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会宁一中2020级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70分,第Ⅱ卷80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学引导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发展 ①据艾瑞咨询发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二次元用户整体规模已经达到3.1亿人。“二次元”群体数量之大,使得“二次元”文化产品得以不断生产传播,“二次元”网络文化社区不断构建,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年“二次元”文化。 ②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动漫、网络小说、电影、COSPLAY、游戏等创作方式不断扩大,但同时,其中的一些不良思想也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挑战。“二次元”所具有的虚拟性使青年群体感受刭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开放”,其周围充斥的“不良信息”很容易对青年群体的精神世界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部分青年甚至迷失自我,做出一些不道德或是违法行为,以至于成为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份子。 ③此外,一些青年长期在“二次元”世界中自我放避,一旦他们返回现实世界,可能会因价值观偏离、扭曲而遭受挫折和打击,甚至难以与现实世界相融合,导致青年群体人际关系的僵化与不和谐,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也给社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④面对青年“二次元”文化存在的局限与弊端,我们应通过主动引导,助其确定正确的思想方向,从而达到良好的引导效果。 ⑤首先,我们应注重对青年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其充分认识、理解以及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中,逐步使青年“二次元”群体对主流价值观形成高度认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其次,不断丰富“二次元”文化的内涵。我们应鼓励青年群体在“二次元”文化作品的创作中,尝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之相结合。通过“二次元”文化作品的创作,引导青年“二次元”群体找到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方向。最后,加强网络环境建设,营造积极正向的“二次元”网络文化环境,在网络中弘扬和传递正能量。 ⑥尽管“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社会发展中都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进一步丰富了当代文化的内涵。我们一方面要寻找“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共通之处,以此为连接点,加强对“二次元”文化中积极因素的传播。例如青年“二次元”群体所追求的“成长”“梦想”以及对真、善、美的坚持,与主流文化积极倡导的内容一致,我们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加深青年“二次元”群体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还要回应青年“二次元”群体的实际需求,增强沟通交流,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对其不良倾向及时进行纠偏,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 ⑦当然,对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引导,需要全社会的持续关注和互动参与,只有建立协同合作的模式,才能提升对青年“二次元”群体的引导效果。每个家庭都应为青年“二次元”群体营造和谐的环境,在帮助这一群体积极排解压力与焦虑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科学引导,避免出现青年一味沉沦“二次元”世界的现象。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也应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和宣传方式,不断向青年群体传播先进的价值理念与正能量。同时,政府也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治理和管控,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青年“二次元”文化向理性、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青年“二次元”文化形成表现在“二次元”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二次元”网络文化社区的构建这两方面。 B. 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影响体现为一些不良思想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给青年群体带来精神污染。 C. 青年“二次元”文化粘合了主流文化,需要找到两者的连接点来加强“二次元”文化中积极因素的传播。 D. 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积极正向的网络环境,应着力加强网络环境的治理与管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主要论证“二次元”文化的虚拟性所带来的“自由”“开放”会给青年带来不良影响。 B. 文章第六段通过举例阐述了寻找“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共通性来加强其积极因素的传播的举措。 C. 文章重点论述科学引导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必要性,具体立论指向了庞大的“二次元”群体。 D. 文章论证了引导青年“二次元”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并就参与的角色和做法进行论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青年长期沉浸在动漫、游戏中,自由假想且无拘无束,会迷失自我或影响身心健康,严重的会导致人际交往的障碍。 B. 在“二次元”作品中一旦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丰富“二次元”文化内涵,就与主流文化倡导的内容保持了一致。 C. 在对青年“二次元”文化进行引导时,家庭都应该在协同合作模式中扮演重要角色,承担自身应有的责任。 D. 青年“二次元”文化应被正确引导,学校可以对青年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以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曲解文意,“表现在”错误,原文为“‘二次元’文化产品得以不断生产传播,“二次元”网络文化社区不断构建,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年‘二次元’文化”。B项,缩小范围,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影响不仅有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弊端,更有丰富当代文化的积极作用。C项,无中生有,原文没有“青年‘二次元’文化粘合了主流文化”的意思。故选D。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前半句“文章重点论述科学引导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必要性”错误,重点论述了引导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具体做法;C项后半句“具体立论指向了庞大的‘二次元’群体”也存在错误,具体针对的是青年群体。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B项,“一旦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丰富“二次元”文化内涵,就与主流文化倡导的内容保持了一致”过于绝对,原文为“不断丰富‘二次元’文化的内涵。我们应鼓励青年群体在‘二次元’文化作品的创作中,尝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之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引导他们认同主流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时,首先需审清题干,在理解题干的基础上,通过“圈点勾画”的方式在原文中标注选项的具体位置,然后认真比对选项与原文表述的差异,“去同存异”,通过排除法筛选出正确答案。另外,需要注意试题中经常会设置“强加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表述绝对”等陷阱,这就要求在答题时需要细心对比选项与原文,找出二者之间细微的差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圾垃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市民将迎来被称为垃圾分类“最严执法”大考。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划,到2020年底,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垃圾分类意义非凡,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近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及民众生活体验的重视程度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发展的重点,并写入十九大报告。根据测算,国人平均每天产生垃圾约1.2公斤,且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垃圾总量每年持续增长。以上海为例,2015~2018年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依次为789.9万吨、879.9万吨、899.5万吨、984.3万吨,增长十分惊人。实行垃圾分类后,既可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节省资源;亦可将有害物及时处理,防止次生污染发生。垃圾分类也有经济意义。作为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一部分,垃圾分类投放只是第一步,后续还包括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多个环节,而不同的垃圾,其后续运输和处理,也将形成完全不同的产业链条。有业内专家预计,一旦垃圾分类实施,全国垃圾处理行业将很快形成万亿以上的市场规模。 (摘编自《垃圾分类是现代文明杜会的标志》) 材料二: 日本:规矩近乎“严苛” 日本从1980年就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日本的垃圾分类非常细,除了一般的生活垃圾分为可燃和不可燃垃圾外,资源性垃圾还具体分为干净的塑料、纸张、旧报纸杂志、旧衣服、塑料饮料瓶、听装饮料瓶、玻璃饮料瓶等等。看起来如此麻烦的事情,日本人却乐此不疲。喝完一瓶可乐后,他们会洗净饮料瓶,揭下外面的塑料包装,把它扔到可回收的塑料垃圾桶中。瓶盖属于不可燃垃圾,而瓶子本身则要放入专门的塑料瓶回收箱。 美国:垃圾分类深入生活 被称为垃圾生产大国的美国,垃圾分类逐渐深入公民的生活。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除了在街道两旁设立分类垃圾桶以外,每个社区都定期派专人负责清运各户分类出的垃圾。在纽约,垃圾处理被称为“垃圾管理”。只要在大街上走一趟,就可以看到马路的两旁,堆放着一些黑色或深褐色的垃圾集装箱,上面写着:垃圾管理公司。 瑞典:垃圾分类成日常习惯 在瑞典,家家户户都在厨房的水池下或抽屉中放置不同的垃圾收集容器。分别收集玻璃瓶、金属、纸张、塑料和厨房垃圾等。一位瑞典家庭主妇说:“吃完饭后,我们把吃剩的食物放进食物垃圾纸袋。我通常在早晨骑车上班时,顺便把纸袋扔进食物垃圾箱……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习惯。” (摘编自《细致到近乎“严苛”的日本垃圾分类》) 材料三: 2013年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量约4835吨/日,较上年增长3.3%,预计到2020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量将增长到约7200吨/日。从垃圾组成来看,近几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以厨余类为主,占生活垃圾组成的50%~70%。中心城区各区尚未建有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单独收运处理设施,因此一些试点小区分类产生的厨余垃圾也只能混入其他垃圾中,由环卫部分进行收运,利用各区现有生活垃圾被运处置体系,经压缩转运后进行焚烧或填理处置。同样地,一些试点小区产生的有害垃圾(主要是电池)要么存在小区里无人收运,要么混入其他垃圾进行焚烧或填理处置。 (摘编自《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体系调研报告》) 4. 下列对材料一中“垃圾分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垃圾分类管理在我国的推广并非一步到位,而是由上海率先试点,从46个重点城市到其他地级城市逐步推进。 B. 垃圾分类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已经写入十九大报告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 C. 垃圾分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它可以让许多传统意义上:“废物”得到再利用,让各种“有害物”得到及时处理。 D. 垃圾分类会带动垃圾处理行业产业的发展,形成多个不同的产业链条,从而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总量迅速增长,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已经势在必行。 B. 在纽约,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从“垃圾处理”到“垃圾管理”,更体现出了政府的深度参与和监管意识。 C. 日本和瑞典的经验都表明,公民垃圾分类意识和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垃圾分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日常生活习惯。 D. 从调查数据来看,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量日益增长,现有的垃圾收运设施已无法容纳厨余垃圾的处理量。 6. 成都市中心城区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相关材料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4. B 5. D 6. ①建立各类垃圾单独收运处置系统,特别是将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②制定居民垃圾分类细则,为居民投放垃圾提供便利条件,并进行严格监管;③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培养民众自觉意识。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 本题中B项,“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已经写入十九大报告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表述错误。文本正确的表述是“近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及民众生活体验的重视程度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发展的重点,并写入十九大报告。”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 本题D项“现有垃圾收运设施已无法容纳厨余垃圾的处理量。”表述错误。文本正确的表述是“ 中心城区各区尚未建有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单独收运处理设施,因此一些试点小区分类产生的厨余垃圾也只能混入其他垃圾中,由环卫部分进行收运,利用各区现有生活垃圾被运处置体系,经压缩转运后进行焚烧或填理处置。”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本题中要求解答“成都市中心城区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相关材料提出你的建议。”根据材料三“中心城区各区尚未建有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单独收运处理设施,因此一些试点小区分类产生的厨余垃圾也只能混入其他垃圾中,由环卫部分进行收运,利用各区现有生活垃圾被运处置体系,经压缩转运后进行焚烧或填理处置。同样地,一些试点小区产生的有害垃圾(主要是电池)要么存在小区里无人收运,要么混入其他垃圾进行焚烧或填理处置。”可知,推进生活垃圾的分类,首先要①建立各类垃圾单独收运处置系统,特别是将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根据材料二“美国的垃圾分类深入生活,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可以提出第二条建议:②制定居民垃圾分类细则,为居民投放垃圾提供便利条件,并进行严格监管;根据材料二日本垃圾分类的规矩近乎“严苛”, 瑞典:垃圾分类成日常习惯,可以提出第三建议:③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培养民众自觉意识。 【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演说家 [俄]契诃夫 早上,八等文官基里尔˙伊凡诺维奇˙瓦维洛诺夫下葬。在送殡行列离开教堂前往墓地的时候,死者的同事,一位姓波普拉夫斯基的人,去找他的朋友格里戈里˙彼得罗维奇˙扎波伊金。这个扎波伊金,具有一种罕见的才能,他擅长在婚礼上,葬礼上,各种各样的周年纪念会上发表即席演说。 “我呀,朋友,找你来了!”波普拉夫斯基正碰到他在家,说快穿上衣报,跟我走。我们有个同事死了,这会儿正打发他去另一个世界,要是死个把小人物,我们也不会来麻烦你,可这人是秘书——某种意义上说,是办公厅的台柱子。给这么一个大人物举行葬礼,没人致辞是不行的。” “啊,秘书!”扎波伊金打了个哈欠,“是那个酒鬼吧?” “没错,就是那个酒鬼。这回有煎饼招待,还有各色冷盘……你还会领到一笔车马费。走吧,亲爱的!到了那边的墓地,你就天花乱坠地吹他一通,到时我们就千恩万谢啦。”扎波伊金欣然同意。 “我知道你们那个秘书,”他说着坐上出租马车,“诡计多端,老奸巨猾,但愿他升天,这种人可少见。” “得了,骂死人可不妥啊。” “那当然。对死者要么三缄其口,要么大唱赞歌,不过他毕竟是个骗子。” 为死者做了安魂祈祷,等大家安静下来,扎波伊金朝前跨出一步,向众人扫了一眼,开口了: “能相信我们的眼睛和听觉吗?这棺木,这些热泪涟涟的脸,这些呻吟和号哭,岂不是一场噩梦?唉,这不是梦,视觉也没有欺骗我们!眼前躺着的这个人,不久前我们还看到他是如此精力充沛,像个年轻人一样活泼而纯洁,这个人不久前还在我们眼前辛勤工作,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把自己酿的蜜送进国家福利这一总的蜂房里。如今却已变成一堆骸骨,化作物质的幻影。不可弥补的损失啊!现在有谁能为我们取代他呢?好的文官我们这里有很多,然而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却是绝无仅有的!他直到灵魂深处都忠于他神圣的职责,他不吝惜自己的精力,通宵达旦地工作,他无私,不收受贿赂。他疾恶如仇,那些想方设法损害公共利益的人,那些利用种种诱人的生活福利来拉扰他,让他背弃自己职责的人,统统遭到他的鄙视!由于他忠于职守,一心行善,他不知道生活的乐趣,甚至拒绝享受家庭生活的幸福。你们都知道,他至死都是一个单身汉!就在此刻我也能看到他那张刮得干干净净的、深受感动的脸,它对我们总是挂着善意的微笑,就在此刻我也能听到他那柔和的、亲切友好的声音。愿你的骸骨安宁,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安息吧,诚实而高尚的劳动者!” 扎波伊金继续说下去,可是听众却开始交头接耳。首先,大家弄不明白,为什么演说家称死者为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死者明明叫基里尔˙伊凡诺维奇呀。其次,大家都知道,死者生前一辈子都同他的合法妻子吵架,因此他算不得单身汉。最后,他留着红褐色的大胡子,为什么演说家说他的脸向来刮得干干净净的。 “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演说家眼睛望着墓穴,热情洋溢地继续说道,“你总是愁眉苦脸,神色严厉,可是我们大家都知道,你有一颗正直而善良的心!” 不久,听众开始发现,演说家本人发生了某种奇怪的变化。他定睛瞧着一个地方,不安地扭动身子,自己也耸起肩膀来了。突然他打住了,吃惊得张大了嘴巴,转身对着波普拉夫斯基。 “你听我说,他活着呢!”他惊恐万状地说。 “谁活着?” “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呀!瞧他站在墓碑旁边呢!” “他本来就没有死!死的叫基里尔˙伊凡诺维奇!” “可是你刚才亲口说的,你们的秘书死了!” “基里尔˙伊凡诺维奇是秘书呀。你这怪人,都搞乱了!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是我们的前任秘书,他两年前就调到第二科当科长了。” “咳,鬼才搞得清你们的事!” “你怎么停住了?接着讲,不讲可不妙!” 扎波伊金又重新对着墓穴,凭他三寸不烂之舌继续致中断了的悼词。墓碑旁果真站着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一个脸面到得干干净净的年老文官。他瞪着演说家,气呼呼地皱着眉头。 “不好呀,年轻人!”行完葬礼跟扎波伊金一道返回时,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理怨道,“您的这些话说死人也许合适,可是用来说活人。这简直是讽刺挖苦,先生!天哪,您都说了些什么话?什么无私呀,不被收买呀,不受贿呀!这些话用来说活人只能是侮辱人格,先生!” 一八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波普拉夫斯基没有反驳扎波伊金私下对死者表达的看法和评价,这既暗示死者与其前任具有共同特点,又为后文扎波伊金的失误埋下伏笔。 B. 小说详细描写扎波伊金在葬礼上即席所致的悼词,主要目的在于与题目“演说家”相照应,突出其所具有的杰出的语言才能。 C. 在作者笔下,听众只对扎波伊金所致悼词的对象是谁暗自怀疑,却没有怀疑悼词中对死者品格不切实 际的称颂,这样写饱含着作者的深意。 D. 契诃夫的小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这篇小说讽刺的对象几乎是文中涉及的所有人物,包括听众,而不只是“演说家”扎波伊金。 8. 契诃夫是19世纪后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大师,请分析这篇小说对当时的现实作了哪些批判。 9. 小说极具喜剧效果,这种效果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人与人的不平等:“大人物”去世必须有人致辞,“小人物”去世则无所谓。②某些人为私利出卖良心扎波伊金为饱口福和一笔“车马费”热情称颂一个他认为诡计多端、老奸巨猾的“骗子”。③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称颂一个人无私、不被收买、不收受贿赂,竟被认为是“讽刺挖苦”“侮辱人格”。 9. ①通过制造反差:扎波伊金私下称普罗科非•奥西波维奇是诡计多端、老奸巨猾的“骗子”,在葬礼演说时却对其极力称颂,这种反差极具喜剧效果。②通过制造意外:扎波伊金热情洋溢地为普罗科非•奥西波维奇致悼词,而后来却发现这个人站在墓碑旁,这种意外使小说极具喜剧效果。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B项,“突出其所具有的杰出的语言才能”错误。因为小说详细描写扎波伊金在葬礼上即席所致的悼词,主要目的是讽刺那些尸位素餐的大人物;另外,演说家明明是给死人做悼词,却让人感觉是在“夸赞”活人,作者刻画演说家的形象不是为了赞美演说家“杰出的语言才能”,而在于讽刺。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回答这篇小说对当时的现实作了哪些批判,得首先把握小说的主题,文章的主题思想隐含在作者对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中,我们要做综合归纳,才能把握中心思想;另外,可以从分析文中的议论、抒情句、着重表现的句子入手,也可以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了解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和活动的以及写作的意图是什么,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哪些现象。 《演说家》这篇小说写在一个葬礼上,演说家把竟然连死者是谁都没弄清楚,他演说内容所针对的对象竟然是在场的一个活人,文中说:“ 您的这些话说死人也许合适,可是用来说活人。这简直是讽刺挖苦”,可见小说是对社会上那些装好人,而又干了很多坏事的官僚进行批判;另外,对演说家为了饱口福和一笔“车马费”而夸夸其谈、黑白颠倒的演说进行讽刺;最后,从社会角度,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大人物”去世必须有人致辞,“小人物”去世则无所谓。根据这些,整理答案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小说手法的理解和掌握。要想知道“喜剧效果是如何制造出来”,首先要了解小说中喜剧的内容,然后弄清描写喜剧内容时使用的表现手法。一般说来,通过夸张、对比、形成反差以及出人意料的结果等,来达到喜剧效果。 《演说家》通过描写扎波伊金私下称普罗科非•奥西波维奇是诡计多端、老奸巨猾的“骗子”,而在葬礼演说时却对其极力称颂,这种反差形成喜剧效果;另外,扎波伊金热情洋溢地为普罗科非•奥西波维奇致悼词,而后来却发现这个人站在墓碑旁,这种出人意料设置情节的手段使这篇小说极具喜剧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间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原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布辞之官。楚人曹丘生,与窦长君善,欲得书请季布。窦 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B. 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C. 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D. 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褐衣是用葛、兽毛等织就的粗布制成的衣物,是古时贫穷或地位低贱者的穿着。 B. 单于本是匈奴人对其首领的专称,后来成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统称。 C. 吕后名吕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惠帝时被尊为呈太后,在惠帝去世后临朝称制, D. 河东指现在的山西西南部,因在黄河以东而得名,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季布被人搭救,得到髙祖赦免。汉高祖悬赏捉拿他,他先藏身于周氏,后被周氏扮作奴仆卖给朱家,经朱家劝说,汝阴侯滕公向高祖进言赦免了他。 B. 季布敢于直言,阻止用兵匈奴。吕后受到单于的侮辱,樊哙要带兵讨伐,众将都赞同,只有季布以高祖当年平城被围的旧事表示反对,此事才作罢。 C. 季布被召入京,终未获得提拔。孝文帝听说他贤人,便召他入京,欲任用他为御史大夫,后因他人之言而放弃,他乘机向皇帝进言,然后离开京城。 D. 季布重诺之名,被曹丘生宣扬。楚人有“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季布重诺的名声之所以能得以传扬,是因为曹丘生出游时到处为他宣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豳译成现代汉语。 (1)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 (2)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滕公说:“季布多次为了项羽使皇上陷入困境,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 (2)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声,难道我对您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的拒绝我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本题:“项籍使将兵”,项羽让他将领军队,“将”与“兵”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拆开,排除BD两项;“高祖购求布千金”省略句,正常为“高祖购求布(以)千金”,译为:高祖用千金来悬赏购买季布的头。所以“步”与“千金”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单于”是匈奴人对其首领的专称,后世北方的游牧民族虽也有称其首领为“单于”的,但更多的却是称“可汗”,所以“后来成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统称”的说法错误;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D项“季布重诺的名声之所以能得以传扬,是因为曹丘生出游时到处为他宣扬”的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季布原本就有重诺的名声,曹丘生只是使他更有名;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 (1)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译为:滕公说:“季布多次为了项羽使皇上陷入困境,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翻译时注意得分点:数,多次;窘,使动用法,使……陷入困境;上,皇上;怨,怨恨;故,所以;得,抓到; (2)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译为: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声,难道我对您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的拒绝我呢?翻译时注意得分点:仆,我;扬,宣扬;足下,对对方的一种尊称,您;顾……邪? 难道……吗?何, 为什么;距,通假字,通“拒”,拒绝;之,这样;深,形容程度深; 【点睛】参考译文 季布是楚地人。项羽派他率领军队,多次使汉王刘邦陷入困境。等到项羽被消灭以后,汉高祖悬赏金捉拿季布、(并下令)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氏说:“汉王朝悬赏捉拿你非常紧急,追踪搜查就要到我家来了,将军您能够听从我的话,我冒昧给您献个计策;如果不能,我情愿先自杀。”季布答应了他。于是周氏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锁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棺材的大车里,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卖给鲁地的朱家。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买了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朱家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了,拜见了汝阴候藤公,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追捕他这么急迫?”滕公说:“季布多次为了项羽使皇陷脸入困境,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朱家说:“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心胸不广阔呢!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滕公等到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进言。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任命他做了郎中。孝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对”。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于是不再商议攻打匈奴的事了。季布做了河东郡守,孝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孝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住了一个月,孝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识之士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世的深浅了。”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很惭愧。于是季布就辞别了皇上,回到了河东郡守的原任。楚地人曹丘生,与窦长君有交情,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生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信,便起程去了。窦长君先派人把信送给季布,季布接了信果然大怒,等待着曹丘生的到来。曹丘生到了,就对季布长揖行礼说:“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句诺言’。我出游向天下人宣扬您的名声,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生进来,留他住了几个月,把他作为尊贵的客人,送他丰厚的礼物。季布的名声之所以更加闻名,是曹丘生宣扬的结果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四日夜梦 陆游 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致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 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 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蘋汀下钓筒。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蜒弱不禁风。 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 注:这首诗是宁宗庆元二年陆游在故乡山阴时,据梦中所得而补写,他时年七十二岁,已在家乡闲居多年。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联写诗人驾着用露箬和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在淡烟缘绕的江河湖泊中飘然来往。 B. “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用语灵动自然,补足了首联“飘然来往”之意。 C. 诗人问诸公吴中近事你们知道吗?这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 D. 陆游的诗作大多抒写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却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15. 本诗的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案】14. C 15. ①色彩浓淡相衬,景物相映生姿。雨后荷花分外洁白,碧绿的荷叶上停留着一只红色的蜻蜓。色彩描写极为生动。②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洁白的荷花在水中静静地绽放,红蜻蜓在雨后的微风中,上下翻飞。③视觉描写和嘎觉描写相结合。白色的荷花、红色的蜻蜒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给人以嗅觉上的冲击。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说法错误。“吴中近事均知否?”自问自答。告诉好友每家的团扇上都画着他。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回顾诗歌中鉴赏景物的方法和角度,然后圈出诗歌颈联中的景物以及特点。 本题:“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这两句所写的对象是“菡萏”“蜻蜓”,“白”“红”是二者的颜色,可以从色彩角度赏析,雨后荷花分外洁白,碧绿的荷叶上停留着一只红色的蜻蜓,色彩浓淡相衬,景物相映生姿,色彩描写极为生动;“香”是菡萏之味,这是嗅觉,“蜻蜓”之弱,这是视觉,可以从感官角度赏析,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给人以嗅觉上的冲击,白色的荷花、红色的蜻蜒,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菡萏绽放散发香味,这是静态,蜻蜓在风中翻飞,这是动态,可以从动静的角度赏析,洁白的荷花在水中静静地绽放,红蜻蜓在雨后的微风中,上下翻飞,视觉描写和嘎觉描写相结合,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给人以嗅觉上的冲击。 (三) 名句名篇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 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的结局。 【答案】 (1). 哀吾生之须臾 (2). 羡长江之无穷 (3).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4). 猿猱欲度愁攀援 (5). 封狼居胥 (6).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须臾”“猿猱”“度”“攀援”“胥”“赢”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 ,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独特认识。( ),这一体系筑基于中国的哲学,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的思维方式,基本特点是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而是以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序和谐为终极关怀。其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与客观现实 ,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讲求绘画性又更重视文化性,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犹如诗歌中 般的神韵。使用的宣纸、水墨、毛笔等绘画工具非常敏感,能将宇宙万物和内心波澜的精微处表现得 。在精神失衡、物欲高涨的后工业社会,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对于实现人类对艺术的人文关怀,具有大可发扬的超前价值。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独树一帜 不即不离 羚羊挂角 恰到好处 B. 独树一帜 形影不离 萧然物外 恰到好处 C. 别具一格 不即不离 萧然物外 恰如其分 D. 别具一格 形影不离 羚羊挂角 恰如其分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不断演进中,传统中国画既保持了传统基因,又吸取了异质文化的因素,写意美学体系完整 B. 传统中国画在不断演进中,保持传统基因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完整的写意美学体系 C. 写意美学体系是传统中国画在不断演进中,保持传统基因、吸取异质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 D. 传统中国画在不断演进中形成了完整的写意美学体系,保持了传统基因,吸取了异质文化因素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在精神失衡、物欲高涨的后工业社会,对于实现艺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具有大可发扬的超前价值。 B. 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对于实现人类对艺术的人文关怀,具有大可发扬的超前价值。 C. 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对于实现艺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具有大可发扬的超前价值。 D. 在精神失衡、物欲高涨的后工业社会,传统中国画具有了写意精神,对于实现艺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具有大可发扬的超前价值。 【答案】17. A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本题: 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 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 根据语境可知此处是在说“传统中国画”: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自成一家的意思,所以相较而言,“独树帜”更恰当; 形影不离:像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 不即不离:对人或事物保持一定距离,不亲近,也不疏远; 根据后文“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判断,此处的语境为保持一定距离,不亲近,也不疏远,所以应该用“不即不离”; 萧然物外:形容极为超脱,不为俗情杂务所烦扰,对象是人; 羚羊挂角:羚羊夜宿,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旧时多比喻诗的意境超脱; 此处修饰的对象为“神韵”,所以应该用成语“羚羊挂角”; 恰到好处:正好达到适当的地步; 恰如其分:说话或办事正合分寸; 此处语境“表现得”怎样?正好是达到适当的地步,所以,选“恰到好处”;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补写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 本题:B项“传统中国画”承前,作句子的主语,“在不断演进中”放其后,“完整的写意美学体系”与后文“这一体系”关联更紧密。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本题: A项“在精神失衡、物欲高涨的后工业社会”,语序不当,应该是先讲物质方面后讲精神方面,所以,改为“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 B项“人类对艺术的人文关怀”主客体颠倒,应该是“艺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 D项“在精神失衡、物欲高涨的后工业社会,传统中国画具有了写意精神”,不合逻辑; 故选C。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日前,英国电信运营商宣布,在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等6个主要城市开通5G服务。现在,一些英国用户在自己的5G手机上就可以体验到每秒1Gb的高传输速率。于是,英国的经济学家们提出一个命题:①____?“生产率之谜”是长期困扰英国的问题,自2007年以后,英国生产率增长就近乎停滞。初期的预测显示,如果抓住5G带来的机遇,英国的生产率可以至少提高1个百分点。但5G技术大规模应用不仅需要改善硬件设施,②____,比如传统工程师就需要通过转型来获得开发、部署与监控自动化流程方面的本领。此外,③____。运营商表示,没有必要担心,每个人都有能力使用它,跟目前的流量收费差不多。 【答案】 (1). 5G能否帮助英国提高生产率; (2). 还需要提升人员的本领技能; (3). 5G收费问题也是消费者最关心的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是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阅读全文,确定中心,然后联系上下文逻辑关系,结合文本,根据题干要求概括答案,并注意字数要求。本题中,陈述对象是“5G”,而根据下一句“‘生产率之谜’是长期困扰英国的问题,自2007年以后,英国生产率增长就近乎停滞。初期的预测显示,如果抓住5G带来的机遇,英国的生产率可以至少提高1个百分点”,所以联系上下句,可以确定第一空应该为:5G 能否帮助英国提高生产率;第二空应该紧承上文的关联词“不仅”,再联系下句“传统工程师就需要通过转型来获得开发、部署与监控自动化流程方面的本领。”可以确定第二空应该为:还需要提升人员的本领技能;联系下句“运营商表示,没有必要担心,每个人都有能力使用它,跟目前的流量收费差不多。”可确定第三空为:5G收费问题也是消费者最关心的事。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写句子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等;(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届全国杂技展演,7月17日晚在广西南宁开幕。本届杂技展演共有6台杂技剧和36个杂技、魔术节目参演。参演节目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杂技剧目主要有《百鸟衣》《小桥流水人家》《梦回中山国》等。杂技、魔术节目则涵盖爬杆、斜杠、空竹等多个类型,体现了高、难、险、奇、趣的特点。由广西演艺集团杂技团创排的杂技剧《百鸟衣》作为首场演出剧目,通过一幕幕精彩演绎,引发现场现众的热烈反响,掌声不绝于耳。 【答案】关键信息:①第十届全国杂技展演7月17日晚在广西南宁开幕;②参演节目题材丰富,形式多样;③广西杂技剧《百鸟衣》引发热烈反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有较强的语言转换能力,解答本类题目第一步要从总体上把握文段大意,第二步抓住关键句,第三部对以上信息进行加工、整合,注意字数限制。本题第一个分句可以概括为:第十届全国杂技展演7月17日 晚在广西南宁开幕;第二、三、四个分句是一层意思,筛选信息,删除枝叶信息,保留并概括主干信息得出可以概括为:参演节目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第五个分句可以概括为: 广西杂技剧《百鸟衣》引发热烈反响。故得出正确答案①第十届全国杂技展演7月17日晚在广西南宁开幕;②参演节目题材丰富,形式多样;③广西杂技剧《百鸟衣》引发热烈反响。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一则寓言说: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太辛苦,就不断将大木头削减至更短小,行路也更轻松。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那些一如既往背负大木头的人用大木头搭在沟壑上而有了桥,继续前行;而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的,正是之前那些不断削减大木头以致无法搭桥的人。 读了上面两段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对负重和减重、前行和止步等有所辨析,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负重,让生命更精彩 一叶扁舟在惊涛骇浪中因为负重而平稳,一位农妇在命运多舛中因为负重而健康,同样,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也会因为适当的负重而精彩。 早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先哲孟子就曾经这样告诫我们“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几千年的历史穿越时空。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负重,让生命更精彩。 遭受宫刑的司马迁,一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已无颜面对宗族,但是当他面对这惨淡人生时,他选择了忍辱负重,血和泪凝聚成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光耀千古。负重,让司马迁由一个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为一位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负重,让他的生命绽放彩。 因为负重,诞生了《史记》;因为负重,司马迁获得了永恒。翻开由负重诞生的《史记》我们认识了更多能够负重的英雄,正是他们,让负重的精神穿越时代长青。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使勾践的负重走向成功,成为所有人激励自我的力量。虽然蒙受着被俘的巨大耻辱,但勾践却毅然选择负重前行。他没有止住自己重振越国的脚步,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卧薪尝胆,让勾践终灭夫差,洗尽耻辱。负重,让勾践的生命更加精彩,让人们对他肃然起敬。 合上《史记》,现实的社会是一本永远也翻不完的书,时光给书的每一页写下内容,又将每一页匆匆翻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获得了同样的信息:负重,让生命更精彩! 没有负重,只有减重,怎会有女排姑娘17年后再次站上最高领奖台?没有负重,只有减重,怎会有洪战辉自强不息,成就自己的艰难人生?没有负重,只有减重,怎会神舟号飞船一次次的飞天?因为负重,申雪、赵宏博在冰上为祖国赢得一份又一份荣誉;因为负重,黄来女在挫折面前没有倒下,而是勇敢的搏击人生;因为负重,中国代表团终于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加入世贸组织,见证中国的辉煌。 人生的旅途,如果一味减重,生命的担子太轻,养尊处优、生活优裕,反而会精神空虚、迷惘无聊,这样的人生没有多大价值可言。 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只有负重,才能走得更远。负重,让生命更精彩!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但带有明显的任务驱动性质。写作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把握材料中心,确定立意。本题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给出材料,第二部分给出的是任务和要求。第一部分由两则材料组成,一则直接说理,出自传统儒家经典《论语》,一则借助寓言形象说理,两则材料有同有异。第一则材料,“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不宏大刚毅,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途遥远。联系现实思考,个人前途是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的,个人的成长成,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路漫漫,作为一个青年学子,应牢记自己的使命和担当,勇于奋斗。材料二的“每个人生而背负着大木头前行”紧承第一则材料继续告诉我们,奋斗的过程是艰难的,负重前行,步履维艰。因而有人不断将背负的木头削短,获得暂时的轻松,可一旦遇到自身无法跨越的鸿沟,便被拦下,再不能继续前行。背负的木头只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带有象征的意味,象征着前进路上的种种磨难,也象征着自身的种种责任和使命。这些压在身上的种种,是前行路上必须肩负的重量,唯有不放弃、不抛弃,奋斗不息,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我们前进路上重要的助力。综合两则材料,其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了“担当”和“奋斗”。这也就指明了立意的方向。题目第二部分给出的任务和要求中“你对上面两则材料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意味着审题时必须是综合考虑两则材料,不可抛却任何一则;“请对负重和减重、前行和止步等有所辨析”,命题人给了考生两组示范性的相反相对的词,要求考生有所辨析,考生写作中可以是具体的语句体现,也可以是行文思路框架中的体现。行文时可从材料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可以结合古今的典型事例及思想理论进行分析,古代如,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当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青春寄语“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等。让文章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立意角度参考: 负重奋斗使生命更精彩;青年人当担负使命,负重奋进;减重获得一时轻松,却行而不远,负重前行终致远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