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选自《悦读》,2013年第9期,有删节) 1. 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达到“熟”的程度。 B. “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 C. 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会有“先入之见”,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D. 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2.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的一项是 A. 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B. 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 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D.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记得外,经文与“注”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 B. 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 C. 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D. 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切不可不尊重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看”;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是误解了原文“‘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的意思;且误解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不会又先入之见”完全否定主观不对。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A“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是作者的体会;B“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出自苏轼的《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D是余嘉锡对汉代学者董遇读书方法的看法,不是朱熹的言论。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有误,从原文看,知识爆炸的现在,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一些大学生之所以选择盗版教材,不仅仅是因为盗版书价格低廉。在很多大学课堂上,教师授课并不完全依赖于某本教材,而是以自编的讲义、课件为主,通过打印、电子邮件等形式将这些课程材料分发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只是相对重要的参考书,只是期末考试前值得信赖的复习材料。特别是一些高校教材编写水平不高,不具备存藏价值。有的作者、出版社将教材视为敛财的工具,明明有经典教材珠玉在前,却非要另起炉灶挖土烧砖,重新编写、出版一套教材推荐给学生。据统计,有的高校基础课,全国有近500家出版社出版了逾千种教材,这其中难免有粗制滥造的情况。那些虽是正版但编写水平不高的教材,被大学生视为“用过即抛”的消费品,而不愿意为其付出太多的费用。 目前,纸质图书价格一直呈现上涨的趋势,大幅降低高校教材定价似乎并不现实。在慕课、网络公开课日渐流行的当下,不妨多为大学生编写、制作更多价格低廉的数字化教材。美国著名的物理学教材《费恩曼物理学讲义》就有其官方网站,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免费阅读这部教材。国内一些高校和出版机构已经开始进行编写数字化教材的尝试。 (摘编自《光明日报》《高校教材盗版缘何愈演愈烈》) 材料二: 看起来,我们似乎应为当代大学生懂得省钱叫好才是,其实不然。诚然,确实存在“正版教材太贵”“教材使用率低”等问题,但绝不能成为大学生大肆违法复印他人教材和考试用书的理由。复印教材和考试用书虽让囊中羞涩的大学生节省了开支,但教材和考试用书编撰者及出版商的利益则被无端盘剥,知识产权还有多少价值可言? 原作者享有其作品的复制权和获得报酬权,大学生对此不可能不懂,那他们何以对复印侵权行为表现出集体无意识?其实是因为著作权法有一条规定,将“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列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的情形。有此尚方宝剑在手,复印便成了大学生使用教材和考试用书的主要方式。 然而,像如今这般完全依赖复印、整本复印,甚至于“上届学生复印了,下届学生接着复印”的情况,显然不属于著作权法允许的“少量复制”范畴。尽管大学生们并未从盗版中牟利,但会对版权作品的市场造成一定冲击。何况,不少复印店已将复印盗版他人教材、考试用书当成生意,在线上线下主动招揽这种业务,这恐怕就构成了事实上的侵权,理当打击。 (摘编自法制网《正版贵不是追捧盗版的理由》) 材料三: 高校教材反盗版,关键要对症下药,打好“组合拳”。首先,不妨进行旧教材循环利用,比如,武汉纺织大学设立“旧教材流转中心”,从学生中募集来旧教材,供下一届学生使用,就值得借鉴。其次,遏止高校教材背后或隐或现的灰色利益链,建立健全高校教材公开透明收费制度、教材管理制度,让大学生知道自己所交的教材费花在什么地方。别让高校教材费成“糊涂账”,被一些逐利的人“钻空子”,为腐败滋生提供土壤。再次,提高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了解知识产权法和著作法,在这方面千万别“拖后腿”。最后,相关部门加大执法执纪力度。比如,对高校附近文印店小规模售卖盗版复印教材问题,依法进行民事追责和行政查处,情节严重,依法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 (摘编自桂声网评《高校教材反盗版关键要对症下药》)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正版教材粗制滥造,编写水平不高,有些只是作为期末考试的复习材料,再加上价格比盗版教材要贵,导致了一些大学生选择盗版教材。 B. 如果是为了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以及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使用,这样的行为并不违背著作权法。 C. 大学生完全依赖复印、整本复印,这与复印店将复印盗版他人教材、考试用书当成生意相比虽然性质不一样,但同样构成了对原著者的侵权。 D. 对同一社会现象,三者关注点各有侧重,材料一和材料二侧重从不同角度分析盗版教材盛行的原因,材料三侧重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同一个大学学科,出版的教材却版本繁多,这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反映出了教材已成为了有些作者和出版社敛财的工具的问题。 B. 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慕课、网络公开课的流行,更多价格低廉的数字化教材降低了教材的成本,学生可以不需要购买纸质图书。 C. 反盗版教材需要多方合力,不仅要从学生、教材编写者和出版社出发,还需要学校的引导、制度的完善和相关部门的严格执法。 D.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了知识产权,都强调了大学生应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要懂得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更要守法。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解决高校盗版教材存在的问题。 【答案】4. A 5. B 6. ①提高教材编写水平,使之具有存藏价值;②编写、制作更多价格低廉的数字化教材;③提高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④进行旧教材偱环利用;⑤遏止高校教材背后或隐或现的灰色利益链;⑥相关部门加大执法执纪力度。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以偏概全。原文表述是“全国有近500家出版社出版了逾千种教材,这其中难免有粗制滥造的情况。那些虽是正版但编写水平不高的教材”,不是所有的正版教材都“粗制滥造,编写水平不高”。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更多价格低廉的数字化教材降低了教材的成本,学生可以不需要购买纸质图书”,其中信息无中生有,不能说有了数字化教材,学生就可以不需要购买纸质图书。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要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根据题干“概括说明如何解决高校盗版教材存在的问题”的要求,可以迅速的锁定答题重点;由于没有限定材料,考生应从三则材料中根据关键词进行查找、概括。由材料一中“一些高校教材编写水平不高,不具备存藏价值”可以概括为“提高教材编写水平,使之具有存藏价值”;由“国内一些高校和出版机构已经开始进行编写数字化教材的尝试”可知,应“编写、制作更多价格低廉的数字化教材”。由材料二“原作者享有其作品的复制权和获得报酬权,大学生对此不可能不懂,那他们何以对复印侵权行为表现出集体无意识?”可知,要“提高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由材料三“高校教材反盗版,关键要对症下药,打好‘组合拳’。首先,不妨进行旧教材循环利用”,“其次,遏止高校教材背后或隐或现的灰色利益链”,“再次,提高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最后,相关部门加大执法执纪力度”,这些信息可知,要“提高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进行旧教材偱环利用;遏止高校教材背后或隐或现的灰色利益链;相关部门加大执法执纪力度”。注意:答案点要全,联系材料分条作答,且不可少于三点。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 答题技巧: 1、 通读材料,阅读文字材料,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读懂图表。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找准话题,探究材料之间的联系,明确不同点,找准每则材料和图表在内容和观点上的共同点,从而归纳文本的主要内容及文本主题。 2、整合文本重要信息,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归纳整合;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窗蓝天 陈凤群 贾林遇上钉子户了。 花阳小区的阳台几乎清一色的彩钢遮阳板、乳白色塑钢窗,唯独宁倔强家的阳台无遮无拦裸露着,成为小区里一道迥异、扎眼的风景。 花阳小区下星期就要参评“最美小区”了,评委会对阳台有统一规定,如果宁倔强家的阳台没有整齐划一,“最美小区”的评比是难以过关的。 宁倔强就是贾林眼里的钉子户。人如其名,轴得很。召开住户会议不来,任贾林在电话里怎么说,宁倔强就两字——不装。 宁倔强经营着一间小吃店,白市夜市连轴转,每天早出晚归,神龙见首不见尾,白天家里唱空城计。时间紧迫,贾林决定到宁倔强的小吃店当面做他的思想工作。 宁倔强的小吃店在步行街上,一俟夜晚食客盈门。甫至,贾林就被熙攘的食客和喧嚣的声浪吵得头晕脑涨。宁倔强对贾林的出现视而不见。贾林脸上发讪,只得寻了一小马扎在偏隅落座,等宁倔强闲了再说。 这一等就三个多小时,已是午夜。 见食客稀了,宁倔强点了根烟抽着,贾林这才趋上前去。 “宁老板……”贾林绽了绽笑脸。 “呼……”宁倔强猛地蹿腾起一团炉火,把贾林吓了一跳,一个趔趄差点倒栽葱。 贾林绕到宁倔强右边,挤了挤笑脸:“宁老板……” “欻……”宁倔强突然铲出一泼水,贾林慌忙跳开,潲水擦身天女散花。 贾林转到宁倔强身后,勾上个脑袋,努了努笑脸:“宁老板……” “啊哧……”宁倔强倏忽打了个喷嚏,喷了贾林一脸唾沫星子,随即抻了抻懒腰,“贾同志,你看都这么晚了,有什么事明晚再讲啦。” 贾林还能说什么呢。 翌晚,贾林提前一个小时来到小吃店。来得早,店小二还在准备食材,店里空荡荡的没有一个食客。贾林窃喜,店小二却甩过来一句:“老板外出办事去了。” 贾林只得寻了小马扎在偏隅落座,等宁倔强回来。 这一等就一个多小时,宁倔强终于回来了,可小吃店也食客盈门了。 宁倔强忙得团团转,小吃店闹腾腾的。 贾林知道又要白等了,无奈悄然离去。 次晚,贾林草草吃了晚饭就赶到小吃店。 店里很安静,店小二仰躺在柜台沙发椅上休憩。 见了贾林,店小二乜斜着眼,懒洋洋道:“今晚不开市,老板回乡下去了,要明天才回来。” 贾林决定到宁倔强家守株待兔。 贾林对花阳小区住户门清,宁倔强住在小区最背阳的G栋,G栋有十八层,宁倔强居十七楼。 是晚,贾林径直来到宁倔强家,开门的竟然是一个老婆婆! 宁倔强鳏居,全小区的人都知道,多年来都一个人居住,独来独往,咋忽地就冒出来一个老婆婆呢? 贾林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 老婆婆被贾林目瞪口呆的样子逗乐了,慈爱地笑了笑,问:“你是谁啊?找倔强的吗?他还没回来呢。” 贾林赶紧亮了亮工作证。 一看是小区物业经理,老婆婆连忙把贾林迎进屋。 屋里没有进行室内装修,摆设也很简朴。只扫了一眼,贾林心里便有了底气:敢情这个宁倔强怎么都不肯装修阳台是没钱呀,只要他肯装,物业也不在乎倒贴那点钱! 贾林落落大方地入座,从容地等候宁倔强归来。 老婆婆应该八十好几了,黝黑的脸上沟壑纵横,一看就知道是个饱经风霜的老人。 老人话多,一坐下来就絮絮叨叨地跟贾林说起宁倔强,说宁倔强十三岁便出外打工,说宁倔强省吃俭用买了这房子,说宁倔强贷款盘了一间小吃店,说宁倔强经常回乡下看她,说宁倔强如何如何,满肚子的话都是宁倔强。 贾林耳朵都快听出茧了,起身来到阳台。 敞开的阳台八面来风,一抬头便可仰视天空,真让人舒服。 老婆婆亦步亦趋跟着贾林来到阳台,见贾林仰望星空一副陶醉的样子,高兴地说:“贾同志也喜欢看天空?在我们乡下天空可美了,就跟歌里唱的一样,‘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在我们乡下想怎么看天空就怎么看天空,不像城里人住在铁笼子似的房子里,看不到头顶的蓝天。倔强这孩子孝顺,说了好几年了要接我来城里住,我说不来,住不惯城里的房子,看不到头顶的蓝天,这孩子就说咱家房子的阳台不装防盗网……” 贾林听着,感觉心里有股暖暖的东西在涌动。 “奶奶,我来例行巡查,看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助。喏,这是我的名片,有事就给我打电话,随叫随到!” 说着,贾林躬身退出了门外。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呼”“欻”“啊哧”这些拟声词的运用,使得动作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宁倔强对贾林催装阳台防盗网的愤怒。 B. 小说塑造的小区物业经理贾林这个形象性格鲜明:恪尽职守、工作耐心、态度诚恳、通情达理、懂得体贴和关爱他人。 C. 小说通过店小二两次对贾林推说老板不在店里,起到欲擒故纵、延宕情节、凸显矛盾的效果,同时也避免了平铺直叙。 D. 小说以贾林的视角来叙述他与宁倔强的交锋、他对老婆婆的印象以及对宁倔强经历的了解,这样叙述既真实,又紧凑。 8. 小说叙事是怎样制造波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小说以“一窗蓝天”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①设置悬念。开篇交代宁倔强是个钉子户,点明矛盾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情节波澜——贾林入店专访与宁倔强故意搪塞、躲避之间的三个回合较量。②层层蓄势。通过贾林见宁倔强的三次碰壁,为下文贾林允许宁倔强不装防盗网这一变化作了充分的铺垫。③结尾突转。从贾林一直着急劝宁倔强安装防盗网到最后被感动,改口说来例行检查,这一突转揭开了小说的悬念。 9. ①从情节结构看,“一窗蓝天”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推动力,宁倔强之所以成为钉子户,是因为他要兑现给母亲的承诺,让她在城里住着跟乡下一样能自由看到蓝天。②从人物形象塑造看,“一窗蓝天”是宁倔强孝心的见证,他为了满足老母亲看到蓝天的愿望才不安装防盗网,才那般执拗,“一窗蓝天”也透露出老母亲对乡下生活的向往,“一窗蓝天”也能看出贾林通情达理和友善③从主题意蕴看,“一窗蓝天”象征洁净、澄明、自由,寄寓作者对城市化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反思,即如何让城市空间环境更自然更美丽更宜居,让城市中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等。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 项,“形象地表现出宁倔强对贾林催装阳台防盗网的愤怒”属于过度解读。从上下文看,面对贾林的劝说,宁倔强竭力假装不耐烦,以试图逃避装防盗网,并非真正愤怒。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情节设置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叙事是怎样织造波澜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然后明确标题的内容,再看这一设置在内容、结构上的作用,以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本题中,①设置悬念。开篇就写道“贾林遇上钉子户了”,交代宁倔强是个钉子户,点明矛盾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情节波澜——贾林入店专访与宁倔强故意搪塞、躲避之间的三个回合较量。②层层蓄势。通过贾林见宁倔强的三次碰壁,如文中:“宁老板……”贾林绽了绽笑脸。“呼……”宁倔强猛地蹿腾起一团炉火,把贾林吓了一跳,一个趔趄差点倒栽葱。贾林绕到宁倔强右边,挤了挤笑脸:“宁老板……”“欻……”宁倔强突然铲出一泼水,贾林慌忙跳开,潲水擦身天女散花。贾林转到宁倔强身后,勾上个脑袋,努了努笑脸:“宁老板……”“啊哧……”宁倔强倏忽打了个喷嚏,喷了贾林一脸唾沫星子,随即抻了抻懒腰,“贾同志,你看都这么晚了,有什么事明晚再讲啦。”这部分内容为下文贾林允许宁倔强不装防盗网这一变化作了充分的铺垫。③结尾突转。从贾林一直着急劝宁倔强安装防盗网到最后被感动,改口说来例行检查,文章最后结尾处写道:“奶奶,我来例行巡查,看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助。喏,这是我的名片,有事就给我打电话,叫随叫随到!”这一突转揭开了小说的悬念。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作用,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以‘一窗蓝天’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然后明确标题的内容,再看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之间的关系。本题中,①从情节结构看,“一窗蓝天”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推动力,宁倔强之所以成为钉子户,是因为他要兑现给母亲的承诺,让她在城里住着跟乡下一样能自由看到蓝天,这一点从原文“我说不来,住不惯城里的房子,看不到头顶的蓝天,这孩子就说咱家房子的阳台不装防盗网”可看出。②从人物形象塑造看,“一窗蓝天”是宁倔强孝心的见证,他为了满足老母亲看到蓝天的愿望才不安装防盗网,才那般执拗,“一窗蓝天”也透露出老母亲对乡下生活的向往,如“我说不来,住不惯城里的房子,看不到头顶的蓝天”“一窗蓝天”也能看出贾林通情达理和友善,例如文章最后“奶奶,我来例行巡查,看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助。喏,这是我的名片,有事就给我打电话,叫随叫随到”。③从主题意蕴看,“一窗蓝天”象征洁净、澄明、自由,寄寓作者对城市化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反思,即如何让城市空间环境更自然更美丽更宜居,让城市中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等,这从文章开始说宁倔强是钉子户,到后来贾林最后被感动,改口说来例行检查可以看出。 【点睛】解答标题作用类题目,一般从如下角度思考。首先是标题本身,点明写作对象,分析标题本身的语言特点,多体现为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标题;分析标题本身的意境特点。然后分析情节结构方面,统领全篇,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是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节,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写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接着是内容主旨方面,作者借标题表达某种态度,标题是文中主人公某种精神品质的载体,标题比喻或象征某种形象,标题揭示了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氛围,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么内容形成对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邓世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少有干略,尝从西人习布算术。既长,入水师学堂,精测量、驾驶。光绪初,管海东云舰,徼循海口。李鸿章治海军,高其能,调北洋。从丁汝昌赴英购铁舰,益详练海战术。二十年夏,日侵朝,绝海道。鸿章令济远、广乙两船赴牙山,遇日舰,先击,广乙受殊伤;轰济远,都司沈寿昌,守备杨建章、黄承勋中炮死。济远逃,日舰追之,管带方柏谦竖白帜,追益亟,有水手发炮击之,折日舰了楼。柏谦虚张胜状,退塞威海东西两口。世昌愤欲进兵,汝昌尼其行,不果。 已而日舰集大连湾,窥金州,我国海军乃大发,泊鸭绿江大东沟,以铁舰十当敌舰十有二。汝昌乘定远居中,列诸船左右张两翼。日舰鱼贯进,据上风,汝昌令轰击,距远不能中。日舰小,运棹灵,倏分倏合,弹雨坌集,定远被震,大纛仆。世昌见帅旗没,虑军心摇,亟取致远纛竖之。战良久,定远击沉其西京丸,我之超勇毁焉。世昌乘致远,最猛鸷,与日舰吉野、浪速相当。吉野,日舰之中坚也。战既酣,致远弹将罄,世昌誓死敌。将士知大势败,阵稍乱,世昌大呼曰:“今日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众乃定。世昌遂鼓轮怒驶,欲猛触吉野与同尽,中其鱼雷,锅船裂沉。世昌身环气圈不没汝昌及他将见之令驰救拒弗上缩臂出圈死之其副游击陈金揆同殉全船二百五十人无逃者事闻,世昌谥壮节,余皆优恤。世昌临战以忠义相激励,死状尤烈,世与左宝贵并称双忠云。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七》)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世昌身环气圈/不没汝昌及他将/见之令驰救/拒弗上/缩臂出圈/死之/其副游击陈金揆同殉/全船二百五十人无逃者/ B. 世昌身环气圈不没/汝昌及他将/见之令驰救/拒弗上/缩臂出圈/死之/其副游击陈金揆同殉/全船二百五十人无逃者/ C. 世昌身环气圈不没/汝昌及他将见之/令驰救/拒弗上/缩臂出圈/死之/其副游击陈金揆同殉/全船二百五十人无逃者/ D. 世昌身环气圈/不没汝昌及他将见之/令驰救/拒弗上/缩臂出圈/死之/其副游击陈金揆同殉/全船二百五十人无逃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 “管”即管带,是清代军事职官名称,北洋水师等新式舰队中,海军一舰之长称管带。 C. 纛,原指古代用羽毛做舞具或帝王车舆上的装饰物,也指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这里指帅旗。 D. “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意在褒扬表彰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邓世昌非常好学。他曾经在水师学堂学习测量、驾驶,后来又利用赴英国购买铁舰的机会,更加全面地学习外国海战的军事技术。 B. 邓世昌很机敏。在与日军交战过程中,主舰定远舰受到攻击,帅旗倒下,他立即取出致远舰的大旗竖起来,借以稳住军心。 C. 邓世昌作战非常勇猛。他在致远舰弹药将要打光时,下定决心要和敌人拼死一搏,最后在撞沉吉野舰后,不幸中了敌舰的鱼雷。 D. 邓世昌视死如归。虽然有机会获救,但为了兑现“有死而已”的诺言以激励将士,他毅然放弃了这一机会,最终在海中壮烈牺牲。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昌愤欲进兵,汝昌尼其行,不果。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答案】10. C 11. D 12. C 13. (1)邓世昌十分激愤想率兵进攻,丁汝昌阻止了他的行动,邓世昌最终没能进攻。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热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老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3)(一方面)不通晓断句,(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不知句读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能解惑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我看不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①抓虚词看位置,②看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本题中“世昌身环气圈不没”意思是“邓世昌身上套着救生圈,没有沉没”,“不没”是“世昌身环气圈”的动作和结果,所以在其后断开,排除AD;“汝昌及他将见之”,“令驰救”是丁汝昌和其他将领的两个动作,且动作是承接发生,所以中间断开,排除AB。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D项,“意在褒扬表彰的称号”理解错误,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最后在撞沉吉野舰后,不幸中了敌舰的鱼雷”对原文内容理解分析错误,原文“欲猛触吉野与同尽,中其鱼雷,锅船裂沉”意思是“想要猛烈撞击吉野舰与它同归于尽,却中了吉野的鱼雷,锅炉、舰船开裂下沉”,所以是邓世昌先中了鱼雷,最终并没有撞沉吉野舰。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重点词语,(1) 尼( nǐ):阻止,阻拦;其:代词,指邓世昌;果:实现,凡事与预期相合。(2)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兴办;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夏称“校”,商称“序”,周称“庠”;教:教化;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申:反复陈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句,颁:通“斑”,头发花白;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或:有的人;不:通“否”;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大的方面;小学:古今异义,小的方面学习;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点睛】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小技巧 : (1)读文知义(人物、时间、地点、职位、事件、情理志、品质) (2)审题知文(借助试题,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题文比对(试题和原文比对看,注重细节,不可凭模糊的记忆和感觉去答题) 译文: 邓世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小时候就有才干谋略,曾经跟从西洋人学习研究算术。长大以后,进入水师学堂学习,精通测量、驾驶。光绪初年,掌管海东云舰,巡查海口。李鸿章治理海军,赞赏他的才能,调入北洋水军。跟从丁汝昌奔赴英国购买铁舰,更加具体熟练掌握海军战术。二十年夏天,日本入侵朝鲜,断绝了海道。李鸿章命令济远号、广乙号两船赶赴牙山,中途遭遇日本舰队,先出击,广乙号遭受重创;日本舰队轰炸济远号,都司沈寿昌,守备杨建章、黄承勋中炮殉国。济远号逃走,日本舰队追击它,管带方柏谦竖起白旗,日本舰队追击更加急切,有水手发射炮弹还击,折断日舰的了楼。方柏谦虚张声势,作出胜利的样子,退回塞威海东西两口。邓世昌十分激愤想率兵进攻,丁汝昌阻止了他的行动,邓世昌最终没能进攻。不久,日舰聚集在大连湾,窥视金州,我国海军于是大举发兵,驻扎在鸭绿江大东沟,用十艘铁舰十抵挡十二艘敌舰。汝昌驾驶定远号居中,排列众船在左右就像张开的两翼。日舰鱼贯而进,占据上风,丁汝昌下令轰击,距离太远不能击中。日舰形体小巧,运桨灵活,一会儿开一会儿合,弹雨密集,定远号被震坏,大纛仆倒。邓世昌见帅旗倒下,考虑到会军心动摇,立即取来致远号的大纛竖起来。作战很久,定远号击沉日舰西京丸,这是我军的超然勇敢击毁了它。邓世昌驾驶致远舰,表现最为勇猛,与日舰吉野、浪速不相上下。吉野,是日舰的中坚。战斗到了最激烈的时候,致远舰的弹药将要打光,邓世昌下决心要和敌人拼死。将士知道战斗的形势已经失利,队伍有些混乱。邓世昌大喊到:“今日大不了一死而已!然而,我们即使战死了,而海军的声威不衰落,这就是我们用来报答国家的事情!”士兵于是安定下来。邓世昌于是开动轮船疾驶,想要猛撞吉野,与它同归于尽,却中了吉野的鱼雷,锅炉、舰船开裂下沉。邓世昌身上套着救生圈,没有沉没,丁汝昌和别的将领看见他,下令把船开过来救他。他拒绝不上,缩下手臂,退出救生圈,死在战场。他的副手游击陈金揆一同殉国,全船二百五十人没有逃生的。战事禀告给皇上,赠给邓世昌壮节的谥号,其余的战死将士都皆优厚抚恤。邓世昌临战时,以忠义激励将士们,他的死状尤为壮烈,世人把他与左宝贵并称双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①,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②,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①太乙:终南山主峰。天都:天帝所居之处,此指长安。②分野:古代以星宿分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终南山一带属井宿分野。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联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终南山高峻雄伟、气势磅礴,与天相接、与海相连。 B. 颔联写烟云变灭,诗人入山回望,白云弥漫,青霭蒙蒙。移步换形,意境朦胧。 C. 颈联中诗人立足“中峰”,用天气变化不定时雨时晴来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百态。 D. 本诗思路清晰,先“遥看全景”,再写入山所见与“中峰观变”;最后展望远景。 15.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它“与通体不配”;也有人认为此联“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你同意哪种认识?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4. C 15. (示例)认同后一种认识。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写旅人想找个有人烟处投宿,只能隔水向对岸的樵夫打探、问询。本联虽未直接写山,却通过“寻宿无着”的景况,从侧面点出山中地广人少、水木丰饶的特点,表现出终南山幽静、深邃、辽远等意境。(若从诗人心理、情趣等主观方面分析且能自圆其说亦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时雨时晴来表现”对颈联赏析不当,所谓“阴晴众壑殊”,当然不是指“时雨时晴”,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清文本内容,根据文本内容体会领悟情理,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最后有条理地阐释表达出理由。本题“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评价”,题干列举了两种评价,问你同意哪种,考生一定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再阐释理由。如认同后一种认识,即“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写旅人想找个有人烟处投宿,只能隔水向对岸的樵夫打探、问询。本联虽未直接写山,却通过“寻宿无着”的景况,从侧面点出山中地广人少、水木丰饶的特点,表现出终南山幽静、深邃、辽远等意境。 本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其中尾联“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只要认真研读诗歌的文本,然后和选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即可。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 (2)《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典型特征,也被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 (4)《劝学》中论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飞湍瀑流争喧豗, (2). 砯崖转石万壑雷 (3). 无边落木萧萧下, (4). 不尽长江滚滚来 (5). 浔阳江头夜送客, (6). 枫叶荻花秋瑟瑟 (7).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喧豗、砯、壑、萧、荻、己、矣等字的写法。 【点睛】答好识记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要在真正理解原文语意和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完成背诵,书写时还要注意字体正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中秋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在一些年轻人眼中成了美食节、购物节、旅游节,节日中所蕴含的诗意和情怀 。( )。笔者认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要靠“传”和“创”。所谓“传”,就是传承。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之钙 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正如“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中秋之夜对月祭拜,传承的不只是民间风俗,更是一种深厚的家国情怀。让这些传统文化活起来,让精神之钙铸牢民族之魂,必须要善于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所谓“创”,就是创新。首先传承手段要创新、与时俱进。曾经火爆电视荧屏的《中国诗词大会》、《如果国宝会说话》,走红的甲骨文表情包、文物戏精等通过创新传播手段,让传统文化以更加 的形式出现,备受人们“追捧”。其次,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要坚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古为今用、 ,要善于结合时代条件,不断拓展传统文化的外延、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达到永葆青春活力,开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局面。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们最关注的是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这一话题。 B. 人们最关注的话题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C. 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D. 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18. 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日渐式微 潜移默化 喜闻乐见 推陈出新 B. 荡然无存 耳濡目染 脍炙人口 革故鼎新 C. 日渐式微 耳濡目染 喜闻乐见 革故鼎新 D. 荡然无存 潜移默化 脍炙人口 推陈出新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才能永葆青春活力,支撑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B. 才能让其永葆青春活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C. 才能永葆青春活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D. 才能让其永葆青春活力,支撑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答案】17. C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要填语句的上文,说的是传统文化日渐式微,下文说的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具体方法。括号内要填的句子必须与上下文语意连贯。AB两项中,“最关注”提法没有依据,而且,B项,关注后面的话题应为“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D项,“是……话题”应为“成为……话题”。C项补写的最恰当。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第一组:日渐式微:是指事物逐渐地由兴盛而衰落。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语境中说的是“节日中所蕴含的诗意和情怀”逐渐有浓而淡,由兴盛而衰落。应选“日渐式微”。据此分析,可排除B、D两项。第二组: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根据主语“精神之钙”,这里应选“潜移默化”。据此分析,可排除C项。第三组: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要陈述的是“传统文化”,应选“喜闻乐见”。第四组: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革故鼎新: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不合时代的因素,对于传统文化,应选“推陈出新”。分析可知,A项成语全都恰当。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根据语境,画线句子的主语是“我们”,“永葆青春活力”的是“传统文化”,不是“我们”,所以需要在“永葆青春活力”前面加上“让其”,据此分析,可排除A、C两项。“支撑……转化和……发展”搭配不当,应为“实现……转化和……发展”。可排除D项。故选B。 20.某中学将于2018年6月27日举行2018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以下是某班班委会代表同学向全体家长发出的邀请信,其中有两处词语使用不简明,三处词语使用不得体,请指出并修改。 尊敬的各位家长: 我校将于2018年6月27日早8点在普育广场举行2018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我们谨代表X班全体同学诚邀家父家母到场观礼,18岁意味着责任、义务意味着勇敢、担当,在这个庄严时刻,您的到场实属对我们最大的鼓励。成人之际更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届时我们还将惠赠礼物一份,请您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拨冗出席,对此我们敬谢不敏。 X班班委会 2018年6月27日 词语使用不简明的两处是: (1)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词语使用不得体的三处是: (3)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实属是” (2). “是”或者“实属” (3). (2)“抽出时间”和“拨冗” (4). “抽出时间”或“拨冗” (5). (3)“家父、家母” (6). “家长” (7). (4)“惠赠” (8). “敬赠” (9). (5)“敬谢不敏” (10). “深表感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能力,语言表达简明就是语言表达不啰嗦、不重复,表述清晰,明白易懂。语言表达得体就是根据交际的语境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无论说什么话都要讲究一个得体,也就是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平时说话讲究敬称、谦辞和避讳,一点不能马虎。本题中“实属是”语义重复,改为“是”或者“实属”;“抽出时间”和“拨冗”语义重复,改为“抽出时间”或“拨冗”。“家父、家母”是称呼自己的父母,而语境中是想邀请同学们的家长参加成人礼仪式,所以改为“家长”;“惠赠”是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语境中是表达我们赠送家长礼物,所以改为“敬赠”;“敬谢不敏”是表示推辞的客气话,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语境中是想表示我们对家长的感谢,所以改为“深表感激”。 【点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 21.古代先民们在创造文字的时候,充满了无穷的智慧。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一个或充满想象,或温馨动人,或妙趣横生的故事。这些每天被我们使用的文字,都有着我们从未发现的新鲜一面。 如: 安,男子建房娶妻,踏实过日子,则为安。 好,女子抱孩子逗乐,其乐融融,则为好。 牧,手持荆条,放养牛群,则为牧。 孜,手持荆条,督促孩子勤勉学习,则为孜。 那么,下图是什么字?并简述你的理由。 【答案】教。手持荆条督促孩子学写字,则为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于古文字基础的概念性掌握的能力,一般考查学生对于古文字的理解,大概有简答题、论述题等等,一般和基础知识差不多,知识延伸了,基础知识大都是名词解释,后者大都是简答、论述等等,只是深度不同。本题考查的是名词解释,解答此类题目,结合平时积累掌握的一些基本的字形字义,合理发挥想象,形象生动地仿照所给的答案表达出来。篆文 ,是 “教”,(爻,算筹)(子,孩童)(攴,手持鞭子、棍杖),表示体罚学子,造字本义:动词,用体罚手段训导孩子作算术。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母亲节到了,一早打开朋友圈、微博,到处都是祝母亲节日快乐的信息,还夹杂着晒自己和母亲的照片,转发各种讴歌母爱伟大的文章、故事等。对此,有人表示怀疑。当问及这些刷屏者“你在网上这么孝顺,你妈妈知道吗?”他们却认为这种表达方式并非为了让母亲知道,而是为了在社交网络上让同学、同事、朋友看。 面对材料中的“晒孝顺”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晒”你怎么看?请你展开议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爱,要大声说出来 当然知道,爸爸妈妈是深爱着我的;当然,我也深爱着爸爸妈妈。只是,只是,爸爸妈妈他们从来没有对我说过“我爱你”,只是把爱融入在生活的点滴细节里。我呢?我呀,好像也从来没对他们说过“我爱你”这三个字。 试试看,把爱表达出来会怎样?哎呀,还真不好意思说,怎么办呢?就用写的吧!我把裁好的纸条,正面写上“妈妈,我爱您”,背面写上“爸爸,我爱您”。 放学回到家里,我怀着紧张激动的心情,等妈妈把地一拖完,就把她拉到椅子上坐下。我摆了个微微鞠躬的姿势,双手郑重地递上纸条。 妈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眯着近视眼,歪着头,边看边嘀咕:“前面这两个字像‘妈妈’,后面的是啥字呀?” “妈妈不会认不得这几个字吧?”这回轮到我莫名其妙了,“我明明写得很认真、很漂亮啊!”我定睛一看,哎呀,纸条被我拿倒了!我立即双手把纸条旋转180度。 妈妈仔细一看,笑着对我说:“哦?我也爱宝宝呀!咦?今天怎么突然想到要这样表达了呢?”我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妈妈伸出温暖的手,像平常一样把我拉进怀里,在我的额头上亲了一下,笑眯眯地问:“是不是想到妈妈平时对你疼爱有加,今天想用这三个字来对妈妈表示感谢一下啊?”我害羞地点了点头,依偎在妈妈的怀里…… 爸爸呢?爸爸正在水池边洗菜。我轻轻地走过去,对着爸爸忙碌的背影说:“爸爸,请你转过头来看一下。” 爸爸随意地一回头,我迅速展开纸条。爸爸漫不经心一瞥,顿了顿,然后点了点头:“嗯,好!”我趴在爸爸背上,亲了他一口,然后一蹦一跳地回屋里去了。 隐隐约约,我听到妈妈对爸爸说:“我还以为你会像个木头人似的哩!没想到,今天还挺配合的嘛!瞧你乐的!” 是哦,爱我不只抱抱我,爱我不只亲亲我,爱我就要大声说!妈妈,我爱你!爸爸,我爱你!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公理婆理众说纷纭,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非全国卷没有这样的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如题干要求“对以上的事你怎么看?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这就表明要写成议论文,不能写成记叙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就要求写作时学生有个性化的思考。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本题要求对“晒孝顺”的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考生可以选择“赞成晒”的观点,也可以选择“反对晒”的观点,建议根据自己的积累情况,选择自己最有话说的一个角度来成文。本题可多角度立意,可以对这种“晒孝顺”的行为予以肯定,因为众多的“晒孝顺”会形成一种氛围,感染周围的人,对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也可以对这种“晒孝顺”的行为持否定的态度,因为这种“晒孝顺”的行为更多的是为了博取关注度,并没有真正地将“孝顺”落实到行动上,更有甚者,有些人的“晒”根本就是一种与父母无关的行为。 参考立意:①孝不能只喊在嘴上,更要切实行动起来,让父母获得真正的爱,这才是真正的孝顺。②孝是一种美德,不应夹杂高调作秀的成分,不应有丝毫的虚伪的表现。 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孝心,用“晒”的方式去感染更多的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