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新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新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 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札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傀言”,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 ‎《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 ‎《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内涵最大的概念,相当于西方人所说的“文化 ”,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若逐篇细读,如网在纲,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礼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礼记》是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的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仪礼》和《周礼》。‎ B. 《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文集,总共有四十九篇,并非一人创作,而是孔门七十子后学的集体创作。‎ C. 《礼记》一书思想内容隽永,说理宏通但不都是抽象枯燥空洞的议论,其中亦不乏具体的细节描述。‎ D. 《礼记》全书都采用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相对浅近。‎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记》对人们的手、足、目、口、头、声等各方面的仪容仪态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要求,要求人们在礼仪场合要做到言行举止端庄文明。‎ B. 按《礼记》的要求,拜访客人要有礼貌,不能贸然进屋,不能偷听别人的谈话,要尊重他人的隐私,这些做人的原则在当今仍有指导意义。‎ C. 《礼记》鼓励人们发言要有主见,“毋剿说,毋雷同”,意即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观点不能与人雷同,提倡独立思考,发扬创新精神。‎ D. 《礼记》要求对尊长要谦恭尊重,听师长讲话要有耐心,不要随意插话,而且还要神态恭敬,请教尊长问题要起身,以示尊师重道。‎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虽然时代不同了,我们读《礼记》仍可学到一些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 B. 读《礼记》我们可学到许多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待人接物应注意的事项,例如怎样在尊长旁陪坐,如何得体访客等。‎ C. ‎ 读《礼记》可以学到许多让人受益终生的格言,这些格言立意深刻,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堪称人生准则。‎ D. 读过《礼记》,就会发现“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内涵最大的概念,就能够从源头上把握庞大的中国文化体系。‎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礼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全书都采用了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理解错误。‎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不能与人雷同”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有“处处”“总”的修饰。“发扬创新精神”错,不符合文意。‎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曲解文意。“就能够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有助于”。‎ 点睛:理解和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吸收了多种其他艺术门类的优长和手段,融为一体,创造了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以武打为突出特征的武戏,堪称世界剧坛的一朵奇葩,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戏曲的中华美学特色和独具优势的艺术表现力。‎ 武戏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随着剧种的成熟、发展,经过几代艺术家特别是作为“武戏文唱”的引领者杨小楼的执着进取,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对技巧动作加以美化,增强舞蹈性,另一方面强调基本技术服从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使技巧动作成为一种优美的舞姿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并与唱、念、做结合运用,让武戏得到整体提升,留下许多具有精美观赏价值的经典之作。‎ 武戏美在哪里?第一层次是“形式感知”。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演员把握自己的动作,按一定的节奏在时间和空间中延伸,通过强与弱、快与慢、刚与柔、动与静的变化,呈现流动和瞬间的美,加上开打、翻跌、下高、打出手等高难度惊险动作的穿插运用,带来的悬念和惊叹,显然更直观,更富于视觉的冲击力。这也是人们被京剧吸引往往从武戏开始,京剧走出国门必带武戏的重要原因。第二个层次是“同情与共感”。武戏流传至今的优秀剧目,内容大多数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如保家卫国、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暴安良、抱打不平的侠义精神,塑造了许多忠臣良将和民间英雄人物,传达的是正能量。即使是反面或性格复杂多面的角色,也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脸谱、神态、身段表演等鲜活地揭示其本来面目,于恶中见美,美中见恶,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 美是难以被忘记的。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姿,文戏、武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前些年武戏的势弱,出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外因除了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还有武戏演出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严于文戏,造成展示机会较少,多年来在大型演唱会中只能于开头、结尾烘托气氛,难以尽显完整风貌。内因则表现为传承、创新乏力,随着一代技艺精湛的老艺术家先后离去,舞台水准下滑,难以适应新、老观众的审美需求。‎ 当前,武戏振兴迎来新的良好机遇。以传统为根脉,不仅指具体的戏与技巧,还有前辈艺术家积累的经验和启示。高盛麟先生曾对武戏演员提出“三要”:一要打好基础,意指基本功要规范、扎实、过硬,唱、念、做、打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才能真正体现武戏的整体美;二是演好人物,包括准确把握人物的个性,处理好技术与人物的关系,表演要有真实感,脱离生活和人物的技巧堆积再多,也无美可言;三要跟上时代,了解时代和观众的审美取向,对武戏有所创新,有所丰富。尤其是武戏的新剧创作很少,值得分外重视。‎ 武戏之美亦中华文化之美。武戏的“精气神”,将会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摘编自刘连群《弘扬武戏之美》,《人民日报》2019年07月11日)‎ ‎4. 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武戏以武打为突出特征,极具中华美学特色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堪称世界剧坛奇葩。‎ B. 武戏历史久远,一直保持粗犷古朴之风,重勇猛、激烈跌打翻扑,不迫求造型和做戏。‎ C. 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更直观且富于视觉冲击力,观众往往从看武戏开始而爱上京剧。‎ D. 武戏之美,同情与共感的美,比形式感知上的美感更重要,是武戏至今不断的根本原因。‎ ‎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历代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如加强舞蹈性,强调服从剧情和表演需要等,武戏观赏价值就难以得到提升。‎ B. 武戏中演员的高难度惊险动作,既有技术层面的专业性,也体现出流动与瞬间,悬念和惊叹,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艺术、哲学理念。‎ C. 武戏之美,不仅体现在它富于视觉的美感,还在于通过演员细致入微的表现,能将反面的角色演出正能量和美感,从而使传统剧目能流传至今。‎ D. 京剧艺术的绚丽多姿,文戏、武戏各有优势,不可偏废其中之一,两者之间应是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传承中华文明。‎ ‎6. 近年来武戏势弱,请依据文章概括其原因,并指出武戏要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具体措施。‎ ‎【答案】4. B 5. C ‎ ‎6. 势弱原因:外因是大众娱乐多元化,流行文化冲击;武戏本身对演出场地、环境要求非常高。内因:武戏的传承、创新乏力。具体举措:以传统为根脉,坚守传统中的积淀精华,演员基本功要规范、扎实、过硬。演员要演好人物跟上时代,了解时代和观众的审美取向,重视创新。‎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一直保持粗犷古朴之风”错误。原文说的是“在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但随着后来的不断发展,在造型和做戏上有所创新,所以“一直保持”不合原意。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C项,“能将反面的角色演出正能量和美感”错误。结合“即使是反面或性格复杂多面的角色,也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脸谱、神态、身段表演等鲜活地揭示其本来面目,于恶中见美,美中见恶,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分析,反面人物本身不具备正能量,在艺术中反衬具有优良品德的人物,从而弘扬正能量,反面人物通过演员的精湛表演揭示其本来面目,在艺术上获得美感,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题干问的是“近年来武戏势弱,请依据文章概括其原因,并指出武戏要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具体措施”,需要概括武戏势弱的原因,然后指出武戏要在新时代发展的具体措施。原因主要从内因和外因角度分析。结合“前些年武戏的势弱,出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外因除了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还有武戏演出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严于文戏,造成展示机会较少,多年来在大型演唱会中只能于开头、结尾烘托气氛,难以尽显完整风貌。内因则表现为传承、创新乏力,随着一代技艺精湛的老艺术家先后离去,舞台水准下滑,难以适应新、老观众的审美需求”分析概括。发展措施,结合“以传统为根脉,不仅指具体的戏与技巧,还有前辈艺术家积累的经验和启示”“要打好基础,意指基本功要规范、扎实、过硬,唱、念、做、打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才能真正体现武戏的整体美”分析,以传统为根脉,坚守传统中的积淀精华,演员基本功要规范、扎实、过硬;结合“要跟上时代,了解时代和观众的审美取向,对武戏有所创新,有所丰富。尤其是武戏的新剧创作很少,值得分外重视”分析,演员要演好人物跟上时代,重视创新。‎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 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洗手 朱以撒 每一次要摊开这些汉画像拓片阅读时,我都要认真地洗洗手,擦拭干净。其实指掌间已经很干净了,也还是要自觉地进入这么一个程序,算是从内心对前人的作品表示敬畏,还有崇仰。这种习惯逐渐形成,对待古旧之物,大都如此。每一件古旧之物都有自己的气息,冷清的、平和的、朴拙的,却不会有时下这么些气味。充满欲望的手一天到晚都在触摸着种种物质的皮表,要静下来阅读古帖古碑,慢慢地把玩一遍,还是需要洗一洗手,让手的温度冷却一些——这很像一个长长的过门,很郑重,很有必要。一个人在心理上做好了准备,接下来由手展开的动作就会把分寸掌握得很好,至少不会失手。‎ 精神洁癖——让澄澈的水来过手,通常以此开始。生活习惯中对于洗手的要求,是在进食之前。一位农妇在不缺水的条件下让孩子们洗手,可能没有想到这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一种尊重——一年到头的栉风沐雨,终于修来了黄澄澄的果实。一个人把手洗净了,坐在餐桌前,显然是沉稳和端庄的。对劳动的果实抱有认真的态度,缓慢地品咂,神色越发爽朗。狼吞虎咽、风卷残云也是一种态度,只是劳动果实的滋味未能被细致地感受,不免有些粗率。大凡有洗手这个程序,整个行为都会克制一些,徐缓一些,进程也更为细腻和雅致。‎ 回老家时,我面对晚年的母亲,会给她剪剪指甲。人老了,指甲也变了形态,如乱石铺街,凹凸不平,连坚硬的指甲剪都有些吃不消。可是我别的做不了什么,就从剪指甲这等小事入手。剪完后母亲总会催促我去洗手,顺便把指甲剪也给洗了。在母亲看来,一件事和一件事之间的过渡,应该用洗手来区别,以示结束和即将开始。母亲总是把许多事情划分得十分清楚,她是一个善于细化的人。炊爨、刷洗是一种动作,快,麻利。接下来把手洗净,在狭窄的书桌前端坐,开始批改作业。清洁的手在作业本上移动,边改边把那些卷起来的边角抚平。勤洗手是内心的需要,会更细腻一些,少一些粗率。在那些越来越热的夏天,少年的我有很多时间都在田园里奔跑,掀动墙边屋角的瓦砾,追捕蛐蛐,或者爬墙上树,弹鸟捕蝉,弄得灰头土脸。好在家中有两口老井,水量充沛,随时可以用清冽的井水冲洗。当双手深入水桶的一刹那,脑袋清醒起来——不能老是这样子啊,应该要有一个新的走向了。‎ 庸常日子里的忙乱双手,每一日都在大量的抚摸之中。每一个被抚摸的对象都是有温度的,冰冷的热烈的、粗糙的细腻的,能感受到它们在节气推移下的变化。如果没有什么禁忌,面对物体,每个人都会生发出许多抚摸的欲望,抚摸使内心有了把握,判断也随之准确。我不知道一个人戴着手套,怎么可能感受毫端在宣纸上提按、快慢的回馈,一切行为还是略去一些装饰才能存储优雅。一个想亲近古贤人的少年,吝惜自己的手,担心墨汁弄黑了手,担心冬日里的水过于寒冷,以为隔着薄薄的手套追寻古人并无不妥,实在是太自以为是了。一群人在看旧日字画,一律戴上了手套。目光尽可以随意,对一双手却提出了要求——必须隐藏在手套内部,以保证抚摸时的安全。这些手套百人戴千人戴,内部外部早已不洁,可是没有办法,规定如此死板。如果一个人洗净了手,开合卷轴时,会对纸本的轻重、顺逆分寸把握得默契一些,周全一些。净手的低调而柔和的抚摸,被旧日的纸上纹路牵引着,进入内心最隐秘的深处。手套对于手来说,就是一层蒙翳,捂在里边久了,蔫了,不活络了,把它抽出来,洗洗,就生动起来。‎ 又一个夜晚到来。我先是洗了一次手,坐下来整理一篇文稿。然后又洗了一次手,站着临写《杨淮表记》里的几个字。洁净的手指灵动地引导着柔韧的羊毫,点线简劲而出。我一直以为学书者不可不知汉隶,它是一个人笔下的筋骨,让一个人行笔时有了底气。接着,我又洗了一次手,意味着今夜的临写结束。‎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作者写自己每一次在阅读汉画像拓片之前都会洗手,字里行间也在劝诫着人们对于物质不要过于贪恋。‎ B. 狼吞虎咽的进食方式显得较为粗率,难以细致地感受劳动成果的滋味,于是农妇常会要求孩子们饭前去洗手。‎ C. 本文写戴着手套练书法、赏鉴旧日字画,从反面说明洗手之后亲手抚摸才会使内心更有把握,判断更为精准。‎ D. 结尾写在临摹《杨淮表记》前后反复洗手,既与上一段相关内容形成对比,又呼应开篇的内容,足见运笔匠心。‎ ‎8. 第三段对母亲的细致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洗手”的意蕴。‎ ‎【答案】7. B 8. ①以母亲的视角突出洗手之于人心的需要,有助于主题的表达;②通过描写与洗手相关的生活情景,表现母亲认真细致的个性,使文本更具感染力。 ‎ ‎9. ①洗手是向前人作品、自己劳动果实表达敬畏或尊重的方式;②洗手意味着做好准备,以便进入一种感知与体认事物的良好状态;③洗手提醒人们结束和即将开始,并能促使人们思考新的生活方向。‎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 狼吞虎咽的进食方式显得较为粗率,难以细致地感受劳动成果的滋味,于是农妇常会要求孩子们饭前去洗手。根据理解农妇会要求孩子们饭前去洗手的原因是: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一种尊重。‎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情节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作答本题,文中对母亲的描写作用是:以母亲的视角突出洗手之于人心的需要,有助于主题的表达;通过描写与洗手相关的生活情景,表现母亲认真细致的个性,使文本更具感染力。‎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根据对原文标题“洗手”的理解,其蕴含的意思有:洗手是向前人作品、自己劳动果实表达敬畏或尊重的方式;洗手意味着做好准备,以便进入一种感知与体认事物的良好状态;洗手提醒人们结束和即将开始,并能促使人们思考新的生活方向。‎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绘,字元素,绵竹人。少而奇警,读书五行俱下,名闻西州。进士上第,通判荆南。为开封推官,遇事迎刃而解,诸吏惟日不足,绘未午率沛然。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吏请摄穿窬盗库缣者,绘就视之,踪迹不类人所出入,则曰:“我知之矣。”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诏遣内侍王中正、李舜举等使陕西,绘言:“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曾公亮请以其子判登闻鼓院,用所厚曾巩为史官。绘争曰:“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帝为寝其命。绘亦解谏职,改侍读,绘固辞,滕甫言于帝。帝诏甫曰:“绘抗迹孤远,立朝寡援,不畏强御,知无不为。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卿其谕朕意。”绘曰:“谏官不得其言则去,经筵非姑息之地。”卒不拜。未阅月,复知谏院,为御史中丞。时安石用事,贤士多谢去。绘言:“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免役法行,绘陈十害。安石使曾布疏其说。诏绘分析,固执前议,遂罢,知亳州。元祐初,复天章阁待制。卒,年六十二。‎ ‎(《宋史•杨绘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 B. 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 C. 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 D. 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权限很大,常常和宰相的意见不同,本文有所反映。‎ B. 王安石的免役法是当役者交纳役钱,政府出钱募人应役,实际上对农民造成了负担。‎ C. 元祐是宋哲宗的年号,元祐年间是由反对新政的旧党当政,客观上对杨绘的仕途不利。‎ D. 天章阁待制是皇室藏书机构的文学侍从官,要随时听候皇帝的召唤陪从,应酬诗文。‎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绘办事效率高。他做开封推官时,未到中午一概能把问题解决。‎ B. 杨绘查案细心。府中捉拿盗贼,他发现现场踪迹不像是人留下的。‎ C. 杨绘敢于进谏。他劝说皇帝去改派宦官出使陕西,也曾痛斥权臣的做法。‎ D. 杨绘性格执拗。他一再拒绝接受侍读的职务,坚持反对王安石的免疫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而奇警,读书五行俱下,名闻西州。‎ ‎(2)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 ‎【答案】10. B 11. C 12. C ‎ ‎13. (1)杨绘年轻时就机敏出众,读书时一目五行,名声被西州的人听到。‎ ‎(2)我一见就很赞许他的忠诚,把他提拔安置在言官的位置上,我对他信任也算深厚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 ‎“侍从”是官职名称,中间不能断开;“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意思是宋仁宗爱惜他的才能,想破格任命他为侍从官员;故排除CD;“以母老”,意思是因为母亲年龄大了,所以后文杨绘“请知眉州”;故排除A;‎ 译为:宋仁宗爱惜他的才能,想破格任命他为侍从官员,但主管官员见杨绘年少,就没有任用他。因为母亲年龄大了,就请求出任眉州知州,迁任兴元府。‎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C项,“元祐年间是由反对新政的旧党当政,客观上对杨绘的仕途不利”,说法错误;根据文意,杨绘是反对新政的;由“元祐初,复天章阁待制”,可见,元祐年间是对杨绘仕途有利的;‎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项,“他劝说皇帝去改派宦官出使陕西”,说法错误;原文说,“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意思是朝廷平素所供养这么多官员不派遣,难道独独派遣宦官吗?说明杨绘是反对宦官出使陕西,而不是“劝说皇帝去改派宦官出使陕西”;‎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自己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注意:少,年轻时;奇警,机敏;俱,一起,都;闻,使……闻。‎ 译为:杨绘年轻时就机敏出众,读书时一目五行,名声使西州的人都能听到。‎ 第二句注意:许,赞许;忠荩,忠诚;擢,提拔;置,放置,安置;笃,深厚。‎ 译为:我一见就很赞许他的忠诚,把他提拔安置在言官的位置上,我对他信任也算深厚了。‎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要想翻译得通顺正确,平时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做题时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参考:‎ 杨绘,字元素,是绵竹人。年轻就机敏出众,读书时一目五行,名声遍闻西州。进士考试时考了第一等,做了荆南通判。做了开封推官,遇到事情解决起来都很顺利,一下子就解决了,众官吏都怕整天时间不够,而杨绘未到中午一概能把问题解决。宋仁宗爱惜他的才能,想把他破格任为侍从官员,但主管官员见杨绘年少,就没有任用他。因为母亲年龄大了,就请求出任眉州知州,迁任兴元府。府中小吏请求捉拿打洞穿墙偷盗库中丝绢的盗贼,杨绘前往查看,发现现场踪迹不像是人出入留下的,就说;“我知道是什么情况了。”就叫来耍猴的人在庭堂中审问,一审讯就完全认罪,府衙中的人都叹服他的神明。神宗皇帝即位,诏任他为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皇帝曾下诏派遣宦官王中正、李舜举等人出使陕西,杨绘说:“陛下刚刚即位,天下都擦亮眼睛来关注着您的初期执政。馆阁、台省中的官员(人才济济),朝廷平素所供养这么多官员不派遣,难道独独派遣宦官吗?”曾公亮请求让他的儿子做登闻鼓院判官,与他关系深厚的曾巩做史官。杨绘争辩说:“曾公亮主持国事,把朝廷官员的职位看成自己家里的东西。从前曾公亮在越地做官时,霸占民田,被郡守依法惩办,当时曾巩的父亲曾易占也在越地做官,曾多方包庇他。现在任用曾巩,是为了报私情啊。”皇帝为此搁置下了那份任命。杨绘也被解除了谏官的职务,改任侍读职务,杨绘坚决拒绝赴任,滕甫把杨绘的态度告诉了皇帝。皇帝诏见滕甫说:“杨绘抗命不受的心意孤高深远,他在朝中行事孤立无援,却不畏权势,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没有不去做的。我一见就很赞许他的忠诚,把他提拔安置在言官的位置上,我对他信任也算深厚了。今日免除他谏官的职务,是因为很难处理他与宰相并立于朝堂的轻重问题,姑且令他稍微回避一下,你一定向他说明白我的意思。”杨绘说:“谏官的话不能被采纳就该离开,御前讲席也不是我姑息停留之地。”最终也没有接受侍读的职务。没过一个月,又开始做谏院的官职,擢拔为翰林学士,做了御史中丞。当时王安石当权,贤士多辞职离任。杨绘说:“老练成熟的人,不可不爱惜他们。当今旧臣多托病请求离去,范镇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五都辞职回乡,陛下难道不考虑其中缘故吗?”免役法推行后,杨绘上书陈说它的十大要害。王安石让曾布上奏章解释他的改革学说,杨绘固执地坚持以前的观点,于是被罢为侍读学士、亳州知州。元祐初年,又任天章阁待制。去世时,六十二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古代诗歌阅读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用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 全诗格调清新,富有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尚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15. 诗歌的第三联写了浣女等人的活动,但开头为什么说是“空山”?由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4. D 15. “空”是诗眼,一方面,山中树木茂盛,掩蔽了人们的活动,显得“空”;另一方面,“空山”二字点出此处如同世外桃源一般,这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想要归隐田园的感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错,本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思想感情。“诗眼”在古诗中既可指炼字巧妙的字眼,也可指概括诗歌情感的字眼或诗句。选出来后按照炼字题来解答。鉴赏感情离不开对意象意境等的把握,还要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性格来考虑。题目是,诗歌的第三联写了浣女等人的活动,但开头为什么说是“空山”?由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诗人也介借此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想要归隐田园的感情。‎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在《礼运(节选)》中,孔子描述的“大同”理想境界中提到了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所安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⑶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拟行路难》)‎ ‎【答案】 (1). 使老有所终 (2). 壮有所用 (3). 幼有所长 (4). 人生代代无穷已 (5). 江月年年只相似 (6). 吞声踯躅不敢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壮,幼,已,吞声,踯躅。‎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型默写,二是直接默写。作答理解型默写题时,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语。另外,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载人航天与嫦娥探月两大战略工程的既定战略目标,在未来两到三年时间里将全面完成,完成目标之后我们的路该怎么走,恐怕载人航天与嫦娥探月结合是人们 ‎ 的一种设想。以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器为例,虽然只是一艘重量仅有8吨的月球探测器,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与阿波罗载人登月飞船相比,除却生命支持系统几乎一模一样。以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积累为依托将嫦娥五号放大至45吨规模并加入生命支持系统,这就是一艘 的载人登月飞船。‎ 实际上,在载人登月论证之前科学家就已 。两年前我国从乌克兰引进了全套苏联载人登月舱及其技术资料,引进的目的不只是要复制几十年前的登月设备,而是为了尽快获取试验数据,结合我国已经实施的两次月面着陆工程经验,得出载人登月最优方案。‎ 按照当前的研究方向,未来我国载人登月工程可以摒弃阿波罗载人登月的人船合一模式, 选择人货分离发射方案。新一代重型载人火箭负责发射推进舱与返回舱的组合体,( ),两大舱段在地球轨道集合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实施登月,这样一艘登月飞船规模将超过阿波罗时代。‎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顺理成章 不折不扣 深谋远虑 另辟蹊径 B. 理所当然 彻头彻尾 深谋远虑 另起炉灶 C. 顺理成章 彻头彻尾 未雨绸缪 另辟蹊径 D. 理所当然 不折不扣 未雨绸缪 另起炉灶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引进的目的不只是要复制几十年前的登月设备,而且是尽快获取试验数据 B. 引进的目的不是要复制几十年前的登月设备,而是为了尽快获取试验数据 C. 引进的目的不只是要复制几十年前的登月设备,而且是为了尽快获取试验数据 D. 引进的目的不是要复制几十年前的登月设备,而是尽快获取试验数据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负责发射更大规模月球舱段的是研发中的长征九号火箭 B. 更大规模的月球舱段由研发中的长征九号火箭负责发射 C. 而研发中的长征九号火箭负责发射更大规模的月球舱段 D. 月球舱段规模更大,由研发中的长征九号火箭负责发射 ‎【答案】17. A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顺理成章,指写文章、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比喻随着某种情况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结果。理所当然,按道理应当这样,含有完全合理、不容怀疑的意思。此处说完成前面的目标后,怎人们自然会想走载人航天与嫦娥探月结合的路,应选“顺理成章”。‎ 不折不扣,指没有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彻头彻尾,从头到尾,自始至终,完完全全,贬义词。此处说“这就是一艘什么样的载人登月飞船”,应选“不折不扣”。‎ 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深谋远虑,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此处说在载人登月论证之前科学家就已考虑得很长远了,应选“深谋远虑”。‎ 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另起炉灶,比喻放弃原来的,另外从头做起,或独立另作。此处说科学家没有采用以前的方式,而是选择人货分离发射方案,应选“另辟蹊径”。‎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不只是”“而是”关联词使用不当,根据语意,应把“不只是”改为“不是”,排除AC项;“目的”与“为了”杂糅,去掉“为了”,排除B项。‎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 根据上文“新一代重型载人火箭负责发射推进舱与返回舱的组合体”,以及下文“两大舱段在地球轨道集合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实施登月”,此处陈述对象应为“长征九号火箭”,格式应与“新一代重型载人火箭负责发射推进舱与返回舱的组合体”一致。‎ 故选C。‎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列各项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主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B. 杜审言,字必简,晋征南将军杜预的远裔,“诗圣”杜南的祖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后人辑有《杜审言诗集》。‎ C. 初唐前期,诗歌创作受到齐梁诗风的影响,以绮靡婉媚为主。随着“初唐四杰”登上诗坛,突破了宫廷诗风的格局,他们的诗歌情思浓郁,气势壮大。‎ 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大帝太初年的历史,全书由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构成。孔子、陈胜、刘邦等人物事迹均可见诸“世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D项,汉高祖刘邦应收录在“本纪”之中。‎ 故选D。‎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古希腊在物理学说方面有两大学派,一派以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另一派则⑴___________,但由于两人的⑵___________,其科学结论也就各异,并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观点基本是唯心的,充斥着谬误。而阿基米德学派的观点基本是唯物的,完全依靠科学实践方法得出结论。然而从11世纪起,在基督教会的扶持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得到了经院哲学家的重视,他们排斥阿基米德的物理学,把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奉为经典,凡违反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学者均被视为“异端邪说”。‎ ‎【答案】 (1). 以科学家阿基米德为代表 (2). 观点和方法不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注意前后文的衔接。‎ 语段介绍了古希腊在物理学说方面的两大学派。填写第①处时,联系上文“以……为代表”的句式,再联系下文中出现的“阿基米德”,可知①处应填写“以科学家阿基米德为代表”。填写第②处时,联系下文中出现的“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观点”“阿基米德学派的观点”,以及“依靠科学实践方法得出结论”,可知②处应填写“观点和方法不同”。‎ 四、名著阅读鉴赏(5分)‎ ‎22.下列有关《哈姆雷特》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哈姆雷特》取材于文艺复兴时期丹麦史中的一个古老的故事,通过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表现了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 B. 哈姆雷特的悲剧本质上是性格与环境的冲突,他高尚、纯洁、敏感多思的人文气质无法与强大的恶势力抗衡,更无法承担起重整乾坤的重任。这也是他一再延宕履行复仇使命的原因之一。‎ C. 《哈姆雷特》中描写人物心理的话言十分丰富,这在莎士比亚所有悲剧中也是十分突出的。如哈姆雷特的性格大部分是以“疯话”表达出来的,他的“满口荒唐言”就像迸发出来的火花。克劳狄斯阴阳怪气的语言则照映出了他口蜜腹剑的丑态。‎ D. 哈姆雷特的形象,和其他人的英雄般的鲁莽相比,更像是一位痛苦的智者。他更多的进行精神上的抗争。‎ E. 《哈姆雷特》中霍拉旭同哈姆雷特一样,富有正义感,抱有人文主义理想,也和哈姆雷特一样忧郁而冲动。‎ ‎【答案】AE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另外,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名著,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A项,《哈姆雷特》应为取材于十二世纪丹麦史; ‎ E项,“也和哈姆雷特一样忧郁而冲动”说法错误,因为霍拉旭理智而坚韧。‎ 故选AE。‎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每一次成功都有独到的经验,每一次攻坚都有独到的方法……只有懂得分享,才能传递快乐,结成友谊,凝聚力量;只有懂得分享,才能提高效率,增多收获,丰富成果。‎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学会分享 百灵啼声婉转,麻雀扑打着翅膀,鸟儿在同一片蓝天飞翔;小草青葱,树木成阴,草木在同一片土地呼吸;行人匆匆,游人闲适,人们在同一片土地生活。分享一个具有魔力的词语,给我们以无尽的财富与收获。‎ 分享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充实与快乐。分享是一种大智慧。懂得分享的人能收获高于常人几倍的快乐。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我醒来,我便思索着如何与他人分享我的快乐,因为那会使我更快乐。比尔盖茨的确如其所言做到了分享:他与世人分享他最新的研发成果,他与社会分享自己的财富,他在分享中得到了人们的敬重,在敬重里获得了更多的快乐。不会分享的人只能在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中自以为幸福地度过每一天。没有分享,便不能开阔心胸,而心胸狭隘如何能有真正的快乐?分享就似一种催化剂,有了它便可以催生出更多的幸福与快乐,有了它世上才开出更多的花,结出更多的果。‎ 分享能够提升人生的情趣与境界,赢得人们的尊敬。竹林七贤徜徉在山水之间,在分享彼此的志趣之时升华了各自的情谊;苏轼与王安石虽然政见不同,却喜欢互相探讨诗词、分享两人的文学见解,因而他们的友情坚如磐石;居里夫妇毫不吝啬各自的一点一滴,无论是财富抑或是科研成果,他们都与世人同享,所以他们成为了我们毕生爱戴尊敬的对象因为分享,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渐渐消失。因为分享,他们收获了双倍的幸福;因为分享,他们得到了世人的尊敬。‎ 分享能使各种文化和谐相处,使国际关系更加融洽。世界是一个大家庭,各国灿烂的文化需要世人共享。回想中国古代闭关锁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文化的趋同与单一会日益严重;再想想二战时期法西斯对于人、对于文化的肆意扼杀几乎将世界一步步推向衰败。现代社会需要和谐,我们应当学会分享。因为分享能让文化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分享能创造一个和谐宁静的国际大环境,分享将使世界这个大家庭更温暖!‎ 让我们懂得分享,让我们试着分享,让我们充分发挥分享的魔力,让分享这个神奇的词语在生活中熠熠生辉!‎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从所给材料看,语意的中心显然在两个“只有”语句上,题干强调的重点就是“分享”的作用,它可以“传递快乐,结成友谊,凝聚力量”“提高效率,增多收获,丰富成果”。可见,把自己有的拿出来,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获得;分享是一种美德,一种风度,更是一种难得的品质。考生只要紧扣“分享”来写即可。‎ 立意:‎ ‎1.学会分享 ‎2.分享能够提高效率 ‎3.分享是一种快乐 ‎4.分享不是失去 素材:‎ ‎1.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溶解、沉淀、分析。而所谓的化验室是一个废弃的、曾停放解剖用的尸体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然而,她的努力不是徒劳的,最终,她终于发现了天然的放射性元素——镭。她本来可以就在她发现镭后申请专利,从而获得大笔财物,可是,她没有这样做,而是毫不犹豫地将镭的提纯方法公布于众。后来,居里夫人竟由于缺少购买1克镭的经费而难以从事科学研究。最后,一位美国知名女记者在美国发动一场募捐,筹集所需的10万美元款项。 ‎ ‎2.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还是一个小孩子时候,一次,亲戚送给他家两筐桃子,一筐是刚刚成熟的,一筐是已经完全熟透了的。小潘基文建议父亲说:“我们最好把这些桃子混在一起,然后分给邻居们一些,让他们帮着我们吃,这样就不会浪费一个桃子了。”父亲满意地同意了小潘基文的建议。这是一个与人分享的最好事例。 ‎ ‎3.正有两个人在同一条路上走,其中一个捡到了一把斧子,于是叫了起来:“瞧我发现的东西!”“不要说‘我’”,另一个人说,“该说‘我们’发现的。”过了一会儿,那个丢失斧子的人来了,指责拿着斧子的人偷了他的斧子。“哎呀,”他对他的伙伴说,“这回我们完了!” “不要说‘我们’,”另一个人回答他说,“该说‘我’完了。”一个人不能与朋友分享所得,就不该指望别人分担风险。‎ ‎4.新东方老板俞敏洪深谙分享之道,他在创业初期,接到的第一单生意赚了4000‎ 元,当即就分给讲课的两位老师每人1800元,自己只留了400元,并说只要跟着他干,以后这样的课时都是这样拿报酬,两位老师欢天喜地,缝人便说老板的好,很快他的事业做大了,很多人都愿意跟着俞敏洪干。结果随着新东方的蛋糕越做越大,俞敏洪虽然一直恪守着自己的诺言,每人规定的课时都拿1800元,但事实上,他自己赚的也不少。他们的成功实践一再为分享做出了极好的注脚。 ‎ 结构层次:‎ ‎《学会分享》是一篇并列式议论文。文章开端由鸟儿、草木和行人引出中心论点:分享给我们以无尽的财富与收获。然后文章以分论点的形式,从分享能够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充实与快乐,能够提升人生的情趣与境界,使各种文化和谐相处、使国际关系更加融洽的角度证明分享的作用。文章最后进行扣题收尾,呼吁人们懂得分享,让分享在生活中熠熠生辉。整体看来,文章比较简洁,但是层次清晰,内容丰富,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文。‎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做本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