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抚顺市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辽宁省抚顺市省重点高中协作校2018-2019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书法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兰亭集序》不断阐释的历史。《兰亭集序》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尽管与之相随的是,《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辨从来没有停止过。 最早提出质疑的是宋代学者,而较有说服力的是清末曾经当过慈禧太后秘书的李文田。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是岭南“碑派书法”创始人。他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别。他通过多年考辨,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 1965年夏,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从王谢墓志出土论〈兰亭集序〉的真伪》一文。他基本上重复了李文田的两个论点,认为从年前南京出土的王谢墓志(晋代)来看,《兰亭集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下来的作品。其次,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是在王羲之所作《临河序》的基础上加工而写成的。因为,文章前半部描写欢快之情,写得很流畅,后半部突然悲痛起来,这与晋人达观以及王羲之本人性格大相径庭,故值得怀疑。据此,郭沫若推断《兰亭集 序》乃是一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 郭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了《〈兰亭集序〉的真伪驳议》一文,提出了与郭文针锋相对的观点。该文认为,唐初各大书法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都在学王帖,而唐太宗也酷爱王之书法,我们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其次,若以东晋书法当接近于隶书,而《兰亭集序》却是行书,因此就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这是方法论的错误。王字本身有发展过程,它脱胎于旧时代而又高于旧时代,向行书方面发展,故王羲之被称之为“书圣”,其理由即在此也。再者,从美学的观点上看,《兰亭集序》书法、文思之潇洒、飘逸,与东晋士族的风貌也相吻合。因此,《兰 亭集序》为晋代王羲之手笔。 值得欣慰的是,“兰亭论辩”沉寂多年之后,新出土的文物为考证传世《兰亭集序》真伪提供了新线索。1998 年 6 月,在南京市东郊发现一处罕见的六朝古墓葬群,其中二号墓室前部出土了两方极为珍贵的砖质墓志,在全国引起轰动。该墓为东晋名臣高崧及其夫人谢氏的合葬墓。高崧卒于公元 366 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 355 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这两块墓志上写有“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在南京周边,还有三十块左右墓碑,东晋墓碑出土地点也不只是南京,还有丹阳、马鞍山。这些考古发现表明:从书体上来看,六朝的书体在转型之中,即由隶到楷的重要演化阶段,多种书体并存是合情合理的。东晋时期不仅只存在隶书,而且行楷或隶楷兼有。这就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这些考古发现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的基本论点,也为《兰亭集 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摘选自刘孟达《〈兰亭集序〉真伪之谜》,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中国书法的历史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它不断阐释的历史。 B. 郭沫若基本重复了李文田的观点,认为《兰亭集序》是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也没有提供新的考证线索。 C. 南京高崧墓志是我国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墓志上的字体是由隶入楷的转变时期的字体,且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对研究我国书法发展史很有价值。 D. 南京东晋高崧墓志等的出土,为《兰亭集序》的真伪之争提供了重要佐证,证明了郭沫若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提到质疑《兰亭集序》真实性的有宋代学者和清代的李文田,既为引出郭沫若的观点作铺垫,也印证了关于《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辨从来没有停止过的观点。 B. 为了证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本文先破后立,先摆出李文田、郭沫若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观点,从反面来突出默默无闻的高二适的观点,论证雄辩有力。 C. 高二适的文章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的:一是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二是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是方法论的错误;三是从美学的观点分析。 D. 文章最后一段以许多考古发现的文物为依据,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等人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作品的观点,论据确凿,论证充分,显得真实可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清代的李文田是岭南“碑派书法”创始人。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并且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别。因此他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的说法是可信的。 B. 唐初各大书法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都在学王帖,而唐太宗也酷爱王之书法,这些足以证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手笔。 C. 郭沫若认为《兰亭集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的作品,如果南京高崧墓志等没有被发现,他这种说法还是有道理的。 D. 高崧墓志的发现在书法史上意义重大,它证明了六朝的书体处在转型之中,六朝多种书体并存是合情合理的,东晋时期不仅只存在隶书,而且行楷或隶楷兼有。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原文为“中国书法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兰亭集序》不断阐释的历史”,选项中少了“几乎”,表达不准确。B项,“也没有提供新的考证线索”不正确。郭沫若是从当时南京出土的王谢墓志(晋代)来推断的,这是一条新的考证线索。C项,“南京高崧 墓志是我国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表达不准确,应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墓志上字体是由隶入楷的转变时期字体”也不准确,原文是说“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故选D项。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B项,“为了证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曲解文意。本文只是一篇介绍“《兰亭集序》真伪之谜”的文章,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从反面来突出默默无闻的高二适的观点”分析有误。先摆出李文田、郭沫若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观点,也不是从反面来突出默默无闻的高二适的观点,只是客观介绍而已,也谈不上具有“论证雄辩有力”的效果。故选B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清代的李文田是……因此……”强加因果,原因不充分,推理不正确。“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并且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别”,文中只是客观介绍此人的情况,与“他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文中是说“他通过多年考辨,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B项,“这些足以证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手笔”分析有误。这些不“足以证明”。文中是说“该文认为,唐初各大书法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都在学王帖,而唐太宗也酷爱王之书法,我们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其次,若以东晋书法当接近于隶书,而《兰亭集序》却是行书,因此就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这是方法论的错误。”选项只是其中一个推断的理解。D项,“高崧墓志的发现在书法史上意义重大,它证明了……”分析有误。只有高崧墓志不能证明后面的观点,还应包括“在南京周边发现的三十块左右墓碑,还有在丹阳、马鞍山出土的东晋墓 碑”等一些考古发现。故选C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年,我经营二手小汽车。一天,天气炎热,两位客人骑着一辆嘉陵摩托,在我档口停下来,到车展场上兜一圈后,走进我的办公室。我赶紧站起来招呼。其中一位客人笑容可掬地伸过手来,用家乡话对我说:“老乡,你好。” 本县的语言有多种。我的家乡是离县城七十多公里的边远山区,和县城语言不同,因而听到乡音倍感亲切。我兴奋地握住他的手说:“老乡,你好,欢迎你,请坐。” 我们互报姓名。他说:“我姓谢,名人民,叫谢人民。”“哎呀,名字很有意思。”我笑着说。他也笑了:“是父亲起的。” 我忙着递烟、斟茶。他咕嘟咕嘟连喝了几杯茶:“不好意思,路上太阳猛烈,口太渴了。”我忙说:“老乡,别见外,茶水有,喝个够。这么老远,坐摩托很辛苦。” 他说,此次来找我是经朋友介绍的,想来买辆二手小货车——“的士头”。我告诉他,现在没有现车,但可以帮他找。他笑着说:“没问题,但要抓紧时间。” 他说,他在镇里工作,为了带动全镇农民开山种果,增强群众的信心,镇里开发一个果园,上工地得带工具,摩托车不合用了,需要买“的士头”。我问:“你在镇里工作,管种植?”和他同行的人急忙回答:“他是镇第一把手,是书记。”“哦?你好,谢书记,我有眼不识泰山。”“哎呀,都是‘打工仔’嘛,耕田、种果的。直呼名字就好。” 嘴上客套着,但我还是以怀疑的眼光打量他:一米六几的个子,身材微胖,平头短发,上身穿旧白褂子,褂子上汗斑点点,下身穿“半筒裤”,裤脚也已走了线,脚上穿一双建筑工专用 的平底胶鞋,皮肤黝黑,脸上有两道深深的帽痕。与其说是书记,倒不如说是“耕田大爹”更为恰当。 做二手车生意来客不少,但成交率低,不成交的理由很多。因此,客人无论怎么说,我已不会太介意。可是,面对这位老乡“书记”,我却感到不可思议。尤其是当我问到他的“坐驾”时,他指了指门前的那辆变了颜色的嘉陵摩托,我心中更是怀疑,觉得他简直是明目张胆地骗我。如果不是看在一口乡音的份上,我真想当面戳穿他。试想,这年代怎么还会有这个“模样”的镇委书记,哪个不是衣冠楚楚、好车进出?来田间“视察”,估计无非是让人打着伞站在高高的道路旁“远眺”。能脱下自己的袜子,让“雪白”的脚摸摸黑土,吸吸“地气”的,恐怕比二手车成交率还要低。为了带头种果,坐一辆旧摩托走上近百公里地买“坐驾”,而且又是“的士头”,谁信呢? 但一转念,我又觉得自己的想法有点多余。来者都是客,管他是“真心”还是“假意”。于是,我平静下来耐心地给他们添茶。 我问:“老乡书记,你想买哪个牌子、什么档次的呢?”“老乡呀,什么档次我不懂,牌子也不晓得,只要发动机有力气就行。关键是价格不能太贵,要控制在三万元以内,不得超标,镇上财政有困难,价格太贵了支不起。”也许他察觉到我对他有所怀疑,便笑着站起来,从裤袋里拿出一沓现金:“老乡,按行规办,先给你两千元定金,余下的车到付款,分文不欠。”临走时,他又特别握住我的手叮嘱:“麻烦你,拜托了,请你注意质量,价格也不要超标。”摩托车吐着轻烟离我而去。十天后,我按要求送车给他。办公人员从乡下唤回书记。他放好摩托,解下“麦苗帽”,拍打一下身上的尘土,笑着走了过来,握住我的手:“老乡,辛苦你了。” 他走近“的士头”,左看右看,打开车门,跳上驾驶室,发动车,把了把方向盘,又瞧了瞧内饰,满意地说:“很好,很好,太好了。我叫财务提款给你。不超标吧?”我说:“没有。”我把发票递给他。“这么新的车,两万八,太值了。”他爽快地笑了起来。 (选自黎衍俊《谢书记买车》,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将“老乡书记”与平日所见的镇委书记进行对比,说明他的衣着打扮乃至思想都已落后于时代步伐。 B. 小说开头点出“天气炎热”,不仅与下文书记“咕嘟咕嘟连喝了几杯茶”相呼应,也写出了书记冒着酷暑为工作奔波的精神。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形象,买车前书记的一句“要控制在三万元以内,不得超标”就体现了他为集体精打细算的节俭品质。 D. 小说通过镇委书记为带动群众开山种果而买能装上开山工具的低价车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廉洁奉公的“公仆”形象。 5. 小说中“谢书记”的形象有哪些主要特征?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以“他爽快地笑了起来”结尾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①勤政(敬业):谢书记多次亲自到田间视察,亲自来买“的士头”。②艰苦朴素(节俭):谢书记的衣着打扮很朴素,为集体买车时精打细算。③廉洁:身为镇委书记,不是衣冠楚楚、好车进出,只骑一辆旧摩托。 6. ①(从人物塑造上看)表现人物因心愿达成而充满喜悦的率真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更真实。②(从情节安排上看)与前文多次描写的“笑”的形象相呼应,使结构更严谨。③(从主旨表现上看)通过对谢书记的直接描写,表达了对谢书记这样一个勤政爱民、廉洁奉 公的父母官的赞扬之情。④(从艺术效果上看)在人物的笑声中戛然而止,满足了读者的心 理预期,给读者留下了阅读的愉悦感。 【解析】 【4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A项,“说明他的衣着打扮乃至思想都已落后于时代步伐”表述错误,应该是说明他依然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故选A项。 【5题详解】 该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谢书记”的形象特征。 谢书记作为全镇的一把手,为带头种果树,常一身泥土。并且亲自来买不值钱又实用的二手车“的士头”。表明他勤政。文中写谢书记“上身穿旧白褂子,褂子上汗斑点点,下身穿“半筒裤”,裤脚也已走了线,脚上穿一双建筑工专用 的平底胶鞋,皮肤黝黑,脸上有两道深深的帽痕。与其说是书记,倒不如说是“耕田大爹”更为恰当。”“要控制在三万元以内,不得超标,镇上财政有困难,价格太贵了支不起。”表明谢书记作为领导,艰苦朴素,很节俭。谢书记不是衣冠楚楚、开好车,只骑一辆旧摩托,表明他作为镇一把手,很廉洁。 【6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作用。理解小说中句子的作用,从理解句子的内容,分析其对表现环境特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几方面的作用,还可以从句子对表现主旨的作用角度分析。本题要求分析小说结尾“他爽快地笑了起来”的作用。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看,“他爽快地笑了起来”能表现谢书记率真的性情,他想买便宜实用的“的士头”,如愿以偿了。从对情节的作用角度上分析,照应前文多处描写他的“笑”,这样小说结构比较严谨。从表现小说主旨的角度分析,通过写谢书记,赞扬谢书记是勤政爱民、廉洁的父母官。④从句子本身的表达效果来看,小说在谢书记爽朗笑声中结束,能给读者约留下满足的愉悦感。 【点睛】解答关于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线索,理清内容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郑州大学实施“隐性餐卡补助”,通过对学生餐卡的月均消费总额、日均消费次数、餐均消费金额等数据监测分析,列出消费水平显著低于平均值的学生名单,直接将补助打入其餐卡账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个人隐私,又体现了学校的人文关怀。这项工作开展十余年来,月均发放餐卡补助近 8 万元,每月受益的学生有近 1200 人。启动重大自然灾害应急资助预案,通过学生信息系统筛查出灾害生源地学生,根据其家庭受损程度进行差异化资助。2017 年,南方特大雨灾、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学校先后为该生源地的 89 名学生发放应急资助资金 10.2 万元。建立资助信息员队伍,畅通信息渠道,动态掌握校园困难学生群体,及时与资助管理系统信息进行比对,确保资助全覆盖。 (选自《让每一位贫困学生都生活在充满阳光的地方》) 材料二 贫困女大学生汤丽莎靠兼职来资助自己联系的龙西中学(由龙西中学推荐)的张苗、唐中乾和谢广洪等 3 名贫困生读完初中一事,经《成都商报》近两日的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并有了资助意向者。而同样贫困的何虹汉,因为只在“汤丽莎爱心名单”里出现过两次,所以媒体没有提到他,结果他就没有得到关注,更没有资助意向者。在关注到《成都商报》对汤丽莎资助3名贫困生读完初中的系列报道后,多名网友、读者向《成都商报》留言,表达了希望能够帮助那 3 名贫困初中生、减轻汤丽莎的负担的想法。许多好心人通过种种途径找到了汤丽莎、她身边的人和所在的学校,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帮助。 (选自《成都商报》,有删改) 材料三 “隐形资助”模式并非一开始就是完美的。比如,有的女生因节食瘦身消费较低,或部分同学在校外吃饭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卡通数据库自动生成的数据与真实情况不符。但中国科技大学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通过改进数据统计方法,利用网络对新生心理和家庭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并综合各院系平时掌握的学生的生活情况,建立了每学期更新的贫困生数据库,以真正确保贫困生认定的精准。要知道,在十几年前,连“大数据”的概念都没有,校方之所以能这么做,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在于真正把资助对象的尊严放在了心上,并愿意为之付出更多努力。如今,无论是技术还是相关理念都已经成熟,那些还在以难以甄别贫困生为借口,要求学生自证贫困,以公开投票的方式选出贫困生的粗暴做法,显然说不过去。 (选自《隐形资助体现大学人文关怀》) 材料四 2016 年底,电子科技大学开始通过精确的大数据分析技术来确定受助对象。大数据分析的数据源主要取自校内食堂饭卡、超市消费等数据,还结合学生的勤工助学、获得奖学金情况、社交特征、行为轨迹、借阅兴趣和历史特征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挖掘。这些数据经过整合与清洗后,通过一系列精密的算法,系统判定学生的困难指数,困难指数越高则代表越贫困。最终,大数据结果结合线下个别访谈、辅导员评价,共同给出了这份全校贫困学生名单,从而发放隐形补助。 与原有的申请资助方式相比,68.7%的受访者认为隐形资助维护了受助学生的尊严,60.8%的受访者觉得隐形资助保护了受助学生的家庭隐私,54.2%的受访者认为隐形资助可以帮助到更多不愿主动申请资助的学生,34.5%的受访者认为隐形资助能提高贫困认定工作的效率,25.1%的受访者认为隐形资助更有利于实现资助公平。 (选自《77.3%受访者赞同隐形资助贫困生》)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郑州大学对贫困生的资助程序是:先对学生餐卡的数据进行监测分析,确定消费水平显著低于平均值的学生,然后直接将补助打入其餐卡账户。 B. 龙西中学对贫困生的资助程序是:由学校推荐或者媒体报道确定贫困生名单,资助者可以直接联系学校或者通过相关单位进行资助。 C. 以难以甄别贫困生为借口的大学对贫困生的资助程序是:先由学生自我证明是贫困生,再公开投票,选出贫困生进行公开资助。 D. 电子科技大学对贫困生的资助程序是:先监测分析学生的校内消费,并结合学生的勤工助学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挖掘,再结合辅导员评价确定全校贫困学生名单,进行隐形资助。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材料一表明,郑州大学通过实施“隐性餐卡补助”、启动重大自然灾害应急资助预案、根据家庭受损程度进行差异化资助,确保了资助全覆盖。 B. 根据材料二可知, 媒体关注度越高、关注的媒体越多的中小学贫困生得到的资助就越多,何虹汉就是因为没有被媒体关注而无人资助。 C. 中国科技大学不断改进数据统计方法,每学期更新贫困生数据库,这说明隐形资助模式也是在不断改进中逐步趋于完善的。 D. 少数女生因瘦身降低消费,或部分同学在校外就餐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校园消费卡数据的监测分析结果,这说明中国科技大学的隐形资助方式并不可取。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隐形资助对受资助者的意义。 【答案】7. D 8. C 9. ①能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②维护了受助学生的尊严。③保护了受助学生的家庭隐私。④可以帮助到更多不愿主动申请资助的学生。⑤能提高贫困认定工作的效率。⑥更有利于实 现资助公平。 【解析】 【7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项,“电子科技大学对贫困生的资助程序”遗漏了“线下个别访谈”这一要点。故选D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材料一表明,郑州大学通过实施……进行差异化资助”遗漏了“建立资助信息员队伍……”这一要点。B项,“媒体关注度越高、关注的媒体越多的中小学贫困生得到的资助就越多”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何虹汉的个例并不能代表全部。D项,“这说明中国科技大学的隐形资助方式并不可取”曲解文意。原文是肯定中国科技大 学的努力以及相应的改善措施。故选C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本题要求概括说明隐形资助对受资助者的意义。材料一中“直接将补助打入其餐卡账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个人隐私,又体现了学校的人文关怀。”可以概括出,保护了受助学生的家庭隐私,能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材料三中“校方之所以能这么做,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在于真正把资助对象的尊严放在了心上”,可以概括出,维护了受助学生的尊严。材料四中“54.2%的受访者认为隐形资助可以帮助到更多不愿主动申请资助的学生”可以概括出,可以帮助到更多不愿主动申请资助的学生。材料四“34.5%的受访者认为隐形资助能提高贫困认定工作的效率”可以概括出,能提高贫困认定工作的效率。“25.1%的受访者认为隐形资助更有利于实现资助公平。”可以概括出,更有利于实 现资助公平。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受书,一再辄成诵。初以族祖荫补官。绍兴五年廷试,言孝悌动上心,擢进士第二人,授保宁军节度推官。中在王府时,龙大渊已亲幸,中未尝与之狎,后他教.授.多蒙其力,中独不徙官。迁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武成庙,官吏请以闻,中不答,官吏阴画图以献。宰相谓祭酒周绾与中曰治世之瑞抑而不奏何耶绾未对中曰治世何用此为绾退谓人曰黄司业之 言精切简当惜不为谏官充贺金生辰使,使金回,言其治汴宫,必徙居见迫,宜早为计。上矍然。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中犹言备边之事,又不听,递请补外,上不许,曰:“黄中恬退有守。” 金使贺天申节,遽以钦宗讣闻,朝论俟使去发丧,中驰白宰相:“此国家大事,臣子至痛,一有失礼,谓天下后世何!”竟得如礼。中自使还,每进见咸言边事,又特陈御备方略,高宗称善。不数月,金亮已拥众渡淮。敌既临江,朝臣争遣家逃匿,中独晏然。比敌退,众惭服。 乾道改.元.,中年适七十,即告.老.。居六年,上御讲筵,顾侍臣曰:“黄中老儒,今居何处?年几许?筋力或未衰耶?”召引对内殿,问劳甚渥。 除龙图阁学士,致仕。凡邑里后生上谒,必训以孝悌忠信。朱熹裁书以见,有曰:“今日之来,将再拜堂下,惟公坐而受之,俾进于门弟子之列,则某之志也。”其为人敬慕如此。其后,上手书遣使访朝政阙失。属疾,手草遗表,深以人主之职不可假之左右为戒。淳熙七年八月庚.寅.卒,年八十有五。 (选自《宋史·黄中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宰相谓祭酒周绾与中曰/治世之瑞/抑而不奏/何耶/绾未对中/曰/治世何用此为/绾退/谓人曰/黄司业之言精切简当/惜不为谏官/ B. 宰相谓祭酒周绾与中曰/治世之瑞抑/而不奏/何耶/绾未对/中曰/治世何用此为/绾退/谓人曰/黄司业之言精切简当/惜不为谏官/ C. 宰相谓祭酒周绾与中曰/治世之瑞/抑而不奏/何耶/绾未对/中曰/治世何用此为绾/退/谓人曰/黄司业之言精切简当/惜不为谏官/ D. 宰相谓祭酒周绾与中曰/治世之瑞/抑而不奏/何耶/绾未对/中曰/治世何用此为/绾退/谓人曰/黄司业之言精切简当/惜不为谏官/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授:学官称谓。自宋始在武学、宗学、律学、医学等科设置教授传授,以传授学业。 B. 改元:古代新君即位后改用新的年号,一位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C. 告老:文中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其他缘故而辞职的一种借口。 D. 庚寅:干支之一。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中不攀附、迎合权贵。黄中不依附龙大渊,而没有得到龙大渊的照顾;宰相因武成庙的事质问黄中和周绾,黄中予以反驳。 B. 黄中受到赏识,获得优待。他在考试中提到孝悌而打动了皇帝的心而被提拔;他八十多岁还被皇帝记在心上,皇帝给他丰厚赏赐。 C. 黄中富有远见,关注边防。他出使金国,觉察到金国人的意图,报告皇帝,后来证明他的预见是对的;他觐见皇帝多次提到边防的事。 D. 黄中受人尊敬,心系国家。他退休后,朱熹写信给他,谦恭地表达要做他的弟子;皇上写信派遣使臣向他咨询朝廷的缺失。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在王府时,龙大渊已亲幸,中未尝与之狎,后他教授多蒙其力,中独不徙官。 (2)中自使还,每进见咸言边事,又特陈御备方略,高宗称善。 【答案】10. D 11. B 12. B 13. (1)黄中在王府的时候,龙大渊已得皇帝宠幸,黄中不曾和他亲近,以后其他教授大多得到龙大渊的帮忙,只有黄中不曾升官。 (2)黄中自从出使回朝,每逢拜见皇帝都进言边防大事,又特别陈述守卫防备的方法策略,高宗称好。 【解析】 【10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曰”后面必须断开;“抑而不奏”前面省略的主语是你们,指周绾和黄中,因此前面要断开;“何耶”是独立发问的句子,前后都要断开;“中曰”,“中”是主语,前面要断开,“曰”后也要断开;“绾”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第三个“曰”后面要断开;“惜不为谏官”前面省略的主语是黄司业,前面要断开。故选D项。 【1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B项,“一位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陈述有误。一个皇帝不是只能有一个年号。故选B项。 【12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他八十多岁还被皇帝记在心上”分析有误。文中是说他七十多岁时。故选B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亲幸,得到皇帝的亲近宠幸;狎,亲近;徙官,升官。第二句中,使,出使;还,回朝;咸,都;边事,边防大事;特,特别;陈,陈述。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 )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参考译文: 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年读书,一遍两遍就能背诵。起初因族祖恩荫得官。绍兴五年廷试,讲孝悌之道感动了皇帝,提升为进士第二,授任保宁军节度推官。黄中在王府的时 候,龙大渊已得皇帝宠幸,黄中不曾和他亲近,以后其他教授大多得到龙大渊的帮忙,只有黄中不曾升官。 升为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在武成庙中,官吏请求上奏让皇帝知道,黄中不答应,官吏私下画图进献。宰相对祭酒周绾和黄中说:“太平盛世的吉兆,压下而不上奏,为 什么?”周绾没回答,黄中说:“太平盛世要这个有什么用?”周绾退下来,对别人说:“黄司业的话精当切实简短扼要,可惜不是谏官。” 担任贺金朝生辰使,出使金国回来,说金国人修治汴宫,必定要迁居逼迫我朝,应当早做准备。皇上吃了一惊。宰相回头对黄中说:“沈介回朝,竟然没听见这话,为什么?”过 了几天,黄中告诉宰相,请求因随意说话等待处分。然后授任沈介为吏部侍郎,调黄中补充沈介的位置。黄中还进言戒备边防,又不被采纳,于是请求调到地方任职。皇上不答应,说: “黄中淡泊谦让有操守。” 金国使臣来贺天申节,突然把钦宗去世的消息告诉大家,朝廷讨论等金国使臣走后办丧 事,黄中骑马赶去报告宰相,说:“这是国家大事,臣子极为哀痛,一旦有所失礼,对天下后世的人怎么交代!”最后得以按照礼节办理。黄中自从出使回朝,每逢拜见皇帝都进言边 防大事,又特别陈述守卫防备的方法策略,高宗称好。不过几个月,金朝完颜亮已经聚兵渡过淮河。敌人已经到了长江边,朝廷大臣争着遣散家人逃跑躲藏,只有黄中镇定平静。等到 敌人退走,大家惭愧敬服。 乾道改年号时,黄中年龄刚好七十岁,就因年老辞官。过了六年,皇上驾临讲筵,回头对侍臣说:“黄中是位老儒,现在哪里?年纪多大了?精力或许还没衰退吧?”召唤入朝在 内殿接见,慰问非常优厚。 授任龙图阁学士,退休。凡是乡里晚辈后生前来拜见,一定用孝悌忠义诚信教育他们。 朱熹写信求见,有这样的话:“今天我前来,将在堂下拜两次,希望您坐着接受,使我前进到学生的行列,那就是我的愿望了。”他被人敬慕像这个样子。这以后,皇上写信派遣使臣 向他咨询朝廷的缺失。生了病,亲手起草遗表,深深把君主的职权不可以让左右的人代管作为告诫。淳熙七年八月庚寅日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的状态,而是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 B. 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 C. “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虽然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家乡,但是思家、忆弟之情有所舒缓。 D. 尾联照应首联,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辗转流离苦闷。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漂泊辗转,诗风沉郁。 15. 有评论赞誉这首诗的颔联“景中有情,万古奇警”。请你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对此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14. C 15. ①颔联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②写诗人“独宿”的所闻所见: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③诗人借长夜的角声、中天的明月烘托出孤寂、悲凉的氛围。④表现了诗人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C项,“但是思家、忆弟之情有所舒缓”分析有误。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减。故选C项。 【15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本题要求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颔联。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重点赏析颔联,分析该句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颔联“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这两句诗所写的内容是,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 却无人欣赏。写了诗人“独宿”时所听到的,看到景象。其中“悲自语”“好谁看”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悲伤和愤怒的思想情感。从景与情的表达技巧看,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点睛】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_________,________”, 而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 (2)白居易《琵琶行》中,多处写到月,如“________”一句借江水寒凉、月 色惨白清冷之景色,抒发离别之情;“_________”一句通过冷月无声来反衬音 乐强大的感染力。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酾酒临江 (2). 横槊赋诗 (3). 别时茫茫江浸月 (4). 唯见江心秋月白 (5). 人生如梦 (6).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酾、槊、茫、浸、唯、尊、酹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道家所谓的“身重于物”,是指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应摆正“名”(功名、权位)、“利”(金钱、货财)与“身”(生命)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只有摆正这三者的关系,清醒地认识到“ ”对人的生命的危害性,牢固地树立“身重于物”的生命理念,做到不为“外物”(名、利)所累,才能做到“潇洒走一回”。那么,如何摆正“名”“利”与“身”的关系呢?三者相比,哪一个更为重要呢?( )。对此,历来有两种 的人生价值取向:一是世俗之人的“物重于身”,即认为三者中,名与利重于生命;二是道家提出的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身重于物”的价值理念。在春秋战国的动乱时代,道家学派力倡“身重于物“的价值观,在名利权势背后,发现了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生发了人类的主体意识。这是一种 之论,在这里,老子对人类文明存在的问题做出剖析和反省,由物质文明造成的争利之心和由道德文明造成的争名之心,激起人们对财富、权力、贤名的强烈占有欲,驱使人们去 争夺、盗窃、抢掠、杀害,以致出现了“重物轻身”的 的现象。对此,清代学者金 樱指出,“以外物言,无论功名富贵”,主张“毋嗜欲杀身”。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名利权势背后,发现了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唤醒了人类的主体意识。 B. 在名利权势背后,召唤了人类的主体意识,发现了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 C. 在名利权势背后,唤醒了人类的主体意识,发现了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 D. 在名利权势背后,发现了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召唤了人类的主体意识。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每个人都要回答这个人生问题 B. 这是每个人都要回答的人生问题 C. 这人生问题是每个人都要回答的 D. 这是都要回答每个人的人生问题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名缰利锁 大相径庭 骇人听闻 本末倒置 B. 蝇头微利 截然不同 骇人听闻 舍本求末 C. 蝇头微利 大相径庭 耸人听闻 舍本求末 D. 名缰利锁 截然不同 耸人听闻 本末倒置 【答案】17. A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画线句中,“召唤”与“意识”搭配不当,应将“召唤”改为“唤醒”。因此排除BD两项。句中顺序也不当,应该是先“发现”,再“唤醒”。因此排除C项。故选A项。 【18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括号前面的内容是分析如何摆正“名”“利”与“身”的关系,三者相比,哪个更重要。括号内是对前文的总结性分析评论。应选B项,这是每个人都要回答的人生问题。“这”指代前面所有的问题,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也是括号内应填句子的主语,因此排除AC两项。“这”是个人生问题,“人生问题”是对“这”的定位和判断,因此排除D项,并且D项,“都要回答每个人的”作“人生问题”的定语,表达很晦涩,不流畅。故选B项。 【19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名缰利锁,比喻名利束缚人就像缰绳和锁链一样。蝇头微利,如同苍蝇头那样的小利。比喻非常微小的利润。语境表达的是名利对人的束缚。因此应选用“名缰利锁”。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大相径庭,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语境表达的是历来流行的两种人生价值取向没有共同之处,一是“物重于身”,即认为三者中,名与利重于生命;一是道家提出的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身重于物”的价值理念。因此应选用“截然不同”。骇人听闻,意思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不好的事情)。耸人听闻,意思是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语境表达的是道家学派力倡“身重于物“的价值观让人听了很震惊,惊异,因为这个观点与世俗的价值观完全不同。而这种观点又不是指不好的事,因此应选用“耸人听闻”。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舍本求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语境表达的是按道家观点,人们本应“重身轻物”,“身”是主要的,“物”是次要的。可是,事实上,人们是“重物轻身”,把主要和次要的弄颠倒了。因此应选用“本末倒置”。故选D项。 【点睛】成语使用要注意几个方面。1.不要望文生义。成语误用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成语一知半解,以今律古。如“文不加点、明日黄花、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五风十雨、狗尾续貂”等。 2.注意感情色彩的区别。如“有口皆碑、方兴未艾、无所不至、过江之鲫、粉墨登场”等。 3 .注意适用对象。许多成语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不能乱用。如“大言不惭、天花乱坠、豆蔻年华、美轮美奂、汗牛充栋”等。 4.注意谦敬成语。如“抛砖引玉、鼎立相助、敬谢不敏、蓬荜生辉”等。 5.注意两用成语。如“想入非非、异想天开、灯红酒绿、一针见血”等。 6.注意有的成语不能跟宾语。如“出奇制胜、漠不关心、求全责备”等。 7.还有一类成语,其本身已经含有的意思在文中再加以阐述而导致重复或者出现矛盾。如“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妄自菲薄自己、三令五申地强调、一天天地日臻完善、一个莘莘学子”等。考生要注意普通成语与熟语的合并考查,重视含有近义、双义、多义的成语与熟语,注意准确区分其或本义、或喻义、或引申义、或感情色彩的使用特征。 20.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的自我介绍,有五处措辞不太恰当,请指出并作修改。 老师,您好!鄙人叫张睿,今年 18 岁,是××中学的高三学生。我学习态度端正,一直都是玩命地学习,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我爱好广泛,在文学、体育、艺术等方面多有建树。我坚强乐观、不怕困难,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善解人意,我会在朋友最无助、最伤心的时候鼎力相助。××大学学术氛围浓厚,是我一直向往的名校。希望能获得敝校的垂青,我将加倍努力,争取成为更优秀的学生。谢谢! 【答案】①把“鄙人”改为“我”;②把“玩命”改为“勤奋”一类的书面语;③把“建树”改为“涉猎”;④把“鼎力相助”改为“全(大)力相助”;⑤把“敝校”改为“贵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本次材料是一位同学在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的自我介绍。“鄙人叫张睿”,鄙人,是书面语,知识浅陋的人;谦辞,对人称自己。此处是面试时说的,应采用口语,可改为“我”。“一直都是玩命地学习”中,玩命,是指行动不顾危险,拿着性命当儿戏(含诙谐意)。强调学习的认真程度,有点夸张,而且此处是面试环节,用这个词语显得严肃。可改为“勤奋”或“认真”等词。“在文学、体育、艺术等方面多有建树”中,建树,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语境中学生想表达兴趣爱好广泛,该词不合语境,而用这个词太重了。可改为“涉猎”。“我会在朋友最无助、最伤心的时候鼎力相助”中,鼎力相助,是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语境中是学生对同学的帮助,用反了。可改为“全(大)力相助”。“希望能获得敝校的垂青”中,敝校,是“我校”的意思, “敝”是称呼自己的谦词。语境中,学生是参加学校的面试,还不是该校学生。可改为“贵校”。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内容(词语、句子、段落和整体和谐)、场合(时间、地点、氛围),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意在言外、引而不发、言在此意在彼,古典诗词具有语言的委婉风格。 材料: 华美 婉约 悲壮 表感情如抽丝 既绚丽又飘逸 心郁结语高昂 曲径通幽 辞藻富丽 含思悲壮 色彩绚烂 情调缠绵 愤慨不平 【答案】(1)辞藻富丽、色彩绚烂、既绚丽又飘逸,古典诗词具有语言的华美风格。 (2)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感情如抽丝,古典诗词具有语言的婉约风格。 (3)含思悲壮、愤慨不平、心郁结语高昂,古典诗词具有语言的悲壮风格。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句子仿写,就是按照试题上所给的句子形式,要求考生再写出一个或几个同样类型句子的一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创新能力和遣词造句能力。做题时要先审所给内容的句式结构特点,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在哪句子里用的,同时还要注意所写的几个句子之间在内容上的有机衔接。仔细审例句句式特点,例句由两个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由两个四字词语和一个短句组成,后一个分句是个主谓句。分析两个分句间在内容上的联系,前一分句是对后一分句的具体分析,分析其表现,前后分句是分总的关系。再审提供的可选词语,能表现“华美”特点的词语有:辞藻富丽、色彩绚烂、既绚丽又飘逸;能表现“婉约”特点的词语有: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感情如抽丝;能表现“悲壮”特点的词语是:含思悲壮、愤慨不平、心郁结语高昂。仿照例句的句式特点,仿写后的句子如下:辞藻富丽、色彩绚烂、既绚丽又飘逸,古典诗词具有语言的华美风格。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感情如抽丝,古典诗词具有语言的婉约风格。含思悲壮、愤慨不平、心郁结语高昂,古典诗词具有语言的悲壮风格。 【点睛】仿写的要求分为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显性要求是指命题者在题干中明确提出的要求;隐性要求是指隐含在被仿写的句子中的要求。隐性要求考验考生的审题能力,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前后呼应是指如果被仿写前边的句子与后面的句子在语意存在相互联系经、相互对应的关系,那么仿写也要在语意上体现这种相互联系经、相互对应的关系。2.句式要一致,句式,即句子的结构形式。句式要统一,是指仿写与被仿写的结构要一致。这就要求考生仿写前从整体到局部仔细观察。例如。例句是主谓结构,仿写语句也应如此。3.修辞要相同。仿写前要仔细观察,被仿写句子共有几种修辞方法,分别用在何处。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海归几年来前前后后换了几十份工作,很是苦恼。一日,他向大师请教,如何才能在职场站稳脚跟,有所建树。大师听了他的话,拿出一把袖珍的铁锹和一把塑料的小梯子,让他选一样。海归犹豫了一下,选择了梯子。大师笑着说:“年轻人,你的选择告诉我了一切。”他不明所以,大师意味深长地说道:“你太急了,进入一家公司,最需要的是铁锹,而不是梯子。”听了大师的话,他似乎有所醒悟。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根据材料寓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打好人生大厦的基础 一位海归在职场屡屡碰壁,便向大师请教如何才能在工作中有所建树。大师听了后拿出一把小铁锹和一把小梯子,年轻人犹豫了片刻,选择了梯子。大师笑了说,你的选择告诉我一切。大师告诉还在困惑中的年轻人,进一家公司,最需要的不是梯子而是铁锹。回头想一想,生活学会中的我们不也和海归一样,往往心急只拼抢人生的梯子,而忘记了脚下最重要的基础吗?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人生大厦的基础才是最重要的。 打好基础,铸就成就。基础的稳固,才能使你爬上更高的梯子,一座座摩天大楼,送入云端,我们只看到他的高耸,却很少知道它基础的深度和坚固程度。所谓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好的基础,哪来的勇气与自信在台上表不经演的高难度杂技?曾经的中国飞人——世界短跑冠军刘翔,如今已不见人们再度为他为荣了,相反有些人甚至对北京奥运会刘翔退赛耿耿于怀。伤病是运动员在所难免,至今刘翔依然是在努力康复,刘翔的基本功十分扎实,换来的成功人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用汗水打下的基础注定告诉我们,飞人刘翔还没有倒下,依然能创造辉煌。 稳住阵脚,高瞻远瞩。如果没有稳定的地脚,光注重攀爬高度,即使爬的再高,也可能更危险,因为基础不牢。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就是这样,往往好高骛远,不顾现实情况,只管出名就行。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知坑害了多少要求进步的人。某某明星就是靠拉关系进入某个选秀节目的,在总想在一夜暴富心里的驱使下,不在提高自己的本事上功夫,而是一味地追求“更高的境界”,没有脚踏实地的训练,没有稳扎稳打的准备,贪图的成功带来的喜悦,对自己放松了要求,其结果是,各领风骚没几天,没有多长时间,“泯然众人矣”。这个时间绝非是个案,靠端平快突击冲上来的人,事后不补习功课,早晚会吃大亏。 好高更要骛远的哲学。在打好基础之后,还要高瞻远瞩。好高,无可厚非;骛远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是不能单纯地追求某些不切合实际的东西,而忘记了根本,忘记了脚踏实地。人追求高远的精神境界无可厚非,但是需要的为长远而打算,立足脚下,才能走向长远。创办新东方的俞敏洪一开始就从基础做起,从创办学校的刷小广告、小招贴干起,不断地积累一些创办学校的经验。到后来,学校发展壮大,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时候,他想的是找回在海外同学共同创业。为了扫清障碍,他毅然地辞去了在公司所有的亲属,包括岳母、小姨子等人,让海归们放开手,最后公司上市,做大做强。实践证明,他的想法十分正确的。在打好基础之后,还要高瞻远瞩,好高必须骛远,这样才能长久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立足脚下,展望长远。打好基础,才能铸就成功;稳住阵脚,还要高瞻远瞩;学会好高更要骛远的哲学。只有这样,我们实现人生大目标,求得人生的大发展,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走向未来。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寓意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大师意味深长说的话中。“你太急了,进入一家公司,最需要的是铁锹,而不是梯子”, “梯子”象征的是改变处境,提升职位收入的渴望;“铁锹”象征脚踏实地,从底层从小事从苦活累活干起的决心。打好基础,铸就成就。基础的稳固,才能使你爬上更高的梯子,一座座摩天大楼,送入云端,我们只看到他的高耸,却很少知道它基础的深度和坚固程度。所谓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好的基础,哪来的勇气与自信在台上表不经演的高难度杂技。其实,回头想一想,生活学会中的我们不也和海归一样,往往心急只拼抢人生的梯子,而忘记了脚下最重要的基础吗?所谓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个材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起。只要抓住了这个题眼,一定是没有跑题。所以,最佳立意:年轻人做事,不应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在历练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才能站稳脚跟,获得成动。凡是能围绕“铁锹”象征的踏实肯干,勤劳奉献,不怕辛苦,小事做起,打好地基等寓意去写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均为符合题意。如果能结合“梯子”的寓意进行辩证分析,则可适当加分。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