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小说标题的鉴赏教案
【题文】 从近几年高考的题目看,小说是各省市考核的重点,但总体上看这类文体的阅读得分率不高,不少考生见到小说阅读题就心里没底,实际小说阅读也有一定的方法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小说阅读题的解答还是很有帮助的。 标题对于一篇小说,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小说标题的深层含义该如何解读?从哪几个角度鉴赏标题? 一、考点解读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对标题的鉴赏,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同时还要注意关注标题的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等。 【常见设问方式】 (1)小说以“××”为题,有什么寓意? (2)小说的标题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认识。 (3)小说为什么拟题为××? (4)小说题目能不能换为××?请陈述你的看法。 二、标题鉴赏的方法 (一)标题鉴赏要关注两方面: 1.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 2.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 特别关注: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 如《祝福》: 一、标题本身:鲁镇年终习俗 二、标题与文本:情节围绕“祝福”开展;祥林嫂的形象在“祝福”事件中塑造;暗含对比,增强悲剧色彩,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揭示了封建迷信与封建礼教的罪恶。 (二)鉴赏标题时的思考角度 1.从环境角度来看: 看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从文章情节来看: 是否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 3.从人物角度看: 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4.从文章主题来看: 是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是否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是否深化、揭示了主题;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掌握答题步骤,规范组织答案。 1.理解标题含义的题目: 一般是先答标题的具体意思,表层义,其次答标题的深层意、象征意等。 2.标题的作用题目: 从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四个角度结合文本内容分条作答。 3.探究标题意蕴的题目: (1)表明自己的观点 (2)结合文本或社会现实来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 (3)注意自圆其说。 三、典例剖析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渡 船 王 往 渡船是水上的邮票。 涟河的东岸是牲畜市场,一个叫红蜻蜓的寡妇在东岸的渡口开了个小卖部。她在大堤上用木头搭了个小屋子,外间摆货,里间摆张小床。 红蜻蜓的小卖部前有一个水缸。有人要喝水,红蜻蜓就一指小卖部前的水缸。水缸里的水总是满的,是红蜻蜓一担一担从涟河挑上来的,碧清碧清的。 红蜻蜓每天起得很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去涟河里挑水,把水缸挑满了,她就站在窗前,朝对岸看。她看着小谭先生走上大堤,小小的影子轻快地掠过一棵棵树,大树,小树,槐花,桃花。小谭先生朝渡口走来,河风吹起他的衣角,显得他很清瘦也很利落。小谭先生走上渡船时,红蜻蜓的心会紧张,有时是因为浪太大,船晃得厉害;有时是因为小谭先生的目光朝着她的窗口。小谭先生下了渡船,上了坡,一步一步走上来,红蜻蜓就笑微微的,好像小谭先生是奔她而来的。但是,很快她又失望了,小谭先生从她的小屋前经过,从来不多看一下她的小屋。她又转到另一个窗口,这下她只看到小谭先生的后背。她想小谭先生要是回头看一下多好,但是他从来没回过头。 小谭先生是河西人,在河东的学校做民办教师。红蜻蜓出嫁前,有个好姐妹给她和小谭先生牵过线。当时,见面的地点就是渡口。两个人都喜欢对方,但是,因家人的反对,没有成亲。后来,红蜻蜓就结婚了,小谭先生一直单身着。 那天,临散集时,红蜻蜓看见小谭先生牵着一头才成年的水牛往渡口走。红蜻蜓想:小谭先生不教书了? 下一个逢集日,红蜻蜓又看见了小谭先生。红蜻蜓问他:“你不教书了,老来集里?”小谭先生说:“教呢,把牛牵来卖了。”红蜻蜓还想和他说说话,小谭先生已走了。 红蜻蜓感觉小谭先生瘦多了,头发也乱了,走路有些跌跌撞撞的。红蜻蜓想,刚买的牛又牵来卖,肯定是做贩牛的生意了,又教书又贩牛,真是难为他了。 一天晚上,红蜻蜓正要睡觉时,听见敲门声。 拉开门,小谭先生一头就撞进来了。 原来,小谭先生上回牵的牛让涟城北一个老头儿买后,回去没两天就死了,媳妇和儿子一抱怨,老头儿喝药自尽了。 红蜻蜓一惊,说:“哪能这么巧?不会是你卖的那头牛。” 小谭先生说:“肯定是的,我那头牛一买回去就不吃草,我叫来兽医,兽医说是水肿病,一时治不好,怕是没几天就会不行了,我一吓就卖了。这些天,我难受,又不敢说出来。” 红蜻蜓给他倒了一碗水,说:“你喝口水,慢慢说。” 小谭先生喝了一口水,还是难受:“我想死,我没有说话的人。” 红蜻蜓说:“看你说的,我不是在和你说话吗?” 小谭先生点点头,又摇摇头,泪珠掉了下来:“我跟你说了也没用,我只想死。” 红蜻蜓一惊,不知怎么安慰他了。 第二天,红蜻蜓没见小谭先生从渡船上过来。红蜻蜓急了,一打听,说小谭先生请了病假。红蜻蜓这下慌了,她知道小谭先生为什么病了,可又没主意。 红蜻蜓想来想去,想到常常给人治些邪病的肖奶奶。红蜻蜓就去找肖奶奶了。 红蜻蜓对肖奶奶说:“要是有人做错了事,心里后悔,得了病,怎么办?” 肖奶奶说:“叫他去佛祖那儿烧个香,认个错。人身上的衣裳要是脏了,洗干净了穿着才舒坦,人做错了事就像衣裳脏了一样,要把灰洗了,到佛祖那儿认错就和洗灰一样,灰洗了,心里就好了。” 红蜻蜓点着头,心里亮起来了。 红蜻蜓到了小谭先生家,就见他家还是三间老式的小瓦房,低低的檐口长满了青草。他家的邻居有楼房有平房,又新又美,气派得很。 小谭先生的老妈妈一边带着红蜻蜓走向儿子床头,一边叹道:“这孩子,又教书,又种地,累呀!” 小谭先生一见红蜻蜓就坐起来了。 红蜻蜓说:“我来,是叫你明天和我去能仁寺,我们给佛祖烧个香,说说心里话,好不好?” 小谭先生说:“好,我听你的。” 红蜻蜓心里一阵暖和,他知道自己是为什么来看他的! 坐了一会儿,小谭先生又说:“你来了,我感觉有些好了。” 红蜻蜓就笑了:“瞎说的吧?我又不是佛祖。” 红蜻蜓回到船上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船慢慢地向前走着,她看见自己的影子,像一座小小的佛塔,跟着渡船走。 (有删改) 小说的标题是“渡船”,但也有人认为以“红蜻蜓”为标题更好。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思想意蕴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探究小说标题的优劣,允许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行。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持之有据”,即摆出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探究一个标题的优劣,要将其放在文本之中,从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的角度,认真分析。这里宜从标题在环境中的作用,标题在故事情节方面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表现主旨方面的作用四个角度角度进行探究。 【参考答案】 示例一:“渡船”这个标题好。从故事发生的环境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从故事发生的情节来看,两个人在“渡口”相识,红蜻蜓在“渡船”附近生活,小谭先生每天坐“渡船”来往于河东河西。“渡船”是红蜻蜓与小谭先生故事的见证者,同时“渡船”也是作者叙述故事的线索之一。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红蜻蜓对小谭先生,由爱慕到助其净化灵魂,都是与“渡船”有关。从主题表达的角度看,小说的主题不在于表现“爱情”,而在于表现将“爱”升华为“善”,由此看来“渡船”是具有双重意义的,其实,红蜻蜓是一条灵魂的“渡船”,将小谭先生从“自私的泥潭”里,“渡”到“善”境。 另外,从标题本身看,“红蜻蜓”还是一个很有色彩、动感的标题,也为小说增添了一些灵动的气息,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三:“小谭先生”这个标题好。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看,小谭先生的活动牵引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谭先生“卖牛”,引发其“生病”,才有红蜻蜓的“探视”等情节,因此小谭先生才是作者组织情节的关键。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小谭先生才是小说的核心人物,是他吸引了红蜻蜓的目光,是他完成由“自私”到“向善”的转变,从而释除了心灵的重负,而红蜻蜓只是他转变的外因。从主题表达的角度看,涤除自私、向善修德,这是小说的核心思想,而这个核心思想集中地体现在小谭先生这个人物的活动当中,因此,他是作者表达思想的核心人物。 【学以致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孤城 非鱼 浓雾锁城。不过才十几分钟,这座小城便成了孤城。 警察封锁了高速路、公路。雾太大了。得到警察封锁道路的消息,李生慌了。 他觉得害怕,好像自己一个人被扔在小城里,孤独无助。尽管他知道周围都是人,但这些人不是他的亲人。他的亲人在城外,在距离小城二十五公里的乡下,那里鸡鸭成群,小桥流水,李生迫切地想要回到那里,回到亲人的身边,那样才踏实。 李生跑下楼,掏出钥匙准备开车,想到警察已经封了路,又沮丧地收回钥匙。他只有走着回家了,警察总不至于连人都拦截吧。 浓雾遮蔽了周围所有的东西,除了身旁四五米的范围,其它什么也看不到。李生停下来,可以听到有高跟鞋叮叮叮敲击路面,有人在说话,隐约有人影影绰绰晃动.有人匆忙从他身边跑过,嘴里嘟嘟囔囔说着什么,一个人在身后喊着那人的名字,那人答应一声,没有回头。偶尔有一束黄的光缓慢地闪过,远远有滴滴的喇叭声。 李生心慌得厉害。他想看到熟悉的人,看到熙攘的汽车,想跟人说话,说什么都行。 过了一个路口,又过了一个路口,雾似乎越来越浓,像牛奶漫天倾泻,抹也抹不开。 李生掏出手机,试图找出一个人跟他聊天,很奇怪,显示有信号,手机就是打不出去。他一遍一遍地拨手机里存储的每一个号码,不管谁。110、120、119,甚至114,他都拨了,一个也拨不出去。 李生加快了步伐。总会走出去吧。越这样想,却似乎越陷入了迷宫,好像一直在原地打转。像被人施了魔法,所有的东西都消失在浓雾里,轻飘飘地,就没了。 突然,一条黑色的小腊肠狗从身边跑过,李生欣喜若狂,可爱的小狗,尽管它不会说话,但也是个伴。李生紧跟着脚步轻盈的小腊肠,生怕跟丢了。 小腊肠似乎明白李生的心思,它的脚步慢下来,李生可以很轻松地与它并行。李生默默地说:小狗,谢谢你。 也许是觉得没意思,和李生一起跑了一会儿,小狗叫了几声,突然往斜刺里窜过去,李生喊“站住”,但无济于事。少顷,他听到了两只狗的叫声,小腊肠找到了它的伙伴。 真是悲哀啊。 走,赶紧走。赶紧离开这座可怕的孤城。 终于,到达出城的路口了。警察背着手站成一排,如果不是身上米黄的荧光背心,李生根本看不到他们。 他跑过去,想从警察中间穿过。可他们站得实在太密,李生又太胖了,根本穿不过去。李生说:警察同志,请让我过去。这些威严的警察居然没有一个人搭理他。李生拉拉他们其中一个的衣服:求求你,让我过去,我要看我爸看我妈我妹看姬小凡。还是没人搭理他,好像他面对的是一排水泥砌的警察。 李生哭喊起来,他的恐惧已经蕴集到了顶点,一下爆发出来,孩子一样大声地哭,绝望地喊。但那些警察依然无动于衷。 喊过哭过,李生的心稍稍安定了些。既然哭喊没用,就要想别的办法,必须尽快离开这里,离开这座浓雾紧锁的孤城。时间一点一点过去,李生想破了脑袋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他只能盯着那些米黄的背心,连成一条线的黄背心,从那里感觉到一点温暖的气息。 过去的日子,排山倒海一样来到李生眼前,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和妹妹在一起,和姬小凡在一起,快乐得到处都是和煦的阳光,多好啊。可现在,除了雾什么也没有。 就在李生一屁股坐到地上,丧失一切信心的时候,天居然一下放晴了。浓雾像缕缕的丝帛一样被轻轻抽走,霎时,阳光遍地。 他恍惚地站起来,看看前方,一条宽阔的道路,通往他家乡的路,路上全是等待进城的人和车。看看身后,一座座美丽的大楼高高挺立,楼上的招牌清晰可见。 一切就像梦一样。 一个小警察过来对他说:走吧,现在可以走了。 去哪儿? 你不是要回家吗? 我回去干嘛?又没事,我上个月刚回去过。 可是,你刚才哭着喊着说要回去的。 我现在又不想了。 李生转身向回走,一座大楼的十一楼上,有他打开的电脑,没干完的工作。 (选自2012年第5期《小小说》,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准备回家的李生被警察封路的消息吓慌了,他更加迫切地想回到家乡亲人身边,那样心里才踏实,所以就匆匆上路了。 B.作者用词极其精妙,如“被扔在小城里”里的“扔”字和“陷入了迷宫”里的“陷”字,都极富表现力,写出了李生强烈的孤独感和恐慌心理。 C.李生的手机打不出去,充分说明在浓雾锁城之时,所有的人也像他一样,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却又回不去。 D.作者写到一条黑色小腊肠狗时,用到了先扬后抑的手法,李生开始从小狗那里得到了些许安慰却很快被小狗抛弃,最终仍是孤独一人。 E.文中提到了李生的爸妈妹妹和姬小凡,他们是李生的精神寄托,尤其在这样的大雾天,只有他们才能让惊慌失措的李生感到踏实。 2.“孤城”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孤城”内涵的理解。 3.作者在小说中多次写到浓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你结合全文的内容简要地回答。 4.当大雾锁城时,李生拼命要出城回家,雾散之后又不想回家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矛盾的心理历程。请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一下李生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C 2.标题“孤城”,一语双关。①表面上指一座被大雾封锁,交通中断(出城的道路被封锁)的城市。②暗指主人公自己就是一座孤城:处境上,作为外来的农村人孤独地在城市里打拼;心理上,在这个城市,与亲人隔绝,没有朋友,没有可以交流的对象,内心倍感孤独。(意近即可,酌情给分。) 3.①交代了故事产生的背景和原因。②烘托了人物紧张、慌乱的心理。③象征着人在城市里的迷失。④是雾让李生强烈地感受到与亲人的阻隔。⑤线索作用,串联故事情节,设置人物活动背景。(答出两点即可,意近即可,酌情给分。) 想、事业的追求。④李生认为,只要能时常回家乡看看,知道家乡的亲人平安健康,这就够了。⑤现实中,许多人常常不得不像李生一样为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学业或事业而离开家乡和亲人,坚持着孤独地在城市里打拼。乡村温情与事业追求,亲友情感与城市孤独,由此产生了复杂而现实的矛盾心理。(意近即可,酌情给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