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延边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高二语文试卷 试题说明:1、本试卷总分120分,答题时间90分钟。试卷共8页。 2、试卷分Ⅰ(阅读题)和Ⅱ(表达题)两部分,共四大题15小题。 3、选择题将答案涂在答题纸的答题卡上,主观试题答案答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统中国文化中家的形象,蕴含了中国人关于人生和宇宙意义的基本解释。中国古代丰厚的“家”学为寻找安身立命之所、探寻终极幸福之源的人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在古人看来,家是自我栖身的场所,没有家的庇护,身、心、灵将会漂泊无依。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代际关系、今生与后世和前世的关系,以及家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关系,是支持自我成长、成人的必然前提。 家以沟通协调差异之间关系为起始,以实现“和而不同”、“亲密差异”为旨归。家以保全生命、延续族类生存的方式汇合了一切可能的差异性,生成有机的生命共同体。诸如性别差异、姓际差异、年龄差异、身份差异、资源差异、自然与文明差异等,这些差异亦自然亦文化、亦个别亦整体地支持并维护着家的存在。在对待“身份差异”的“正名”中,规定与“名”相符的责任和义务之“实”;在对待性别差异中,视两性之和乃人伦之始,所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在对待姓际差异上,视两姓之和乃“附远厚别”,乃“万世之始”;在对待年龄差异上,其“尚齿”的文化,主张代际之间的“父慈子孝”、同代人之间的“孝悌”精神,显示出特有的智慧。这些共同构成现实家庭中的亲缘情理。 古人以身家一体为本,类推于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构造出艺术化境域的亲缘情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身体,是基于血缘亲情的一体化的身体,所谓“父子一体也,夫妻一体也,昆弟一体也。故父子首足也,夫妻牉合也,昆弟四体也”。故有敬其身就是敬其亲,伤其亲即为伤身体的亲缘情理,这种以身为本根生发的亲缘情理,由亲爱之情类比类推于人类社会与天地万物之间,同时将个人的使命感与历史担当推及人类社会和自然。所谓“爱其亲,不敢恶人;敬其亲,不敢慢人。爱敬尽于事亲,光耀加于百姓,究于四海”,由此不难理解孟子的“孩提之童无不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这种以身家为本的情感和义理,不仅“亲亲而仁民”,而且“仁民而爱物”,以一种艺术化的境域,充塞天地之间。 从原本意义上讲,人是栖身于亲缘共同体,并从中获得安定感和幸福感,唤起神圣使命感的居家之人。中国古代以身家一体为核心,将家的亲缘情理推及他人、社会和宇宙,符合生命本身的轨迹,以及人类历史的逻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丰厚的家学是中国人安身立命和追求幸福的精神源泉。 B. 家是自我栖身的场所,中国古人于其中不断学习协调自我与外部的关系。 C. “尚齿”文化和“孝悌”精神是古人用于处理同代关系与代际关系的智慧。 D. 在孟子看来,人们从孩童时代起就懂得要敬爱父母,长大后懂得尊敬兄长。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立足于传统中国文化中家的形象,阐述了古代家学的内涵及其价值。 B. 文章从两个维度论述家的亲缘情理,后一维度的阐述以前一维度为基础。 C. 文章由居家之人的安定感论起,推导出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生发缘起。 D. 文章末段总结全文,强调了由人生命本身的轨迹唤起的社会神圣使命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一个家庭的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孩子的安定感和幸福感必然大打折扣。 B. 一个家族有好的家学传统,家族成员之间的差异性便容易协调,达成一致。 C. 因为古人重视血缘亲情,尊重亲缘情理,所以懂得敬重长辈、关爱呵护家人。 D. 如果没有古代丰厚的家学,中国人对于人生和宇宙意义的理解将受到影响。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丰厚的家学是中国人安身立命和追求幸福的精神源泉”说法错误,原文第一段说“丰厚的‘家’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不能说是“精神源泉”;C项,“‘尚齿’文化和‘孝悌’精神是古人用于处理同代关系与代际关系的智慧”张冠李戴,原文“在对待年龄差异上,其‘尚齿’的文化,主张代际之间的父慈子孝、同代人之间的孝悌精神,显示出特有的智慧”;D项,“在孟子看来,人们从孩童时代起就懂得要敬爱父母,长大后懂得尊敬兄长”说法错误,孟子的话是说如果一个人孩童时懂得爱父母,年长就会懂得敬兄长。故选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D项,“人生命本身的轨迹唤起的社会神圣使命感”说法错误,“社会神圣使命感”非“由人生命本身的轨迹唤起”。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一个家族有好的家学传统,家族成员之间的差异性便容易协调,达成一致”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自然段,根据原文,无须“达成一致”,原文说“家以沟通协调差异之间关系为起始,以实现‘和而不同’、‘亲密差异’为旨归的”。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宇文孝伯字胡三,吏部安化公深之子也。其生与高祖同日,太祖甚爱之,养于第内。及长,又与高祖同学。武成元年,拜宗师上士,时年十六。孝伯性沉正謇谔,好直言。高祖即位,得入为右侍上士,恒侍读书。天和元年,迁小宗师,领右侍仪同。及遭父忧 ,诏令于服中袭爵。出入卧内,朝之机务,皆得预焉。孝伯亦竭心尽力,时政得失,皆以奏闻。高祖深委信之,当时莫与为比。授开府仪同三司,历司会中大夫、东宫左宫正。建德之后,皇太子稍长,既无令德,唯昵近小人。孝伯白高祖曰:“皇太子四海所属,而德声未闻。臣忝宫官,实当其责。请妙选正人,为其师友,调护圣质,犹望日就月将。如或不然,悔无及矣。”帝敛容曰:“卿世载鲠直,竭诚所事。正人岂复过君。”于是以尉迟运为右宫正,孝伯仍为左宫正。六年,复为宗师。每车驾巡幸,常令居守。其后高祖北讨,至云阳宫,遂寝疾。驿召孝伯赴行在所。帝执其手曰:“吾自量必无济理,以后事付君。”是夜,授司卫上大夫,总宿卫兵马事。又令驰驿入京镇守,以备非常。宣帝即位,授小冢宰。帝忌齐王宪,意欲除之。孝伯叩头曰:“齐王陛下之叔父戚近功高社稷重臣栋梁所寄陛下若妄加刑戮微臣又顺旨曲从则臣为不忠之臣陛下为不孝之子也。”帝不怿,因渐疏之。尉迟运惧,私谓孝伯曰:“吾徒必不免祸,为之奈何?”孝伯对曰:“为臣,委质事人,本徇名义,谏而不入,将焉逃死。”然帝荒淫日甚,诛戮无度,朝章弛紊。孝伯又频切谏,皆不见从。由是益疏斥之。后乃托以齐王之事,赐死于家。时年三十六。 (选自《周书》卷四十,有删改)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王/陛下之叔父/戚近功高/社稷重臣/栋梁所寄/陛下若妄加刑戮/微臣又顺旨曲从/则臣为不忠之臣/陛下为不孝之子也/ B. 齐王/陛下之叔父/戚近功高社稷/重臣栋梁所寄/陛下若妄加刑戮/微臣又顺旨曲从/则臣为不忠之/臣陛下为不孝之子也/ C. 齐王/陛下之叔父/戚近功高社稷/重臣栋梁所寄/陛下若妄加刑戮微臣/又顺旨曲从/则臣为不忠之臣/陛下为不孝之子也/ D. 齐王/陛下之叔父/戚近功高/社稷重臣/栋梁所寄/陛下若妄加刑戮微臣/又顺旨曲从/则臣为不忠之/臣陛下为不孝之子也/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吏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长官称为吏部尚书。吏,相当于现代的文职公务员。 B. 领,指兼任官职,一般为兼任较为低级官职。同样表兼任的词语还有“兼”等。 C. 父忧,是父丧的婉辞。古代为官者父母死去,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称为“丁忧”。 D. 三司,太尉、司徒、司空合称,“开府仪同三司”非官职,仅指与三公同样府第。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宇文孝伯出身世家,仕途一直顺畅。他父亲是安化公宇文深,他从小受到太祖喜爱,16岁就封了官;高祖即位后不断得到升迁,守丧期间奉诏承袭了爵位。 B. 宇文孝伯沉静正直,受命辅佐太子。他认为应选择正直的人做太子的老师和朋友,使太子每日每月皆有进步,皇帝认为他是最正直的人,让他担任左宫正。 C. 宇文孝伯得高祖信任,接受托付后事。高祖每次外出巡察,都令他在京师留守;临终时急召他赴行宫托付后事,又令他骑马入京镇守,防止发生异常情况。 D. 宇文孝伯忠诚敢言,触怒宣帝被杀。他认为臣子应以死尽忠,不可贪图荣华富贵,面对宣帝的荒淫无道滥杀无辜,他连续劝谏,最终惹恼宣帝被赐死在家中。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政得失,皆以奏闻。高祖深委信之,当时莫与为比。 (2)皇太子四海所属,而德声未闻。臣忝宫官,实当其责。 【答案】4. A 5. D 6. D 7. (1)政事处理得当与否,宇文孝伯都上奏给高祖知道。高祖对他委以重任,非常信赖他,当时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2)皇太子受四海瞩目,但没有听说过他的美德。我愧任宫官,确实负有责任。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陛下若妄加刑戮”和“微臣又顺旨曲从”意思相对,结构相近;“臣为不忠之臣”和“陛下为不孝之子也”意思相对,结构相近,应逐一断开,据此可确定答案为A项。也可先排除B、C两项,再排除D项,如“戚近功高”的意思是既是近亲又有大功,其后应断开,“戚近功高社稷”则解释不通,故排除B、C两项。再根据结构相同的句式特点排除D项。原文标点:“齐王,陛下之叔父,戚近功高,社稷重臣,栋梁所寄。陛下若妄加刑戮,微臣又顺旨曲从,则臣为不忠之臣,陛下为不孝之子也”。故选A 【5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对“开府仪同三司”解释不正确。开府仪同三司,是官名。仪同三司,始于东汉,本意指非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而给予与三公同等的待遇。魏晋以后,将军开府置官属者称开府仪同三司。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不可贪图荣华富贵”不正确,由原文“为臣,委质事人,本徇名义,谏而不入,将焉逃死”可知,应是“不能贪生怕死”。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注意落实重点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得失”,正确与错误,句中指政事处理得当与不得当;“闻”,使……知道;“委信”,委任信赖;“莫”,没有人。(2)“属”,音“zhǔ”,瞩目;“忝”,有愧于;“实”,确实;“皇太子四海所属”,被动句。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马诗 李贺 (其一)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①,谁为铸金鞭? (其十二) 批竹②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注]①韂(chàn ):也叫障泥,垂覆在马腹两侧以遮挡泥土的布帘。②批竹:削竹,骏马耳小而促,如批竹状。 8.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背上的图案像连着的铜钱,银蹄奔驰如踏着云烟,写出骏马身形不凡,动作矫健。 B. 小马还未长成,耳朵已看得出形状,所以用“初”,毛色还没有全显,所以用“未”。 C. 以“龙”写马,点明此马非同寻常;向将军荐马却用“借”字,表达出爱惜之意。 D. 两首诗以马喻人,这种写法和韩愈的“雪拥蓝关马不前”相同,诗歌中较为常见。 9. 两首《马诗》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8. D 9. 两首诗借物喻人。第一首,诗人以龙脊银蹄的骏马自比,慨叹纵有千里马,却没有识马的伯乐,抒发了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惆怅和愤懑。第二首,诗人以小马驹自比,借幼马自信可以冲锋陷阵,表达自己虽然年幼,但定能够成为人才,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心。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两首诗以马喻人,这种写法和韩愈的“雪拥蓝关马不前”相同”错误。这两首诗都是借物喻人,而韩愈的属于即景抒情,既悲且壮。谪贬赴任,前瞻茫茫,雪拥蓝关,马也踟蹰起来。“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谓悲极。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要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两首诗借物喻人。其一,以龙脊银蹄的骏马自比,慨叹纵有千里马但没有爱惜良马的人,抒发了怀才不遇,抱负不能施展的抑郁与愤懑之情。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马的威武雄姿,速度飞快,身后踏起烟尘。“无人织锦襜”二句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其十二,这首诗是说良驹虽还幼稚,但从马的耳朵和毛色,一眼望去已知是骏马之材,将来定会冲锋陷阵,帮助将军成就功业。作者在这里暗喻自身虽头角未露,将来定能辅助君相,作出一番事业。结合以上行文作答即可。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处世,应当有一种平和的心态,不要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就动辄生气,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认为学习和修养是一个密切联系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也得到逐步提高。到了一定年龄方知道自己的命运轨迹和人生定位,方明白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太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得失已经淡然,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对于不合道义的钱财富贵看得很淡,正所谓______,______。 (4)孔子直接表达自己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 (5)孔子认为人生在世必须讲诚信,为此,他还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正所谓______,______。 (6)儒家认为,仁德的君子治学严谨,特别注重学、志、问、思的统一。正所谓____,____。 【答案】 (1). 人不知而不愠 (2). 五十而知天命 (3). 不义而富且贵 (4). 于我如浮云 (5). 天下有道 (6). 丘不与易也 (7). 大车无輗 (8). 小车无軏 (9). 博学而笃志 (10). 切问而近思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愠、輗、軏、博、笃。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社会需要的是真抓实干的人,而非巧舌如簧的人;是一心为公的人,而非 的人;是追求进步的人,而非贪图荣华的人。当代青年要改变一些不合时宜、与“大气候” 的陈规陋习、陈腐风气,跟官气、躁气、暮气说再见。学校管理层、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都需要给青年成长的时间和成熟的空间,在他们出现过失的时候少些“大棒”“板砖”和“紧箍”,而是给予 的指导、正人先正己的引导,从而使其在面对象牙塔之外的纷繁世事之时,有活力又有定力,不至于 ,也不至于被一时的名利“遮望眼”。摒弃“官本位”思想不能仅仅停留于倡议,或者是简单地依靠自律。一方面要对青年学生官僚化、行政化的作风与作为进行批评、教育和矫正;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反思自身是否存在官僚化和行政化的作风。毕竟学校不是象牙塔,学生不能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免疫”。解决“官本位”的问题,应该( ),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会的层面。 1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好大喜功 南辕北辙 有的放矢 老气横秋 B. 好大喜功 格格不入 春风化雨 暮气沉沉 C. 好高骛远 格格不入 有的放矢 暮气沉沉 D. 好高骛远 南辕北辙 春风化雨 老气横秋 1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能一味地指望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免疫”。 B. 不能一味地指望学生能够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免疫”。 C. 学生不能够自然而然地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产生“免疫”。 D. 学生不能够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免疫”。 1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现实入手,着力解决现实问题 B. 从大学入手,着力解决现实问题 C. 从现实入手,努力解决深层问题 D. 从大学入手,努力解决深层问题 【答案】11. B 12. A 13. C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好高骛远”指脱离实际地追求目前不可能实现的过高、过远的目标。“南辕北辙”,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越多,离原先的目标就越远。比喻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合实际情况。“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格格:阻碍;隔阂。入:融洽。“春风化雨”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和雨。比喻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也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有的放矢”比喻说话做事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老气横秋”主要用来形容青壮年,指人的神态,有暮气沉沉、缺乏朝气的意思。某个人老练而自负的神态,或年轻人缺乏朝气的样子。“暮气沉沉”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缺乏朝气。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B省略主语,它的主语应是“学校管理层、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CD的主语是“学生”,根据上下文来看,主语应是“学校管理层、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排除CD两项。“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是引出对象的介词短语,它一般紧挨着中心语。另外“产生”“免疫”搭配不当,“产生”的应该是“免疫力”。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本段文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足点,是整个社会的现实,因此,“从大学入手”比较片面,应用“从现实入手”,故排除BD两项。AC两项的区别是“现实”和“深层”,填入的句子要与后面一句“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会的层面”形成层递关系,可知应选“深层”。故选C。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4.下面是某同学在文学社招新会上的一段自我介绍,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大家好,我叫邓课,是本校高二的一名学生。我热爱文学,曾担任初中学校文学社社长一职,并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发表过几篇大作,希望能得到你社的垂怜,敬谢不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大作”改为“作品”。 (2). “你社”改为“贵社”。 (3). “垂怜”改为“垂青”。 (4). “敬谢不敏”用词不当,删除或改为“在此先表谢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得体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主要是要符合特殊问题的特殊要求,语体得体要注意讲话者的身份、环境、尊卑、主客以及“谦辞”和“敬辞”的运用,本题主要考核的是语体的得体。本题题干已经指出语段是“某同学在文学社招新会上的一段自我介绍,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要求“找出并作修改”。仔细阅读这段自我介绍,可发现:“大作”是敬辞,此处是说自己作品,表达不得体,应改为“作品”或“拙作”。题干已经指出此段话是某同学“在文学社招新会上的一段自我介绍”,要体现对文学社的尊敬,“你社”应改为敬辞“贵社”。 “垂怜”指赐予怜悯,给予同情。此处是说仔细自己能够得到文学社的重视,受到优待,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垂青”(“垂青”的意思是得到重视,受到优待)。“敬谢不敏”指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委婉说法。此处是说希望能得到招新文学社的重视和优待,先该表示感谢,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在此先表谢意”,或者直接删去。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得体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四、写作(5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与学弟学妹们进行交流。在《先秦诸子选读》的语文课堂上,同学们情绪高昂,讨论热烈。有同学说:“我对儒家文化很崇拜,像‘约之以礼’‘仁以为己任’‘见利思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类的道理,我非常赞同,它可以有效的指导我们的人生,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有些同学则发出了异样的声音,“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恐怕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 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千载儒文化,今朝犹可行 ————答学弟学妹问 亲爱的同学: 你好! 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很高兴。你能提及儒家种种理论又将它们放于生活场景,证明你在思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你能由古书所写,联想到现代化的社会,证明你在思考旧道理和新时代的关系。面对你的困惑,我的回答是笃定的:有着千载悠悠历史的儒家文化,现代化的今天,仍有学习、推行的意义与必要。 在思考“为什么”之前我们应先明确“是什么”。所谓的“儒家文化”究竟是什么呢?书房中高悬“厚德载物”或让牙牙学语的孩童穿着长袍、梳上发冠真的是在学习儒家文化吗?显然并非如此。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学习儒家文化实质上就是在学“仁”,学成“仁”,学成人。 儒家之理义虽简洁但蕴含却很丰厚。“约之以礼”并非是指用冷冰冰的礼仪教条束缚人的行为,而是教人友善而自律;“以德服人”中的“德”并非是言语上的大道理而是人在诸多事件中显露出的高尚德行;“推己及人”并非是简单的换位思考,而是难能可贵的同理心与悲悯情怀的体现。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儒家思想在“育人”方面,并没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如果你成为了一个具有君子之风范的青年,不论是千年前还是现如今,都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与爱戴。 理论总是灰暗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儒家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超越了个人而上升到了社会,最终让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如沐春风。同学,你有没有思考过你为什么需要去“挤”公交而不是“登上”公交?你的生活似乎缺少了一些规范与秩序,而儒家可以重塑出一个有序运转的社会。试想,如果人人都将“克己”之剑悬于头顶,都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字刻于心间,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将多么可爱!儒家所代表的道德精神层面的教化如一束光,驱走了黑暗的粗俗与野蛮,将文明之光赐予世界。所以,儒家文化不能教你怎么挤公交,却能让你不必再挤公交。 此外,儒家思想也极具现实性。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句对你这位高中生尤有现实意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目光长远,终有所得。另一方面,儒家所强调的入世也能与时代相适应。持儒家文化,抱拼搏之心,于个人于国家都颇有益处。 蒋梦麟曾这样评价蔡元培“先生之中庸为白刃可蹈之中庸,而非无举刺之中庸”。愿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承这份智慧与力量。不着儒袍,但显君子之风。 千载儒文化,今朝犹可行! 此祝 进步! 你的朋友:子思 X年X月X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写作任务十分明确——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是要求每一个考生扮演子思而后“回应”学生的提问,要明确学生的提问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根据学生提问存在的问题进行“回应”。“回应”的对象是“那些困惑的同学们”,文章要有明确的写作对象。或是以第一人称“我”对“你们”的娓娓道来,或是干脆来封信或演讲稿。“我对儒家文化的道理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思维方面任务指令。要求考生必须围绕儒家文化的“道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去思考,换言之,必须解决传承儒家文化的知与行的统一问题。 【审题】此题有两个焦点“儒家文化的仁义”和“挤公交车的尴尬”,原本是相对独立事件,没有什么关联,而材料中提问的同学却将它们联系到一起——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恐怕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这种关联完全可以当成今年流行的逻辑谬误出题素材,我们要分析这位同学的逻辑谬误在何处,进而逆推他偷换概念、不明概念、误读曲解经典乃至忽视传统文化的精髓。好文章应该有思辨价值,即承题的时候不否认这位同学的“问题”,从而站在存在即时合理的角度指出他困惑的核心所在——他是要找一个能立竿见影马上指导行动的思想武器,再冠冕堂皇地称之为:儒家的现实化或现代化。“对儒家文化,我们有所了解,像‘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这句话的“可是”蒙蔽了我们,让我们误以为审题重心在“奉行儒德与主张个人权益的矛盾”。其实不然。“可是”取消了“儒家文化”和“那样做导致挤不上公交”的独立性,强行扯上关系。所以作文在立论之前,要界定“困惑”的荒谬和儒家文化、儒学精神的真正意义,此谓拨乱反正。也可以浅化为“儒家美德的知行不统一”现象的看待。在儒家文化的传承中,要深层次认知到在人际关系层面的儒家文化是真正利人利己并存共生,更合是一种高层次的文明和道德约束。在儒家文化的传承中,要拓宽传承的方式,除了传统的书本、课堂学习,还可以将儒家文化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来传承。要让人们认识到生活中的“挤公交”之类的行为本身不仅仅不符合儒家文化,也不符合今天的价值取向——这是丛林法则的具体表现,不能指引我们走向文明,只能让我们退向野蛮。在传承儒家文化的过程中,还要看到其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礼”,需要我们去粗存精,与时俱进。当然,这道题上所说的三条思想“‘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都是优秀部分,精华所在。如果个人追求更高层次的文明,提升自己的人生道德境界,就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坚持自己认可的优秀的儒家之礼,远离野蛮的自私的丛林法则。譬如,挤公交车的问题,到了公交站台,可以率先排队,可以有理有礼地告诉大家排队候车有序上车,这正是君子有所为。排队上车不仅上车有序化,而且还能快速高效。须知,点文明之星火,倡众行以燎原。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儒家文化之于现实生活就不是矛盾的,而是有益。而对于“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的问题,则可以这样回答:儒家文化不能帮你你挤上公交车,因为“挤上公交车”本身就是丛林法则之下的野蛮行径,儒家文化是指向文明。不过学习儒家文化并践行,却可以帮助你优雅轻松地走上公交车。由此出发,让你成为一个品质优秀、举止优雅的人,让社会成为和谐美好、井然有序的社会。 【立意】根据以上分析,具体作文时,可以立意为:①以我之力点儒家文明星火,倡导众行引现实文明成常态。譬如拟题为:点文明之星火,倡众行以燎原;②如何在逐利时代传承和践行优秀的儒家思想;③如何运用儒家文化的先进思想之“礼”构建美好和谐的现代人际关系;④儒家文化关注的点并不局限于家长里短;⑤传承和践行优秀儒家文化需要不断提升人的素质;⑥儒家思想调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能拿假恶丑现象涵盖人与人交往的全部;⑦批判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反智主义思潮,不当小市民,要涵养人生大格局;⑧力所能及地践行优秀儒家文化;等等。 行文结构:具体作文时,首先拟一个亮丽的标题,拟题可采用正标题加副标题的形式,正标题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千载儒文化,今朝犹可行》,副标题用“答学弟学妹问”,点明作文的针对对象。然后采用书信形式或者演讲稿的形式,首先肯定学弟学妹的提问,然后针对该提问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着千载悠悠历史的儒家文化,在现代化的今天,仍有学习、推行的意义与必要。然后具体阐释什么是儒家文化,并结合诸如“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等儒家文化的内容含义具体论述儒家文化的理义虽简洁,但蕴含却很丰厚,只要你学习践行儒家文化,不论是千年前还是现如今,都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与爱戴。然后具体论述儒家文化的作用,比如学习和践行儒家文化可以重塑出一个有序运转的社会,儒家文化能重塑一个和谐的社会,儒家文化思想极具现实性。具体论述时抓住材料中“挤公交车”这一点,结合社会生活具体论述正是由于儒家文化的缺少导致了社会生活中缺少了一些规范和秩序,人们才要去“挤公交车”而不是有秩序“登上”公交车。学习和践行儒家文化可以重塑出一个有序运转的社会,一切都有一定行为规范和秩序,这样人们就不用去“挤公交车”,所以儒家文化不能教你怎么挤公交,却能让你不必再挤公交。文章的结尾总结全文,提出号召,号召学弟学妹们一起来学习践行儒家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共创美好未来,并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千载儒文化,今朝犹可行!点题收束全篇。如果是采取书信或者演讲稿的形式,要注意结尾格式,一定要书写正确。 相关素材积累: 1. 儒家文化传承千年,离不开许多人的身体力行,而到了今天,人们却把它看作煌煌道德律例,而弃之迤逦。实际上儒家文化教人谦逊知礼,使人聚魂凝魄,劝人奋发向上,而这些,不正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渴求的吗?古人云“实仓廪而知礼节”,在人人都基本能维持饱暖的现代,正是“大道之行”的好时候。试想,若人人都能行儒家之道,又岂会有一哄而上式的排队抢位,冷漠无情的见死不救呢?这正是我们要做的。道金斯曾说“自从文化出现,人类的终极任务就从生存变为了传承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之所以如今社会人人为己、礼崩乐坏,是因为人民为了求生而挣扎得太久,而将儒道弃置不顾,但当我们将儒家文化变为精神家园的沃土时,下一代长出的,必是君子之树。这并非一日之功,一人所能为,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付出努力,身体力行,才能让君子之风成为社会的底蕴,到了那时,则“振本而末存,行一而万毕矣。”回到当下,再看一人之力,若只有自己践行儒道,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寸步难行吗?亦非如此。“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是这广袤大陆的一部分”,一人行儒道,便会感染他人行之,我爱君子之风,定有人如我。我行君子之道,定有人亦行之。久而久之,安知天下不行儒道耶?这便应了那句“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2. 儒家的“仁”是一种能够对抗坚硬的温柔。这句话是源于作家毕淑敏写的一句话:“温柔就是能对抗这个世界所有的坚硬。”而我却说儒家之“仁”在于内心之修炼,这种温柔能够对抗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坚硬。儒家的核心是一个大写的“仁”,意味着对人仁慈、慷慨。如果连上公交车都不谦让,这还叫以礼待人吗?但是有人又说,连公交都上不了了?其实我认为,问题的本质不在于让不让,而是如果我谦让了,“我”会不会被社会上的“坚硬”所欺负。答案当然是不会。儒家教人修身养性,其中“以德服人”“推己及人”是必经之路。儒家之“仁”最核心的也是“推己及人”。“推己及人”看似简单,实则最难。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你自己不想承受这件事的时候,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因为别人也不愿意。“推己及人”就是常常把自己转换一个角度,替他人考虑一下。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常常能为他人做一些有帮助的事,从而他人也会感谢我们。那么,我们以后有困难的时候,他人也会帮助我们。即使是对陌生人,我们也该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包容、谅解他人。如公交车上为孕妇、老奶奶让座,看似小事,却体现一个人有与仁让之心,谦让一下,别人可能默默感激你一辈子。倘若人人都有仁爱之心,生活便处处充满温情,社会便开满温暖之花,足以对抗世界上的坚硬。儒家之仁体现在内心的修养。无论这个世界多么喧嚣,它让我们保持内心的沉稳平静,从而去对抗外界的坚硬。其中“以德服人”让我们学会遵从内心的道德法则,内心安于平静。 3. 儒家文化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在于它的道德价值。众所周知,亚当? 斯密的《国富论》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样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不仅需要法律,也需要道德。与之相适应的公民社会是法制社会,同样也是道德社会。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上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儒家文化强调人道与天道的一致,强调以义制利,忠恕之道,互信互利,这些都符合市场经济与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这是儒家伦理的道德超越性的现代价值体现。而当代社会,更确切来说是当代的中国,这种理念严重缺失,从三鹿的三聚氰胺,瘦肉精,皮革奶,牛肉膏,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于我们来说迫切需要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信用体系建设。不仅仅是经济上需要儒家文化提供保障,在伦理方面,同样也需要儒家文化,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敬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谈何为人,谈何做人,谈何道德品质?因此,儒家的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更应该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4. 儒家文化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在于它的教育价值。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其“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影响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在孔子的一生中,从15岁“志于学”开始,到70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其后,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儒学文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终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如他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去实践。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点睛】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 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