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测试(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测试(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下)高考模拟测试卷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的价值之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能够满足时代需要的程度。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文化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只能立足于当代中国去甄别并择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摒弃那些不能与时俱进的消极成分。这应该成为衡量一切文化遗产的基本坐标。偏离了它,我们就有可能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淖,要么“食古不化”,要么“喝祖骂宗”。对传统文化采取原教旨主义态度,也是不符合历史辩证法的。这种复古读经的做法,抹杀了当代人类生存方式的新特点,难以适应新的文化需要。同时,对于历史上的中国,我们更不能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但也应看到,今天的中国毕竟是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经历了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的重构,经历了近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激荡,经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能在本来意义上被复制和再现。‎ 中国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适应时代发展,从而显示出它的当代价值。传统文化如何才能“活”起来,活在当代人的观念和生活实践中,而不是仅仅存在于典籍、文物古董和博物馆中?传统文化只有在不断回应时代的挑战、质询和诉求中才能真正得以弘扬光大。所以,它只能“活”在不断的损益中,这恰恰是一种文化的常态。不然的话,传统文化就有可能沦为现代新儒家所焦虑的“木乃伊”或死古董。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创造和创新,才能实现有活力的传承。‎ - 28 -‎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我们应采取“神似”而非“形似”的态度。譬如中国传统社会提倡的“二十四孝”,今天的人们既不可能也不应该拘泥于模仿它所描述的具体情形,而是借鉴和继承“二十四孝”所体现出来的孝道精神。不然的话,就难免走向“愚忠愚孝”之类的愚昧。冯友兰当年所提出的“抽象继承法”,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包含着这层用心的。道德的具体表征会随着不同民族、不同时代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具体形态;但道德之为道德的那个“理”,却能纵贯古今中外、超越时空限囿。‎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当代中国人重新发现文化上的自我提供内在依据。在现代化的狂飙突进中,我们很容易在文化上陷入自我迷失,从而找不到“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又到何处去”的答案。不解决这个前提性问题,就无法真正回应“谁的现代化”“为谁的现代化”之类的根本性问题。重新找回现代人的自己,重建现代人的自我,就不能不进行一番文化上的“寻根”,重新接续我们同传统文化之间脐带般的关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能够提供启迪。当代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这意味着人类必须调整自身同自然的关系。在工业文明中,人类对自然的占有,乃是引发生态失衡和环境危机、使人类生存陷入困境的深刻文化原因。它所孕育的现代技术取代了古典技术。古典技术所体现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而现代技术所体现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克天”。摆脱现代技术带来的危机,唯一可能的出路,从文化上说,在于恢复技术的古典品格,即“天人合一”的智慧。正是在这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显示出它的积极意义。‎ ‎(何中华《在创造创新中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传统文化采取相对主义态度,就有可能不甄别、不择取、不摒弃地对待传统文化。‎ B. 对传统文化采取原教旨主义态度的做法,是不顾当代人类生存方式新特点的复古读经。‎ C. 对传统文化既不能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也不能无视历史的变化而机械地复制和再现。‎ D. 传统道德的表征多种多样,其“理”却亘古不变,对此我们要“神”“形”兼备地继承。‎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有立有破,既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又批判了三种错误做法。‎ B. 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来说理,论证了传统文化只有通过转化和创新,才能适应时代。‎ C. 第三段以“二十四孝”为例论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要用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 D. 最后两段,分别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在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28 -‎ A. 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传统文化不可能在本来意义上被复制,而应与时俱进地弘扬其优秀成分和正能量。‎ B. 传统文化不能存在于典籍、文物古董和博物馆中,而应在回应时代的挑战、质询和诉求中创造和创新。‎ C. 人们如果拘泥于传统文化具体形式上的模仿,就会走向“愚忠愚孝”,传统文化也会变成“木乃伊”。‎ D. 现代技术恶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得现代人无法真正回应“谁的现代化”“为谁的现代化”之类的问题。‎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对此我们要‘神’‘形’兼备地继承”曲解文意。据原文第三段“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我们应采取‘神似’而非‘形似’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神”,而不是“神”“形”兼备。‎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议论文论证就是用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梳理清楚论证思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最后对选项进行仔细解读,明辨正误,把每一个选项和文章中对应句子进行比对,结合选项加以分析,找出错误选项及错误的地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错在“要用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这个地方,文章其实论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我们应采取“神似”而非“形似”的态度,而引用冯友兰的观点只是作为佐证,并不是“要用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 故选C。‎ ‎【3题详解】‎ - 28 -‎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B项,“传统文化不能存在于典籍、文物古董和博物馆中”的说法错误,表述绝对化。原文第二段是“而不是仅仅存在于典籍、文物古董和博物馆中”。‎ C项,以偏概全。原文中走向“愚忠愚孝”是针对“二十四孝”而言的,并非是说所有从形式上模仿传统文化的结果。‎ D项,强加因果。据原文最后两段可知,“使得”前后并不存在这种因果关系,即“现代技术恶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现代人无法真正回应“谁的现代化”“为谁的现代化”之类的问题的原因。‎ 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的做题技巧:完成论述类文本要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网:李总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网的采访。有评论者称,文化是建筑的脊梁,它体现设计者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不知道您的建筑思想或者说设计理念主要受到哪些文化的影响呢?‎ 李兴钢【注】‎ - 28 -‎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建筑是文明的承载者和文化的表达者。我的设计理念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叫“胜景几何”。“几何”赋予建筑简明的秩序和捕获胜景的界面,体现人工性与物质性。“胜景”是被人工界面不断诱导而呈现于人的深远之景,体现自然性与精神性。建筑是人工的,但人工的建筑跟它身处的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这是来自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我们的先人把它叫做“天人合一”,实际上说的就是一种生活的状态和理想。这种文化特色会在中国人建造城市、住宅,宫殿、庙宇,甚至园林、村落,所有这些人工的营造中反映出来,非常强调人造的建筑物跟自然环境的互动。‎ 中国网:2002年的时候,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和瑞士的德梅隆事务所联手完成了北京奥运场馆“鸟巢”的竞标方案,当时您作为中方代表参与了这个项目。现在回忆起来,当时工作中有没有遇到一些挑战呢?‎ 李兴钢:其实既是挑战,也是机会。中国举办奥运会本来就是中国跟世界交流的机会,所以作为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它既要使用一种国际性的语言、当代的语言,同时因为它身在中国,又要有中国特色的表达。这是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国际语境跟中国文化的本地语境之间的一种对话,我们两个事务所、两家建筑师之间的合作也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在学习,都在相互从对方吸取营养。我们最后通过双方的紧密合作,获得一个精彩的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所以在“鸟巢”的整个设计理念里,非常强调体育场的本质,强调结构即外观等等,这些当代的、国际性的特征,同时它的形态、空间,又受到中国文化的某些启发,所以是一个双赢的、理想的结果。‎ 中国网:随着冬奥会北京周期的启动,目前冬奥会的场馆设计已经进入了最后的设计建设阶段了。您作为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总设计师,希望在这次设计中,传达出怎样的设计理念呢?‎ 李兴钢:北京夏奥会是宏大的、向世界表现中国精神的一届奥运会,当时的这些场馆也符合这样的氛围和状态。跟2008年夏奥会相比,2022年冬奥会更加强调可持续性,这也是中国新发展理念的体现,就是强调生态发展,强调场馆跟环境的友好,强调绿色奥运。对于延庆赛区来讲,它主要承担的是雪上比赛项目。身处高山密林,我们更强调内敛,甚至消隐的状态,而不是强调宏大表现的外露的状态。所以我们的场馆设计理念叫做“山林场馆,生态冬奥”,场馆是在山林掩映中的场馆,冬奥是生态环保、可持续的冬奥。这既是对北京2022冬奥会整体理念的回应,也是对中国发展理念的响应。‎ 中国网:可以说这一设计理念也是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当下的时代特征。‎ 李兴钢:它既是中国当下的时代特征,你可以发现山林场馆也好,生态冬奥也好,它最终还是强调人工和自然相互成就的状态,这样一种密切相关的关系,是在我们文化里本来就有的,所以它也是一种对文化的回归和再生。‎ - 28 -‎ 中国网: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其实中国的文化和历史给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馈赠,也是希望未来我们建筑师可以在国际交流中树立更多的文化自信。对此您有怎样的建议呢?‎ 李兴钢:我们还是应该保持比较自然、从容的状态。一方面立足于我们自身的工作,一方面立足中国的条件。先要解决中国自身在城市和建筑方面的需求,就是立足自己,立足中国。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在更加国际化的语境里做出我们自己。事实上,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很多的中国项目是在国际化的语境下进行的,是世界性的竞技场,很多国外建筑师跟中国建筑师同场竞技。在这些项目上,我们都有可以发挥的空间。当然我自己也有些国外的项目,比如使馆或者其他的项目,也有机会能够在中国以外的土地上表达自己文化、建筑方面的理念。总体来讲,我希望这样一种文化自信也好,国际化的表达也好,是很从容、很自然发生的,而不是大喊大叫的,很刻意的。‎ 中国网:谢谢李总,感谢您接受中国网的采访。‎ ‎(摘编自 中国网2018年10月“中国访谈”)‎ ‎【注】李兴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鸟巢”中方总设计师,2022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 ‎4. 下列对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本篇专访主题是探讨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以建筑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为线索展开。‎ B. 中国网围绕北京奥运场馆的提问,意在了解受访者经历,展示其巨大的成就。‎ C. 中国网引用古语,既总结提炼了上面的访谈内容,又引导受访者进一步表达看法。‎ D. 访谈双方互动积极,话题推进得深入而充分,其中提问的技巧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5.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胜景几何”体现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即以人工的力量营造自然与精神之美。‎ B. “鸟巢”体育馆的设计理念源自瑞士文化,而形态、空间则是中国文化的产物。‎ C. 北京夏奥会与冬奥会场馆,前者宏大,展现中国精神,后者内敛,强调生态发展。‎ D. 中国建筑师有能力与国外同行同场竞技,这将推动中国建筑理念国际化表达。‎ ‎6. 文章开篇提到“文化是建筑的脊梁”,李兴钢的回答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这一思想?‎ ‎【答案】4. C 5. B ‎ ‎6. ①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影响中国(包括李兴钢)建筑的设计理念;②北京奥运场馆“鸟巢”的设计是中西文化碰撞交流、合作双赢的结果;③冬奥会绿色奥运的理念既是时代特征,也是中国天人合一文化的回归和再生;④拥有文化的自信,可以使中国建筑师自然、从容地在国际化语境中展示中国文化、建筑理念。‎ ‎【解析】‎ - 28 -‎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张冠李戴,将主题和线索弄反了。错在“本篇专访主题是探讨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以建筑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为线索展开”这个地方,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本篇专访主题是探讨建筑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为线索展开。故排除A。‎ B项,曲解文意,错在“意在了解受访者经历,展示其巨大的成就”这个地方。其实,中国网围绕北京奥运场馆的提问,其目的是探究受访者李兴钢的鸟巢设计有无受到挑战以及设计理念如何体现建筑和文化的关系的,即如何体现“文化是建筑的脊梁”等。‎ D项,本末倒置,分析不当,错在“其中提问的技巧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此次访谈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取决于提问的技巧,而是提问的内容,即对话题的选择,以及采访者和受访者的良性互动实现的,选项过分夸大了技巧的作用。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B项,无中生有,错在:“‘鸟巢’体育馆的设计理念源自瑞士文化”这个地方。原文是:所以在“鸟巢”的整个设计理念里,非常强调体育场的本质,强调结构即外观等等,这些当代的、国际性的特征,同时它的形态、空间,又受到中国文化的某些启发,所以是一个双赢的、理想的结果。而且“形态、空间则是中国文化的产物”的表述也不准确,原文只是“又受到中国文化的某些启发”,并不是全部。‎ 故选B。‎ ‎【6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文章开篇提到“文化是建筑的脊梁”,李兴钢的回答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这一思想。首先从第二自然段“建筑是人工的,但人工的建筑跟它身处的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这是来自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我们的先人把它叫做‘天人合一’实际上说的就是一种生活的状态和理想”等语句可以看出首先是“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的影响;从鸟巢设计的理念的相关文字,“作为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它既要使用一种国际性的语言、当代的语言,同时因为它身在中国,又要有中国特色的表达。这是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国际语境跟中国文化的本地语境之间的一种对话,我们两个事务所、两家建筑师之间的合作也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可概括出鸟巢是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流的成果;从最后一自然段,“我们还是应该保持比较自然、从容的状态。一方面立足于我们自身的工作,一方面立足中国的条件。先要解决中国自身在城市和建筑方面的需求,就是立足自己,立足中国。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在更加国际化的语境里做出我们自己”等文字看出,李兴钢强调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下的中国文化在国际语境下的建筑设计理念中呈现和渗透。总之,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文本语段进行筛选整合即可。‎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凡是归纳“措施,举措”题,先结合文本筛选,然后,用动宾短语来归纳。比如“构建……”;“引导……”;“支持……”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不见自己影子的人 安 谅 知道明人在搞小说创作,朋友尤说,我给你介绍一个人,是一位病人,很特别,你一定会有收获。尤诡秘地一笑。‎ 明人见到了那个病人,叫乔。远看像个病人,但近看,他眉眼清晰,有几分帅气。握住他的手掌时,手骨硬硬的,目光直直的、亮亮的。‎ 他是一个看不见自己影子的人。朋友说。这怎么可能呢?明人心里疑问。‎ 明人与乔面对面坐下。乔神态自若,礼貌地问明人:“我能抽支烟吗?”明人点点头。‎ 点上烟,乔在缭绕的烟雾中瞥了明人一眼:“你是不是怀疑我什么?”‎ - 28 -‎ 明人忙说:“怎么会呢?我只是想向您讨教,怎么才能看不见自己的影子?影子其实很让人讨厌的,扰乱人心。我知道您有这本事,我真仰慕不已。”‎ ‎“您也讨厌自己的影子?您能吃苦吗?”乔一脸严肃地反问。‎ ‎“您怎么指示,我就怎么做。”明人表现得很真诚。‎ ‎“您要真想练,我可以教您,我知道您是作家,可以通过您告诉大家,我看不见自己的影子,这是一个事实。”乔很坦率,也很有逻辑。‎ 明人笑了:“第一步怎么做?”‎ ‎“第一步,忘记您自己。”乔的语气不像是在开玩笑。乔吐了一口烟雾,烟雾弥漫开来。‎ ‎“怎么才能忘掉自己呢?”明人小心翼翼地问。‎ ‎“这得苦练,我是得空就坐在窗台边上,看街上的行人,看自己的同事,想他们的事,他们的苦乐,绝不想自己个人的事……”‎ ‎“这得想多久?”乔还未说完,明人急不可耐地打断了他。‎ ‎“得先练三年……”乔说。‎ ‎“您现在还在练吗?”明人又问。‎ ‎“当然喽,要不功夫就会全废了”乔平静地说。‎ ‎“那,那还有第二步吗?”‎ ‎“第二步,忘掉阳光、灯光,所有一切的光芒。”‎ ‎“这是什么意思?”明人不解。‎ ‎“我师傅说过,黑暗下的善恶,与阳光下的善恶都是一样存在的,千万别被光芒迷惑,也千万别视黑暗为一切恶的深渊。它们本身是一体的,而这最重要的是,先要忘掉阳光、灯光等一切光芒,它们其实是在迷惑世人。”乔从容地应答。‎ ‎“那怎么能忘掉所有一切的光芒呢?”明人问。‎ ‎“那您就得苦练,用心练,天天练,睁眼练,闭眼练,练到白天与黑夜一样,练到阳光不晃眼,灯光不刺眼。”乔说得极为流畅。明人听着都傻眼了。乔的双目转向了窗外。天边,太阳高悬、炽热。乔的目光扫视过去,不见一丝躲闪。‎ ‎“那第三步呢?”明人打破砂锅问到底。‎ ‎“第三步,要在阳光和黑暗中一眼看出恶魔来,您的影子就看不见了。”乔把烟蒂掐灭,干净利落。‎ 明人被眼前这位特殊病患者给深深震撼了。阳光从窗玻璃透射进来,把乔的侧影投映在墙壁上,这么清晰分明,难道他真看不见吗?‎ - 28 -‎ 明人是带着疑惑告别乔的,乔一定有着神秘而又奇特的故事。‎ 忙了一阵后,明人又打电话给朋友尤,要再采访乔。电话里传来一声深长的叹息:“乔,已经牺牲了,英雄啊!你来我这儿,告诉你实情吧!”‎ 明人头一晕,连忙闭上眼,定了定神,才回答道:“好,好,我马上过来。”‎ 刚到朋友尤那里,明人就迫不及待地问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乔已完全占据了他的身心。‎ 尤无言地递给明人一份报告,明人接过飞快地读起来。五分钟后,乔的形象已高大分明起来,但他仍忍不住问:“乔是公安局的侦查员?真的牺牲啦?”‎ ‎“是的,上次你采访他之后的一天,他听来看望的战友说,发现了他们一直在排摸抓捕的一个杀人恶魔的踪迹,便吵着要参战,他说早就等着这一天了。领导同意了。那次深夜巷战,他冲锋在先,一枪撂倒了那个恶魔,但被隐藏在墙角的另一个歹徒偷袭了……乔的领导告诉我,他很英勇。”朋友尤说。‎ ‎“那他看不见自己的影子,是怎么回事呢?”明人又问。‎ ‎“当年,他与他师傅一起执行任务,也是深夜,在老街巷搜捕一个杀人团伙。在墙角潜伏时,他忽然看见自己的影子,被月光投映在地面上,他一激灵,以为自己已暴露,想化被动为主动,一下子跳了起来,他师傅没拉住,用身体挡在他前面。歹徒听见声响,射出了一排子弹。他师傅中弹倒地,他毫发未损,歹徒安全逃窜。他痛苦万分,痛恨自己看见了自己的影子,发誓要为师傅报仇。他一个人在黑暗的小屋里挖空心思地练,练得走火入魔……”朋友尤的声音悲怆。‎ ‎“你知道吗?公安局的领导对我说,他牺牲前,真的没有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影子。他毫不犹豫地冲出去,一枪制服了那个杀人头目,为师傅报了仇。也是因为他的影子被另一个歹徒发现了,遭到暗算。多好的小伙子,真的很壮烈……”朋友尤的声音哽咽了。‎ 看不见自己的影子,是一种视死如归的特殊气概啊!‎ 明人双眼盈泪,他站起身来,久久没有言语。屋内渐暗,窗外的光线投射进来,他也浑然不觉自己的影子,仿佛身心已与乔融合在了一起。‎ ‎(选自《北京文学》,2019年第11期)‎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看不见自己影子的人”既是标题,也是线索,串连起明人与主人公乔和朋友尤的两次对话,激起读者的兴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 - 28 -‎ ‎ 小说善于采用典型的细节描写表达人物内心,如明人与乔对话过程中对乔吸烟的描写,从侧面含蓄地表现了乔的心理变化过程。‎ C. 乔是一位重症心理疾病患者,小说的描写如“手骨硬硬的,目光直直的、亮亮的”“目光扫视过去,不见一丝躲闪”等都表现了他的病态。‎ D. 明人一直对乔充满了好奇与疑惑,特别是对乔“看不见自己的影子”觉得不可思议,直到朋友尤告诉了自己真相,才理解并感动。‎ ‎8. 小说中的“看不见自己的影子”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小说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明人与乔的对话,而后半部分主要写明人与朋友尤的对话,这样构思有何妙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看不见自己的影子”是人们认为小说主人公乔的一种心理疾病。②“看不见自己的影子”是一种不顾个人利益和生死的忘我精神,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 ‎9. ①小说的前半部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后半部分则解释悬念,前后照应,使情节更紧凑。②通过写明人分别与乔和朋友尤的对话,引出主人公乔的事迹,使结构更巧妙,叙述更简洁集中。③明人与乔的对话直接描写主人公乔的形象,明人与朋友尤的对话侧面描写乔,使小 说人物塑造的手法更灵活多样。④小说的前半部分写乔是一个奇怪的病人,为后半部分突出乔的英雄形象作铺垫,产生先抑后扬的效果,有利于突出乔的英雄形象。‎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C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错在“乔是一位重症心理疾病患者”这个地方。小说的描写如“手骨硬硬的,目光直直的、亮亮的”“目光扫视过去,不见一丝躲闪”等是为了显示乔是公安局侦查员的身份,小说中的乔是位英雄.不能把他理解成--位病人。 从原文“远看像个病人,但近看……”这里有个转折,“但”字之后的描写,表现他其实不是病人。‎ 故选C。‎ ‎【8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语句的意思,品味其丰富内蕴的能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答题方法如下: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所以,体会句子含义一定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从分析修辞入手,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如果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这个句子不仅仅关涉到小说的题目,而且关涉到小说的情节、主旨,还在小说展开过程中反复出现。但题目设问的关键在“含义”,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其他的指向,问小说中某个句子的含义,答案一般涉及到表面意和深层意,而深层意一般涉及到小说的主旨。学生只要从这个角度思考就可以了。综合以上分析“看不见自己的影子”的表层意即:乔通过苦练之后,看不见自己的影子,忽略自己的影子等。深层意指的是乔最终忘掉自我的影子,不顾个人利益,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分析含义一定要学会从表层到深层角度去分析,并结合文本内容、主题、标题等分析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表现手法,品味其表达效果的能力。人物对话是小说要素人物刻画的关键之处。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往往彰显了人物思想的冲突和斗争,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凸显人物的品质,揭示主题等。题干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明人与乔的对话,而后半部分主要写明人与朋友尤的对话,这样构思有何妙处?明人是搞创作的一个写作者,他先与主人公乔对话,而他与乔对话都是朋友尤引荐的。作为写作者当然要掌握第一手素材,而乔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开篇介绍他是一个特殊的“病人”,这样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明人作为串连两个人物的桥梁在全文中也起到了线索作用。乔是“看不见自己影子的人”,这是他的“病”,更是他伟大的人格写照。作者通过与乔的对话知道了乔的特点,更从朋友尤那里知道乔的英雄事迹,让乔的形象瞬间高大伟岸,原来他是公安侦查员,所以人物的对话描写缝合了故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阅读心理,更通过人物的对话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礼赞英雄。‎ ‎【点睛】如何把握文学类作品的主旨 ‎ ‎1、从重点语段上找突破;(1)抓标题与文体;(2)抓“文眼”;(3)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4)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 ‎ ‎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1)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3)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 ‎3、从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 28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焕,字叔晦,定海人。试入太学,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乾道五年举进士,授余姚尉、扬州教授。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①同僚忌其立异。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②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 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③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汝谐属焕条奏。充修奉官,移书御史,请明示丧纪本意,使贵近哀戚之心重,则茇舍菲食自安,不烦弹劾而须索绝矣。于是治并缘④为奸者,追偿率敛者,支费顿减。‎ 岁旱,常平使分择官属振恤,得上虞、余姚二县,无复流殍。改知婺源,三省类荐书以闻,遂通判舒州。闲居虽病,犹不废读书,拳拳然以母老为念、善类凋零为忧。卒,丞相周必大闻之曰:“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 焕人品高明,而其中未安,不苟自恕,常日昼观诸妻子,夜卜诸梦寐,两者无愧,始可以言学。追赠直华文阁,特谥端宪。焕之友舒璘字元质,奉化人。璘乐于教人,尝曰:“师道尊严,璘不如叔晦,若启迪后进,则璘不敢多逊。”‎ ‎(节选自《宋史·沈焕传》)‎ ‎【注】①长贰:指官的正副职。②言路:指言官。③山陵:此指营造陵墓。④并缘:相互依附勾结。‎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 B. 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 C. 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 D. 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 - 28 -‎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汉代始设于京师。‎ B. 殿试,由皇帝认定的博学之士主持的考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 C. 通判,是官职名,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而设“通判”一职。‎ D. 谥,是指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给予的带有褒贬善恶意义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焕治政能力强,受到三省推荐。当年大旱,沈焕被派到上虞、余姚两个县搞救济工作,他去了之后,这两个县再没有流亡饿死的人了。‎ B. 沈焕身体力行,善待众人。他被召为大学录,早晚接见学生,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为此同僚嫉恨他标新立异。‎ C. 沈焕人品高尚,不随便宽恕自己。他曾经说,白天从妻子孩子那里观察,晚上从睡梦中卜测,只有两个方面都做到问心无愧,才可以谈论学问。‎ D. 沈焕敢于直言,不畏权贵。营造高宗陵墓时,臣子宴饮作乐,花费很多,他就上奏弹劾,终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路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 ‎(2)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 ‎【答案】10. A 11. B 12. D ‎ ‎13. (1)言官认为是讥刺自己,奏请贬退他,在官才八十天,调任高邮军教授而离京。‎ ‎(2)追想立身朝廷不能够推举贤能称扬良善,我愧对沈叔晦,益友有三人,沈叔晦没有对不起我。‎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宜采用排除法。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译文是:后来充任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营造高宗陵墓,百司休息处所供设帷帐酒饭的花费,供给很多,沈焕急切对安抚使郑汝谐说:“国家有大悲事,而臣子宴饮作乐自由自在,安心吗?”‎ - 28 -‎ 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是一个职位名,作“充”的宾语,故应在“公事”之后断开,从而排除D项。“高宗山陵”是一件事,即营造高宗的陵墓,就会牵涉到众多的办事部门,即这里的“百司”,所以在“百司”前要断开,从而排除BC两项。“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是讲这些营造陵寝的部门花费(需用、开支);“供给不暇”形容多。这个时候传主沈焕就有了长远的忧虑,故他向“安抚使郑汝谐曰”,故“曰”后停顿。而“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是他陈述的内容。“安乎”,表反问,强化语气。‎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B项,错在“”殿试,由皇帝认定的博学之士主持的考试”这个地方。其实,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由皇帝亲自主持的。‎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终于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分析有误。“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是沈焕移送文书给御史,要求明确说明丧事本意后想达到的目的,而不是事实结果。‎ 故选D。‎ ‎【13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 第(1)句采分点:“讪”:讽刺;“黜”:贬黜;“八旬”:八十天。‎ 第(2)句采分点:“扬善”是称扬良善的意思,其中“良善”代指优秀的人,是名词,“称”的宾语。“予”,我;“叔晦不予愧也”,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叔晦不愧予也”。‎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沈焕,字叔晦,是定海人。考进太学,开始同临川陆九龄成为朋友,跟随他学习。乾道五年考中进士,授任余姚县尉、扬州教授。被召为太学录,身体力行善待众人,早晚接见学生(学习的人),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长官副长官同僚忌恨他标新立异。适逢充任殿试考官,唱名那天在庭下按序站立,皇帝觉得他仪表堂堂,派宦官问他的姓名,众人越发忌恨他。有人劝他姑且钻营官职,因为道尚难推行,沈焕说:“道与职能够分成两个吗?”引用《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官认为是讥刺自己,奏请贬黜他,在官才八十天,调任高邮军教授而离京。‎ - 28 -‎ 后来充任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营造高宗陵墓,百司休息处所供设帷帐酒饭的花费,供给很多,沈焕急切对安抚使郑汝谐说:“国家有大悲事,而臣子宴饮作乐自由自在,安心吗?”郑汝谐嘱托沈焕分条上奏。充修奉官,移送文书给御史,要求明确说明丧事本意,使得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草屋薄膳自然安适,用不着弹劾而勒索绝迹。于是整治相互依附勾结做坏事的,索还任意收取的,支出费用顿时减少。‎ 这年干旱,常平使分别选属官救济,沈焕被派到上虞、余姚两县,再没有流亡饿死的人。改任婺源县知县,三省都向皇上写推荐书,于是通判舒州。闲居时虽然抱病,但没有中断读书,至诚地挂念母亲年迈,担忧善良之人沦落。沈焕去世,丞相周必大听到后说:“追想立身朝廷不能够推举贤能称扬良善,我愧对沈叔晦,益友有三人,沈叔晦没有对不起我。”‎ 沈焕人品高尚,而他的内心不安,不随便宽容自己,他曾经说白天从妻儿那里观察,晚上从睡梦中卜测,两方面都没有亏心事,才可以谈到学问。他去世后被追赠直华文阁,特赐谥号为端宪。沈焕的朋友舒璘字元质,是奉化人。舒璘乐于教诲他人,他曾经说:“在师道尊严上,我不如沈叔晦,如果说启发后辈学识较浅的人,那么我不敢太谦虚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因“直道事人”三黜。③[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④[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一、二句以叙事起,寥寥数笔即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的经历,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B. 颔联以典明志,“事异”两字,带有自嘲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名惭”写出诗人对柳士师的敬意。‎ C. “并”“尽”二字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意境凄惋。‎ D. 诗人以“回雁”、“哀猿”反衬离别之情,诗境也变得凄厉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15.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柳永名作《雨霖铃》的结句。比较这首诗的尾联和《雨铃霖》的结句艺术手法上的异同之处。‎ - 28 -‎ ‎【答案】14. D 15. 相同点:同为想象别后之景,采用虚写手法。(答出虚写或者想象都给满分)不同点:柳词直抒胸臆,以千种风情衬尽羁旅愁苦,人间别恨;刘诗以想象之景结情,寄离情于山水(答出以景结情或者双关都给分)。‎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内容、手法、主旨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本题D项“诗人以‘回雁’、‘哀猿’反衬离别之情”说法有误,反衬应改为正衬,是以哀景写哀情。‎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翻译诗句并理解诗歌内容;然后明确诗歌所使用的手法,结合内容分析是怎样使用该手法的;最后点出情感或艺术效果。本题是比较阅读,要求“比较这首诗的尾联和《雨铃霖》的结句艺术手法上的异同之处”,作答时既要答出相同点还要写出不同点。本诗尾联写柳州和连州有桂江相连,每当桂江向东流经连山之下时,我将和你相互凝望,低头吟诵《有所思》。诗人设想别后,以虚间实,笔姿灵活。“桂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因此这里并不是实说桂水东过连山。下一句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东西远隔的两地联系起来。原来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呵。“有所思”,也是古乐府篇名,这里出现,语意双关。最后两句,一纵一收,转折于空际,挽合十分有力。《雨铃霖》的结句写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也是虚写,直抒胸臆,想象别后无尽的羁旅之愁。‎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8 -‎ ‎(3)李白《行路难》中体现李白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艰难苦恨繁霜鬓 (2). 潦倒新停浊酒杯 (3). 东船西舫悄无言 (4). 唯见江心秋月白 (5). 长风破浪会有时 (6). 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繁霜鬓”“潦”“唯”“济”“沧”的书写。‎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光不断地在流转,任谁也不能攀住它停留片刻。“( )”我们每天撕一张日历,日历越来越薄,快要撕完的时候便不免矍然一惊,惊的是又临岁晚,假使我们把几十册日历装为合订本,那便象征我们的全部的生命,我们一页一页的往下扯,那是什么样的滋味呢?“冬天一到,春天还会远吗?”可是你一共能看见几次冬尽春来呢?‎ 不可挽住的就让它去罢!问题在于我们所能掌握的尚未逝去的时间,如何去打发它。梁任公先生最恶闻“消遣”二字,只有活得不耐烦的人才忍心地去“杀时间”。他认为一个人要做的事太多,时间根本不够用,哪里还有时间可供消遣?不过打发时间的方法,亦人各不同,士各有志。乾隆皇帝下江南,看见运河上舟楫往来,熙熙攘攘,顾问左右:“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和坤侍卫在侧,脱口而出:“无非名利二字。”这答案相当正确,我们不可以人废言。不过三代以下唯恐其不好名,大概名利二字当中还是利的成分大些。“有钱能使鬼推磨。”时间即金钱之说仍属不诬。‎ 例如我翻译莎士比亚,本来计划于课余之暇每年翻译两部,二十年即可完成,工作计划虽然详细,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造成的。翻译完成之后,体力渐衰,有力不从心之感。假使年轻的时候鞭策自己,如今当有较好或较多的表现。然而悔之晚矣。‎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28 -‎ A. 二十年即可完成,虽然工作计划详细,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造成的。‎ B. 二十年即可完成,工作计划虽然详细,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造成的。‎ C. 二十年即可完成,工作计划虽然详细,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 D. 二十年即可完成,虽然工作计划详细,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引用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B. 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C.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D.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9. 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只有活得不耐烦的人才忍心地去‘杀时间’”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女高音歌唱家张鹤将在天津音乐厅举办“永恒的记忆——‘美丽中国,青春之歌’公益音乐会”。‎ B. 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C. 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D. 社会上总有一些“聪明”的人铤而走险,以传销的形势贩卖鸡汤课程,轻轻松松就能骗得你倾家荡产。‎ ‎【答案】17. D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同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病句类型的特殊标志。修改病句的时候,善于从语言层面、语法层面、逻辑层面去思考。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首先来看一下画横线句子的病因在什么地方。“二十年即可完成,工作计划虽然详细,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造成的”原句的病因有两个:一是语序不当,前后分句的主语不同,关联词应该在主语之前,从而排除BC两项;二是句式杂糅,“原因是……”和“……造成的”是两套句子结构,原句可删掉其后的“造成的”,从而排除A。综合以上分析:‎ - 28 -‎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在文中括号内引用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诗歌引用是否得到,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并结合上下文语境去分析和把握。括号前面的语句是“时光不断地在流转,任谁也不能攀住它停留片刻”是说明时间的一去不复返,不能挽留住的意思。‎ ‎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是朱熹用切身体会告诫年轻人的经验之谈。说明人生到老,学问难成,因而必须爱惜光阴。‎ ‎“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意思是那时正是青春年少的时候,不要辜负这大好时光。‎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由时光的流逝,自然联想到人生易老,年华难驻。这样,诗意自然而然地转到对光阴的珍惜。‎ 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表达时间飞逝之感,不能留住的意思,更符合文意。‎ 故选D。‎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一是要对各标点符号表示的作用要清楚地了解,二是要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具体而言:(1)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2)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正确的书写位置;(3)注意标号与点号连用时的规范。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只有活得不耐烦的人才忍心地去‘杀时间’”的用法相同的一项。首先要判断文章中的引号的作用,“杀时间”在文中是表示特定称谓,即消磨时间,浪费光阴。‎ C项,“子曰诗云”中的引号也表示特定称谓,即过去读过的书本,这与例句用法相同。‎ A项,“永恒的记忆——‘美丽中国,青春之歌’公益音乐会”表示活动名称;‎ B项,“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在句中表示引用名言。‎ D项,“聪明”表示反语,即褒词贬用,说反话。‎ 故选C。‎ - 28 -‎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下面是X市X中学学生张晓写给《语文匠》编辑部的投稿信,其中有五处表达存在不得体的情况,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语文匠》编辑部:‎ 我是 X市X中学学生张晓,是一位酷爱写作的妹仔。久闻你刊大名,决定投稿。现奉上大作《蒙茶飘香》一篇,敬请拜读。还望务必拔冗回示为谢!‎ 此致 敬礼!‎ 张晓 ‎2018年7月6日 ‎【答案】(1)“你刊”改为“贵刊”(2)“妹仔”改为“女生”(3)“作品”改为“拙作”或“拙笔”(4)“拜读”改为“指正”(5)“务必”改为“能”或“能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通常考虑以下角度: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转述语言得体等等。本题中,“你刊”使用不当,对别人说话应使用敬辞,可以改为“贵刊”;“妹仔”是口语,此处使用不当,可以改为“女生”;“大作”,敬辞,称对方的著作,此处说自己的作品,不当,可改为“拙作”;“拜读”意思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或授某某人指点,此处是想表达请别人读自己的作品,使用不当,可以改为“指正”;“务必”过于命令化,与前后的语境不合,可以改为“能”。‎ ‎21.阅读长征中学“复学后一日流程”会议讨论草案,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 28 -‎ 阅读表格,请你在“复学第一课上”用简洁清晰的语言向大家介绍学校如何开展“一日四检”,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学生上学前家内自检测温。住校生通校生6:30—7:30分地点晨检(测温读卡喷药)。全体学生12:10教室内午检(测温),住校生通校生分别在校内家中分别晚检(测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具体考查流程图。解答此类题目,先确定叙述顺序,方框里的词语不能被遗漏,注意箭头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若横线上出现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不能遗漏,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 本题是长征中学“复学后一日流程”图,要求用简洁清晰的语言向大家介绍学校如何开展“一日四检”,不超过100个字。‎ 根据“一日流程”可以看出,首先是通校生家检,要求所有通校生家中测温,高于37.3度,联系班主任请假并在家长带领下就诊;可概括出“学生上学前家内自检测温”;‎ 然后是晨检,分为三类,住校生时间是6:30——6:50,高三通校生是6:50——7:10,高一高二通校生是7:10——7:30,都是测温读卡喷药;可以概括出“住校生通校生6:30—7:30分地点晨检测温读卡喷药”;‎ 然后是午检,全体学生12:10——12:30在各班教室测温,可概括出“全体学生12:10教室内午检测温”;‎ 最后是晚检,住校生在校,通校生家检,主要是测温,可概括出“住校生通校生分别在校内家中分别晚检测温”。‎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28 -‎ ‎【答案】例文:‎ 抗击疫情,全世界必当勠力同心 当中国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狙击战刚刚初显成效,迎来胜利曙光的时候,病毒开始席卷全球,在多国蔓延爆发,截止3月26日,世界已累计确诊390999例,死亡人数多达17954例。此时此刻,对于中国而言,完全控制国内疫情蔓延,确保连续新增为零,只是取得胜利的第一步,只有新冠病毒在全世界销声匿迹,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然而,“独行者速,众行者远”,想达到这个最终目标,中国不能只是“独行者”,只有世界各国勠力同心,众志成城,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共克疫情,取得全人类最后的胜利。‎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蔓延,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疫情面前,各国命运紧密相连,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因此,国际社会迫切需要齐心协力,抗击疫情。在信息、资源、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精诚合作,互通有无,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提的建议,“战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唯一方法,就是所有国家本着团结与合作的精神共同努力。”‎ 在中国最先爆发疫情,抗疫斗争最为艰难的时候,许多国家曾给与我们宝贵的支持,170多个国家领导人、5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向我国领导人表示支持和慰问,79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为中国人民抗疫斗争提供了大量援助,中国人民都铭记于心。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如今,中国在本国疫情状况刚刚有所好转的情况下,面对世界各国在抗击疫情遇到困难的时刻,以大国姿态和责任担当,主动为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给予力所能及的援助,以实际行动向全世界阐明“合作才能共赢”,收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 - 28 -‎ 当援助武汉的医疗队的医生和护士刚刚从抗疫一线归来,还未从疲惫中休整过来的时候,又收拾行囊,匆匆飞往世界其他疫情严重国家进行援助。目前,中国已率先派出专家组和医疗队前往其他国家,除了物资,更重要的是带去了技术和经验。中国,正在毫无保留的将抗击疫情的宝贵经验传授给有需要的国家。国家卫生健康委汇编了最新的诊疗方案、防控方案等一整套技术文件,及时分享给了全球180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助力维护全球卫生安全。‎ 中国的点滴付出也感动着世界人民。在国外社交网站上,许多外国网友纷纷点赞中国,感谢中国的无私帮助。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全世界人民都有目共睹。相信此次抗击疫情事件,可以使中国关于“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越来越得到更多国家和人民的认可和支持。‎ 在应对全球疫情危急的关键时刻,世界各国应当加强沟通协调,仅仅靠一国之力是无法抗击疫情的,世界各国要互相帮助,提供便利,特别是对于那些抗疫情能力相对较弱的国家,其他国家应当尽可能的给予帮助,在更广范围,更深领域,更高层次加强合作,携手抗疫,真诚互助,才能共同维护全球卫生安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幅漫画作文,共有两幅。‎ 第一幅画的是中国地图,代表中国;在四川的位置,一个中心点外面有一圈一圈往外扩展的波纹,代表地震;一位医生正在努力背起中国地图,后面一位护士也在努力抬起这块版图,而地图下方一串脚印,代表这些救护者来自意大利;画面上方蓝色方框内用白色数字写着“2008.5.12”,代表的是2008年汶川地震。上方还有中英文版的文字,写的是“可能你忘记了,但我们一直都记着”。这幅漫画画的是意大利曾经对我们的帮助,我们铭记在心。‎ 第二幅漫画画的是意大利地图,代表意大利;同样有两位医护人员正在全力支撑意大利的地图,不让它倒下去。很明显,这幅漫画画的是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其间,中国对意大利的帮助。‎ 将两幅漫画联系起来看,它阐述了这样的道理,那就是世界上国与国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要互相帮助,要懂得感恩和回报。‎ 参考立意:‎ ‎1.人类命运共同体;‎ ‎2.互帮互助,共创明天;‎ ‎3.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4.救死扶伤,大爱无疆;‎ ‎5.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 28 -‎ ‎6.患难见真情。‎ 参考素材:‎ ‎1. 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互相依存,休戚与共,才能发展更好的未来。‎ 就像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我们中国生病的时候,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向我们伸出援助的双手,到了后来,当他们陷入困难之际,中国疫情迅速好转的情况下,立马去援助帮助过我们的国家,并在“救援日本的物资上,我们写下了‘青山一道,同担风雨’;在援助韩国的物资箱上,我们写下了新罗旅唐学者崔致远的名句,‘道不远人,人无一国’;在援助意大利的物资箱上,我们写下了古罗马哲学家的名句‘我们是同一片海洋的浪花,同一棵树木的叶子,同一个花园的花朵’……这些物资箱,既体现了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也让全世界知道我们愿与他们一起,‘同舟共济,共抗疫情!’”‎ ‎“是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植人心,让共同发展,一起繁荣,公平正义的理念践行人间。”‎ ‎2. 回望疫情在中国暴发之时,非洲国家和地区组织通过不同方式对中方抗疫行动给予有力声援和支持。‎ 非盟执行理事会成为首个声援中国抗疫的重要地区组织;阿尔及利亚曾向武汉提供50万只医用口罩、3万个防护镜和30万双医用手套;加纳大阿克拉省省长代表加纳政府,紧急向武汉捐赠1万只N95口罩,称“我一直关注疫情,对中国人民的遭遇感同身受。中国一直真诚帮助加纳,帮助非洲,现在中国有困难了,我们一定要伸出援手”;甚至连欠发达国家赤道几内亚也向中国捐助200万美元……‎ 当前,中国抗击疫情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效,但中国政府和人民没有忘记非洲,高度关注非洲的疫情形势。‎ 连日来,从提供检测试剂到举行专家视频交流会议,从提供资金升级改造当地医院到捐助口罩、防护服等抗疫物资,中国与非洲坚定站在一起,生动诠释了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兄弟情谊。‎ ‎3. 施恩不望报,但受赐者却不应该忘记。北京曾经从山西和河北调水,而这两个省都是缺水地区,尤其是山西北部。我曾去过那一带,由于缺水,那里的庄稼长得稀稀落落。同样因为缺水,那里的树很难长大,被称为“小老树”。从那样干渴的土地上向北京调水,而且一调就是几千万立方米,这真该使我们生活在北京的人震憾。那些地区的人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很可能什么要求也没有,支援首都嘛,理所应当。也许,希望来到京城的时候,少看到一点来自某些人的鄙夷目光,少听到一些来自某些人的轻蔑语调。‎ - 28 -‎ 参考结构:题目是《抗击疫情,全世界必当勠力同心》。首先用数字展示2020疫情的严峻形势,然后说明一个道理,中国懂得不能做“独行者”,因此疫情面前,各国命运紧密相连,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接着论述中国疫情初期得到过很多国家的帮助,因此我们也懂得感恩和回报,中国的帮助也得到了很多国家的称赞,相信此次抗击疫情事件,可以使中国关于“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越来越得到更多国家和人民的认可和支持。结尾再次重申,携手抗疫,真诚互助,才能共同维护全球卫生安全。‎ ‎【点睛】(一)看漫画的标题 漫画的标题是漫画的眼睛,透过这个“眼睛”,可以洞察整幅漫画的主题。因此,我们在审漫画题时,首先要看漫画的标题是什么,然后再把标题同漫画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有助于我们弄清楚漫画的寓意。‎ ‎(二)看漫画的画面 漫画常用夸张而又简单的手法,勾画出幽默、诙谐的画面,用以表达某种观点。分析漫画的画面是审题的重要环节。漫画的主要特点是简洁,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因此,一定要仔细观察漫画,全面领会漫画的寓意。‎ ‎(三)看漫画的语言文字 漫画为了表达其寓意,常常配有语言文字。画中的语言文字,往往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对我们理解漫画的寓意很有帮助。因此,我们在审漫画题时,要仔细品味这些文字,认真思考其中所隐含的观点。‎ ‎(四)看漫画的夸张、变形之处 夸张是漫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为了说明某种观点,漫画常常对人物行为或场景的描绘给予变形、夸张,以达到发人深省,引起观者共鸣的目的。因此,在审漫画题时,还要注意分析漫画的夸张、变形之处、夸张、变形之处往往就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的寓意所在。‎ ‎ ‎ - 28 -‎ - 2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