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西藏林芝二高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一)试卷 Word版
林芝市二高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学 高一年级汉文班语文试卷 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命题人:肖红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以人为本”四个字家喻户晓。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儒家论述这种思想的文章比较多,而法家的相关论述似乎很少。其实,法家思想中也有以人为本的内容。 《管子·霸言》篇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表明,“王”“霸”“霸王”等概念,在春秋时期就提出来了。战国时期,“霸王”作为褒义词使用得很普遍。孔、墨对“霸”基本是肯定的。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在孔子眼里,“王”与“霸”没有明显的对立,但“霸”指诸侯扮演了“王”的角色,比“王”稍逊一等。其后,“王”与“霸”分化为不同的政治路线。商鞅游说秦孝公,就明确分出帝道、王道与霸道,王道行礼,霸道行法。孟子把“王”与“霸”视为对立的政治路线,认为“霸”是对“王”的破坏与否定。在董仲舒以后,“王”与“霸”对立成为儒家的主流观念。 法家则在很大程度上认为“王”与“霸”相通,霸王之道的目的是“争人”。《管子·正世》中说:“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这里虽区分了“王”与“霸”。但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等次关系。“争人”需要以利为纽带,让百姓获得切实利益;反之,不考虑民利,一味盘剥,只会引起百姓的逆反。说到利,最重要的是赋役问题。对此,《正世》篇和韩非子都有“齐”的说法,即不能“急”,也不能“缓”,要适中。这与孔子所说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意思基本相同。 爱民、利民、惠民、富民,是儒家和法家都认可的主张。法家主张凡事要依法行事,把法作为察言、观行、考功、任事的准绳;并从不同方面说明法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关于事物的一般、普遍的规定,因此又将法称为事之“常”。同时,法家有很多关于君主高于法的论述。《管子·君臣上》说:“主画之,相守之;相画之,官守之;官画之,民役之。”所以从根本上说,法家所谓法治其实是人治;法家所认定的是等级法,没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思。 法家论述以人为本,根本目的是“用民”。《管子·法法》中说:“计上之所以爱民者,为用之爱之也。”《商君书·算地》说得更直白:“夫治国者,能尽地力而致民死者,名与利交至。”也就是说,治国者讲爱民、利民等不过是手段,目的在于用民。 法家是“力”的讴歌者,而力量藏于民间,君主用“法”赏罚的目的就在于利用民间之力。其实孔子倡言道德,也是为了使民,正如他所说的:“惠则足以使人。”在使人这点上,儒法是相通的。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可以批判吸收法家爱民、利民的思想,但一定要摒弃其中包含的使民、用民的功利思想。 (摘编自刘泽华《法家眼中的以人为本》)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法家思想中有“以人为本”的内容,而在一般人看来,儒家对这种思想的论述较多,而法家相关论述较少。 B.春秋时,“王”“霸”“霸王”等概念已经提出;战国时,“霸王”作为褒义词普遍使用,孔、墨对 “霸”基本持肯定态度。 C.法家认为霸王之道的目的在于“争人”,以利为纽带,让百姓获得切实利益,而利的核心是赋役,所以法家主张要适度徭赋,以收民心。 D.孔子以后,“王”与“霸”的所指分化,在孟子眼里,两者是对立的;董仲舒以后,“王”与“霸”共同成为儒家主流观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法家把法作为察言、观行、考功、任事的准绳,认为法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关于事物的一般、普遍规定,称其为事之“常”。 B.法家关于君主高于法的论述较多,因此,法家所谓的法治实为人治;法家主张要有等级,并不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法家所说的“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在于“用民”,君主用“法”赏罚的目的在于利用民间之力。这一点是和儒家思想相通的。 D.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对法家思想不能全盘接纳,可以吸收其爱民、利民的思想,但一定要摒弃其使民、用民的功利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法家、儒家都有关于“以人为本”思想的相关论述,都认可爱民、利民、惠民、富民的主张,都有让百姓获得利益的相关说法。 B.法家有很多关于君主高于法的论述,其所谓法治与现代意义的法治有根本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对其观点要批判性地继承。 C.法家论述以人为本,根本目的在于“用民”;孔子倡言道德,是为“使民”,儒家、法家在根本上是相通的。 D.儒家、法家对“王”“霸”含义的认识虽不同,但对“王”“霸”目的的认识相通,均以利为纽带争得民众支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个什么爱物儿?有啥用呢?”正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得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平儿与周瑞家的忙起身,命刘姥姥:“只管坐着等,是时候,我们来请你呢。”说着,都迎出去了。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 只见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红桃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筋儿拔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一个小小的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了。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地问好,又嗔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住不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下。板儿便躲在背后,百端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里风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就有家下许多媳妇管事的来回话。周瑞家的回来,向凤姐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了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的,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得说了…… 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越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了?打发咱们作啥事来?只顾吃果子咧!”凤姐早已明白了,听她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馔来…… 刘姥姥已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唇抹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待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里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大知道这些个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这里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了。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 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她二十两,喜得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凭他怎么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在旁听她说得粗鄙,只管使眼色止她。凤姐听了,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串钱来,都送至刘姥姥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可真是怪我了。这串钱雇了车子坐罢。”……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拿了银钱,随周瑞家的出来至外厢房,仍从后门去了。(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子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B.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 C.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D.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使他成为行乞的幌子,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让人不觉得她的话语那么突兀。 5.小说中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傲慢无礼,也有人认为比较得体。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小题。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7.对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B.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C.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危乎高哉 疑问语气词,吗 B.开国何茫然 迷惘的样子 C.尔来四万八千岁 那 D.以手抚膺坐长叹,因为 9.比较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3分)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②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③西当太白有鸟道 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10.(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5分)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1-12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1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3分) 1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3.补写出下列诗文的空缺部分。(5分) (1) ,万夫莫开。(《蜀道难》) (2)但见悲鸟号古木, 。(《蜀道难》) (3)丛菊两开他日泪, 。《秋兴八首》其一) (4) ,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5)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登高》) 第Ⅱ卷 表达题 三、 语言文字运用(6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诚实守信,一言九鼎历来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 ②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 ,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篇目。 ③现代舞剧《十面埋伏》以其色彩浓重的舞台背景、风格鲜明的京剧音乐以及刚柔相济的舞者形体,一举征服了现场观众。 ④随着孙杨、宁泽涛等人的强势崛起,中国男子游泳项目的实力和过去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⑤唐太宗李世民尽心国事,宵衣旰食,励精图治,重视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发展生产,于是有了被史家称道的“贞观之治”。 ⑥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些逸闻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15.下列各组对话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喇叭里传出了电工收电费的通知:各位村民注意了,明天交电费,晚六点以前要是交不清,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B.“这算得了什么,以后要是再有困难,可以继续到府上来找我。”孙大款慷慨地说。 C.老王捧着一幅字画凑到马医生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如此盛情,却之不恭,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马医生脸上堆满了笑容。 D.小赵指着菜农钱大爷的蔬菜摊问:“大爷,您那黄瓜多少人民币1千克?” 四、写作(4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6年1月,一位记者问钢琴大师格拉英曼,在教了许多中国学生、造访中国将近四十次后,对中国琴童及家长,有没有特别想说的话。格拉英曼说:“我觉得中国人太强调竞争,尤其要争第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自觉地强调这种观念。”竞争难道不是必要的吗?争做第一,难道还有什么不好吗? 你对上述问题有何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与权衡。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 1. D【解析】 根据原文是“董仲舒以后,‘王’与‘霸’对立成为儒家主流观念”,不是“共同成为”。 2.D【解析】 原文是“批判吸收法家爱民、利民的思想”,选项漏掉了限定成分表达不严密。 3.C【解析】 原文是“在使人这点上,儒法是相通的”,并不是“在根本上是相通的”。 4.A 5.刘姥姥是一个贫穷质朴、没见过世面、言语粗俗,但又有些自尊、难以启齿求人的农村老妇人形象。 6.观点一:凤姐接待刘姥姥傲慢无礼。①运用“不接茶”“不抬头”等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富贵和傲慢;⑦运用“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等动作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虚情假意;③运用“嗔周瑞家的”等语言描写表现了凤姐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 7、C(“也”在句中表停顿。正确朗读节奏: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8、C(A、乎,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 B、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D、坐,动词,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 9、A(①和②中的“回”均为“迂回”;③中的“当”为“遮挡,阻挡”之意④中的“当”为“把守”之意) 10、(1)西面有太白山挡住了入蜀的道路,只有鸟儿飞行的路径,也只有鸟儿能够飞越峨眉山的顶峰。 (2)青泥岭道路曲折,百步之内就有许多的弯路绕着山崖转。 11. 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 12. 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13. (略) 14. 14.C【解析】 ①不合语境。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这里应改为“一诺千金”。②正确,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也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这里用原意,符合语境。③对象错误。刚柔相济: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调剂,不能用来形容“舞者形体”。④正确。同日而语:指两人或两件事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讨论,意即相提并论;同等看待。符合语境。⑤正确。宵衣旰食: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符合语境。⑥感情色彩不当,笔走龙蛇:指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褒义词,这里误用作贬义词。 15.C【解析】 A用语不礼貌,显得有些暴力;B“府上”称对方的家或老家,这里用错对象了;D用语不看对象,和老大爷说新的国际标准质量单位也许他听不明白。 16.【解析】 支持钢琴大师:要注意理解他说话中的三个词语“太强调”“不自觉地强调”“竞争”的意思。竞争固然是一种社会的常态,本无可厚非,但是对于艺术技能的修炼,大师是不主张“太强调”“不自觉地强调”的行为,大师要的是一种自然修习的过程。透过他的观感,国人“太强调”“不自觉地强调”“竞争”,且要争第一,折射出国人的一种太想出名、成名的思想,即心态太功利化的问题。需知,有些东西不是通过竞争就可以得来的。 站在国人的角度 支持: (1)竞争时代,努力证明,免遭淘汰; (2)竞争的本质是儒家进取精神的彰显; (3)不断超越,不断进步,有明确的目标更有动力,打造追梦人生; (4)做最优秀者,追求极致,实现奋斗价值,让付出有看得见的回报; (5)鹤立鸡群,加冠荣耀,告慰自己,回应家人期待,增强人生自信心与幸福感、满足感等; (6)为“第一”而争,为自己正名,激发潜能,激发创造的勇气和意志力,荣誉要靠自己去拿; (7)“第一”,代表优势与能力,代表专注与精深,行业、社会、民族、国家都需要勇争第一的杰出人才。 反对: (1)处处攀比意识,累身累心不洒脱! 毕竟只有一个“第一名”,争夺第一,生活容易很累,有时还是身心折磨,个体活得太较劲;竞争残酷,争而不得,倍感失落;只争第一,容易患得患失,忧虑紧张;荣誉只成了理所应当而非惊喜;不是第一,反而坦然,意味着还有进步的空间。 (2)来到世上,一生何求? 重要的是奋斗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别忽略了赢得那生命惬意的重心,别叫虚名将人生捆绑,别为了名次而亏了自身的轻松快乐的体验没人能永远是第一,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疲于奔命与争斗,身心透支,压力山大;“第一”,并不绝对意味着最快乐、最幸福;只知道争夺第一的名分,容易错过许多平淡却很美好的风景。 (3)久在较劲里,何时返悠然?挤在争名的路上,不知将远离多少趣味。 (4)世间绝不只有“第一名”才意味着优秀与成功。 不必追求鲜有的“第一”,保持前列不掉队即可,同样会被认可! (5)争夺第一,一旦不择手段,后果堪忧。功利意识太强,会不会催生攻击意识、投机取巧行径? (6)对一些人来说,名次上去了,品质不对等;名次上去了,他人不羡慕;名次上去了,圈子孤单了…… (7)对一些人来说,再努力都难以实现第一,再付出也很难加冠,还活不活了?第一若不得,诸君需坦然,做事为人皆需要量力和自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