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5×3﹦15分) 1.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和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迤逦(yǐ) 庇佑(bì) 提防(dī) 遄飞(chuán) 果实累累(léi) B.哀声叹气(āi) 没精打采(cǎi) 玷辱(diàn) 央浼(měi) 矫揉造作(jiǎo) C.怂恿(sǒng) 蕴籍(jiè) 壶觞(shuāng) 盘桓(huán) 翘首以待(qiáo) D.潦水(láo) 黑黝黝 (yǒu) 岑寂(cén) 寒砧(zhēn) 酩酊大醉(mǐng)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和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然后逐项识别字音字形的正误。 B项,“哀声叹气”中“哀”应为“唉”; C项, “蕴籍”中“籍”应为“藉”; D 项,“潦水(láo)”读音应为“lǎo”。 故选A。 【点睛】字音字形题是语文基础知识考查的基本题型,考生要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和生僻字。做选择题时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考生平时要注意积累。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技术的革新与道德的建设是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在技术推动革新的同时,要加强道德建设,让两者并驾齐驱,愈行愈远。 ②面对新的国际政治形势,中国必须坚持韬光养晦的战略;同时,中国外交需要在新的层面有所作为。 ③某些媒体从业人员缺乏敏锐的新闻触觉,不去挖掘有社会意义的新闻,反倒抓住明星的一点隐私就笔走龙蛇,真是可悲可叹。 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式。 ⑤在创作之初,他是以写言情小说而被广大读者所熟知的,而当下却成为了科幻小说创作群体中的有名之士,真是云泥异路啊! ⑥这位先生对《论语》的解说,具有很鲜明的时代性,几乎每一页都会有文字让我感到莫名的激动,以至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 A.③④⑤ B.①②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①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使用正确。②韬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使用正确③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句中是“写文章”使用不合语境。④耳提面命: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此处望文生义,使用错误。⑤云泥异路:像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比喻地位相差悬殊。语句中没有“地位相差悬殊”之意。⑥拍案叫绝:拍着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此处符合语境。故选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学校食堂开放日,30名家长和相关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走进该校,体验食堂管理的各个环节,监管食品安全工作。 B.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C.电影《七月与安生》中,女主人公七月与安生尽管天各一方,但纯真美好的友情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两人的心中。 D.随着旅游业转型升级,国人出游已经从走马观花观光游向以文化为导向的深度游转变,并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 【答案】D 【解析】A项,表意不明,“30名家长和相关监管部门工作人员”有歧义;B项,搭配不当,“是中国文化的奇葩”的主语应该是京剧;C项,语序不当,“尽管”应放在“女主人公”之前。 点睛:语序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定语语序不当、状语语序不当、修饰语语序不当、关联词语语序不当、逻辑语序不当等。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她是国家队的(a.表领属性的――表“谁的”)一位(b表数量的――表“多少”)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c动词性短语――表“怎样的”)优秀的(d形容词性短语)蓝球(e名词)女(f名词)教练。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许多老师昨天(何时)在休息室里(何地)都(范围)热情地(何种情态)同他(何对象,“谁”)交谈。多层修饰语,看谁离谁最近,离得最近就应该紧挨着。关联词语,看前后主语是否一致,一致主语在前,不一致关联词语在前。“和”“或”顿号等注意查找逻辑对应和逻辑上的先后顺序。被字句,把字句前面加否定词或能愿动词要放在“把”和“被”的前面。此题D项,关联词语语序不当。 4.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D.亦崎岖而经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只是一道判断古今异义词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目时,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辨析。 A项,辛苦:辛酸悲苦;今义:原指味道辛辣而苦,比喻艰难困苦,很疲倦的感觉。现多指工作和劳作的感受。译文: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 B项,成立:成人自立;今义:是指创立,建立,设立。是指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译文: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 C项,猖狂:狂放、不拘礼法;今义: 狂妄放肆,气势汹汹。译文:怎能效法阮籍不拘礼法,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呢。 D项,崎岖:地面高低不平的样子。译文:也经过道路不平的山丘。 故选D。 5.下列文言句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征一国者 ②乐琴书以消忧 ③或棹孤舟 ④雄州雾列 ⑤窜梁鸿于海曲 ⑥臣具表以闻 ⑦而后乃今将图南 ⑧则刘病日笃 A.①②③╲⑤⑥╲④╲⑦⑧ B.①②③╲⑤⑥╲⑦╲④⑧ C.①⑤⑥╲②╲③⑦╲④⑧ D.①⑤⑥╲②╲③④╲⑦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语活用情况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结合语境分析该字的词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再结合词性的变化判断改字属于那种类型的活用,常见的活用情况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 ①征:动词使动用法,使……信任;译文: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 ②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译文: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解忧愁; ③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译文:有时划着一只小船; ④雾:名词做状语,像雾一样;译文:雄伟的大州像雾一样涌起; ⑤窜:动词使动用法,使……逃;译文:使梁鸿逃到海边; ⑥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说;译文:我(把自己的苦衷)在奏表中一一呈报; ⑦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译文:然后才开始计划向南飞; ⑧日:名词做状语,一天比一天;译文:而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 ①⑤⑥动词使动,②形容词意动,③⑦名词作动词,④⑧名词做状语。 故选C。 二、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D项混淆是非。“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错误,原文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而且结合“照着讲的意义,在于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可知,“新子学”是通过“照着讲”得到“理论之源”的。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错误。根据原文信息“‘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可知,文章并不是要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没有涉及正反对比论述。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找出答案。 A项“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曲解文意,根据原文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现实的过程看, ‘照着讲’‘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可知二者并不是互相隔膜的。 C项“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说法绝对。原文有条件限制是“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 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D项“从 ‘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错误,曲解文意,从原文第五段“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 “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可推知。 三、古诗文阅读及默写(4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许骧,字允升,世家蓟州。祖信,父唐,世以财雄边郡。后唐之季,唐知契丹将扰边,白其父曰:“今国政废弛,狄人必乘衅而动,则朔、易之地,民罹其灾。苟不即去,且为所虏矣。”信以资产富殖,不乐他徙,唐遂潜赍百金而南。未几,晋祖革命,果以燕、蓟赂契丹,唐归路遂绝。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商,卜居睢阳,娶李氏女,生骧,风骨秀异。唐曰:“成吾志矣!” 骧十三,能属文,善词赋。骧太平兴国初诣贡部,与吕蒙正齐名,太宗尹京,颇知之。及廷试,擢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益州,赐钱二十万。迁右赞善大夫。会罢副使,徙知鄜州。召还,为比部员外郎。雍熙二年,改江南转运副使。洪、吉上供运船水损物,主吏惧罪,故覆舟,鞫狱者按以欺盗,当流死者数百人。骧驰往讯问,得其情实以闻,多获轻典,优诏褒之。又上言:“劫盗配流,遇赦得原,还本乡,雠告捕者,多所杀害,自今请以隶军。”诏可。迁正使。端拱初,拜主客郎中,俄徙知福州。累表求还,不俟报,入朝,召对便殿,延问良久。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命知审官院,迁御史中丞,以疾固让,不许。占谢日,命坐劳问,出良药赐之曰:“此朕所服得验者。”后骧以久病不能振职。真宗即位,改兵部侍郎。屡求小郡养疾,因入朝失仪,为御史所纠,特诏不问,命知单州。咸平二年卒,年五十七。赠工部尚书。 (节选自《宋史•许骧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B.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C.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D.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划线句中,“上言”指向上报告,报告的对象是朝廷,不可能是“蜀民”,故在“上言”后断开,可排除A、C两项。“众”作“颇服其先见”的主语,而不是作“李顺”的宾语,故在“众”前断开,意思是“大家非常佩服他的预见”,可排除A、D两项。 故选B。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狄人,古代汉族称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狄人即北狄。 B.廷试,指中国封建王朝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 C.配流,是古代自治犯人的一种刑罚,指把犯人发配、流放到偏远的地方。 D.赠,指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与“谥”相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赠,指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与‘谥’相同”表述有误,“赠”与“谥”不同,“谥”指古代帝王或官员等死后朝廷给予的评价性称号,不是爵位官职。 故选D。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骧生于富家,自幼颇有才华。他的祖辈和父辈极为富足,以财力雄厚闻名;他自幼颇有风骨,异于常人,文章词赋皆极为精通。 B.许骧进士出身,仕途平衡顺利。他参加廷试,考中甲科;在各地为官时,都能够安于职守,尽心工作,最后官至兵部侍郎。 C.许骧用典宽仁,处事分寸得当。他处理供运船一案时,让很多被判重刑的人得到了从轻处罚;对流配犯人打击报复的现象提出中肯意见。 D.许骧忠诚可靠,备受皇帝器重。他时时以国家和百姓为重,虑事周全,颇有远见;他有病在身,皇帝亲自慰问,并赐以良药,恩宠有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许骧进士出身,仕途平衡顺利。他参加廷试,考中甲科;在各地为官时,都能够安于职守,尽心工作,最后官至兵部侍郎”中“都能够安于职守”错,原文有“俄徙知福州。累表求还”意思是“不久许骧调任福州知州。多次上表请求回京”,据此可知,他调任福州知州时,并不安于工作,而是多次上表,请求回京。 故选B。 1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答案】(1)(许唐)曾在汴、洛一带屯集商品财物,看到进士连接成行(结队)而出,私下叹息说:“生儿子应当让他像这样!” (2)(我)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太远,认识到现在回归田园是正确的,以前做官是错的。 (3)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家里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孤孤单单,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4)小聪明比不上大智慧,年寿短的比不上年寿长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词语和句式: (1)商赀:屯集;尝拥商赀于汴、洛间:状语后置句,曾在汴、洛一带屯集商品财物;缀行:成群结队;而:连词,表修饰;窃:私下;生子当令如此:省略句,省略“令”的宾语“之”,生儿子应当让他像这样! (2)谏:劝止、挽回;追:补救;迷途:指出来做官;是:正确。 (3)外:名词作状语,在外面;期功强近之亲:近亲;内:名词作状语,在家里;茕茕:孤单的样子;相:互相;吊:安慰。 (4)知:通“智”,智慧;及:赶得上、比得上;年:寿命;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以奚知其然也”,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点睛】掌握正确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进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许骧,字允升,世代居住在蓟州。祖父叫许信,父亲叫许唐,世代以财富在边郡称雄。后唐末年,许唐知道契丹将扰乱边境,告诉他的父亲说:“如今国家的政治败坏松弛,狄人必定乘着这一机会而侵扰中原,那么朔州、易州地区,百姓会遭受狄人侵扰的兵灾。假如不立即离开,将要被俘虏了。”许信因为资产富足,不乐意迁移到其他地方,许唐于是悄悄地携带一百金到南方。不久,后晋太祖受天命改朝换代,果然用燕蓟之地贿赂契丹,许唐回去的路于是断绝。许唐曾在汴、洛一带屯集商品财物,看到进士连接成行(结队)而出,私下叹息说:“生儿子应当让他像这样!”因而不再经商,定居睢阳,娶李姓人家的女儿,生许骧,长得非常清秀。许唐说:“成全我的志愿了!” 许骧十三岁,能写文章,擅长作词赋。许骧于太平兴国初年到贡部,与吕蒙正齐名,太宗为京兆尹,很了解他。等到廷试,考中甲科,初入仕为将作监丞、益州通判,被赏赐钱二十万。升右赞善大夫。恰值取消副使,调任鄜州知州。召回,任比部员外郎。雍熙二年,许骧改任江南转运副使。洪州、吉州上交朝廷供品的运输船遣水损坏货物,主管官吏害怕犯罪,故意弄翻了船,审理案件的官员按欺骗、盗取国家财物的罪名查办他们,判处流放处死的有几百人。许骧立刻前去审讯,得到这件事的真实情况来上报朝廷,许多人获得从轻处罚,皇帝下诏对他褒奖。许骧又进言:“抢劫的盗贼发配流放,遇到大赦被免罪的,回到本乡,仇视那些告发逮捕他们的人,许多人被杀害,从现在起请把他们安置在军队。”下诏许可。许骧升为正使。端拱初年,被任命为主客郎中,不久许骧调任福州知州。多次上表请求回京,不等答复,进京上朝,皇帝召见他,让他在便殿回答问话,询问许久。改任为兵部郎中,进言:“蜀地百姓轻浮容易动摇,应该选择忠厚的人安抚他们,作为防备。”不久李顺叛乱,大家非常佩服他的预见。朝廷命令他管理审官院,升为御史中丞,因为生病坚决辞让,皇上没有答应。上朝道谢时,皇帝让他坐下,慰劳问候,拿出良药赐给他说:“这是我服食有效验的。”后来许骧因为长期生病不能正常任职。真宗即位,改为兵部侍郎。多次求小州养病,因为入朝有失礼仪,被御史检举,朝廷特地下诏不追问,任命为单州知州。成平二年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赠官工部尚书。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元日田家① 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②出门儿妇去,乌龙③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④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贬官四川之时。②蛮榼:酒器。③乌龙: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3.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祥和。 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D.“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卷”,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A项,“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错误,“南村晴雪北村梅”互文见义,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突出风景是一致的,所以“不同的风景”错误。故选A。 14.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④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本诗写于作者被贬四川之时,但全诗并未有愁怨之情。首联写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清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元日,一派祥和之景。首联、颔联 “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写少男少女携带了美酒去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颈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丝毫不觉岁月流逝、老年将至。“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暗含了一种过节的愉悦之情。尾联上句“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下句“一官轻是十年回”,写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尾联写作者在感受了农家淳朴的民风、欢乐的节日之后,流露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根据分析分点概括。 【点睛】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写遍地官宦人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李密在《陈情表》一文中称“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______,______”,想借此消除晋武帝对自己“不事二君”的猜疑. (3)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这种宠辱不惊的心态,在庄子的《逍遥游》中也有体现:“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闾阎扑地 钟鸣鼎食之家 (2)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解析】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闾、鼎、宦、矜、誉、沮。 【点睛】答好识记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要在真正理解原文语意和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完成背诵,书写时还要注意字体正确。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左手神医 北乔 在江苏东台三仓乡,朱庆树的名头很大,人称“左手神医”。 朱庆树七岁的时候,父母双亡,这以后他靠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维持生活。十六岁的时候,村里来一位道人。在桥头,道人遇上朱庆树,没说上几句话,朱庆树就跟道人离开村子。他什么也没带,他也没什么可带的。九年后,在村里人把朱庆树忘得差不多的时候,他回来了。一身粗布长袍,一个大药箱,右边空空的袖子随风飘荡。 村里的接生婆一年前生了病,是种怪病,能吃能喝,就是人一天天地消瘦。朱庆树到村子里时,接生婆已经瘦得不成人样,就像树干挂个皮囊似的。朱庆树用他的左手替接生婆把脉后,开了个药方。接生婆吃了十副药,居然好了,又忙着为人们接生去了。这以后,她除了帮人家接生,还多了件事,就是到处夸朱庆树医术高明。她说:“我啊,是把人接到世上来,朱庆树能把人从阎罗王手里抢回来!” 朱庆树没有家,也不需要家,天天地这村转到那村。他给人看病,从不收钱,只要管饭管住就行。有人硬要给他钱,他坚决不收,“我从小就是乡亲们养大的,现在我有吃有住就知足了,我要钱,也没用的。”遇到一些大户人家付钱,他也不要,但让人家买上几副药。总有些人家是没钱吃药的,这时候,他存的药就会派上用场。 不管到什么地方,遇上什么病人,朱庆树只要伸出左手把把脉开上几副药,就能药到病除。有些病人,连药都不用吃,朱庆树扎扎针,就能治好。这样的人,不是神医,是什么?渐渐地,人们知道了朱庆树的一些事。原来当年他是跟着那位道人进深山学医去的。他的右胳膊,是一次采药时被老虎咬掉的。朱庆树不怎么说话,说得最多的是“医道”。人们要感谢他时,他说,不用谢,这是医道。可人们要他细讲什么是医道,他又解释不清,只说行医之人遇病就得治,就是医道。 一天,他走到一大户人家门口,从门里窜出一条狼狗,硬生生地从他腿上咬下一块肉,血流满鞋子。没等他包扎,门里跑出一个家丁,一见是朱庆树,愣在那儿不知说什么好,平日里横蛮竖野的样子全不见了。原来这人家的老爷吃午饭时突然倒在桌边不省人事,呼吸十分的微弱,就和死人差不多。家丁不是出来看狗咬着谁了,这事他才不管呢。他家的狗咬人是远近闻名的,遇到有人到门口不咬那才是怪事呢。家丁是听从吩咐去请左手神医朱庆树的,可没想到出门就撞上了朱庆树。见朱庆树被狗咬了,他有点恨狗,这破狗,你什么人不能咬,偏咬他,你什么时候不能咬,偏在这档儿咬,完了,老爷的命恐怕是被你这破狗一口咬没了。 朱庆树看出些什么,忍着痛问家丁是不是有什么人病了,家丁吞吞吐吐地开了口。朱庆树听到一半,随便找块破条缠了一下伤口,就三步并着两步进了院子,身后留下一行血印。 后来,有人说朱庆树,你啊你啊,真是傻到家了,狗把你咬成那样子,你还救狗的主人。朱庆树淡淡地说:“医道,道为术之上啊!” 这一天,朱庆树刚为一户人家的小儿子看完病,五六个日本鬼子就冲进院子,见到朱庆树,二话不说绑着就走。县城里一个鬼子大佐得了病,耳朵和眼睛总往外渗血。这鬼子,朱庆树是知道的,全县的百姓都知道,心狠手辣,杀人如麻。朱庆树花了两天的工夫,终于把鬼子的病治好了。 村里人听说,朱庆树成了鬼子的座上宾。 过了两天,村里人听说,镇里鬼子营区发生了一次爆炸,所有的鬼子全被炸死了。 朱庆树也在其中。 (有删改) 1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就介绍朱庆树为“左手神医”,名头很大,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且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朱庆树说得最多的是“医道”,可人们要他讲什么是医道时,他又解释不清,说明他并不真正懂得医道,他谈医道只是不想收别人的钱。 C.小说善于通过故事来表现人物,被大户人家的狗咬后仍救狗的主人,体现了朱庆树为人为医的高尚精神。 D.朱庆树小时候父母双亡,靠众人救济才生存下来,后来跟道人进深山学医,付出巨大代价,学成后回报乡亲,这说明他知恩图报。 【答案】B 【解析】题干问“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并不真正懂得医道错误”,由朱庆树的行医事迹可知他不仅真正懂得而且践行了医道。 点睛:选择题在现代类文本阅读中算是比较难的一道题,命题人常常会从多个角度来设置一些令考生迷惑性的或隐性的陷阱,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人物精神、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结构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17.小说中朱庆树救治鬼子大佐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案】①照应前文并推动情节发展。这个情节是前文“行医之人遇病就得治”的极佳说明,更是后文鬼子被炸死的条件。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这个情节说明朱庆树践行医道不分国籍,他在救死扶伤与民族大义上均做到了完美,使人物形象更高大。③彰显了小说的主题。这个情节很好地彰显了“践行医道,救死扶伤”的主题。 【解析】题干问“小说中朱庆树救治鬼子大佐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一般有:结构上: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线索,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表现了(突出了)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小说中朱庆树救治鬼子大佐的情节,从结构上考虑,与上文朱庆树所说的“行医之人遇病就得治,就是医道”相照应。在内容上,这也很好地说明了朱庆树行医治病不分人品的好坏,只要是人就医治,哪怕是咬伤他的狼狗的主人,不分国籍,哪怕是日本鬼子大佐,使得朱庆树的形象更加高大,也凸显了小说“医道”的主旨。 18.小说中表现的“医道”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①救死扶伤。朱庆树坚持“行医之人遇病就得治”的主张,在他的心目中,治病救人是超越一切的,人是第一位的,哪怕是咬伤他的狼狗的主人,哪怕是日本鬼子大佐,有病都给治好。②不求回报。为了学医,他跟随道人进深山学医,右胳膊都被老虎咬掉,花九年时间学成后,回乡行医,从不收钱,造福乡亲。③爱国情怀。炸死镇里鬼子营里所有的鬼子,朱庆树也在其中,这表明他医者仁心、杀身成仁的爱国情怀。 【解析】题干问“小说中表现的‘医道’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的主旨。概括小说的主旨要从四个角度考虑:(1)小说叙述了什么样的事件?(2)小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3)小说反映了什么样的现象?(重点)(4)小说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本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朱庆树行医救人故事,朱庆树认为“行医之人遇病就得治,就是医道”。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他给人看病,从不收钱”,“不管到什么地方,遇上什么病人”,这些体现了他救死扶伤,不求回报品质。从主旨的表现上考虑,朱庆树的医道中还饱含了爱国情怀,医治好日本鬼子大佐,同时又把鬼子全炸死了, 医者仁心、杀身成仁。小说中的“医道”,其实就是这篇小说的主题表现。 五、语言表达(12分) 19.请把下面的一则材料压缩成一句话新闻,字数不超过30个字。 己亥年正月十五,入夜后的紫禁城灯烛辉煌,游人惊叹声不断,自从94年前化身为故宫博物院,这是它第一次在夜间开放。故宫宫墙被红灯笼装点得熠熠生辉,伴随着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和京剧的演出,伴随着名画《千里江山图》被投影到宫殿屋顶上,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大规模点亮。故宫博物院票务系统也开通了预约免费参观抢票活动,预约门票几分钟内就被抢光,这是故宫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观众开放。此举让600岁的故宫变得更加年轻,也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公众的距离。 【答案】示例:己亥年正月十五(或“元宵节”)/故宫(或“紫禁城”)/首次/在晚间/被灯光装点/并对预约观众/免费开放。 己亥年正月十五(或“元宵节”)/故宫(或“紫禁城”)/首开/晚间/灯光秀/并首次对预约观众/免费开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句话新闻,就是运用一句话,最大限度地完成报道任务的新闻。它要求比标题具体丰富,比导语简洁明了。新闻属叙事类文体,采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提取出来,然后按“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的顺序(或适当调整语序)即组成一句话新闻。新闻的格式一般特点,决定了答题的信息区间主要是导语一段,因此,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导语部分。时间“己亥年正月十五”,主体是“故宫”,事件“第一次在夜间开放”“故宫宫墙被红灯笼装点得熠熠生辉”“故宫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观众开放”等。然后按“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的顺序组成一句话新闻即可。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从新时代的要求来看,父母不应该单纯是孩子们的“银行卡”,____________,他们将“游客”带入到人生这一繁华旅途之中自由观赏和探索奥秘。_________;“旅客”为长路漫漫遇到挫折而气馁时要给予温柔鼓励。________________,只有父母做好了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导游,孩子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加顺畅自如。 【答案】 ①更应该是孩子们在人生旅途中的导游 ②在“旅客”为获得新成就而开心时要及时肯定 ③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解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后文“导游”,第②空注意后面的“气馁时要给予温柔鼓励”,第③空注意后文“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加顺畅自如”。 六、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清•袁枚《袁枚》 (2)青年时期是要做一点什么事情及变成一个什么样人的一种时机。 ——曼色尔 (3)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 ——李大钊 (4)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 (5)我们青年人获得了历史机遇,离不开国家提供的广阔舞台。 ——王硕威(国产航母总体副总设计师)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这些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答案】 接力时代,吾辈正青春 古今中外的有志之士对青春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假如把历史比作一条蜿蜒的山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这条路上错错落落地奔跑、行走。当接力棒传到每一代人手里,时代会给出全新的考题。而如今接力棒已到我们21世纪的青年手上,我们也理应做好准备。 从一百年前五四青年的振臂一呼,八十年前浴血奋战的英雄儿女,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九十年代下海创业的追梦人,再到即将步入成年的“00后”,无论什么时代,青年总怀着最纯真、最朴素的希冀,都渴望在时代的大潮头中流击水。我们深知时代重任在肩,每个个体都展现着无与伦比的坚毅、从容与果敢。 我们要接力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李克强总理这样说:“国难不可低估,信心不容动摇。”的确,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公平效益亟待落实,民生福祉有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急待加强,脱贫攻坚仍需再接再厉。时代的命题困难,时代的任务艰巨,我们责任之重,不可停歇。 好在,我们青年一辈也一直令世人欣喜。(过渡句,观点句)北大女生宁玺远赴亚丁湾护航,怀揣着“万里赴戎机”的壮志;“你退后,让我来”,27岁的杜富国为人民扫除雷患;“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年仅29岁,被誉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长征七号科研团队,梦想着探寻宇宙深处的灿烂星空……不计其数的青年,向时代证明,奋斗、拼搏这样的字眼永远出现在青年词典的第一页。 我们这一辈青年,面对物质和功利心态膨胀,浮躁风气的侵袭,面对生活的不易与焦虑,偶尔会有些颓废,偶尔会有些“丧”,有点“佛系”,但这些永远都只是支流的戏谑与嘲讽,不会汇入主流,永远不可能成为主旋律。只有每一个朝气蓬勃的生命浪花,汇成时代的大潮,我们才可以一起流向实现你我梦想的大海。 吾辈青年,要如梁启超先生笔下的乳虎与鹰隼,胸怀中永揣责任与担当,行囊里永驻好学和坚韧,在追梦的时代巨幕下大展宏图,积极作为。 朋友,请坚信:不舍昼夜的岁月,总会为风雨兼程的人,敞开一道希望之门。我们,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万水千山只等闲,快马加鞭未下鞍。 接力时代,吾辈正青春!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时可以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从每则材料里筛选提炼出关键词句,找出这些关键词句反映出的内容的共同点或不同点。如果关键词句的意思是相反的,那么立意时应该从正面的意思出发,把相反的意思统一到正面的意思之下。 审题:作文材料给出了五句关于青春的名言名句。第一句是经由乡村教师弹奏、一群来自贵州山区的孩子们吟唱,登上了《经典咏流传》舞台,感动了许多人的清代袁枚的小诗《苔》。苔藓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开花的勇气,启示我们即使是春风阳光不到、环境恶劣的地方,生命要依然顽强,青春要照样萌发;第二句强调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为青春而奋斗,要为理想而努力;第三句强调青年要有一往无前、不惧任何困难的勇气;第四句突显了青年与国家命运的关系,“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唯有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复兴;第五句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只有国家繁荣昌盛,青年才能抓住机遇,成就自我。通过对材料中的五句话的分析,应围绕“青春”“青年”来写作,议论文、散文比较容易把握。 立意: (1)青年要珍惜大好时光,为祖国富强而奋斗; (2)青年要懂得舍弃身外之物,努力提升自己,方能成就自我; (3)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要拥有良好的心态,有理想,有追求; (4)青年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习得本领,勇于担当,民族复兴才能早日实现; (5)青年肩负时代使命,要担当起时代使命,要担当起时代责任; (6)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国家大舞台,只有将自己融入民族发展大计之中,个人才能成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