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指导之·高考作文2012大预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备考指导之·高考作文2012大预测

2013 年高考语文备考指导之三 高考作文 2012 大预测 李广元 近几年的作文评卷结束后,诸位参与改卷的老师不约而同地发出 感慨:“失作文者,必定失高考。”由此可见高考作文对高考成败的 重要性。为了提高考生的高考作文水平,下面将对高考及平时考生写 作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对 2010 高考作文命题进行合理 预测,希望对 2010 考生有所帮助。 一、高考作文及考生的习作中常出现的问题 1.双基不牢。高考作文及考生的习作中常出现的问题,反映了考 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不牢固。这主要表现在汉字书写的错误率 较高,有的考生一篇作文之中竟有 10 多个错别字。《考试大纲》对 写作明确规定:语言通顺,书写规范。这是对高考作文的基本要求。 2.审题不清。虽然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出现淡化审题的倾向,不在 审题上为难考生,但是考生的作文中还是有跑题的现象。如 2009 年 高考山东卷“见证”这一作文题,就有好多考生对“见证”理解不准, 有的考生立意为“史铁生见证了身残志坚”,这就是因为没有搞清“见 证”的主体,“见证”的主体应当是所见事件的旁观者,而非所见事 件的经历者。又如考生在审题时,容易顾此失彼。2009 年高考安徽 卷的“弯道超越”,有的考生只抓住了“弯道”,忘记了“超越”这 一关键内容;有的考生把“弯道超越”变成了“超越”,只字不提“弯 道”,对材料含意的把握难免失之偏颇。 3.材料不新。现在考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素材陈旧,缺乏时代气息 的问题。那些不关心现实、阅读面狭窄的考生,只能“旧事重提”。 考生作文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素材是关于屈原、司马迁、项羽、文天 祥、鲁迅、张海迪、史铁生等人的事例,这些成了考生“放之四海而 皆准”的写作素材,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这些素材虽然也可以采用, 但是用得多了就显得庸俗,也显得考生视野狭窄。 4.文体不明。一般说来,高考作文为了体现开放性,充分发挥考 生个体写作才智,往往不限文体。然而不限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 而是让考生自我选择擅长的文体,写出自己的语言风格。有些考生写 记叙文时用一半的篇幅来大发议论,结果搞得两不像。有些考生在写 议论文时,只是单纯地引用事例,缺少分析论证,没有把材料和观点 有机地联系到一起。更有甚者,以创新为名,胡乱地用一些古代的文 体,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 5.语言不畅。好多考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不注意对语言的锤 炼,在遣词造句上,显得苍白无力,进而形成考生在写作时心中有话 说不出,说出话来不到位,词不达意,言不由衷,表意不畅的局面。 有的文章还用了古白话文的形式,半文半白,弄巧成拙。 6.卷面不洁。考场作文中,卷面书写脏、乱、草的现象俯拾即是, 影响了考生的作文成绩。高考作文书写要遵循这样的原则:不求书法 之美,但求工整清楚;不求笔法遒劲,只求笔笔清晰;忌连笔字,忌字 体忽大忽小。 二、2010 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 1.以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为主打。分析 2009 年全国的 18 道作文 题,其中材料作文 9 道,命题作文 8 道,话题作文只有 1 道。可见话 题作文渐渐淡出,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平分秋色,所以 2010 年高考 作文的命题形式还将是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主打天下。值得注意的 是,2009 年高考作文中出现了半命题作文。对于半命题作文而言, 由于其开放性比较大,补充题目显得格外重要,对此,考生应当加以 重视。 2.贴近自我和关注生活是主流。从近两年的高考作文来看,有很 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重视个性,关注社会。这必将是 2010 年高考命 题的一个重要趋势。2009 年高考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重庆卷的“我与故事”、天津卷的“我说 90 后”,三个直辖市的作 文一致地以“我”入题,直接关照了“我”身边的世界。以“我”的 眼光看自己、看世界,是避免假、大、空的策略,更是体现了“我” 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展示自我个性的正确途径。作文题目关注生 活,尤其关注社会热点是激发考生写作热情的有效方法。2009 年各 地的高考作文都能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如江西卷的关于“圆明园流 失兔首、鼠首的拍卖事件”,辽宁卷的关于“明星代言”,安徽卷的 关于“弯道超越”,江苏卷的关于“品味时尚”,都直接针对社会, 选取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 3.真实诚挚和健康向上是主调。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 向要健康、积极,要表达真情实感。题材的选取上,要从自己熟悉的 或亲身感受的生活中选材,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情感的表达上,要 融入一种诚实、守信、宽容的心理,体现人间的真爱。如 2009 年湖 南某考生写的《踮起脚尖》,朴实地叙述了夜深了躺在床上难以入睡 的“我”等待在外谋生的父母回家这样的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 由于文中再现了父母回家后怕吵醒“我”而“踮起脚尖”上楼、开门、 给“我”盖被子等细节,所以生动地表现了父母对子女伟大的爱。这 样的细节往往就蕴涵着父母的深情。 4.理性思维与发散思维是主旨。2010 年的高考作文,在整体上 应该会继续保持理性的倾向。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最大的一个特点,就 是把考生引向理性思考的路上,培养考生的思辨能力。如 2009 年浙 江卷“绿叶对根的情意”,就是要考生谈“绿叶”和“根”之间的依 存关系。“根”滋养哺育“绿叶”,“绿叶”才得以葱绿茂盛;“绿 叶”心怀感恩之情,纵使飘零一生,也眷恋不忘“根”对自己的呵护。 “根”作用于“绿叶”,“绿叶”反作用于“根”,这种关系是相辅 相成的。近几年高考作文中新材料作文比较流行,我想关键是由于这 种新材料作文让考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能够从多角度加以阐发, 有利于培养考生的发散思维。因而考生在复习中,要加强对这种新材 料作文的训练,培养自己多角度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2012 年高考作文应试策略 1.审清题意。考生写作时一定要有强烈的审题意识。首先,要读 懂材料。如 2009 年高考安徽卷的“弯道超越”,考生在写作时要明 确两个方面,一是“弯道”,既可实指困难大、变数多的赛车弯道, 也可虚指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充满着 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具风险性、挑战性,同时也充满机遇。可见,这 个“弯道”含有比喻义和引申义。二是“超越”,就是超出、越过之 意,如超越障碍、解决疑难、走出险境等。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 是要在困境、转型、变化的关键时刻,抓住机遇,战胜自我,奋发向 前。其次,要辨析概念,扣住题眼。如 2009 年高考江苏卷的“品味 时尚”,考生在写作时就要理解“时尚”的内涵,“当时的风尚,时 兴的风尚”,它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审美、创意、时兴、有人认同和追 求。考生可以选取“时尚”的事物、生活、理念来“品味”,也可以 把“时尚”作为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品味”。同时,要把握住题眼“品 味”,写作的重点要放在“品味”两个字上面,“品味”就是“仔细 体会,玩味”。最后,用好提示语,把握好材料的感情导向。如 200 9 年高考江西卷的关于蔡铭超以高价拍下铜兽首的材料,考生就要全 面地把握材料所含信息,体会命题的含意。材料中的信息要点有四: (1)国人强烈反对拍卖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2)佳士得 拍卖行仍将其在巴黎拍卖;(3)蔡铭超高价拍下这两件文物,但事后拒 绝付款,造成流拍;(4)人们对此有种种议论。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分析, 就可以揣摩出命题人的意旨,就是要考生对文物造成流拍、称了国人 之愿的蔡铭超的行为发表支持性、肯定性看法。只有把握了这个主旨, 下笔才不会跑题,观点才不会偏离题意。试想,谁要是逆国人之愿去 对蔡铭超发表批判性、否定性的观点,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 2.积累素材。贯穿整个复习过程,应坚持不懈做好的一项工作, 就是强化素材的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缺少丰厚的积累,考生是 无法写出文质兼美、大气磅礴的文章的。考生应注意积累如下八个方 面的素材:(1)铺叙美好的亲情和友情的;(2)描摹美丽的景物和感人 的场面的;(3)关注现实生活的热点的;(4)热爱有品位的文化艺术的; (5)省察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的;(6)历练人生观念、思想方法的;(7) 了解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的;(8)展望、预测美好的未来的。同时考生 还要明确素材积累的多种途径。如对“借”这一素材就可以从如下几 个方面进行积累: 从课本:(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2)有 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从生活:船要远航,离不开帆和桨,帆使船借助风力,桨使船产 生动力。 从自然:(1)紫藤萝和牵牛花,虽然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 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 美丽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2) 月亮本来是不发光的,它借助太阳光才有了自己的阴晴圆缺。 从历史:(1)诸葛亮巧借东风;(2)萧规曹随。 从名人名言:如牛顿说:“我之所以比笛卡儿看得远些,是因为 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搭建结构。好多时候老师都对考生讲,高考时要带着“作文” 进考场。这说的不是准备作弊,而是要求考生在进入考场前,心中要 明白自己熟悉的文章结构。最基本的要掌握记叙文、议论文两种体裁 常见的结构方式。如记叙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有:线索串珠式、时空贯 穿式、画面组合式、穿插回放式和巧设悬念式。议论文常见的结构形 式有:并列式、总分式、层进式和对照式。有时考生不光要掌握这些 大的框架结构,还要细化到每一个段落,如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如何进 行论述。好多考生只会用简单的观点(分论点)加材料来论证,缺乏分 析,没有把观点和材料有机地连接到一起。这就要在平时做好建构, 如下面的例子: 古人云“自古才子出寒门”。(论点)古今中外成才者,大多出自 贫寒人家。范仲淹两岁丧父,幼时读书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 司马光亦出身贫寒;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苏联伟大的作家高 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 上常靠弟弟接济;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还供姐姐读┦椤…(列 举论据)这都是幼时曾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寒门” 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成熟,塑造 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由此看来,贫 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贫穷 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能激励人奋发上进,这又何尝不是一笔财 富呢?(分析) 上面这则材料就做到了观点和材料的有机连接,对论据的分析和 阐述使论点鲜明。 4.优化语言。语言要有文采,这是发展等级里的要求,“有文采” 就是要求作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 现力”。但并不是一篇文章中这几个要求都要具备,其实只要有一个 亮点,就能使文章出彩。如引用名言警句,与历史名人的故事相配合, 如果运用自如,恰到好处,也能显示出考生的语言功底,增强文章的 厚重感和可信度。如 2009 年某安徽考生的高考作文《转弯之后,是 个春天》的片断: 青山相伴,浊酒相随,菊花相依,归隐山林,自成乐趣,享受恬 静幽雅的自然风光。陶渊明是一个成功者,他能无畏而平静地离去, 释然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他走进青山绿水间,在竹篱茅屋下,秋菊小径上,自酌一杯淡酒,缓 缓送入口中,享受那一份宁静,享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 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静谧致远。或许,他真的属于自然,他热 爱自然,喜爱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恬淡生活。他那“不 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格,最终使他与仕途无缘,成就了 他的文学梦,迎来了转过弯道之后的灿烂春天。 文中四次引用陶渊明的诗文名句,印证了陶渊明的成就,这些表 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很有说服力和表现力。 5.打造亮点。高考作文不比平时作文,由于阅卷时间紧任务重, 又因为考生的作文内容和形式往往雷同,阅卷老师一直处于疲惫状 态,这就要求考生作文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这样分数就有可能上 去了。那么如何打造亮点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1)以漂亮的卷 面“迷住”阅卷老师的眼;(2)以闪亮的标题“煽起”阅卷老师的情; (3)以靓丽的“凤头”激起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4)以优美的文笔打 动阅卷老师的心;(5)以精彩的“豹尾”勾住阅卷老师的魂。 iPhone iPod iPad 下载地址 http://itunes.apple.com/us/app/id439632982?mt=8 百度文库书店免费在线阅读 http://wenku.baidu.com/book/press/10051 纸介图书当当,卓越网以及全国新华书店有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