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7届宁夏育才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月考(2016-1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7届宁夏育才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月考(2016-12)

宁夏育才中学 2017 届高三第四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21 题,满分 150 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时代。唐宋众体咸备,各种文体都获得 充分的发展空间,文学文体方面,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也崭露头角;公 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唐宋文体批 评层累式地多角度探究,并与当时的文体书写产生互动,让文体写作与批评相得益彰。一言 以蔽之,唐宋时期是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唐宋文体学何以呈现出如此特征和面貌?郑骞《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说:“唐 宋两朝,是中国过去文化的中坚部分……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就 像一个大湖,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唐宋文化 既恢宏又复杂,既超卓又平易,既多元又开放,属于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其通变特色 影响到方方面面,自然包含文体。 唐宋文化学术的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若用当时人的话,而且是最简洁的话来概括, 则朱熹《答姜叔权》里的一句话甚为贴切:“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 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拈出其中的“融会贯通”,不妨说是宋人概括唐宋文化的最 佳注脚。文化的融通特征,对于唐宋文学、文体的发展、演进,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 影响。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打上了浓厚的“共同体”烙印,表现为分化与综合、限 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 唐宋文体学的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古代文体的结构规则并非 刻板不变,实具有灵活组装拆卸的机制,其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可紧可松,内在亦具有延展 性和弹性张力,在一定条件下,其规则会发生位移改变。文体与文体之所以能发生关系,在 于它们具有某种同质的因素,例如结构、形式、语言等。假设我们对甲文体和乙文体都很熟 悉,但是甲乙的相参相融,却依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会产生令人兴奋的新奇 效果。熟悉与陌生,陈旧与新颖,固有与超越,就在文体间的贯通、参融、相资中实现了奇 妙的转化。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与贯通密切相关,唐宋开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一词。黄庭 坚等宋人用“兼备众体”来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充分肯定老杜在诗体方面的集大成。 更重要的是,宋人开始用类似词形容本朝文人。诸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 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这种情况在宋以前是没有的。可见唐宋文人的“兼 备众体”,成为极为突出的现象。何以文备众体者愈来愈多?这其实是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 体的重要表现。 唐宋文人学识渊博,擅长多种文艺者不在少数。多面手、组合拳式的才能,让他们一通 百通,有了贯通文艺的资本。高手可以游刃有余地出入各种文体,取长补短,互相交通。尤 其当一种文体已发展极充分,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或许只有“跨 界”“贯通”,向其他文体寻求参酌,才有可能打破困局,实现新变。 (选编自谷曙光《解读古代文体的新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唐宋时期,诗、文、词三种文学样式三足鼎立,小说、戏曲也开始兴起,公牍和应 用文得到了发展,文体写作与批评相得益彰。 B.唐宋两朝是各种文体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 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C.郑骞在《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中把唐宋两朝比喻成一个大湖,把上古至中 古文化比喻为流进大湖中的上游的水。 D.唐宋文化是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具有恢宏又复杂,超卓又平易,多元又开放 等特点,它的通便特色影响着文体的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作者借宋朝朱熹《答姜叔权》一文里的一句话,简洁地概括出了唐宋文化的集大成、 综合性的特征——“融会贯通”。 B.唐宋文体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的特点,是受具有 融通特征的唐宋文化的作用和影响而形成的。 C.唐代只有“诗圣”杜甫称得上“文备众体”,而到宋朝,“文备众体”的文人就越来 越多,这是宋朝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结果。 D.古代文体的结构规则是灵活多变的,文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唐宋两朝文体学的 贯通性特点的突出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各种文体都具备并且得到了 充分的发展,影响深远。 B.唐宋文化具有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以及变通的特点,这不仅影响唐宋文体,还深 刻影响唐宋文学的发展、演进。。 C.两种文体在结构、形式、语言等方面并不是完全不同的,在文体间的贯通、参融、 相资中,两种文体就会互相转化。 D.写作高手不仅熟知多种文体的写法,而且还能将各种文体的写法贯通起来,得心应 手地进行运用,并写出新意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千秋家国梦,百年翰墨韵 耿蕾 蒋思豫先生在百岁时写下诗句以为纪念:“少年贫笈弃家乡,煮鹤焚琴六月霜。唾面自 干腰不折,尘颜含笑看洛桑”。他还写有“士气峥嵘焉可侮,骨头如鼓作铜声”等联句。其 诗其辞,也是老人百年人生,风骨铮铮的生动写照。 1914 年的春天,中国大地风起云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星火渐呈燎原之势。宜兴和桥, 秀美的江南古镇。蒋思豫,就出生在这里。 蒋姓是宜兴的大姓,蒋思豫的祖辈显赫不凡。他的外祖父徐致靖,是赫赫有名的戊戌“维 新元老”,官至二品礼部右侍郎,著名的“二王”书法家。他的远房堂舅便是徐悲鸿。蒋思 豫的父亲也是饱读诗书、精于书法。蒋思豫从小便酷爱书法,读小学时临摹柳公权的书法习 作便已名列学校第一。 故园与家族给予的人文影响,让蒋思豫拥有了不凡的眼界和气度,赋予他一颗处变不惊 的心。 6 岁那年,父亲病逝,家道中落,小学未毕业的蒋思豫只能辍学跟随大姐去常州生活。 转眼十余年过去,当年的稚童已长成清俊青年。18 岁时,蒋思豫独自一人去上海谋生。 他当过小报校对,学过铸字技术。1933 年,蒋思豫迎来了他人生的最为重要的转折点—— 进入复旦大学求学。当时的年轻人都有着一腔爱国之心。1937 年抗战爆发后,受过良好教 育的蒋思豫加入了救国行列,先后在武汉、太原等抗战前线工作,还曾与周恩来、连战的父 亲连震东在一个大院共事。 抗战期间,蒋思豫还身兼《中国青年》编辑,并在《益世报》等担任记者和特约撰稿人, 亲身经历了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有一次,他与同事一起赴抗日前线采访,正遇日军进 攻,一片枪林弹雨,同事只因稍微抬高了头,立刻被削去半个脑袋。还有一次在重庆工作时, 遇到日军飞机空袭,因为来不及躲避,两位同事被炸身亡,他们倒下的地方与蒋思豫只相距 数米。“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那时候,蒋思豫的心中便存有一个和平与宁静 的梦,哪怕完成这个梦要耗费一生,他也在所不惜、追求不止。 当年在复旦学习期间,他非常景仰于右任先生的道德文章和书法成就,将于右任编著的 《标准草书》随身带了近十年,临习不断,立志端正书品,传承右公书法心得。 思豫的品行、书艺得到于右任的认可,经于右任外甥周伯敏的推荐,他有幸成为于右任 先生的入室弟子。1947 年 7 月的一天,在南京于右任长子于望德府邸中,33 岁的蒋思豫恭 恭敬敬地向这位著名的“当代草圣”,磕头行拜师礼。于先生忙拉他起身说:“行个鞠躬礼就 行啦!”就这样,蒋思豫得到右公的悉心指导,并渐渐形成了朴茂厚实、简洁凝练、运转持 重又大气磅礴的草书风格。 1976 年,蒋思豫回到夫人的故乡——宁波镇海,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在这近 40 年的时 光里,蒋思豫将对书法的热爱发挥得淋漓尽致,与书法为伴的宁静岁月,让老人感到无比幸 福。他经常对子女们说:“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巨 大精神财富,延绵数千年的中国书法决不能在吾辈手上中断。” 蒋思豫一生研习“于体”,其草书直追于公笔韵。他还写下洋洋万言的《论于右任标准 草书》一至三论,为“于体”书法传承作出了理论贡献。他的篆隶各体,也均有不俗功力: 篆书质朴凝练、格调高古;隶书结字工稳、平实古雅。胸襟的开阔与心气的平和,在老人的 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蒋老气度儒雅,言笑洒脱,又喜以诗言志,创作了不少反映晚年心声的诗歌:“六十年 来多祸患,苦中有乐却亦难。九秩望颐老未死,晚向夕阳看落山”。念及故乡宜兴,他曾写 下诗:“一别故乡八十年,家园早碎址难辨。近邻亲友去何处?只有屺山屹巍然。” 蒋思豫在艺术上认真计较,但为人处世上却随遇而安、与世无争。在镇海区的一个老小 区巷子里,一间二室一厅六十平方米的旧楼房,就是蒋思豫与夫人徐敏蕾的住所。家什是旧 样子,墙面有些泛黄,门板十分轻薄,有一些房间仅用旧棉布当门帘。但眼前这两位老人的 风采却让这间简陋狭小的屋子增添了活力与温馨。 蒋思豫的人生在沧桑百年中历经坎坷,始终陪伴老先生的是他最钟爱的笔墨。唯有这件 最珍贵的东西,没有在千般风雨中丢失。可以说,书法是蒋思豫一生的主调。 【相关链接】 ①在蒋老住宅的门楣上,刻有“窭隐”二字。“窭”是贫穷之意。蒋思豫笑呵呵地说: “我是一个被历史遗弃,或说是被淘汰了的‘闲云野鹤’,一生无所作为的糟老头。”跌宕起 伏的人生经历,至尊至贱的世事体验,蒋思豫对人生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旷达洒脱。他说: “不开心是一天,开心也是一天。何不笑看烟霞,落得一身轻松呢。” (王宣民《蒋思豫:百岁翰墨写春秋》) ②百岁,是一个无上的命令。这年龄包含着生命对于时间的尊严,包含着历史对于个体 的温情,包含着专业对于社会的颜面,包含着大地对于生灵的褒奖。一位书法家能享百年之 寿,而笔墨未停,又可展示中国书法艺术的健康个体。蒋思豫先生正是一个书法艺术的持久 实践者。 (余秋雨《蒋思豫百岁书法集序》)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蒋思豫能成为于右任先生的入室弟子,除了于右任外甥周伯敏的推荐外,更为重要 的是他的品行、书艺得到先生的认可。 B.蒋思豫在艺术上认真计较,使得书法成就颇高,尤其是篆书,质朴凝练,格调高古, 隶书结子工稳,平实古雅,最为出色。 C.传记再现了蒋思豫先生百年的沧桑历程,他虽历经风雨,但始终没有丢弃钟爱的笔 墨,是一个书法艺术的持久实践者。 D.本文语言明快流畅,并引用蒋思豫先生的诗歌,增加了文学色彩,使语言在质朴之 余更添典雅。 5.文章结尾说“书法是蒋思豫一生的主调”,这一说法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 (4 分) 6.蒋思豫先生有哪些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大 厨 林美兰 大厨早先还不是大厨,因为喜欢,进了烹饪职业学院。毕业后,应聘来这家还不算小的 酒店做厨师。他个头不高,胖墩墩的,但人前一站,骨子里透着一种大将风度。小伙子肯学 肯干,只几年工夫,就当上了大厨。 两年前的冬至,是最寒冷的一天,北风呜呜地叫着,落叶裹挟着雪花满天飞扬。就在这 一天,老板突然跑路了! 大伙一早上班才知道。下午,大厅里聚集了许多债主。房东、供货商们七嘴八舌凑出了 老板欠的债:房租、鱼虾钱、蔬菜钱外加水电煤气费,有 100 多万,还不算拖欠的两月工资。 年轻貌美的服务员小桃气得哭:我们连回家的路费都没着落!小永也急得直顿脚:没路费, 咋赶回家结婚呢? 小桃说:“报警吧,法律可是维护我们打工者的。” 小永说:“我给工商打个电话,让他们也想想办法。” 大家纷纷赞同。 不到 10 分钟,警察就到了。一会儿,工商的也来了。 小桃感觉气氛有异:哦,时常有金点子的大厨一声不吭,坐在角落里,似乎心事重重。 当大厨眉毛翘起时,刚才眯着的小眼睛星光点点:“嘿,天冷得像个笑话,但我们的日 子别过得像废话!”话一出,逗得警察和讨债的都笑了。 大厨带人,盘点酒家的固定资产和材料库存。小本子记着:41 台空调、桌椅板凳、厨 房用具若干。他又打开几个冰柜,让仓管报数字,得知鱼肉、高级配料等,还有 3 万元左右。 然后把目光放在厨师、墩头、跑堂、迎宾、打杂等人身上:“都是大活人不能等死。老板不 在,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自己开张?如果大家愿意,我就来做这个主了。” “对!我们一个萝一个坑,干活的人都在。”大伙儿回应道。 “至少,我们要把回家的路费做出来嘛。”大厨微笑着说。 一呼百应。警察支持、工商支持。房东支持,供货商也支持,他们与大厨签了协议。 大伙都深知是在为谁拼搏,自然有令人惊喜的姿态。每天用鞭子甩亮黎明,赶着一辆破 车,将太阳从东山拉向西山。大厨仍是个大厨,但似乎更像个乐团的指挥家,他汪洋恣肆地 挥舞着手中的“指挥棒”,跟伙计们一起演奏着一部力与美的交响曲。 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大伙的路费也赚足了。小永要回家结婚,依依惜别说:“只要大 伙儿还在,我还会回来的。” 送走小永,大厨回头微笑着对大家说:“干脆把老板欠我们的俩月工资也赚出来吧。”这 声音似铜钟与翠竹合鸣的回响,一股暖意漾遍大伙的全身。窗外,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 飘到屋顶上。风一吹,飘飘洒洒,像一只只白蝴蝶翩翩起舞。 这段时间,要债的也经常来探听虚实。一天,大厨还处在剥洋葱的懵懂中,房东过来, 拍拍他的肩膀说:“年轻人,不错哟,把酒家经营起来吧,先还清债务再付房租。”小桃说: “懒人有睡不饱的觉,减不下的腰。只要不做懒人,我就相信你准行!”众人也齐声响应。 大厨把毛巾往肩上一搭,唱个喏,俨然京剧《智取威虎山》里勇往直前的杨子荣,模样挺潇 洒! 年后,讨债人仍不时来“光顾”,但眼光里流露出的更多是欣喜。回家结婚的小永不仅 自己回来了,还带来了新婚的妻子。 “也是的,干活的人都在,我觉得酒店的前景还行。”每天,大厨挨桌去敬酒,骄傲地 说。老食客一传十,十传百,都很好奇,也是觉得责无旁贷,相继来捧场,也都得到大厨的 种种优待。 一年半后的一天,已做大堂经理的小桃莞尔,向大伙宣布:我们已还清了所有欠款,开 始盈利了。 大厨还是大厨,但他收获了小桃的爱情。 两年的时间,似乎一眨眼就过去了。 春节又快到了,大雪纷飞。酒店的天井里铺满了雪,雪地里那树红梅傲雪绽放,火红得 就像大伙儿的笑脸。酒店的发展急需招聘员工,不辞而别的老板竟回来了,着实叫大伙吃了 一惊。大伙怒气冲冲围住老板,愤怒谴责他的不仁不义,只听见老板带着哭声说:让我当个 跑堂吧。谁知,大厨把酒店账目点清,大手往外一挥,立马要走人,身后紧跟着女友小桃、 小永和五十多名员工。老板慌忙挡道:“当年,没有你,我的酒家可能已经被风吹走,是你 救起它。你不能走!”老板差点跪下了,大厨才仍当大厨。 至于后来,听说大厨新开了一家还不算小的火锅店,大伙儿也都跟着他干,生意很是红 火呢。但那已是后来的事儿了。 (有改动) 7.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A.小说讲述了一个老板“跑路”,员工团结一心拯救酒店的故事,生动地塑造了以大厨 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群像。 B.得如老板“跑路”的消息,小永首先想到给工商打电话;新婚之后还把妻子带回来 一起干,说明他是一个点子多、责任心强的人。 C.小说善于通过动作和语言来刻画人物。如小桃“气得哭”的动作表现了她的脆弱; “懒人有睡不完的觉,减不完的腰”的语言就表现了她的勤劳。 D.小说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如大厨与“跑路”的老板的对比,房东、 供货商对大厨前后不同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E.小说的段落大都很短小,还有不少一句一段的形式。这样写使小说叙事节奏紧凑, 便于叙事场景的切换,在多场景中刻画人物形象。 8.小说中的大厨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 分) 9.作者以“大厨自主创业成功”作为小说的结尾,这样写有怎样的用意?请结合文本内 容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沈焕,字叔晦,定海人。试入太学,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乾道五年举进士, 授.余姚尉、扬州教授。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① 同僚忌其立异。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 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 不行,耻也。言路②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 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③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 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汝谐属焕条奏。充修奉官,移书御史,请明示丧纪本 意,使贵近哀戚之心重,则茇舍菲食自安,不烦弹劾而须索绝矣。于是治并缘④为奸者,追 偿率敛者,支费顿减。 岁旱,常平使分择官属振恤,得上虞、 余姚二县,无复流殍。改知婺源,三省类荐书 以闻,遂通判..舒州。闲居虽病,犹不废读书,拳拳然以母老为念、善类凋零为忧。卒,丞相 周必大闻之曰:“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 焕人品高明,而其中未安,不苟自恕,常曰昼观诸妻子,夜卜诸梦寐,两者无愧,始可 以言学。追赠直华文阁,特谥.端宪。焕之友舒璘字元质,奉化人。璘乐于教人,尝曰:“师 道尊严,璘不如叔晦,若启迪后进,则璘不敢多逊。” (节选自《宋史·沈焕 传》) 【注】①长贰:指官的正副职。②言路:指言官。③山陵:此指营造陵墓。④并缘:相 互依附勾结。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 抚使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 B.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 抚使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 C.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 使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 D.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 抚使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 分)( ) A.授,是古代表示授予官职的专用术语,文中是“委任”“任命”的意思。 B.殿试,由皇帝认定的博学之士主持的考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 C.通判,是官职名,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而设“通判”一职。 D.谥,是指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给予的带有褒贬善恶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沈焕治政能力强,受到三省推荐。当年大旱,沈焕被派到上虞、余姚两个县搞救济工 作,他去了之后,这两个县再没有流亡饿死的人了。 B.沈焕身体力行,善待众人。他被召为大学录,早晚接见学生,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 为此同僚嫉恨他标新立异。 C.沈焕人品高尚,不随便宽恕自己。他曾经说,白天从妻子孩子那里观察,晚上从睡梦 中卜测,只有两个方面都做到问心无愧,才可以谈论学问。 D.沈焕敢于直言,不畏权贵。营造高宗陵墓时,臣子宴饮作乐,花费很多,他就上奏弹 劾,终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言路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5 分) (2)闲居虽病,犹不废读书,拳拳然以母老为念、善类凋零为忧。(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次韵尹潜感怀 陈与义①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共说②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①陈与义,南宋诗人,少即有才名。此诗写于 1129 年,诗人遭受贬谪,仍未复 官。又因金兵南下,连陷三州。故避乱江汉,转徙湘湖。②金兵南犯,南宋政府对定都何处 存在争议。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 的人的幸运之情。 B.颔联用借代的手法。“翠华”是皇帝仪仗队中用翠鸟羽做的旗,常用来指皇帝;“白 羽”指白羽扇,古代将军指挥作战的白色羽毛扇。 C.诗人用“风尘”比喻战乱,与戴叔伦诗句“山中旧宅无人往,来往风尘共白头”中 “风尘”之意相同。 D.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多战乱,下句叹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形成因果关系,对仗工 整,一气呵成。 E.尾联中“共说”一词照应文题,表明作者与尹潜定都南京的主张一致。 15.整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可以印证这句话的一句 是: 。 (2)岳阳楼的一幅长联里有“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两句话。范希文即范 仲淹,“两字”指忧乐二字。《岳阳楼记》中“两字关情”的句子是: , 。 (3)《逍遥游》中“ , ”,指出顺应天 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第 II 卷 表达题(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①提到蓝莓,有口皆碑....的是它明目的功效,那是因为蓝莓含有一种叫紫檀芪的自然化合 物,是很好的抗氧化剂。 ②卡耐基演讲口才新天地会让你通过学习增强自信,能泰然自若地当众站起来演讲,在 商场或社交场合夸夸其谈....,思路清晰又富有语言魅力。 ③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临时仲裁庭做出的所谓最终裁决是非法无效的,南海主权归属于中 国是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 ④伴着落日的余晖,游人登上拦河大坝,举目远眺,只见晚霞尽染,江河日下....,美丽的 黄河像母亲的血液输入平原儿女的条条“血管”,滋润着肥沃的河套平原。 ⑤“港独”会将香港卷入政争漩涡,打破香港的安稳和谐,令香港丧失“资金避难所” 的独特优势,得之不易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因“港独”而毁于一旦....。 ⑥近年来,东莞市持续重拳打击各类涉黄违法犯罪活动,取得良好成效,有效净化了社 会风气和营商环境,但仍有个别地方色情业东山再起....。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与杨德昌苦思冥想式的儒家的愤懑与顿悟相比,侯孝贤的电影好比是散文,它像是 一个清心孤寂的道家在无声无息间完成自我的修行。 B.参加世界杯预选赛的国脚们十分清楚,一场球的输赢,不仅关系到祖国的荣誉,而且 关系到个人的尊严。 C.传统文化在今天的表现,不是经典自身的问题,而是思想传承是否得法,教授方式是 否恰当以及教授者本身素质是否合格的问题。 D.奥斯卡金像奖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旨在为了鼓励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 展,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享有盛誉。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注重学英语是好事,同时也要十分重视母语的学习。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有魅力的 语言之一。①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我们自己②应该学好 汉语,用好汉语。③某些人以能讲英语为荣,说话时④夹上许多“洋文”,而母语的使用⑤ 白字连篇,出尽“洋相”。 A.①随着 ②因此③然而④甚至 ⑤却是 B.①因为 ②就 ③所以 ④总要 ⑤就会 C.①因为 ②更 ③然而 ④只要 ⑤就会 D.①随着 ②更 ③但 ④总要 ⑤却是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字”是我们工作及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那么,① ?关于汉字的起源,一 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对象,② ,直到最近几十年,我国考古学家才先后发布了一 系列“安阳殷墟甲骨文”及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资料显示,我国最早的汉字可追溯 到原始社会晚期及人类社会早期在陶器上面刻画或彩绘出的符号,同时,还有少量刻写在甲 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这些符号,距今已经有 8000 多年历史。由此可见, ③ 。 21.下图展现了人们在学习知识时的记忆规律,请把图片展现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 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5 个字。(6 分)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一家企业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不做追随者,要做领先者。 做一个追随者有时候也是一个不错的战略选择。因为追随者有领先者领跑,所以前进的 道路明晰;还有后发优势,在汲取领先者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可以把资源最大化地集中在正 确的方向上,少犯错误。 三星公司,在通讯电子领域,多少年来把紧紧跟随领先者作为一大战略,它追随过苹果 公司的创意和设计,包括它的制造,但也有许多自己的创新和独到之处。 ——《人民日报》 对于“追随者”和“领先者”,你更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 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宁夏育才中学 2017 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语文答案 1. B(以偏概全。“唐宋两朝是各种文体发展的高峰时期”表述不正确,原 文是“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3 分) 2.C(无中生有。“唐代只有‘诗圣’杜甫称得上‘文备众体’”理解错, 原文信息中无此意;“这是宋朝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结果”的分析不恰当, 根据前文,唐宋文化都局用贯通的特点)(3 分) 3.C(张冠李戴。“两种文体就会互相转化”的说法错误,原文说实现“熟 悉与陌生,陈旧与新颖,固有与超越”的奇妙转化)(3 分) 4.B【解析】B 项,文中只说“他的隶篆各体,也均有不俗功力”并未说隶篆最为出色。 (3 分) 5.①自小受家庭熏陶,酷爱书法,小学时期,书法习作就名列学校第一。②复旦学习 期间景仰于右任的书法成就,临习草书不断。③33 岁时成为于右任的入室弟子,一生研习 “与体”,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④花甲之年回到夫人故乡,此后几十年一直与书法为 伴,持久实践,将对书法的热爱发挥得淋漓尽致。(每点 1 分,共 4 分) 6.①真挚的爱国情怀。抗战时积极加入救国行列,身兼数职为国效力,心怀和平之梦。 ②胸襟开阔,旷达洒脱。蒋思豫自嘲是一个“一生无所作为的糟老头”,认为对待人生“何 不笑看烟霞,落得一身轻松”。 他与夫人住的旧楼房,家具老样,墙面泛黄,房屋简陋,狭 小,却充满活力与温馨。③随遇而安,与世无争。他与夫人住的旧楼房,家具老样,墙面泛 黄,房屋简陋,狭小,却充满活力与温馨。④对自己崇尚实践的书法艺术认真计较。热爱书 法,端正书评,书法功力不俗,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为书法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答出 两点 4 分,答出三点给 5 分) 7.AE(每项 2 分,共 4 分) 8.答案示例:①有责任感,有担当;当老板“跑路”,大家都感到无助的时 候,他能够站出来,“做这个主”,带领大家一起挣路费、挣拖欠的工资,还老板 欠下的债务,这些都说明他是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②自信自强;在困境 中他敢于站出来,从他“老板不在,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白己开张”“至少,我们 要把路费做出来”“干脆把老板欠我们的工资也赚出来”等语言中都可以看得出 来。③勤劳踏实;从他带领大家一起早出晚归地挣路费、挣工资、挣钱还老板欠 下的债务一直到还请了债务;从他“做主”之后,没搞任何特殊,还和大家一起 劳动,一直都做大厨这些事件都可以表现出他的勤劳踏实。④幽默风趣;从他“天 冷得像个笑话,但我们的日子别过的像废话”这样的语言和他“把毛巾往肩上一 搭,唱个诺”的动作都可以看出他的幽默风趣。⑤大气仁义,不贪财;面对不仁 义的老板归来,他还清点账目,把酒店还给老板,准备白己离开;面对老板的苦 劝,他还是留了下来仍然做大厨。这些事件都足见他是一个仁义之人。⑥谦和沉 着;从他脸上时时都是微笑的表情,可以看出他的谦和;老板“跑路”留下巨债, 拖欠工资,他没有慌张而能沉着应对,一步一步地带着大家走出困境。 【评分细则】6 点,每点 1 分,任答出 4 点即可。 9.答案示例: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人物形象上看,大厨从一个毕业于 职业技术学院的普通劳动者形象转变为了一个创业者形象。②使小说的结构更加 完整。从艺术结构上看,这是小说在充分铺垫之后,故事发展的合理结局。③深 化了小说的主题。从主题表现上,小说不仅是对人物优秀品质的赞颂,更是对大 厨这样的普通劳动者创业精神的赞颂,具有更强的时代意义,创业不仅属于那些 有着名校学历的人,像大厨这样普通劳动者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创业成功。④情 感表达更加丰富。从情感表现上,在赞美大厨这一群普通劳动者优秀品质的同时, 还表达了作者对他能创业成功的喜悦和欣慰之情。 【评分细则】6 分,每个要点 2 分,要求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意思基本相 同即可,任答出 3 点即可。。 10.B 11.B(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 12.D(“终于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分析有误。“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 强”是沈焕移送文书给御史,要求明确说明丧事本意后想达到的目的,不是事实 结果。) 13.(1)言官认为是讥刺自己,奏请贬退他,在官才八十天,调任高邮军教 授而离京。(讪:讽刺;黜:贬黜;八旬:八十天) (2)闲居时虽然抱病,但没有中断读书,至诚地挂念母亲年迈,担忧善良 之人沦落。(不废:没有中断;拳拳然:至诚地;善类:善良之人) 14.AC (A“为国有人”指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C 戴诗中的风尘指尘 事、平庸的事。A 项 2 分,C 项 3 分,错误项不得分。) 15.①首联诗人用“又”“叹息”等词,表达了面对金兵的多次入侵,自己 却无能为力的才不得展的愤懑。(2 分)②颔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表现了对朝廷 现状的不满,表达了对“匡扶社稷”的英豪的期盼之情。(2 分)③颈联与尾联 通过对自己漂泊的状态及国无定都的现状的描写,表达了对自己和朝廷前途命运 的担忧。(2 分) 16、(1)学不可以已 (2)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3)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17.B(有口皆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 颂扬;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贬义词;无可辩驳,表示道理很明白 或事实很清楚,没有可争论的;江河日下,指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流,比喻情况一 天天地坏下去,与语境不合;毁于一旦,在一天的功夫全被毁掉,多指长期劳动 的成果一下子被毁掉;东山再起,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一般指人,对象使用错误) 18. 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 项,暗换主语,“它” 改为“侯孝贤”; B 项,递进不当 ;D 项 旨在”与“为了”重复,去掉“为了”。 19.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 能力,此题侧重对关联词的考查。做题时候要注意前后句的关系,我们可以首先 确定逻辑关系相对清楚明确的几项。根据句意,第②句应该是递进关系,排除 A 和 B 项。第⑤句说的是某些人嘴上说着“洋文”,而母语的使用白字连篇,前后 是转折关系,排除 C 项。 20.【答案】①汉字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②但一直没能确定汉字的起源时间 ③我国的汉字文化历史悠久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本段文字介绍的是汉字的来源发展。一句由问号的提示以及后文关于汉字起源的 解说,可知这里是在询问汉字的起源的时间在哪里?二句由前后文提示可以判断 出虽然一直在研究,但还是没有明确的关于汉字起源的结果。三句,总结句,由 前文 8000 多年历史的提示,可以总结出汉字有悠久的历史。 21.【答案】示例:输入的信息经过注意,便成了短时的记忆,但如果不及 时复习,就会被遗忘。如果经过及时复习,就会变成长时的记忆。 【解析】考生解答此题,先要认真阅读此框架,读懂框架关系,看懂箭头的 指向。“输入的信息”可变为“短时的记忆”;“短时的记忆”有两种走向:“遗忘” 和“长时的记忆”;变为“长时的记忆”要经过“复习”这个过程。理清逻辑关 系后,将这些信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22.【立意示例】①我欣赏领先者,不断创新进取,朝气勃发。②我欣赏追 随者,勤勉学习,不断成长。③我欣赏先做追随者,再做领先者的人。模仿不是 宗旨,超越才是目的。④我欣赏既是追随者又是领先者的人。懂得取长补短,不 忘坚持自我。 【参考译文】沈焕,字叔晦,是定海人。考进太学,开始同临川陆九龄成为 朋友,跟随他学习。乾道五年考中进士,授任余姚县尉、扬州教授。被召为太学 录,身体力行善待众人,早晚接见学生(学习的人),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长 官副长官同僚忌恨他标新立异。适逢充任殿试考官,唱名那天在庭下按序站立, 皇帝觉得他仪表堂堂,派宦官问他的姓名,众人越发忌恨他。有人劝他姑且钻营 官职,因为道尚难推行,沈焕说:“道与职能够分成两个吗?”引用《孟子》:“立 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官认为是讥刺自己,奏请贬黜他,在官才八十 天,调任高邮军教授而离京。 后来充任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营造高宗陵墓,百司休息处所供设帷帐 酒饭的花费,供给很多,沈焕急切对安抚使郑汝谐说:“国家有大悲事,而臣子 宴饮作乐自由自在,安心吗?”郑汝谐嘱托沈焕分条上奏。充修奉官,移送文书 给御史,要求明确说明丧事本意,使得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草屋薄膳自然安 适,用不着弹劾而勒索绝迹。于是整治相互依附勾结做坏事的,索还任意收取的, 支出费用顿时减少。 这年干旱,常平使分别选属官救济,沈焕被派到上虞、余姚两县,再没有流 亡饿死的人。改任婺源县知县,三省都向皇上写推荐书,于是通判舒州。闲居时 虽然抱病,但没有中断读书,至诚地挂念母亲年迈,担忧善良之人沦落。沈焕去 世,丞相周必大听到后说:“追想立身朝廷不能够推举贤能称扬良善,我愧对沈 叔晦,益友有三人,沈叔晦没有对不起我。” 沈焕人品高尚,而他的内心不安,不随便宽容自己,他曾经说白天从妻儿 那里观察,晚上从睡梦中卜测,两方面都没有亏心事,才可以谈到学问。他去世 后被追赠直华文阁,特赐谥号为端宪。沈焕的朋友舒璘字元质,是奉化人。舒璘 乐于教诲他人,他曾经说:“在师道尊严上,我不如沈叔晦,如果说启发后辈学 识较浅的人,那么我不敢太谦虚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