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重点示范性高中汨罗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线上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重点示范性高中汨罗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线上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湖南省重点示范性高中汨罗一中2020届高三3月线上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高三语文备课组 审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时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媒体融合发展,是新的信息传播技术背景下新闻传播界的实践需要,更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战略任务。毫无疑问,在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中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是我国新闻传播界必须着力推进的重大战略任务,正在全国上下形成热潮并已经取得积极成果。‎ 媒体都具备信息传播的基本功能,但主流媒体更多地肩负着引领舆论、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使命。不管是传统还是新型的主流媒体,在各自的历史条件下都应该具备引领价值导向、凝聚社会共识的核心功能。这是一个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传播形态日趋复杂的时代,社会舆论主体多元、载体多样,人与人之间的横向信息流动日趋便捷和强劲,各式各样的信息都在争夺着社会大众有限的注意力。在这样的技术条件和信息环境下,新型主流媒体之“新”,又体现在必须与时代技术同步,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强化与民众的连接能力,在连接中去吸引民众,影响民众。‎ - 28 -‎ 传统媒体的收视率、订户等概念,在新媒体时代正在转换为点击率、用户数和粉丝量。我们经常听到、看到一些单位在谈到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成效时,会兴奋地报告App下载量或者用户数量是如何增长的,这些数据成为很多媒体单位用以衡量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主要指标。如果这些数据稳定增长,往往还能够换来更多的广告收益,证明新型主流媒体的市场潜能。但是,用户的需求是多样的,如何区分用户的需求,如何生产出既能满足用户需求又对社会整体有利的内容,是需要下大力气去做的事。作为新型主流媒体,不宜以简单的数据作为考核评价内容、质量和传播效果的指标。在有些情况下,传播力并不等于引导力,而引导力才是新型主流媒体的核心目标和价值,重要的是要实现传播力和引导力的统一。‎ 新的传播技术正在颠覆许多传统边界。作为媒体的常规业务,新型主流媒体仍然承担着信息采集和传播的基本功能。与此同时,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信息相关的传统媒体功能正在得到有效拓展。媒体在政府的政务服务方面,有着越来越大的拓展空间和优势。政府的信息发布和许多政务服务项目,可以与媒体合作完成。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媒体还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当前,许多媒体正在努力打造“智库型媒体”,开展民意调查、产业研究,发表智库报告,以独有的数据资源和调研力量,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诸如此类的功能拓展,是新型主流媒体对传统媒体价值的合理延伸,使媒体融合不仅仅是媒体内部内容生产和经营管理方面的融合,也使媒体与政府、人民大众更好地连接、融合在一起。‎ 总之,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离不开技术、内容、渠道、平台、体制机制等一系列领域的开拓创新,但在创新过程中,必须牢记新型主流媒体的核心价值,要守住主流媒体之“正”,保持创新与守正之间的平衡。‎ ‎(摘编自陈开和《在融合发展中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人民论谈网2019年4月18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形势下媒体融合发展的意义重大,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B. 传统媒体与新型主流媒体受众不同,但都有引领价值导向、凝聚社会共识的核心功能。‎ C. 就内容生产而言,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一定要充分重视以用户为中心与舆论引导之间的平衡。‎ D. 开展常规业务的新型主流媒体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相应参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简明,结合信息传播技术发展背景,论述了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B. 文章从技术发展、内容生产和媒体功能拓展等层面,论述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主要方法。‎ C. 文章指出新技术对媒体具有积极影响,而媒体功能的拓展又可以促进媒体与民众的联系。‎ D. 在提出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方法后,文章结尾强调媒体创新必须与坚持核心价值统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新闻传播业界的重视,融合发展中的新型主流媒体已经在全国上下取得积极成果。‎ - 28 -‎ B. 面对信息多元化时代新型主流媒体必须重视技术创新,才能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广告收益。‎ C. 新型主流媒体开发的App下载量与其市场传播效果成正比,下载量越高说明传播效果越好。‎ D. 随着新传播技术的发展,许多媒体功能也由信息采集和传播向“智库型媒体”方向发展。‎ ‎【答案】1. B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传统媒体与新型主流媒体受众不同”的表述于文无据。原文为“媒体都具备信息传播的基本功能,但主流媒体更多地肩负着引领舆论、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使命。不管是传统还是新型的主流媒体,在各自的历史条件下都应该具备引领价值导向、凝聚社会共识的核心功能”。‎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A项,“论述了媒体融合发展的……迫切性”错误。结合“毫无疑问,在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中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是我国新闻传播界必须着力推进的重大战略任务,正在全国上下形成热潮并已经取得积极成果”等分析,主要强调重要性,开篇并没有提及“迫切性”的问题。‎ 故选A。‎ ‎【3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三是综合分析,比较鉴别。‎ A项,强加因果。原文为“在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中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是我国新闻传播界必须着力推进的重大战略任务,正在全国上下形成热潮并已经取得积极成果”。‎ B项,“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广告收益”与前文没有必然联系。‎ C项,“下载量与其市场传播效果成正比”于文无据。原文为“会兴奋地报告App下载量或者用户数量是如何增长的,这些数据成为很多媒体单位用以衡量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主要指标”。‎ 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28 -‎ ‎(来源于《中国环境报》)‎ 材料二:‎ ‎“每年6月-10月,是亚马孙盆地的旱季,也是这一地区森林火灾高发的时段。但近年来,由于森林保护和执法力度的加强,亚马孙雨林火灾活动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异常的是,今年旱季的干燥程度与往年相比并无太大差别,但出现的火灾数量却远远超出预期。”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全球发现与保护科学中心主任格里戈·阿斯内(GregAsner)指出。‎ 据了解,一名检察官调查火灾起因时发现一份报纸广告,内容是鼓励农民参与8月10日“放火日”,在当天大面积烧林开荒,向总统展示他们的劳动意愿。 数据显示,就在“放火日”这天,当地火情飙升300%。‎ 巴西柏拉洲一块片状的着火区位于新普罗格雷索镇附近。小镇顺着一条牧场和农田聚集的高速公路呈南北走向,在高速公路的西边,蜿蜒的道路连接着一排深入雨林的小型矿井。人类土地利用痕迹明显的地方,也恰恰是火灾的活跃地段。‎ 亚马孙流域很难自然起火,但在农业开垦、放牧或者砍伐的过程中清理土地时放纵的火常常引起火灾。同时,火势容易失去控制,尤其是7月-11月期间的干燥季节。 ”保罗·莫迪霍表示,好在2019年并没有特别干旱,否则场面将更加难以收拾。‎ ‎(有删改)‎ 材料三:‎ 为何大火燃烧3周,巴西政府动作却慢半拍? 分析人士认为或与两个原因有关。 首先,当地林业专家指出,公众解读有误区。 亚马孙大火并非连烧3周,而是多场火灾断断续续烧了3周。旱季起火并不罕见,据巴西官方的消防报告,仅8月13日-8月20日一周,就发生了14万起火灾报警。 只是火势一直未得到控制,进一步演变为雨林大火。其次,有农业专家指出,这可能跟农产品竞争有关系。‎ - 28 -‎ ‎ 巴西与法国同为农业大国,二者一直以来在自贸问题上存在竞争关系,此次火灾的“口水战”再次令两国矛盾升级。‎ ‎2019年6月28日,南美地区最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南方共同市场与欧盟共同宣布,就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协定还需各国议会批准后才能生效。 如果贸易国因为亚马孙雨林火灾向巴西发难,将令巴西的农贸业遭受重创。‎ ‎(摘编自《中国环境报》)‎ 材料四:‎ 持续几周的亚马孙大火释放出来的烟雾,会对周边的地区产生严重的影响,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南美洲的气候。‎ 英国牛津大学生态系统科学教授YadvinderMalhi指出,近期南美可能会出现降雨减少,从而加剧旱季的干旱,导致更严重的旱灾。从长期来看,森林大火的碳排放也会加剧地球变暖的问题,但这方面的影响较难量化。‎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全球发现与保护科学中心主任格里戈·阿斯内表示,“热带雨林的破坏以及林火的增多是陆地上生物多样性最主要的杀手,光是今年,巴西就已经损失了几十万种植被与动物。”‎ 在亚马孙雨林,多样的生态系统和复杂的水文让雨林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并对全世界生物有着直接影响。人们对亚马孙的重视和保护却远远不足。亚马孙雨林是“地球之肺”,它的健康关乎你我的未来。‎ ‎(摘编自《中国环境报》)‎ ‎4. 下列各项中不能佐证“亚马孙雨林大火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一项是 A. 2019年亚马孙雨林火灾数量却远远超出预期。‎ B. 一份报纸广告中鼓励农民参与8月10日的“放火日”‎ C. 人类土地利用痕迹明显地方,也恰恰是火灾的活跃地段。‎ D. 在农业开垦、放牧或者砍伐的过程中以放火的方式清理土地。‎ ‎5. 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亚马孙雨林共跨越9个国家和地区,近60%的面积在巴西进境内,每年6月-10月,是亚马孙盆地的旱季,火灾高发。‎ B. 亚马孙雨林火灾引起多发重视,为此巴西政府派遣4.4万名士兵帮助扑火,同时引起英、美等国专家和组织的关注。‎ C. 面对亚马孙雨林大火,巴西政府动作迟缓,这可能跟公众解读信息有误以及巴西与法国之间的农产品竞争有关系。‎ - 28 -‎ D. 亚马孙雨林大火关系到经贸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南方共同市场与欧盟就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 ‎6. 请结合材料,分析亚马孙雨林大火可能带来的环境生态影响。‎ ‎【答案】4. A 5. D ‎ ‎6. ①影响南美洲的气候,导致更严重的旱灾;②让巴西损失几十万种植被与动物,并对全世界生物有着直接影响;③加剧全球变暖,影响大气中氧的含量。‎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有关内容梳理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整体阅读,感知全文;其次要找到该题信息所在的段落或区域;再次要对该段落或区域内容要点进行概括与分析,最后将选项中的相关信息与这些概括与分析进行对照,从而得出答案。‎ A项,“火灾数量远远超出预期”不能起到佐证作用。仅仅因为火灾的数量多并不能证明亚马孙雨林大火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D项,“可能会影响南方共同市场与欧盟就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分析错误,由原文可知,该协定在亚马孙大火发生前就签订。‎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亚马孙雨林大火对“环境生态影响”的相关内容:主要在材料四,“持续几周的亚马孙雨林大火释放出的烟雾会对周边地区产生严重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南美洲的气候”“森林大火的碳排放也会加剧全球变暖”“光是今年,巴西就已经损失了几十万种植被与动物”“在亚马孙,……并对全世界生物有着直接影响”。据此分条表述即可。‎ - 28 -‎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路遥 除夕之夜,欢乐的气氛笼罩着我们的村庄。家家窗前点上了灯笼,院子里地上铺上炸得粉碎的红红绿绿的炮皮。在那些贴着窗花和对联的土窑洞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八碗”。说是八碗,实际上主要是把各种形状和式样的肥肉块子装在八个碗中。农村人虽然富了,他们的肠胃仍需要油水。好,那就尽情地吃吧。拣肥的吃,放开肚量吃吧,而今这样好的年头,又是自己喂的猪,不吃做什么!‎ 父亲吃了一老碗肥肉,然后就心满意足地拿起旱烟锅,自个儿笑眯眯地抽起了烟。他舒服地吐纳着烟雾,安逸地仰靠在铺盖卷上,享乐的神态使我高兴。我突然冒出了一个新鲜的念头:我为什么不用收录机录下父亲的一段声音呢?父亲显然对这事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跃跃欲试,但又有点不好意思。我忍不住笑了,对他说:“你随便说什么都行。比如说你这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哈呀,这怎说哩……好,叫我想一想,噢,对了,那天,也正像今天一样,过年哩……我这样说你看行不行!行!好,那我就再给咱往下说……”‎ ‎“提起那年头,真叫人没法说。冬天的时候,公社把各大队抽来的民工都集中到寺佛村,白天大干,晚上夜战,连轴转到了年底。那天早上我回家时,你们母子几个围坐在炕上哭鼻子哩。哭什么哩?那年头,大家都穷得叮当响,过年要甚没甚。旁人家歪好都还割了几斤肉,咱们家我没回来,连一点肉皮皮都没有。当时,我折转身就往县城跑。我恨我。一个男人,就这么无能啊!我当时想,我今天出去就是抢也要抢回几斤肉来。”‎ ‎“进了县城,我赶忙跑到了肉食门市部,一看,门关得死死的。我来到后门上,门也关着,不过听见里面有人咳嗽。我站着,不敢捣门,为甚?怕。怕什么?当时也说不清。过了一会,我突然冒出了个好主意,哼,别看你老子是个笨老百姓,到紧火时,脑瓜子还聪敏着哩。我想,如果我说我是县委书记的亲戚,他们还敢不卖给我肉吗?”‎ - 28 -‎ ‎“就这样,我硬着头皮敲开了肉食门市部的后门。门先是开了一条缝,露出一颗胖头。还没等胖头开口,我就忙开口说是县上冯书记的亲戚。胖头问什么事?我对他说,冯书记让你们割几斤肉。这胖干部问我割几斤,我慌忙从怀里掏出了全部的钱—一共四块。我问他一斤多少价钱?他说一斤八毛钱。我说,那就割五斤吧。不过,我当时心里暗暗叫苦:我原来只想割上二斤肉,够你们母子几个吃一顿就行了,你们母子一年几乎没喝一口肉腥汤哩。我想余下两块多钱,给你妈买一块羊肚子毛巾一一她头上那块毛巾已经包了两年,又脏又烂;再给你们几个娃娃买些鞭炮。吃肉放炮,这才算过年呀。可眼下我想,一个县委书记的亲戚走一回后门,怎能只割二斤肉呢?我就只好咬咬牙把四块钱都破费了。但不管怎样,我总算割到了肉,而且是一块多么肥的刀口肉啊!”‎ ‎ “我正在街上走,一个叫化子拦住了我的路。我一看,这不是叫化子,是和我一块当民工的高五,他老婆有病,他本人已经熬得只剩下一把干骨头。高五挡住我,问我在什么地方割了这么一块好肉?我没敢给他实说,就撒谎说,我的肉是从一个外地人手里买的。高五忙问我,那个外地人现在在什么地方?我说人家早走了。高五一脸哭相对我说,直到今早上才向别人央告着借了几个钱,可现在又连一点肉也买不到了。他说大人怎样也可以,可娃娃们不行呀,大哭小叫……他瞅了一眼我手里提的这块肉,可怜巴巴地说,能不能给他分一点呢?我舍不得这么肥的肉给他分,就对他说是这肉是高价买的。他忙问多少钱一斤?我随口说一块六一斤。不料高五说一块六就一块六,你给我分上二斤!我迟疑了一下,对他说,那好,咱两个一劈两半。就这样,高五拿了二斤半肉,把四块钱塞到我手里,笑呵呵地走了,倒好像是他占了我的便宜。好,我来时拿四块钱,现在还是四块钱,可手里却提了二斤半的一条子肥肉。这肉等于是我在路上白捡的。好运气!”‎ ‎“我马上到铺子里给你妈买了一条新毛巾,给你们几个娃娃买几串鞭炮。还剩了七毛钱,又买了几颗洋糖……这辈子没有哪一天比这一天再高兴不过了。高兴什么哩?高兴你妈和你们几个娃娃过这个年总算能吃一顿肉了。而且你妈也有了新头巾,你们几个娃娃也能放鞭炮,吃洋糖了……”‎ 我“啪”一下关住了收录机,什么话也没说,丢下父亲,心情沉重地一个人来到了院子里。此刻,晴朗的夜空星光灿烂,和村中各家窗前摇曳的灯笼相辉映,一片富丽景象。远处传来密集的锣鼓点和丝弦声,夹杂着孩子们欢乐的笑闹声。村庄正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远远近近的爆竹声此起彼伏,空气里弥漫着和平的硝烟。此刻这一切给我的心灵带来无限温馨和慰藉……‎ ‎(有删改)‎ - 28 -‎ 相关链接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摘自《祝福》)‎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倒叙的方式,通过我想用收录机录下父亲声音的这一新鲜念头,引出父亲对于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的回忆。‎ B. 小说中反复提到“这怎说哩”“我这样说你看行不行”“ 真叫人没法说”,生动地塑造了父亲不善言辞朴素农民形象。‎ C. 与父亲同为民工的高五家庭也非常困难,我对父亲占其便宜的做法是不认同的,这也是我一个人来到院子里的原因之一。‎ D. 小说注重从小人物感受大时代,父亲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民,但是作者却通过他展现了一段极其贫困的艰难岁月。‎ ‎8. 本文尾段与鲁迅小说《祝福》尾段都描写了过年时的庆祝场景,在表达小说的主旨上各自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中的故事读来真实可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如何达到这一效果的。‎ ‎【答案】7. B 8. 本文:过年景象富丽欢乐有生气,赞美了富裕起来的农村,与过去的贫困形成对比,阐明了只有真正富裕起来才能避免贫穷所导致的道德失范的主旨。‎ ‎《祝福》:过年景象虽热闹却也沉闷,与祥林嫂的悲剧形成对比,揭示出封建礼教扼杀了死者又麻痹着生者的社会现实。 ‎ ‎9. 情节上:第一人称叙述;情节的推进合乎情理。环境上:通过收录机、肉食门市部等真实描写出特定的时代环境。人物上:细节描写,比如父亲的神态动作语言;人物形象的立体化,父亲既有家庭责任感,又有欺骗别人占别人便宜的市侩狡黠。语言上:多使用方言,有极强的口语化色彩。‎ ‎【解析】‎ ‎【7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真叫人没法说,生动地塑造了父亲不善言辞的朴素农民形象”错误。‎ ‎ “真叫人没法说”是描写过去日子过度的贫困,而不是为了塑造父亲不善言辞的朴素农民形象。‎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场景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回顾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然后结合环境的特点以及环境描写所在的位置来分析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 本文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有“此刻,晴朗的夜空星光灿烂,和村中各家窗前摇曳的灯笼相辉映,一片富丽景象。远处传来密集的锣鼓点和丝弦声,夹杂着孩子们欢乐的笑闹声。村庄正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描绘了村中富丽的景象和过年时热闹的氛围,与前文回忆贫困时过年卖肉的事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凸显文章主旨,只有人民富裕了,才不会出现贫困时期父亲高价转手卖肉的这种道德缺失的行为。‎ ‎《祝福》结尾环境描写的语句有“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祝福的鞭炮声让环境显得热闹起来,与祥林嫂去世的凄凉感形成鲜明的对比,祥林嫂死于封建礼教,而现实中的人们并无觉察,依然热闹的祝福,形成强烈的对比,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而又使生者不知不觉的社会现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的艺术表达效果。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可以联系小说的三要素进行逐条分析,从小说人物、小说情节、小说环境方面分析,还可以从语言表达方面分析艺术效果。‎ 从小说的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上看,使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 28 -‎ 在情节方面,情节设计的合情合理,符合现实情况,使人读起来真实可感。从环境描写方面,肉食门市部等符合当时的特定环境,是当时环境下应该具有的事物,增加了真实度。‎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父亲的所作所为在当时的穷苦环境下是容易发生的而且合情合理的,即使是有违道德,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从人物对话的语言看,文章语言口语化、生活化,平易近人,有地域色彩,更能增强现实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德威,字镇远,朔州马邑人也。初事武皇,胆气智数皆过人。久在云中,谙熟边事,望烟尘之警,悬知兵势。以功加检校左仆射。‎ 天复中,汴将氏叔琮来逼晋阳。时诸军未集,城中大恐,德威与李嗣昭选募锐兵出诸门,攻其垒,擒生斩馘,汴人枝梧不暇,乃退。李思安之寇潞州也,筑夹城,围潞州,内外断绝。德威以精骑薄之,进营高河,令游骑邀其汴人。汴军闭壁不出,乃自东南山口筑甬道树栅以通夹城,德威之骑军,倒墙堙堑,日数十战,前后俘馘,不可胜纪。‎ 初,德威与李嗣昭有私憾,武皇临终谓庄宗曰:“进通忠孝不负我,重围数年,又似与德威有隙,以吾命谕之,若不解重围,殁有遗恨。”庄宗达遗旨,德威感泣,由是励力坚战,竟破强敌,与嗣昭欢爱如初。以功加检校太保、同平章事、振武节度使。‎ 七年十二月,帝亲征,进薄汴营,营于野河上。汴将韩勍率精兵三万,铠甲皆被缯绮,金银炫曜,望之森然,我军惧形于色。德威谓李存璋曰:“贼结阵而来,观其形势,志不在战,欲以兵甲耀威耳。此时不挫其锐,吾军不振矣!”乃遣存璋谕诸军曰:“尔见此贼军否?是汴州天武健儿,皆屠沽佣贩,纵被精甲,十不当一。”德威自率精骑击其两偏,左驰右决,出没数四。是日,获贼百余人,贼渡河而退。‎ 八年正月,德威率骑军致师于柏乡,令三百骑以压汴营。王景仁悉其众结阵而来亭午两军皆阵庄宗问战时德威曰汴军气盛造次较力殆难与敌。古者师行不逾一舍。今贼远来决战,纵挟糗鞴,亦不遑食。晡晚之后,饥渴内侵,士心既倦,将必求退。乘其劳弊,以生兵制之。以臣所筹,利在晡晚。”诸将皆然之。汴军自未至申,阵势稍却,德威麾军呼曰;“汴军走矣!”庄宗等因冲其阵,夹攻之,大败汴军,杀戮殆尽。‎ - 28 -‎ 十五年,晋军将大举以定汴州。德威自幽州率本军至。庄宗使问战备,德威奏曰:“以我深入之众,抗彼激愤之军,不以方略制之,恐难必胜。”庄宗曰:“河上终日挑战,恨不遇贼,今款门不战,非壮夫也!”乃率亲军成列而出,德威不获已,从之。谓其子曰:“吾不知其死所矣!”汴之游军入晋辎重,众骇,奔入德威军,因纷扰无行列。德威兵少,不能解,父子俱战殁。庄宗恸哭谓诸将曰:“丧我良将,吾之咎也!”‎ 天成中,诏与李嗣昭、符存审配飨庄宗庙廷。晋高祖即位,追封燕王。‎ 选自《旧五代史(唐)列传八》‎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景仁悉其众结阵而来亭午/两军皆阵/庄宗问战/时德威曰/汴军气盛/造次较力/殆难与敌。‎ B. 王景仁悉其众结阵而来/亭午/两军皆阵/庄宗问战时/德威曰/汴军气盛/造次较力/殆难与敌。‎ C. 王景仁悉其众结阵而来/亭午/两军皆阵/庄宗问战/时德威曰/汴军气盛造次/较力殆难与敌。‎ D. 王景仁悉其众结阵而来亭午/两军皆阵/庄宗问战时/德威曰/汴军气盛造次/较力殆难与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云中,古郡名,秦时置郡,治所在云中县。有时泛指边关。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一句中,“云中”指的是云中郡。‎ B. 舍,舍本义是简易的居所,给人临时歇息所用。古代行军一宿或三十里为一舍。也可用作谦辞。‎ C. 未,古人根据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总结出十二时辰计时法,“未”对应的是十五时至十七时。‎ D. 配飨,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在皇帝的批准下,功臣的神位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德威骁勇善战,不畏强敌。汴军逼近晋阳、进犯潞州时,他均主动出击,杀敌无数,锐不可当。‎ B. 周德威忠于国家,大义当先。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感念武皇重托,全力以赴,力克强敌,与同侪尽弃前嫌。‎ C. 周德威能谋善断,相机行事。对于炫耀军威的汴将,他伺其气势消退后出兵制胜;对于奔袭而来的汴将,他立即出兵挫其锐气。‎ D. 周德威深为君王倚重。他为庄宗在出战时机和作战方案上出谋划策。可惜在平定汴州时,庄宗逞气使性冒然出击,最终周德威战死。‎ - 28 -‎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威以精骑薄之,进营高河,令游骑邀其汴人。‎ ‎(2)汴州天武健儿,皆屠沽佣贩,纵被精甲,十不当一。‎ ‎【答案】10. B 11. C 12. C ‎ ‎13. (1)周德威率领精锐骑兵逼近潞州,进军在高河扎营,派游击骑兵半路狙击汴人。‎ ‎(2)这些汴州的英武健儿,都是杀猪卖酒做仆人小贩的(或地位卑下的人),即使穿上精甲,十个也抵不上我们一个。‎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题中,“亭午”的意思是“中午时分”,是时间名词,“王景仁悉其众结阵而来”的意思是“王景仁带全部人马结阵而来”,二者相连语意不能,中间应断开,排除AD;“造次”的意思是“如果”,表假设关系,后应紧跟引出的下文,“汴军气盛”的意思是“汴军气势强盛”,与“造次”相连语意不通,中间应断开,排除C项。‎ 句意:王景仁带全部人马结阵而来。中午时分,两军摆好阵势,庄宗问出战时机,周德威说:“汴军气势强盛,如果轻易与他们决战,很难抗得住。”‎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未‘对应的是十五时至十七时”错,“未”对应的是十三时至十五时。‎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C - 28 -‎ 项,“对于炫耀军威的汴将,他伺其气势消退后出兵制胜;对于奔袭而来的汴将,他立即出兵挫其锐气”错,原文“贼结阵而来,观其形势,志不在战,欲以兵甲耀威耳。此时不挫其锐,吾军不振矣”,意思是“敌人结成阵势而来,看这种形势,目的不在作战,而是用兵甲炫耀一下。这时不挫败他们的锐气,我军就振作不了”,原文“今贼远来决战,纵挟糗鞴,亦不遑食。晡晚之后,饥渴内侵,士心既倦,将必求退。乘其劳弊,以生兵制之”,意思是“现在敌人从远方赶来决战,即使带了干粮,也顾不上吃。天黑之后,饥渴难忍,军心疲倦后,必然会要求退兵。乘他们劳累,以有生兵力制服他们”,可知是对于炫耀军威的汴将,他立即出兵挫其锐气;对于奔袭而来的汴将,他伺其气势消退后出兵制胜。‎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题中重点词句:(1)以,率领;薄,逼近;营,扎营;邀,半路狙击。(2)是,这些;皆屠沽佣贩,判断句,翻译时有判断词“是”;被,穿上;当,抵得上。‎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周德威,字镇远,朔州马邑人。起初侍奉武皇,胆量智力都强过他人。长期在云中郡,熟悉边疆的战事,观望烟尘报警,就能预测出兵力大小。因战功升任检校左仆射。‎ 天复年中,汴将氏叔琮逼近晋阳。当时各军还没集合起来,晋阳城中大为恐慌,周德威和李嗣昭选召精锐士兵从各座城门出击,攻打敌营,擒获斩杀,汴军应付不过来,只好退走。李思安侵犯潞州时,围住潞州,城内外断绝来往。周德威率领精锐骑兵逼近潞州,进军在高河扎营,派游击骑兵半路狙击汴人。汴军关闭城门不敢出来,就从东南山口修筑甬道、栅栏和夹城相通,周德威的骑兵,推倒城墙填塞沟堑,每天作战几十次,前前后后俘虏和斩杀敌人,不可计数。 ‎ - 28 -‎ 起初,周德威和李嗣昭有私怨,武皇临死时对庄宗说:“李嗣昭竭忠尽孝不背叛我,现被重围在潞州已一年多,又似乎与周德威有隔阂,传我的命令告诉周德威,如不能解除对潞州重围,我死有遗恨。”庄宗传达遗言,周德威感动得流泪,因此全力以赴,终于破除强敌,与李嗣昭和好如初。以军功升任检校太保、同平章事、振武军节度使。 七年十二月,庄宗亲自出征,进逼梁军营地,在野河上扎营。梁军大将韩勍率领三万精兵,铠甲上都披上丝绸,金银闪烁,望去一片森然,晋军士兵害怕得变了脸色。周德威对李存璋说:“敌人结成阵势而来,看这种形势,目的不在作战,而是用兵甲炫耀一下。这时不挫败他们的锐气,我军就振作不了。”于是派李存璋对各军说:“你们看见这些敌人吗?这些汴州的英武健儿,都是杀猪卖酒做仆人小贩的(地位卑下的人),即使穿上精甲,十个也抵不上我们一个。”周德威亲自率精锐骑兵攻击敌军两翼,左冲右杀,多次进出。这一天,俘敌一百多,敌人渡河退走。‎ 天祐八年(911)一月二日,周德威率骑兵到柏乡挑战,派三百骑兵逼近梁军营地。王景仁带全部人马结阵而来。中午时分,两军摆好阵势,庄宗问出战时机,周德威说:“汴军气势强盛,如果轻易与他们决战,很难抗得住。古时行军一天不超过三十里。现在敌人从远方赶来决战,即使带了干粮,也顾不上吃。天黑之后,饥渴难忍,军心疲倦后,必然会要求退兵。乘他们劳累,以有生兵力制服他们。按我的筹划,应在傍晚作战。”诸位将军都同意他的看法。从下午一点到五点,(敌人)阵势稍稍后退,周德威指挥大军喊道:“汴军逃跑啦!”庄宗等人趁机冲击敌营,两边夹攻,大败梁军,杀戮将尽。‎ 十五年,晋军准备大举用兵平定汴州。周德威从幽州率军赶到。庄宗询问怎么作战,周德威说:“以我深入敌境之军,抗击激烈愤怒之敌,如不以策略对付,恐怕很难一定取胜。”庄宗说:“我们在黄河边上天天挑战,恨不得早点与敌交战,现在叩门而不战,不是壮夫所为!”便率亲军排列出战,周德威没办法,只好随从。他对自己儿子说:“我不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梁军的游击部队袭击晋军辎重,众人惊骇,逃进周德威军中,因而混乱不成队列。周德威的兵少,不能解除混乱,父子都一起战死。庄宗痛哭着对诸将说:“丧失我的良将,是我的过错呀。”‎ 天成中,下诏把他与李嗣昭、符存审一起配飨庄宗庙廷。晋高祖即位后,追封他为燕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①‎ 春风倚棹阖闾②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 28 -‎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④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4. 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诗人善于炼字,首联“倚”字,把春天拟人化,富有生气,以此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而“寒”字,既写出了春寒料峭,阴晴不定的特点,而且也为诗人与朋友相聚相别营造了氛围。‎ B. 诗人写景善于调动各种感官,使景物富有层次感颔联中“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得听不到。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 “日斜江上孤帆影”一方面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恋恋不舍之事;还寄托了与友人相遇后别离的复杂情思。诗人将景、事、情三者巧妙的糅合在一起。‎ D. “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该句中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蕴含于其中,因为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芳草”喻指情感不断,像芳草一样延伸。‎ ‎15. 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答案】14. D 15.‎ - 28 -‎ ‎ 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不同点:①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②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中,D项,“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诗人的想象,是虚写。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与手法的对比鉴赏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可先分别分析两首词(诗)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进行对比,找出异同。本题中,两首诗歌表现出的都是诗人人生悲惨命运的体现,人生遭遇各种各样的贬谪,如“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以及“一片冰心在玉壶”,与好友短暂相离,又无奈的分别,如“君去若逢相识问”“平明送客楚山孤”,展现出一种依依惜别的人生不舍情怀。王昌龄的诗歌意思是: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我们的船停泊在苏州城外,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忽阴忽晴。蒙蒙细雨不觉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树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一点响声。薄暮时你离开了,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湖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充满了我的惜别深情。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请你转告他们,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作者通过“一片冰心在玉壶”来展现出自己的高洁志向,即便是遭受贬谪,却仍然不改内心的高洁情操,极其鲜明的展现出不屈从于恶势力,凸显出一种顽强的斗争意识。刘长卿的诗歌意思是: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全诗充满着一种牢骚,诗歌通过直接抒发自己怨天尤人的情调,展现出自己内心的满腹才华,但得不到重用,内心极为不高兴。据此分析即可。‎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28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蒹葭(蒹葭苍苍)》中描写主人公寻觅恋人逆流而上、在地势高峻之处艰难攀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了自己即使被肢解、殒命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从正面来论证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溯洄从之 (2). 道阻且跻 (3).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4). 岂余心之可惩 (5). 锲而不舍 (6). 金石可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溯、洄、阻、跻、犹、惩、锲、镂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这是延续两百年的苏州虎丘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大多是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根据明代文人的记载,每年中秋那天,苏州城①万人空巷,人们浩浩荡荡地来到虎丘,外地唱曲家也②纷至沓来。先是万众齐唱,比出优胜者数十人,再唱再比,优胜者渐次减少,最后在一片宁静中一位水平最高的演唱者登场,“声出如丝,③穿云裂石,听者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张岱《陶庵梦忆》)④无独有偶,清代李渔也记述过这种曲会,说赛曲过程中万众极其投入,声声喝彩把演唱者的情绪激扬得⑤无以复加:“一赞一回好,一字一声血,几令善歌人,唱杀虎丘月。”(李渔《虎丘千人石上听曲》)在这种曲会中也演戏,但主要是唱曲,可见当时吴地全民对于昆曲剧目的熟悉程度。所谓全民,按张岱的记载包括“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伎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奚僮走空之辈”,他们不仅是昆曲演唱的欣赏者,而且也是昆曲演唱的投入者。( )。总之,这种普及到社会每个角落的全民性活动又是当时昆剧艺术的最高评判场所。⑥铺天盖地般的全民性痴迷形成了昆曲艺术生存的浓烈氛围,中国戏曲史上没有另一种戏曲唱腔范型具有过如此深广的社会渗透力。‎ ‎17. 文中心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28 -‎ A. 这是延续两百年的苏州虎丘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 B. 这是延续两百年的苏州虎丘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大多是昆曲剧目中的段落。‎ C. 这是苏州虎丘延续了两百年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 D. 这是苏州虎丘延续了两百年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大多是昆曲剧目中的段落。‎ ‎18. 文中加点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③④⑤ D. ②③⑥‎ ‎19. 下列住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想要在昆曲界获得地位,虎丘曲会对一个演员很重要 B. 足够的地位会被昆曲界给予在虎丘曲会上亮过相的演员 C. 没有在虎丘山曲会上亮过相的演员很难在昆曲界取得地位 D. 演员在虎丘会上的亮相,他被昆曲界给予了足够的地位 ‎【答案】17. D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划线句子“这是延续两百年的苏州虎丘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大多是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主要有两处错误,一是语序不当,“延续两百年的”应该放到“苏州虎丘”之后,排除AB。二是结构混乱,“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大多是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中“是……”和“以……为主”两种句式杂糅,保留一种即可。比较CD两项,C项中“多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不如D项中 “曲子大多是昆曲剧目中的段落”较突出曲子的特点,故选D。‎ ‎【18题详解】‎ - 28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万人空巷:成千上万的人涌向某处(参加盛典或观看热闹儿),使里巷空阔冷落,不是街巷空空无人之意。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与后文的“人们浩浩荡荡地来到虎丘”不吻合,使用错误。纷至沓来:意思是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文中修饰的是“外地唱曲家”,使用正确。穿云裂石:意为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文中形容声音,使用正确。无独有偶:意思是虽然罕见,但是不只有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文本褒贬误用,使用错误。无以复加:意思是不可能再增加,指某事在程度上达到了极点。多作贬义,文中形容的是“演唱者的情绪”褒贬误用,使用错误。铺天盖地,形容来势猛,声势大,到处都是。与后文的“全民性”相吻合,使用正确。故选D。‎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苏州虎丘戏曲大会的重要性,根据文中“他们不仅是昆曲演唱的欣赏者,而且也是昆曲演唱的投入者”,所以后文接着的主语应该还是“昆曲演唱者”,A项的主语是“虎丘曲会”,B项的主语是“足够的地位”,这两项的主语不符,排除。比较CD两项,根据后文“总之,这种普及到社会每个角落的全民性活动又是当时昆剧艺术的最高评判场所”这句总结性的句子可知,前面这句话也是对虎丘山曲会的重要性的总结,D项强调的是“演员”的亮相,不符合文意,排除。故选C。‎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为救火牺牲的英雄们写一段敬辞,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与缅怀之情。要求:符合内容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个字。‎ ‎3月30日17时,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四川森林消防总队凉山州支队指战员和地方扑火队员共689人在海拔4000余米的原始森林展开扑救。扑火行动中,受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发林火爆燃,30名扑火人员失联。截至4月1日18:30,在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森林火灾灭火中失联的30名扑火队员的遗体已全部找到,包括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地方扑火人员。27名森林消防员中,其中1个“80后”,24个“90后”,2个“00后”。‎ - 28 -‎ ‎【答案】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明知山有火,偏向火山行!你们是为人民赴汤蹈火的守护神,你们是最伟大的逆行者,你们是和平年代真正的英雄!只为那山河岁月静好,只为那娇美的山川,你们把生命演绎得如此壮美!‎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要求为救火牺牲的英雄们写一段敬辞,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与缅怀之情,答题时注意题干中“表达崇敬与缅怀之情”的内容上的要求,和“至少两种修辞”的形式要求以及“不超过100字”的字数要求。敬词一般用第二人称抒写,语言要凝练生动,具有表现力。一般在结尾加上“向你(们)致敬”。‎ 本题致敬的对象是30名救火牺牲的英雄。要根据救火的事迹进行拟写。例如:“你们是为人民赴汤蹈火的守护神”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你们是为人民赴汤蹈火的守护神,你们是最伟大的逆行者,你们是和平年代真正的英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注意语言表达要结合具体事实,要有的真情实感,要符合题目要求。‎ ‎21.根据下面的文字介绍和要求,拟写上下联。‎ ‎(1)中学生阅读的书籍有的是在教材课文的基础上拓展的,有的则纯粹是个人的兴趣爱好,请选择自己阅读的书籍,完成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西游记》师徒取经遭遇困难 ‎(2)“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合作倡议,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请结合个人感悟,完成下联。‎ 上联:一带一路朋友遍天下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示例:①《红楼梦》宝黛倾心经历痛苦②《西厢记》张崔钟情体验甜蜜 (2). (2)示例:①三生三世友谊传万代②四维四方欢歌动乾坤③五湖四海知交满人间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联的理解与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对联一般需要具备以下特点: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1)分析下联内容,先将作品,然后是人物,最后是行为事件等。可以用三字作品名,如《红楼梦》《水浒传》等。(2‎ - 28 -‎ ‎)需要结合个人感悟来完成对联。分析上联内容,“一带一路”,下联可以对“五湖四海”“一生一世”等;然后后面加上名词及影响等。‎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又到大学毕业季,到什么城市工作成了大学生们的热门话题。‎ 大学生甲说:生活成本低、环境宜居的城市是我的首选 大学生乙说:竞争不是很激烈,生活、工作节奏较慢的城市是我的首选 大学生丙说:收入高、物质条件较好的城市是我的首选 大学生丁说:能提供较好发展平台的城市是我的首选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针对大学生到什么城市工作发表你的看法,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爱我所爱,忠于自己的选择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有的选择环境宜居、工作节奏慢的城市;有的选择工作报酬高、发展空间大的城市,不同的选择体现了不同的人生追求与价值观。‎ 到底谁对谁错?其实无需纠结,爱我所爱,忠于自己的选择即可。‎ 大城市大咖云集,机遇众多,发展空间大,包容性强。2018年度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排行榜中,北京一骑绝尘,占据2万余家。拥有如此规模的企业,给了更多人发挥才能的平台。同时,大城市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和竞争压力,也让人们不断地提高自己,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竞争使城市更有活力,投身于充满竞争的环境可以促使人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因为“平静的湖面,炼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选择有发展空间的城市很重要。从某种角度讲,它影响着个人的视野和发展高度,所以选择不可不慎重。‎ - 28 -‎ 孟子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后来,母亲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因为置身于美丽的杭州,少年时的马云获得了在西湖边为外国人做导游的机会,同时让外国人教自己口语。这段经历让他获得了学好外语的机会,也开阔了视野。因为外语出众,马云和朋友出国考察,发现了互联网这一机遇,回国后他决定投身互联网产业,才有了后来的商业帝国——“阿里巴巴”。假如当初没有这些有利条件,马云也不会获得现在的成功。‎ 当然,小城市的慢节奏,可以让我们充分地享受人生。‎ 闲暇之余,可以呼朋唤友,于觥筹交错之中,悠闲自得地畅谈人生,一边唱着“你会挽着我的衣袖,我会把手揣进裤兜”,一边尽享生活的平和与美好。不用为挤地铁而早起,不用背负高额的房贷,更不用忍受糟糕的尾气……‎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和“墨”并无错误,关键看你选择“朱”还是“墨”。‎ 选择需要慎重,选择之后却需要坚守,而坚守需要笃定,心猿意马只会让我们错过自己该有的幸福。一些人身处僻静的城市,在“抖音”和“快手”中虚度年华,羡慕着大城市的繁华,却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唏嘘感叹;一些人望着大城市拥堵的滚滚车流,向往着小地方宁静平和、喂马劈柴的生活,却因舍不得眼前的繁华而暗自纠结。‎ 让我们认清自己的强项和弱势,明白自己想要的,选择适合自己的,爱我所爱,忠于自己的选择,活出理想的诗与远方。‎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选择型任务驱动作文,题目意在引导考生关注社会,要求考生面对多种选择,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考查考生的价值取向和思辨能力。‎ 材料为考生们提供了四种不同的观点,前两则材料里的大学生注重生活成本低、环境宜居;后两则材料里的大学生注重个人收入与发展空间。不同的选择标准,体现了大学生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 考生可以选择的角度是多样的。既可以选择其中的两则材料提炼观点,也可以分析比较,综合立意。然而不论选择什么角度,考生都要就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做一些深层次的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观点,而不能就事论事,停留于材料的表面。‎ ‎【审题】审题提示 ‎(一)限制性 ‎1.内容限制。材料提示语中的“大学生”“毕业”“到什么城市工作”等词语都对内容做了限定,材料提供了四种看法,写作内容的选择不能脱离此范围。‎ ‎2.思维限制。材料给出了四位大学生对“到什么城市工作”的选择和理由,暗示考生要注重比较、权衡和选择,分析时要结合现实条分缕析,避免空泛议论。‎ - 28 -‎ ‎3.写作对象限制。作文题目限定文章是写给那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考生写作时需要时刻注意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这一写作对象进行说理。‎ ‎4.文体限制。“发表你的看法,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引导语暗示考生选用议论文体更佳。‎ ‎(二)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自由的。前两则材料侧重选择环境宜居、工作节奏慢的城市;后两则材料侧重选择工作报酬高和发展空间大的城市。四则材料侧重点不同,但各有其道理,考生可就其中的两则材料或综合几则材料来提出自己的观点。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从客观条件来看,小城市竞争压力小,生活节奏慢,空气环境好,归属感强烈;大城市机会多、资源多,发展空间大;从精神层面来看,可以谈不放弃对梦想的追逐,趁年轻去奋斗;还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当不同的选择摆在面前,我们不一定要选择最容易的,而应该选择最值得的。选择一份热爱的工作,在一个热爱的城市,过一种喜欢的生活,乐在其中,才是幸福的。‎ ‎2.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语句都会触发我们的联想和思考,考生可以充分展开行文。考生可以由材料出发进行类比联想或对比联想,立足工作城市的选择,具体分析,充分论证。此外,每个人的体验都具有个体的独特性,体验不同,思考的方向、行文角度自然会不同。“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体现了命题者有意引导考生进行个性化写作的用意。‎ ‎【立意】1.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适合发展的城市最值得选择。‎ ‎3.爱我所爱,坚持理想。‎ ‎4.忠于自己的选择。‎ ‎5.尊重多元价值观下的多样选择。‎ ‎6.只要有心,哪里都可以找到诗和远方。‎ ‎【结构】紧扣材料中心拟定题目《爱我所爱,忠于自己的选择》,然后引材料,提观点——无需纠结,爱我所爱,忠于自己的选择即可。接着分析大城市的优点,列举孟母三迁和马云的事例证明大城市影响着个人的视野和发展高度;继而分析小城市的优势——慢节奏,可以让我们充分地享受人生。最后回扣论点——让我们认清自己的强项和弱势,明白自己想要的,选择适合自己的,爱我所爱,忠于自己的选择,活出理想的诗与远方。‎ - 28 -‎ ‎【素材】1.有能力、有智慧的年轻人,将青春安放到大城市,可这个“安放”有前提。“有能力”意味着,有突出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不一定拥有光鲜的文凭,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高人一筹,能在人满为患的大城市拥有一席之地。“有智慧”就更有特殊内涵,仅仅具有专业水平是不够的,更要有较好的社会生存能力、心理能力和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在心理发展上,达到真正的成人状态,面对未来各种挫折和心理的沉痛打击,能够顺利化解,坦然自若。不能说当今很多青年多缺乏这种能力,单就媒体披露的一些情况看,很多将青春安放到大城市的人,并没有做好实力和心理的准备。我特别要强调“心理智慧”,是因为很多青年,从学校到学校,社会阅历非常少,甚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没有经历过挫折的磨炼,缺乏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在一哄而上的“向大城市进军”中,盲目从众,甚至将二线城市的舒适工作扔掉,去大城市蜗居。而大城市给予这些年轻人的,往往是拒绝,甚至是不公平的排挤,让他们成为边缘群体。于是,这些奋斗者就会出现不适应的症状,对工作现状不够满意,对解决 “住房难”缺乏信心,进而情感焦虑、意志消沉。‎ 如何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呢?“顺其自然”就是对已经出现的症状,比如焦虑不安、抑郁失眠等,不管它,不理它,要愉悦或痛苦地接纳。因为情感和心理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客观规律,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想要凭借意志和毅力改变情感,只能是一种虚妄,是一种自不重力。要想顺其自然,就要在不厌其烦的现实工作和劳动等实践中充实自己,进而拥有良好的心态。生活的唯一准则不是以情绪为准则,而是以充实为准则。所有的不安、虚妄和执著都源于有所期待,因此,笔者建议年轻人,与其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妨脚踏实地在三线城市工作,哪怕在普通岗位,哪怕在卑微职业,只要你心境淡泊,干好本职工作,它们同样是青春适合安放的位置,也是你人生起步时可贵的积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是金字塔塔基,而不是塔尖。何必非要削尖脑袋往塔尖上挤?接纳自己和现实的矛盾冲突,就是最好的顺应自然!‎ ‎2.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但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能实现我们的职业理想。很多人在择业时,对于去哪个城市工作都是早就想好的,有时甚至把城市的选择放在职业的选择之前,只要让他在心目中的城市工作,做什么都无所谓,这种想法是很有害的。一个人的职业理想和他的核心职业竞争力是紧密相关的,作为一个求职者,是你去适应你工作的城市,而不是城市来适应你,所以,当我们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就要考虑一下这个城市的特色,发展状况,自己能否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能否适应这里的一切等等问题。所以,我们的毕业生在择业时,一定要同时考虑一下到底哪个城市比较适合自己。‎ ‎3.偏向于回家工作,对去一线城市发展的意向不不高,主要原因有几点:‎ ‎1、在家人身边比较方便,可以减少很多独自打拼的琐事,便于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2人脉很重要,去到外地打拼几乎是从零开始,就增添了很多困难。‎ ‎3、很多同学不愿意到一线城市而回到二三线城市工作,是因为大城市节奏快,工资虽高,但结合当地的物价消费水平生活会过得很艰辛。‎ - 28 -‎ ‎4、在一线城市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很多人也觉得在刚毕业之际,很多自身条件没办法跟上一线城市的节奏。‎ 当然,小部分人也认为毕业后到大城市发展是很好的,主要有几点理由:‎ ‎1、可以给自己一个较远大的目标,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2、大城市机会更多,在慢慢的奋斗中,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表现机会,同时积累更多的人脉关系;‎ ‎3、作为一个年轻人,应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会自力更生;‎ ‎4、我们应该积极创业,不为别人打工,自己做老板。‎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天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 ‎ ‎ - 28 -‎ ‎ ‎ - 2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