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西青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西青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Ⅰ卷(28分)‎ 一、(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这些经历过千年兴衰的土地,曾经是马蹄翻飞,鼙鼓动地的战场,在经过世界翻复、鹿鼎频争的烽烟之后,已经变得和其他城市没有什么两样了,现代文明已深深地弥漫其中。可是,只要你抽身出来,到郊原,到旷野,你仍然会感慨不已。这方土地曾经有过的英雄气概和草莽纷争,并不因时光的流逝而飘散,只要你有心撩开一角,那些带有图腾、饕餮、甲骨、金文的古风就会铺面而来。这方水土总是与粗犷豪迈阳钢放纵结缘。‎ A. 鼙鼓动地(pí) 翻复(fù) 鹿鼎频争(pín)‎ B. 弥漫(mí) 旷野(kuànɡ) 感慨(kǎi)‎ C. 流逝(shǐ) 撩开(liáo) 图腾(ténɡ)‎ D. 铺面而来(pū) 粗犷(ɡuǎnɡ) 阳钢放纵(zòn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根据字音和字义辨析字形。‎ A项,“翻复”应为“翻覆”;‎ C项,“流逝”的“逝”应读shì;‎ D项,“铺面而来”的“铺”应为“扑”;“阳钢放纵”的“钢”应为“刚”。‎ 故选B。‎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 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我们往往败下阵来。我一次次在 的语言搭配之下惊诧莫名,我战胜自己的怯懦不断地阅读它们,我知道大师们在高远的天际微笑着 着后人。他们虽然灿烂却已经凝固,他们是秒表上固定了的记录,是一根不再升高的横杆。‎ A. 千方百计 无可比拟 注意 B. 费尽心机 无可比拟 注视 C. 费尽心机 无与伦比 注意 D. 千方百计 无与伦比 注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如果是关联词则需要结合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第一处,“千方百计”,想尽种种办法,用出种种计谋;“费尽心机”,挖空心思,想尽办法,含贬义;从语境来看,语境是说作者想尽各种方法,不含贬义,应使用“千方百计”。‎ 第二处,“无可比拟”,没有可以相比的;“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语境是形容语言搭配的完美,应使用“无与伦比”。‎ 第三处,“注意”,把意志放到某一方面;“注视”,注意地看;语境是说大师们在天际看着后人,应使用“注视”。‎ 故选D。‎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正是良渚大量建筑遗址的见证者。‎ B. 当人体免疫力大幅受损,会导致“超级真菌”乘虚而入,使病情雪上加霜。‎ C.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学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词都会表达作者一定的情感。‎ D. 《战狼Ⅱ》《流浪地球》等一批精良艺术品质和积极价值取向的文艺作品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A项,“文明是遗址的见证者”不合逻辑,应是“遗址是文明的见证者”;‎ B项,“当……,会……,使……”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 D项,“《战狼Ⅱ》《流浪地球》等一批精良艺术品质和积极价值取向的文艺作品”成分残缺,属于谓语残缺,“精良艺术品质”前应加“具有”。‎ 故选C。‎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然后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语感不好的应该熟记多层定语、状语排序规则。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4.阅读下边的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 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告诉我们要面对现实。‎ B. 光是空想是没有用的,必须付诸实践。‎ C. 不珍惜光阴,只能面对理想空嗟叹。‎ D. 知足常乐,即使收获得很少,与理想有差距,也应该满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图的类型,然后结合图的类型以及题干的要求进行答题。本题所给图是一幅漫画,要求选出“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解答此题要注意漫画中各构图要素之间的关系,从图上来看,一筐愿望和一颗流星实际上构成了多与少的对比,为什么愿望很多,却只等到一颗流星呢?推究原因,说明人的主观努力不够,只是在空想,没有落实到实践中。‎ A项,“告诉我们要面对现实”背离了“付诸实践”;‎ C项,图片与“不珍惜光阴”无关;‎ D项,“知足常乐……也应该满足”的情感倾向与图片相反。‎ 故选B。‎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动人的北平》的作者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 B. 契诃夫,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 C.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D.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需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然后需要在课内学习的时候进行分类识记,课后要注意积累。‎ D项,“《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错误,《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的作品。‎ 故选D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轮杜甫七律直言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 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 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 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 ‎7.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 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 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 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 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 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 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答案】6. B 7. D 8. D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B项,“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并不是做出“正面评价”。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 D项,“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强加因果,从原文第三段“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可知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A项,“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无中生有,原文第一段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评价杜甫之前的诗人。‎ B项,“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做出革新”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列举一系列诗人要论证的观点是“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截取,尽其所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 C 项,“作者在情感上一视同仁”曲解文意,从第三段的论述看,作者列举“逃避”和“被击败”这两种回应危急的方式,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对杜甫“正面担荷”这种应对方式的欣赏和肯定。‎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要揣摩的命题陷阱:‎ ‎1.以偏概全——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阅读科技文原文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一些、某些”等表范围的词语。严格区别“部分”与“整体”。做这类题关键是沉着细心推敲。‎ ‎2.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注意: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有效信息句合理地推断出来。‎ ‎3.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 ‎4.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5.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关系。‎ ‎6.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常见是漏字、添字、换字、错位。‎ ‎7.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方法: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哪个”、“其”、“即”等词。联系上下文,弄清楚它们的指代内容。‎ ‎8.转化失误——将某一个意思的句子转化成另一个句子时,误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全称变特称,变相对为绝对,变绝对为相对,把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等。‎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项羽之死》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 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王军壁垓下 壁:设营驻守 B. 时不利兮骓不逝 逝:奔驰 C.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骑:骑马 D. 项王自度不得脱 度:估计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项王则夜起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B.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1. 下列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项羽听到“四面楚歌”之声,“大惊”,他已经预感到了败亡的结局。‎ B. 项羽“悲歌慷慨”,恋恋不舍地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 C. 项羽面对灭亡,认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他的宿命。‎ D. 项羽“快战”,反映了他勇武豪爽的大丈夫气概, 也暴露出他的“匹夫之勇”。‎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3)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答案】9. C 10. A 11. C ‎ ‎12. (1)项王的眼泪一行行落下,左右的军士都哭了,没有人能够仰视他。‎ ‎(2)项王渡过淮河以后,能够跟上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3)然而我今天最终困在此地,这是上天要让我灭亡,不是我的作战能力有过错。‎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C项,“于是项王乃上马骑”意思是“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骑行”,“骑”应解释为“骑行”。‎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两个“则”都解释为“就”;‎ B项,第一个“乃”,就,第二个“乃”,竟然;‎ C项,第一个“以”,率领,第二个“以”,因为;‎ D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第二个“而”,连词,表因果,因而。‎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C项,“……表现了他的宿命”错误,项羽面对灭亡,认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应是表现出项羽的自负,说明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了自信,可是又无法面对楚军即将彻底覆亡的现实,于是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天命的安排。‎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泣”,眼泪;“下”,落下;“左右”,左右的军士;“莫”,没有人。(2)中,“骑能属者”,定语后置,应为“能属的骑”,“属”,跟上,跟随;“耳”,罢了。(3)中,“然”,然而;“卒”,最终;“困于此”,被动句;“此……,非……也”,判断句;“亡”,使动用法,让……灭亡;“罪”,过错。‎ ‎【点睛】‎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参考译文:‎ 项王的部队驻守在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的军队把他重重包围。深夜,(项羽)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羽于是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项王于是在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羽)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羽不禁情绪激昂唱起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时骓马不再奔跑!骓马不奔跑可将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我)将怎么安排你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应和着一同唱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忍心抬起头来看他。‎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独自一人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于是又带着骑兵向东跑,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战败,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必死无疑,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第Ⅱ卷(92分)‎ 四、(23分)‎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寄和州刘使君 唐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2)诗歌颈联描写了什么景致。‎ ‎【答案】(1)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2)颔联描写了两幅美丽图景:早晨江上的雾气笼罩着全城,一片白茫茫的景象;雨后天晴,山色翠绿,在阳光照射下,满城都染在这青翠的山色之中。‎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然后理解“闲”的意思,再分析前两联的内容,概括出“闲”的表现,并结合注释以及诗歌的其他部分的内容来分析原因。‎ 首先理解“闲”的意思,从诗中来看,这“闲”既可以理解为悠闲、闲适,也可以理解为无事可做。‎ 然后理解前两联的意思,并据此概括“闲”的表现,首联“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意思是“与君离别已经很久了,您依然在为郡中政务而劳碌。清闲的日子里您定当临春风连连举杯,直到倾尽瓶中之酒”,由此可以概括出“闲”的表现,即“把酒当春”;颔联“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意思是“每当送客之时,您都会特意地绕道沙口堰,因为那儿风光独绝,欣赏繁花则大多漫步登上水心亭”,这里写到两件事,前一句写“送客绕道”,后一句写“常去赏花”,这些都是“闲”的表现。‎ 最后分析这“闲”的原因,如果把“闲”理解为“悠闲”“闲适”,那诗人饮酒、送客、赏花可知其情趣高雅,寄情于山川风物,由此可知原因之一是他志趣高洁,喜爱自然山水;如果把“闲”理解为无事可做,联系“别离已久犹为郡”可知,诗人常年在地方任职,远离朝廷中枢,不受重用,不得不闲。‎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歌颈联描写了什么景致”,然后找到颈联,看颈联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何特点,这些景合在一处构成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首先看颈联写了哪些景,“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主要写了“江气”“城”“雨后”“山光”“满郭”等;‎ 然后分析这些景的特点,“江气”是说江上的雾气;“连城白”是说江上的雾气笼罩全城;“雨后山光”是说雨后天晴的山间景象;“满郭青”是说满城都浸染在雨后青翠的山色之中;‎ 最后将这些内容连缀成句,按照如下思路答题:先概括画面,然后把握住主要景色描绘画面。‎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云无心以出岫,___________。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4)昔闻洞庭水,____________。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 (杜甫《登岳阳楼》)‎ ‎(5)天姥连天向天横,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春水碧于天,________________。 (韦庄《菩萨蛮》)‎ ‎【答案】 (1). 鸟倦飞而知还 (2). 抚孤松而盘桓 (3). 烟光凝而暮山紫 (4). 茕茕孑立 (5). 形影相吊 (6). 今上岳阳楼 (7). 乾坤日夜浮 (8). 势拔五岳掩赤诚 (9). 画船听雨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考生在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倦、抚、桓、凝、茕、孑、乾坤、拔、眠。‎ 五、(1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溜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1935年出版,有删改)‎ ‎15.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乖二乖家有自己的厨子,有花园,可见他们家经济状况良好。‎ B. 小哥俩家文化氛围浓厚,家里有书房,经常去看戏,注重对孩子的教育。‎ C. 小哥俩家人际关系和谐,大人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洽。‎ D. 小说写了野猫偷吃八哥,暗示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生命随时受到威胁。‎ ‎16. 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17. 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18. 请探究作者在小说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答案】15. D 16. ①画线部分是景物描写,写了鸟语花香与温暖的日光,营造了温馨和谐、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作铺垫;②“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 ‎17. ①外貌憨态可掬;②言行稚拙;③爱模仿;④情感表达率真;⑤注意力易转移;⑥喜爱小动物;⑦好奇心强。 ‎ ‎18. ①对童真童趣的欣赏;②对儿童成长的关注;③对母爱的颂扬;④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⑤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暗示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生命随时受到威胁”错误,这一理解偏离文章的主旨,小说主要通过小哥俩的日常琐事来展现童真童趣,展现善良的人性,与“社会环境恶劣”“生命随时收到威胁”无关。‎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然后找到画线句,即“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这是一段环境描写的句子,接着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概括环境的特点,并分析这样的环境所起到的作用,如营造什么氛围,如和上下文情节之间的关联。‎ 首先概括环境描写的特点,“草……带着露珠”“小麻雀……吵闹……飞上飞下……”“丁香满开了花”“温和的日光”,重点描写了鸟语、花香和暖暖的日光,这些景物营造了生机盎染、非常温馨是氛围;‎ 然后分析上下文的情节,上文写兄弟二人为了八哥要打野猫,而下文哥俩看到小野猫的时候却是非常喜欢,此处温馨的环境为下文这一转变做了铺垫,而“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为下文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了伏笔。‎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然后到文中找到能展现二乖“天真可爱”的内容,如二乖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再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如“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可以看出二乖的外貌是憨态可掬的;如“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二乖言行稚拙,喜欢模仿哥哥;如“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二乖表达情感非常率真,喜欢小动物,而且注意力容易转移。这些都是二乖天真可爱的表现。‎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探究作者在小说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然后要根据文中所写的事情、所塑造的形象来探究作者的情感。‎ 首先看文中所塑造的形象,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小哥俩,重点描摹了二乖的言行举止,从二乖吃饭、得知八哥被猫吃掉、看到小猫等时候的言行描写展现出二乖的天真可爱、童真童趣,这里展现出作者对童真童趣的欣赏;文中除了写到小哥俩,还写到母亲,母亲喂二乖,八哥被野猫吃掉,母亲安慰小哥俩,这些内容展现出母爱,表现出作者对母爱的颂扬。‎ 然后看文中所写的事件,这篇小说写小哥俩得到八哥,八哥被野猫吃掉后要打野猫,看到小猫非常喜欢,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展现出儿童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表现作者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如文中写八哥被野猫吃掉,母亲吩咐厨子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这展现出人性的善良,表现作者对善良人性的礼赞;同时家庭的整体氛围是和谐的,表现作者对这一家庭氛围的赞许。‎ 六、整本书阅读(5分)‎ ‎19.请写出“金陵十二钗”中的三位。‎ 答: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 ‎【答案】 (1). 林黛玉 (2). 薛宝钗 (3). 贾元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需要认真阅读高考规定的名著篇目,把握这些篇目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本题是考查学生对《红楼梦》中人物的把握,题干要求考生写出“金陵十二钗”中的三位,由“钗”可知,这是十二位女子,《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包括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林黛玉、薛宝钗、秦可卿、史湘云、妙玉、王熙凤、李纨、巧姐儿。考生可以写出其中三位即可。‎ ‎20.‎ ‎《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写的是___________,她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多才多艺。‎ ‎【答案】 (1). 林黛玉 (2). 多愁善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需要认真阅读高考规定的名著篇目,把握这些篇目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本题针对《红楼梦》中主要人物之一——林黛玉设题。题干要求根据“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判断所写之人,并写出人物的性格。这段文字出自《林黛玉进贾府》,根据“似蹙非蹙”“愁”“娇”“病”“泪”“喘”“弱柳扶风”“病”等可以知道,这段文字所写之人是林黛玉;由“似蹙非蹙”“愁”等可以看出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七、(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他指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出自明代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意思是人生没有志向,就做不成事情。‎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例文 人生当立志 人生当立志。无志则人难做,事难成。‎ 人生中的大多数人,都被生活的重负压在身上,如同一块巨石压身,喘不过气来。的确,我们的生活太沉重了,身心常有疲惫之感。但是又不能不为自己的前途静下心来,去寻找出路。也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唉,我的出路何在呀?我都熬到这样的年龄了,怎么还是没有希望。”叹息是没有用的,惟有挺着腰杆寻找出路才可能有最大的希望,才是硬道理。‎ 不管你是谁,都免不了在探索自己的人生出路中寻找到准确的人生目标。这是对自己也是对生命的负责!‎ 人生之所以迷茫,归根结底主要是没有远大的志向和为之奋斗的明确目标。没有人生的目标,只会停留在原地。没有远大的志向,只会变得慵懒,只能听天由命,叹息茫然。想不让机会就这样溜走,不叫青春就这样逝去,只有靠志向和理想冲出迷茫的漩涡,崭新的人生之页将会为你从这里掀开。‎ 人生立志,先从“志”说起。古人对“志”的解释,是认为“心之所指曰志”,也就是指人的思想发展趋向。当代汉语对“志向”一词是这样解释的:“未来的理想以及实现这一理想的决心。”理解了“志”的含义后,我们对“立志”的含义就很好理解了。所谓立志,就是立下未来的人生理想。‎ 在人的一生中,除了年幼无知的童年时期外,其他每个不同的成长发展阶段都与立志有很大的关系。简而言之,青少年求学阶段,尤其是大学时期,是人生志向的确立时期;中年工作阶段,是人生志向的实现时期;老年休息阶段,是对人生志向的回顾与检查时期。由此看来,立志不是人生各个时期中不可或缺的事,这是值得青年们深思的。‎ 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永远漂流不定,只会到达失望、失败和丧气的海滩。成功者总是那些有目标的人,鲜花和荣誉从来不会降临到那些无头苍蝇一样在人生之旅中四处碰壁的人头上。‎ 聪明的人,有理想、有追求、有上进心的人,一定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他懂得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因而他的所有的努力,从整体上说都能围绕着一个比较长远的目标进行,他知道自己怎样做是正确的、有用的。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也就产生了前进的动力。因而目标不仅是奋斗的方向,更是一种对自己的鞭策。有了目标,就有了热情,有了积极性,有了使命感和成就感。有明确目标的人,会感到自己心里很踏实,生活得很充实,注意力也会神奇地集中起来,不再被许多繁杂的事所干扰,干什么事都显得成竹在胸。‎ 琼·菲特说:“信心和理想乃是我们追求幸福和进步的最强大推动力。”‎ 慢慢人生路,让我们立下自己的志向,盖起自己成功人生的辉煌大厦吧!有志者,事竟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道有关“立志”的名言类材料,考生需围绕材料发散引申,然后找到最佳的立意方向。‎ ‎【审题】‎ 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习总书记的讲话,这段讲话中重点分析“志不立”的危害;第二部分是对王阳明“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解说,指出人生没有志向,就做不成事情。由此可知,本次作文的中心应该与“立志”有关。考生可以分析为什么要立志,如何立志,立志的价值,不立志的危害,可以分析立志之于个人、集体、国家的意义。考生只要围绕这些立意即可。从文体来看,本次作文要求写作议论文,这就要求文章要有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有充足的论据。考生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进行构思。‎ 参考立意:人生当立志;有志者事竟成;锐意进取,立志成才。‎ 行文构思:首先拟一个观点明确的标题,如《人生当立志》;然后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正文部分先分析人生迷茫的原因——没有远大的志向和为之奋斗的目标,以此说明立志的重要性,接着分析该如何立志;结尾部分收束全篇,强化观点。‎ 素材:‎ ‎1.粗茶淡饭励志——追求高远的志向就要吃苦 宋代大政治家范仲淹,年轻时就立志报国,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21岁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经常一个人灯下苦读,每到东方欲晓,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早上煮好一锅稀饭,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没有菜,就用盐水泡野荠当菜,用来下饭,就这么简单的一顿饭。他的一个朋友的儿子看到了,给范仲淹送来许多好饭好菜。可是,几天过去了,食物都原封不动,已经放坏了。那同学问他为什么不吃,范仲淹说:“我不是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是我已习惯于粗茶淡饭了,我既然已经立志报国,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如果现在就贪图享受,以后还能吃得了苦吗?”‎ 正是这样的经历,造就了后来的范仲淹。后来,范仲淹成为了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贡献,同时在文学上取得了出色的成就。而他在《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2.老翁拜师——立志不怕迟 明代的李贽,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一直都刻苦好学,他说读书人要有“超然志气,求师问友于四方”。他到北京之后,已经是一个老人了,听说澹园老人焦弘对《易经》很有研究,就去拜焦弘为师。比他年轻15岁的焦弘很感动,与他成了忘年之交。李贽跟着焦弘学习《易经》,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和研究,终于把难以理解的《易经》学得很透彻。李贽59岁那年,单身来到湖北麻城,在一所寺院里住下来,专心攻读,发愤学习。从儒家经典到佛教经文,从历史名著到文学作品,他都认真地研读。他不光读书,还批书写书,写了30多种著作。连李贽自己都说,当时已经“忘全其地之为楚,身之为孤,人之为老,须尽白而发尽秃也”。‎ 李贽70岁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读书乐》,最后两句是:“寸阴可惜,岂敢从客”。表达了他虽已古稀之年,但决不浪费光阴错过时间的勤勉精神。‎ ‎3.戈尔德一生的目标——立志以后要脚踏实地才可以实现 有一个叫作戈尔德的人,他给自己设计了一张《一生的志愿》的表,表中按照各个阶段确立了127个目标:到尼罗河探险;登喜马拉雅山;驾驭大象、骆驼;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路;主演一部像《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机;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写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游览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结婚生孩子;参观月球……当时他只有15岁。‎ 戈尔德把他的目标每一项都编上号,然后有步骤地一个一个去实现,等到他59岁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106个目标。他几乎争取每年都完成一项计划,但也不断地添加新的目标,向自己提出挑战。他坚信,有一天他可以实现所有的目标,直到最后一个。‎ 一个人不怕立下太多的志向,但是一定要有把志向实现的信心和勇气,要脚踏实地地一个个去做,总有实现的时候,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 ‎4.左思矢志不渝——实现志向要有恒心 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的时候读了张衡的《两京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心撰写《三都赋》。陆机听说以后拍掌大笑,说左思年纪轻轻,又粗俗不堪,居然妄想作《三都赋》这样的鸿篇巨著,简直是笑话。就算写成了,也只是一文不值的一堆废纸,只配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根本不理会陆机的羞辱,毅然投入写作,他多次登门求教于曾经游历过岷地的张载,以熟悉当地的山川、物产、风俗,并亲自作了大量的察访,收集了各种资料,然后全力写作。他在家里到处都放满了纸和笔,甚至连篱笆边厕所里也有,以便自己可以随时记下想起来的好词句。‎ 左思花费了大概十年的时间写作、整理和修改,终于完成了《三都赋》。他送去给陆机看,陆机手捧《三都赋》,又惊讶又惭愧,对左思佩服得五体投地。‎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