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15)
2020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未 遂 赖海石 一辆破破烂烂、没有车牌的小中巴,缓缓启动,晃晃悠悠地跟在老太太后面。 文化广场上,一群大妈随着音乐起舞。老太太远远站在她们后面,跟着做动作:甩手、抬腿、扭头、弯腰……突然,老太太身体一歪,瘫软在地。 从停在广场边的破中巴上,跑下来两个中年汉子,抱起老太太,手忙脚乱地按、压、掐了一阵后,急急慌慌地把老太太抬上破中巴。破中巴突突突喘着粗气向医院驶去。 医院,急救室。 医生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抢救。一个护士高声喊:“家属,去收费处缴费!” 中年汉子迟迟疑疑地向收费处走去。在收费窗口,中年汉子对护士说:“护士,我是送老太太过来的,我不是家属。我有他儿子电话。我的手机打不了,我报号码你打一下她儿子电话好吗?” 护士打完电话,往窗外一瞧,中年汉子早跑没影儿了。 三天后,小酒馆。 彭老板举杯:“任大成,来,我先敬你一杯。谢谢你把我妈送到医院,救了她一条命。”又说:“我有一事不解,你为什么不用手机直接打我电话?为什么叫医院打?护士打电话的时候你为什么要跑掉?如果不查医院监控,我都不知道是你送我妈来的医院。” 任大成说:“我的手机那时刚好出问题了,打不了。我跑掉是因为我有事要办,怕医院误会,以为我是肇事者,抓住我不放。” 彭老板说:“哦,原来是这样。你是我的恩人,我会永远记住你的。另外,欠你的那八十多万工程款,我一定想办法结清给你。你等我的好消息。来,我再敬你一杯。” 这回彭老板没有食言,半个月后,他把八十多万元转到了任大成账户上。任大成手下的二十多个工人师傅终于可以安安心心过个年了。虽然拖欠了两年多,但事情总算有了圆满结果。把钱款分发给工人后,任大成打算请彭老板喝一次酒表示感谢。 按响别墅门铃后,出来开门的是一个陌生的老爷子。 任大成疑惑地问:“请问彭老板在家吗?” “你是说这别墅原来的主人吗?”老爷子说,“他把别墅卖给我们了,他搬走了。” 任大成很吃惊,难道彭老板为了结工钱把别墅都卖了?他拨通了彭老板的电话:“彭老板,我到你别墅找你,才知道你卖了房子,你现在住哪里?” “我在老围租房子住。” 老围?任大成知道,老围可都是百多年前的土坯瓦房,而且是危房,没几个人在那里住。难道彭老板穷到了这种程度?任大成说了句:“我过去找你。” 也不等彭老板回话,就挂断了电话。 老围路口。彭老板早已站在那里等候。 任大成说:“走,去你家看看。” 彭老板说:“看啥,想耻笑我落魄?走,喝酒去。”硬拉任大成进了旁边的小酒馆。 任大成举杯:“彭老板,今天我先敬你,我代表二十多个工人师傅敬你,为了给工人发工资,你把别墅都卖了,我们以后还跟着你干,你会东山再起的,别墅会再回来的!” 彭老板声音有点哽咽:“我不是不知道你们的难处。我如果不是被别人骗了二百多万,怎么会拖欠你们那么久……” 任大成眼睛有点湿润,又举起一杯酒:“彭老板,我以前对你有误会,以为你故意拖欠我们工资,我自罚一杯。”说着一饮而尽。 那天,在文化广场,任大成和另一个中年汉子本来是想绑架彭老板的母亲来逼迫彭老板结清欠款的,没想到还没开始行动,老太太就突然晕倒了,他们只好把她送到医院。否则……否则,任大成现在就不是坐在这里喝酒,而是蹲在大牢里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写“一辆破破烂烂、没有车牌的小中巴”,并非闲笔,而是为后文发生的一系列“意料之外的故事”埋下伏笔。 B.动作描写是小说中的一大特色,如“中年汉子迟迟疑疑地向收费处走去”,这一动作描写生动地彰显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C.小说中任大成和彭老板在小酒馆喝酒时,两个人推心置腹地交谈起来,这一情节充分地展现了二人真诚的性格特征。 D.小说通过任大成和彭老板之间跌宕起伏的故事,表现了“赞美纯朴善良人性,批判社会中不诚信的丑恶现象”这一主题。 D [D项,“批判社会中不诚信的丑恶现象”并非小说主题。文中的彭老板拖欠工程款,是因为他被别人骗了二百多万,并非有钱不还。小说的主旨是赞美纯朴善良人性。] 2.小说在情节上环环相扣,构思巧妙。请结合小说简要梳理、概括。(6分) [解析] 解答本题,应紧扣题干中心词“情节”和“环环相扣” 。小说开头直接写了从小中巴车上下来的两个汉子救了晕倒的老太太。然后交代晕倒的老太太是彭老板的母亲,彭老板欠救人的任大成一笔工程款,为感激任大成救了自己的母亲,彭老板立刻还清了拖欠的工程款。接着交代彭老板所还的欠款,是他卖掉自己的别墅所得的,情节发生了转折。结尾交代原来任大成因向彭老板要不到工程款,本是想绑架彭老板的母亲来逼迫彭老板结清欠款的,碰巧老太太晕倒了,这才救了人,这个结尾出人意料。考生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分析情节即可。 [答案] ①小说开头展现了一个常见的救人故事。②接着笔锋突转,被救的是彭老板的母亲,彭老板良心发现,立刻还清了拖欠的工程款。情节再转,彭老板还款,是卖掉了自己的别墅。③结尾再掀波澜,揭示出小说开头的“救人”事件,竟是一个精心策划的犯罪未遂案件。(每点2分) 3.小说结尾交代了事情真相,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解析] 考查小说结尾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结尾的形式特点及表达效果,结尾与环境的关系,结尾和前文情节的关系,结尾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结尾对于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小说结尾交代了事情真相,原来任大成本是想绑架老太太来逼迫彭老板还钱的,正巧老太太晕倒了,任大成这才救了老太太。从情节上分析,这个结尾是补叙,这个补充交代的结局使小说的情节更完整。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前面表现的是任大成的热心和善良,做好事不留名,结局揭示出原委,原来任大成想绑架老太太,“救人”只是一个精心策划的犯罪未遂案件,这也让读者看到了任大成的另一面,丰富了人物形象。从结尾的表达效果看,这个情节很是出人意料,因为结尾任大成的形象和前文完全不同;同时这个结尾又在情理之中,从前文任大成的车一直晃晃悠悠地跟在老太太后面可以看出,这是有目的地盯梢;任大成送老太太去医院之后,不用自己的手机打给彭老板,又偷偷溜了,是因为心虚。这样写能使小说情节更加波澜起伏,吸引读者。 [答案] ①情节上,补叙使小说情节完整,结构严谨。②形象上,使任大成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艺术效果上,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由作者点出真相,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每点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在邮筒旁停靠三分钟 谢素军 我坐班车回老家,经过石砚湾的时候,车停了下来,司机把门打开,我看见路边有一个邮筒,但却没有一个要上下车的人。 “师傅,怎么不开车呢?”师傅看我一眼,没有作声,只是按下了喇叭,震耳欲聋地响了三声,然后才关门,启动班车,奔跑在这片交通仍不便利的山间马路上。 但比起二十年前,这条路已经便利多了。师傅终于开口,告诉我,所有的班车都会在这儿停靠,尽管到如今,邮筒已经生锈,荒草已然茂盛。 为什么?令所有路过的车辆不约而同停靠并为之鸣笛的竟只是一个年轻人。80年代那会儿,年轻人流行南下打工,去广州、东莞、深圳、上海,总之没几个人留在老家。但有一个年轻人留了下来。 他绝不是害怕出门,而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县里邮局要将一批信件送去百里外的乡下,公路不通,村落不熟,年轻人是个热心人,便答应帮衬一把,送完再坐火车南下。结果,当年轻人把一封封信件送到各家各户,老人们感激涕零的样子,一下子触动了他。 信件都是出门打工的年轻人寄来的平安信。年轻人突然生出一个念头,自己应该留下来做一个邮递员,否则,老家的人便可能收不到这些珍贵的家书。 年轻人说干就干,县邮局更是求之不得。就是从那天起,年轻人每天都会背着一大包的信件,先送完路过的几个村庄,因为老家隔着几座荒凉的大山,他总会在石砚湾的一个拐角处等车,等路过的拖拉机、摩托车,甚至牛马车。而那些开车、赶车的人,得知年轻人是一位邮递员,也总愿意搭他一程。 送的次数多了,所有开车、赶车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位邮递员,每天中午时分,会站在石砚湾等车。乡亲们知道他辛苦,放弃了南下打工的大好时光留下送信,便都敬着他,觉得他是一位平安信使,有时时间对不上,也会故意把车停在石砚湾,等到年轻人上车才走。 这一等便是二十年,开车人都在口口相传,在经过石砚湾的时候,一定要等一个送信的年轻人,直到县里的马路修通到每个乡村,直到每天开通了固定班次的汽车,直到年轻人在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不慎在陡峭的山路上摔倒。 开车的人再也没能等到年轻人。他走了,全身被摔得伤痕累累,但怀里的信件却丝毫无损,连一滴雨水都没能透进去。 那些写信和收信的人,至今从未忘记有这么一位年轻人。 乡亲们特意去县邮局申请了一个邮筒,安放在石砚湾那个年轻人等车的地方,里面塞满了各种信,那都是外出打工的人寄给年轻人的感谢信。 人走了,但信还在。每一辆路过的汽车都会在这里停靠一会儿,他们希望搭上年轻人的灵魂,带上他的那股精神,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告诉你,邮政在,希望就在。 我想问,年轻人叫什么名字?刚开口,却已泣不成声,终究是没有问成。有些遗憾,但又有些许安慰,至少我知道,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唤作邮递员。如果可以,我想再加两个字,邮递员哥哥。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面对“我”的询问,司机师傅只是“看我一眼,没有作声”,因为他认为“我”作为一个石砚湾人竟然不知道年轻人的事迹,他为此而恼火,懒得理“我”。 B.“但怀里的信件却丝毫无损,连一滴雨水都没能透进去”,这一细节描写凸显出年轻人的责任意识,他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C.文中的年轻人是一位不知名的乡村邮递员,80年代主动放弃南下打工的机会,留在交通闭塞的家乡送信,给千家万户送去温暖和欢乐,其事迹可谓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D.文章结尾表达了对这位年轻邮递员的敬仰、怀念、感激之情,并由年轻人而想到“像他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唤作邮递员”,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奉献给这些绿衣天使的一曲赞歌。 A [A项,“因为他认为‘我’作为一个石砚湾人竟然不知道年轻人的事迹,他为此而恼火,懒得理‘我’”错。其一,文章并没有说“我”是石砚湾人,只是说“我”路过此处;其二,司机师傅没有说话是因为他在缅怀年轻的邮递员,而不是“为此而恼火,懒得理‘我’”。] 5.文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年轻人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解析] 从文章内容来看,本文塑造的是一位年轻的邮递员形象,可根据人物所做的事情概括其特点,如“年轻人是个热心人,便答应帮衬一把”“年轻人突然生出一个念头,自己应该留下来做一个邮递员,否则,老家的人便可能收不到这些珍贵的家书”“全身被摔得伤痕累累,但怀里的信件却丝毫无损,连一滴雨水都没能透进去”等,主要从热心、关爱他人、尽职尽责等方面概括即可。 [答案] 文章塑造了一位年轻的邮递员形象。他为人热心,乐于助人,县邮局送信下乡,公路不通,村落不熟,他主动帮衬;(2分)他心怀家乡,关爱他人,为了让老家的人能够收到家书,他放弃南下打工的机会,留在家乡为人送信;(2分)他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始终坚守在邮递员的岗位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2分) 6.作者在文中多次写汽车在邮筒旁停靠、鸣笛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本探究。(6分) [解析] 解答本题,应先从文中找出“停靠、鸣笛”的相关内容,再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旨等角度分析其作用。如“只是按下了喇叭,震耳欲聋地响了三声,然后才关门,启动班车”“每一辆路过的汽车都会在这里停靠一会儿,他们希望搭上年轻人的灵魂,带上他的那股精神,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告诉你,邮政在,希望就在”,作者在开头和结尾写这些汽车在邮筒旁停靠、鸣笛,前后内容之间形成呼应,同时与标题“在邮筒旁停靠三分钟”相照应,这是情节上的作用;从主旨上看,汽车停靠、鸣笛体现了人们对邮递员的敬仰和怀念,这也是对人物形象的侧面衬托。 [答案] ① 从情节上看,前后呼应,并照应标题。文章开篇写班车路过石砚湾停靠、鸣笛,设置悬念,制造波澜,引出下文,结尾部分写每一辆汽车路过时都要停靠一会儿,与上文形成呼应,同时又照应标题,首尾圆合,浑然一体。②从形象上看,所有班车路过石砚湾都停靠、鸣笛,从侧面衬托年轻人的形象。③从主旨上看,借助班车在邮筒旁停靠、鸣笛间接表达了对年轻邮递员的敬仰、怀念之情。(每点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