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全国)(21)
2018届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教案(全国) 文言实词“推断7法” 1.字形推断法 汉字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知字的意义。如“樯橹”一词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构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2.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上面题目中“为益敬也”的“益”,联系成语“精益求精”可推断为“更加”。 3.联想推断法 很多实词的意义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因此,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推断试题中的实词含义。如上文第2段中“非以服致诸侯也”中的“致”,联系教材《过秦论》中的“以致天下之士”,推断其意义为“招纳,招致”。 4.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也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如上文第2段中“土事不文”的“文”在句中作谓语,应为动词,意思是“绘上文饰”。 5.语境推断法 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这是最主要的推断方法。如上文第2段“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的“说”借助语境(句内语境)可推断为“高兴”的意思。试想,君主衣服节俭(懂得爱民)老百姓能不高兴吗? 6.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如上文第2段中“土事不文,木事不镂”中的“镂”为动词,“文”也应是动词。 7.通假推断法 当遇到一个句子中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如上文第2段中“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的“说”,通“悦”,意思是“高兴”。 2016·山东高考真题尝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说:同“悦”,高兴 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文:花纹 C.下之疾其上甚矣 疾:痛恨 D.宗君而处身 宗:尊崇 解析:选B 文:名词活用为动词,绘上纹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B. C. D. 解析:选D D项,连词,表转折,但、却。A项,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或许”“大概”/代词,他们;B项,介词,对于/介词,从;C项,介词,拿、用/表目的连词,来。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解析:选A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可根据标志词或句式等断句。画线句子中“冠足以修敬”“衣足以掩形御寒”结构相似,“不务其饰”“不务其美”结构相同,“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结构相同,据此即可正确断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解析:选B 本题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理解错误。原文中“不法其制”的意思是“不效法他们服饰宫室的形制”,而非“制度”。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4分) 译文: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3分) 译文: (3)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3分)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其”,代词,他们;“为”,搭建,建造;“以”,连词,为了。(2)“乃”,副词,却;“致”,使动用法,使……归附;“过”,错误。(3)“是”,这样;“虽然”,虽然这样;“独”,难道。 答案:(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3)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贤之王的衣服,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大概会来归附吗?”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代圣贤之王的节俭就可以;效法圣贤之王穿的衣服,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代的明君穿不同的衣服而都能统一天下,不是凭借衣服招致诸侯。诚心地爱护人民,坚决地推行善事,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德行而归向他们的道义,如果他们的衣服节俭人民大众也会喜欢他们。帽子足够用来培养恭敬,不必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不必致力于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的装饰不要精雕细刻。古代曾有居住在用柴薪搭建巢穴(的君王)不厌恶人,只施惠而不向百姓索取,天下人不朝拜他们的宫室,而是共同归附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庄重恭敬。衣服的轻重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因此明堂的形制是,(只求)地下的潮湿,不能上来;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绘上纹饰,木建筑物不加镂刻,这是向百姓显示懂得节俭。等到他们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超过足以培养恭敬的限度,宫室的华美已超过避开潮湿的限度,使用人力太多,使用钱财非常浪费,这是与民结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代圣王的服饰,不效法他们的形制,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未必能治理好,或许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而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如果按照我的想法,恐怕国家危险,而您也不得安宁呀。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藁邑作为食邑。晏子谢绝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已经疲困了;又喜欢游乐玩赏器物,刻意打扮宫中女子,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的死亡很近了。使民力疲困,使民财用尽,使民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统治者了!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 景公说:“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晏子说:“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国君而后自身,安定国家后才安居自己的家,尊重国君而后安处自身,为什么说偏偏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呢!” 景公说:“这样那么我用什么封赏你呢?” 晏子回答说:“君王让渔业盐业进入商品市场,对集市只盘查而不征税;对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赋税;减轻刑罚,犯死罪的改为判刑,该判刑的改为罚款,该罚款的就免了。如果这三条(实行了),就是对我的赏赐,也是君王的利益所在。” 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 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了以后,派人去问大国,大国的君主说:“齐国安定了。”派人去问小国,小国的君主说:“齐国不会欺凌我们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