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用例精准教案(全国)1
2019届一轮复习 用例精准 教案(全国) 无论是平时写作还是考场作文,考生写议论文的最多,而写议论文,用例最多,几乎离开事例就无法写作。可是,一样用例,为什么有的作文被阅卷老师判以“例子堆砌”,而有的却被赞之“用例精当”?看来,使用事例,大有讲究,不可习焉不察。那么,使用事例究竟有怎样的艺术性呢?本专题将为你解答这一问题。 (2015·浙江)题目见专题一“精审真题”部分。 满分佳作 笔下的真实与真心 “功名之士,决不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为敦庞大雅之响。”叶燮曾这样写过。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家善于从自身的生活出发,去发现这美丽的世界。世界观的不同带来了创作心态的迥异,作为思维外化形式的作品也自然有了不一样的格调。 《纽约时报》在采访海明威时问及他最好的写作状态。海明威回答说:“最好的写作注定来自于我爱的时候。”创作是灵感和笔尖的激烈触碰,是强烈情感的奔涌而出。当归于平静,创作者搁下笔,却仍能看见作品里正翻涌的温柔与热烈。唯其如此,创作才有了艺术的品格,笔下才有了能透视创作者心灵的真实。 用例一: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直接引用其原话。先从熟悉的例子写起。 在南美洲反体制主义者长长的名单中,加莱亚诺无疑是殿堂级的人物。这个被称为“南美洲的良心”的作家,以火一般的热情和执着,发出对现实最有力的叩问。“我为那些不能读我的作品的人写作,为那些社会底层的人,为不识字以及没办法识字的人写作。”他用笔尖温暖了南美洲的底层人民,又用目光毫不留情地鞭挞全球化下被人们忽视的暴戾与野蛮。加莱亚诺的文字永远充满战斗的激情,正如他的作品名“南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而加莱亚诺本人,也是一位倔强、顽强、勇毅的战斗者,正是心里从未熄灭的火光,让他的作品有了温度,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他笔下的真实与真心,印证了“文如其人”这个词,也给世界文坛留下了不朽的传奇。 用例二:南美洲反体制主义者、作家加莱亚诺。这是一个较新颖的例子。点出其作品名“南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特别有冲击力。尽管这位作家不为人所知,需要多点笔墨,但作者还是将精要的笔墨用在与论点有关的文字中。 激昂的斗士留下战斗的呼告,而那些坚守内心的人,也在用文字塑造着另一个自己。文学大师木心先生淡泊致远,一直走在向内心朝圣的旅途上。他喜欢从前含蓄的美好,也一直竭力去守护那种美好,正如他在《从前慢》中写下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他的笔下,涌出的是清明的心境与追求。又如杨绛,虽历经苦难却 从未放弃,亲人离去也能勇敢面对,她的纯粹和坚韧,从她纯净“如初生婴儿”的文字中流露。 这两例都是中国作家。叙述分析仍紧扣作品与其真心的关系。两例“新老结合”。 真正领悟艺术的人,定会懂得真情实感之于艺术的价值,也了悟自己的生命体验是何其珍贵。艺术是一种反映,一种途径,让我们窥见作者心内涌动的波澜和曾经历的悲欢。 违背心志写下、画下的“成品”,是手的产品,而非心的创造。因此,从一开始,没有情感没有体验的“成品”,就不能算是艺术。 请在你爱的时候,用心写下、画下一些东西,不论是停泊于温柔港湾的细沙,还是清朗高远的明月。要知道,你笔下的真实与真心,在未来便成了你心境志趣的证据。 亮点点评 这篇作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言他人不能言,说他人所不知。论证过程中的例子很新颖,很饱满。海明威在爱的指引下创作,加莱亚诺在爱与战斗中代言,木心、杨绛在坚守中执笔,他们都用真实与真心成就作品。海明威的话,《南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从前慢》等作品,犹如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 考场上不少考生一举例不是“三国”(指汪国真、周国平、王国维),就是“三林”(指林徽因、林语堂、林清玄),例子不免陈旧,可否从本文选例“以新带旧”和用例笔墨集中的特色中得到启发呢? 高考作文要求我们能选择恰当的事实论据并准确运用以论证自己的观点。例证法是最常见的论证方法,它要求以事实为论据,通过摆事实来讲道理。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可见事实是证明观点最有说服力的材料。恰当地运用例证法,可以使我们的观点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 一、精心选例,选“真”选“对” 1.例子要真实。例证的力量,是建筑在真实的基石之上的。无论是历史事例还是现实事例,乃至数字举例,都必须真实、可靠。论据的真实准确是议论文的生命,如果论据不真实、不准确,会直接影响到观点的成立。一般说来,道听途说的没有充分调查的事例、主观臆造的“想当然”的事例、由不合理推测得来的事例,都不能用作事实论据。特别是涉及人名、国籍、年代、出处等等,都要力求准确,不能有硬伤。 2.例子要能证明论点。例子是论据的一种,是为论点服务的,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这叫“观点与材料相统一”,这也是论述类文体最起码的要求。因此,所选例子必须与论点有本质的联系,必须切实有效地支撑论点,能够充分证明论点。一句话,要对“点”选例。 3.例子要典型。所谓典型,就是所选事例具有代表性,而不是单纯的个别事例。它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能有力地证明论点。只有这样的事例才能以一当十,令人信服。如韩愈在《师说》中要证明“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点,只举了一例,就是孔子向他人拜师学习的事例。孔子为“万世师表”,连这样的伟人、大学问家尚且都要拜师学艺,遑论其他人呢?这个事例就叫典型,能以一当十。 4.例子要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如果能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选例,那么事例间会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会使论证更全面,更有说服力。常用的选例角度有不同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艺术等)、不同性质(正面、反面)、不同国别(中国、外国)、不同时代(古代、近代、现当代)等。 二、合理分类,巧妙布局 议论文要做到“材料丰富”“论据充实”,自然免不了在文中大量援引事例。那么,这些丰富的例子在全文中应该如何选用、布局呢? 1.合理分类。可以从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体育等不同的角度分类,这样可避免堆砌例子。 2.巧妙布局。用好例,贵在选好例,选用哪些事例入文章,须有全局考量,最好是一中一外,一古一今,一人一物,一正一反,一详一略,一历史一哲学,一名人一凡人,一个人一集体,这样不仅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证明论点,而且可使举例典型有力,材料丰富多彩。 三、剔“肥”拣“瘦”,叙例精要 有的学生在叙述事例时过于详细具体,啰唆赘余。其实议论文中所举事例,仅是用来阐明道理的一个论据,它不需要、也没有必要作细致的铺叙描绘。因此在叙例时,要惜字如金,少写或不写细节,只需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事例讲清楚即可。 比如此例: 注重小细节,成就大梦想。李玉刚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每天不停地倾听、模仿、学习他人。这就是他的胜人之处,能够将小事情做到极致。李玉刚少年时家中很穷,很早便辍学去打工,由于对音乐的热爱,他选择了在一家歌厅打工。每天听着歌手们的歌声,他也无比渴望去唱歌。所以他学习,注重歌曲的每一处音调,每一个细节的处理。在准备《四美图》这个节目时,他说:“我几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研究‘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相关资料,包括分析、鉴赏专家的不同观点,并考虑如何诠释他们。”(共186字)对细节的注重,成就了他在舞台上完美的表现。 这则例子存在的问题就是叙述过细,啰唆赘余,那么就需要我们简明扼要,剔“肥”拣“瘦”。剔除不能突出论点的介绍,如“李玉刚少年时家中很穷,很早便辍学去打工”;剔除不能突出论点的对话或者不能突出论点的转述,如“他说……”可以删除。 可做如下修改: 注重小细节,成就大梦想。少年时的李玉刚就怀揣着“歌者”的梦想在歌厅打工,他注重歌曲的每一处音调,每一个细节的处理,每天不停地倾听、模仿、学习他人。(共53字)对细节的注重,成就了他在舞台上完美的表现。 这样升格之后,剔除了繁杂的内容,论述语言更加简明扼要。 四、点面结合,详略相衬 点者详,详者透;面者略,略者排。写议论文一般选两到三个事例作为“点”展开,浓墨重彩,突出论点;再用对偶、排比的手法将众多的事例从“面”上铺开,惜墨如金,表现主题,点到为止。点面结合,详略有别,节奏分明。 请看下面这篇以“梦想为帆、工作为桨”为主题的优秀作文中的三个用例片段: ③无独有偶,著名的印象派大师雷诺阿以“美会留下”为励志格言,决心通过一切努力去创造奇迹。他坚守自己的诺言,甚至在疾病缠身之际,依然百折不挠地在画架前作画,最终倒在画架旁。因为有梦想的指引,一切付出和辛劳都是值得的,他的工作也得到了世人的肯定和褒奖。 ④不仅雷诺阿这样,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也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巴尔扎克决心用犀利的笔触来无情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给受伤的人们开出一剂精神良药,他曾说过:“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我要用笔来完成它。”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在一贫如洗的小木屋里,数十年如一日地笔耕不辍,终于完成巨著《人间喜剧》的创作。他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并最终实现了梦想。 …… ⑥是因为希望再续经典,卡梅隆才能全心创作,历时十三年,震撼推出《阿凡达》;是因为希望圆梦奥运,冰坛伉俪申雪和赵宏博才能不离不弃地共同奋斗了十八载;是因为希望能在NBA创造更好的成绩,乔丹才能在经历了几个失败的赛季后,仍旧毫不气馁地执着于自己的梦想。 ③④段各用一个事例,叫“一例说透”;第⑥段连用三个事例,叫“事例铺排”,论证极有力量。 在事例铺排时注意整齐有序,切忌杂乱堆砌,没有条理。 比如此例: 生活出其不意的残酷,却不能阻挡我们成就自己的梦想。张海迪终身坐在轮椅里不能站起,但她开始了独特的人生,她用一支笔唤醒了无数迷茫的人;贝多芬失去了听觉,他在钢琴上演奏出精彩的生命华章;《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的作者司马迁曾遭受酷刑;放射性元素侵蚀居里夫人那俊美的脸庞,使她很快衰老,而她把诺贝尔奖的桂冠两次戴起,研究成果造福了整个世界。 这一段所举张海迪、贝多芬、司马迁、居里夫人四个例子显得杂乱无章,没有条理,这就需要我们:(1)优化顺序,古今、中外、正反、个体到一般等;(2)善用反复,字、词组、短语等;(3)巧用排比,比如因果型——“之所以……是因为……”,假设型——“如果……就……”,条件型——“只要……就……”,转折型——“虽然……但是……”。 可做如下修改: 生活出其不意的残酷,却不能阻挡我们成就自己的梦想。它让司马迁遭受酷刑,却让《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它让张海迪坐在轮椅里不能站起,却让她的作品唤醒了无数迷茫的人;它让贝多芬失去了听觉,却让他的钢琴演奏出精彩的生命华章;它让放射性元素侵蚀居里夫人俊美的脸庞,却让她的研究成果造福了整个世界。 这样升格以后,就把原本杂乱堆砌的事例,串“玉”成“珠”为文意通畅的一段话了,使观点论证更加有力。 五、双向举例,双向说理 列举事例不要只从正向列举,还要从反向列举,这样正反对比,论述有力。举一事例展开分析时,可正向亦可反向;这样正反结合,论述全面。如举陶潜之例,可以分析他辞官归隐,守住了心灵的纯洁,这是正向分析;假如他继续做彭泽县令,就会内心不宁静,这是反向分析。如果只用几个同向例子,这样的观点就没有正反,没有对立,思维是线性的、平行的,构不成立体说理。 六、舍旧求新,化熟为生 选例一定要摒弃人人皆知的事例,如动辄“二王”(王羲之、王国维)、“二钱”(钱钟书、钱学森),一定要选新颖新鲜的事例,尤其是其他人很少用的事例。 即便有些熟悉事例非举不可,也要避熟就生,化熟为生,如可以变换观察其人的角度,或者写“熟人”中别人不曾写过的东西。如举林黛玉,大家都知道她“爱哭”,如果写她“爱笑”,岂不是“熟中求生”了? 1.请看下面两组论点与事例,哪一组事例使用不当?请说明原因。 (1)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事例一:殷纣王的酒池肉林,唐玄宗的重色轻国。 事例二:特别是那个临死不悔悟的隋炀帝,当时唐王李渊率兵已经进入长安,中原群雄割据,呈现乱世状态,却仍留江南,耽于淫乐而不返。 事例三:清代曾国藩几代显赫,官至副相,但他却再三告诫子孙,要一边种田一边读书,千万不可沾染半点官场习气,不许坐轿,不许使唤奴婢,以此来阻止家里子弟追求安逸享受的思想。 (2)论点:怀抱希望才能取得成功。 事例一:守株待兔,最后一无所获。 事例二:亡羊补牢,后来再没有丢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二组。两个事例均是寓言故事,不具有事实性,且不能证明论点。 2.有一篇文章,主要论述要加强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教育,下面是其中一个片段,请分析事例使用的特点。 最近,我看到一篇报道,一个日本记者到中国某大学演讲,演讲前问在座的听众,“谁知道黄继光、邱少云?”一名大学生抢答说,“我们在座的这些人都知道这两个傻帽”。这个日本人回国后写了一篇文章《中国青年的堕落》。我想,若真有这样亵渎我们英雄的青年,那将是我们教育的悲哀。一个不崇尚英雄的民族是不会英雄辈出的。现在社会上有个不好的现象,叫作阴柔之气上升,阳刚之气下降。如果我们的舆论导向和影视指南不是弘扬英雄情怀、爱国情操,而是渲染娘娘腔、脂粉气,那么一旦国难临头,这个民族是没有凝聚力、战斗力和生命力的。这就是我为什么主张在主流社会教育中一定要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原因所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事实作为论据,紧扣时代,典型、震撼、煽情、提气。形象地告诉人们,在今天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礼记》曰:“君子慎独。”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人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或许这梨根本就没有主人。”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1)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题,读懂材料,把握住材料要旨很关键。此则材料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礼记》中的句子,二是元代大学者许衡的一个“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故事。材料中“慎独”和“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是关键语。据此我们可以概括出两个角度的话题——自律(自我约束)和自主。 “慎独”是儒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慎独”,其实就是“慎心”,要诚其意,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财气,总归“吾心有主”,不为所动。 (2)如写成论述类文章,可举哪些事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事例举隅:历览前贤,历史上道德彰显之人莫不慎独。圣人孔子,不仅在朝堂之上严遵“君君臣臣”之仪,在颠沛流离之途也坚守君子之礼,席不正不坐,语非礼不言。诗人屈原,虽身处浊世,惨遭罢黜流放,仍能“沐后弹冠,浴后更衣”。四知堂上那一声断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令污者抱头鼠窜,令美德彪炳千古,从而成为“君子慎独”的最好注脚。 《五灯会元》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