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三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三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语文试题

哈三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 高三学年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初文景时期,文景二帝继续行黄老无为之术,奠定了西汉国富民强的物质文化基础,揭开了武帝盛世的序幕。‎ 高祖统一,百姓得离战争之苦,然而,“马上逆取”政权的君臣们,却不得不面对满目疮痍而人心思定的汉初天下。对于经历秦火又回到功能混融、领域不分的汉初社会而言,唯有确立与氏休息、“清静无为”的治国之策方可恢复生产、维持统治,施行黄老之治怜逢其时。‎ 黄老思想以既定秩序为前提,是退却条件下的进取;在吸纳儒家的仁与礼、法家的法与势的同时,将正统道家从遁世主义转向经世致用,从消极无为转变为积极有为。‎ 高祖、惠帝遵从黄老思想,实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扫除烦苛”和崇尚节俭等较为宽舒的统治政策,迎来了“汉接秦弊”后政治的稳定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景帝时期,对黄老思想更是推崇备至。黄老思想为文景时期的社会带来了轻徭薄赋、节俭缓刑的宽舒政策,也带来了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和兼采百家之长的学术氛围。文帝即位,更是博采众长,任用贾谊、晁错、公孙臣等为朝臣。新王朝的诞生,为走过秦暴政而浴火重生的士人提供实现抱负、施展才能的机会和舞台,汉初社会日渐呈现出宽松而自由的文化氛围和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社会气象。‎ 文景时期的学术繁荣与春秋战国的思想争鸣有所不同,汉初的各家各派不断探寻实现王朝长治久安的举措。‎ 文景时期形成了充满博大、包容、进取的文化气息,令经历了暴秦的文人重新唤起了积极进取、治国安邦、立功扬名的强烈愿望。汉初文人在宽松的政治生态环境下,积极追寻春秋战国士人建功立业的足迹以求不朽。与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是,汉初文人一切建功立业目标的设定无不与大一统的现实政治紧密相关,都在直面社会现实症结,提出治国良策。汉初文人,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兼具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敏锐地洞悉王朝初安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深刻揭示了文景盛世下的社会潜在危机,以深切的忧患意识彰显出个体生命的光彩。‎ ‎“务为治”,因时事而权变,是汉初文人安邦立国建功立业的途径,儒学由汉初被排拒于政治中心之外到武帝时“独尊儒术”,60余年间与汉初社会政治之间的成功互动,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发展特点。‎ 从高祖排斥汉儒观念,到文帝颇征文学之士,汉儒社会地位的改变,是以黄老之术无为而治的学术包容为前提的,是文人一直致力于解决汉初社会现实问题而努力的结果。‎ 汉武帝元光五年,汉初文人完成了由士到士大夫的转变。对汉初的文人而言,这一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代表文人主体的儒生作为一个群体,不断在政治上传达着他们的强音,在历史上持续地留下深痕。学术风气也因儒学对主体地位和政治话语的把握,而表现出儒家气象。‎ ‎(选自《汉文景时期的文人气象》,见2019年9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景时期指汉朝初年统治者因为采取与民休息等政策使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富民强的历史时期。‎ B. 黄老思想主张清静无为、经世致用,有利于百姓休养生息,非常适合汉初满目疮痍、人心思定的社会状况。‎ C. 黄老思想以既定秩序为前提,吸收儒家仁与礼和法家法与势的同时,将道家思想从消极无为转变为积极有为。‎ D. 文景时期形成的博大、包容、进取的文化气息,使文人产生了积极进取、治国安邦、立功扬名的强烈愿望。‎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架构展开论证,首先总说观点,接着概括历史背景,点出黄老思想照应题目。‎ B. ‎ 文章第二、三自然段讲述文景时期遵从黄老思想的原因及黄老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其后的论证扫除障碍。‎ C. 文章前三段,论述了黄老思想对汉初文化氛围和社会气象的作用,有利于下文对“文人气象”的展开论述。‎ D. 文章最后一段论述了汉文景时期文人气象的发展结果,概括指出此时的学术风气也因此表现出儒家气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发端于文景时期;文景时期的治理为汉武帝盛世的到来奠定了物质文化基础。‎ B. 汉高祖、汉惠帝遵从黄老思想,实行宽舒的统治政策,为当时文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和舞台。‎ C. 从高祖的排斥到文帝的重用,汉儒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是因为他们一直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努力 D. 汉初文人和战国士人都追求建功立业,但前者与大一统的现实政治紧密相关,后者则无此远大目标。‎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首先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国富民强的历史时期”错误,由原文“汉初文景时期,文景二帝继续行黄老无为之术,奠定了西汉国富民强的物质文化基础”可知,是奠定了“国富民强的物质文化基础”,所以此时还没有达到“国富民强”,所以文景时期不是国富民强的历史时期。A错误。‎ B项,正确。‎ C项,“将道家思想从消极无为转变为积极有为”错误,由原文“黄老思想以既定秩序为前提,是退却条件下的进取;在吸纳儒家的仁与礼、法家的法与势的同时,将正统道家从遁世主义转向经世致用,从消极无为转变为积极有为”可知,是讲“正统”道家从消极无为转变为积极有为,而不是所有的“道家”。C错误。‎ D 项,“使文人产生了积极进取、治国安邦、立功扬名的强烈愿望”错误,由原文“文景时期形成了充满博大、包容、进取的文化气息,令经历了暴秦的文人重新唤起了积极进取、治国安邦、立功扬名的强烈愿望”可知,是令经历了暴秦的文人重新“唤起了”积极进取、治国安邦、立功扬名的强烈愿望,而不是“产生了”。D错误。‎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文章按照‘总-分-总’的架构展开论证”错误,文章按照“提出问题——论述问题”的顺序展开论证。A错误。‎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C项,“是因为他们一直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努力”错误,由原文“是因为他们一直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努力”可知,“从高祖排斥汉儒观念,到文帝颇征文学之士,汉儒社会地位的改变,是以黄老之术无为而治的学术包容为前提的,是文人一直致力于解决汉初社会现实问题而努力的结果”可知,汉儒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一直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努力”,还因为“是以黄老之术无为而治的学术包容为前提的”。C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日,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千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多处被提及,成为文件中的高频词。这也意味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推动力,而技术赋能也将助推把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国家治理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将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一个人离开了网络可谓寸步难行,而国家治理如采不能“触网”也很难显现其优势。一方面,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分享经济、无人驾驶等在内的新兴技术使个人隐私保护、数字安全保障、网络诈骗防范等问题凸显,并给许多传统行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带来威胁,带来了诸多治理挑战。另一方面,国家治理为这些新兴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为解决很多棘手问题提供了技术可能。而技术的赋能,也使制度优势更有可能,也更容易转化为治理效能。无论是数字政府还是网络教育,新兴互联网技术在解决国家治理问题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而中国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领域的发展速度与世界主要国家几乎同步,主要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实力雄厚,相关人才储备和应用场景也处于世界前列。与此同时,上至领导干部,下至普通民众,都能较快速和较顺畅地接受新兴信息技术,并将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这些优越的基础条件使技术赋能在中国更有可能发生,并能够释放更大的技术活力,加快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 ‎(《新京报》2019年11月7日)‎ 材料二 目前,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在产业落地方面遇到诸多问题。在31日开幕的2019北京智源大会上,相关专家学者提出,开发人工智能应避免过度依赖大数据,未来要更重视知识和经验的学习。‎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在大会上说,训练人工智能主要依靠两种资源:一是数据;二是知识和经验,特别是常识。目前人工智能的成功应用多是基于大数据的深度学习,但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可靠、不可信、不安全、难推广”等缺点,单纯靠数据驱动在很多应用场景下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智能翻译领域,仅靠数据训练会产生重大错误。机器无法理解很多基本常识,像“你真行”的“行”,就会被机器认为与“人行道”的“行”同义。因此,打造通用人工智能,必须把数据跟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 ‎(《新华网》2019年11月1日)‎ 材料三 正在全球勃兴的人工智能对教育有什么影响?教育应该怎样应对?在日前举行的首届中国智能教育大会上,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 记者:您认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德毅:人工智能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受人工智能冲击最大的行业当数教育,这就引发我们要对教有本源进行重新认识。教育本质上是对人脑的塑造,每节课都是一次脑认知的实践。‎ 当前,智能芯片用于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机器读片等领域已经获得了显著成效。机器智能获取人类特定知识的速度,会远大于生物智能。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机器做得比人好,有些科目的考试机器人可以胜过考生。教书育人遇到人工智能的极大挑战。‎ 传统观念认为,教育=传授知识+掌握知识+考知识。其实,人脑中的存量知识,既有利于发展好奇心和想象力,也可能制约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发展。知识的获取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终身的。我认为,教育=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决策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要重视培养能力,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鉴赏力、判断力、感想力。‎ 当教育已经从传授知识、发明工具、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拓展到人脑自身如何认知、如何再塑造的新阶段,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挑战就不单是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的问题,而是培养自身终身学习能力的挑战了。‎ 记者:大学申报新专业正在公示,教育部公示的信息显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是全国高校申报最多的新专业,“人工智能”是紧随其后的热门新专业。如何评价这个现象?‎ 李德毅:今年,针对研究生教育的人工智能研究院、针对本科生教育的人工智能学院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成立,为我国智能教育的课程和教材优化创造了勃勃生机。建议教育部引领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主动研讨智能教育课程设置和新形态教材开发。对于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应该进行分类思考,也可开设“脑认知基础”“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知识工程”等课程。‎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挑战已经不单是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的问题,而是本世纪全新、全方位、持久过程的挑战。各专业本科生的智能课程体系设置和新形态教材的制定与开发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程。‎ ‎(《人民网》2018年8月23日,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成为高频词,这意味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推动力。‎ B. 新兴互联网技术带来了诸多治理挑战,也在解决国家治理问题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优势,但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严重问题。‎ C. 依靠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在很多应用场景下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开发人工智能,必须把数据跟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 D. 人工智能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它对教育行业的冲击最大,因此引发了我们对教育本源的重新认识。‎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目前,我国国家治理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切都源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B. 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领域的发展速度,相关人才储备和应用场景是技术赋能在中国能否释放更大的技术活力的全部基础条件。‎ C.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认为,开发人工智能的目标是优势互补,打造和谐的人机关系,而不是做跟人类完全一样的机器。‎ D.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认为,只要重视培养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鉴赏力、判断力和思想力,就能从容应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挑战。‎ ‎6. 正在全球勃兴的人工智能对现阶段的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C ‎ ‎6. ①人工智能带来了诸多治理挑战,也为解决很多棘手问题提供了技术可能,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推动力。②挑战和冲击教育行业,引发我们对于教育本源的重新认识。③成为热门新专业,推动大学纷纷成立相关新专业,推动为我国智能教育的课程和教材优化。‎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 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成为高频词”错误,由原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多处被提及,成为文件中的高频词。这也意味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推动力”可知,“这也意味着……”中的“这”指的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多处被提及,成为文件中的高频词”,而不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成为高频词”,指代内容不全。A错误。‎ B项,“但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严重问题”于文无据,原文只是提到“目前,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在产业落地方面遇到诸多问题”,原文并没有强调存在许多“严重问题”。B错误。‎ C项,“开发人工智能,必须把数据跟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错误,由原文“因此,打造通用人工智能,必须把数据跟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可知,是“打造通用人工智能”必须把数据跟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而不是“开发人工智能”。C错误。‎ D项,正确。‎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A项,“这一切都源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错误,由原文“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国家治理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将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可知,使国家治理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的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不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的是“国家治理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不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A错误。‎ B项,“……全部基础条件”错误,由原文“与此同时,上至领导干部,下至普通民众,都能较快速和较顺畅地接受新兴信息技术,并将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这些优越的基础条件使技术赋能在中国更有可能发生,并能够释放更大的技术活力,加快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可知,除了“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领域的发展速度,相关人才储备和应用场景”这些条件外,还有“上至领导干部,下至普通民众,都能较快速和较顺畅地接受新兴信息技术,并将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这些条件。B错误。‎ C项,正确。‎ D 项,“只要重视培养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鉴赏力、判断力和思想力,就能从容应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挑战”说法过于绝对,由原文“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挑战就不单是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的问题,而是培养自身终身学习能力的挑战了”可知,应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挑战就要“培养自身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不只是 “着重培养学生的鉴赏力、判断力和思想力”。D错误。‎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 由原文“一方面,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分享经济、无人驾驶等在内的新兴技术使个人隐私保护、数字安全保障、网络诈骗防范等问题凸显,并给许多传统行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带来威胁,带来了诸多治理挑战。另一方面,国家治理为这些新兴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为解决很多棘手问题提供了技术可能”和“这也意味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推动力,而技术赋能也将助推把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可知,人工智能带来了诸多治理挑战,也为解决很多棘手问题提供了技术可能,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推动力。由原文“受人工智能冲击最大的行业当数教育,这就引发我们要对教有本源进行重新认识。教育本质上是对人脑的塑造,每节课都是一次脑认知的实践”可知,人工智能挑战和冲击教育行业,引发我们对于教育本源的重新认识。由原文“针对研究生教育的人工智能研究院、针对本科生教育的人工智能学院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成立,为我国智能教育的课程和教材优化创造了勃勃生机。建议教育部引领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主动研讨智能教育课程设置和新形态教材开发。对于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应该进行分类思考,也可开设‘脑认知基础’‘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知识工程’等课程”可知,人工智能成为热门新专业,推动大学纷纷成立相关新专业,推动为我国智能教育的课程和教材优化。‎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里老鼠是睡觉的 ‎[德国沃尔夫冈·波尔契特 在孤零零的墙上开着一个窗洞,那张开的大口像是在打哈欠,被夕阳的余辉照射,呈现出一片又蓝又红的色彩。一团团尘云在东斜西歪的烟囱残臂之间闪闪发光。瓦砾片堆成的荒野发着愣。‎ 他闭着眼睛。突然眼前更暗了,他觉得有人走了过来,蹑手蹑脚。这下他们发现我了!他想。但是他眯起双眼只看到两条套着破旧裤子的腿,弯曲得相当厉害,以至于他的日光能从它们中间穿过去。他壮着胆顺着裤腿往上瞄了一眼,认出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手里拿着一把小刀和一只篮子,手指尖上沾着些土。‎ ‎“你在这儿睡觉啊?”(甲)那人边问边俯视着他乱蓬蓬的头发。于尔根眯起眼睛,他的眼光从这人的两腿当中穿过,瞧着太阳,说:“不,我没睡,我要守在这儿。”那人点点头:“是这样,为了这个,你带着大棍子对吗?”‎ ‎“对。”于尔根勇敢地回答,同时握紧了棍子。‎ ‎“你在守着什么呐?”‎ ‎“这我不能说。”他双手紧紧攥着那根棍子。‎ ‎“是守着钱,对吗?”‎ ‎“不,根本就不是为了钱,”于尔根轻蔑地说,“完全是另外一样东西。”‎ ‎“哦,那是什么呢?”‎ ‎“我不能讲,反正是别的东西。”‎ ‎“好,不说,那我也就不告诉你篮子里装的什么。”那人用脚踢了一下篮子。‎ ‎“哼,篮子里装的什么我会猜,”于尔根一脸鄙夷,“兔子草。”‎ ‎“好家伙,真准!你真是个机灵鬼。多大了?”‎ ‎“九岁。”‎ ‎“噢哈,瞧瞧,九岁了。那么你也知道三乘九等于几,是吗?”‎ ‎“那还用说,”于尔根回答着,为了争取时间,他还补了一句,“这很容易。”他的目光从那人的两条腿中间穿过。“三乘九是吗?”他又问了一遍,“二十七。我一下就算出来了。”‎ ‎“一点不错,我就有这么多兔子。”那人说。‎ 于尔根不由得张大嘴巴:“二十七只?”‎ ‎“你可以去瞧嘛,不少还是仔兔呢。你不想去看看吗?”‎ ‎“我可不能,我得守在这儿。”于尔根犹豫着。‎ ‎“老这样?夜里也这样?”那人问。‎ ‎“夜里也一样,天天这样,一直是这样。”于尔根抬头看着罗圈腿。“打星期六起就这样了。”他悄声说。‎ ‎“你难道就没回过家?饿了总该吃饭吧。”‎ 于尔根拿起一块石头。下面放着半块面包。‎ ‎“多可惜,”那人朝他的篮子弯下腰,“你满可以安安静静地瞧瞧那些兔子,特别是那几只小的,或许你还能挑一只,可你却不能离开这里。”‎ ‎“不,”于尔根伤心地说,“不,不。”‎ 那人拿起篮子,直起身子。“那好吧,如果你非得呆在这儿的话——多可惜。”他转过身去。‎ ‎“要是你能替我保密。”这时于尔根急忙说,“是因为那些老鼠。”‎ 罗圈腿缩回了一步:“因为老鼠?”‎ ‎“是呀,它们吃死人,吃人,它们靠这活命。”‎ ‎“谁说的?”‎ ‎“我们老师。”‎ ‎“那你就留神起老鼠来了?”那人问。‎ ‎“才不是呢!”接着他用很低的声音讲道:“我的弟弟,他就躺在下面,就在这儿。”‎ 于尔根用棍子指着倒塌的墙垣。“我们的房子遭到了轰炸,地下室里的亮光一下子没有了,他也不见了。我们还大声叫过他。他比我小好多,才四岁。他肯定还在这儿。他比我小好多。”‎ ‎(乙)那人俯看着他乱蓬蓬的头发,突然说道:“那,你们老师就没有告诉你们,夜里老鼠要睡觉吗?”‎ ‎“没有。”于尔根轻声说,一下子显得很不耐烦,“这个他没有说过。”‎ ‎“哟,如果他连这个也不知道,还算什么老师。”那人说,“夜里老鼠是睡觉的,夜里你可以放心回家,夜里它们总睡觉,天一黑就睡下了。”‎ ‎①于尔根用棍子在瓦砾堆里戳出一个个小窟窿,这儿全是它们的小床,他想,全是小床。‎ ‎“现在你明白了吧?”那人又说,他的罗圈腿显得很不安静,“我现在赶紧去喂我的兔子,等天一黑我就来接你。或许我还能带一只来,一只小的,还是,你说呢?”‎ ‎②于尔根在瓦砾堆里戳出一个个小窟窿。全是小兔子,白的,灰的,灰白的。“我不知道它们夜里是不是真睡觉。”他轻声说着,看着罗圈腿。‎ 那人翻过一堵堵断墙到了街上。“当然,”他在那里说,“你们老师应该卷铺盖滚蛋——要是他连这个都不知道。”‎ 这时于尔根站了起来,问:“我真能有一只兔子吗?一只白的行吗?”‎ ‎“我找找看,”那人边走边喊,“可你一定要等着我,我带你回家,懂吗?我得告诉你父亲怎样做兔子笼,这事你们可得懂。”‎ ‎“好,”于尔根喊道,“我等着。天黑前我还得留意着老鼠。我一定等着。”他又嘁:“我们家里还剩些木板,箱子板。”他叫道。‎ 可是那人已经听不到这些了,他圈着两条弯腿朝太阳跑去。黄昏把太阳染得血红,于尔根还能看见阳光从那两条腿当中照射过来,两条弯弯的腿。还有那只蓝子兴奋地摇晃着,里面是兔子草。青青的兔子草,因为瓦砾片而变得有些发灰。‎ ‎7. 下列关于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营造了破败荒凉、了无生机的氛围,为人物出场渲染了气氛,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典型环境。‎ B. 小说除了“我们的房子遭到了轰炸”一句比较直接地交代了故事的战争背景外,还有多处对此的暗示,如“这下他们发现我了!”‎ C. 划线句子①②中于尔根两次戳窟窿,暗示了他本来对老鼠晚上睡觉的说法有些疑虑,但最终却因为喜欢小兔子就相信了“罗圈腿”。‎ D. 作者以“夜里老鼠是睡觉的”这一善意的谎言,展现了虽然战争的阴影笼罩,但人性的温暖与光辉仍在,主旨表达内敛深沉。‎ ‎8. 小说善于用人物的外在展现人物的内心。如甲乙两处,两次写到那人俯看着于尔根乱蓬莲的头发,结合作品情境简要分析这两处分别展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9. “我的弟弟,他就躺在下面,就在这儿”这句话看似不动声色,实则震撼人心,请结合作品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7. C 8. (1)第一次,那人边问边俯视着他乱蓬蓬的头发“你在这儿睡觉啊?”,表现了一个成人对战争时期一个小孩在废墟中独处的担心、关切;(2)第二次,那人俯看着他乱蓬蓬的头发,突然说道:“那,你们老师就没有告诉你们,夜里老鼠要睡觉吗?”表现了罗圈腿被于尔根感动,对于尔根产生同情怜悯,想要给予孩子善意的帮助。 ‎ ‎9.‎ ‎ (1)在形象塑造上,这句话真实地展现了于尔根内心的伤痛和美好,他克服恐惧,不分昼夜地守护弟弟,展现出善良、勇敢、坚定的品性;(2)在情节发展上,这句话呼应了前文若隐若现的战争背景,交代了于尔根守在这里的原因,引出了下文遭遇轰炸的残酷现实和罗圈腿的善意谎言;(3)在主旨表达上,这句话以于尔根不理解死亡含义的天真无邪反衬战争的罪恶,以人间的温情揭露战争的残酷,更富感染力。‎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但最终却因为喜欢小兔子就相信了‘罗圈腿’”错误,这样理解就曲解了人物形象,于尔根相信“罗圈腿”并不是因为“喜欢小兔子”,而是因为觉得“罗圈腿”说的话有道理,所以才相信了他。C错误。‎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结合中心事件,梳理文章情节;抓住关键的描写处,结合具体情节中人物的表现,即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 由原文“‘你在这儿睡觉啊?’那人边问边俯视着他乱蓬蓬的头发”可以看出,那人看见一个头发乱莲蓬的小孩在废墟中独处,并睡在废墟中,一句简单的“你在这儿睡觉啊”,表现了一个成人对战争时期一个小孩的担心、关切;由原文“那人俯看着他乱蓬蓬的头发,突然说道:‘那,你们老师就没有告诉你们,夜里老鼠要睡觉吗’”可知,这一善意的谎言,展现了虽然战争的阴影笼罩,但人性的温暖与光辉仍在,罗圈腿被于尔根感动,对于尔根产生同情怜悯,想要给予孩子善意的帮助。‎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作用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读懂文章,把握作者写作的意图,然后依据上下文,找出句子出现的语境,依据语境作答句子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内容和主题方面分析。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由下文“于尔根用棍子指着倒塌的墙垣。‘我们的房子遭到了轰炸,地下室里的亮光一下子没有了,他也不见了。我们还大声叫过他。他比我小好多,才四岁。他肯定还在这儿。他比我小好多’”可知,于尔根因为战争失去弟弟而悲痛,但是他为了守护弟弟不被老鼠吃掉,而不分昼夜地守护弟弟,展现出善良、勇敢、坚定的品性,丰富了人物形象;由上文“一团团尘云在东斜西歪的烟囱残臂之间闪闪发光。瓦砾片堆成的荒野发着愣”可知,破败荒凉、了无生机的环境,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我的弟弟,他就躺在下面,就在这儿”则表明弟弟因为这场战争而被埋在了废墟中,因此在情节发展上,这句话呼应了前文若隐若现的战争背景;因为弟弟“在这”,所以“我”要守护他,交代了于尔根守在这里的原因,由后文 “那人俯看着他乱蓬蓬的头发,突然说道:‘那,你们老师就没有告诉你们,夜里老鼠要睡觉吗’”可知,罗圈腿对尔根产生同情怜悯,想要给予孩子善意的帮助,所以此句引出了下文遭遇轰炸的残酷现实和罗圈腿的善意谎言。此句符合九岁小男孩的心理特征,在这样的年纪应该是天真无邪的,通过他不理解死亡含义来反衬战争的罪恶,以人间的温情揭露战争的残酷,更富感染力。‎ ‎【点睛】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中心,因而人物形象也是探究的重点。人物形象探究题是以人物形象特征及人物形象塑造艺术为探究点的。其主要从两个方面命题:一是主次人物的安排,探究谁是主人公;二是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及所反映出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幼颖悟,丞相完泽见之曰:“是儿貌秀伟,异日必令器也。”辟江浙行省照磨,擢检校。徽州民汪俊上变诬富人反,省臣遣克敬往验之。克敬察其言不实,中道为开陈福祸,俊后悔,将对薄,竟仰药以死。延祐四年,监四明倭人互市。先是,监者惧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克敬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受约束。有军士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他变,克敬曰:“岂有军士还乡,而不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鄱阳大饥,总管王都中以官仓米减价粜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鄱阳距省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罪之,顾不自愧耶?”都中因得免。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受盐,民困于诛求。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为舶货,拗蕃①者例籍之。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②,海漕舟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罪督运者,勒其还直沽。克敬谓:“督运者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出于不得已,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漕舟达京师。”省臣 从之。元统中,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③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奏免之。岭海瑶贼窃发朝廷调戍兵往讨之会提调军马官缺故事汉人不得与军政众莫知所为克敬抗言:“行省任方面之寄,假令万一有重于此者,亦将拘法坐视耶?”乃调兵往捕之。视事五月,请老,年甫五十九。克敬历官所至,俱有声绩,明称名卿。著诗文、奏议,传于世。三年卒,年六十一。追封梁郡公,谥文肃。‎ ‎(选自《新元史》有删改)‎ ‎【注】①拗蕃:违背货运规定。②天历之变:元代宫廷政变,泰定帝崩,燕帖木儿起兵于大都,复立文宗。③徼(jiǎo):贪求。‎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脱有衅;吾当坐 脱:如果 B. 行省欲罪其擅发 发:下令 C. 拗蕃者例籍之 籍:没收,抄没 D. 不果输,复漕而南还 果:实现 ‎11. 下列选项中两个句子中加点虚词的解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中道为开陈福祸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 民困于诛求 于人为可讥 C. 具以上闻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 子孙贫且行乞 犹且从师而问焉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岭海瑶贼/窃发朝廷/调戍兵往讨之/会提调军马官缺/故事/汉人不得与军政/众莫知所为 B. 岭海瑶贼窃发/朝廷调戍兵往讨之/会提调军马官缺/故事汉人/不得与军政/众莫知所为 C. 岭海瑶贼/窃发朝廷/调戍兵往讨之/会提调军马官缺/故事汉人/不得与军政/众莫知所为 D. 岭海瑶贼窃发/朝廷调戍兵往讨之/会提调军马官缺/故事/汉人不得与军政/众莫知所为 ‎13. 下列对原文中有关文化常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互市也称“关市”,即中原王朝在边境地区开辟交易市场,保护官府或私人与边疆民族进行互通有无的交换活动,本文中的互市是与外国商人的交易活动,但也在此列。‎ B. 漕运是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运,多用车载,故又合称“转漕”或“漕辇”。‎ C.‎ ‎ 行省制度始于元代,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对明清及后来的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重要影响,文中的行省指的是行中书省,省臣则是中书省长官。‎ D. 乞骸骨的意思是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文中的“请老”一词和“乞骸骨”相近,含义是指交还官职,告老还乡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克敬目光敏锐。任检校一职时,行省指派他去调查徽州人汪俊告发谋反一事,他很快察觉汪俊的状词不实,汪俊后悔,后来在将要对簿公堂前服毒自杀。‎ B. 王克敬心系民生。担任绍兴路总官时,郡中计算人口强制征收盐,百姓们深受其苦,于是王克敬就上奏章,减免了百姓们要缴纳的盐额五千引。‎ C. 王克敬体恤海商。行省要求他对货物收税和没收违背规定的货物,他认为商人事出有因,情有可原,于是据实向朝廷上报,商人们对他非常感激。‎ D. 王克敬遇事求实。松江富人每年主动献粮给朝廷,他死后子孙贫穷,有关部门仍每年征收,不够就摊派在田赋之中让百姓缴纳。王克敬上奏朝廷免除这项粮额。‎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监者惧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克敬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受约束。‎ ‎(2)鄱阳距省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罪之,顾不自愧耶?‎ ‎【答案】10. B 11. A 12. D 13. C 14. B ‎ ‎15. (1)在此之前,前往监督的官员担心倭国人的心理不可揣测,一定要严密部署军队防卫,王克敬将军队全部撤走,用恩惠和信义安抚他们,日本人都俯首收敛,接受管理。‎ ‎(2)鄱阳距离省治(这里)有上千里之远,等到行省发布命令,老百姓就快要饿死了,他做了仁爱之事我们却怪罪他,自己难道不会感到惭愧吗(我们自己反而不感到惭愧吗)?‎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B项,“发:下令”错误,“行省欲罪其擅发”的意思是:行省想治他擅自开仓卖米之罪。所以“发”的意思是“打开,开仓”的意思。B错误。‎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两个“为”都是介词,“向,对”的意思。‎ B项,第一个“于”,表被动,翻译成“被”;第二个“于”,介词,“在”的意思。‎ C项,第一个“以”,介词,“把”的意思;第二个“以”,介词,“凭借”的意思。‎ D项,第一个“且”,副词,“将要”的意思;第二个“且”,副词,“尚且”的意思。‎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 ‎“窃发”做“瑶贼”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发”后断句,排除选项AC,“汉人”做“与”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汉人”前断句,排除选项B。‎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省臣则是中书省长官”错误,文中的省臣指的是“行中书省”长官。C错误。‎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B项,“减免了百姓们要缴纳的盐额五千引”错误,原文“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受盐,民困于诛求。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的意思是:泰定初年,外任绍兴路总管,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困不堪,王克敬于是进言请求减少盐额五千引。由此可知,王克敬只是进言请求减少盐额五千引,最终有没有减免文中没有说。B错误。‎ 故选B。‎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是:这。惧:担心。夷情:倭国人的心理。叵测:不可揣测。悉:全部。去:撤走。抚以恩意:状语后置句,应该为“以恩意抚”,用恩惠和信义安抚他们。帖然:俯首收敛。受约束:接受管理。(2)比:等到。且:快要。彼:他。为:做。仁:形容词作名词,仁爱的事。罪:怪罪。‎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从小就聪明,丞相完泽见到他后说:“这孩子相貌秀丽俊伟,将来必有出息。”后来被朝廷征召担任江浙行省照磨,又升任检校。徽州百姓汪俊上书诬陷富人造反,省臣派王克敬去查验真相。克敬察觉他言不符实,路上向他阐明祸福,汪俊后悔,将对簿公堂时,竟服毒药而死。延祐四年,监察四明的日本人互市。之前,监察者害怕外夷的情况难测,必定严格派兵自保,克敬全去除了这些措施,用恩意抚慰日本人,日本人都服从接受管理。有一个身陷日本的士兵,到这时跟从日本商人(从日本)来到中国,向王克敬申诉,希望回到家乡。有人担心事情会有变故,克敬说:“难道有士兵还乡,却不接纳吗?如果出了意外,我愿承担责任。”事情传到朝廷,朝廷嘉奖了他。鄱阳一带闹饥荒,总管王都中把官仓的米减价卖给百姓,行省想治他擅自开仓卖米之罪。克敬说:“鄱阳距离省府有上千里之远,等到行省发布命令,老百姓就快要饿死了,他做了仁爱之事我们却怪罪他 ,自己难道不会感到惭愧吗?”‎ 都中因此得以免罪。泰定初年,外任绍兴路总管,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困不堪,王克敬于是进言请求减少盐额五千引。行省下令王克敬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违背货运规定的人照例要收他们的货物,商人以风水无常为由进行辩解,有关部门不听从。王克敬说:“某货出某国,所在地有远有近,货物有轻有重,他们冒着重重险阻,出入于万死之中,放弃近路走远路,放弃重货运轻货,难道符合人情吗?”王克敬将这些情况详细呈报给皇上,众人不能驳倒他,商人们感激他。第二年,被提拔为湖南道廉访使,调任海道都漕运万户。这一年,正当天历之变,从海路运粮的船只有后到直沽的,没有完成运输任务,又将粮食运回南方,行省想治督运官员的罪,命令他们又运回直沽。王克敬说:“如果他们常年这样往返,确实应该治罪。现在他们历经万死,完好地将漕运的粮食运回南方,难道不是没办法才这样做吗!请让他们统计运送的石数,附带装在次年漕运的船上送到京城。”省臣听从了他的建议。 元统年间,起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求取消除富民承佃江淮田的规定,朝廷听从他的建议。松江大姓人家中有人每年漕运万石大米献给京城,那人死后,他的子孙穷得将要行乞,有关部门仍然每年征收大米,不够就混杂在松江田赋之中,让百姓负责交纳。王克敬说:“匹夫随自己的意思献大米,求取名爵来求得一人的荣耀,如今他自己身死家破,朝廷又已经取消他的名爵,不可以让全郡的人都受此事的损害。”上奏朝廷请求免除这项粮额。岭海一带的瑶族暗中发动,朝廷调戍兵去讨伐,正逢提调军马官缺少,旧例,汉人不得参与军政,众人不知该怎么办。克敬大声说:“行省掌管某方面的权力,假使万一有比这更重要的情况,难道也要受法令所限,坐视不管吗?”就调兵去抓捕。 任职五月,请求退休养老,年刚五十九。克敬做官所至之处,都有美好的声望和政绩,被称赞为名卿。著有诗文、奏议,流传于世。三年后挂了,年六十一。朝廷追封他为梁郡公,谥号文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①春。谁见汀洲②上,相思愁白苹③。‎ ‎【注】①五湖:这里指太湖。②汀洲:水中可居之地,这里指江岸。③白苹:一种水草,花白色。‎ ‎16. 下列关于这首诗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首联点明离别场面,奠定全诗感情基调。巧借“望”字,把眼前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 B. ‎ 颈联笔锋一转,想象着友人归去后,自己也会徜徉在落日余晖、五湖春色中,心中离愁别绪得到些许宽慰。‎ C. 尾联写出诗人从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别的现场来,眷怀故友,满腔酸楚却只能愁对着河边白苹抒发。‎ D. 全诗虽无别离二字,只写作别风光,然而满腔离情,完全融入景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交融的境地。‎ ‎17. 你认为颔联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炼字”的深厚功力?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6. B 17. “空”字。“空”的意思是空自、徒劳之意,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别后更谁相伴?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B项,“自己也会徜徉在落日余晖、五湖春色中”错误,“落日五湖春”是诗人想象王十一到南方后的情景,所以不是诗人自己徜徉在落日余晖、五湖春色中。B错误。‎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所炼之字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揣摩其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其次结合所用手法,分析其所写内容,分析这个字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最后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分条作答,使答案条理清晰。‎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虚实结合,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没”字,暗扣“望”。“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愁思绵绵,不绝如缕。真诚的友情不同于一般的客套,它不在当面应酬,而在别后思念。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情,正集聚在这别后的独自久久凝望上。这有点像《三国演义》描写刘备与徐庶分别时的情景。然而,目力所及总是有限的。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空”的意思是空自、徒劳之意,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所以颔联中“空”字最能体现作者“炼字”的深厚功力,回曲跌宕之中,见出诗人借景抒情的功力。‎ ‎【点睛】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不同的诗歌有时候也会运用同一个词语,但是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及效果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对比中鉴赏,体会其不同的用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每空0.5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痛惜后人不知汲取教训,必将让再后来的人为之扼腕叹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表示自己埋怨楚怀王行事荒唐,不能体察自己忧国忧民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的《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蜀道的山之高,水之曲。‎ ‎(5)《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4).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5). 怨灵修之浩荡兮 (6). 终不察夫民心 (7).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8).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9). 曲罢曾教善才服 (10). 妆成每被秋娘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哀”“瞬”“察”“逆”“妒”。‎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7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①没有人能躲得开季节,无论你活得多么巧妙,都必将跟随时令流转。岁月的路口,轻轻抖落一季风霜,与秋含笑道别,转个身,便遇见了冬天。‎ ‎( )。唯有精神与情感的追求,贯穿一生。黑暗中寻找光明,内心永远有一盏灯。(甲)我们知道,相同的季节里,总有些人,隔一帘风雨,陪自己走在路上。‎ 初冬,心底的花开,芬芳一路。季节相约,心怀已装满收获,爱,是最重的行囊。相信,有阳光的地方,人心都是暖的。②静水无澜也好,激情浪漫也好,冬日不一定是最好的年纪,但一定是最好的心态。(乙)有遗憾,也许来不及,相信,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冬天里,季节的风,变得凌厉,一颗心,(丙)变得柔软。庄重的心,等待一场洁白的冬雪,期待与往年的自己重逢。同样的冬季,没有变;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季的心情,都变得不一样。时光易老,人就会变得越来越感性,越来越深情。悄然而逝的岁月,总有一份美好或惆怅的情怀,系着飘摇的思绪。③一片雪花,因为时光的晶莹,整整一个冬天的记忆便被撐了起来。冬日的阳光,让日子温暖明亮,一缕缕斑斓的光打进心底,光阴,也便与自己亲和起来。‎ 人生中,要经历无数个冬天,时光里,流淌着难以释怀的情感:生活,就在这些回忆中继续,在继续中体悟。走过迷茫的青春,翻越一座座覆雪的山头,④后来才渐渐明白,每一种际遇在人生中,意义其实都已命定了。成长与爱,是生命永恒的伴随。‎ ‎19. 文中①~④四处画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没有人能躲得开季节,你无论活得多么巧妙,都必将跟随时令流转。‎ B. 静水无澜也好,激情浪漫也好,冬日不一定有最好的年纪,但一定有最好的心态。‎ C. 一片雪花,因为时光的晶莹,整整一个冬天的记忆便得以撑了起来。‎ D. 后来才渐渐明白,人生中的每一种际遇,其实都有其命定的意义。‎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A. 悲欢聚散的经历,教人心看淡;秋去冬来的光阴,让生命从容 B. 秋去冬来的光阴,让生命从容;悲欢聚散的经历,教人心看淡 C. 生命,因秋去冬来的光阴而从容;人心,因悲欢聚散的经历而看淡 D. 生命和人心,因悲欢聚散的经历和秋去冬来的光阴而看淡和从容 ‎21. 下列各句中的冒号与文中划横线句中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儿童心理发展有三个重要因素:遗传、环境和教育。‎ B. 他环视了一下会场,挥动着手臂说:“大桥快通车了,大家要做好最后的冲刺!”‎ C. 有问题,说亮就亮;有缺点,说改就改:他这个率真的性子,大家都很了解了。‎ D. 本店经营品种:服装、鞋帽、钟表、玩具和家用电器。‎ ‎22.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甲 乙 丙 A 即使 所以 因此 B 因为 也许 却 C 因 就算 却 D 无论 也许 所以 A. A B. B C. C D. D ‎【答案】19. C 20. B 21. C 22. B ‎【解析】‎ ‎【19题详解】‎ 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 C项,暗换主语,句子的主语为“一片雪花”,而句子“整整一个冬天的记忆便得以撑了起来”又换了主语“记忆”,所以把句子“整整一个冬天的记忆便得以撑了起来”改成“撑起了整整一个冬天的记忆”。C错误。‎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此处要填写的句子为过渡句,由上文“有人能躲得开季节,无论你活得多么巧妙,都必将跟随时令流转。岁月的路口,轻轻抖落一季风霜,与秋含笑道别,转个身,便遇见了冬天”可知,讲的是“秋去冬来的光阴,让生命从容”,所以应该先说句子“秋去冬来的光阴,让生命从容”,跟上文联系紧密。由后文“唯有精神与情感的追求,贯穿一生”可知,此段讲的内容是“精神与情感”,所以句子“悲欢聚散的经历,教人心看淡”应该放后面,与后文联系紧密。‎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冒号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提示下文,一是总结上文。‎ 例句中冒号的用法是“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总结上文”。‎ A项,用在总说性词语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B项,用在动词“说”的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C项,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 D项,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面,表示引出解释和说明。‎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使用关联词的能力。要分析句子间的关系和关联词语的搭配,多用排除法,这类题目首先要浏览语段,了解大概内容,通过把握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确定关联词。‎ 乙处,根据后文句子“也许来不及”可知,此处为揣测的语气,所以此处应该为揣测语气的词语,所以应该填“也许”,排除选项AC;丙处,根据上文“初冬,心底的花开,芬芳一路。季节相约,心怀已装满收获,爱,是最重的行囊。相信,有阳光的地方,人心都是暖的”可知,此段主要在讲“心底是暖的”,所以即使冬日里风变得凌厉,但是心却是暖的,所以此处是转折的语气,应该用词语“却”,排除选项AD。‎ 故选B。‎ ‎【点睛】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在辨析虚词时,要结合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一些虚词如有多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2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鞭苔(tà) 剔(tī)除 庇(bì)护 长歌当(dàng)哭 B. 角(jué)逐 瞭(liào)望 毗(pí)邻 睚眦(zì)必报 C. 粗旷(guǎng) 歼(qin)灭 悼(dào)念 恪(kè)守不渝 D. 嫉(jì)妒 绌(chù)免 拯(zhěng)救 层见(jiàn)叠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辨识能力。对常用字的易错音形考查得比较多,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和字形的识记,也要注意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还可以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A项,“鞭苔(tà)”中的“苔(tà)”的读音错误,应该为“苔(chī)” ‎ B项,正确。‎ C项,“粗旷(guǎng)”中的“旷”书写错误,应该为“犷”;“歼(qin)灭”中的“歼(qin)”读音错误,应该为“歼(jiān)”。‎ D项,“绌(chù)免”中的“绌”书写错误,应该为“黜”;“层见(jiàn)叠出”中的“见(jiàn)”读音错误,应该为“见(xiàn)”。‎ 故选B。‎ ‎【点睛】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字。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 ‎24.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本报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王远)国家副主席王岐山16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六届会员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王岐山代表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对会议召开表示诚挚祝贺。王岐山表示,新中国70年的辉煌成就,凝结着当代中国人民的辛勤和汗水,也凝结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和精华。中华文明推崇的“小康”“大同”“天下为公”,与今天我们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息息相通;中华文明推崇的“重民”“安民”等民本思想,与今天我们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脉相承;中华文明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与今天我们倡导的家国情怀、贲任担当乃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相辉映;中华文明推崇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与今天我们主张的开放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思致相因。中华文明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答案】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致辞中强调“中华文明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段压缩。首先应辨明语段的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的表达方式,采取不同的应对技巧。说明性语段:抓说明对象,扣住其特征。议论性文段:可以采取抓中心句的方法。记叙性文段,可以通过抓记叙的要素来抓信息。具体操作过程:找——陈述对象、中心事件、性质、结果;写——必须按照题干要求(含标点)、尽可能运用原文词语、尽量运用主谓句表达。本题属于新闻报道,根据新闻报道的内容,找出报道对象以及特征,新闻事件以及影响等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即可。‎ 由材料“本报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王远)国家副主席王岐山16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六届会员大会开幕式并致辞”可知,本新闻报道的内容是“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致辞”,由第二段材料“……中华文明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可知,在致辞中强调“中华文明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综合以上两点可得出答案: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致辞中强调“中华文明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点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2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①_______________。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也越来越多,②_______________。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③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 (2). ②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 (3). ③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 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准确把握语段的话题,全面理解语段的整体意思;二是仔细分析判断各句的语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三是权衡上下文内容的逻辑关系与语意衔接。‎ ‎①此处是总起句,上一句说了“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所以此处应该讲的是和什么有关,由后文两句话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可知,此段讲的是人的阅历和“年龄”有关,所以应该填写“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 ‎②由句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也越来越多”可知,是在讲“阅历”和年龄的关系,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因此,此处应该填写“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 ‎③由上文“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可知,此处为总结句,此句总结了年龄的增长为“生命的长度”;由句子“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可知,年龄不大,同样可以通过多走地方、多历练、多锻炼和磨练拥有丰富的阅历,所以下一句总结的就是“生命的宽度”,所以此处要填的句子为“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 ‎【点睛】语句补写题,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同时有字数限制。补写的语句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来说,所补写的语句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的语句与上下文的关系为: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四、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漫画中的年轻人“充了长时间的电”,却“没充进去”,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已经愈发严重和普遍。年轻人茫然的表情中似乎写满了“怎么办”。怎么办?他的师长、父母、朋友或许可以给他一些合理化建议。‎ 请你选择上述角色中的一种角色,给年轻人写一封信,和他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要求: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和情境,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大国情怀——青年担当 ‎ 亲爱的朋友:‎ 你好!‎ 听闻你充了长时间的电,却没充进去,这让你有些茫然无措,“怎么办?”这不仅仅是你一个人会有这样的问题,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已经愈发严重和普遍。正是如此,我们更要一起寻找办法,从源头解决问题。作为青年人,胸怀大国情怀,身承青年担当。‎ 青年人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蓬勃而富有朝气;也说青年人要树立远大目标,勇于担当;可还记得梁公的“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人也是如此。想要找回自我,成功充电,摆脱恶习,“孟春之月,盛德之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把握好每一个机会,寻回自己,寻回青年人的担当与情怀。‎ 树立远大目标。曾记否,百年前五四青年是何等的凌云壮志,意气风发,青年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树立目标,敢于发出“强国有我”的誓言,敢于担起责任,说出“祖国的未来由我们书写。”‎ 敢于迎接挑战。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现在青年人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当然也有未知的风险,只有敢于挑战,经历诸多磨练,才能丰富阅历,懂得大国情怀与青年担当。懂得“振兴中华,吾辈之责任”,理解文天祥深沉的爱国情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白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懂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怎样的责任与担当。大国青年,迎接挑战,众志成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敢于担当使命。鲁迅先生说过,“能发一分光,就发一分热……此后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毛泽东在百年前发问“青年者我们的青年,社会者我们的社会,国家者我们的国家,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做,谁做?”青年人更该如此,我们青年人承担着祖国的未来,我们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做到如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作为青年人,我们要树立远大目标,敢于迎接挑战,敢于担当使命,不负韶华,矢志不渝,砥砺向前。‎ 愿每个人都能活成一束光,中国就必将是一枚闪耀的太阳。‎ 与君共勉!‎ 共赴未来!‎ 此致 敬礼 你的朋友小白 ‎2019年12月2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漫画作文。漫画是一种讽刺性、批判性或幽默性的图画。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判或表扬某些人和事。因为漫画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漫画为了表达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文字。因此,我们在解漫画题时,要仔细品味画中的语言文字,认真思考这些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观点,有时它会成为我们弄清漫画寓意的金钥匙。本题漫画中的年轻人“充了长时间的电”,却“没充进去”,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已经愈发严重和普遍。年轻人茫然的表情中似乎写满了“怎么办”。怎么办?他的师长、父母、朋友或许可以给他一些合理化建议。所以,作为师长、父母和朋友我们可以鼓励他,不要气馁,应该树立远大目标,敢于迎接挑战,敢于担当使命,不负韶华,矢志不渝,砥砺向前。请你选题目要求选择上述角色中的一种角色,给年轻人写一封信,和他谈谈看法和建议,所以要注意书信的格式。‎ 立意:‎ ‎(1)鼓励青年,不要气馁,再接再厉。‎ ‎(2)树立远大的目标,,敢于迎接挑战,敢于担当使命。‎ ‎(3)继续充电,提高自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4)人生需要磨练,保持昂扬的态度。‎ 素材:‎ ‎(1)“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文能当北大学霸、艺能拿合唱冠军、武能维和打海盗的山西女孩儿宋玺,就是这样一个青春怒放、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她心怀从军报国梦想,将自己的人生与军营紧紧联系在一起,立志做一名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知识丰富、敢打敢拼的新时代中国军人。她的事迹之所以得到领袖的点赞,赢得广大青年的共鸣,关键在于她能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落实到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中。‎ ‎(2)电子科技大学最年轻的副院长、“90后”教授刘明侦这样说:“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当我们享受了足够多的社会资源和国家资源的时候,我们就不仅是单单的个体了。我们应该为这个社会和国家多做一些事情,我们对这个社会和国家是有使命的,也是有责任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国之所需,吾志所向”的人生思考,博士毕业后,刘明侦坚定地选择了回国。2016年,她牵头成立的研究中心,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她的事迹堪称青年奋斗者的标杆。‎ ‎(3)与祖辈、父辈相比,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成长在中国发展最快、最好的年代:告别了物质的贫困,远离了信息的匮乏,享受着改革开放的红利。我们有扎实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未来正等待着我们去开拓。但与此同时,生活的压力、竞争的焦虑,种种现实的“骨感”,也让一些人的内心滋生出烦恼的野草:“佛系青年”“积极废人”……成为流行语。有人叹气:学习太累了,我只想休息日在沙发上来个自由自在的“葛优躺”。有人感伤:人生的理想越飞越低,低到只能在自己的城堡里贴地飞行。‎ 如果说口头上的叹息感伤只是情绪的自嘲和释放,那么精神上满足现状、对未来毫无欲望就值得警惕了。因为,永远进取、不断奋斗应该是青春的底色。而要让青春永不褪色,就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在谋求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宏伟进程中彰显个人价值,实现人生目标 ‎(4)“你所站立的地方便是你的中国”“你怎样,中国便怎样”,我们青年人应胸怀祖国,奋发图强,像鲁迅曾言的那样:“摆脱冷气,只顾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的话,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若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我们应抛开尘俗浮华,勇担起自己的责任,不辜负韶华,敢于于汶汶世俗中喝出:“我便是唯一的光!”‎ 结构层次:文章由材料引出观点:作为青年人,胸怀大国情怀,身承青年担当。文章引用名人名言,论述把握好每一个机会,寻回自己,寻回青年人的担当与情怀;文章又从树立远大目标、敢于迎接挑战和敢于担当使命几个角度进行论述。文章结尾扣题:作为青年人,我们要树立远大目标,敢于迎接挑战,敢于担当使命,不负韶华,矢志不渝,砥砺向前。‎ ‎【点睛】漫画作文审题时,要看画面,漫画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因此,我们在审漫画题时,一定要仔细、全面观察画面。‎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