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材料三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绮罗 qǐ B. 脍炙人口 kuài C. 河朔 suò D. 脂粉气 zhī 2. 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 B. 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C. 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D. 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 3. 下列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宋词最初以“婉约”为正宗,此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 B.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C. 《边城》中的小城叫茶峒,小说中的人物有翠翠、天保和傩送。 D. 作家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有《边城》《长河》《四世同堂》等。 4. 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B. 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C. 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D. 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 5. 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概括。答出两点即可。 6. 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 B. 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C. 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 D. 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 7. 根据上述三个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 【答案】1. C 2. D 3. D 4. B 5. 参考答案:①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②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③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内核。 6. D 7. “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包括:①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等;②当地的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③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主要考查的是多音字、形近字和异形字,有些字的读音区别度很小,可能体现在音调、平翘舌、前后鼻音等。记忆它的读音时一般根据它的语意或词性。解答此题,要注意其中的细微区别,根据字形、字义等来加以辨析。选项C考核的就是平翘舌,“河朔”的“朔”应念“shuò”,而不是“suò”。识记该字字音可与塑“sù”字的读音一起识记。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此题的答题区间,再将选项分别跟原文进行比对分析。“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内容集中在材料一中,选项ABC在材料一中的第三段,由原文“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这句可见,A项是正确的;原文说“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可见,BC项是正确的。材料一中第四段说“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而选项D则把“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置换为“词风豪放”,张冠李戴。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全国卷对文学常识的考查十分重视,考生应在学习过程中加强记忆,也可以结合文本检验常识的正确性。概括地说就是,要解答此题,一要靠积累,二要会推断。此题既有对古文学的考查,也有对现当代文学的考查。A项是对宋词等相关内容的考核;B项是对《水调歌头》内容的考核;C项是对小说《边城》内容的考核;D项是对沈从文小说代表作品的考核。D项的《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长河》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文艺术水平代表作之一。《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故选D。 【4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跟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考生要熟悉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手段,还要掌握命题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常常会设置“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指代错误”“混淆概念”“混淆是非”“混乱因果”“无中生有”八种陷阱,我们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格外小心。材料二第二段说到沈从文“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能“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可见,“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A项正确。材料二中说到沈从文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沈从文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沈从文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又从可见,沈从文热爱湘西,所以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C项正确。材料二中第二段中最后一句话说“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可见,D项正确。B项无中生有。故选B。 【5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含义及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最后连缀成答案,答案不要遗漏、重复、交叉。题干明确要求考生在材料二中筛选概括出两点“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所做的努力”。从材料二第二段中“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这句可知,他“在创作上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从材料二第三段中可归纳出他“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从材料二第四段可归纳概括出他“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内核。” 【6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含义及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最后挖掘隐含信息,进行题文对比。此题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此题题干明确告诉考生,答题区间在材料三中,要求选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项对应材料三第一段的第二句话,《文心雕龙》指出《诗经》和《楚辞》受南北地域的影响呈现不同的文学特征,并没有说它们最大的差异在“南北文化的不同”,选项歪曲文意。B 项是对原文“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这句的高度概括,这句话表明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并没有说“最关键”,选项无中生有。C项原文说的是“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而不是选项所说的“作者的精神品格”,选项张冠李戴。故选D。 【7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含义及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最后连缀成答案,答案不要遗漏、重复、交叉。题干明确要求考生根据三个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实则材料三就对“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作了详细具体的分析。考生只要根据这则材料来归纳要素即可。根据材料三“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这几个句子,可以归纳概括出答案,“地域文化”包括“当地自然环境”“当地人文环境”“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 【点睛】小题6:做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除整体把握全文外,重心在“比对”上,它直接决定着选择的成与败,比对什么,怎么比对。比对有三重,首先比对词语,看词语有无添加删减与替换。其次比对关系,看原文的句间关系,逻辑关系是否发生了变化。最后比对结论和依据,看推理是否有依据,依据是否正确,结论是否符合逻辑。比对词语可以找句中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时间词,指代词,判断词来加以比对。比对关系,可以抓句间的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来加以分析,看是否有因果颠到,强加因果,变换原因,无中生有,不合逻辑的错误。比对依据和结论,看论点和论据的位置是否颠倒造成张冠李戴或因果颠倒的错误;看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看是否造成了无中生有,以偏概全的错误。如选项B就是通过比对关键词“最关键”来发现选项无中生有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杂说 欧阳修 夏六月,暑雨既止,欧阳子坐于树间,仰视天与月星行度,见星有殒者。夜既久,露下,闻草间蚯蚓之声益急。其感于耳目者,有动乎其中,作《杂说》。 蚓食土而饮泉,其为生也,简而易足。然仰其穴而鸣,若号若呼,若啸若歌,其亦有所求邪?抑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苦其生之陋而自悲其不幸邪?将自喜其声而鸣其类邪?岂其时至气作,不自知其所以_____而不能自止者邪?何其聒然而不止也!吾于是乎有感。 星殒于地,腥矿顽丑,化为恶石。其昭然在上而万物仰之者,精气之聚尔。及其毙也,瓦砾之不若也。人之死,骨肉臭腐,蝼蚁之食尔。其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其精气不夺于物,则蕴而为思虑,发而为事业,著而为文章,昭乎百世之上而仰乎百世之下,非如星之精气。随其毙而灭也,可不贵哉!而生也利欲以昏耗之,死也臭腐而弃之。而惑者方日:“足乎利欲,所以厚吾身。”吾于是乎有感。 天西行,日月五星皆东行。日一岁而一周。月疾于日,一月而一周。天又疾于月,一日而一周。星有迟有速,有逆有顺。是四者,各自行而若不相为谋,其动而不劳,运而不已,自古以来,未尝一刻息也。是何为哉?夫四者,所以相须而成昼夜四时寒暑者也。一刻而息,则四时不得其平,万物不得其生,盖其所任者重矣。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万世之所治,万物之所利,故日“自强不息”,又日“死而后已”者,其知所任矣。然则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吾于是乎有感。 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仰视天与月星行度 行:运行 B. 抑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 抑:抑制 C. 其精气不夺于物 夺;改变 D. 其动而不劳 劳:疲倦 9. 下列虚词填入文中第二段横线处,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故 B. 亦 C. 以 D. 然 10.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而惑者日:“足乎利欲,所以厚吾身。” 11. 作者认为,人“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请根据文意解说这里“精气”的含义。 12. 请根据文章第四段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从“日月天星”的运行中得到生命感悟的。 13. 作者说“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请你结合所积累的名言警句或参考下列链接材料,谈谈对“君子之任”的认识。 链接材料: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春秋﹣曾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明•杨继盛)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答案】8. B 9. D 10. 然而糊涂的人说:“满足(自己的)利益、欲望,以此来厚待自己。” 11. 精气是指人不为利益、欲望等外物所改变品格(人格、操守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及利国利民的担当精神。 12. 作者从“日月天星”各自一刻不停的运转,担负平衡四季、生长万物的重任,悟得人之君子应学而不止(自强不息、死而后已),以担当使万世太平、为众生谋福利的重任。 13. 结合恰当的名言警句或链接材料,解说君子所担重任的内容,谈自己对“君子之任”的意义、价值等的理解、思考。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实词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B项,“抑”,结合“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分析,“抑制”错误,应该译为抑或。句意:抑或是它们的欲求容易得到满足而自得其乐呢。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D项,结合“岂其时至气作”“不自知其所以”“而不能自止者邪”等分析,“知其所以然”为固定用法,意思是“知道它是这样的”。句意:既不明白自己为何而鸣又不能停止鸣叫呢?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而”,连词,表转折,然而;“惑者”,糊涂的人;“足”,满足;“利”,利益;“所以”,用来……的;“厚”,厚待;“吾”,代词,我的。译文:然而糊涂的人说:“满足(自己的)利益、欲望,以此来厚待自己。”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结合上下文寻找答案。要在语境中理解词语。无论何种词语,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精气”,结合“其精气不夺于物,则蕴而为思虑,发而为事业,著而为文章,昭乎百世之上而仰乎百世之下”分析,他们的精气若不被外物改变,便会积聚于内成为思想,表现于外成就功业,写在纸上成为文章,灿然光耀于百世之前而又能受到百世之后人们的仰慕,不像星星的精气会随着它们的陨落而消亡,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述即可。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重点把握文本的核心内容,这是解答的关键。文章第四段“是四者,各自行而若不相为谋,其动而不劳,运而不已,自古以来,未尝一刻息也”“一刻而息,则四时不得其平,万物不得其生,盖其所任者重矣”描述了“日月天星”不辞辛苦而作出的贡献,由此发出“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的感慨,“万世之所治,万物之所利”就是“君子”要担当的重任。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结合题干要求找出原文,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群之中有君子,他们肩负的责任也是很重的”,结合后面提供的链接材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以救国救民为己任,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担当起民族、国家的重任而不退缩。 【点睛】参考译文: 夏天的六月,暑雨过后,我(欧阳子为作者自称)坐在树间,仰望天空与月亮、星星的运行,看到有星星陨落。夜已深,露水滴落,听到草丛间蚯蚓鸣叫之声更加急促了。耳闻目睹这一切,我的内心有所触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杂说》。 蚯蚓吃泥土、喝泉水,它们的生活简单而又容易满足。然而它们(仍会)把头探出穴外鸣叫,像在悲号又像在呼唤,似在长啸又似在歌唱,(难道)它们也有欲求吗?抑或是它们的欲求容易得到满足而自得其乐呢?或是为自己鄙陋的生命感到痛苦而悲叹自己的不幸呢?再或是喜欢自己的声音而得意地鸣叫给同伴听呢?又或是它因节气的变化而气血运动,既不明白自己为何而鸣又不能停止鸣叫呢?它为什么会如此聒噪不止啊!我对此深有感触。 流星陨落到地上,腥臭粗糙的殒石,变成了丑陋的石头。它们在天上灿然闪耀时能得到万物的景仰,是因为精气凝聚在身的缘故;等到它们跌落到地上,连破砖碎瓦都不如。人死后,骨肉发臭腐烂,成为蝼蚁的食物而已。人比万物高贵的地方,也是在于精气。他们的精气若不被外物改变,便会积聚于内成为思想,表现于外成就功业,写在纸上成为文章,灿然光耀于百世之前而又能受到百世之后人们的仰慕,不像星星的精气会随着它们的陨落而消亡。这岂不是很可贵吗?但是若活着的时候被利益、欲望冲昏了头脑、耗尽了心血,死后便同样会发臭腐烂而被丢弃。然而糊涂的人说:“)然而糊涂的人说:“满足(自己的)利益、欲望,以此来厚待自己。”我对此深有感触。 天从东向西运行,日、月、五星都从西向东运行。太阳一年转一圈。月亮比太阳快,一月转一圈。天又比月亮快,一天转一圈。星星有慢有快,有逆行的有顺行的。这四者,各自运行自己的而似并无商量,它们运转而不疲倦,运行而不停止,自古而今,一刻不曾停息。这是为什么呢?这四者,相互依赖而形成昼夜、四季、寒暑。(如果)停息一刻,则四季不能平衡,万物不能生长,所以它们的责任重大。人群之中有君子,他们肩负的责任也是很重的。(要)担当使万世太平、为众生谋福利的重任,所以(君子)说“自强不息”,又说“死而后已”,(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使命啊。既然如此,那么君子的学习,难道可以有一天懈怠吗?我对此深有感触。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开愁歌① 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②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③下马解秋衣,请贳④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⑤。 【注释】①本诗为作者途经陕西华山时所作。②衣如飞鹑:衣衫褴褛。③旗亭:酒肆。④贳(shì):抵押。⑤豗:冲击。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写景:秋风萧瑟,百草干枯,华山苍碧的身影在傍晚中寒意愈浓。 B. 三、四句中,“枯兰”形象写出了人生失意的悲苦,也喻指诗人高洁的品格。 C. 九、十句乐景写衷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诗人却愁绪满怀、把酒唤天。 D. 最后两句点题,写酒肆主人劝解诗人应保养身心,不要为世俗之物所困扰。 15. “临歧击剑生铜吼”句借“击剑”这一动作抒发情感。下列诗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所抒情感与“临歧”句最接近的一项是 A. 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李颀《别梁锽》) B.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高适《送浑将军出塞》) C. 尔奋空拳彼击剑,水纵长澜火飞焰。(李咸用《西门行》) D. 拔剑舞,击剑歌,青云路遥心奈何。(张咏《淮西有答》) 16. 本诗七、八两句与下面诗句都写到以物换酒,从中可看到诗人的形象。请结合这些诗句,分析诗人形象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答案】14. C 15. D 16. 相同之处:都是借酒浇愁、志不得伸的失意者。不同之处:李贺诗,潦倒困顿;李白诗,狂放豪迈。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四个选项均考核诗句含义,其中C项,“浮云悠闲”错误,诗中“壶中唤天云不开”的“云不开”应该是“浮云蔽日”的景象。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细节描写的内容,选项中均有“击剑”的细节,此诗中要借“击剑”这一细节表达内心的苦闷,D项表达的是这一情感;A项,表达的是决绝之情;B项,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C项,表达的是战场的激战场面。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欣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以对比的方式考核,要求答出异同,从诗歌的内容看都有“同销万古愁”“壶中唤天”等类似的词句,可以看出都有“借酒消愁”“志不得申”的情感,再从换就的物品“五花马、千金裘”“秋衣”看出一个“狂放不羁”,一个“穷困潦倒”。 点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 1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春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王羲之与文人雅士在兰亭集会,那天“____,__”,他们“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②“酒”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诗人借它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范仲淹《苏幕遮》“_________,_________”,即是借“酒”来传达相思之愁。 ③古人写文常注重针砭时弊。如韩愈《师说》中“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批判了士大夫以“从师为耻”的风气。 ④王勃《滕王阁序》中有登高望远的语句:“披绣闼,俯雕甍,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天朗气清 (2). 惠风和畅 (3). 酒入愁肠 (4). 化作相思泪 (5). 位卑则足羞 (6). 官盛则近谀 (7). 山原旷其盈视 (8). 川泽纡其骇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惠、盛、谀、旷、盈、泽、纡、骇、瞩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三、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梅花几度梦里寻 王本道 ①中国人对于梅花普遍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恋之情。应该说,没有哪一种花像梅花这样享受着众口一辞的好评。其实,就梅的形象看,若是在花中“选美”,她是无论如何难当花魁的。那薄如蝉翼的花瓣,稀疏的花蕊,淡淡的清香,在众香国里,绝对难以招人眼目。历览前贤崇尚梅的缘由,加之几次充当梅客的感悟,我想,千百年来,梅之所以让人欣赏、赞誉、咏叹,多半是源于她的品格。因此,“品逸如梅”常常被用作是对一个人品行的赞誉抑或是自励的标准。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超凡脱俗,终生不愿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直在杭州孤山过着隐居生活,平生植梅放鹤,人称“梅妻鹤子”,也历来被传为佳话。 ②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以天下为己任,而文人们的际遇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刚正耿直的正人君子和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尽尝阶下之苦。而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便往往被他们寄寓远大的志向,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如陆游的诗“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王冕也有诗云:“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 ①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为传播。 ③从拟人的角度看,造物也实在是委屈了梅的。二十四番花信风,梅信属第一,节气恰恰是在“苦寒”之时。尽管生不逢时,命运不济,而梅却我行我素,不屈不挠,在苦寒之中“寂寞开无主”,显现着既勇敢叛逆又悲壮凄楚的色彩。正是梅的这种秉性,才使她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大千世界中非但未被挤出局,反而被文人们升华到“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位置。作为一名忠诚的“梅客”,我委实在梅的品行中,汲取了太多太多的教益。每次赏梅归来,时常夙夜忧叹:苦寒之于梅,确属命运的不公,世道的不公。而梅呢,却无怨无悔地傲雪凌霜,年年岁岁按季奉献出自己的幽香。在遇到了挫折,遭到了磨难,碰到了不公之时,我常在梦乡里看到那千树万树的梅花。 ④佛家曾有“一切有情,众生平等”之说。其实人生一世与世上其它生灵的一生就其过程来讲,并无二致。人若托生是国色天香,魏紫姚黄,时时遭人羡慕当然是大好事。但世事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这个世界之上,高官厚禄的幸运者终归是极少数,多数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努力的结果充其量只是小康而已。我当然不喜欢贫穷,现今社会,一个终身怀有衣食之忧的人是很难成就事业的。但是我也从不企盼锦衣玉食,大富大贵,凭组织的培养,个人的努力,能有一份自己力所能及又喜欢做的事情,并在生活上衣食无忧就已足矣。想那冷峻的梅,若真的给他换一个温室环境,怕还真是难以承受呢。梅是在苦寒的背景之下,扎根,生长,开花的,也恰恰是这苦寒,才使她 ② 了成长的动力。苦寒之于梅,何尝不是一份财富呢?人的一生也同样,心想事成,万事顺遂,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苦难同样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同样是一笔特殊的财富,它来之不易,自然也不会轻易丧失。梅是在病态的环境中,在不公正的待遇中散放幽香的。是否要改变这种生存环境,纠正这种不公,讨还个正确的说法呢?这也许是永远做不到的事情。对此,梅采取的是默默承受的态度,正是这种承受,才使得她在万花丛中始终能独树一帜!人若失去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达观的心态,还会有生存的信念吗?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改动) 18.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①、②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A. 淡薄 蓄满 B. 淡薄 积蓄 C. 淡泊 蓄满 D. 淡泊 积蓄 19. “梅花”是中国文人常常描写的对象,下列各项描写不是梅花的一项是 A.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B.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C.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 D.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0. 文章第一段写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的独特个性及其植梅放鹤的情趣,其用意是什么? 21. “我委实在梅的品行中,汲取了太多太多的教益”,从文中看,作者汲取了哪些教益? 22. 作者说“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的依据是什么? 请根据第二段文意,分条列举回答。 【答案】18. C 19. B 20. 意在表明“品逸如梅”。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超凡脱俗,如一树傲然的梅花,独树众香国里。他又喜爱梅,人品衬梅品。同时为后文颂“梅”张本(或作铺垫)。 21. (1)梅花无怨无悔傲雪凌霜的品格,给我战胜挫折,摆脱磨难与不幸的勇气(信念)。(2)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且不会轻易丧失。(3)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人应当具备承受的能力和达观的心态,进而产生坚强生存的信念。 22. (1)中国文人往往自诩为以天下为己任,自视甚高,而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与他们寄寓的志向一致,因而大加赞赏。(2)文人中的那些正人君子、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处境危恶,而梅花盛开于恶劣环境之中,清香如故,两者暗合。因此,古仁人常以生花妙笔,用梅花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3)中国文人将自身淡泊、孤高的个性赋予了梅,因而着笔渲染且广为传播。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近义词辨析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一是辨析近义词,抓住词语的不同点。近义词的不同,有使用对象不同,词义轻重不同,感情褒贬不同,词语语法功能不同。二是关注语境,理解空格处侧重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淡泊”是褒义词,多指人的气质、性情、趣味平和无争,尤其是物质欲望方面不追求,常用来形容人。“淡薄”是贬义词,多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某个环境的氛围不友善、不热烈,常用来形容某个地方、某些人群或其他事物。第一处语境是说梅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因此选用“淡泊”。积蓄:积攒聚存积蓄力量,或者积存的财物年年有积蓄。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蓄满,表达的是积累满了的意思。第二处语境是苦寒的环境,使梅积累足够成长的能量。因此选用“蓄满”。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把握形象的能力。本题要求选出不是写梅花的一项。答题前,先仔细阅读选项提供的每一句诗,理解其内容,分析诗句所表现的景物是什么。然后加以分析判断,确定答案。 A项,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是宋代的林逋的《山园小梅》中写梅的诗句。 B项,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中写菊的诗句。 C项,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是宋代诗人陆游《梅花绝句》中写梅的诗句。 D项,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写梅的诗句。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中相关内容的作用。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抓住题干要求分析的相关内容所在段落重点阅读,首先概括该内容本身写了什么,能表现什么。然后分析该内容在段落中的作用,分析该内容与下文的关系。本题要求分析第一段写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的独特个性及其植梅放鹤的情趣的作用。第一段中,了林和靖老先生,写他植梅放鹤时,强调他“生性奇俊,超凡脱俗”,他平时“植梅放鹤”,他的品格也正如梅的品格一样。而这些内容是用来阐释“品逸如梅”。从与下文的角度分析,写林和靖老先生人如梅,这是首段,而全文都是围绕“梅”展开的,所以这儿写林老先生也就为下文写梅先做了铺垫。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内容,理解作品主旨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本题要求考生从文中总结出作者从梅身上汲取的教益。阅读时,重点捕捉文中写梅的优点之处的内容,可以抓住文中直接评价词,也可以通过文中描写梅的相关语句来总结梅的品格,这些品格都能给作者以精神的给养。第三节中“每次赏梅归来,时常夙夜忧叹:苦寒之于梅,确属命运的不公,世道的不公。而梅呢,却无怨无悔地傲雪凌霜,年年岁岁按季奉献出自己的幽香。”作者得到的能量是“在遇到了挫折,遭到了磨难,碰到了不公之时,我常在梦乡里看到那千树万树的梅花。”第四节中“苦寒之于梅,何尝不是一份财富呢?人的一生也同样,心想事成,万事顺遂,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苦难同样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作者得到的能量是“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同样是一笔特殊的财富,它来之不易,自然也不会轻易丧失。”最后一节中“梅是在病态的环境中,在不公正的待遇中散放幽香的。是否要改变这种生存环境,纠正这种不公,讨还个正确的说法呢?这也许是永远做不到的事情。对此,梅采取的是默默承受的态度,正是这种承受,才使得她在万花丛中始终能独树一帜!”作者得到的启示是“人若失去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达观的心态,还会有生存的信念吗?”将这三点进行总结概括即可。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确定答题区间,重点阅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归纳概括。概括时角度要全,用词要准确。本题要求根据第二段文意,分条列举作者说“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的依据。该段说“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以天下为己任,而文人们的际遇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便往往被他们寄寓远大的志向,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所以,文人往往会对梅花多加赞赏。“那些刚正耿直的正人君子和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尽尝阶下之苦。”这些君子们的境遇和梅生存环境“向来冰雪凝严地”却依旧保持自己的清高品格一致,因此文人会以梅自喻。第二段中引用了王冕的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后面有评价“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为传播”,可总结出中国文人将自身淡泊、孤高的个性赋予了梅,因而着笔渲染且广为传播。 【点睛】近义词可以从多方面区分,词义侧重点不同,要抓住不同语素理解;词义轻重程度不同;感情色彩不同,例:团结----结合----勾结;适用对象不同,例:爱戴(上级),爱护(下辈);词性不同;词语使用要求不同,有的动词不能带宾语,有的成语只能用于否定。 (一)从意义方面辨析:1.看词义的轻重 如:妨碍、妨害 。2.看适用范围 如:边疆、边境、边界。3.看表达侧重。如:嘹亮、响亮、洪亮 解析:“洪亮”侧重于音域宽宏,“嘹亮”侧重于音色清脆、高远,“响亮”侧重于声音响度大。结合语意①应选“洪亮”,②应选“嘹亮”,③应选“响亮”。 (二)从用法方面辨析 :1.看适用对象。 如:启用、起用2.看成分搭配 如: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干劲。3.看词性语法 如:启示、启事4.看习惯用法 如:捉摸、琢磨 辨析:“捉摸”习惯上用于否定句,“琢磨”习惯上用于肯定句。 (三)从色彩方面辨析 :1.看感情色彩 如:妄想、梦想、理想 辨析:作动词时都有“打算”的意思,作名词时都有“想法”的意思。但“妄想”是贬义词, “梦想”是中性词, “理想”是褒义词。2.看语体风格:一般分为口语(通俗)和书面语(较庄重文雅)两大类,书面语又可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等。如: “见面”和“会见”、“办法”和“措施”、“害怕”和“胆怯”,都有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之分。 四、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 23.根据你对《红楼梦》的阅读和理解回答问题。 王维在《使至塞上》脍炙人口,“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红楼梦》里香菱说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 你是否同意香菱的话,为什么?请结合《香菱学诗》的有关内容加以解答。 【答案】 同意。因为诗歌以意境为上,语言可以平中见奇,出乎意料也能入乎情理。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材料,仔细理解语段的内容。抓住问题,仔细审理,然后结合相关内容回答。本题考查《红楼梦》的阅读和理解。要求分析王维《使至塞上》中,香菱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的分析是否有道理。并结合《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香菱学诗》中有相关情节。黛玉:“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短短十个字,抓住了塞外最典型的特征,又精心锤炼出“直”、“圆”这两个形容词,从而通俗自然而又有力地勾画出塞外风光的苍莽、孤寂、奇丽、壮阔。在荒凉辽阔的茫茫沙漠之中,一道烽烟垂直升起;而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一条长河蜿蜒曲折而来,河中倒映着一个浑圆的日影。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2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 B. 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 C. 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D. 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同样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本题的考查侧重在运用效果上。题干要求找出“词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并没有具体指出从哪个角度区分,需要结合语境进行观察、比较、判断。首先看句子结构。四个选项中加点词均为动词,在动宾短语中做谓语中心词。从语法角度看,词语使用没有区别。接着进一步分析具体语境。经过压缩提取,四个动宾短语分别提炼为“飘来花香”“酿出生活”“吹不去惆怅”“关不住春色”。揣摩词句含义可以发现,“飘”义为“随风飞扬”,“花香”是可以“随风飞扬”的,因而“飘来花香”是符合词语本义的正常表述。而具有抽象含义的“生活”“惆怅”“春色”却无法真的“酿”“吹”“关”,这几个短语都是“超常”表达,具有特殊的含义和表达效果。这几个动词借用其本来含义,表达抽象含蓄的意思,格外生动和新颖。故选A。 【点睛】本题以词语运用为切入点,涉及修辞与语感,而又决非辨别修辞格那么简单机械,并不要求考生必须掌握相应的修辞格(“拈连”),而是侧重要求考生能够结合语境准确理解、分析、揣摩词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从具体运用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母语的感受能力。这种考查方式不但严格遵循《考试说明》,同时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五、作文 微写作 25.阅读下面文字,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微写作,不超过200字。 (1)按照我国文化传统,人们大多喜欢给自己的居室、住所取一个名字,表明自己的趣好。如果你有一个自己的居所,你想给它取一个什么名字?写出理由。 (2)清晨,36名身着戎装的国旗护卫队员和62名武警军乐团队员护卫着国旗从天安门拱形桥洞走出,跨过金水桥和长安街来到天安门广场举行升旗仪式。现场演奏三遍国歌,国旗升起时,在四周观看的各族同胞,凡是军人要行军礼,少先队员要行队礼,其他人也应立正行注目礼。 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从地面升到杆顶需2分零7秒,而这个时间正好是升旗时奏三遍国歌的时间。 参照上述材料,写一篇描写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场景的文字。(要注意描写的对象和特定的氛围,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有些经典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时代的徽记”,请从《呐喊》《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名著中选择一位人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我为我的居室取名叫“方居”。理由如下.第一,它的形状是方形的,见棱见角的一间屋子,屋子的平面也是方形的,长、宽几乎相等.第二,唯一的窗子也是方的,方的格子、方的玻璃,连带窗帘也是方的.第三,我把它布置得也很方正,床、书桌、桌上码放的书、本,都是方方正正的.第四,最重要的,是我喜欢方形,整齐、利落,还象征着我的精神追求--人格的方正.所以我叫它“方居” (2 )清晨,国旗护卫队队员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旗杆下。人们屏息行着,注目礼护卫队的脚步声回荡在广场上。随着升旗手像放飞鸽子一般,扬起国旗国歌奏起。在人们的歌声,中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不仅不卖象棋,手一样庄严稳重。蓝天映衬着升至顶部的国旗。大地负载着仰望天空的人们。没有人因唱三遍国歌儿厌烦。没有人在仪式中乱动和咳嗽。没有人因早起而困倦。此时此刻,只有一种难以抑制的爱国热情在人们心中波涛汹涌! (3)《呐喊》中的孔乙己是科举制度毒害下的没落文人的代表。孔乙己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好吃懒做,相当于一个废人。他又死要面子,连辩解都要带上“之乎者也”,穷因潦倒却自命清高,被人们当作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他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这足以表现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因此说,孔乙己是“一个时代的徽记”。 【解析】 【详解】(1)此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清题目的基本意思,所写的内容要符合文化意境.解答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简单介绍自己的住所,并为居所拟定一个名字; ②详细介绍名字的由来,尤其是需要与自己的趣好相结合; ③命名力求新颖,不落俗套,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2)此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清题目的基本意思,所写的内容要符合文化意境.解答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描写对象必须有物(国旗),有人,,有升旗人,奏乐人,广场民众;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间以抒情等;时间是清晨,地点是天安门广场,氛围是庄严肃穆,激动人心;场面描写要有面有点,也就是有全景式的场景描写,有具体描写对象的具体描写;语言要通畅,生动形象,注意字数。 (3)此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清题目的基本意思,所写的内容要符合文化意境.解答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理解题干中第一句话的意思,选择人物时,要尽量选择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且该形象具有那个时代的痕迹和特点,分析时要抓住人物在作品中经历的事以及他所表现出的品性特点与时代的关系分析。可夹叙夹议,人物选择的范围不可超过题干中提供的四部作品。注意字数不要超过200。 【点睛】点评: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1、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2、 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3、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4、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大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肖伯纳: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周国平: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题目自拟;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700字。 【答案】珍惜幸福 拥有爱她的机会,你很幸福。——题记 还记得那是一个冬天,天气很冷,空中零零散散飘着雪花。 我打着伞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在回家的路上。“啊——”我一个不小心便踏进水坑里。我的脚像触电般的缩回,寒冷以光速从我的脚掌直达大脑神经——整个人都精神了不少。“我怎么这么倒霉啊?”无奈,我踉踉跄跄的回家。 终于到家了,我赶紧换上我干净的棉拖鞋,便悠哉悠哉地躺到沙发上看电视,谁知正享受着呢,“咔哧”一声,电视光一闪便停电了。“我怎么还这么倒霉啊!”更加无奈的,我不情愿的去写作业。 “嚓嚓嚓——”我听见一阵刺耳的声音,便循着声音去找。当我走到浴室门口时,发现妈妈正蹲在地上给我刷鞋,妈妈系着蓝色的围裙,双手不停地在凉水里来回摆动。因为停电,没有热水,妈妈的手没凉水侵蚀的不成样子。手指肿的像粗大的香肠,手背也高高隆起,整个手红得像被开水灼烧过一般。我的心里充满了负罪感,喉咙也肿胀的要命,眼泪像洪水一样没有任何警告和提示决堤而下…… 我不知道如何开口,更不知道开口要说些什么。无奈的,我静静的回屋,更加认真的写我的作业。 每次写完作业,妈妈都要检查。尽管,尽管她不懂什么数学公式,尽管她不懂什么欧姆定律。但是她唯一懂得的就是,这是一份谁也无法替代的爱。 母亲双手在蓝围裙上使劲擦拭着,一双红肿的手拿起作业,认真的看了起来。我仔细的看着妈妈,仔仔细细的看着。我发现我已经好久都没这么认真的看妈妈了,妈妈的爱化作白色的游丝布在鬓旁,调皮的鱼游上眼角,还有那双原本好看的手如今也布满老茧……不觉的,数颗晶体从我眼中落下,重重的砸在地上,砸在我那颗忽略母亲的心上,狠狠地,毫不留情。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久久的,无法入睡。我相信现在还不晚,还不晚去爱我的母亲,还不晚享受我所拥有的母爱。 不能忽视你所拥有的幸福…… 【解析】 【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次作文为材料作文,写作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本次材料提供的是两个名人对人生悲剧和人生快乐的看法。 审题: 肖伯纳认为,人生无论是求而得还是求而不得,都是悲剧。周国平认为,人生无论是求而得还是求而不得,都是快乐。如写议论文,要做到观点鲜明准确,论据典型,论证要有力,要有层次性,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进行论证。论证方法不能单一。如写记叙文,则要写清人和事,注重细节描写,以情动人。审题立意时,可以从肖伯纳或者周国平的角度进行立意,也可以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大致可分为三个角度: (一)从肖伯纳的角度。 看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这是用悲剧哲学的眼光看人生,是从占有欲或者从满足或从功利的角度来说的,体现了悲剧的人生观。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到满足的无聊是双重悲剧。这两种悲剧的根源都关乎欲望,没有实现欲望就痛苦,实现了欲望就无聊、空虚。因此,人很难得到永恒的快乐,总在痛苦与无聊、空虚之中摇摆。可以从欲望与痛苦的角度深入思考。这样就可以有很多的立论了。告诫人们,不要有太多的占有欲,不要只重视人生的结果。因为太重视结果,追求结果时,就会把过程视为一种苦役;另外,要是太看重结果,那么,即使实现了结果,也会因太关注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的快乐,陷入无聊、空虚。 (二)从周国平的角度看 这是用审美的眼光看人生,为得到而寻求、创造的过程以及得到后品味、体验的过程,都是同样幸福的事情。周国平的话强调人不应当从功利的角度去审视生活,而应从审美(非功利)的角度去打量人生,从而可以提出:创造(或者体验)的过程就是快乐、幸福;立足于创造,收获快乐人生;艺术的、审美的去看待人生也是快乐和充满激情的;有人生的追求,无论是得到还是得不到总是幸福快乐的人生。生活的快乐,人生的幸福,应更注重创造的过程,以审美的眼光关注过程,也就是说在追求、创造的过程中,要是摆脱了占有欲,至少可以使人免除许多琐屑的烦恼和渺小的痛苦,活得豁达些。 (三)整体上把握材料 把两则材料对比来读,可以从考虑:伯纳和周国平因视角、心态的不同,带来了观念和认知的不同。由此,可以提出:不同的心态和视角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和结果。有不同的眼光就有不同的人生。 参考立意:不要有太多的占有欲;不要只重视人生的结果;用审美的眼光看人生;不用功利的眼光看生活;创造(或者体验)的过程就是快乐、幸福;立足于创造,收获快乐人生;艺术的、审美的去看待人生也是快乐和充满激情的;有人生的追求,无论是得到还是得不到总是幸福快乐的人生;要努力追寻梦想;珍惜现在;不要因为追寻梦想而忽略现在所拥有的幸福等。 行文思路: 假如以“珍惜幸福”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可以这样写:开头进行环境描写,突出天气的寒冷阴雨,天气恶劣,渲染我的处境;然后继续写我的“不幸遭遇”,接二连三,写我倒霉的境遇,一定要有细节,有生活的生活感。重点渲染我的心情,郁闷,烦躁不安。然后写我回到家后,母亲寻常的一个行为或举动给我的温暖和感动,而这个举动是母亲一向都有的,但在此时的我,感受则完全不同。此处重点细描母亲的行为,然后写我此时的内心感受。最后水到渠成,表达出文章的主旨,要珍惜幸福,珍惜寻常生活中的幸福。 素材积累: (1)珍惜所拥有的信任 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任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 (2)故事一:失信与人,企业就会倒闭 安徽有一家服装场,一次,一家医院定做500套工作服,交货的日期到了,医院催个不停。就在产品临出厂时,技术人员发现,由于一名来厂实习不久的设计人员的疏忽,这些工作服的上衣少了两只口袋。但技术人员并没有将这一情况报告厂长,就轻易地将这些不合格的服装送到了那家医院。 医院的工作人员后来发现因为上衣缺少两只大口袋,他们的听筒、温度计不知放在什么地方才好,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以后这家医院再也不从这家服转厂订购服装了。现在这家服装厂由子长期不注重质量和信誉,生意已被附近的几家民营服装厂抢光了,濒临破产边缘。 (3)故事二:走破鞋底守诺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先生,因他的品德和才学,深受爱国将领冯玉祥的信任。 1927年冬,冯将军邀请陶行知到河南帮助制定教育规划。陶行知答应12月3曰前准时赶到。当时正值军阀混战,交通中断,许多人认为陶行知不会来了。一位老先生却说: “陶行知是言而有信的人,我敢打赌,他会按时赶到的。” 一路上陶行知风餐露宿,翻山跃岭,到了河南境内时天已晚了,没有渡船,他硬是绕道赶了许多路,连布鞋都走破了,终于在12月3日前感到了目的地。 陶行知先生如此遵守诺言,他言而有信的良好品德,在晓庄师范、甚至在全国传为美谈。 故事三:我相信你会承认错误 (4)当美丽的蝴蝶破茧而出时,我们不禁要赞叹她的美貌。熟知,这双翅膀的展出是付出了多少过程中的心血。蝴蝶知道。她明白了自己的来之不易,更明白,如果不是前者的苦心孕育,怎会有今日的精彩绚丽?最后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是过程亦弥足珍贵。虽然她的寿命短,但是她知道自己已经是一个真正的蝴蝶了,已经享受了那一段段心酸的历程。她满足了。 (5)当清洁工在扫着繁华的街市时,我不禁对他感到可惜。我问她:“您为什么去清扫街道呢?就算您清扫干净了,别人也不会为你叫好的。”清洁工笑了笑说:“你不认不为我是一个快乐的人吗?在清扫街道时,我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我在工作时的快乐。在这过程中我明白了就算是再大的困难,你都不用去选择逃避。要明白,我们必须坦然面对生活!”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材料作文的写作:1.写议论文:(1)选择某一角度,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论题或论点。(2)作文中最好出现材料。(3)提供的材料可以作为写作中的论据。(4)对材料要进行概述;不能照抄材料。2.写记叙文:(1)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中心。(2)围绕中心,拟定文章的标题。(3)紧扣中心或题目写作,防止跑题或偏离中心。(4)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要扣题目(中心),点题目(中心)。(5)文章中一般不需要出现材料。本题即此审题,写作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