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加点字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焚膏继晷(guǐ) 不径而走 各行其事 不容置喙 B. 鳞次栉比(zhì) 苍海一粟 计日成功 改弦更张 C. 沆瀣一气(xiè) 革故鼎新 鸠占鹊巢 见微知著 D. 管窥蠡测(lí) 纷至踏来 矫枉过正 焕然冰释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辨识能力。对常用字的易错音形考查得比较多,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和字形的识记,也要注意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还可以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A项,“不径而走”的“径”错误,应为“胫”;“各行其事”的“事”错误,应为“是”。A错误 B项,“苍海一粟”的“苍”错误,应为“沧”;“ 计日成功”的“成”错误;应为“程”。B错误 C项,正确。‎ D项,“纷至踏来”的“踏”错误,应为“沓”;“ 焕然冰释”的“焕”错误,应为“涣”。D错误 故选C。‎ ‎【点睛】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字。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 ‎2.下列成语中加点语素的意思解释不恰当的是( )‎ A. 不虞之誉(预料) 毁家纾难(缓解)‎ B. 奉为圭臬(教训) 罄竹难书(砍伐)‎ C. 怙恶不悛(改正) 党同伐异(攻击)‎ D. 日薄西山(迫近) 噤若寒蝉(不出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中对成语语素的理解能力。作答时首先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将成语语素放到成语语境中理解,切不可望文生义。‎ B项,“奉为圭臬”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其中的“圭”是测日影器,“臬”是测量水面的器具,“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则,不是“教训”,理解错误。罄竹难书的意思是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贬义。其中的“罄”是尽,完的意思,不是“砍伐”,理解错误。‎ 故选B。‎ ‎【点睛】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而且意义是约定俗成的。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就会导致理解不确切,正确理解成语语素意义,要先正确理解成语的意义。成语语素在成语语境中的意义才是正确的答案。‎ ‎3.下列各句中成语的运用最恰当的是( )‎ A. 出神入化:俞伯牙在小舟中专心鼓琴,樵夫钟子期竟然听得出神入化。‎ B. 甘之如饴:在最好的季节,来看最美的风景,我们每个人都甘之如饴。‎ C. 革故鼎新:我总结了一年来的经验教训,争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都能革故鼎新。‎ D. 筚路蓝缕:企业自创建以来,筚路蓝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蜕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成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就是正确的,忽视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 A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用来修饰“技艺”,不能修饰“听”。所以“听得出神入化”错误。‎ B项,“甘之如饴”的意思是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来看最美的风景”,不是艰难、痛苦的事,所以“甘之如饴”不能与其搭配,使用错误。‎ C项,“革故鼎新”的意思是去除旧的,建立新的,革除旧弊,创立新制。多指改朝换代或施政有重大变革等。不能用在学习态度和方法的改变上。使用错误。‎ D项,“筚路蓝缕”的意思是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使用正确。‎ 故选D。‎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4.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倨:傲慢 B. 遍赞宾客 赞:赞美 C.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效:献出 D. 以肉投馁虎 馁:饥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对常见文言实词的考查。考查重点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单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对一词多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的考查是重中之重。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实词的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才是正确的意义。‎ B项,“赞:赞美”错误,“遍赞宾客”是“便赞(侯生)(于)宾客”的省略。意思是:向周围客人一一介绍侯生。其中“赞”的意思是“介绍,引见”不是“赞美”,所以解释错误。‎ 故选B。‎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披帏(斩断) 厚赂单于(贿赂) 武复穷厄(贫困)‎ B. 天雨雪(下雨) 置币遗单于(给) 如惠语以让单于(谦让)‎ C. 相去四十里(距) 见犯乃死(看到) 左右皆靡(退下)‎ D. 如厕(去) 凡随武还者九人(一共) 及还(等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A项,“披帏”的“披”是“拨开”的意思,不是“斩断”。“厚赂单于”的“赂”是“赠送礼物”的意思,不是“贿赂”。“武复穷厄”中的“穷”是“陷入困境”的意思,不是“贫困”。此项错误。‎ B项,“天雨雪”的“雨”是名词作动词,与“雪”搭配,解释为“下”,不是“下雨”。 “如惠语以让单于”中的“让”是“责备”的意思,不是“谦让”。此项错误。‎ C项,“见犯乃死”的“见”表被动,不是“看见”的意思。此项错误。‎ D项, 解释均正确。‎ 故选D。‎ ‎【点睛】文言实词考查重点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对一词多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的考查是重中之重。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实词的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的意义。‎ ‎6.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B. 刑人如恐不胜 不胜杯杓 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D. 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侯生)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只有靠翻译,加点词语必须意义和用法均相同才算符合要求。‎ A项,第一个“独”,形容词,“独自”;第二个“独”,副词,“难道”。意思不同。‎ B项,第一个“胜”,动词,“杀尽”;第二个“胜”,动词,“能承担,能承受”。意思不同。‎ C项,两个“谢”都是动词,“谢罪”。意思相同。‎ D项,第一个“故”,连词,“所以”;第二个“故”,副词,“故意”。意思不同。‎ 故选C。‎ ‎【点睛】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考查,除了要掌握主要实词、虚词的意思外,实词尤其要注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类活用等现象。此外,考查词语的意思带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意义才是正确的意义。‎ ‎7.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B. 若属皆且为所虏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市人皆以嬴为小人 D.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相同。‎ B项,第一个“且”,副词,“将要”的意思;第二个“且”,连词,“尚且”的意思。不同。‎ C项,第一个“以”,介词“在”的意思;第二个“以”,动词,“认为”的意思。不同。‎ D项,第一个“因”,介词,“趁(机)”的意思;第二个“因”,介词,“通过”的意思。不同。‎ 故选A。‎ ‎【点睛】文言虚词,语法分析法是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8.对“为”字的意思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②军中无以为乐 ③何以汝为见 ‎④以十五城为秦王寿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为击破沛公军 ‎ ‎⑦何辞为 ⑧窃为大王不取也 A. ①⑥⑧/②⑤/③④/⑦ B. ①⑥⑧/②④⑤/③/⑦‎ C. ①④⑥/②/③⑦/⑤/⑧ D. ①⑧/②③/⑦/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首先看翻译,翻译相同时再看语法意义,必须是意义和用法均相同才算相同,最后合并整理。‎ 本题中,①④为:介词,替,给。②为:动词,作为。③⑦为:语气词,呢。⑤为:介词,表被动,“被”的意思。⑧为:动词,认为。‎ 故选C。‎ ‎【点睛】文言虚词的语法分析法是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9.下列选项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距关,毋内诸侯 B.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C. 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D.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时借用“音同或音近”推断,也可借用“字形”推断,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符;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解释都解释不通时,考虑通假现象。但是需要注意不要胡乱代替, ‎ A项,“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受的意思。‎ B项,“乡”通“向”,面向的意思。‎ C项,“前”通“翦”除去的意思。‎ D项,没有通假字。‎ 故选D。‎ ‎【点睛】通假字一般有以下规律: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3.同声旁的“形声字”可互相代替。4.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通假。‎ 掌握通假字非一日之功,考生应在平时的阅读中注意积累,熟悉常见的通假字,尤其是课本中出现的通假字。作答时要结合语句意思和通假规律进行判断。‎ ‎10.下列加点文言词语的词类活用方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A.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 吾得兄事之 C. 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D. 单于壮其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本题例句中“王”是名词作动词。“使……称王”的意思 A项,“从”是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用法与例句不同。‎ B项,“兄”是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的意思。用法与例句不同。‎ C项,“怀”是名词作动词,“怀揣”的意思。用法与例句相同。‎ D项,“壮”是形容词的意动,“赞赏”的意思。用法与例句不同。‎ 故选C。‎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11.下列划线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璧有瑕,请指示王 B.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C.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D.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考查的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判断句子有没有古今异义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要结合古文中的上下文,平时一定要多积累东西,可以说考试里的古今异义凭借平时的课文和做过的题,都可以答出来的。‎ A项,“指示”的古义是“指出来,给……看”,今义是“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古今异义。‎ B项,“颜色”的古义是“脸色”,今义是“色彩”。古今异义。‎ C项,“小人”与“君子”相对,指人格卑鄙的人。古今同义。 ‎ D项,“非常”的古义是“意外的变故”,今义是副词“很”的意思。古今异义。‎ 故选C。‎ ‎【点睛】对古今异义词的词义的判定,主要采用如下方法:①因文定义,也就是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其前后词语的含义,通过相关或相似联想拟用某一具体意义,最终通过比较其是否符合事理来确定其准确含义。②代入分析,在判断古今异义词时,还可以按照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对单个词语进行解释,然后放入语境进行分析。③课文迁移,一般情况下,在中学阶段要学近百篇传世佳作,从中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这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一笔重要财富。如果能将从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含义进行灵活迁移,就能够快速地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 ‎1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被动句的是( )‎ A. 如姬父为人所杀 B.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C. 见犯乃死,重负国 D. 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对特殊文言句式的考查。重点考查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类,一是没有标志的被动句,要通过句意来判断。二是使用虚词作为标志的被动句。常见的有: “于”表被动,“见” “见……于……”“受……于……”形式表被动, “为”“为……所”表被动, “被”字表被动。但最终的确定还是要靠翻译来检验。‎ A项,意思是: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是以“为……所”为标志的被动句。‎ B项,意思是:缑王等人都死了,虞常被活捉。是没有判断标志被动句。‎ C项,意思是:被侮辱了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是以“见”为标志的被动句。‎ D项,意思是: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不是被动句。‎ 故选D。‎ ‎【点睛】‎ 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被动句、省略句。句式的判断可以借助一些标志性词语,如者也表判断,代词作宾语常前置,为、见可表被动,介宾结构常后置等。但最终的确定还是要通过翻译。‎ ‎13.下列各项文学知识表述中有误的是( )‎ A.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 B. 《史记》与《汉书》虽都是纪传体,但二者在体裁上也有差异,《史记》是“通史”,而《汉书》是“断代史”。‎ C. 鲁迅先生一生著述甚丰,他的小说作品相对集中地收集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册之中。‎ D. 词牌是我们辨认词的格式、音韵、节奏的重要依据,词牌与词的内容往往并不相关,如“桂枝香”“登快阁”“望海潮”都是如此。‎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在平时就要对一些经典文学常识知识做好积累,如文学体裁、代表人物、作家作品、情节内容、思想主旨等。只有平时积累得丰富,识记得准确,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地准确答题。‎ D项,“登快阁”不是词牌名,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写的七律诗。‎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 二、填空 ‎14.根据诗文原文填空。‎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________________,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________________,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3)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_________________,庄不得击。‎ ‎(4)万里归船弄长笛,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了游子和思妇望月相思,其中与李白的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临安春雨初霁》中,既描绘出了美好春光,又暗示出诗人一夜未眠的愁绪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秋毫不敢有所近 (2). (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3). (3)常以身翼蔽沛公 (4). (4)此心吾与白鸥盟 (5). (5)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6). (6)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5)“望月相思”是提示,(6)“美好春光”“ 一夜未眠”是提示。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毫”“戮”“翼”“沛”“盟”“逐”“巷”。‎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四是与语境不符。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如果是情景默写,要认真分析情景内容,找出其中的提示信息。‎ 三、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段断句。‎ ‎15.叔孙武叔①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②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释】①叔孙武叔:鲁国大夫。 ②子服景伯:鲁国大夫。‎ ‎【答案】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宫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除了要了解句子大意外,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虚词、修辞、句式等标志可以事半功倍。‎ 文言文中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为标志,结合注释①,叔孙武叔为人名,符合对话结构,所以在“于朝曰”后断句。“子贡贤于仲尼”为前面“曰”的宾语,是完整的状语后置结构,结合注释②后文把陈述对象换成了“子服景伯”所以在“子贡贤于仲尼”后断句。后文“子贡子贡”是重复内容所以要在两个“子贡”之间断句。“曰”引出子贡的话,所以“曰”后断句。“赐墙比肩”是成语,形容才学简陋,而且正是出自本文。所以“赐”前断句,“及肩”后断句。“夫”是句首发语词,所以“夫”前停顿。“不得……”“不见……”是两个相同的结构,所以在“不见”前断句。“宗庙之美”“百宫之富”也是相同的结构,均作“不见”的宾语,所以在“宗庙之美”后断句。“矣”是句末语气词,所以“矣”后断句。“夫子之云”与“不亦宜乎”是主谓结构,所以在“不亦宜乎”前断句。‎ 本句的意思是: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明。”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就用围墙作比喻吧,我家围墙只有齐肩高,从墙外可以看到里面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有几仞高,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雄美、房屋的富丽。能够找到大门的人或许太少了。所以叔孙武叔先生那样说,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点睛】应对此类题目可以参考以下几点:一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二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三要抓标志,常见的断句标志有:1.虚词,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2.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话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的双方,可以据此来断句。3.修辞,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可以据此来断句。4. 文言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四要重视内容,做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四、本大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鼎,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授之,通经史百家之书。‎ 高宗即位,除司勋郎官。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命鼎鞫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指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 五年,上还临安。制以鼎守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守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鼎以政事先后及人才所当召用者,条而置之座右,次第奏行之。制以贵州防御使瑗为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于行宫门外建资善堂。鼎荐范冲为翊善、朱震为赞读,朝论谓二人极天下之选。‎ 建炎初,尝下诏以奸臣诬蔑宣仁保佑之功,命史院刊修,未及行,朱胜非为相,上谕之曰:“神宗、哲宗两朝史事多失实,非所以传信后世,宜召范冲刊定。”会胜非去位,鼎以宰相监修二史,是非各得其正。上亲书“忠正德文”四字赐鼎。‎ 初,车驾还临安,内侍移竹栽入内,鼎见,责之曰:“艮岳花石之扰,皆出汝曹,今欲蹈前辙耶?”因奏其事,上改容谢之。有户部官进钱入宫者,鼎召至相府切责之。翌日,问上曰:“某人献钱耶?”上曰:“朕求之也。”鼎奏:“某人不当献,陛下不当求。”遂出其人与郡。‎ 始,浚荐秦桧可与共大事,鼎再相亦以为言。桧遂稍掌权柄。然桧机阱深险,外和而中异。鼎与浚渐觉,乃谋共劾之。桧阴知其事,乃先劾之。浚初求去,有旨召鼎,桧恶其逼己,徙知泉州。‎ 中丞詹大方诬其受贿,鼎谢表曰:“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桧见之曰:“此老倔强犹昔。”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遗言属其子乞归葬,遂不食而死,天下闻而悲之。明年,得旨归葬。‎ 孝宗即位,谥忠简,赠太傅,追封丰国公。论中兴贤相,以鼎为称首云。‎ ‎1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会胜非去位 会:恰逢 B. 浚初求去 去:前往 C. 怅余生之无几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D. 天下闻而悲之 而:表顺承 ‎17.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母樊教之,通经史百家之书。‎ 他的母杀樊氏教育他,使之通晓经史百家之书。‎ B. 此而不治,孰不可为?‎ 这样做如果都不予惩治,还有什么不可以做的?‎ C. 因奏其事,上改容谢之。‎ 于是上奏这件事,皇上听后也改变了脸色,并向他道歉。‎ D. 桧见之曰:“此老倔强犹昔。”‎ 秦桧见了赵鼎后说:“这个老头还像以前那样倔强。” ‎ ‎18.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赵鼎幼年丧父,却能勤奋学习,为南宋王朝尽心出力,最终成长为南宋一代名相。‎ B. 赵鼎促成朝廷任命瑗为保庆军节度使,进封建国公,并在行宫门外建设了资善堂。‎ C. 赵鼎和张浚一度得到高宗的信任,他们都曾经认为秦桧是可以与之共谋大事之人。‎ D. 赵鼎因揭发了秦桧的阳奉阴违而被秦桧迫害,为使家人免遭牵连,毅然绝食而死。‎ ‎19. 史书评价赵鼎是南宋“中兴贤相之首”,你认为赵鼎的治国才能有哪些?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作简要阐释。‎ ‎【答案】16. B 17. D 18. D ‎ ‎19. 文内关于赵鼎治国才能概括:(1)严厉处理刘韩二将冲突,不偏袒,能做到执法严明。(2)合理安排范冲等人职务,尽其才,能做到知人善任。(3)监修神宗哲宗二朝历史,司其责,能做到是非分明。(4)劝阻高宗不要奢侈贪财,守其正,能做到犯言直谏。‎ ‎【解析】‎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B项,“浚初求去”意思是 “张浚当初请求辞职” ,“去”的意思应为“离开”,可译为“辞职”。 故选B项。‎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可根据语境大致翻译选项所给句子,然后一一对比选项中给出的相应翻译,找出答案。D项,“秦桧见了赵鼎后说”不正确,根据上文的“鼎谢表曰”可知,秦桧见到的应是赵鼎的“谢表”,而不是赵鼎本人。故正确的译文应为“秦桧见后说:‘这个老头还像以往那样倔强。’” 故选D项。‎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揭发了秦桧的阳奉阴违”不正确。由原文“鼎与浚渐觉,乃谋共劾之。桧阴知其事,乃先劾之”可知,赵鼎想弹劾秦桧,但还未及揭发。由原文“中丞詹大方诬其受贿,鼎谢表曰……遂不食而死”可知,“为使家人免遭牵连,毅然绝食而死”是在中丞詹大方诬蔑他受贿,他上表谢罪后。故选D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时可先通读全文,筛选出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题干要求答出“赵鼎的治国才能”,信息主要集中在第二段到第五段。文章第二段写王德擅杀韩世忠的部将,韩世忠率领部队夺取建康府官邸。赵鼎请求严厉处理王德,痛责韩世忠,表明他不偏袒,能做到执法严明。第三段写了赵鼎推荐范冲为翊善,朱震为赞读,朝廷舆论认为二人是天下最佳的人选,可见他能合理安排职务,能做到知人善任。第四段写了赵鼎以宰相的身份监修神宗、哲宗两朝史事,错误都得到了修正,能做到是非分明。第五段写了皇上回到临安,内侍移竹栽入内宫,赵鼎上奏劝阻;还斥责了送钱入宫的户部官员,劝谏高宗不要奢侈贪财,可见赵鼎能够守其正,能做到犯言直谏。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1小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参考译文:‎ 赵鼎,解州闻喜人。四岁就成为孤儿,他的母亲樊氏教育他,使之通晓经史百家之书。‎ 高宗即帝位后,任命他为户部员外郎。刘光世的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的部将,而韩世忠也率领部队夺取建康府官邸。赵鼎上书说:“王德率兵在外,擅杀没有顾忌,这样做如果都不予惩治,还有什么不可以做的?”皇帝令赵鼎拘捕审讯王德,赵鼎又请求下诏痛责韩世忠,而逮捕他的违纪的将吏交官府治罪,诸将肃然。‎ 五年,皇上回到临安,下诏任命赵鼎为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为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赵鼎把政事先后及应当召用的人才,分条列出放在座位边,依次上奏实行,于是,皇帝下令任命贵州防御使瑗为保庆军节度使,封为建国公,在行宫门外建立资善堂。赵鼎又推荐范冲为翊善,朱震为赞读,朝廷舆论认为二人是天下最佳的人选。‎ 建炎初年,皇帝曾因有奸臣诬蔑宣仁太后临朝辅佐幼主的功劳而下诏,命史院刊修历史,还未实行,当时朱胜非任宰相,皇上告诉他说:“神宗、哲宗两朝史事多失实,不能传信于后世,应当让范冲刊定。”正好胜非去职,赵鼎以宰相的身份监修二史,错误都得到了修正。皇上亲自书写“忠正德文”四字赐给赵鼎。‎ 当初,皇上回到临安,内侍移竹栽入内宫,赵鼎看到了,责怪他们说:“艮岳花石之扰,都出自你们,现在想重蹈前辙吗?”于是上奏这件事,皇上听后也变了脸色,并向他道歉。有个户部官送钱入宫,赵鼎召他到相府严厉指责。第二天,问皇上:“某人献钱了?”皇上说“我要求的。”赵鼎说:“某人不应献钱,陛下不应求钱。”于是调此人到地方去了。‎ 当初,张浚推荐秦桧认为他可共兴大事,赵鼎再次任相时也以为是这样,秦桧于是逐渐掌握了权利。但是秦桧心机深险,外表随和而心中却不同。赵鼎与张浚逐渐发现了他的这个特点,于是一起商量着要弹劾秦桧。秦桧私下得知了这个消息,于是先弹劾他们,张浚当初请求辞职,有圣旨召赵鼎。秦桧讨厌他逼迫自己,贬他为泉州知州。‎ 中丞詹大方诬蔑他受贿,赵鼎上谢表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见后说:“这个老头还像以往那样倔强。”赵鼎派人告诉他的儿子赵汾说:“秦桧一定要杀掉我。我死了,你们没有忧患;不然,祸及一家。”遗言嘱咐他的儿子请求归葬,于是绝食而死,天下人听说后十分悲痛。第二年,得旨归葬。孝宗即位,追赐谥号为忠简,封为太傅,追封为丰国公。论者认为中兴贤明宰相,以赵鼎为首。‎ 五、本大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吹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子叹黍离①,处者歌式微②。‎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释 :【1】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2】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20.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属于古体诗,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 B. 三、四句写鱼儿安然游于渌水之中,翔鸟自由地高飞云天,俯仰有致,意境开阔。‎ C. 七、八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D. 九、十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子”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21.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下列诗句运用了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B.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C.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D.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22. 这首诗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结合具体诗句,简述本诗表达了哪些情感?‎ ‎【答案】20. C 21. A ‎ ‎22. 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寄寓了曹植有志不得伸展的凄怆伤悲之感。‎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一般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错误类型常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项,“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错误,“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的意思是: 当初走时正值寒霜降,如今露干又见霜。其中的“来”是助词,不译。“今来”就是“如今”的意思。这句话确实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但是结合五、六句中的“客”“ 不得归”以及九、十句中运用典故表达游子思乡,亲人盼归的内容,可以判断“游子”并未归家。所以七、八句是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因为行役而有家不得归的思乡怀亲之悲。C错误。‎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手法的能力。本题主要是对“乐景衬哀情”的考查,“乐景衬哀情”要包含“乐景”和“哀情”两个要素,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手法是怎么运用的,作答时要准确把握。‎ A项,前两句写: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属于乐景。而后两句却笔锋一转写时间流逝,春天又将过去,在外的游子什么时候才能回乡?表达了思乡之悲,属于哀情。符合要求。‎ B 项,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在这月黑风高的夜晚,单于偷偷地逃跑了。将军发现敌军潜逃,率领轻装骑兵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下起了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雪花落满了弓刀。“月黑”“雁惊”“大雪”塑造了一幅阴暗、纷乱而又寒冷的画面,不是乐景。表现的是战士们战争的艰苦和奋勇的精神,也不全是哀情。不合要求。‎ C项,“寒蝉”“长亭”“骤雨”渲染的是凄凉悲伤的画面,不是乐景,表达了离别时的悲伤和不舍,属于哀情。不合要求。 ‎ D项,“黄昏”“梧桐”“细雨”渲染了凄凉悲伤的画面,不是乐景,表达的是无尽的孤独与思念。属于哀情。不合要求。‎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本诗前四句写景,用“游鱼”“飞鸟”的自由反衬役夫行役不得归的身不由己,同时通过知人论世,我们也不难发现,作者也以此来反衬自己身处动辄得咎的政治逆境中的压抑和不自由。 五、六句交代了“役夫”远离家乡、亲人的原因是服徭役。七、八句突出自己离家之久,有家不得归之悲。九、十句运用典故委婉地表达了思亲、盼归的情感。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内心的悲伤。而役夫不得志之悲,也是诗人自己的不得志之悲。同情役夫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有志不得伸展的凄怆与伤悲。‎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六、本大题共3小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肖邦之夜 ‎① 四季之夜,秋夜在北京最美。去年北京的秋夜,因有一夜是傅聪①演奏的“肖邦之夜”,更是平添了一分难得的美丽与温馨。 ‎ ‎②音乐并非与北京无缘。北京有无数的夜晚,歌吹乐喧,有的是“迪斯科”和伪摇滚,也不乏酒吧的靡靡之音,还有大街上劣质音箱里迸发出的燥热的电子乐声。只是没有肖邦,肖邦似乎在遥远的巴黎或者华沙。 ‎ ‎③是傅聪①为我们带来了肖邦,从异国他乡,从夜的深处。 ‎ ‎④傅聪走上台来,一件黑色的燕尾服,和18年前回国演奏时好像没什么两样。他的手指还是那样的美,虽然缠着绷带,却依然柔若无骨,触动琴键时连琴键也变得柔软得如一匹黑白相间的丝绸。我坐在楼上的第一排,他的手指看得格外清楚,清风临水一般掠过琴键,那美妙的琴声便像是荡漾起一圈圈清澈动人的涟漪,偌大的剧场和我的心都被这琴声抚摸得有些湿润了。 ‎ ‎⑤看傅聪坐在钢琴前弹奏,让我不禁想起了柏辽兹当年看肖邦在钢琴前演奏时曾经说过的话:“他变成了一位诗人,歌颂着自己幻想中的主人公奥西安式的爱情和骑士风度的功勋,歌唱着他遥远的祖国。”在我眼中,傅聪和肖邦在钢琴旁叠印着,融为一体。想想他和肖邦共同的身世,萍飘絮泊,浪迹天涯,便越会体味出柏辽兹话中的滋味。‎ ‎⑥说实话,傅聪带来的肖邦的钢琴曲,我有许多的遗憾。我并不大想听肖邦的前奏曲,虽然才华横溢,但怎么也脱不出练习曲的痕迹,是太小的小品。而我想听的那些情爱缠绵、美丽而忧郁的夜曲,他此次并未演奏,比如被誉为“抒情诗篇”的升F大调和降D大调夜曲。但他毕竟为我们带来了那样动听的、明朗而宁静的降B小调、降E大调夜曲,凝神谛听,琴里关山,梦中明月。还有他年轻时弹奏、得到了肖邦钢琴比赛大奖而就此走向世界的、他最拿手的玛祖卡……这就够了,因为它们毕竟都是玲珑剔透的诗。在一个枫树已不再那样火红、银杏已不再那样金黄的“污染”严重的季节,在一个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世界变得王纲解体却王旗频变的季节,一颗赤子之心尚存,一粒诗的种子尚存,不仅保护得那样好,还能让它绽放出如此美丽清新的花朵来,已是实属不易之事了。‎ ‎⑦是的,“肖邦之夜”并非抒情之夜。那样,就误会了肖邦,也误会了傅聪。听肖邦,确实能听出美丽与缠绵;但的确也能听出断鸿声远、天涯望尽,听出万里寒烟、一片冰心,听出心律如歌、思念似海…… ‎ ‎⑧演出结束了,大家拼命地为他鼓掌,他双手抱在胸前深深地向大家鞠躬。‎ ‎⑨那晚的夜色真好,好像真的滤掉了许多喧嚣和浊热,好像真的充溢着几分宁静和沉思,好像真的在路的远方、在夜的深处有关切的呼唤和等待……是因为有这美妙的琴声,像花香一样弥散在夜色之中;是因为有“肖邦”向我们走来,用那有些冰凉却柔软的手指,用那善感的心和美好的音乐,将夜色和我们一起拥抱。我知道以后会有许许多多的夜晚在等待着我们,但肖邦之夜并不会多。许多的美好,就是这样的短暂易逝,却会长久地印在我们的生命里。‎ ‎⑩回家的路上,肖邦渐远。起风了,吹起的尘埃飘荡在秋日的夜空,与落叶同飞。‎ ‎1998、10 (有删节)‎ 注:①傅聪,世界著名钢琴艺术家。1959年,因其父傅雷(大翻译家)被划为右派,出走英国,后加入英国国籍。文革期间不能回国。‎ ‎2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北京的秋夜最美,夜色浸润了作者细腻的心,也为傅聪演奏的“肖邦之夜”,平添了一分难得的美丽与温馨。‎ B. 第②段写北京夜晚音乐的喧闹浅俗,为肖邦音乐会铺垫了底色,不仅可反衬其高雅,也表达着作者的好恶。‎ C. 文中对傅聪“手指”及琴声的描写,优美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高超的演奏技巧及其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D. 傅聪那晚弹奏的降B小调、降E大调夜曲,歌颂着奥西安式的爱情和骑士风度的功勋,犹如玲珑剔透的诗。‎ E. 作者以细腻的笔调,将自己对肖邦、傅聪及其音乐的深刻理解与挚爱娓娓道来,行文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 ‎24. (1)第⑥段中作者认为“这就够了”的原因是什么?‎ ‎(2)“是的,‘肖邦之夜’并非抒情之夜。”这里的“情”,指的是什么感情? 作者为什么说“那样,就误会了肖邦,也误会了傅聪”?‎ ‎25. 关联全文,说说文章结尾段中的画线语句“秋夜”描写的作用。‎ ‎【答案】23. AD 24. (1)降E大调夜曲等也很动听、且玛祖卡是他最拿手的。演奏的曲子都如“玲珑剔透的诗”。在当下文化浮躁的时代,傅聪对古典音乐的坚守,已属不易。‎ ‎(2)“情”指的是“美丽而忧郁”的缠绵情爱。因为肖邦、傅聪的个人经历,去国思乡之情是他们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忽略了这一点,就是对他们的误解。 ‎ ‎25. ①写秋夜风起的感伤景象。‎ ‎②呼应文章第二段北京夜晚喧闹音乐的描述; ‎ ‎③表达肖邦音乐会结束后回到现实文化环境的内心落寞。‎ ‎④融情于景,耐人寻味。‎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曲解文意。“北京的秋叶……为‘肖邦之夜’平添……温馨”错误,根据第一段“因有一夜是傅聪演奏的‘肖邦之夜’,更是平添了一分难得的美丽与温馨”可知,应为“音乐会为北京秋夜平添温馨。”‎ D项,张冠李戴。“傅聪那晚弹奏的降B小调、降E大调夜曲,歌颂着奥西安式的爱情和骑士风度的功勋”错误。根据原文第五段“看傅聪坐在钢琴前弹奏,让我不禁想起了柏辽兹当年看肖邦在钢琴前演奏时曾经说过的话:‘他变成了一位诗人,歌颂着自己幻想中的主人公奥西安式的爱情和骑士风度的功勋’可知,“歌颂……爱情和骑士风度的功勋”是肖邦的演奏,而不是“傅聪”。‎ 故选AD。‎ ‎【24题详解】‎ ‎(1)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能力。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定要回到原文,注意话语前后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全面理解文句的表层及深层的含义。‎ 回答“这就够了”的原因要包含两点:1.“这”指什么。2.“够了”的原因是什么。“这”指代的内容前文已有,指动听、宁静的降B小调、降E大调夜曲和傅聪最拿手的且玛祖卡。后文一个“因为”很明显交代了原因。“它们毕竟都是玲珑剔透的诗”是直接原因。“ 在一个枫树已不再那样火红、银杏已不再那样金黄的“污染”严重的季节,在一个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世界变得王纲解体却王旗频变的季节”写文化的喧嚣,“一颗赤子之心尚存,一粒诗的种子尚存,不仅保护得那样好,还能让它绽放出如此美丽清新的花朵来,已是实属不易之事了”写傅聪的坚守不易。所以“在当下文化浮躁的时代,傅聪对古典音乐的坚守难得” 是深层原因。‎ ‎(2)①本题考查文章中重要词语的鉴赏能力。理解句中的词语,要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等理解词语的含义。依托手法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描写手法。因此可以依托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肖邦之夜’并非抒情之夜”“并非”一词说明这“情”是作者以前的错误理解。根据第六段“我想听的那些情爱缠绵、美丽而忧郁的夜曲”和第七段“听肖邦,确实能听出美丽与缠绵”可知这“情”是“缠绵、美丽而忧郁的情爱”。‎ ‎②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依据本段内容:“但的确也能听出断鸿声远、天涯望尽,听出万里寒烟、一片冰心,听出心律如歌、思念似海……”尤其一个“也”字,说明这是傅聪和肖邦音乐共同的特点,即有相同的经历,去国怀乡是他们音乐中重要且相同的情感。所以仅仅将他们的音乐理解为对情爱的表达,就误解了他们。‎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作用的能力。赏析文中句子的作用要建立在对于全文的整体把握之上,将句子放到文章的大背景中进行综合考量,尤其要关注在相关句子前后的其他一些重要信息。分析时要从内容、手法效果、主旨、结构四个角度全面分析,有几点答几点。‎ ‎“起风了,吹起的尘埃飘荡在秋日的夜空,与落叶同飞”从内容上不难总结,写秋夜风起的感伤景象。结构上,结尾处的作用常是照应前文,可从这方面侧重分析。而此处的“风”是具有比喻义的,它指喧嚣的环境。所以便呼应了文章第二段北京夜晚喧闹音乐的描述。主旨上,音乐会上的优美与宁静,与现实中的喧嚣形成对比,表达肖邦音乐会结束后,作者回到现实文化环境的落寞。最后是手法效果上,不难判断,是融情于景、引人深思。‎ ‎【点睛】散文阅读,把握文章内容是关键,概括文章主题是常考的内容。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可以从散文的题目、开头和结尾入手,从散文的关键词句入手,从散文写作背景入手,从散文结构文脉入手,尤其可以从散文的不同文体入手。如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或事件作出评价,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理性思考和评价。‎ 七、名著阅读 ‎ ‎26.下列各项都是从《论语》中选出的词句,对其理解和阐释最符合《论语》原文中意思的两项是( )‎ A. 君子不器——君子应该没有具体的功用 B. 文质彬彬——形容君子谈吐行为文雅 C. 见贤思齐——看见贤人便想向他看齐 D. 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 E. 君子固穷——君子本就该承受穷苦的命运 ‎【答案】C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论语》中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对《论语》有充分的了解。在论语语境中去理解词语,而不是现在的常见意思。所以考生应把功夫下在平时对《论语》的阅读和理解上。 ‎ A项,“君子不器”的意思是君子心怀天下,不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此项错误 。‎ ‎ B项,“文质彬彬”是我们今天常用到的一个词汇,形容一个人看起来文雅有礼的样子,这个词汇来自于孔子关于君子的一番评论,它最初的意思和今天不大一样;《论语·雍也》一章记载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而文采多于朴实,又有些华而不实。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彬彬即文质兼备貌。此项错误。 ‎ C项,“见贤思齐”意思是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出自《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此项正确。‎ D项,“成人之美”指成全别人好事。《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意思是: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相反。此项正确。‎ E项,“君子固穷”的意思是:君子再穷也能够坚守节操。出自《论语·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春秋时期,孔子经常带着学生游历各诸侯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各国能够采纳。有一次,孔子到了卫国,由于不受卫灵公重用,便离开卫国去了陈国。孔子等人来到陈国境内,粮食吃完了,随从的人全都是面黄肌瘦。有的人病倒了,不能起来行走。子路气愤地去见孔子,问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安守穷困,但是小人碰到穷困,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后用它比喻人安于穷困,不为财物所诱惑。此项错误。‎ 故选CD。‎ ‎【点睛】‎ 对文学名著的阅读要“精读”与“略读”并举,“积累”和“表达”并举。阅读中要既有语言积累上的收获,又有思想感情上、表达技巧上的收获。对名著的理解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及时代背景,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正确看待作品。当然名著的内容、思想文化比较复杂,大家要 “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形成批判性思考。‎ ‎27.下列各项对《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三十三回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A. 宝玉在三十二回中的几番肺腑之言中,既有对黛玉男女之情的告白,也有对自己价值观的宣告。‎ B. 在三十二回中,黛玉在门外听到宝玉一番坦白赤诚的言谈,不觉大喜过望,满怀欣喜地独自回去了。‎ C. 三十三回中,窝藏忠顺王府的优伶、淫辱母婢致金钏轻生、恃靠贾母宠溺当面顶撞父亲是贾政痛打宝玉的三个主要原因。‎ D. 贾政痛打宝玉的本质原因是对宝玉生命态度的不满以及对家族未来的担忧。‎ E. 三十二回和三十三回联系起来看,是“诗意”追求和“现实”追求两种价值追求之间冲突集中的呈现。‎ ‎【答案】B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经典名著《红楼梦》的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应对此类题目,必须对《红楼梦》有充分的了解。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主题。所以考生应把功夫下在平时对《红楼梦》的阅读和理解上。‎ B项,“大喜过望,满怀欣喜”错误,因为黛玉听到宝玉的这番话后,又喜又惊又悲,喜的是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已,果然合她心意;惊的是他在人前一片私心赞我,竟不避嫌;然而黛玉虽有刻骨铭心之言,但她自己觉得命不久矣,恐不能久在,刻骨之言竟说不出口,内心很悲痛。‎ C项,原因不全。宝玉挨打原因有三:表面原因是金钏儿投井,宝玉感伤,遇见其父拷问,失了往日伶俐;贾环旁侧作梗,误导家政认为金钏儿投井自杀原因就是宝玉强奸未遂。深层原因为封建家长贾政怨恨宝玉不学无术,不务正业,不思进取,以致前日在贾雨村面前丢了他封建世家的脸面。 ‎ 故选BC。‎ ‎【点睛】对文学名著的阅读要“精读”与“略读”并举,“积累”和“表达”并举。阅读中既有语言积累上的收获,又有思想感情上、表达技巧上的收获。对名著的理解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及时代背景,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正确看待作品。 ‎ ‎ 当然名著的内容、思想文化比较复杂,大家要 “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形成批判性思考。‎ ‎28.在下面横线上填上两个符合《平凡的世界》原著内容的地名。( )‎ 孙少平的“出走”在作品中具有重要意义。他走出了家乡双水村,到_________揽工,又到____________的煤矿做工。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与现实苦难抗争,不断地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 ‎【答案】黄原 大牙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和理解,本题主要考查内容。应对此类题目,只要阅读并识记作品的主要内容就比较容易。但要注意作品中人名、地名的书写,必须忠实于原著。‎ 本题考查《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内容。孙少平在青春的梦想和追求的激励下离开双水村,到外面去“闯荡世界”,于是他来到了离家不太远的黄原市,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在大牙湾煤矿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 ‎【点睛】对文学名著的阅读要“精读”与“略读”并举,“积累”和“表达”并举。阅读中既有语言积累上的收获,又有思想感情上、表达技巧上的收获。对名著的理解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及时代背景,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正确看待作品。当然名著的内容、思想文化比较复杂,大家要 “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形成批判性思考。‎ ‎29.微写作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平凡的世界》中某些人物接近上述仁者的标准。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人物,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180字左右。‎ ‎【答案】孙少安这个形象最能触动我。他勤劳、能吃苦,辛勤料理砖厂,不忘带领村民一起致富,是新时代农民的优秀代表。但更能触动我的,是他牺牲自己,用男子汉的肩膀负家庭重担,让妹妹完成学业,让弟弟安心闯荡,让姐姐维持生活。他并非没有想过离开,但他知道,他在,家就在。和少平比起来,他或许少了一份锐气和勇气,但正是这对家庭深沉无私的爱与承担,让他散发着长兄温暖的光芒;让我深受触动,最不能忘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及微写作的能力。微写作的题目虽然字数少,但考查考生快速成文的能力和文字水平,体现了对记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技巧具体运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此题,考生一要了解文学作品的相关内容及人物形象特点。二要认真审题,明确微作文的立意。三是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和连贯。‎ 本题要求,从《平凡的世界》中选取具有“仁者”特点的人物,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材料中的“仁”指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回忆《平凡的世界》中具有这种品质的人,然后概括其能体现“仁”这种品质的事情。比如孙少安就很典型。‎ ‎【点睛】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改写、扩写、缩写、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 八、作文 ‎3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如今,有些人读书一方面称读《红楼梦》固然有意义,但却因为没意思而“死活读不下去”,一方面又在追完有意思的网络流行小说后常常后悔“又被‘没意义的东西’浪费了时间”。‎ 不仅阅读如此,生活中也广泛存在着这样有关“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话题。‎ 以上材料和提示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不少于700字。‎ ‎【答案】“有意思”与“有意义”‎ 当今的文化市场,最不乏的便是“有意思”的书了。人至秦皇汉武,书及红楼三国,每一个对象都可以被犀利地调侃,在用滑稽博得众人一笑的同时,令“有意义”的作品越来越少了,而那些为数不多“有意义”的作品,也在“有意思”的冲击下,默然呆在书店一隅,无人问津,任其表面覆上一层薄灰。‎ 这是多么令人冷汗涔涔的现状!如果有一天,大众只为追求趣味而非价值去读书,作者只为迎合“下里巴人”的口味儿,将“阳春白雪”丢弃,那会是怎样一番光景?‎ ‎《新说四大名著》《幽默水浒》《你所不知道的李白》……这些书名充斥了书店,杨贵妃成了身材丰腴的“狐狸精”,李白成了流氓小混混,唐僧和蜘蛛精谈起了恋爱……一个个令人觉得荒唐的“有意思”的桥段,让一些人欣喜若狂,张牙舞爪地哄抢上去。于是国学失去了严肃,文化向商业下跪。在这样的光景下,文学的意义又何在?‎ 季羡林先生走了,只留下人们的悲呼:“中国此后难有大师。”史铁生先生走了,只留下对人们的劝诫“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必会到来的节日”,鲁迅先生的文章竟然因为“读不懂”这个可笑的原因在中学教材中被大量删减,连文坛大师朱自清的《背影》也被滑稽地冠以“违反交通规则”的帽子。现在的人们早已忘记了文学最初的意义,我为身处在这麻木人群中而悲哀,但也总觉得还有希望。‎ 因为总不乏一些斗士,将有意义与有意思结合着,捍卫着文化的纯洁。比如于丹教授,或许她的观点并非条条正确。但至少他尊重并忠于《论语》,并把它说得妙趣横生。比如余秋雨,且不谈他的思想是否被认可。但至少他一直在为创造有自我灵魂的文章而努力……‎ 即使不乏那些利欲熏心,为谋“有意思”而背弃“有意义”的作者,但至少有些怀抱理想,兢兢业业于纯洁文化的学者们,可以带给我们些安慰。‎ ‎“有意思”“ 有意义”并不矛盾。但若一味汲汲于趣味,放弃品味内涵深刻的文学作品,也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更没有了执笔的意义。倘若鲁迅先生还活在当今的话,他必会走上前,愤而夺去那些“文化名人”手中趋利虚伪、一味迎合市场的笔,狠狠地置在地上,摔个粉碎,还原文学本身的纯洁面貌。‎ 屋子黑暗并不可怕,因为只要还有一丝光亮,便可以沿着它把人们引到光明的地方去。放下手中那些“妙趣横生”却“恶俗低幼”的“口水书”吧,重新捧起一本真正的文学作品,经典会让你收获很多。‎ 永远不要为了“有意思”而放弃“有意义”!我为纯洁文化呐喊,为执笔的意义呐喊。‎ ‎【解析】‎ ‎【详解】本题重点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通过阅读材料不难发现,材料有“有意思”“有意义” 两个关键词。“意思”一词,是有“情趣、趣味”的含义;“意义”一词,是有“价值、作用”的含义。本题包含有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称为二元关系型材料作文。对于关系型的题目,审题的任务就是审出其中的两元关系。比如可以建立如下关系:1、我们的生活不需要有意思,需要有意义或我们的生活不需要有意义,需要有意思。(选择关系)2、我们的生活既要有意思,又要有意义。(并列关系)3、我们的生活不仅要有意思,更要有意义。(递进关系)4、无论我们的生活有无意思,但一定要有意义。(条件关系)然后根据作文体现“正能量”的原则,选择其中合情合理的关系立意。‎ 立意:‎ ‎(1)我们的生活既要有意思,又要有意义。‎ ‎(2)我们的生活不仅要有意思,更要有意。 ‎ ‎(3)无论我们的生活有无意思,但一定要有意义。‎ 素材:‎ ‎(1)春秋楚国隐士老莱子,孝顺父母,为博父母开怀,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这么一个有意思的人,为后人敬仰,因为他的有意思的行为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 ‎(2)李冰,整天行走在田间地头,暴晒在烈日中,狂风暴雨也不躲避,渴了,喝一口塘水,困了,就在地头小憩一会,生活索然无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的都江堰终于竣工于世人面前,造福天府之国的子孙万代。‎ ‎(3)小品王赵本山的徒弟小沈阳,男扮女装,穿红戴绿,娇声嗲气,油嘴滑舌,每次出场都会用异样的腔调,给观众带来很多欢笑。但近来却遭到封杀,为什么呢?细细想来,他除了给观众带来些许的笑声,还有什么?本应血气方刚的男儿却成了伪娘。‎ ‎(4)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为何他们为人铭记?因为他们在无意思的日子里做着有意义的事情。‎ ‎(5)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6)雄鹰超越沟沟坎坎的小山岭才能搏击长空;鲤鱼不断冲刺汩汩滔滔的水流才能跳跃龙门;人类必须迈开脚步跳出束缚的圈圈,才能获得成功的掌声。‎ 结构层次:文章题目“‘有意思’与‘有意义’”照应材料,开篇指出“有意义”的作品惨淡的现状,接下来进一步设想长此以往的可怕,之后用文学大家引出希望,接着列举于丹、余秋雨等怀抱理想,兢兢业业于纯洁文化的学者们,让我们看到希望。最后以“我为纯洁文化呐喊,为执笔的意义呐喊”结尾,再次强调观点。‎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