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宁夏育才中学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时,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刻。如何科学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中华“和合”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价值原则和高超的思维方法。‎ 一是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随着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一些社会矛盾、纠纷、冲突将日益凸显。“和合”思想是一种矛盾观、辩证观,“和”并不拒斥事物的差异,“合”并不摒弃事物的矛盾。尚“和合”,就是在正视事物之间差异和矛盾的基础上,尊重差异、协调矛盾,运用“和合”思维最大限度地化解乃至消开当下一些社会矛盾、纠纷、冲突,从而促进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和谐。‎ 二是有助于补救人文缺失。我国近现代社会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个人解放在一定程度上衍生了个人自由主义、利己主义等病变与怪胎,给人文生态的改善优化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合”思想强调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个人应以社会共同奋斗目标和共同行为准则作为自身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这对于解决当下社会与个人之间的价值冲突无疑具有一种补救和疗治功效。‎ 三是有助于弥合道德裂痕。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融进了赤裸裸的利益关系、金钱关系、交换关系。“和合”思想强调人与人友善亲和、相互尊重,主张以一种健朗、包容、开放、博大的心态和胸怀去欣赏他人和接纳他人。唯其如此,才能使整个社会呈现祥和、有致、有序的风貌。‎ 四是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来临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迅猛推进,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加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和合”思想主张“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和衷共济”,这对于打破民族、国家的文明固限和文化壁垒,辟划以民主、公平、正义为基石的国际新秩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思维导向作用和系统理论引领功能。‎ 综上所述,“和合”思想作为中华文明中最富生命力的精神内核,综合了各个历史时期儒、释、道的思想精华,彰显了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特质,对于解决当今时代出现的各种问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当然,鉴于中华传统“和合”思想是在闭隘而漫长的封建社会孕育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憾与局限,因此,我们必须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对传统“和合”思想进行分析、梳理、甄别、遴选、再造和重释,不断赋予其时代新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文支撑。‎ ‎(摘编自刘金祥《“和合”思想的主要内涵与当下价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和合”强调事物的差异与矛盾,是让当下中国社会发展走出困境的重要的辩证思维方法。‎ B. 因为“和合”思想综合了各个历史时期儒、释、道的思想,所以难免会有历史局限性,务必审慎使用。‎ C. 如果我们早一些运用“和合”思想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就不会出现人文缺失等问题。‎ D.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应该主动汲取“和合”思想中的精华,强调民族、国家之间的互惠、尊重和包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以三个“处于”领起的排比句交代了社会背景,提出“和合”思想对处理各种关系的价值。‎ B. 文章的主体部分论证了“和合”思想的重要现实意义,虽是并列结构,但第四点的视角更为广阔。‎ C. 文章最后一段论述了“和合”思想的价值意义,提出对这种思想要甄别、创造性地使用,以发挥其作用。‎ D. 文章论证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脉络清晰,引证与例证丰富,强化了说理的深度与广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纷等,而“和合”思想的恰当运用可以化解这些问题。‎ B. “和合”思想能够补救和疗治“个人自由主义”“利己主义”等病症,能让人重新认识到“个体与社会”具有不可分割的关联性。‎ C. 民众的人文缺失直接导致了其道德上的裂痕,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缺少了真情,充斥着铜臭的味道,社会生态越来越恶化。‎ D.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以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来临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推进为背景,它有助于打破不同文化的壁垒。‎ ‎【答案】1. D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A项,“‘和合’强调事物的差异与矛盾”曲解原文意思。原文是说“尚‘和合’,就是在正视事物之间差异和矛盾的基础上,尊重差异、协调矛盾”。选项“强调事物的差异与矛盾”曲解文意。‎ B项,“因为“和合”思想综合了各个历史时期儒、释、道的思想,所以难免会有历史局限性”因果关系不当,强加因果。‎ C项,“如果我们早一些运用……就不会出现人文缺失等问题”主观臆测,于文无据。‎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对论证方法的分析有误,文中没有运用例证法。‎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C项,“民众的人文缺失直接导致了其道德上的裂痕”有误,在原文中,“人文缺失”与“道德上的裂痕”是由于不同的背景因素形成的两种社会问题,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2017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多个部门出台了《“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鼓励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推广PPP模式,对没有回报率或回报率极低的公益性、基础性设施建设,国家发改委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 文化不止于有,更在于知,知之才能内化,内化才能传承。文旅融合可以“让文化活起来,让传承更有趣”,可以让“阳春白雪”般的文化实现更接地气的表达,让人们在轻松的旅游体验中触碰、内省、发扬优秀文化,使文化的生命和精神得以传承。‎ 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体验中,有利于建立起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文旅产业融合,有助于形成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提升机制,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促进旅游业态从观光式到体验式的拓展升级;有助于进一步传承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整体来说,文旅融合既能以旅游传播文明,又能以文化提升旅游品质。‎ ‎(摘编自《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材料二】‎ ‎2019年2月19日‎,“紫禁城上元之夜”正式拉开序幕,这是故宫近百年来举办的第一次“灯会”,也是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较大规模点亮。‎ 公众对本次活动高度关注,不少意犹未尽的游客和未能到达现场的网友不约而同地询问:故宫夜游能否常态化?对此,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回应称:要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估或结合二十四节气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夜场活动。可见,夜游故宫常态化已经被提上了日程,这无疑是一个可喜可贺的消息。这次活动能取得成功绝非偶然,若无近年来文创产业方面的苦心经营和旅游管理方面的思路转变,一场夜游绝不可能如此万众瞩目。‎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9年2月21日)‎ ‎【材料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旅游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人们对旅游的要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对品质的关注更高。越来越多的人会为了看一个展览、听一场音乐会而专门前往某个城市,那些缺乏鲜明特点且没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打卡式”旅游则早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的一项针对青年人的调查显示,87.7%的受访者体验过文化旅游,60.5%的受访者对能深入参与体验的文化旅游产品最感兴趣。很多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特色显著的景点备受追捧。‎ ‎(摘编自《让旅游多点文化味儿》,《广州日报》‎2019年3月29日)‎ ‎【材料四】‎ 随着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内容的文化性需求不断提高,旅游目的也从单一的观光活动向更富于知识性的文化旅游转变。但是,由于文化旅游能够带来经济利益,很多城市竞相开展文化旅游,出现了盲目效仿的现象,甚至,为了文化旅游利益而争夺历史文化发源地的做法也屡见不鲜。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原本无可非议,但是如果让历史文化遗产沦为金钱的附庸,那文化旅游也就无特色可言,更失去了意义。‎ ‎(摘编自《我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夜游故宫或将成为常态化的活动,这对意犹未尽的游客和未能亲身体验的网友来说,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好消息。‎ B. 中国青年报社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者体验过文化旅游,且文化底蕴深厚且特色显著的景点深受人们的欢迎。‎ C. 人们对旅游的要求发生改变,为看展览、听音乐会而专门前往某个城市的“打卡式”旅游已不能满足其需求。‎ D. 文化旅游,可将中华优秀文化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体验融合起来,利于建立起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紫禁城上元之夜”之所以受到社会关注,是因为该活动与人们对旅游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要求相契合。‎ B. 文旅产业的结合可使“高雅文化”的表达变得喜闻乐见,让文化在拥有、知晓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内化和传承。‎ C. 进行文创产业经营和旅游管理思路的转变,可以让文旅融合起到以旅游传播文明、以文化提升旅游品质的作用。‎ D. 城市之间竞相开展文化旅游,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文化旅游能够让文化更好地融入大众生活。‎ ‎6. 请根据材料中我国文化旅游的现状提出三条发展建议。‎ ‎【答案】4. C 5. D ‎ ‎6. ①政府进一步加强政策引领,加大扶持力度。②文旅产业经营者应结合区域优势和消费需求开发优质文旅产品。③杜绝盲目效仿和恶性竞争。‎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为看展览、听音乐会而专门前往某个城市‘打卡式’旅游已不能满足其需求”错误。原文表述为“越来越多的人会为了看一个展览、听一场音乐会而专门前往某个城市,那些缺乏鲜明特点且没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打卡式’旅游则早已不能满足需求”,可见“为看展览、听音乐会而专门前往某个城市”不是“打卡式”旅游。‎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D项,“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文化旅游能够让文化更好地融入大众生活”错误。依据原文“由于文化旅游能够带来经济利益,很多城市竞相开展文化旅游,出现了盲目效仿的现象,甚至,为了文化旅游利益而争夺历史文化发源地的做法也屡见不鲜”可知,“城市之间竞相开展文化旅游”更多的是因为利益驱动,并不能“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文化旅游能够让文化更好地融入大众生活”。‎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本题为文化旅游的现状提建议,可以从政府、产业经营者和旅游市场三个角度顺序概括信息:根据材料中“国家发改委联合多个部门出台了《‘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文旅融合既能以旅游传播文明,又能以文化提升旅游品质”“很多城市竞相开展文化旅游,出现了盲目效仿的现象,甚至,为了文化旅游利益而争夺历史文化发源地的做法也屡见不鲜”等处,进行分析概括作答。‎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烤神仙 蔡怡 我坐在父亲的病床边,抚摸着他那双布满老人斑的手,端详着他插着胃管、氧气管的身躯和一直昏睡不醒的脸庞。‎ 母亲在世时,因她一贯的强势作风,我心目中的父亲是个沉默寡言、永远赔着笑脸,没有自我、没有声音的影子。母亲去世后,我和先生把父亲接到家里来照顾,这才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父亲——爱讲故事的父亲。‎ 不过父亲讲的故事,年代随着时日往前移,逐步以倒退的方式进行。五年前的夏日,在树梢间传出的第一声蝉鸣中,他讲起十六岁时因为抗日战争而离开农村,跟着学校走遍大江南北,从中学念到大学的辉煌岁月,这同时也是造成他永别家乡父母,一生无法团圆,让他痛得刺骨锥心的烽火岁月。这段父亲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转折历程,居然没多久就随着他脑细胞的逐渐死亡而彻底消失了。‎ 接下来,他只记得十岁在老家西门外的枣树园里抓“神仙”,拿回家烤着吃、烧着吃的欢欣。我问他:“什么是‘神仙’?”他很讶异地回答:“神仙’就是蝉的幼虫,这你都不知道吗?”‎ 我随着父亲精彩的描述,想象着深藏在土里、度过漫长岁月的“神仙”,还没有挣开它的壳,在耐心等待雷的启示或节气的更迭。黑暗中,悠悠地,它终于听到属于它的呼唤,于是从较松软的地洞冒出头来,慢慢爬上枣树干,用如针般的嘴刺,吸取清新可口的绿树汁。它听到孩童的嬉闹声,想与他们共戏,没料到自己尚未羽化的身躯,会成为布施的祭品。我那才十岁左右的父亲,万分欣喜地找到众神赐下的补养品,从地上,从树上,一一捉住它们,高兴地跑回厨房里生着柴火的炉灶边,挤在正忙着蒸红枣发糕的奶奶身旁,烤“神仙”。‎ 接着,父亲退化成了七岁小孩,在土夯的城墙上跟着打更的人巡逻。他不怕摔,因为城墙有一米多宽。他还在家门口供牲口喝水的大水塘里游泳。我问:“谁教的你游泳啊?”“那还用教?看看人家怎么游,不就会了吗?”‎ 父亲讲故事有固定的模式,说完了夏天在大水塘里游泳,接着他一定会说:“水塘冬天结冰后,可以在上面打滑。”我听不懂他的土话“打滑”,他愣了好一会儿,然后结结巴巴、比手画脚地解释:“就是跑——跑——,哧——哧——”‎ 父亲的一生似乎也就这样从大水塘的冰面上,“哧——”的一声快速滑溜了过去,了无痕迹。‎ 当烤“神仙”、溜冰等回忆也从他的记忆体整个删除之后,他爱谈论他去姥姥家过年的快乐时光。他脸上露出三岁娃娃才有的天真与欢愉,我猜父亲去姥姥家过年的时候,只有三四岁吧。我们俩开始唱“颠倒歌”:“张三吃了李四饱,撑得王五沿街跑……”我背得滚瓜烂熟,因为三岁时就常被父母推到叔叔、阿姨跟前炫耀表演。时光流转,教会我、炫耀我的父亲老矣,轮到我唱“颠倒歌”给父亲听。这歌名依稀就是一种古老的预言,早早地预言了天下人父与人子的关系——行到最后,终将颠倒。‎ 一年多前,父亲成了不到一岁的小婴儿,不会走路。我请他坐轮椅,他先摸摸上衣口袋,怯生生地问我:“坐车要花钱吗?”他以坚称自己不饿来遮掩已忘记如何夹菜的窘态。我买来牛肉大饼、菜肉包放在他眼前,然后躲在门后,偷偷看他用两手抓着食物大口大口咬着吃,脸上露出十分满足的神情。‎ 随着他灵魂的远去,他对我的称呼也由五年前“亲爱的女儿”变成“大姐”“妈妈”。想必他的眼神早已穿透我的躯体,望着不同时空里,他至亲但十六岁之后就无缘相聚的姐姐,以及他至爱却终生未能尽孝的母亲——那个到了晚年,天天拿个小板凳坐在村庄门口,来回张望的母亲;那个企盼娇儿骑着单车停在她面前,说“娘,我下学了”的母亲;那个终其一生,未能等到独生子回乡,含恨而去的母亲。‎ 最后,父亲在病魔的肆虐下,只能困惑又冷漠地望着已完全陌生的我。面对生死拔河,我卑微无奈,只能就着病房暗淡的白色灯光,贪恋地看着他即将失去生命之光却依旧清秀的脸庞,上面刻着的不是岁月的痕迹,而是一条爱的纹路与我们俩今世不舍的亲情……‎ 我决心追随他的魂梦,造访他生前反复勾勒、多年想回却一直回不去的老家,去体验他的痛,去触摸他再也触摸不到的乡情。‎ 到了蔡家庄,我找不到可以打更的城墙,西门自是不见影踪,枣树已被砍光,而“神仙”都长了翅膀飞走了……‎ 原来,父亲把栽植在他生命里最珍贵、最美丽的人生记忆,从十六岁到三岁,用倒叙的方式托付给我了。这是他生前给我的最后一笔爱的馈赠。‎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多处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讲述父亲的故事,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感人肺腑。‎ B. 本文以“烤神仙”为题,用实写的笔法,描述父亲儿时烤“神仙”的情景,细腻传神,凸显童真、意趣。‎ C. 父亲将他生命里最珍贵、最美丽的人生记忆,作为爱的馈赠托付给“我”,令“我”充满了感激之情。‎ D. 文章构思精巧,以父亲讲故事的形式展开回忆,以倒叙的方式回顾父亲坎坷的人生经历,抒发了父亲因与家乡亲人长期分离而产生的难以名状之痛。‎ ‎8. 文中写到了父亲对童年往事的许多回忆,为什么要以其中的“烤神仙”为题?‎ ‎9. 文章为什么采用倒叙的方式概括父亲回忆的往事?‎ ‎【答案】7. B 8. ‎ ‎①“烤神仙”是父亲童年往事中最快乐、记忆最深刻的事。②父亲的命运如“神仙”一般,几十年的思乡如“神仙”多年蛰伏于黑暗的地底,父亲最终逝去,如“神仙”最终破土而出,摆脱躯壳,羽化而去,“烤神仙”暗示了父亲的遭遇。 ‎ ‎9. ①这既符合父亲病情不断恶化的客观现实,又符合父亲记忆由深到浅的回忆规律。②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诸如“人父与人子的关系一—行到最后,终将颠倒”这样的生命思考。③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把栽植在他生命里最珍贵、最美丽的人生记忆,作为生前给“我”的最后一笔爱的馈赠的感激之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实写的笔法”错,应为“虚写的笔法”。‎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抓关键词,关注文中照应标题、点明标题的文字,理解题目的本意,然后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还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情感)意义。‎ 本题对文章标题内涵的分析,要从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两个基本角度进行。从表层含义看,由“接下来,他只记得十岁在老家西门外的枣树园里抓‘神仙’,拿回家烤着吃、烧着吃的欢欣”可知,显然“烤神仙”给儿时的父亲留下了深刻印象。深层含义为:由“他讲起十六岁时因为抗日战争而离开农村,跟着学校走遍大江南北,从中学念到大学的辉煌岁月,这同时也是造成他永别家乡父母,一生无法团圆,让他痛得刺骨锥心的烽火岁月。这段父亲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转折历程,居然没多久就随着他脑细胞的逐渐死亡而彻底消失了”可知,父亲遭遇了很多苦难,最后客死他乡,像“神仙”一样被“烤”,如“神仙”一般,摆脱躯壳,羽化而去,再也不能回到故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把握小说情节布局能力。解答时,首先找到相关的情节,仔细阅读,从设置悬念、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内容主旨等角度回答。‎ 解答此题,可从内容和主题方面分析。内容上,父亲讲故事以倒退的形式进行,先讲十六岁,为抗日离乡求学,永别亲人和家乡;又到了十岁,关于烤“神仙”的童年趣事;七岁,在城墙上巡逻,夏季在水塘游泳,冬季在水塘滑冰;三岁,回忆在姥姥家过年的快乐时光。这是因为父亲病重了,符合父亲的回忆规律,同时使文章具有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主题上,表现对生命的思考,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点睛】把握文本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文本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徒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 上曰:“社稷臣。”盎曰:“绛候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候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候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候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忧慨。宣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蓝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蓝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蠢’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袁盎晃错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绛侯: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苑团。‎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绛候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 B.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 C.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 D.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陛”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 B.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C. 坐:“常同席坐”中的“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 谏:主要指规劝君主、尊长和朋友,对其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使其改正错误。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我国历代统治者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谏议大夫”,唐朝的左、右拾遗等,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袁盎认为国家的重臣比所谓的功臣重要,因为国家的重臣能与主上祸福与共,存亡一体,而当时绛侯虽掌握兵权却不能匡扶挽救国家。‎ B. 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是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常常暗中陷害袁盎,袁盎对他很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文帝因他所言符合礼的规矩,所以只是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C. 一次,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袁盎拉慎夫人入座,使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人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D. 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过错,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对他有怨气,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 ‎②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答案】10. C 11. C 12. C ‎ ‎13. ①绛侯周勃担任丞相,朝觐之后快步走出朝廷,很是得意。皇上待之以礼,对他非常恭敬,常常亲自送他。②不久,绛侯(周勃)责怪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诽谤我(或说我坏话)!”袁盎也没有向他道歉。‎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句子译为: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重臣。国家重臣,君主在他则与之同在,君主亡他则与之同亡。“主在与在”“主亡与亡”句式相同,是并列结构,中间应断开,排除B、D项;根据句意“非”是判断句的标志,前面应断开,排除A。‎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常同席坐”中的“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不同,因为有“席”,这表示其坐姿是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C 项,“袁盎拉慎夫人入座”说法错误,原文是“袁盎引却慎夫人坐”,即袁盎将慎夫人的座位向后拉了一些,这样慎夫人就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了。‎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①为,担任;趋,快步走;甚,很;自,亲自。译文:绛侯周勃担任丞相,朝觐之后快步走出朝廷,很是得意。皇上待之以礼,对他非常恭敬,常常亲自送他。‎ ‎②已而,不久;望,责怪、埋怨;善,交好、有交情;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谢,道歉。译文:不久,绛侯(周勃)责怪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诽谤我(或说我坏话)!”袁盎也没有向他道歉。‎ ‎【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袁盎是楚地人,字丝。他的父亲从前曾经与强盗为伍,后来搬迁定居在安陵。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当过吕禄(吕后侄)的家臣。等到汉文帝即位,袁盎的哥哥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 绛侯周勃担任丞相,朝觐之后快步走出朝廷,很是得意。皇上待之以礼,对他非常恭敬,常常亲自送他。袁盎进谏说:“陛下认为丞相绛候是什么样的人?”‎ 皇上说:“他是国家重臣。”袁盎说:“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重臣。国家重臣,君主在他则与之同在,君主亡他则与之同亡。在吕后时期,诸吕掌权,擅自争相为王,刘家的天下就像丝带一样细微,几乎快要断绝。这个时候绛侯周勃当太尉,掌握兵权,不能匡正。吕后逝世,大臣们一起共同反叛吕姓高官,太尉掌握兵权,又恰好遇到成功(的机会),(所以他是)通常所说的功臣,而不是国家重臣。丞相如果对皇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皇上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制,我私下认为皇上不应该采取这种态度。”后来在上朝的时候,皇上逐渐威严起来,丞相便更加敬畏起来。不久,绛侯(周勃)责怪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诽谤我(或说我坏话)!”袁盎也没有向他道歉。‎ 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回到自己的封国,封国中的人上书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被召(进京),囚禁在监狱中。皇室宗亲以及诸位公卿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绛侯得到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绛侯于是与袁盎倾心结交。‎ 袁盎常常称引些有关大局的道理,慷慨激昂。宦官赵同因为多次受到皇上的宠幸,常常陷害袁盎,袁盎对此感到忧虑。袁盎的侄儿袁种担任常侍骑,手持符节护卫在皇帝左右。袁种劝袁盎说:“你和他相斗,应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诋毁的话不起作用。”汉文帝出巡,赵同担任参乘,袁盎伏在车前说道:“我听说陪同天子共乘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宦官同坐一辆车呢!”于是文帝笑了,让赵同下去。赵同流着眼泪下了车。‎ 皇上驾临上林苑,窦皇后、慎夫人跟从。她们在宫中的时候,慎夫人常常是同席而坐。等到就坐的时候,郎署长布置坐席,袁盎向后拉退了慎夫人的坐席。慎夫人生气,不肯就坐。等到就坐的时候,郎署长布置坐席,袁盎向后拉退了慎夫人的坐席。慎夫人生气,不肯就坐。皇上也发怒,站起身来,进入内室。袁盎就上前劝说道:“我听说尊贵和卑下有区别,上下才能和睦。如今陛下既然已经确定了皇后,慎夫人就是妾,妾和后宫之主难道可以同席而坐吗!这样恰恰是失去尊卑分别的做法了。况且陛下宠爱她,就厚厚地赏赐她。陛下以为是为了慎夫人好,其实恰好是祸害她的根由。陛下难道没有见过‘人彘’吗?”于是皇上这才高兴,召来慎夫人,(把袁盎的话)告诉了她。慎夫人赐给袁盎黄金五十斤。‎ 但是袁盎也因为多次直言劝谏,不能长久地留在朝廷,被调任陇西都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和董传留别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①,眼乱行看择婿车②。‎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③新湿字如鸦。‎ ‎[注]①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②择婿车: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③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说诗人自己身穿简陋的粗布衣服,但是满腹诗书,气质高华。‎ B. 颔联“厌伴”强随”表明了董传的志向,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 C. 诗歌巧用典故,“寻春马”“得意”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巧妙化用。‎ D. 尾联承接上两句,诗人进一步想象董传金榜题名、扬眉吐气的情景。‎ ‎15. 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对友人由衷的赞美之情。用“腹有诗书气自华”费美友人气度光彩照人:“厌伴老儒”强随举子”赞美友人志向远大。②对友人深情的鼓励。用“寻春马”“择婿车”的典故鼓励友人不要被眼前处境所难倒。③对友人衷心的祝福。结尾以金榜题名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A项,“说诗人自己”错,应是说友人“董传”。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认真阅读题目、注释、诗歌内容,结合背景及作者情况全面理解诗歌内容情感。解答时要抓住关键词分析。对友人的赞美:“腹有诗书气自华” 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意思是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对友人深情的鼓励:“寻春马”“ 择婿车”两句是勉励董传身处贫穷也要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对友人衷心的祝福:结尾句意思是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你的名字,以金榜题名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 ‎【点睛】探究诗歌情感主旨的途经。1.看题目――想缘由、想目的、想场景对象、想情感。2.看作者――想作者常写内容,作者诗的一般风格。3.看意象、炼字。4.看注释。‎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的《锦瑟》中,诗人从“追梦”中醒来,知道那梦已远去,并且当时就不甚分明,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的名句是:______, 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意境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 ‎(3)《登飞来峰》一诗中用比喻表现诗人敢于斗争,立志实现远大抱负,相信改革必胜的豪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 ‎【答案】(1)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3)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惘然、尊、酹、不畏、自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观近年来国内的影视创作,数量居高不下,质量也日渐提高。然而__________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好的作品。诸如抗日神剧类,其极端的恶搞和戏谑历史,可谓“罪莫大焉”。毫不避讳地说,抗日神剧折射出的就是创作者的“三观”不正,导致其艺术水准的不达标。如此创作,实难引导观众人心向善、志趣向上,精神向高。创作者自毁“三观”,然后再去毁他人“三观”,不但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更令文艺工作者被损坏了基本操守。影视作品特别是军事题材创作,只有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方面实现彻底的突破,方可赢取可观的成绩。( ),它的压力就在于如何在历史原型与现实艺术表达之间架起符合观众共同审美的桥梁,如何处理场面、镜头情节、立意和人物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带给观众理性价值判断。影视创作理应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__________,理应给观众提供正向引导和现实教育。因此,做好必修课,练好基本功,多出有实力、见功底的作品,方是正道。一方面,创作者需要自我修炼,作品也需要反复打磨;另一方面,出版发行部门需要强化审鉴监管,提高准入门槛,把好出入口关。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在各种类型风云际会,各种作品__________的创作活跃期,做好审美甄别和良莠区分,去芜存精,正向引导,这应是__________。‎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光怪陆离 相得益彰 熙熙攘攘 当务之急 B. 琳琅满目 相得益彰 纷至沓来 首当其冲 C. 光怪陆离 相辅相成 熙熙攘攘 首当其冲 D. 琳琅满目 相辅相成 纷至沓来 当务之急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但令文艺工作者被失去了基本操守,更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 B. 不但损坏了文艺工作者的基本操守,更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 C. 不但失去了文艺工作者的基本操守,更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 D. 不但破坏了文艺事业基本功能,更失去了文艺工作者的基本操守。‎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虽然,创作一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也是有压力的 B. 当然,创作一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也是有压力的 C. 当然,压力是创作一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所必需的 D. 虽然,压力是创作一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所必需的 ‎【答案】17. D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第一处,是形容各种好的作品,应用“琳琅满目”。“相得益彰”,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相辅相成”,两种事物互相辅助,互相促成,缺一不可。第二处,是说“影视创作理应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互相辅助促成,应用“相辅相成”。“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第三处,是说各种作品接连不断出现,应用“纷至沓来”。”当务之急”,当前急切应办的事;“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第四处,说“做好审美甄别和良莠区分,去芜存精,正向引导”是眼下最为紧要的事情,应用“当务之急”。‎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原句“不但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更令文艺工作者被损坏了基本操守”,“不但……更”是递进复句,关联词后的内容应颠倒,“令文艺工作者被损坏了基本操守”结构混乱,被动句和主动句杂糅到一起;“损坏……操守”搭配不当。‎ A项,“令文艺工作者被失去了基本操守”句式杂糅,删除“被”。‎ B项,“损坏……操守”搭配不当。‎ D项,“不但……更”后内容语序不当。‎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先找是否有标志,如关联词、修辞等;如果没有,就看其意思。空缺句与后文不能构成转折关系,据此排除A、D两项;空缺部分后的句子主语是“它的压力”,因此“它”所指代的前文陈述对象不是“压力”,而是“创作一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这就排除C项。‎ 故选B。‎ ‎20.请根据下面的“团队共创”工作流程图给“团队共创”概念下一个定义。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 ‎【答案】团队共创是围绕焦点问题,先由个人发言形成小组意见,再经组际分享组合意见,最后通过团队讨论达成共识的活动过程。‎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应用中的下定义的能力,涉及的是图文转换。答此类题时,要注意解读图标的流程:源信息→(图表)→观察认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文字表达。先明确题干要求,再仔细观察图表,按箭头指向审读,不能丢掉内容要点,表述时既要准确,又要有逻辑层次。由题干可知,本图为“团队共创”工作流程图。看所给图表,“焦点问题”涉及三方面内容,是围绕的中心。“团队共创”需历经三个阶段,先由个人发言形成小组意见,再经组际分享组合意见,最后通过团队讨论达成共识,这也是“团队共创”的特点。按照“下定义”的形式进行概括即可。定义形式为: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即“团队共创是……的活动过程。”具体表述时,语言内容要完整,句式要正确,表达要准确、简明、连贯,注意字数要求。‎ ‎21.下面是某位同学给他的老师写的祝寿贺词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妥的地方,请你找出并修改。‎ 值此敬重的老师八十诞辰之时,我们光临母校,欢聚一堂,庆贺恩师健康长寿,回忆同窗美好岁月,互勉事业一蹴而就,这一美好的时光,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现在,我要求,首先向老师敬上三杯酒。第一杯酒,祝贺老师生日喜庆;第二杯酒,感谢老师恩深情重;第三杯酒,祝愿老师花甲高龄!‎ ‎【答案】①“诞辰”改为“华诞”;②“光临”改为“来到”;③“一蹴而就”改为“蒸蒸日上”;④“要求”改为“提议”;⑤“花甲”改为“百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找出并修改语段中表达不得体的地方,然后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并进行修改。‎ ‎“诞辰”一般在数字前面,而“华诞”在数字后面,此处“老师八十”‎数字在前,所以“诞辰”改为“华诞”。‎ ‎“光临”是敬辞,用于别人,不能用于自己,所以改为“来到”。‎ ‎“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蒸蒸日上”指一天天地向上发展,形容发展速度快,多指生活和生意。这里指的是事业,所以应该用“蒸蒸日上”。‎ ‎“要求”语气太强硬,应改为“提议”。‎ ‎“花甲”指的是“六十”‎,此时是老师“八十”‎华诞,所以应改为“百岁”。‎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冯骥才说,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倒计时地数着数字进行新年狂欢,而是静静地“守岁”,“守着只有在这一段时间才能看见来去匆匆的生命时间的珍贵”。‎ 从前过年是一家人在一起做团圆饭吃团圆饭,一起守岁,放鞭炮,到长辈家里拜年,有压岁钱……现在过年除夕夜看春晚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大餐,看春晚寓意吉祥团圆,幸福快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春节时带上家人外出旅游,踏上新年之旅,过一个在路上的春节。‎ 对过年方式的这些变化,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仪式虽变,温情不变 梅花绽放时节,微微的馨香缭绕着,岁月的轱辘一如既往,亘古不停地辗转着,转眼间有到了春节。‎ 过去每逢春节,大家都会到各亲戚家拜年,会燃放烟花爆竹,祭祖拜神,逛庙会等等。而现代拜年的方式可就与传统习俗相差甚远,很多人用短信拜年,视频拜年,微信发红包,邮箱发贺卡等等。因此有人就觉得现代的“年味”变淡了,再也没有以前那种满足感和幸福感。‎ 其实,在我看来新时代过春节并不缺“年味”,它只是在仪式上发生变化罢了。这种改变体现出来的是继承与批判,与时俱进的精神。这正是传统节日非常需要的。‎ 中国有些人骨子里好似有一种叫“虚荣心”的东西在做怪。过年送礼要“贵”,红包要“厚”。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显出自己的诚意。然而这些看似“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礼品多数是华而不实,红包也常常成为小孩子攀比的一种东西。其实这些问题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他们或许有想过要改变,可还是突破不了面子上的问题,最终也就不了了之,还是以一如既往的追求“贵”,“厚”。‎ 事实上不仅春节,其他节日也会有这种问题的发生。但是我们仔细想想中国很多节日的目的都是通过传递双方的祝福来实现情感的交流,增进感情。送礼,送红包只是其中的两种方式。当时代发生改变,生活也随之变化,建立在旧有的生活基础上的仪式的改变也是在所难免。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是合法,善意的方式,最终能达到目的,又何必拘泥于这两种方式呢?‎ 现在网络那么发达,利用新的方式拜年也未尝不可。短息拜年将语言化作了文字,甚至还能增加一些可爱的表情,不显得更能打动人吗?视频拜年使即使分隔两地的亲人也能像面对面那样交谈不也很亲切?邮箱发贺卡改变了人们使用传统纸质贺卡,这不仅便捷而且环保,何乐而不为呢?‎ 春节说到底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它是历史的积淀。虽然传统的过节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温情仍然不变,这些新方式又有何不可呢?其实无论是传统年俗还是新年俗,都是千万个家庭享受欢聚的温情,这便是这个节日存在的价值。‎ 春节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希望它的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唱响时代的主旋律,更希望它的精神内涵得以远源流长。‎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所给的材料一共三节文字,第一节借作家冯骥才的话说的是中国人顾念的方式是静静地“守岁”,“守着只有在这一段时间才能看见来去匆匆的生命时间的珍贵”。第二节说的是传统的过年方式和现在过年的方式不同。第三节说的是近年来的过年方式。根据材料,可围绕如下角度立意:(1)肯定传统的过年方式。(2)肯定现代的过年方式。(3)既要继承传统的过年方式,也要接受新的过年方式。不管确立上述哪种立意,都必须在行文中涉及“对过年方式的上述(这些)变化”的分析、论述,并从中谈出自己的“看法”(观点)。 ‎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