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35页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1/18/15/24/97a5566e486b24842a5c1c4b487041ef/img/1.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1/18/15/24/97a5566e486b24842a5c1c4b487041ef/img/2.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1/18/15/24/97a5566e486b24842a5c1c4b487041ef/img/3.jpg)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课件(35张)
突破十六 赏析表达技巧题:由象悟意, “ 五从 ”“ 两扣 ” 第六章 古诗鉴赏 题型透视 鉴赏诗歌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它不但需要考生准确全面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而且要求考生精准地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对表达技巧的把握程度,是考查考生鉴赏能力的重要标准。因此,赏析表达技巧题深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考生在做这类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表达技巧判定不准和表达效果分析不到位的问题。考生应进一步巩固原有的知识体系,注重文本的精细阅读,增强紧扣文本分析手法运用及表达效果的意识。 自学在前 类题体验 读文答题 精准突破 栏目索引 趁热打铁 跟进训练 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舍书事 瞿 佑 过却春光独掩门,浇愁漫有酒盈樽。 孤灯听雨心多感,一剑横空气尚存。 射虎何年随李广,闻鸡中夜舞刘琨。 平生家国萦怀抱,湿尽青山总泪痕。 试分析本诗虚实手法的运用。 自学在前 类题体验 答案 1 2 3 4 5 答案 全诗由实到虚,虚实结合。前两联为实写,首联写诗人夜宿旅舍,只能借酒浇愁;颔联 “ 孤灯 ”“ 一剑 ” 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颈联为虚写,联想到李广射虎、刘琨闻鸡夜舞来自励;尾联虚实结合,展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深悲痛。 1 2 3 4 5 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 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 ① ,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 ② 不见封侯印 ③ ,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 ① 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 “ 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 。 ② 茂陵:汉武帝的陵墓。 ③ 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请对诗歌尾联进行赏析。 答案 1 2 3 4 5 答案 (1) 结合诗句分析: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持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 (2) 手法:化用典故 ( 用典 ) , “ 逝川 ” 是从 “ 子在川上,曰: ‘ 逝者如斯夫! ’” 化用而来;衬托,以哀景衬托哀情,用 “ 茂陵 ”“ 秋波 ” 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 (3) 情感:尾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对汉武帝的无限追思 ( 或 “ 抒发了苏武对汉武帝的追思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 ” ) ,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苏武所怀的敬意,热情地赞扬了苏武的民族气节,也寄托着诗人的爱国情怀。 1 2 3 4 5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 ① 苏 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 ② 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 ① 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 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 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 1 2 3 4 5 答案 (1) 侧面描写 ( 或侧面烘托 ) :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从侧面烘托出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2) 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了词人的愉悦之情。 (3) 叠词: “ 弥弥 ”“ 隐隐 ” 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 (4) 对仗: “ 照野 ” 对 “ 横空 ” , “ 弥弥 ” 对 “ 隐隐 ” , “ 浅浪 ” 对 “ 层霄 ” ,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1 2 3 4 5 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守岁 ① 苏 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 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② 。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 1 2 3 4 5 注 ① 嘉 祐 七年冬末,苏轼在凤翔签判任上,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作《馈岁》《别岁》《守岁》三诗以寄苏辙。 ② 挝:敲打。 写诗作文都要讲究谋篇布局、内容安排,即所谓 “ 章法 ” 。试从章法角度赏析本诗。 答案 答案 本诗题为 “ 守岁 ” ,却从反面入题,以 “ 赴壑蛇 ” 为喻,写岁将尽,守不住,也不必守,这是欲擒先纵。中间六句则是正面写守岁时的情景, “ 强 ” 字突出儿童守岁的特点, “ 晨鸡 ” 两句写守岁时的心理, “ 坐久 ” 两句则逼真再现了成人守岁的情景,引人共鸣。末四句与第一层的欲擒故纵相对照,表明守岁有理。 “ 努力 ” 两句是点睛之笔,既正面交代应守岁到除夕尽头,又与苏辙共勉,珍惜年华,在积极奋发中收束全诗。 1 2 3 4 5 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访山人 [ 唐 ] 戴叔伦 远访山中客,分泉漫煮茶。 相携林下坐,共惜鬓边华。 归路逢残雨,沿溪见落花。 候门童子问,游乐到谁家。 赏析后两联的表达手法。 答案 1 2 3 4 5 答案 (1) 用借景抒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抒情,用 “ 残雨 ”“ 落花 ” 来写暮春之景和快乐之情; (2) 用 “ 候门童子问 ” 到谁家游乐这个实境,虚写出返家后作者内心的轻快; (3) 炼字, “ 逢 ”“ 见 ” 二字突出心理细节,表现作者的随性和闲适。 1 2 3 4 5 一、阅读之道 诗歌答题中所有的问题都源于读,只要读懂读会了,所有的问题都好解决,解答赏析表达技巧题也是如此。不少考生看到语言材料就急于判断表达技巧,而不是细细地阅读与品鉴,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对试题所给的语言材料要在对全诗内容有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细读、品鉴。具体说来,要从 “ 象 ” 入手,去体察 “ 境 ” ,领悟 “ 意 ” ,进而准确地判断出所用的表达技巧,赏出表达效果 。 读文答题 精准突破 1. 欣赏 “ 象 ” ,感受 “ 境 ” 所谓 “ 象 ” 即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包括各种景、物、人、场面以及其构成的整体艺术画面。第一步要把所给材料的 “ 象 ” 统统找出来,既包括动态之象,又包括静态之象,把它们联缀起来,并想象成一幅 ( 或两幅 ) 画面。 试以 2015 年全国卷 Ⅱ 诗歌题《残春旅舍》要赏析的 “ 晚唐巧句 ” —— “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 为例。这两句中的 “ 象 ” 有:树头,抱花须而落的蜂;池面,吹柳絮而行的鱼。两句分别写了两个动态的场景: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再想象成这样两幅画面:肥胖的蜜蜂倒抱着花须忙碌采蜜,鱼儿追逐着水面的柳絮玩着吹泡泡的游戏。当在脑海中形成这两幅画面后,就能感受到 “ 春的盎然生机与情趣 ” 的意境了。 2. 抓住 “ 诗眼 ” ,领悟 ( 情感 ) 意蕴 所谓 “ 诗眼 ” 就是句篇中交代感情的词句,抓住了 “ 诗眼 ” ,就能领悟诗句的情感意蕴,进而也能准确地说出其艺术效果了。仍以《残春旅舍》 “ 晚唐巧句 ” 为例, “ 抱 ”“ 吹 ” 固然是描写 “ 蜂 ”“ 鱼 ” 的动态之词,从中能读出愉快之情,再联系全诗的诗眼 “ 恍然 ” 及其他 “ 情语 ” ,不难看出这两句实际上是以乐景反衬眼前流徙的悲哀。 综上所述,只有对所给材料做由 “ 象 ” 及 “ 画 ”“ 境 ” ,进而领悟到其情的阅读品鉴的功夫,才能全面、准确地判断出表达技巧,赏出表达效果。 二、答题之术 1. 精准判断表达技巧 —— “ 五从 ” 要准确判断表达技巧,除了前面谈的阅读的基础外,还要掌握五个判断角度: (1) 从写作对象角度判断技巧 如果写作对象是景物,则要考虑景物描写的角度与手法;如果是事物,则要考虑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映衬等手法;如果是人物,则要考虑写人的手法 ( 如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 ) ;如果是兼而有之,则要从它们之间的关系上判断。 (2) 从关系判断技巧 诗歌表面上看是词、句的组合,实质上是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组合。就所给语言材料讲,要善于抓住材料之间的关系 ( 即景、物、情、事、人之间的关系 ) 进行判断。如最常见的关系有景与情、物与志、别人与自己等,另有虚与实、正与反、主与次、动与静等关系。多从这些关系考虑,就能判断出许多常用技巧来。 (3) 从层次判断技巧 所谓层次,就是所给语言材料的不同层级,如这一句、这一联、这一片、这一篇。语言层级单位不同,判断技巧的方法便不同。若是词、句、联,优先从修辞方法考虑;若是片 ( 几联 ) 、篇,则优先从表现手法考虑;若是两句 ( 一联 ) ,判断不可只看一句,而要两句合成一个整体来看。 (4) 从位置判断技巧 就是根据所给语言材料在篇中的位置来判断技巧。这一技巧多为结构技巧,如在开头,技巧多为铺垫;在中间则多为过渡、照应;在结尾则多为直抒胸臆或以景结情。 (5) 从手法特征判断技巧 凡是表达技巧,总有其表现特征。如借景抒情,表现语言中总少不了景物描写;想象虚写,总有 “ 想 ”“ 念 ”“ 忆 ”“ 梦 ” 等词语;对比,总有两个相对的内容存在;视听结合,总是要有声音描写,等等。要善于抓住语言材料中手法所具有的语言特征去判断。 2. 细析表达效果 —— “ 两扣 ” 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赏析题,都要有对表达效果的分析,只有把表达效果分析到位了,才算真正地完成了赏析,才能真正地看出你的欣赏水平。那么,如何赏析效果呢? (1) 紧扣诗歌本身赏效果 ① 紧扣表达目的赏效果 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 “ 表达技巧+表达目的 ” 就等于表达效果。在具体诗歌中,表达目的包括写景、状物、造境、写人、叙事、抒情等方面。所谓赏析表达效果,就是运用这种技巧,看它 写出了什么样的景,使景物描写得如何;描绘了什么样的事物,使该物形象如何;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刻画了人物的什么形象,使人物形象如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使思想感情表达得如何。在众多目的中,抒情是根本目的。几乎任何技巧都与抒情有联系,几乎任何表达效果都少不了对抒情目的的分析。而且,无论分析哪种目的,都不可笼统,应紧扣诗歌内容赏得具体、细致、深入。 ② 紧扣位置赏效果 效果就是作用,所赏析的语言片段在古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就有所不同。试以句子为例。如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 ( 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词的中间句 ) ,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蹊径,或以景结情。当然,不是所有的效果分析都要这样,但关注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关注其表达效果,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 (2) 紧扣技巧本身赏效果 不同的表达技巧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重在生动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发得委婉含蓄,反衬、对比达到突出强调之效果。因此,赏析表达效果在紧扣诗歌本身的同时必须兼顾表达技巧的自身效果,而这部分效果多以术语出现,如生动逼真、自然贴切、新奇别致、耐人寻味、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别开生面等,且大多是固定的。虽说在使用这些术语时有 “ 贴标签 ” 之嫌,但必要的 “ 标签 ” 有时还是要贴的。 答题关键词: 明手法+释运用+析效果 判断表达技巧要避免的两个误区 (1) 先入为主。如只要看到句子材料中有景物,就判为借景抒情。其实,仔细品味一下材料,如虽有写景,但景与情的关系不一致,这时就要考虑 “ 反衬 ” 或 “ 乐景衬哀情 ” 了;如写了景,更写了人,则要从人物描写角度考虑。 (2)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考虑到材料中的只言片语,而不把整个材料合起来看,更不把材料放在全文中看。 特别提醒 趁热打铁 跟进训练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贼平 ① 后送人北归 司空曙 世 乱同南去,时清 ② 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 ① 贼平:平定 “ 安史之乱 ” 。 ② 时清:时局已安定 。 1 2 3 4 5 本诗的颔联最为人所称赏,在全诗的章法结构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 答案 (1) 承接首联。 “ 他乡生白发 ” 承首句 “ 世乱同南去 ” ,写世乱离乡,白发渐生; “ 旧国见青山 ” 接第二句 “ 时清独北还 ” ,想象时局安定后归乡所见。 (2) 由实入虚,领起后面两联的想象。 “ 见青山 ” 是说想象友人回乡看到的荒败景象,这样就由眼前送别的感伤引出后面两联对乱后荒败景象的描写,并由此推及时代的感伤、民族的感伤。 1 2 3 4 5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零陵 ① 欧阳修 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 城郭 恰临潇水上,山川犹是柳侯 ② 余。 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 欲买愚溪三亩地,手拈茅栋竟移居。 注 ① 零陵:永州在隋朝以前的称谓。 ② 柳侯:柳宗元,他曾被贬永州,在愚溪买地安家,写下了大量的山水游记 。 1 2 3 4 5 诗人是如何表现对零陵郡的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答案 (1) 借景抒情 ( 寓情于景 ) 。通过描写城郭、山川、驿亭、岩石等典型景物,表达了诗人对零陵美景的喜爱。 (2) 用典。尾联借柳宗元的典故,表明了诗人欲学柳侯在愚溪筑草堂而居,抒写了诗人对零陵山水的渴慕。 ( 或 “ 用典。颔联借柳宗元的典故,说零陵山水仍保留着柳宗元笔下的美好景致,抒写了诗人对零陵美景的赞叹 ” ) 1 2 3 4 5 3.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踏枝 · 梅落繁枝千万片 [ 南唐 ] 冯延巳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 1 2 3 4 5 词的开篇 “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 三句历来为人称颂。叶嘉莹评价 “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到他零落之时都不肯放弃的感情 ” 。请简要赏析这三句。 答案 答案 梅花在零落飞下的瞬间,也要展现出美丽的姿态,学那雪花轻盈地在空中回旋起舞。 “ 学雪随风转 ” ,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梅花面对陨落却不甘零落的美好的姿态,既写出了所有有情的生命面临无常之际的缱绻哀伤,更展现了词人用情的固执,以及在苦难悲哀、走向灭亡之际时都要挣扎的态度。 1 2 3 4 5 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三首 ( 其一 ) 朱淑真 才过清明春意残,落花飞絮便相关。 衔泥燕子时来去,酿蜜蜂儿自往还。 风静窗前榆叶闹,雨余墙角藓苔斑。 绿槐高柳浓阴合,深院人眠白昼闲。 注 朱淑真:南宋著名女诗人 。 1 2 3 4 5 本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颈联和尾联简要赏析。 答案 答案 本诗主要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的。末两联的前三句借景抒情,描写了风雨过后,窗前榆叶繁密,墙角苔藓绿意丛生,槐柳浓荫蔽日,渲染了幽静之感。最后一句写出了庭院深深,少有人至,甚至白日入眠的情形。表达出了诗人身处深闺看似闲适实则寂寞无聊的情感。 1 2 3 4 5 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将半,南望书所见 [ 清 ] 黎简 乍冷初冬密云黑,忽惊万丈曙霞红。 远知何处中宵火,低拜前头北海风 [ 注 ] 。 五岭三年千里内,多时十室九家空。 已怜泪眼啼饥尽,更使无归作转蓬。 注 《后汉书 · 儒林传》: “ 时县连年火灾, ( 刘昆 ) 向火扣头,多能降雨止风。 ” 北海风,北面来的海风,因时在冬天,故成北风 。 1 2 3 4 5 赏析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 答案 答案 ① 比喻,将漂泊流离的百姓比作蓬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姓流离失所的悲苦。 ② 用典,表现作者祈愿降雨止风,不使火势蔓延的焦急心态。 ③ 对比,将密云黑和曙霞红进行对比,突出了火灾的气势凶猛。 ④ 叠用数量词,深刻有力地突出了民生凋敝的悲惨境地。 ⑤ 虚实结合,作者由眼前的火灾想到更多的灾民,表现作者的悲悯情怀。 ( 写出三点即可 ) 1 2 3 4 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