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威远中学校高2020届第五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先确认条形码信息,然后将自己的考号、姓名、班次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3.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答主观题时,用0.5mm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答题区域。写在规定答题区域之外或写在本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本试题卷由考生自己保管,以备评讲之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②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岀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像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 26 -‎ ‎③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④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虛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⑤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 (选自2018年11月26日《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国维认为读书是一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要求读书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 B. 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朱子的“涵泳”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好的读书方法。‎ C. 程端礼、徐与乔、周永年的读书法是在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发展演化来的。‎ D. 文章论述的各种读书方法都烙印着儒学的特色,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列举朱熹等人的著述,分析古今读书的不同,得出传统中国儒学政教体系重视读书法的结论。‎ B. 文章围绕“读书的方法和意义”这一论述对象,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有理有据。‎ - 26 -‎ C. 文章每段都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起到强化作者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的作用。‎ D. 陈善在谈论读书方法时将“见得亲切”和“用得透脱”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思辨色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文章阐释了读书使人“学以成人”“经世致用”的必要性,由此批判了“两脚书橱”的读书人。‎ B. 读书之法是存在古今之变的,但是用所读之书,对所处的当下之世有考辨、有诠释仍值得倡导。‎ C. 学习新知识、获取功名、矫正自我的言行、改变现实、规划未来皆属传统中国士子读书的意义。‎ D. 文章探讨的传统读书方法,在现代社会看来虽有积极的参考性和指导价值,但应以扬弃的态度来对待。‎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王国维……要求读书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曲解文意,“要求读书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表述有误,王国维的读书方法不是要求读书人怎么做,而是表达自己的观点。‎ B项,“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朱子的‘涵泳’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好的读书方法”错误,选项扩大范围,据“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可知,孟子的“养浩然正气”是读书的结果、意义,不是读书的方法。‎ D - 26 -‎ 项,“文章论述的各种读书方法都烙印着儒学的特色,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错误,选项范围扩大,“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表述有误,“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根据上文可知,“这个读书法”是指“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读书法,不是各种读书方法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曲解文意,“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说法错误,全文的论述是历史时期交互出现的,不是按照历史发展顺序。‎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A项,因果倒置,“由此批判了‘两脚书橱’的读书人”表述有误,原文说“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批判了不善于读书的人,是为了论证读书应该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所以选项因果倒置。‎ 故选A。‎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 26 -‎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材料二:‎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材料三:‎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 26 -‎ 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因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抽时间看一点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是,碎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某一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情不减。“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 B. 材料一、三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 C.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D. 虽然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生命力。‎ B. 材料一认为我国中高考改革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很重要。‎ C. 材料二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要亲近“下里巴人”,也就是要亲近群众。‎ D. 张一清厦门出差时体悟到现在出版的书太多,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6.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 ‎【答案】4. D 5. B ‎ ‎6. (1)中高考要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学校教育改变传统文化的讲授灌输方式。(2)传承传统文化,要赋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3)青少年要多读书,不能用碎片化阅读取代书籍的阅读。(4)社会要加强对民众的阅读引领。‎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 26 -‎ D项,“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错误,材料二原文是“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这里看似是一个疑问句,但结合前后的语境来看,“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这些信息肯定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功用,由此可知,“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应是感叹在这些人有少年观众因此而爱上诗词。‎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A项,“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生命力”错误,“就能”太绝对,材料二说的是“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文中说的是“有了……可能”。‎ C项,“也就是要亲近群众”错误,从材料二来看,应该是亲近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选项偷换概念。‎ D项,“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错误,材料三说是“……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情不减。‘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文中说的是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并非仅指“读书会这一民间组织”。‎ 故选B。‎ ‎【6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要求,如本题要求考生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然后考生要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传承传统文化”“几种方式”,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再分点进行概括。如材料一中“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流……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由此可以得出中高考要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学校教育改变传统文化的讲授灌输方式;如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可概括出传承传统文化,要赋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而从材料三来看,主要以张一清的感受提及社会要加强对民众的阅读引领,不能用碎片化阅读取代书籍的阅读。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进行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钉子户 欧阳明 谁都没有想到,三娘会是钉子户。‎ 三娘的房子是土坯房,早已破烂不堪,就算送人都没人愿意要了。可她就是不拆。‎ 补偿低了还可以商量。我反复对三娘强调。‎ 给座金山也不拆!三娘还是那句话,语气硬邦邦的。‎ 政府在镇上给你新修了砖房,又宽敞又干净,还有自来水,比土坯房好多了。再说,你上了年纪,一个人住在这里,没个照应,也不方便。我耐着性子继续劝。‎ 我就喜欢我的烂房子!三娘说完,撇下我们就走了。‎ 三娘是烈士遗孀。她的男人三叔是红军,驻扎在村子的时候被分到三娘家里住。三叔白天帮三娘家种地,晚上教三娘识字。三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长得英俊帅气。三娘很快就喜欢上了。三叔也深深地被三娘的纯朴和俊俏吸引,更被她求知上进的精神打动。两人很快就好上了。结婚那天晚上,三叔突然接到出发命令。‎ 等我,我一定会回来的!多识点字,积极参加革命工作,千万不能拖革命的后腿!走时,三叔对三娘说。‎ 三叔走后,三娘牢记他的话,每天坚持看书写字,还学会了写信。她给三叔写了一大堆信,却一封都没寄出去过。三娘盼望着三叔回来,但三叔走后,一直杳无音信。‎ 解放后很多年,当地政府突然接到通知,说三叔在离开村子后的第三天就牺牲了。三娘不信,说,他没死,你们骗我!政府发给三娘抚恤金。她坚决不要,说,我男人根本就没有死!要啥?直到后来三娘老了,干不了啥活了,政府骗她说是对老年人的政策补助,她才接受了这笔钱。但三娘自己用得很少,把大部分钱都给了周围需要帮助的人。后来,政府安排她去敬老院。那里管吃管住,还有专门的人洗衣煮饭,由于有政策规定和名额限制,很多人想去都去不了。可三娘却说,我有手有脚的,去啥?‎ 按理,三娘怎么也不该成为钉子户。‎ 三娘的房子不拆,工程就无法开工。领导多次批评我办事不力。三娘的话,气得我想骂人。但为了工作,只好耐着性子尾随她去到地里。‎ 三娘啊,你说修路好不好啊?我一边帮她收萝卜苗,一边问。‎ 要想富,先修路,当然好!‎ - 26 -‎ 好,大家都应该支持才对啊!‎ 你和三叔,为革命做出了重大牺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支持修路,老百姓都会夸你的。‎ 他没死!三娘狠狠地盯着我,再不说话。‎ 天色渐暗,我见再谈下去也谈不出个所以然,就准备离开。走时我说,三娘,你再好好想想,明天我们再来找你商量。‎ 再商量我也不拆!你们就不能绕道吗?三娘说。‎ 一路上,我都在纳闷三娘不搬的原因。难道她房子下面埋有金子。‎ 第二天,我们又去到三娘家里。心想,要是她再不答应,就只有采取强制措施了。可出乎意料的是,还没等我们开口,三娘就说,你们不用劝了,我明天就搬,补偿也不要了。‎ 我感到莫明其妙,问同行的村主任,你们昨晚和她说好的?‎ 昨晚我们没找她。村主任说。‎ 三娘说话算话,第二天就搬到镇上去了,死活没要补偿。‎ 道路施工的时候,三娘每天都拄着拐杖,大老远跑回土坯房所在工地来看,天黑了才离开,风雨无阻。‎ 她是不是担心我们挖到金子不给她哟?我问村主任。‎ 村主任一笑,说,不是,她在等她的男人,她怕搬了家,男人回来找不到她。从三叔离开第二天开始,她每天忙完活就在院坝里等,直到天黑,都六十多年了。‎ 那天她怎么突然那么爽快就答应搬了?我对三娘肃然起敬。‎ 头天夜里,她梦见了三叔。三叔说,他很快就回来了,叫她千万别拖革命的后腿,她怕三叔回来骂她。村主任说。‎ ‎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谁都没有想到,三娘会是钉子户”一句的作用有三:一是侧面表现三娘之前的为人;二是引出下文三娘的故事;三是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三娘不相信三叔已经牺牲,拒绝政府发给的抚恤金,后来因为政府把抚恤金说成是对老年人的政策补助三娘才接受,但还是把大部分抚恤金分给周围需要帮助的人。‎ C. 三叔出发前对三娘的思想教育影响了三娘一生,无论是之前三娘不愿意拆房还是后来答应拆房都体现了三叔对三娘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D. “我”一直纳闷三娘不愿搬迁的原因,最后一次到三娘家劝说,三娘却出乎意料的爽快答应搬走,后来村主任告诉了“我”她愿意搬迁的原因。‎ - 26 -‎ ‎8. “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三娘对自家的土坯房从开始的“不拆”到后来不要补偿款也拆,这一态度变化展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点?‎ ‎【答案】7. C 8. ①人物线索。“我”是小说故事的参与者,贯穿全文,三娘的故事由“我”讲述,显得真实可信。②推动情节发展。“我”是故事的亲历者,故事在“我”不断劝三娘拆房、打听三娘答应拆房的原因等情节中得到发展。③刻画人物形象。写“我”眼中三娘对拆房态度的转变以及“我”对三娘态度的变化,侧面突出了三娘的形象特征。 ‎ ‎9. (1)人物形象:①忠于爱情,相信三叔。三娘等了三叔六十多年,她不相信三叔已经牺牲,相信三叔总有一天会回到土坯房来。②听三叔的话,不拖革命后腿。三娘本是钉子户,后来做梦梦见三叔告诉她不能拖革命的后腿,就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搬离土坯房,并且连补偿款也不要了。‎ ‎(2)主题:赞美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以及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三叔出发前对三娘的思想教育影响了三娘一生,无论是之前三娘不愿意拆房还是后来答应拆房都体现了三叔对三娘思想教育的重要性”错误,“之前三娘不愿意拆房”不是因为三叔对三娘的思想教育,而是三娘害怕三叔回来找不到家,表现了三娘对三叔的爱。‎ 故选C。‎ ‎【8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小说的人物,分清谁是主要人物,谁是次要人物,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再看题干是如何提问,如本题“‘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接着就要确定这个“我”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最后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以及主旨等方面分析作用。就本文来看,主要人物是“三娘”,次要人物就是“我”,“我”又是第一人称,作为第一人称,“我”应该是参与了事情的经过,即从情节结构方面来看,“我”应该是小说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是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人物;“我”作为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到衬托作用,考生要到文中找到“我”的各种表现,分析这些表现与“三娘”之间的关系,即从人物形象刻画方面来看,“我”的各种表现应该衬托了三娘的形象特征,如借助“我”眼中“三娘”的转变以及“我”对“三娘”态度的转变来展示三娘的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回顾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如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三娘对自家的土坯房从开始的‘不拆’到后来不要补偿款也拆,这一态度变化展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点”,这里提示了设题的区域,即考生要到文中找到三娘开始不拆到后来不要补偿也拆这些内容,结合具体的表现来分析三娘的特点。回答本题,考生应注重思考三娘之前不愿拆土坯房的原因以及后来答应拆除土坯房的原因,根据这些内容分析所体现的人物形象特征和体现的主题思想等。先看不拆的原因,最后村主任揭开了谜底,“她在等她的男人,她怕搬了家,男人回来找不到她”,这展现出三娘对爱情的忠贞,且因三叔说一定会回来,她就一直认为三叔会回来,对三叔极为信任;再看拆的原因,最后一段村主任说“头天夜里,她梦见了三叔。三叔说,他很快就回来了,叫她千万别拖革命的后腿,她怕三叔回来骂她”,可见三娘很听三叔的话,不拖革命后腿。这些内容展现出忠于爱情且为了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内容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吴时,字伸道,邛州人。初举进士,得学究出身;再试,中甲科。知华州郑县,转运使檄州运米五万输长安,郑独当三万。时贻书使者曰:“会三万斛之费,以车则千五百乘,以卒则五万夫,县民可役者才二百五十八户耳。 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华、雍相去百六十里,一旦欲用,朝发而夕至矣。”使者从其言。‎ 陆师闵干秦、蜀茶马,辟为属。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为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华州诸生有触忌讳者,教授欲上之,曰:“是间言语,皆臣子所不忍闻。”时即火其书,曰:“臣子不忍闻,而令君父闻乎?”‎ 张商英罢相,言者指时为党,出知耀州,又降通判鼎州;未赴,提举河东常平。岁饥,发公粟以振民。童贯经略北方,每访以边事,辄不答。还为大晟典乐,擢中书舍人、给事中。内侍何谪监衡州酒,犹领节度使,时奏夺之。‎ - 26 -‎ 召为工部员外郎,改礼部,兼辟雍司业。大观兴算学,议以黄帝为先师。时言:“今祠祀圣祖,祝板书臣名,而释奠孔子,但列中祀。数学,六艺之一耳,当以何礼事之?”乃止。迁太仆少卿。 又因进对及取燕事,曰:“祖宗盟血未干,渝之必速乱。”蔡攸闻之,以告王黼,黼怒,斥为腐儒。时求去,以徽猷阁待制兼侍读,俄提举上清太平宫。西归,遇其里人赵雍,为言:“取燕必召祸。吾老,得不遭其变,幸矣。”累岁而卒,年七十八。‎ 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 ‎(节选自《宋史•吴时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B. 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C. 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D. 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究,古代是读书人的泛称,文中指吴时第一次应举进士,考取了学究。“学究”是科举中的科目名,后来一般指迂腐浅陋的读书人。‎ B. 斛,原是古代量器,后指容量单位。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作五斗一斛。‎ C. 文中的“六艺”和韩愈的《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中的“六艺”意思相同。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技能。‎ D. 教授,文中的“教授”是学官名,在宋代是指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时宽宏大量,大力提倡言论自由。他担任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时,华州有的诸生写文章触犯了忌讳,吴时对当地教授写信举报此事非常恼火。‎ B. 吴时办事灵活,所提建议利国利民。他进士及第后任职华州郑县,接到运送粮食到长安的指示,他建议“移兵于华”以节省运费,转运使听从了他的建议。‎ C. 吴时狷介耿直,不惧怕跟权势结怨。童贯经略北方时常以边防事务问他,他总是不回答;宦官何谪监衡州酒税仍兼任节度使,吴时上奏取消了他节度使之职。‎ D.‎ - 26 -‎ ‎ 吴时学识渊博,撰写文章倚马可待。他写文章很敏捷,从来不打草稿,下笔就能写成,京师两个学府里的人称他为“立地书橱”。“立地书橱”这个成语即源于此。‎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 ‎ ‎(2)又因进对及取燕事,曰:“祖宗盟血未干,渝之必速乱”‎ ‎【答案】10. D 11. C 12. A ‎ ‎13. (1)古代打仗时就背着粮食去供养军队,没有战争时就移动军队以便得到粮食,如果能够把军队调到华州,那么前面所说的费用就能够免掉。‎ ‎(2)又因为上朝入对时论及夺取燕州之事,吴时说:“祖宗盟誓的血迹还没有干,改变必定会招致祸乱。”‎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意思是“章楶想推荐吴时为御史,吴时极力辞绝.徽宗求直言,远方的臣子上奏章,封口标识大多不能遵照格式,有关部门都退了回去,吴时提出建议,使奏章得以呈达”。‎ ‎“力”为副词,“极力”的意思,修饰“辞”,其后不可断,排除CB。‎ ‎“封识”为名词,“封口标识”的意思,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A。‎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韩愈的《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中的‘六艺’意思相同。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技能”错误,《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故选C。‎ - 26 -‎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A项,“吴时宽宏大量,大力提倡言论自由”错误,该说法夸大其辞;“吴时对当地教授写信举报此事非常恼火”的理解也有误,“火其书”的意思是烧了举报信。‎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第一句中,“古者”,古代;“则”,就;“赢粮”,背着粮食;“以”,来;“就食”,得到粮食;“诚”,如果;“于”,到;“免”,免掉。第二句中,“因”,因为;“进”,上朝;“及”,涉及;“盟血”,盟誓的血;“渝”,改变;“速”,招致。‎ - 26 -‎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参考译文:‎ 吴时,字伸道,邛州人。第一次应举进士,考取学究出身;第二次参加考试,考中进士甲科.担任华州郑县知县,转运使通知州运五万斛米送到长安,郑县独自承担三万斛。吴时给转运使写信说:“计算三万斛的费用,用车需要一千五百辆,用士卒运就需要五万人,县内的百姓可供使役的只有二百五十八户。古代打仗时就背着粮食去供养军队,没有战争时就移动军队以便得到粮食,如果能够把军队调到华州,那么前面所说的费用就能够免掉。华州、雍州相距一百六十里,一旦想用,军队早上出发晚上就可到达了。”转运使听从了他的话。‎ 陆师闵经管秦、蜀茶马事,征召吴时为属下。章楶想推荐吴时为御史,吴时极力辞绝.徽宗求直言,远方的臣子上奏章,封口标识大多不能遵照格式,有关部门都退了回去,吴时提出建议,使奏章得以呈达。吴时担任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华州的学生有触犯忌讳的,教授想上报,说:“这中间所说的话,都是我不忍心听到的。”吴时立即烧了他的信,说:“你不忍心听到,却让君主听到吗?” ‎ 张商英被罢相,言官指责吴时是他的同党,出京担任耀州知县,又贬他担任鼎州通判;没有赴任,提举河东常平司。荒年,发放官库粮赈济百姓。童贯经略北方,常以边防的事务问他,他总是不回答。还朝担任大晟府典乐,擢升为中书舍人、给事中。宦官何谪监衡州酒税,仍兼任节度使,吴时上奏而取消他节度使之职。‎ 吴时被召为工部员外郎,后改任礼部员外郎,兼任辟雍司业。大观时兴起算学,议论把黄帝作为先师。吴时说:“现在春祭圣祖,祝板上写上大臣的名字,而祭奠孔子,仅列中祭。数学,只不过是六艺之一罢了,应当用什么礼对待呢?”于是停止。升为太仆少卿。又因为上朝入对时论及夺取燕州之事,吴时说:“祖宗盟誓的血迹还没有干,改变必定会招致祸乱。”蔡攸听到之后,告诉了王黼,王黼很生气,斥责他是腐儒。吴时请求离朝,以徽猷阁待制兼侍读,不久提举上清太平宫。回去时,碰到了乡人赵雍,对他说:“攻取燕州必定招来祸患,我老了,能够不遭受灾变,很幸运。”几年后去世,年七十八岁。‎ 吴时写文章很敏捷,从不打草稿,下笔就写成, 京师两个学府(国子监与太学)里的人把他看作“立地书橱”。‎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滕王阁诗 - 26 -‎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①渚,佩玉鸣鸾②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③云,珠帘暮卷西山④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⑤今何在?槛⑥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①江:赣江。②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③南浦:地名,在南昌市西南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④西山:南昌名胜,一名南昌山、厌原山、洪崖山。⑤帝子:指滕王李元婴。⑥槛:栏杆。‎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远道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含蓄高远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B. 此诗开篇迂回委婉,用质朴凝炼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引发了诗人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 C. 首联上句写空间,兴致勃勃,下句写时间,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D.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15. 结合诗句内容,说说尾联的修辞手法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B 15. ①尾联用设问的手法一问一答。②通过问答写长江不停地无情地流动,时间冷漠地永恒地流逝,历史上无论多么辉煌显赫的生命,都注定凄惨地悄然地逝去,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③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而时间永恒(或:生命短暂、繁华易逝、人生无常)的思想感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 26 -‎ B项,“此诗开篇迂回委婉”中“迂回委婉”错误,诗歌标题是《滕王阁诗》,首联第一句是“滕王高阁临江渚”,直接点题,可见应该是“开门见山”。‎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评价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设题的区域,即针对全篇还是针对局部,是针对所有的手法,还是具体的某个方面,然后结合设题的内容分析,答题的时候,应先点明手法,接着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最后分析情感。本题从题干来看,这是针对尾联设题,且是针对修辞,方向非常明确。“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意思是“修建这滕王阁的帝子今在何处?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东流”,前一句问建阁的人,后一句以长江空自流作答,一问一答,使用了设问的修辞。“帝子”即滕王李元婴,身为帝王之子,身份何等尊贵,但现今在何处,只有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言外之意帝子已经死去,借此表达出自然永恒人生短暂的感触。‎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作者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士也罔极 (2). 二三其德 (3). (2)地崩山摧壮士死 (4).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5). (3)今日听君歌一曲 (6). 暂凭杯酒长精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言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罔、摧、钩、暂。‎ - 26 -‎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记得儿时,在滴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片片烟雨朦胧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________,让人恍然进入梦境。现在,( ),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何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氳着的江南,很容易使人产生创造的灵感。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是________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踌躇彷徨,那么宁静,那么典雅。‎ 油纸伞不仅陪我走过少年和童年的时光,从尼龙雨衣的出现,它便搁置在每户人家的墙角、厨背而渐渐地霉变、破损、直到永远地消失。如今,油纸伞早已被自动伞,折叠伞所取代,它们做工精细,变化无穷,如五彩的花朵在大街上、小巷里次第开放。虽然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也源于油纸伞的构想,是油纸伞的沿袭,但已缺乏了油纸伞的诗意,因为它们已没有了木质的温润,油纸的芬芳;没有了其张开时的热烈、坦诚和闭合时的羞涩、__________,已缺失了一个民族的古典情怀。所以,当若诗若梦的油纸伞逝去后,我们就再也无缘读到一首像《雨巷》那样令人心澄眼热的诗歌和一个像《白蛇传》那样________的故事。‎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接踵而至 眉清目秀 情不自禁 缠绵悱侧 B. 纷至沓来 眉清目秀 含情脉脉 辗转反侧 C. 接踵而至 明眸皓齿 情不自禁 辗转反侧 D. 纷至沓来 明眸皓齿 含情脉脉 缠绵悱侧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 B. 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 C. 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D. 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油纸伞仅陪我走过少年和童年的时光,从尼龙雨衣的出现,它便被搁置在每户人家的墙角、厨背而渐渐地霉变、破损,直到远地消失。‎ - 26 -‎ B. 油纸伞不仅陪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从尼龙雨衣的出现,它便被搁置在每户人家的墙角、厨背而渐渐地破损、霉变,直到永远地消失。‎ C. 油纸伞仅陪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从尼龙雨衣的出现,它便搁置在每户人家的墙角、厨背而渐渐地破损、霉变,直到永远地消失。‎ D. 油纸伞仅陪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从尼龙雨衣的出现,它便被搁置在每户人家的墙角厨背而渐渐地破损、霉变,直到永远地消失。‎ ‎【答案】17. D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接踵而至”,指一个接一个地来,比喻来的人相继不断或事情不断地发生;“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根据语境是指田园风光在脑海里浮现,应选“纷至沓来”。‎ ‎“眉清目秀”形容容貌俊秀;“明眸皓齿”,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的美貌;根据语境伞下是一个女子,应选“明眸皓齿”。‎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含情脉脉”,形容含有情感,默默表露的样子;根据语境是在体现一种羞涩的情感,应选“含情脉脉”。‎ ‎“缠绵悱恻”,①形容内心悲苦难以排遣,②形容诗文、音乐等婉转凄切;“辗转反侧”,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不能入睡,形容心中有事;根据语境是说艺术作品,应选“缠绵悱恻”。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运用的衔接和连贯的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根据前文“最遥远的一个梦了”“现在”,可知应先讲述“梦”,与上文衔接,然后根据后文的“也只有”,确定括号内所填内容为“只有……还能”的句式,这就可以排除ACD三项。‎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 26 -‎ ‎“油纸伞不仅陪我走过少年和童年的时光,从尼龙雨衣的出现,它便搁置在每户人家的墙角、厨背而渐渐地霉变、破损、直到永远地消失”,第一处“不仅……便”搭配不当,可以改为“仅……便”;“少年和童年”语序不当,应为“童年和少年”;“它便搁置”搭配不当,应是“它便被搁置”。‎ B项,“不仅”与“便”搭配不当。‎ C项,“它……搁置”主谓搭配不当,“雨伞”应是“被搁置”。‎ A项,“少年和童年”“霉变、破损”语序不当。‎ 故选D。‎ ‎【点睛】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 ‎20.下面是某位高三同学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有五处用语不当,请找出并做修改。‎ 能作为学生代表在高三年级毕业典礼上发言,我十分荣幸。三年前,我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来到这里,怀揣梦想;今天,作为恩师的高足即将腾飞。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垂念师恩,挂念母校,如果母校需要,我一定会鼎力相助。最后,希望母校光辉历程更辉煌,人才辈出代代强。‎ ‎【答案】①“莘莘学子”改为“学子” ②“高足”改为“弟子” ③“垂念”改为“感念” ④“鼎力相助”改为“略尽绵薄” ⑤“希望”改为“祝愿”‎ ‎【解析】‎ - 26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本题,题干指出语段是“某位高三同学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有五处用语不当”,要求“找出并做修改”。通读语段,莘莘学子:众多的样子。指众多的学生。“我”是一个学生,可改为“学子”。高足:指对别人的学生的敬称,不能用于自己,可改为“弟子”;垂念:敬辞。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此处是说自己不忘师恩,表达不得体,可改为“感念”;鼎力相助:鼎力:大力 。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用此处表达不得体,可改为“略尽绵薄”;希望: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这里“母校光辉历程更辉煌,人才辈出代代强”显然是祝福的话,可改为“祝愿”。‎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的得体,具体说,就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是运用语言的一项重要要求。语言的运用受“语境”的制约。“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 ‎21.下面是大学生国家助学金贷款的还款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90 个字。‎ ‎【答案】大学生偿还国家助学金贷款时首先在毕业时办理还款确认,然后确定还款方式,如果去外地工作,就将还款直接汇入原存折;如果在本地工作,就将还款存入用于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和存款的存折。‎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试题的图表题,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首先审清题干,勾画出要点;然后解读图片,确定起点顺序,表达时要注意准确连贯,内容全面完整,思路清晰。本题由题干可知,所给图表是“大学生国家助学金贷款的还款流程图”,由图片可知,起点为“毕业时办理还款确认”,然后是“还款方式”。由图表来看,“还款方式”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去外地工作”,“直接汇入原存折”;另一种是“在本地工作”,“存入用于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和存款的存折”。考生按照流程图自上而下的顺序表述清楚即可。‎ - 26 -‎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9年8月2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出席发布会并介绍普通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有关情况,普通高中《语文》全套教材共5册,必修教材分上、下2册,选修性教材分上、中、下3册,比以前有大幅精简;共选入古代诗文67篇(首),占全部选文数(136篇/首)的49.3%。其中古诗词33首,古文34篇。‎ 对此,你怎么看?你有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大美者,语文也 诗人说过,我们要认真感受生活的美好,尽管生活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那么语文,每天回荡在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精神文化之一,我们是否也应该去认真地感受呢?‎ 认真地去品尝语文的神韵,能够让你久久不能忘怀。.“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是欧阳修对四季的感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是李煜对离别的感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对友谊的诠释。“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李清照对爱情的独白……语文,她的精湛就在这里,古往今来人们用精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将语文的风采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语文,你从岁月深处走来,染一路美丽动听的故事,洒一地醉人心田的话语。语文,你是一条流香溢美的彩带,飘动着迷人的智慧。语文,你是打开心扉的魔杖,是步入社交的金钥匙。‎ 语文的魅力是人人可见的,她的魅力同样也感染了我,让我不只不觉的爱上了她,痴迷与她。她的魅力也影响着每一个人,她以她的千姿百态,向时代传递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是人类美好感情和灿烂智慧的结晶。‎ 语文是人类感情最丰富最生动表达,是人类历史最形象的诠释。古代的人们,用最简洁的文字诠释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海上升明月,江春入旧年”“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各种不同的境界,体现着人们的心境,体现着语文的深奥、独特,使我疯狂的热爱语文,各种优美的语句使我难以忘怀。‎ 语文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那独到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个人,也让人们学着去热爱她,了解她的博大精深。学语文的人永远不会落伍,她是时代最强音,是时代主题,是生活的必需品。语文的范畴决不在你我之间,语文同样是无国界的,自每个人呱呱落地起,就与语文结下不解之缘。每个人的生活中离不开语文,语文呢,也离不开每个人。‎ - 26 -‎ 我与语文的情愫,是难以描述,此时无声胜有声。学语文,让我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明白了许多人世沧桑,更了解了许多的古代人物,让我学习他们,和历史进行交流,触摸远古的文明和苍凉,和现实进行交流,泛起真善美的河流,和未来进行交流,憧憬无际美好的未来……‎ 语文,我的挚爱,面对着你,面对着从岁月沉重里走来的这一串形象而生动的深深的脚窝,起伏飞扬的思绪随着一泻千里的江水响起拍岸的涛声融进远古的一缕雄风,我只能说,大美者,语文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谈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审题:‎ 首先分析材料。本次材料是2019年普通高中《语文》教材的改革,材料中主要突出两个方面,其一是必修教材2册,选修教材3册,“比以前有大幅精简”,这一变化更突出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丰富的选修内容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可以让学生从枯燥的课堂走出来,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其二是大量的古诗词进入教材,“共选入古代诗文67篇(首),占全部选文数(136篇/首)的49.3%。其中古诗词33首,古文34篇”,这里展现出对“国学”的重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现在的语文教材更重视实践能力的运用,重视语文人文精神的熏陶。然后考生可以围绕这次改革的意义、语文的真正价值以及该如何去做的角度进行立意。最后分析文体,本次作文没有限定文体,但由“你怎么看?你有怎样的思考”这一任务可以看出,本次作文倾向于议论文。‎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亮丽的标题——《大美者,语文也》。其次由该如何感受语文之美开篇,引出下文。正文部分结合语文中的事例、诗句来展现语文之大美,之神韵。结尾部分以只能说“大美者,语文也”收束全篇,呼应标题。‎ 参考立意:让语文诗意盎然;传承文化是语文的责任;‎ 素材:‎ ‎1.语文犹如一汪大海,浩瀚无边。没有人摸到它的底,没有人越过它的边。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语文就是生活,生活中有的,语文中就有,生活的外延有多广,语文就有多大。‎ ‎2.你是天空中一.‎ - 26 -‎ 朵飘逸的云,偶然投影到我的波心,不必惊讶,无须欢喜,就已注定了我们相交的轨迹。‎ ‎3.语文, 是李太白的杯中酒; 语文, 是曹雪芹的梦中泪; 语文, 是鲁迅的彷徨呐喊;语文, 是郭沫若的凤凰涅磐; 语文, 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寒冬; 语文, 是朱自清的和风细雨; 语文, 是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清透与秀气。‎ ‎4.语文是一种润泽生命的养料,让我们携手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走向深广,走向博大。不管什么时候,你们都能首先拥有一种儒雅之气,像一个“读书人”,同时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不与世俗同流,高尚而卓越。让我们邂逅语文,走进语文,热爱语文,去体会语文的奥妙与神奇,去体会并创造语文那无尽的大美!‎ ‎5. 静静地坐在窗前,看着窗外几朵浮云的朦胧的身影,远方的天际,炊烟袅袅,草色烟波幻化的轻盈的舞姿与淡淡的云迹连为一-体。如此的天际,心,也随之荡漾。‎ 随手捧起墙角一隅的语文书,不觉莞尔。想追溯你的足迹,却不知该始于何处。于是乎,我带着三分东坡的豪爽,三分耆卿的淡泊,三分易安的婉约,一带纳兰的心绪,凑成十分的惬意来欣赏你——语文。‎ 你,是美丽的。‎ 伴着你,陶渊明的朵朵菊花,点缀了朦胧的南山,龚自珍的片片落红幻化为软软的春泥。晏殊的独自徘徊,落寞了曲径通幽,温庭筠的脉脉斜晖笼罩了悠悠的碧水。你让我领略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奇观,你让我体味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清新雅逸,你让我回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清孤寂。‎ 你的美丽让花儿低头,让鱼儿潜底。‎ 是你,让舒婷《致橡树》的美丽绵延至今,让卞之琳《断章》的隐逸一泻千里,让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浪漫历久弥坚。‎ 你让卧轨而去的海子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你让月下怀伤的东坡感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让独行大漠的三毛高喊“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你的美丽,让浩瀚历史长河奔腾!‎ 天边的云,变淡了,模糊了,在骄阳的驱逐下渐行渐远,有些留恋那虚幻的美丽。‎ 然而,手中的语文课本散发的魅力,早已超越了一切。‎ 语文是美丽的,那种令人心醉、令人痴狂,历久弥坚的美丽。‎ - 26 -‎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26 -‎ ‎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