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市二中2020届高三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延边市二中2020届高三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延边二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比较文明是个新课题。之所以新,是因为我们刚开始习惯以世界为关心对象。‎ 比较文明的目的是理解文明。个体研究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无视整体的结果一定是盲人摸象。比较研究是整体下的个体与个体的比较,或个体与整体关系的钩沉。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以及从世界的维度理解中国,是出和入、间离和沉浸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关系,是螺旋上升的关系。有了“从周边看中国”,对中国的认识才会更完整,更接近真实。‎ 比较文明研究是有伦理的。有些比较无益甚或有害,伦理就是约束。比如“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比人生轨迹,没什么好比,但在创造文学形象的维度比较,不但有益而且必需。有些比较无意义,并非学术前提出了问题,而是回答不了“然后呢”这个问题。‎ 比较文明是有方法的。文明离不开人,物作为文明的见证,也很重要。物是实实在在的,罐就是罐,盆就是盆。当年瑞典人安特生在西北见到彩陶就一眼看出它和世界各地彩陶文化的联系,后来我们批判“中国文明西来说”,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彩陶西来与否和中国的正当性其实毫无关系。‎ 文明比较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制度比较属于宏观的文明比较。因为有文献,制度很容易比较,但也有缺陷,一是文献资料有太多不可信的成分。二是制度大概未必属于文明的范畴,它更像是文明的副产品,其本质是制度的制定者对受制度约束的人实践优势的工具。如今的民主制度在柏拉图那里未必多么理想,同理,当年的“君臣父子”也未必全然“反动”。‎ 微观的文明比较主要在这两个范畴:从具体的物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核心价值观念到具体的物。前者受时空约束,它是已然的,找出异同作出解释,能改变的很有限。后者则有超越时空的启发和引领意义:罗马人的沃伦杯与两千年后的中国电影《霸王别姬》同样在叙述欲望与爱的故事;静穆而伟大的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都是人类最伟大的气质与精神的外化,存在于所有不朽的艺术品之中;敦煌的鹿王本生与圣艾格尼斯杯主题都是牺牲……‎ 文明的比较,核心在于解释文明的演进,以达成文化认同与自信。有个就叫“文明”的游戏,选哪个来玩都可以,结果只和操作有关,真实的文明也是。现在讲多元,不是否认进步与落后,而是相信比之于可以弥合的差距而言,基因更重要,我们需要一个色调丰富的文明体系。‎ ‎(郭青生《比较文明的目的、伦理和方法》,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是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还是从世界的维度理解中国,比较研究都必须具有整体性。‎ B. 比较文明研究讲究伦理,是为了让比较有价值,只要比较前提正当,就能得出有益的结果。‎ C. 批判“中国文明西来说”,其积极意义是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 D. 更好地理解文明,弥合多元文明的差距,达成文化认同和自信,这是比较文明的核心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围绕着比较文明,文章依次论述了比较文明的目的、伦理、方法和意义。‎ B. 文章阐释了比较文明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并对比了微观比较的两个范畴。‎ C. 第五段的举例论证,是为了证明从制度这一范畴进行文明比较,存在着缺陷。‎ D. 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之例,说明从具体的物出发可发现相同的气质与精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对日本文明不从世界的维度去理解,就无法对它理解得更完整、更接近真实。‎ B. 由于制度比较存在文献真实性等缺陷,宏观的文明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有价值。‎ C. 比较文明的核心任务,不在于区分文明的进步与落后,而在于解释文明的演进。‎ D. 如果能恰当地进行比较文明研究,我们将能更清晰地理解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分析不合文意,比较前提正当,不一定能得出有益的结果;C项,误解文意,“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不是批判的积极意义;D项,不合文意,“弥合多元文明的差距”不是比较文明的意义。‎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D项,“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之例”属于文明比较中“从核心价值观念到具体的物”的范畴。‎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强加因果,无法推出“宏观的文明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有价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据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客观地讲,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忧。‎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 材料二:‎ 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徙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时代之重》)‎ 材料三:‎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着外在危险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多陷“内在疾患”。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80%以上,甚至有50%以上的老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住房老旧。‎ 下图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 ‎(摘编自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四:‎ 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把“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结合?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 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便利,而便利也往往是老年人群体最为期待的。通过“互联网+”把以上这些老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各种资源、服务整合到一起,老人身边只要有一个电话或手机就可以轻松享受这些资源和服务。‎ 养老服务网络等于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市场和老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进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那些被纳入养老服务网络的企业、商家在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有企业和商家哄抬服务价格,导致老年人群体消费不起的情况;二则,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老年人群体,政府应该加大养老补贴和救济的力度,以类似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享受养老服务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 ‎(摘编自苑广阔《盼“互联网+”惠及更多空巢老人》)‎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空巢老人的数字惊人,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是人口大国。‎ B. 虽然中国社会在不断进步,但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当下已成为社会难题。‎ C. 因为年老体弱,农村空巢老人要面对来自外在危险和自身疾病的双重威胁。‎ D. 把“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能使市场和老人实现共赢。‎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出现了诸如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各样的矛盾,直接造成了空巢老人问题。‎ B. 根据材料二,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诸如“医保”改革政策的落实,“空巢”之痛势必短期内可以获得有效解决。‎ C. 根据材料三中相关数据可知,空巢老人患病率非常高,所以他们的“内在疾患”是最应该引起社会关注的安全问题。‎ D. 依据材料四,经过市民政局的积极努力,南京市的空巢老人已经能够享受到便利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 ‎6. 怎样才能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落到实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A 5. C ‎ ‎6. ①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发展平衡,减少劳动力候鸟式迁徙;②推进社保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为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创造条件;③加大政府投入,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④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探索新的养老模式。‎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A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强加因果,空巢老人数字多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无因果关系。故选A。‎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A项,曲解文意,材料二中,原文表述为“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并不就是说“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等直接造成了空巢老人问题”。B项,“势必”表述绝对,“短期内”无中生有;依据材料二可以推断,空巢老人的问题要想得到“有效解决”,是会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的。D 项,张冠李戴,“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的对象目前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年群体”,而不是“空巢老人”。故选C。‎ ‎【6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怎样才能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落到实处”,注意根据材料中的句子“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徒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概括答题要点即可。‎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元轨,武德六年始王蜀,后徙吴。多材艺,高祖爱之。太宗尝问群臣曰:”朕子弟孰贤?”魏徵曰:”臣愚不尽知其能,唯吴王数与臣言,未尝不自失。”帝曰:”朕亦器之,然卿以为前代孰比?”对曰:”经学文雅,汉河间、东平①也。”帝由是遇益厚。诏纳徵女为妃。尝从猎,遇群豕,帝使射之,菩②不虚毂,豕为尽。帝抚其背曰:“尔艺过人,顾今无所施。方天下未定,得若岂不用乎?”贞观七年,为寿州刺史。高祖崩,去官,毁瘠甚,服除,遂菜食布衣终身,至忌日,辄累昼不食。十年,徙霍王,历绛、徐、定三州刺史,实封至千户。所至闭阁读书,以吏事委长史,谦慎未尝与物忤。数引见处士刘玄平,为布衣交。或问王所长于玄平答曰无长问者不解玄平曰人有短所以见长若王无所不备吾何以称之突厥寇定州,元轨令开城门,偃旗帜,虏疑,不敢入,夜遁。州人李嘉运潜结贼,诏穷诛支党,元轨以寇近且强,人心危,但杀嘉运,余无所诘,因自劾。帝喜曰:”朕固悔之。非王之明,几失定州矣。”王文操者,与贼战,败,二子凤、贤更以身蔽父,得全,二子死。县抑不为言,元轨廉知之,遣使吊祭,上其事。诏赠凤、贤朝散大夫,旌礼其闾。元轨每朝,数上疏陈得失,多所裨正,帝尊重之,有大事,常密驿咨逮。帝崩,与侍中刘齐贤同知山陵 事。元轨淹练故事,齐贤叹曰:“是非吾等及已!”尝遣国令督封租,令请贸易取赢,答曰:“汝当正吾失,反訹③吾以利邪?”不纳。越王败,徒黔州,薨。 ‎ ‎(节选自《新唐书▪李元轨传》) ‎ ‎【注】①指汉代的河间王、东平王,他们都好经学。②菩(kuò):箭尾,即射箭时搭在弓弦上的部分。 ③訹(xù):引诱,诱惑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或问王所长于玄平/答曰/无长/问者不解玄平/曰/人有短所以见/长若王/无所不备/吾何以称之/‎ B. 或问王所长于玄平/答曰/无长/问者不解/玄平曰/人有短所以见/长若王/无所不备/吾何以称之/‎ C. 或问王所长于玄平/答曰/无长/问者不解/玄平曰/人有短/所以见长/若王无所不备/吾何以称之/‎ D. 或问王所长于玄平/答曰/无长/问者不解玄平/曰/人有短/所以见长/若王无所不备/吾何以称之/‎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朕是第一人称代词,秦以前不论尊卑,皆可自称朕,秦始皇开始专用作皇帝自称。‎ B. 忌日一般指父母及其他亲属等去世的日子,忌日当天因禁忌饮酒、作乐等事,故称。‎ C. 实封是食邑制度之一,唐朝封户有虚实之别,唯加实封者,才能享有封地的租税。‎ D. 山陵既有山岳的意思,旧时也指皇帝或妃嫔、大臣的坟墓,文中指皇帝的陵墓。‎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元轨箭法高超,得到夸奖。他曾经跟随太宗皇帝外出打猎,将一群野猪全部射杀,百发百中,因此受到了皇帝的夸赞。‎ B. 李元轨精通经学,为人至孝。在魏徵看来,他的经学文才就是前代先贤也比不上;高祖去世,他离官守丧,并以终身吃素穿布衣等寄托哀悼之情。‎ C. 李元轨富于谋略,稳定局势。突厥侵犯定州,他巧设计策,令敌人不战而逃;为了稳定民心,他违背皇上旨意,只杀李嘉运一人,从而保全了定州。‎ D. 李元轨熟知典礼,不谋私利。他熟悉各种典章制度、朝廷礼仪使刘齐贤自叹不如;面对国令想用租赋经商谋利的建议,他予以拒绝。‎ ‎【答案】7. C 8. D 9. B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有人向刘玄平询问霍王的长处,刘玄平回答说:“没有长处。”询问的人感到疑惑,刘玄平说:“人因为有短处,所以才能显示出长处。至于霍王无所不能,我怎么能说出他的长处呢?”‎ ‎“问者不解”后面的“玄平”应与前句断开,与语后句相连,因为是“曰”的主语,“玄平曰”即“玄平解释说”,排除AD两项。‎ ‎“人有短所以见长”意思是“人因为有短处,所以才能显示其长处”,“人”是主语,“有”是谓语,“短”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主谓宾俱全,故断句应为“人有短/所以见长”,排除B项。‎ 分析可知,C项断句正确。‎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D项,“旧时也指皇帝或妃嫔、大臣的坟墓”说法错误,应为“山陵旧指皇帝或皇后的陵墓”,不是“妃嫔、大臣的坟墓”。‎ 故选D。‎ ‎【9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项,“在魏徵看来,他的经学文才就是前代先贤也比不上”说法错误,原文为“魏徵曰:‘臣愚不尽知其能,唯吴王数与臣言,未尝不自失。’帝曰:‘朕亦器之,然卿以为前代孰比?’对曰:‘经学文雅,汉河间、东平也。’”魏徵是说“经学文雅,汉河间、东平也”,意思是“说到经学方面的文才,可与汉代的河间王、东平王相比”,并不是选项所说“他的经学文才就是前代先贤也比不上”。‎ 故选B。‎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 ‎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 ‎ 参考译文 李元轨,武德六年始封蜀王,后改封吴王。多才多艺,深受高祖喜爱。太宗曾经问群臣说:“我的儿子兄弟中谁更贤明?”魏徵说:“臣愚昧不能全都了解他们的才能,唯有吴王多次与臣谈话,吴王每次都对自己感到不满意。”皇帝说:“朕也器重他,但你认为前代的伟人中谁能与他相比?”回答说:“说到经学方面的文才,可与汉代的河间王、东平王相比。”皇帝因此对他更加亲厚。下诏让他娶魏徵的女儿为妃子。他曾经随从皇帝狩猎,遇到一群野猪,皇帝令李元轨射击,箭不虛发,野猪全被射杀。皇帝抚摸他的背说:“你武艺过人,只是你现在无处施展。当年天下未平定之时,如果得到你这样的人才,岂能不加重用?”贞观七年,任寿州刺史。高祖去世后,自己离官,因哀痛身体消瘦得很厉害,服丧期满后,他就终身吃素食穿布衣,毎年到了忌辰日,总是数天不吃饭。十年,改封霍王,历任绛、徐、定三州刺史,享受实封达一千户。在所任官的地方,他总是闭门读书,把政事委托给长史,谦虛谨慎,未曾和外物他人相违背。多次邀请引见隐士刘玄平,成为贫贱之交。有人向刘玄平询问霍王的长处,刘玄平回答说:“没有长处。”询问的人感到疑惑,刘玄平说:“人因为有短处,所以才能显示出长处。至于霍王无所不能,我怎么能说出他的长处呢?”突厥侵犯定州,李元轨命令打开城门,收捲旗帜,贼疑心有诈,不敢入城,趁夜而逃。州人李嘉运暗中与贼人勾结,下诏全部诛杀他的同党,李元轨因为敌人强兵压境,人心不安,仅杀了李嘉运一人,其余的都不加问罪,因此主动弹劾自己。高宗高兴地说:“我本来就后悔下此诏书。如果不是霍王圣明,几乎丧失定州。”有一位名叫王文操的人,与贼人交战,失败,两个儿子王凤、王贤交替上阵掩护自己的父亲,王文操得以保全性命,但他两个儿子都战死了。县官掩盖此事没有上报,李元轨访查得知后,派使者去吊祭,并上奏了此事。下诏追赠王凤、王贤为朝散大夫,并在他们的乡里建立牌坊加以表彰。李元轨每当上朝,都要多次上疏陈说朝政得失,多有补正,因此皇帝很尊敬他,当朝廷有大事时,经常派驿马下密诏向他咨询。高宗去世后,与侍中刘齐贤一同主持修建陵墓和埋葬事务。李元轨熟悉典章礼仪,刘齐贤感叹地说:“不是我辈所能比得上的!”他曾经派国令去征收封邑的租赋,国令请求用租赋去经商谋利,他回答说:“你应当纠正我的过失,怎么能劝说我谋利呢?”没有采纳国令的意见。越王起兵失败后,李元轨被流放到黔州而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②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③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由苏轼命名。②病来,病愈之后。③黄华,菊花。‎ ‎10.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首句以轻雨将住、蝉声起鸣起兴,以蝉的“得意”烘托自己病愈后的愉悦心境;次句由“听”转“见”,心境也由愉悦转为感伤。‎ B. 诗歌颔联写自己病愈之后频频饮酒不知满足,以此自娱;梦醒后倚楼遐思,心中充满温情,与题目中的“快哉”一词相合。‎ C. 诗歌颈联从上联的忆想回到现实,倚楼所见,夕阳之下,鸦投古刹,芳草萋萋,营造出凄迷的意境,情景交融。‎ D.‎ ‎ 本诗突破常见的“起承转合”模式,将写景和抒情的内容参差穿插,跌宕回旋,用笔十分灵动;末句以景结情,含无尽之意于言外。‎ ‎11. 本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0. C 11. ①怀乡思归之愁:清蝉生逢其时其地,自然得意,而自己客居他乡,“征尘断处见归程”“故园又负黄华约”流露思乡心切之愁。‎ ‎②迟暮之憾:鸦投古刹,落日余晖,透露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憾。‎ ‎③失意之恨:蝉的得意反衬诗人的失意,“秋风发上生”含年华空迸,一事无成的失意之恨。‎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A项,“以蝉的‘得意’烘托自己病愈后的愉悦心境”错误,应为“反衬”自己的落寞,有“人不如蝉”的况味。‎ B项,“自娱”应为“自我排遣”,借酒浇愁,梦醒后应是心中充满“愁思”,同时“与‘快哉’一词相合”错。‎ D项,“末句以景结情,含无尽之意于言外”错误,末句应为“直接抒情”,不是“以景结情”。‎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颔联写诗人梦后倚楼。梦中可以千里回乡,则梦醒后愈是归思难忍。颈联是这首诗的精华,富有情韵,从忆想回到现实,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尾联即景抒情,写作者自己辜负了故乡亲友赏菊之约虽然令人伤怀,让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歌赏析:‎ ‎ 贺铸自出任徐州宝丰监一职以来,曾多次登临此亭,赋诗抒怀。这首诗便是其中的一首。‎ ‎ 诗一开首以雨后蝉鸣起兴。秋高气爽,雨过天晴,再加病愈登亭,十分畅快。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歆羡之情:蝉之踌躇满志,正是因为它既得时、又得地。言下已隐含人不如蝉的况味。二句由“听”转向“见”: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怀。平日里世事纷扰,或可抑制一时,一旦除去世务的羁绊,那潜在的意念又会立即浮现。当此病后偷闲、偶尔登临送目之际,思归之念便又油然而起。‎ ‎ 三四两句极写归思之深、之切。病后的频频把盏,不是为消渴解馋,实因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斥之又来,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这里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病前早已借酒浇愁,病中被迫停饮;仿佛欠了的债要加倍偿还,故病后愈是贪杯,愈可见病中难以消停的情状。杜甫《登高》诗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也是写以多病之身,深以停杯戒酒为恨。贺铸当时患有肺病,又滞留他乡,遭遇和杜甫相似。可见使诗人最受煎熬的是怀乡病,所饮之酒,实在是满含辛酸强咽下的苦酒。百病之中,唯心病难治。清醒时固然为其所苦,即在睡梦中也不曾解脱。这里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无数次的思乡梦。梦中可以千里回乡,则梦醒后愈是归思难忍,正如汉乐府《悲歌》所说:“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这天长日久郁积的乡愁,这梦中犹且萦绕的归思,俱化为一含情凝睇之人,呼之欲出。至此,诗人的登临之意,已神气毕现了。‎ ‎ ‎ ‎ 下两句又从忆想回到现实。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又隐隐约约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晚唐的温庭筠即多以夕照飞鸦写此情调,如“鸦背夕阳多”(《春日野行》),如“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开圣寺》)等。贺铸或有所取法。天色向暮,自然界的飞禽均有所托,而人的归宿却不知在何处。暮霭之中,唯见远去的道路渐渐隐没在一片凄迷的草色之中。第六句系从白居易的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中化出,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用行道上“更行更远还生”的草色喻示思念之殷切;不同之处则是白居易着眼于枯而复荣的春草,借喻别情之“满”、之盛;贺铸这里写的却是荣而复枯的秋草,其中暗寓失意之恨。诗人于怀乡思乡之中,又寄托了自己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遂使全诗的思致更见深入、意蕴更见丰厚。‎ ‎ 一年一度的秋风,最能动人归兴,诗人此时滞留他乡,无计归去。眼见得梦想成空,徒然催人早生华发而已。“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生新奇警,不落陈腐。唐代李贺诗说:“秋野明,秋风白。”秋风和白色始相钩连,至苏轼又用“霜风”形容须发皆白,如“白头萧散满霜风”、“白须萧散满霜风”等。贺铸点化成句,自铸新词。这里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因此这一新奇的用语,也便暗示着作者凄冷的情怀。贺铸多病早衰,又因喜谈世事,每忤权贵,屡受排抑,悒郁难平。他在徐州任上曾多次吐露了这种幽冷不平的情怀,如“我已困摧辱,壮心如湿灰”(《寄杜仲观》)、“三年官局冷如水,炙手权门我未能”(《留别张白雪谋父》),这些都可作为这首诗的注脚。‎ 这首诗在章法结构上颇具匠心。诗中写景和抒情的内容参差穿插,跌宕回旋,用笔极为灵动。如首三句用写景起兴之后,颔联忽然宕开去作一追叙,紧接着又用“梦后倚楼”一笔挽回。颈联再次写景,因为前几句已提供了一定的心理背景,故这里的景都具有了以物象作比喻的性质。末两句直抒胸臆,立一篇之警策。全诗以得意的蝉鸣兴起,又以作者落寞感伤的情怀作结,在鲜明的比照中突出了诗人既不得其时,又不得其所的深沉感概。《四库总目提要》称贺铸诗“工致修洁,时有逸气”,由此可见一斑。‎ ‎(三)名篇名句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揭示出士大夫耻于相师的原因。这些士大夫认为师生之间年龄和学问都相近,如果从师,就会处于“___________ , __________”的尴尬境地。‎ ‎(2)荀子在《劝学》中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3)《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关于“学”与“思”在荀子《劝学》中也有论述:“__________ , _________”。‎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 ,‎ ‎ ___________”在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句收束上阕的写景,下句引起下阕的怀古、议论抒情。‎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 , ___________”两句极有气势地写出当年刘裕北伐时的豪迈与功业,与下文刘义隆地仓皇败北形成鲜明对比。‎ ‎【答案】 (1). 位卑则足羞 (2). 官盛则近谀 (3). 君子生非异也 (4). 善假于物也 (5). 吾尝终日而思矣 (6).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 江山如画 (8). 一时多少豪杰 (9). 金戈铁马 (10). 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羞、谀、臾、戈。‎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 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 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C. 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 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14.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 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 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诗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 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 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答案】13. A 14. C 15. D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天衣无缝:比喻诗文等没有破绽。此处应填评价性的成语,应选“行云流水”。第二处,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不用怎么思考。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走动。语境中是字帖中字没有做作之态,应选“信手拈来”。第三处,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用典毫无斧凿痕迹;也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语境中说整幅书法作品给人的感觉,选用“浑然天成”。第四处,悠然自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语境中说《兰亭集序》全篇内容的特点,应选“悠然自得”。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结合语境,从逻辑关系上看,括号中的内容与上文应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因此”才表示因果,排除AB;再从上下文逻辑照应看,上文说“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下文说“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可见应先说“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排除D。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找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通读划线句子和上下文,首先划线句子缺少主语,应该有指代词指代上文的“情感抒发”,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根据横线所在的前句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说的是内容,后文应该紧接 “内容中鲜明可感”,排除B。故选D。‎ ‎16.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参加校庆并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俞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作学问。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答案】(1)“光临”改为“回到”‎ ‎(2)“至今健在”删去,或改为“精神矍铄”‎ ‎(3)“高足”改为“学生”‎ ‎(4)“欣慰”改“高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材料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光临母校”中,“光临”一词不当,这是个敬词,用于别人。可改为“回到”。“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中,“至今健在”意思是现在还活着,很不礼貌,说这话没素质没教养,删去,或改为“精神矍铄”。“我们几个高足”中,“高足”是赞扬别人的弟子本领高强,用作敬辞改,这里说自己,不当,可为“学生”。“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中,“欣慰”是内心满意并感到宽慰,通常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此处可改为“高兴”。‎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内容(词语、句子、段落和整体和谐)、场合(时间、地点、氛围),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 四、写作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猫因钓鱼时不专心而落得两手空空,后来改正了错误。有一天它又在河边钓鱼,每当钓到一条大鱼时,它就把鱼扔回河里,钓到小鱼时就留下来。一位过路人看到这个情况很奇怪,就问它:“为什么不要大鱼,只要小鱼呢?”不料小猫回答说:“因为我家只有一口小锅,没有大锅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学会变通 通向成功的路,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当在前进时遇到阻碍,就需要我们学会变通 ,克服困难。‎ 当我们遇到阻碍、困难时,总会想用一种旧的方式尝试克服困难,但我们却没有发现这种旧方法已经不再适用,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变通,改变自己原来的方法,克服苦难,走向成功。‎ 学会变通,可以让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会有新的创造,没有什么可用一成不变来应对变化的世界,就连在过去几年中,一直综合实力强硬的柯达公司近来也因为他们的不变通,而遭遇到经济困难,面临破产的危机。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中,马云认识到只是平庸的做一名老师并不会多么的出人头地,所以他选择了变通,最终成为了著名的阿里巴巴公司的总裁。所以,与其相柯达公司那样再不变通的路上做到最好,也不如像马云那样学会变通,我们为什么不去变通,让变通引领我们走向一条更加宽阔光明的成功之路呢?变通更有理由我们的成功,实现我们的自身价值!‎ 学会变通,我们就要合理的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世上没有两个人的经历是独一无二的,世上没有两个人在相同的境遇中,所以我们就要针对自己所处的环境,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利于自已发展的变通。就像是鲁迅,处在中国危机之际,他清楚的认出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医生并不能医治好当时的中国, 而通过文学作品可以影响人们的内心世界,改变中国的命运。所以他选择了变通,弃医从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让自己活的更有价值。所以学会变通,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变通找到更好的适台自己的发展途径。‎ 当然,学会变通不是在遇 到任何困难时都要变通, 他不是让我们选择逃避困难的途径,而是在我们遇到困难后积极面对却还是无法解决时的一种帮助措施。所以学会变通应是在我们积极的对待困难之后在通过变通让困难变得易于克服。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任何事物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变化,如果我们不学会变通,就会被这飞速的时代所抛弃。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子。就要学会变通。‎ 学会变通,在我们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现在起,学会变通!‎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与立意:‎ 此题为寓言类材料作文,寓言故事十分简单,其中有两个切入角度,一是路人,二是小猫,两个对象中小猫是主要对象,从小猫的角度来分析,小猫只要小鱼不要大鱼的原因在于他的回答当中,那就是自己家只有小锅,没有大锅,由此可以从肯定的角度立意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也可以从否定的角度立意,小猫因为自已家只有小锅,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能煮小鱼, 殊不知,大鱼可以切成小块,由此可以立意为“要学会变通”。‎ 从路人的角度来分析:‎ ‎ 从“回答很荒谬”的角度思考:小猫思维僵化,不知变通,由此可以得出“变则通”“改变是一种智慧”“要跳出思维的误区”等;小猫因受视野的限制,墨守成规,所以“做人做事要有大格局,宽视野”“格局决定结局”。‎ ‎ 从“回答有道理”的角度思考:“要量力而行”“给自己正确定位”“莫让欲望伤害自我”“告别贪婪”“正确看待欲望”“认清诱惑”“合适即为美”“要适度、要适可而止”“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幸福在于满足”“知足常乐”“正确看待得失、有得就有失”。‎ 素材准备:‎ 选文一:要学会变通 ‎ 在我们生活的道路上,时常会有山重水复的困境将你阻隔,此时,若拘泥于日复一日的习惯或黯然地选择放弃失败而去,则不如展开视野,换一个角度,走上另一条属于你的康庄大路。‎ ‎ 此路,亦为变通之路。‎ ‎ 如果,从树上爬下的第一只古猿还守着原来的旧习,不懂变通,栖居于树上,那直立行走的人类便不会存在了。正是因为他懂得了变通、改换,发现行走于地上也许更适合生存,才有了荫庇后代的进化和开放。‎ ‎ 如果,郑渊洁不把“童话大王”一刊创办,还是走原来投稿拿稿费的老路子的话,那么,一位伟大的童话大师也许就会被埋没于一本小小的刊物中了。正是因为他懂得了变通、改换,发现自己创办一本刊物的优势和妙处,才得以于中国文坛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 如果,美国华人李政道,面对自己在实验物理学中几乎完全是“真空”的“成就”,还是继续固步自封,拘泥于现状的话,那么,他就不会在物理研究上真正有所建树。正是因为他痛定思痛,变通为策,改学理论物理,才得以让诺贝尔这一伟大的光环投向了他的怀抱。‎ ‎ 如果,没有莫奈的变通,一改油画的写实描绘而使用抽象的画风,所谓的印象画派便不会映入我们的眼帘;如果没有班超的投笔从戎,他便只会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小书吏,而永远也不会成为功名传千秋的杰出将领。‎ ‎ 种种事实都说明一个道理,有时,当你的成功之路受阻时,换一种方式或角度,重新出发,你也许会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成功的喜悦。‎ 是啊,人的思维会变,当你于那些“老路子”前停驻不前时,便总是会鲜有成功,如此,请记住这句名言:“上帝把你的门关上时,也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选文二:要学会变通 ‎ 我在夜空下欣赏着明月。起初,它还只是一片月芽,显得十分纤细,好像细柳上刚抽出的新芽;待乌云稍稍退去,“犹抱琵琶半遮面”想必就是形容它的了;乌云全部隐去时,我才领悟到李白“举头望明月”的思想之情,苏轼“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  我就思考着:为什么同是明月,却给人不一样的美感?我得到的最后好答案就是月亮会变幻。人也应该一样,当然,人应该是变通。‎ ‎  那有人说:“我工资不够吃喝,我要变通,去抢好了。”这时我就要笑话、教育他们。因为他们还不理解变通的含义。变通和生物变异类似。变异使生物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好适应生存环境。同样的道理,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打破了原有的根深蒂固的模式而取用新方法的行为就可以说是变通。那“去抢”为什么不算变通?还是继续说变异吧。生物的变异也是在一定原则下进行的。老鼠不会变异成兔子,飞鸟不会变异成游鱼。那变通也有原则,比如说社会道德、实事求是。凡是违背了原则的,就算不上变通。‎ ‎  学会了变通,总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我看电视古装剧时,一个军队了混有内奸。虽然知道有,却不知道是谁。一个一个查必定会打草惊蛇,甚至被反咬一口。那怎么办?此时,就要学会变通。为什么要查出内奸,让他自己露出马脚不是更好吗?于是就传递一些假的情报,那不就是守株待兔吗?类似这样的事还有许多,还有几个非常出名的,如围魏救赵、声东击西。这都是变通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  学会变通,离成功就更进一步。俗语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就告诉我们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一条道行不通时,要学会变通,通过其他方式走向成功。深入挖掘一下,就是说:会变通的人不会不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成功。打个比方,一个数学图形里,要你求一条线段的长。不会不通的人就只是死死抠住一条线段。而会变通的人,他会把它放到相似形里、全等形里,还可以把它放到正方形里、圆形里。这样就多了成功的机会,也就离成功更近一步。‎ 学会变通可不是件容易事。学会变通要有特殊的勇敢。要放弃或改变原来根深蒂固的想法,而去尝试一个尚无把握的揣测,没有特殊的勇敢,是做不到的。那说说苏联的赫鲁晓夫。他确实勇敢:大胆的进行改革,推行玉米运动。可为什么这却成为苏联解体的开始?这就告诉我们,没有理智的头脑也是学不会真正的变通的。只有拥有理智的头脑,才能做出理智的变通,而不是盲目的改变。‎ 行文结构:‎ 此类寓言类作文,要先从多角度的立意中确定一种,给文章拟一个明确的标题。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题,也可以根据立意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论证部分要善于运用论据,要把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相结合。论证采用并列式或层进式结构。论证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最后,给文章设计一个有意义的结尾。‎ ‎【点睛】寓言是将生活哲理寄托在一个假想的、具体形象的、 具有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寓言主题的表现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把较深刻的道理寓于简短的故事当中。它主要具有三个特点即:隐喻性,借用虚构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说明道理;多义性,因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对于同一个事物,往往见仁见智;哲理性,寓言在于讽喻、劝戒、启迪人们,寄予深刻道理。‎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