、必修二第二单元 命 题 人: 杨有成 审 题 人: 姜方军 一、现代文阅读(18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 ①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 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②《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在对日常人事的咏叹中,直抒胸臆, 深发感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 寿考”……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 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 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 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 调。 ③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命题的咏叹之所以 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 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 于是,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 志着一种人的觉醒。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也抒发着一种向上 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在“死 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 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 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 ④由人的觉醒意识的出现到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其间正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 标准为中介。自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对人的评议不再停留在东汉时代的道德、操守、 儒学、气节的品评,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成了重点所在。“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双 眸闪闪若岩下电”“若登山临下,幽然深远”……无不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 内在人格。 ⑤“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是毫不偶然了。所谓“气韵生动” 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而不在外在环境、事件、形状、 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以形写神”也是这个意思。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 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即是说,“传神”要靠人的眼睛,而并不靠人的形体或在干什么;眼睛 才是灵魂的窗子。这种美学趣味和标准,与前述人物品评一致,它们共同体现了这个时代的 精神——魏晋风度。 (节选自《美的历程》,有改动)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魏晋风度”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祸不已,原本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经 学解体,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兴起。 B.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原因,人生短促而多苦难,但一些人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努力 思考把握人生的方法,这种探寻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 C.“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 它与“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等表达出的内在人格,共同体现了魏晋风度。 D.当时对人的评议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九品中正制度为代表,门阀士族的政治制 度和取才标准,导致那个时代对人的存在风貌有了更高的追求。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的觉醒是魏晋时期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本特征,它突出地表现在把握住短促 而苦难的人生,活出生命的意义和精彩。 B.魏晋时期对人的评价实现了从关注人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到关注人的才情、 气质、格调、风貌,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的转变。 C.《古诗十九首》中,人生无常的慨叹与友情、离别、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等结合 糅杂在一起形成的感喟,成为从建安直到晋宋时期的典型音调。 D.正因为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死亡枕藉,当时的文人才写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等诗句,表达积极向上的情绪。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可见,他也认为《古诗十九首》常常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 B.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要从眼睛去表现一个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 貌等,这与“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的说法异曲同工。 C.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交融在一起,正是人生短暂才更想建功立业,正是 希望建功立业才更觉人生短暂,二者互为因果。 D.魏晋风度的形成源于当时的社会变迁,它不仅表现为人物品评中对人的存在风貌的 追求,而且表现为其他领域中对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强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注] [美]保罗·舍恩斯坦 ①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 3 点 40 分。 ②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 活 7 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 药。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③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 34 大 道第 83 号。濒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立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 顿,第 144 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 ④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地稀少,以 致几乎不能得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⑤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 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 7 小时,除非……” ⑥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 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 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⑦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 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⑧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 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 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查理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 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⑨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权 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 系的。 ⑩“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 4 点钟。医生们对在红 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⑪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 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 6 点 30 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 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 7 点 30 分。 ⑫3 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⑬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 一个战斗的机会。” ⑭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 8 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 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 65 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 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⑮“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⑯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的房间。他费力地呼吸着,但 在蓬乱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 士低声说。 ⑰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⑱“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 1943 年 8 月,获 1944 年普利策新闻奖。 4. 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3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5. 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3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6. 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简要概括。(3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 ①徐陵,字孝穆,东海郯人也。父摛,梁戎昭将军、太子左卫率。母臧氏。光宅惠云法 师每嗟陵早成就,谓之颜回。八岁能属文,十二通《庄》《老》义。既长,博涉史籍,纵横 有口辩。 ②梁普通二年,晋安王为平西将军、宁蛮校尉,父摛为王咨议,王又引陵参宁蛮府军事。 中大通三年,王立为皇太子,东宫置学士,陵充其选。稍迁尚书度支郎。出为上虞令,御史 中丞刘孝仪与陵先有隙,风闻劾陵在县赃污,因坐免。久之,起为南平王府参军,迁通直散 骑侍郎。梁简文在东宫撰《长春殿义记》,使陵为序。又令于少傅府述所制《庄子义》。寻 迁镇西湘东王中记室参军。 ③太清二年,兼通直散骑常侍。使魏,魏人授馆宴宾。是日甚热,其主客魏收嘲陵曰: “今日之热,当由徐常侍来。”陵即答曰:“昔王肃至此,为魏始制礼仪;今我来聘,使卿 复知寒暑。”收大惭。 ④天嘉六年,除散骑常侍、御史中丞。时安成王顼为司空,以帝弟之尊,势倾朝野。直 兵鲍僧睿假王威权,抑塞辞讼,大臣莫敢言者。陵闻之,乃为奏弹,导从南台官属,引奏案 而入。世祖见陵服章严肃,若不可犯,为敛容正坐。陵进读奏版时,安成王殿上侍立,仰视 世祖,流汗失色。陵遣殿中御史引王下殿,遂劾免侍中、中书监。自此朝廷肃然。 ⑤高宗纂历,封建昌县侯,邑五百户。太建元年,除尚书右仆射。三年,迁尚书左仆射。 及朝议北伐,高宗曰:“朕意已决,卿可举元帅。”众议咸以中权将军淳于量位重,共署推 之。陵独曰:“不然。吴明彻家在淮左,悉彼风俗,将略人才,当今亦无过者。”于是争论 累日不能决。都官尚书裴忌曰:“臣同徐仆射。”陵应声曰:“非但明彻良将,裴忌即良副 也。”是日,诏明彻为大都督,令忌监军事,遂克淮南数十州之地。高宗因置酒,举杯属陵 曰:“赏卿知人。”陵避席对曰:“定策出自圣衷,非臣之力也。” ⑥至德元年卒,时年七十七岁,谥曰章。陵器局深远,容止可观,性又清简,无所营树, 禄俸与亲族共之。世祖、高宗之世,国家有大手笔,皆陵草之。其文颇变旧体,缉裁巧密, 多有新意。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遂被之华夷,家藏其本。 (节选自《陈书·徐陵传》)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置学士,陵充其选 充:充任 B.共署推之 署:签名 C.陵避席对曰 避:躲开 D.臣同徐仆射 同:赞同、同意 8.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徐陵“忠于职守”和“文才出众”的一组是 A.导从南台官属,引奏案而入 光宅惠云法师嗟陵早成就 B.定策出自圣衷,非臣之力也 梁简文在东宫撰《长春殿义记》, 使陵为序 C.今我来聘,使卿复知寒暑 又令于少傅府述所制《庄子义》 D.陵遣殿中御史引王下殿,遂劾免侍中、中书监 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陵是东海郡人,父亲徐摛为梁朝将军,太子属官。陵从小聪明好学,八岁就能写文 章,博览史书,能言善辩。 B.鲍僧睿凭借安成王的权势,阻塞诉讼,大臣没有人敢对他提意见,徐陵听说此事,上 奏弹劾,终于罢免了鲍僧睿的侍中、中书监职位。 C.徐陵奉命出使北魏,北魏替他安排馆舍,设宴招待,魏收本想嘲弄徐陵,结果反受徐 陵嘲弄。 D.朝议北伐,高宗让众臣推举元帅,徐陵力排众议,知人能荐,推举吴明彻主持北伐, 终于收复淮南大片土地。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御史中丞刘孝仪与陵先有隙,风闻劾陵在县赃污,因坐免。 (2)世祖见陵服章严肃,若不可犯,为敛容正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2 分) 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1-15 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人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歌谣。芣苢(fú yǐ):草名,俗 称车前草,可食。②薄言:语助词,无实义。③有:得到。④掇:拾取。⑤捋(luō):成 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提衣角兜着。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以兜东西。 11. 《诗经》常采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1 分) 12.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一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2 分) 13. 前人评价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时,眼前出现了什么 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3 分)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4. 诗歌第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 分) 15. 诗的二、四句写景,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4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4 小题,每空 1 分,共 8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举行婚礼前往往都会占卜吉凶,这在《诗经·氓》中有体现:“______, _____”。 (2)在《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即使没有人了 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好就行。 (3)《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渴求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鸟、鱼来 自喻,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三、语言文字应用(本题有 4 小题,共 13 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①.同学三年,明天就要分离,连一向最乐观的小王,弹奏的乐曲中也充满了变徵之声。 ②.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该剧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 京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 ③.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兵临城下,欧美市场屏息以待。 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 上,真有点令人匪夷所思。 ⑤.一家人只要在上节目时不出错就是了,余下来便要一家说说笑笑,才是天伦叙乐呢。 ⑥.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各大商场纷纷举行促销活动。看到价格比平时降了四到五成的 名牌服装,许多顾客慷慨解囊,大量抢购。 ⑦.王师傅做了一辈子木匠活,方枘圆凿,样样皆通,“小鲁班”称呼名不虚传。 ⑧.苹果 7 正式首发销售,尽管苹果零售店已经宣布销售告罄,但站在苹果专卖店门口的 果粉们却乐此不疲,久久不愿离去。 A. ①②③④ B. ⑤⑥⑦⑧ C. ①③⑤⑦ D. ②④⑥⑧ 1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 我们一定能在国际展览大会期间展现出古老文明大国的风范,那时我们的城市不仅会 变得更加美丽,每一个人也会更讲文明。 B. 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学习自然科学如果不掌握语文这门工具,就不可能正确理解 其他学科的题意、概念和原理,不可能有条理的、严密的思维习惯。 C. 去年“双十一”,淘宝 24 小时便创造出 350 多亿元的成交额。在电子商务的攻势下, 每年的“双十一”已经由光棍节脱胎换骨,变成了全民疯狂的购物节日。 D. 工作压力、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饮食习惯同样不容忽视。 19.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 和《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①《离骚》抒写理想 ②抒写先民的喜怒哀乐 ③富于写实精神 ④抒写爱国激情 ⑤《诗 经》广泛的反映古代社会生活 ⑥富于浪漫气息 A. ①⑥④⑤③② B. ⑤③②①⑥④ C. ①④⑥⑤②③ D. ⑤②③①④⑥ 20. 读麦肯光明广告公司创意春晚公益广告《筷子篇》有关内容,根据文意补充设计, 或描述生活或陈述见解。要求:句式大致相同,语意相关。(4 分) 筷子,是一个含蓄的中国人,表达情感与爱很重要的工具。它所传达的,是启迪,是传 承,是明礼,是感恩,是团圆…… 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味道来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启迪; 幼儿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提时,爸爸敲打你先下手夹菜的筷子,是一种明礼; 长大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夕夜,热气腾腾的饭桌上摆满了筷子,是一种团圆。 一双筷子,承载中国数千年的情感。有滋,有味,幸福中国味。 四、写作(50 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冬日。雨晴雾霜曦月星云,气象万千;晨读晚练上课午休期中考家长会拉拉操体育节歌 手赛艺术节,丰富多彩。哪一道风景你最欣赏,最感兴趣,最…… 请以“冬日里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邵东一中 2018 年下学期高一第三次月考试题 语 文 试题说明: 本试题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8 页。时量 120 分钟,总分 120 分。 命题范围: 必修一、必修二第二单元。 命 题 人: 杨有成 审 题 人: 姜方军 一、现代文阅读(18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 ①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 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②《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在对日常人事的咏叹中,直抒胸臆, 深发感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 寿考”……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 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 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 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 调。 ③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命题的咏叹之所以 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 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 于是,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 志着一种人的觉醒。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也抒发着一种向上 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在“死 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 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 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 ④由人的觉醒意识的出现到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其间正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 标准为中介。自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对人的评议不再停留在东汉时代的道德、操守、 儒学、气节的品评,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成了重点所在。“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双 眸闪闪若岩下电”“若登山临下,幽然深远”……无不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 内在人格。 ⑤“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是毫不偶然了。所谓“气韵生动” 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而不在外在环境、事件、形状、 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以形写神”也是这个意思。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 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即是说,“传神”要靠人的眼睛,而并不靠人的形体或在干什么;眼睛 才是灵魂的窗子。这种美学趣味和标准,与前述人物品评一致,它们共同体现了这个时代的 精神——魏晋风度。 (节选自《美的历程》,有改动)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魏晋风度”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祸不已,原本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经 学解体,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兴起。 B.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原因,人生短促而多苦难,但一些人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努力 思考把握人生的方法,这种探寻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 C.“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 它与“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等表达出的内在人格,共同体现了魏晋风度。 D.当时对人的评议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九品中正制度为代表,门阀士族的政治制 度和取才标准,导致那个时代对人的存在风貌有了更高的追求。 1.C (“气韵生动”“以形写神”“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等是魏晋风度的体现,不是原因。)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的觉醒是魏晋时期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本特征,它突出地表现在把握住短促 而苦难的人生,活出生命的意义和精彩。 B.魏晋时期对人的评价实现了从关注人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到关注人的才情、 气质、格调、风貌,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的转变。 C.《古诗十九首》中,人生无常的慨叹与友情、离别、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等结合 糅杂在一起形成的感喟,成为从建安直到晋宋时期的典型音调。 D.正因为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死亡枕藉,当时的文人才写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等诗句,表达积极向上的情绪。 2.D (当时的文人能在“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诗句中表达积极向上的情绪的原因是由于 人的觉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可见,他也认为《古诗十九首》常常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 B.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要从眼睛去表现一个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 貌等,这与“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的说法异曲同工。 C.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交融在一起,正是人生短暂才更想建功立业,正是 希望建功立业才更觉人生短暂,二者互为因果。 D.魏晋风度的形成源于当时的社会变迁,它不仅表现为人物品评中对人的存在风貌的 追求,而且表现为其他领域中对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强调。 3.A (钟嵘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着眼于艺术,推导不出钟嵘认为《古诗十九首》常常表 达人生无常的慨叹的结论 (必修二第二单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注] [美]保罗·舍恩斯坦 ①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 3 点 40 分。 ②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 活 7 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 药。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③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 34 大 道第 83 号。濒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立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 顿,第 144 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 ④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地稀少,以 致几乎不能得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⑤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 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 7 小时,除非……” ⑥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 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 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⑦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 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⑧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 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 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查理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 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⑨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权 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 系的。 ⑩“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 4 点钟。医生们对在红 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⑪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 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 6 点 30 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 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 7 点 30 分。 ⑫3 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⑬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 一个战斗的机会。” ⑭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 8 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 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 65 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 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⑮“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⑯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的房间。他费力地呼吸着,但 在蓬乱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 士低声说。 ⑰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⑱“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 1943 年 8 月,获 1944 年普利策新闻奖。 4. 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3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参考答案】①表明小女孩生命危急,时间紧迫;②清晰显现出援救效率之高,体现人们 仁慈的爱心;③给读者以时间紧迫的阅读感受。 (解析: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性, 这就可以总结为制造了时间紧迫的阅读感受。时间就是生命,表明了在救助小女孩的过程中, 时间的紧迫性。在紧迫的时间里,由人们的救援行动凸显了人们的仁爱之心。) 5. 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3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5.【参考答案】将青霉素称为“仁慈的东西”,因为它能救小女孩的性命;将车称为“仁慈 之车”因为它快速运来了药物。体现了作者对小女孩即将得救的喜悦,对人们的爱心的赞颂。 (解析:我们知道新闻的语言都是较为客观的,作者的感情极少流露。我们读了这篇文章却 发现有许多表现作者感情的地方像“仁慈之车”等语言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这就是这篇 新闻的特点,我们可以以此展开分析论述。) 6. 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简要概括。(3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6.【参考答案】①对生命的尊重;②世间有大爱;③在战争的年代对人性、爱的关注与渴盼。 (解析:这要站在全文的高度来把握,首先要理解这篇新闻的主题“关爱生命”以此为依据 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如尊重生命、世间大爱、战争与生命等。做到紧扣主题来理解。) (必修一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3-6 题。 ①徐陵,字孝穆,东海郯人也。父摛,梁戎昭将军、太子左卫率。母臧氏。光宅惠云法 师每嗟陵早成就,谓之颜回。八岁能属文,十二通《庄》《老》义。既长,博涉史籍,纵横 有口辩。 ②梁普通二年,晋安王为平西将军、宁蛮校尉,父摛为王咨议,王又引陵参宁蛮府军事。 中大通三年,王立为皇太子,东宫置学士,陵充其选。稍迁尚书度支郎。出为上虞令,御史 中丞刘孝仪与陵先有隙,风闻劾陵在县赃污,因坐免。久之,起为南平王府参军,迁通直散 骑侍郎。梁简文在东宫撰《长春殿义记》,使陵为序。又令于少傅府述所制《庄子义》。寻 迁镇西湘东王中记室参军。 ③太清二年,兼通直散骑常侍。使魏,魏人授馆宴宾。是日甚热,其主客魏收嘲陵曰: “今日之热,当由徐常侍来。”陵即答曰:“昔王肃至此,为魏始制礼仪;今我来聘,使卿 复知寒暑。”收大惭。 ④天嘉六年,除散骑常侍、御史中丞。时安成王顼为司空,以帝弟之尊,势倾朝野。直 兵鲍僧睿假王威权,抑塞辞讼,大臣莫敢言者。陵闻之,乃为奏弹,导从南台官属,引奏案 而入。世祖见陵服章严肃,若不可犯,为敛容正坐。陵进读奏版时,安成王殿上侍立,仰视 世祖,流汗失色。陵遣殿中御史引王下殿,遂劾免侍中、中书监。自此朝廷肃然。 ⑤高宗纂历,封建昌县侯,邑五百户。太建元年,除尚书右仆射。三年,迁尚书左仆射。 及朝议北伐,高宗曰:“朕意已决,卿可举元帅。”众议咸以中权将军淳于量位重,共署推 之。陵独曰:“不然。吴明彻家在淮左,悉彼风俗,将略人才,当今亦无过者。”于是争论 累日不能决。都官尚书裴忌曰:“臣同徐仆射。”陵应声曰:“非但明彻良将,裴忌即良副 也。”是日,诏明彻为大都督,令忌监军事,遂克淮南数十州之地。高宗因置酒,举杯属陵 曰:“赏卿知人。”陵避席对曰:“定策出自圣衷,非臣之力也。” 至德元年卒,时年七十七岁,谥曰章。陵器局深远,容止可观,性又清简,无所营树, 禄俸与亲族共之。世祖、高宗之世,国家有大手笔,皆陵草之。其文颇变旧体,缉裁巧密, 多有新意。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遂被之华夷,家藏其本。 (节选自《陈书·徐陵传》)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置学士,陵充其选 充:充任 B.共署推之 署:签名 C.陵避席对曰 避:躲开 D.臣同徐仆射 同:赞同、同意 7.C(离席起立,以示敬意) 8.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徐陵“忠于职守”和“文才出众”的一组是 A.导从南台官属,引奏案而入 光宅惠云法师嗟陵早成就 B.定策出自圣衷,非臣之力也 梁简文在东宫撰《长春殿义记》,使 陵为序 C.今我来聘,使卿复知寒暑 又令于少傅府述所制《庄子义》 D.陵遣殿中御史引王下殿,遂劾免侍中、中书监 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 8.D(A 项第二句说他早成才,不是说他“文才出众”。B 项“定策”句是说他自谦。C 项“今我来 聘”句,是说他对魏收反唇相讥)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陵是东海郡人,父亲徐摛为梁朝将军,太子属官。陵从小聪明好学,八岁就能写文 章,博览史书,能言善辩。 B.鲍僧睿凭借安成王的权势,阻塞诉讼,大臣没有人敢对他提意见,徐陵听说此事,上 奏弹劾,终于罢免了鲍僧睿的侍中、中书监职位。 C.徐陵奉命出使北魏,北魏替他安排馆舍,设宴招待,魏收本想嘲弄徐陵,结果反受徐 陵嘲弄。 D.朝议北伐,高宗让众臣推举元帅,徐陵力排众议,知人能荐,推举吴明彻主持北伐, 终于收复淮南大片土地。 9.B(罢免了安成王陈顼的侍中、中书监职位)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御史中丞刘孝仪与陵先有隙,风闻劾陵在县赃污,因坐免。 (1)御史中丞刘孝仪和徐陵先前有嫌隙,他听说徐陵在上虞县有贪赃的事,就上疏参劾他, 于是徐陵被定罪免官。(“隙”、“坐”“劾”各 1 分,语句通顺 2 分) (2)世祖见陵服章严肃,若不可犯,为敛容正坐。 (2)世祖见徐陵服饰严整,像不可侵犯,为此变得脸色庄重,正襟危坐。(“严肃”、“若”、 “正”各 1 分,语句通顺 2 分) 【参考译文】 徐陵,字孝穆,东海郯县人。父徐摛在梁做戎昭将军、太子左卫率。母臧氏。光宅惠云 法师常感叹说徐陵将来要早有成就,称赞他像颜回。他八岁就能写文章,十二岁已能读懂 《庄子》《老子》。长大以后,博览群书,对各种历史著作都有涉猎,而且口才好,能言善辩。 梁普通二年,晋安王做平西将军、宁蛮校尉,徐摛做晋安王的咨议。晋安王又引徐陵参 与宁蛮府军事。中大通三年,晋安王被立为皇太子,东宫设立学士,徐陵被选中。不久,又 任尚书度支郎。出京任上虞县令。御史中丞刘孝仪和徐陵先前有嫌隙,他听说徐陵在上虞县 有贪赃的事,就上疏参劾他,于是徐陵被定罪免官。过了段时间,徐陵被重新任用为南平王 府参军,提升为通直散骑侍郎。梁简文帝做东宫太子时撰写《长春殿义记》,命徐陵作序。 又让徐陵在少傅府述他所写的《庄子义》,不久,调任镇西湘东王中记室参军。 太清二年,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奉命出使北魏。北魏安排他在宾馆住下,举行宴会招待 他。这天天气炎热,魏方主客魏收嘲笑徐陵说:“今天这场热,应该是徐常侍从南方带来的 啊!”徐陵当即回答:“从前王肃来到这里,才使你们懂得礼仪;今天我奉命出使,才使你 们懂得天气的冷暖。”魏收听了,感到十分惭愧。 天嘉六年,徐陵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当时陈世祖的弟弟安成王陈顼做司空, 凭借皇帝弟弟的尊贵,势倾朝野。直兵鲍僧睿凭借安成王的权势,阻塞诉讼,大臣没有谁敢 对他提意见。徐陵听说鲍僧睿的事情,就上奏弹劾,他率领御史台的官员,捧着奏文去朝见 陈世祖。世祖见徐陵服饰严整,像不可侵犯,为此变得脸色庄重,正襟危坐。徐陵上前宣读 奏文时,安成王也在殿上侍立,抬头看着世祖,吓得流汗变色。徐陵叫殿中御史带安成王下 殿去,终于弹劾免了陈顼的侍中、中书监的职务,从此,朝廷风纪肃然。 高宗即位,封徐陵建昌县侯,邑五百户。太建元年,徐陵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太建三 年,升任尚书左仆射。当时,朝廷计议出师北伐,高宗说:“我心意已决,众卿可推举元帅 人选。”众臣商议都认为中权将军淳于量权位重而共同签名推荐他。唯独徐陵说:“不对。 吴明彻家在淮南地区,对那里的风俗全都很熟悉。若论将略才学,在当今的将领中没有谁比 得上。”于是双方争论好几天,不能定下来。后来,都官尚书裴忌说:“我赞同徐仆射的意 见。”徐陵立即提议说:“不只吴明彻是良将,裴忌也是合适的副手。”这一天,高宗下诏 书委任吴明彻为大都督,而命裴忌监军事。吴明彻领着北伐军出征,连战皆捷,攻下淮南数 十州。高宗于是举行宴会,举杯向徐陵祝酒说:“这杯酒奖赏你知人善任。”徐陵从席位站 起来谦让说:“大计是陛下定的,不是我的功劳啊!” 至德元年徐陵去世了,享年七十七岁,谥号“章”。徐陵作风大度,相貌举止可观,作 风也好,秉性清正简朴,平生不置产业。所得俸禄都与亲戚共同享用。世祖,高宗的年代, 国家有大的文告,都由徐陵撰定,他的文章“在体裁上对传统有所变化,写得精巧绵密,而 且多有新意”。他的每篇文章写出来,那些喜爱他文章的人就传写背诵。于是传遍华夏,好 多人家都藏有他的著作。 (必修二《学法》第二单元自主检测 P.120,对原文有增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2 分) 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1-15 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人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歌谣。芣苢(fú yǐ):草名,俗 称车前草,可食。②薄言:语助词,无实义。③有:得到。④掇:拾取。⑤捋(luō):成 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提衣角兜着。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以兜东西。 11. 《诗经》常采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1 分) 11. (1 分)赋。 (本题答案具有唯一性,凡不答"赋"者皆不得分。) 12.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一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2 分) 12. (2 分)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只要涉及动词或动作的变换即可得分。) 13. 前人评价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时,眼前出现了什么 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3 分) 13. (3 分)人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劳动、唱歌、欢快是答案的三个要点,只要答出这三个要点的意思即给满分,要点不 全者酌减 1-2 分,与这三个要点无关的回答不得分。) (教材《诗经两首》拓展)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4. 诗歌第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 分) 14. (2 分)用“红”对“青”,色彩鲜艳(1 分),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1 分)。(或静的山 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15. 诗的二、四句写景,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4 分) 15. (4 分)第二句写红叶青山的美景,色彩艳丽,景色优美,更觉离别的难堪。以乐景写 情,反衬了离愁别绪;(答出“乐景写哀”或“反衬”2 分)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 然神伤的离别之情。(答出“烘托”2 分) (改编自《学法》课时作业 P.114)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4 小题,每空 1 分,共 8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举行婚礼前往往都会占卜吉凶,这在《诗经·氓》中有体现:“______, _____”。 (1)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2)在《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即使没有人了 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好就行。 (2)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 (3)《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渴求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 (3)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4)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鸟、鱼来 自喻,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4)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来自《语文·必修 2》第二单元) 三、语言文字应用(13 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①.同学三年,明天就要分离,连一向最乐观的小王,弹奏的乐曲中也充满了变徵之声。 ②.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该剧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 京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 ③.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兵临城下,欧美市场屏息以待。 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 上,真有点令人匪夷所思。 ⑤.一家人只要在上节目时不出错就是了,余下来便要说说笑笑,那才是天伦叙乐呢。 ⑥.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各大商场纷纷举行促销活动。看到价格比平时降了四到五成的 名牌服装,许多顾客慷慨解囊,大量抢购。 ⑦.王师傅做了一辈子木匠活,方枘圆凿,样样皆通,“小鲁班”称呼名不虚传。 ⑧.苹果 7 正式首发销售,尽管苹果零售店已经宣布销售告罄,但站在苹果专卖店门口的 果粉们却乐此不疲,久久不愿离去。 A. ①②③④ B. ⑤⑥⑦⑧ C. ①③⑤⑦ D. ②④⑥⑧ 答案:D 解析: ①徵:古代五声之一。乐声中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对) ②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掺杂着方言。句中陈述对象 是“生活画卷”,故改为“不伦不类”比较合适。(错) ③屏,抑制;息,呼吸气息;以,来。抑制住呼吸的气息来等待。形容市场、情况、局 势还不明朗,不清晰,等待情况明朗、局势清晰以后再做决定。(对) ④匪夷所思: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句中所描 述的情景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是一般人能够想象到的,故使用错误。(错) ⑤“天伦叙乐”指老人和孩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样子。(对) ⑥慷慨解囊: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语境不存在帮助别人的意思。(错) ⑦方枘圆凿:格格不入,不能相合。易望文生义。(错) ⑧乐此不疲:因为酷爱做某事而不觉疲倦。形容对某事酷爱而沉浸于其中。易语意不符。 (错) (整合课文中出现或与课文相关的成语)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一定能在国际展览大会期间展现出古老文明大国的风范,那时我们的城市不仅会 变得更加美丽,每一个人也会更讲文明。 B. 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学习自然科学如果不掌握语文这门工具,就不可能正确理解 其他学科的题意、概念和原理,不可能有条理的、严密的思维习惯。 C. 去年“双十一”,淘宝 24 小时便创造出 350 多亿元的成交额。在电子商务的攻势下, 每年的“双十一”已经由光棍节脱胎换骨,变成了全民疯狂的购物节日。 D. 工作压力、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生活习惯同样不容忽视。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的能力,A 项递进关系不当,“不仅会变得更加美丽,每 一个人也会更讲文明”内容应该互换;B 项说“其他学科”不妥,谓语“有”表意含糊,应 改为“养成”;D 项“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概念交叉不可以并列。 点睛:语病题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 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 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 否明确。 19.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 和《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①《离骚》抒写理想 ②抒写先民的喜怒哀乐 ③富于写实精神 ④抒写爱国激情 ⑤《诗 经》广泛的反映古代社会生活 ⑥富于浪漫气息 A. ①⑥④⑤③② B. ⑤③②①⑥④ C. ①④⑥⑤②③ D. ⑤②③①④⑥ 答案:D 先《诗经》后《离骚》 (与必修二第二单元文学常识相关) 20. 读麦肯光明广告公司创意春晚公益广告《筷子篇》有关内容,根据文意补充设计, 或描述生活或陈述见解。要求:句式大致相同,语意相关。(4 分) 筷子,是一个含蓄的中国人,表达情感与爱很重要的工具。它所传达的,是启迪,是传 承,是明礼,是感恩,是团圆…… 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味道来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启迪; 幼儿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提时,爸爸敲打你先下手夹菜的筷子,是一种明礼; 长大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夕夜,热气腾腾的饭桌上摆满了筷子,是一种团圆。 一双筷子,承载中国数千年的情感。有滋,有味,幸福中国味。 19、【示例】幼儿时,妈妈鼓励你尝试用筷子夹起生活的喜乐年华,是一种传承; 长大后,你用筷子往妈妈的碗里夹上一块她爱吃的菜,是一种感恩; 四、写作(50 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冬日。雨晴雾霜曦月星云,气象万千;晨读晚练上课午休期中考家长会拉拉操体育节歌 手赛艺术节,丰富多彩。哪一道风景你最欣赏,最感兴趣,最…… 请以“冬日里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略。参照必修一二“表达交流”写景写人写事描写抒情等内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