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扬州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11
大桥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2019.11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诗话,就是评述有关诗歌问题所写的随笔式著作。其内容繁杂,结构松散,涉题广泛,笔调轻松,表达灵活。诸家诗话虽各有偏重,但兼及其他内容是其共同点。 北宋中叶是诗话的起始时期,欧阳修《六一诗话》是诗话体著作的开山之作。书中当然不乏真知灼见,而该书最具代表性和深远意义的则是开创了“诗话体”,此后一倡百和,仿效者不绝于后,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大看点。北宋中期以后,江西诗派及其追随者活跃于诗坛,出现了一些带有这派倾向的诗话著作,如吕本中的《紫薇诗话》、陈师道的《后山诗话》、洪刍的《洪驹父诗话》、范温的《潜溪诗眼》、周紫芝的《竹坡老人诗话》等。至南宋,由于有了前面诗话的积累,出现了诗话总集一类的著作。如《诗话总龟》,开创了以内容性质分类的诗话体例,在诗歌鉴赏和诗论建设方面提供了大量资料。 南宋后期,诗话发展已进入成熟期,出现了比较系统的诗论之作,如严羽的《沧浪诗话》,它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理论性和系统性。书中分别论述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诗证。从论述中看出,“以禅喻诗”是其诗论的命脉和基调,尊唐抑宋是其诗评标准和基本倾向。该书最显著的特点是将“以禅喻诗”“妙悟”等学说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所谓“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主张“学诗以识为主”,有“识”的能力才能辨别“体制”的艺术特征,进入悟境。作者将这些主张和观点贯穿于全书之中,从而形成系统、完整的诗学理论体系,这标志着宋代诗话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宋代诗话还辑录了记述类和评论类的诗,资料保存十分丰富。更难得的是保存了许多古代已经散佚的诗歌资料,如《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诗人玉屑》等诗话汇编著作中就保存了逸书、逸诗、逸事之类的材料。另外,自《六一诗话》诞生后,诗话体著作久盛不衰,到清代还大量出现,说明其有文体传承的价值。诗话中常以诗歌作品作为切入点,从审美的视角深入细致地探讨诗歌创作的艺术性问题,时有精辟之见,能起到以小见大、举一反三、闻一见十的作用。宋代诗话发掘、整理、提炼和总结了前人诗歌创作上的经验,显示出前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成就,为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作经验和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有一种话语方式常在宋代诗话中出现,这就是评点式批评方法。这种方法,不求全面系统,也不考虑其间的连贯性,仅就某个问题或摘论、摘句进行析评,随感而发,要言妙道,一则一段,一目了然。不求高谈阔论,但求说深、说透而具说服力。宋代诗话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评点式批评方法,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文论遗产,对后人研究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确有助益。宋代诗话探讨了诗学理论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宋代诗话中还出现了大量名词术语,这是古人诗学观念和文艺思想的一种反映,独具中国特色,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同时还能看出论者在诗学上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理论水平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深度。凡此种种,均有其理论研究价值。 当然,宋代诗话难免有其时代的局限和著者的缺憾,但就其整体而言,毕竟是瑕不掩瑜,不愧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宝藏之一。 (摘编自殷光熹《略论宋代诗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出现后之所以被纷纷效仿,主要原因在于其独特的“诗话体”形式和真知灼见。 B.南宋时期的《诗话总龟》能在诗歌鉴赏和诗论建设方面成就突出,与前代诗话的发展密不可分。 C.《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发展成熟的标志,它在诗学理论体系方面超越了前代作品。 D.诗话著作长盛不衰,在于它具有的文体传承价值,也在于其提供的具体创作经验和大量的研究资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诗话的概念入手,介绍了其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特征,并指出了各家诗话的共性。 B.文章第二段回顾了诗话的初步发展历程,指出了不同时期诗话的代表作品及其基本特点。 C.文章第三段中以举例、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表现了宋代诗话的多个方面的成就。 D.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不仅分析了宋代诗话的优点,也指出了其局限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沧浪诗话》中确立了“以禅喻诗”的诗论命脉和基调,将佛家的“妙悟”等理论引入到诗话中,主张以“识”辨“体”,进入悟境。 B.宋代诗话有记述和评论两种类型,保存了许多古代散佚的逸书、逸诗、逸事等材料,如《诗话总龟》《诗人玉屑》等。 C.评点式批评方法不能全面系统连贯性地评价诗歌,但它能抓住一句诗或者一个问题随感而发,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探讨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功能性、真实性、典型性及诗歌原理方面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是宋代诗话最为重要的成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材料一: 通信技术从1G到4G的代际升级,主要体现在通讯速度、传输速率的提升,而通讯速度、传输速率也是制定通讯标准时最主要的参考评价标准。高代际往往伴随着高速率、大带宽、低延迟和高可靠性。5G时代的到来,则主要是这些具体技术指标的实现。 业内把2019年称为全球5G元年,同样中国的5G发展也进入了冲刺阶段。随着5G技术的成熟,许多新兴的行业,如智能安防、无人驾驶、智能城市、智能家居等都将得到极大发展。5G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将引领更多的新兴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未来电子信息技术的诸多创新将主要依赖5G通讯技术。随着5G标准和频谱生态环境的统一发展,各国加快了5G的商业化进程,在5G技术的发展道路上竞相卡位,竞争激烈。 中国5G发展已进入全球5G研发第一营,中国和许多其他国家在为5G提供关键的中频频谱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华为联手安立公司在业内率先完成5G射频一致性测试;由于无线基础设施的显著优势,中国的无线运营商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数百次大规模5G测试:华为率先完成中国联通多款异厂家5G手机互通测试,华为率先完成中国联通5G独立组网核心网第一阶段内场测试,华为公司携手中国联通完成首个基于5G终端芯片巴龙5000的业务应用验证。 (摘编自李丹《5G的发展现状分析》) 材料二: 2019和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平台各项预测数据(出货量以百万计) (IDC公司全球移动电话跟踪2019年2月20日) 材料三: 随着时代进步,人工智能技术能使生活更具品位,实现“诗意化栖居”。 通过万物互联,智能设计已经在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态,特别是智能家居设计,不单单通过网络等科技将家庭产品连接,实现各种功能的良好交互,还注重产品之间、产品与环境之间视觉审美上的和谐统一,进而提升生活品质,实现产品功能与形态完美契合。 单品优化也是智能家居的重要发展方向。单品优化即通过技术升级与大数据反馈,优化单品功能;同时顺应时代审美,优化单品形态。像电饭煲设计,不但可以实现水、米自动精准配比等智能化操作,让“无人炊”成为可能,也使其外观造型更加简洁时尚,更具科技感。当然,智能家居未来设计范畴不仅仅关乎家庭生活,还将发展出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的产品、内容和服务。 人工智能设计也可以激活传统制造领域,使其焕发新活力———既可实现复杂造型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也可通过智能设计进一步丰富其审美价值。如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参数化建模的花瓶———贝塞尔玻璃花瓶,设计师根据人工智能设计出花瓶表面数千个高低不一的起伏。值得强调的是,该设计不是简单地以机器加工替代人工,而是通过人工智能对自然的模拟,为机器加工的产品注入手工艺的灵魂和温度,增加了设计技术伦理的思考。 5G时代,智能设计将进一步演变为智慧生活设计,与全球研发、制造、模块商等资源融为一体。目前,海尔智慧家庭实验室不仅聚焦实现家电、家居产品的互联互通,而且致力于构建全球最大的“家庭云”,形成一个便捷、个性、安全的“家生态”。这类5G领域的智能设计场景试点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从智能到智慧,是人工智能从功能设置到系统思维,从唤醒执行到感悟创造的进化,审美境界的提升贯穿其中。可以预期,传递科技进步之美的智能设计,将以更超前的理念开启生活新方式,不断重塑人与艺术、艺术与世界的关系。 (摘编自沈榆《以智能设计协助“诗意化栖居”》)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5G技术的不断成熟将会促进许多新兴行业的发展,从而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B.中国5G研发已进入全球5G研发第一阵营,华为联合其他公司已率先完成各项测试。 C.5G时代,人工智能通过智能家居设计将会提升生活品质,实现功能与形态完美契合。 D.5G时代,智能设计将进一步传递科技进步之美,开启生活新方式,实现“诗意化栖居”。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科技的发展促进通讯技术不断代际升级,而5G的主要特性就是超高速、大连接以及低延迟和高可靠性。 B.随着时代进步,5G市场将迅速增长并逐渐促使设备升级,到2023年5G手机市场份额将占整个市场总量的1/4左右。 C.4G手机现在及今后的一段时间仍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可见4G手机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可以有很大的发展。 D. 人工智能设计以机器加工的“无人化”替代人工,可以使传统制造领域焕发新活力,不断丰富产品的审美价值。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歪 毛 儿 老 舍 小的时候,我和白仁禄一下了学总到小茶馆去听评书。我俩每天的点心钱不完全花在点心上,留下一部分给书钱。其实,我俩真不够听书的派儿:我那时脑后梳着个小坠根,结着红绳儿;仁禄梳俩大歪毛。孙二大爷用小笸箩打钱的时候,一到我俩面前便低声地说,“歪毛子!”把钱接过去,他马上笑着给我们抓一大把煮毛豆角,或是花生米来。“吃吧,歪毛子!”他不大爱叫我小坠根,我未免有点不高兴。可是说真的,仁禄是比我体面的多。他的脸正像年画上的白娃娃的,虽然没有那么胖。单眼皮,小圆鼻子,清秀好看。 他不淘气,可是也有背不上书来的时候。歪毛仁禄背不过书来本可以不挨打,师娘不准老师打他。他是师娘的歪毛宝贝:上街给她买一缕白棉花线,或是打俩小钱的醋,都是仁禄的事儿。可是他自己找打。每逢背不上书来,他比老师的脾气还大。他把小脸憋红,鼻子皱起一块儿,对先生说:“不背!不背!”不等老师发作,他又添上:“就是不背,看你怎样!”老师磨不开脸了,只好拿板子打他。 奇怪,这么清秀的小孩,脾气这么硬。 一直有十几年的工夫,我们俩没见面。听说,他大学毕了业,到外边去做事。 去年旧历年前的末一次集,天很冷。我转了一圈,没看见什么对我的路子的东西,本想不再绕,可是集南边有个地摊,摆着几本书,看书的时候,我看见卖书人的脚,一双极旧的棉鞋,袜子还是夏季的单线袜。别人都跺着脚,天是真冷;这双脚好像冻在地上,不动。把书合上我便走开了。 走了几步,我不由地回了头。他穿着件旧灰色棉袍,很单薄,头上戴着顶没人要的老式帽头。 我好似被他吸引住了,决定回去。他身上有那么一股高傲劲儿,像破庙似的,虽然破烂而仍令人心中起敬。无论怎说吧,我又立在他面前。 “是不是仁禄哥?”我大着胆问。 他又扫了我一眼,又去看山,可是极快的又转回来。他的瘦脸上没有任何表示,只是腮上微微的动了动,傲气使他不愿与我过话,可是“仁禄哥”三个字打动了他的心。他没说一个字,拉住我的手。 “走吧,我住的离这儿不远。”我一手拉着他,一手拾起那几本书。 没有五分钟便到了家。他坐在屋中了,我才放心,仿佛一件宝贝确实落在手中。可是我没法说话了。问他什么呢?我改变了战略,开始告诉他我这些年的经过,费了许多周折,我才用上了这个公式———“我说完了,该听你的了。”“还不都在乎脾气,”他微微摇着头。“那时候咱俩还都是小孩子,所以我没对你说过;说真的那时节我自己也还没觉出来是怎回事。后来我才明白了,是我这两只眼睛作怪。” “不是一双好好的眼睛吗?”我说。 “平日是好好的一对眼;不过,有时候犯病。” 你不用看人脸的全部,而单看他的眼,鼻子,或是嘴,你就看出点可恶来。特别是眼与嘴,有时一个人正和你讲道德说仁义,你能看见他的眼中有张活的春画正在动。那嘴,露着牙喷粪的时节单要笑一笑!越是上等人越可恶,上等人会遮掩。假如我没有这么一对眼,生命岂不是个大骗局?还举个例说吧,有一回我去看戏,旁边来了个三十多岁的人,很体面,穿得也讲究。我的眼一斜,看出来,他可恶。正在这么个当儿,查票了。这位先生没有票,瞪圆了眼向查票员说:“我姓王,没买过票,就是日本人查票,我姓王的还是不买!”我没法管束自己了。我并不是要惩罚他,是要把他的原形真面目打出来。我给了他一个顶有力的嘴巴。你猜他怎样?他嘴里嚷着,走了。要不怎说他可恶呢。这不是弱点,是故意的找打———只可惜没人常打他。 “那么你很愿意犯病!”我故意的问。 他似乎没听见,我又重了一句,他又微笑了笑。“我不能说我以这个为一种享受;不过,不犯病的时候更难堪———明知人们可恶而看不出,明知是梦而醒不了。” “以前,我见着可恶的便打,至少是瞪他那么一眼,使他哆嗦半天。我虽不因此得意,可是非常的自信,自信我比别人强。及至一想结婚,与世界共同敷衍,坏了;我原来不比别人强,不过只多着双病眼罢了。很希望别人指着脸子说我可恶,可是没人肯那么办。”他又愣了一会儿。“生命的真文章比人作的文章更周到?耶稣为仇人、为土匪祷告:他是个人物。他的眼或者就和我这对一样,能始终是硬的,因为他始终是软的。普通人只能软,不能硬,所以世界没有骨气。我只能硬,不能软,现在没法安置我自己。人生真不是个好玩艺。” 他把酒喝净,立起来。 空中飞着些雪片,天已遮满了黑云。我送他出去,谁也没说什么,一个阴惨的世界,好像只有我们俩的脚步声儿。到了门口,他连头也没回,探着点身在雪花中走去。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小时候仁禄梳俩大“歪毛”和我梳着个“小坠根”,既符合人物的身份,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B.文章通过典型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细节描写揭示主人公的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 C.歪毛仁禄发出“人生真不是个好玩艺”的感叹,可见,他已意识到现实的残酷,正努力地改变自己。 D.结尾处的环境描写隐喻着当时的社会现实,主人公将何去何从,命运将会有怎样的变化,引人深思。 7.结合文章内容,你怎样理解歪毛儿白仁禄的那双“病眼”?(6分) 8.文章直接以“歪毛儿”为话题的内容并不多,却以“歪毛儿”为题。试分析这样处理的好处。(6分) 二、名著阅读(15分) 9. (1)《三国演义》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卓绝的军事和政治谋略,摇曳多姿的人物风采,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请在空缺处写出五个成语: 、 、 、 、 。(5分) (2) 结合刘玄德“携民渡江”的情节,分析作者的思想倾向。(5分) (3)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曹操起家,兴于山东,成于人才,有“唯才是举”(《求贤令》)的美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大江之上,曹操大醉而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曹操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试结合《三国演义》相关情节探究曹操的人才观。(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3题。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东大族。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 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权曰:“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军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督朱然、潘璋等五万人拒之。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先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欲以挑战。诸将皆欲击之,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其后,逊上疏欲击备,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破其四十馀营。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断后,仅得入白帝城。 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逊曰:“未可。”诸将曰:“孙安东公族,见围已困,奈何不救?”逊曰:“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及方略大施,备果奔溃。桓后见逊曰:“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 加拜逊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即改封江陵侯。 (节选自《三国志•陆逊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B.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C.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D.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仕幕府,指在文武官署中担任一定官职,做军政大吏的佐助人员。 B.“出”,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出”一般指贬官,有时也指平调。古人一般以出任京官为荣。 C.“诣都”,是到京城,到朝廷的意思,和它同义的词还有“诣阙”、“谒阙”。“诣阙上书”指越级上书中央司法机关申冤。 D.“领”即加封、兼任,是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或官职较高的官员兼任级别较低的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陆逊少年不幸,年轻有为。陆逊年少时失去父亲,跟随堂祖父陆康长大,二十一岁就到孙权的幕府中做官,历任东西曹令史。 B.陆逊一心为国,不计私仇。会稽太守淳于式上奏章揭发陆逊非法掠夺百姓,而后来陆逊却在孙权面前称赞他是好官。因为陆逊认为淳于式是为民着想,且互相诋毁的风气不可助长。 C.陆逊胸有谋略,坚持己见。刘备派吴班带人挑战。吴将都想要迎击刘备,陆逊认为必定有诈,没有出战,使刘备的计策失败。等时机成熟,才火烧了刘备四十余营,大获全胜。 D.陆逊用兵奇巧,调度有方。在与刘备的作战中,在对方军队疲惫,士气沮丧时才寻找战机出战;在孙桓被围求救时,陆逊观测到孙桓得人心,城牢粮足,不需要去救,就能解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 (2)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 (一)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5题。 次韵东坡还自岭南① 李之仪② 凭陵岁月固难堪,食檗多来味却甘。 时雨才闻遍中外,卧龙相继起东南。 天边鹤贺瞻仙袂,云里诗笺带海岚。 重见门生应不识,雪髯霜鬓两毵毵③。 注:①写作背景:苏轼因新旧党争被发配岭南,元丰年间遇赦返京,作者在他即将归来时作了此诗。②李之仪:苏轼门生,与苏轼感情深厚。③毵毵(sēn sēn):毛发纷披散乱状。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语似慰解而意极酸苦。古人常以黄檗比苦心。虽然物极必反,但决无苦多反而味甘之理,这句是反话正说,实是以反常的甘味来表现极度的苦味。 B. 颈联借颔联卧龙腾起之势,描写苏轼从天外归来的风采:鹤驾清风,仙袂飘飘,云里诗笺还带着 海边潮湿的雾气。 C. 尾联从浪漫的想象跃回现实,写苏轼容颜变老,归来后重见门生不相识的情景。 D. 此诗中间两联意奇境阔,首尾两联情悲语酸,却并无不协调之感。从这首诗能将飘逸和苦涩相统一的风格来着,有着近似苏轼之处。 15. 这首七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 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 , 。 (3)《将进酒》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 , 。 四、语言文字应用(15分) 17.下列文言文各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完全一致的一项是(3分)( ) A. 诸侯皆属焉/乃以秦王属吏 B.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吾与点也 C. 济水东流/项王乃引兵而东 D. 其言不让/沛公又让而不受 18.下列文言文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明烛天南 A. 沛公然其计 B.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B.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D. 待诸侯至定约束耳 19.下列文言文各句中,与所给例句的特殊句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A.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B. 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B. 故不我若也 D. 为国以礼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流行一种没有文字的图形印,①_________,它是我国篆刻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肖形印讲究拿法和刀法。章法就是在印章的方寸之间,如何去设计布置。章法设计要递循“疏可跑马,密不容针”的法则,章法巧妙得当,能成为佳作;②____________再神之刀法也难得佳作。刀法就是用刻刀刻印的方法。③_________,常用的有冲、切两种。冲刀取其流利耐畅,切刀取其凝重深厚,表现出用刀的苍劲秀润的拔巧,大刀阔斧地去刻印,刻好的印基本不用修改,使印面产生刀痕效果,形成一种金石味。 ① ② ③ 五、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 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习总书记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习总书记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大桥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2019.11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诗话,就是评述有关诗歌问题所写的随笔式著作。其内容繁杂,结构松散,涉题广泛,笔调轻松,表达灵活。诸家诗话虽各有偏重,但兼及其他内容是其共同点。 北宋中叶是诗话的起始时期,欧阳修《六一诗话》是诗话体著作的开山之作。书中当然不乏真知灼见,而该书最具代表性和深远意义的则是开创了“诗话体”,此后一倡百和,仿效者不绝于后,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大看点。北宋中期以后,江西诗派及其追随者活跃于诗坛,出现了一些带有这派倾向的诗话著作,如吕本中的《紫薇诗话》、陈师道的《后山诗话》、洪刍的《洪驹父诗话》、范温的《潜溪诗眼》、周紫芝的《竹坡老人诗话》等。至南宋,由于有了前面诗话的积累,出现了诗话总集一类的著作。如《诗话总龟》,开创了以内容性质分类的诗话体例,在诗歌鉴赏和诗论建设方面提供了大量资料。 南宋后期,诗话发展已进入成熟期,出现了比较系统的诗论之作,如严羽的《沧浪诗话》,它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理论性和系统性。书中分别论述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诗证。从论述中看出,“以禅喻诗”是其诗论的命脉和基调,尊唐抑宋是其诗评标准和基本倾向。该书最显著的特点是将“以禅喻诗”“妙悟”等学说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所谓“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主张“学诗以识为主”,有“识”的能力才能辨别“体制”的艺术特征,进入悟境。作者将这些主张和观点贯穿于全书之中,从而形成系统、完整的诗学理论体系,这标志着宋代诗话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宋代诗话还辑录了记述类和评论类的诗,资料保存十分丰富。更难得的是保存了许多古代已经散佚的诗歌资料,如《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诗人玉屑》等诗话汇编著作中就保存了逸书、逸诗、逸事之类的材料。另外,自《六一诗话》诞生后,诗话体著作久盛不衰,到清代还大量出现,说明其有文体传承的价值。诗话中常以诗歌作品作为切入点,从审美的视角深入细致地探讨诗歌创作的艺术性问题,时有精辟之见,能起到以小见大、举一反三、闻一见十的作用。宋代诗话发掘、整理、提炼和总结了前人诗歌创作上的经验,显示出前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成就,为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作经验和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有一种话语方式常在宋代诗话中出现,这就是评点式批评方法。这种方法,不求全面系统,也不考虑其间的连贯性,仅就某个问题或摘论、摘句进行析评,随感而发,要言妙道,一则一段,一目了然。不求高谈阔论,但求说深、说透而具说服力。宋代诗话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评点式批评方法,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文论遗产,对后人研究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确有助益。宋代诗话探讨了诗学理论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宋代诗话中还出现了大量名词术语,这是古人诗学观念和文艺思想的一种反映,独具中国特色,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同时还能看出论者在诗学上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理论水平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深度。凡此种种,均有其理论研究价值。 当然,宋代诗话难免有其时代的局限和著者的缺憾,但就其整体而言,毕竟是瑕不掩瑜,不愧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宝藏之一。 (摘编自殷光熹《略论宋代诗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出现后之所以被纷纷效仿,主要原因在于其独特的“诗话体”形式和真知灼见。 B.南宋时期的《诗话总龟》能在诗歌鉴赏和诗论建设方面成就突出,与前代诗话的发展密不可分。 C.《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发展成熟的标志,它在诗学理论体系方面超越了前代作品。 D.诗话著作长盛不衰,在于它具有的文体传承价值,也在于其提供的具体创作经验和大量的研究资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诗话的概念入手,介绍了其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特征,并指出了各家诗话的共性。 B.文章第二段回顾了诗话的初步发展历程,指出了不同时期诗话的代表作品及其基本特点。 C.文章第三段中以举例、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表现了宋代诗话的多个方面的成就。 D.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不仅分析了宋代诗话的优点,也指出了其局限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沧浪诗话》中确立了“以禅喻诗”的诗论命脉和基调,将佛家的“妙悟”等理论引入到诗话中,主张以“识”辨“体”,进入悟境。 B.宋代诗话有记述和评论两种类型,保存了许多古代散佚的逸书、逸诗、逸事等材料,如《诗话总龟》《诗人玉屑》等。 C.评点式批评方法不能全面系统连贯性地评价诗歌,但它能抓住一句诗或者一个问题随感而发,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探讨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功能性、真实性、典型性及诗歌原理方面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是宋代诗话最为重要的成就。 【答案】1.A “主要原因在于……真知灼见”错误,文中“而最具代表性和深远意义的是开创了‘诗话体’,此后一倡百和,仿效者不绝于后”,因此该书被效仿的主要原因是其创立的“诗话体”。 2.C “比喻论证”不正确,第三段中并没有使用比喻论证。 3.A B.“宋代诗话有记述和评论两种类型”错误,原文中说“记述类和评论类内容在宋代诗话中均有记载”,而不是宋代诗话的两种类型。C.“评点式批评方法不能全面系统连贯性地评价诗歌”错误,原文“这种方法,不求全面系统,也不考虑其间的连贯性”,表达的是评点法不以这些作为目的,并不是不能。D.“是宋代诗话最为重要的成就”错误,原文中只是表现宋代诗话的几个成就,并没有强调哪一个是最重要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材料一: 通信技术从1G到4G的代际升级,主要体现在通讯速度、传输速率的提升,而通讯速度、传输速率也是制定通讯标准时最主要的参考评价标准。高代际往往伴随着高速率、大带宽、低延迟和高可靠性。5G时代的到来,则主要是这些具体技术指标的实现。 业内把2019年称为全球5G元年,同样中国的5G发展也进入了冲刺阶段。随着5G技术的成熟,许多新兴的行业,如智能安防、无人驾驶、智能城市、智能家居等都将得到极大发展。5G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将引领更多的新兴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未来电子信息技术的诸多创新将主要依赖5G通讯技术。随着5G标准和频谱生态环境的统一发展,各国加快了5G的商业化进程,在5G技术的发展道路上竞相卡位,竞争激烈。 中国5G发展已进入全球5G研发第一营,中国和许多其他国家在为5G提供关键的中频频谱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华为联手安立公司在业内率先完成5G射频一致性测试;由于无线基础设施的显著优势,中国的无线运营商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数百次大规模5G测试:华为率先完成中国联通多款异厂家5G手机互通测试,华为率先完成中国联通5G独立组网核心网第一阶段内场测试,华为公司携手中国联通完成首个基于5G终端芯片巴龙5000的业务应用验证。 (摘编自李丹《5G的发展现状分析》) 材料二: 2019和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平台各项预测数据(出货量以百万计) (IDC公司全球移动电话跟踪2019年2月20日) 材料三: 随着时代进步,人工智能技术能使生活更具品位,实现“诗意化栖居”。 通过万物互联,智能设计已经在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态,特别是智能家居设计,不单单通过网络等科技将家庭产品连接,实现各种功能的良好交互,还注重产品之间、产品与环境之间视觉审美上的和谐统一,进而提升生活品质,实现产品功能与形态完美契合。 单品优化也是智能家居的重要发展方向。单品优化即通过技术升级与大数据反馈,优化单品功能;同时顺应时代审美,优化单品形态。像电饭煲设计,不但可以实现水、米自动精准配比等智能化操作,让“无人炊”成为可能,也使其外观造型更加简洁时尚,更具科技感。当然,智能家居未来设计范畴不仅仅关乎家庭生活,还将发展出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的产品、内容和服务。 人工智能设计也可以激活传统制造领域,使其焕发新活力———既可实现复杂造型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也可通过智能设计进一步丰富其审美价值。如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参数化建模的花瓶———贝塞尔玻璃花瓶,设计师根据人工智能设计出花瓶表面数千个高低不一的起伏。值得强调的是,该设计不是简单地以机器加工替代人工,而是通过人工智能对自然的模拟,为机器加工的产品注入手工艺的灵魂和温度,增加了设计技术伦理的思考。 5G时代,智能设计将进一步演变为智慧生活设计,与全球研发、制造、模块商等资源融为一体。目前,海尔智慧家庭实验室不仅聚焦实现家电、家居产品的互联互通,而且致力于构建全球最大的“家庭云”,形成一个便捷、个性、安全的“家生态”。这类5G领域的智能设计场景试点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从智能到智慧,是人工智能从功能设置到系统思维,从唤醒执行到感悟创造的进化,审美境界的提升贯穿其中。可以预期,传递科技进步之美的智能设计,将以更超前的理念开启生活新方式,不断重塑人与艺术、艺术与世界的关系。 (摘编自沈榆《以智能设计协助“诗意化栖居”》)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5G技术的不断成熟将会促进许多新兴行业的发展,从而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B.中国5G研发已进入全球5G研发第一阵营,华为联合其他公司已率先完成各项测试。 C.5G时代,人工智能通过智能家居设计将会提升生活品质,实现功能与形态完美契合。 D.5G时代,智能设计将进一步传递科技进步之美,开启生活新方式,实现“诗意化栖居”。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科技的发展促进通讯技术不断代际升级,而5G的主要特性就是超高速、大连接以及低延迟和高可靠性。 B.随着时代进步,5G市场将迅速增长并逐渐促使设备升级,到2023年5G手机市场份额将占整个市场总量的1/4左右。 C.4G手机现在及今后的一段时间仍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可见4G手机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可以有很大的发展。 D.人工智能设计以机器加工的“无人化”替代人工,可以使传统制造领域焕发新活力,不断丰富产品的审美价值。 4.B “华为联合其他公司已率先完成各项测试”错误。 5.C 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C项,“可见4G手机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可以有很大的发展”错误。从材料二数据看,4G手机在未来的出货量呈下降趋势,且同比出现负增长,而5G则成爆发式增长。可见“4G手机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可以有很大的发展”错。故选C。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歪 毛 儿 老 舍 小的时候,我和白仁禄一下了学总到小茶馆去听评书。我俩每天的点心钱不完全花在点心上,留下一部分给书钱。其实,我俩真不够听书的派儿:我那时脑后梳着个小坠根,结着红绳儿;仁禄梳俩大歪毛。孙二大爷用小笸箩打钱的时候,一到我俩面前便低声地说,“歪毛子!”把钱接过去,他马上笑着给我们抓一大把煮毛豆角,或是花生米来。“吃吧,歪毛子!”他不大爱叫我小坠根,我未免有点不高兴。可是说真的,仁禄是比我体面的多。他的脸正像年画上的白娃娃的,虽然没有那么胖。单眼皮,小圆鼻子,清秀好看。 他不淘气,可是也有背不上书来的时候。歪毛仁禄背不过书来本可以不挨打,师娘不准老师打他。他是师娘的歪毛宝贝:上街给她买一缕白棉花线,或是打俩小钱的醋,都是仁禄的事儿。可是他自己找打。每逢背不上书来,他比老师的脾气还大。他把小脸憋红,鼻子皱起一块儿,对先生说:“不背!不背!”不等老师发作,他又添上:“就是不背,看你怎样!”老师磨不开脸了,只好拿板子打他。 奇怪,这么清秀的小孩,脾气这么硬。 一直有十几年的工夫,我们俩没见面。听说,他大学毕了业,到外边去做事。 去年旧历年前的末一次集,天很冷。我转了一圈,没看见什么对我的路子的东西,本想不再绕,可是集南边有个地摊,摆着几本书,看书的时候,我看见卖书人的脚,一双极旧的棉鞋,袜子还是夏季的单线袜。别人都跺着脚,天是真冷;这双脚好像冻在地上,不动。把书合上我便走开了。 走了几步,我不由地回了头。他穿着件旧灰色棉袍,很单薄,头上戴着顶没人要的老式帽头。 我好似被他吸引住了,决定回去。他身上有那么一股高傲劲儿,像破庙似的,虽然破烂而仍令人心中起敬。无论怎说吧,我又立在他面前。 “是不是仁禄哥?”我大着胆问。 他又扫了我一眼,又去看山,可是极快的又转回来。他的瘦脸上没有任何表示,只是腮上微微的动了动,傲气使他不愿与我过话,可是“仁禄哥”三个字打动了他的心。他没说一个字,拉住我的手。 “走吧,我住的离这儿不远。”我一手拉着他,一手拾起那几本书。 没有五分钟便到了家。他坐在屋中了,我才放心,仿佛一件宝贝确实落在手中。可是我没法说话了。问他什么呢?我改变了战略,开始告诉他我这些年的经过,费了许多周折,我才用上了这个公式———“我说完了,该听你的了。”“还不都在乎脾气,”他微微摇着头。“那时候咱俩还都是小孩子,所以我没对你说过;说真的那时节我自己也还没觉出来是怎回事。后来我才明白了,是我这两只眼睛作怪。” “不是一双好好的眼睛吗?”我说。 “平日是好好的一对眼;不过,有时候犯病。” 你不用看人脸的全部,而单看他的眼,鼻子,或是嘴,你就看出点可恶来。特别是眼与嘴,有时一个人正和你讲道德说仁义,你能看见他的眼中有张活的春画正在动。那嘴,露着牙喷粪的时节单要笑一笑!越是上等人越可恶,上等人会遮掩。假如我没有这么一对眼,生命岂不是个大骗局?还举个例说吧,有一回我去看戏,旁边来了个三十多岁的人,很体面,穿得也讲究。我的眼一斜,看出来,他可恶。正在这么个当儿,查票了。这位先生没有票,瞪圆了眼向查票员说:“我姓王,没买过票,就是日本人查票,我姓王的还是不买!”我没法管束自己了。我并不是要惩罚他,是要把他的原形真面目打出来。我给了他一个顶有力的嘴巴。你猜他怎样?他嘴里嚷着,走了。要不怎说他可恶呢。这不是弱点,是故意的找打———只可惜没人常打他。 “那么你很愿意犯病!”我故意的问。 他似乎没听见,我又重了一句,他又微笑了笑。“我不能说我以这个为一种享受;不过,不犯病的时候更难堪———明知人们可恶而看不出,明知是梦而醒不了。” “以前,我见着可恶的便打,至少是瞪他那么一眼,使他哆嗦半天。我虽不因此得意,可是非常的自信,自信我比别人强。及至一想结婚,与世界共同敷衍,坏了;我原来不比别人强,不过只多着双病眼罢了。很希望别人指着脸子说我可恶,可是没人肯那么办。”他又愣了一会儿。“生命的真文章比人作的文章更周到?耶稣为仇人、为土匪祷告:他是个人物。他的眼或者就和我这对一样,能始终是硬的,因为他始终是软的。普通人只能软,不能硬,所以世界没有骨气。我只能硬,不能软,现在没法安置我自己。人生真不是个好玩艺。” 他把酒喝净,立起来。 空中飞着些雪片,天已遮满了黑云。我送他出去,谁也没说什么,一个阴惨的世界,好像只有我们俩的脚步声儿。到了门口,他连头也没回,探着点身在雪花中走去。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小时候仁禄梳俩大“歪毛”和我梳着个“小坠根”,既符合人物的身份,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B.文章通过典型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细节描写揭示主人公的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 C.歪毛仁禄发出“人生真不是个好玩艺”的感叹,可见,他已意识到现实的残酷,正努力地改变自己。 D.结尾处的环境描写隐喻着当时的社会现实,主人公将何去何从,命运将会有怎样的变化,引人深思。 7.结合文章内容,你怎样理解歪毛儿白仁禄的那双“病眼”?(6分) 8.文章直接以“歪毛儿”为话题的内容并不多,却以“歪毛儿”为题。试分析这样处理的好处。(6分) 6.C “正努力地改变自己”,说法错误;因为纵观全文,文章通过塑造歪毛仁禄的形象,通过歪毛仁禄的一双正义的“病眼”, 揭示虚伪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且,文中通过歪毛仁禄说的“我只能硬,不能软,现在没法安置我自己”,所以,歪毛仁禄发出“人生真不是个好玩艺”的感叹,是对社会的讽刺与无奈,而不是“正努力地改变自己”。故选C。 7. ①是一双善于发现社会“病态”的正义之眼。②体现他特立独行、愤世嫉俗的性格。③揭示了虚伪黑暗的社会现实。 纵观全文,通过歪毛仁禄所说,“越是上等人越可恶,上等人会遮掩”“假如我没有这么一对眼,生命岂不是个大骗局?”以及仁禄讲述的在戏园遇到的不买票的男人,可见,歪毛仁禄的眼睛是一双善于发现社会“病态”的正义之眼;正是这双眼睛,清晰得洞察了社会的黑暗,揭示了虚伪黑暗的社会现实,同时也体现了歪毛仁禄特立独行、愤世嫉俗的性格,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他落魄悲惨的名运。 8.①生活化,口语化,与文章的语言风格一致。②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主人公幼时的外貌特征,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少年时的清秀可爱的外表与始终如一的“硬脾气”形成对照,揭示主题,引人深思。 本文以“歪毛儿”为题,带有生活化,口语化的特点,与文章的整体语言风格一致,也与作者老舍是北京人,作品带有很多北京地道的口语有关,读来让人感觉亲切,能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以“歪毛儿”为题,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主人公幼时的外貌特征,后文写了歪毛卖书的贫寒与辛酸形象,少年时的清秀可爱的外表与始终如一的“硬脾气”形成对照,揭示主题,引人深思;歪毛儿作为作者笔下的人物,在文中一直是作者刻画的中心,前半部分写了歪毛的清新可爱,后半部分写了歪毛的穷困潦倒,文章一直围绕歪毛儿来写,是文章的线索人物。 二、名著阅读(15分) 9. (1)《三国演义》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卓绝的军事和政治谋略,摇曳多姿的人物风采,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请在空缺处写出五个成语: 、 、 、 、 。(5分) (2) 结合刘玄德“携民渡江”的情节,分析作者的思想倾向。(5分) 作者细致叙述了刘备从樊城撤退时,不顾自身危急,坚持携“民众数万”渡江,感动百姓的情景,突出了刘备“爱民如子”的“仁明君主”形象,寄寓着“仁政”理想:把恩泽加到每个百姓身上,争取其支持,也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 (3)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曹操起家,兴于山东,成于人才,有“唯才是举”(《求贤令》)的美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大江之上,曹操大醉而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曹操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试结合《三国演义》相关情节探究曹操的人才观。(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3题。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东大族。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 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权曰:“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军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督朱然、潘璋等五万人拒之。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先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欲以挑战。诸将皆欲击之,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其后,逊上疏欲击备,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破其四十馀营。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断后,仅得入白帝城。 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逊曰:“未可。”诸将曰:“孙安东公族,见围已困,奈何不救?”逊曰:“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及方略大施,备果奔溃。桓后见逊曰:“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 加拜逊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即改封江陵侯。 (节选自《三国志•陆逊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B.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C.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D.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仕幕府,指在文武官署中担任一定官职,做军政大吏的佐助人员。 B.“出”,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出”一般指贬官,有时也指平调。古人一般以出任京官为荣。 C.“诣都”,是到京城,到朝廷的意思,和它同义的词还有“诣阙”、“谒阙”。“诣阙上书”指越级上书中央司法机关申冤。 D.“领”即加封、兼任,是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或官职较高的官员兼任级别较低的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陆逊少年不幸,年轻有为。陆逊年少时失去父亲,跟随堂祖父陆康长大,二十一岁就到孙权的幕府中做官,历任东西曹令史。 B.陆逊一心为国,不计私仇。会稽太守淳于式上奏章揭发陆逊非法掠夺百姓,而后来陆逊却在孙权面前称赞他是好官。因为陆逊认为淳于式是为民着想,且互相诋毁的风气不可助长。 C.陆逊胸有谋略,坚持己见。刘备派吴班带人挑战。吴将都想要迎击刘备,陆逊认为必定有诈,没有出战,使刘备的计策失败。等时机成熟,才火烧了刘备四十余营,大获全胜。 D.陆逊用兵奇巧,调度有方。在与刘备的作战中,在对方军队疲惫,士气沮丧时才寻找战机出战;在孙桓被围求救时,陆逊观测到孙桓得人心,城牢粮足,不需要去救,就能解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 (2)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 10.B 第一处错误,“知”的宾语是自己的计策不可行,“其计不可”不能划断,排除AC;第二处错误,根据“所以……者,……也”句式判断可知,“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故选B。 11.D “领”指兼任,官职较高的官员兼任较为低级别的官职,没有“加封”的意思。 12.D “在孙桓被围求救时,陆逊观测到孙桓得人心,城牢粮足,不需要去救,就能解围。”错,原文是:等到我的计策实施,即使不去救安东,安东就会自己解围。 13.(1)海昌县连年大旱,陆逊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勉励督促百姓种田养桑,百姓得到依赖。 (2)起初,孙桓分率士兵去夷道讨伐刘备的前锋部队,被刘备包围,向陆逊求救。 第一句得分点:振:同“赈”,救济、赈济;劝:勉励;农桑:名词作动词,种田养桑。第二句得分点:别:分离,此处有“分兵”之意;为……所:表被动,被……;“求救于逊”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陆逊字伯言,是吴郡吴县人。他原名陆议,世代为江东大族。陆逊很小就死了父亲,跟随堂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到他的任所生活。袁术与陆康有矛盾,准备进击陆康,陆康便让陆逊和亲眷们回吴县。孙权做将军,陆逊二十一岁,就开始在孙权将军府中任职,历任东西曹令史,外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同时兼管县令职务。海昌县连年大旱,陆逊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勉励督促百姓种田养蝉,百姓得到依赖。 会稽太守淳于式上表揭发陆逊非法掠夺百姓,骚扰当地。陆逊后来到都城,和孙权说话中间,称赞淳于式是好官,孙权说:“他告你你却推荐他,为什么呢?”陆逊回答说:“ 淳于式是想要休养百姓,因此告我的状。如果我再说他的坏话来扰乱您的视听,这种风气不可助长。”孙权说:“这实在是忠厚长者之事,只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罢了。”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军来攻打西部边界,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朱然、潘璋等五万人抗击刘备。刘备从巫峡、建平连接营盘到夷陵界,建立了几十个军屯,先派吴班带领几千人在平地设立营寨,想要挑战。诸将都想要迎击刘备,陆逊说:“蜀军这举动必定有诈,暂且看看再说。”刘备知道他的计策无法实现,就率领八千伏兵,从谷中出来。陆逊说:“我之所以不听从诸位攻打吴班,是揣测他们一定有诡诈的缘故。”后来,陆逊上疏想要攻打刘备。众将领都说:“攻打刘备应在开始时,如今竟让他深入五六百里,相互对峙已有七八月,他的各要害都防守严密,攻打他必定没有收益。”陆逊说:“刘备是个狡猾的敌人,经历的事很多,他的军队刚集结时,他考虑周密用心专一,不能触犯他。现在他驻军长久,没有占到我们的便宜,军队疲惫,士气沮丧,无计可施,夹击此敌,正在今日。”于是先攻打一个营寨,没有取胜。众将领都说:“这是白白让士兵送死罢了。”陆逊说:“我已经知道攻破他们的办法。”于是就命令士兵各拿一把茅草,用火攻攻破他。顷刻之间火势形成,破蜀军四十多个营寨。刘备登上马鞍山,环绕自己陈列军队。陆逊命令诸军从四面进攻,于是刘备军队土崩瓦解,死者有几万人。刘备于是连夜逃走,驿站的人断后,才逃到了白帝城。 起初,孙桓分率士兵去夷道讨伐刘备的前锋部队,被刘备包围,向陆逊求救。陆逊说:“不行。”众将领说:“孙安东是公族,受到包围处境困顿,怎能不救援?”陆逊说:“安东很得将士的人心,城池牢固,粮食充足,不值得担忧。等到我的计策实施,即使不去救安东,安东就会自己解围。”等到陆逊谋略全部实施,刘备果然溃败逃散。孙桓后来见到陆逊说:“先前我的确怨恨你不来救我,等到今天,才知道你的调度自有方略。” 加授陆逊为辅国将军,兼任荆州牧,当即改封他为江陵侯。 (一)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5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 一二句描写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的情景,从正面描写出路上雾气浓重,持续时间长。 B. 三四句写出暖冬之景。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 C. 本诗既借景抒情,又运用典故,兼有直抒胸臆, 寄托了深沉的情感。 D. 随着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诗人笔下的景色多彩纷呈,总体上描绘的是清幽的哀景。 15.请分析最后四句中诗人表达出的情感。(4分) 14.C(A,正面与侧面结合;B,;野凫少见行人,人离去才忽自觉,沉默刹那,四散而去。D,还有以壮景衬哀情) 15. 孔父伤时,王粲弃国,我这一生 飘泊不定,不禁慨叹不已。作者借此表达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4分。内容解释2分;情感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 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 , 。 (3)《将进酒》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 , 。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四、语言文字应用(15分) 17.下列文言文各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完全一致的一项是(3分)( ) A. 诸侯皆属焉/乃以秦王属吏B.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吾与点也 C. 济水东流/项王乃引兵而东 D. 其言不让/沛公又让而不受 答案:D 18.下列文言文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明烛天南 A. 沛公然其计 B.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B.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D. 待诸侯至定约束耳 答案:B 19.下列文言文各句中,与所给例句的特殊句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A.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B. 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B. 故不我若也 D. 为国以礼 答案:D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流行一种没有文字的图形印,①_________,它是我国篆刻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肖形印讲究拿法和刀法。章法就是在印章的方寸之间,如何去设计布置。章法设计要递循“疏可跑马,密不容针”的法则,章法巧妙得当,能成为佳作;②____________再神之刀法也难得佳作。刀法就是用刻刀刻印的方法。③_________,常用的有冲、切两种。冲刀取其流利耐畅,切刀取其凝重深厚,表现出用刀的苍劲秀润的拔巧,大刀阔斧地去刻印,刻好的印基本不用修改,使印面产生刀痕效果,形成一种金石味。 ① ② ③ 【答案】古人称为“肖形印” 章法失败 刀法有多种 五、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 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习总书记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习总书记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 本题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审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三则名言的内涵,挖掘其中的内在联系,然后综合立意。张载的话体现了我国传统知识分子对国家、百姓和文化传承的使命和责任感,即为百姓谋福利,继承圣贤文化,为后世造福。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功成不必在我”则体现的是一种甘愿奉献、不图名利的高尚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则体现的是一种不推卸责任、积极主动、勇于担当的精神。“无我”,强调的是为中国的发展、人民的幸福而奉献自己,“有我”强调的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面对国难、矛盾,挑战等,要敢于担当责任,完成使命。题目要求中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综合分析可知,此作文题要求写青年学子对国家、社会、人民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担当、使命等。 写作时应围绕青年人的使命、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等来立意,可以思考自己对国家的责任,也可以写为了加快祖国建设、早日实现中国梦应该怎么做等。情感要真挚,切忌空洞。 材料解读 为天地立心 “天地之心”最早见于《周易》复卦彖辞,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此处的“天地之心”是指天地间万事万物阴阳消长的规律性。张载的思想深受易学的影响,曾在长安坐虎皮椅讲《周易》,并且著有《横渠易说》,因此他所谓的“天地之心”是与易学密切相关的。张载用“太虚即气”,解释宇宙的起源和世界的本体,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他同时提出了“一物两体”说,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对立统一的两面构成的。 张载所立的“天地之心”即揭示的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就是建立在易学哲学基础上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礼记》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天、地、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在天地之间,是能知能觉者,所以被称为“天地之心”。这是对人在宇宙之间地位的肯定,是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自觉。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因为”人”乃天地之心,所以“人心”体现了“天地之心”。 张载云:“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人把自身的价值观念投射到天地之间,与天地合而为一。《西铭》云:“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胞物与”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仁民爱物”的观念,将仁爱的对象推及万物,提升了儒家“仁”价值观念的内涵和境界。所谓的“为天地立心”,就是为人类社会建立“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正如马一浮先生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在张载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我们得一“仁”字。 为生民立命 “立命”源自于孟子的思想。《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一个人不管寿命长短,都要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尽心知性知天,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控自己的命运。 张载所谓“为生民立命”,就是要让天下百姓都有安身立命之处。“安身”,即生活有着落,“立命”,即灵魂有安顿,精神有依归。张载特别强调对孤寡羸弱、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关爱和照顾,要使他们生活得到应有的照顾。《西铭》云:“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精神有依归”就是要设法提升老百姓的心灵层次,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着高尚的情操和精神追求。 《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修道”不仅仅是自我的修炼,而是在修身的基础上,修己安百姓,正人正己,以天下苍生为念,教化天下,使天下归仁,即通过各种教育、教化的途径,使正确的思想深入人心。“为生民立命” ,就是要为民众确立正确的精神价值导向和价值观念,建设精神家园。我们得一“教”字。 为往圣继绝学 往圣,是历史上的圣人,“绝学”就是中断了的儒学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人们的主导思想,张载认为:北宋时期,由周公、孔子、孟子创立的儒学已经衰落,在这种情况下,要继承儒学学统,将儒家的思想发扬光大。张载正是怀着这样的学术使命意识,俯而读,仰而思,博采众长,创立“关学”,成为了与“濂”“闽”“洛”并列的理学学派,影响了关中学术从北宋到明的800多年,对塑造关中人乃至中国人的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实现“为往圣继绝学”的崇高使命,张载对儒家典籍进行了系统阐释。可以说,通过这些努力,张载取得了重大的学术成就,实现了自己“为往圣继绝学”的学术使命,为儒学在宋明的复兴和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此,司马光称赞他:“中年更折节,六籍事钻研。羲农及周孔,上下皆贯穿。造次循绳墨,儒行无少愆。师道久废阙,模范几无传。先生力振起,不绝尚联绵。……当令洙泗风,郁郁满秦川。” 张载对儒家典籍进行了系统的阐释、精心的研读,形成了独到的见解,著有《横渠易说》《正蒙》《东铭》《西铭》《经学理窟》等著作,形成了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在张载看来,人心否塞,人欲横流之时,必须研究义理,乃可以自拔于流俗,不至于戕贼其天性,作为学者,应该研究义理之学,切勿空谈心性。我们得一“理”字。 为万世开太平 “太平”“大同”是周公、孔子以来儒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开”是期待之谓,“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实现《西铭》描述的“民胞物与”“天下归仁”的社会理想。要把这样美好的蓝图和社会构想变成现实,必须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经世致用的学风,为国泰民安和社会的安宁和谐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张载为学不尚空谈,“语学而及政,论政而及礼乐兵刑之学”。张载年轻时候就向邠人焦寅学习兵法,并曾想组织兵力对西夏作战,收复失地,21岁的他就向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陈述自己欲收复被西夏夺去的洮西之地的设想。范仲淹在延州(今延安)召见了张载,认为张载作为儒生,日后定成大器,便劝他弃武从文,勉励他从《中庸》读起,研习儒家经典。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家苦读《中庸》,仍感不满意。于是,遍读佛、道家之书,后觉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历经十余年攻读,张载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通的道理,逐渐形成独特的关学体系,终成一家之言。 张载为政期间,“躬行礼教”“敦本善俗”,取得了不凡的政绩。晚年回到横渠书院著书立说,仍然不忘体察民情,在关中多地实施“井田制”,恢复周礼的实验。在张载的心目中,只有“崇礼贵德”“躬行礼教”,实行“仁政,德治”,才能开创万世太平的基业。 精彩片段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欣逢“五四” 运动百年,当聆听先辈在《新青年》中的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人生、青春之时代。百年前的热血青年,燃烧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为祖国统一、民族独立,“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百年之后的我们,生逢盛世,当以五彩绚丽的青春风采,随祖国一同步入新时代。 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处于当今时代的我们,要树立责任意识。在富民强国的复兴道路上,我们不仅需要多一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使命感,多一点“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责任感,多一点“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更要有“一起拼搏,一起奋斗”的期待感。青年人更要把自己定位成新时代的建设者,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想,走在时代的前列,做一个奋进者和奉献者。 处于当今时代的我们,更要牢记使命,不负时代。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敢于面向未来,面对挑战。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我们要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不断磨砺自己。青年时代,选择奋斗就是选择了成长,选择奋斗就是选择了收获。只要有一颗奋发进取之心,面朝苍茫大地,终会迎来春暖花开。 今日的中国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的复兴梦需要一代代青年正视世界,积极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昔日青年们挥洒热血与奋斗的身影还在眼前,我辈青年应当传承前辈们的坚毅与拼搏,与中华振兴共成长,承担青年之责,谱写时代新篇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