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辉煌与寂寥:墨家学派衰落成因 赵建成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当时学者以儒墨并称,非儒即墨,二家并为显学。然面盛极一时的墨家学派,在秦汉之后几乎销声匿迹了。作为墨家学派创始人的墨子,其生平事迹已经开始变得模糊,或者说遭到漠视。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皆立传记,仅在《孟子荀卿列传》的最后对墨子附以24字的内容,简略不备而又含糊不明。在秦汉之后,墨家几乎再无传人。‎ 盛极一时的学术流派突然衰落,这是一个颇有意味、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略窥其原因。‎ 首先,就其根本而言,墨家的学说过于理想化,或者说就是一种空想。墨家思想有着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其最根本的主张是兼爱,几乎一切观点与主张皆由此生发:因兼爱而非攻,反对战争;物质财富是有限的,少数贵族的奢侈生活必然会导致下层民众的贫困,故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儒家礼制的繁琐与用度之多又与此相冲突,故墨家非儒;尚同与尚贤是墨家的为政之本,是针对当时天下混乱的形势而提出的政治纲领,其实质也是为了贯彻其兼爱的主张。‎ 那么,作为其出发点与立足点的兼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主张呢?墨子认为,天下一切混乱皆起自不相爱。解决的办法是,使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则可消灭一切祸乱之源头。(《墨子·兼爱》)但正如《汉志·诸子略》墨家类小序所云,“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这种无差别、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的主张显然不符合人性发展的实际,也忽略了宗法制度、血缘关系的社会现实,墨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图景可望而不可即,不可能实现。‎ 其次,一种学说往往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层面,二是实践层面。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比较有影响的多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其思想的深度不足。因此,一旦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这种学说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秦汉之后,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墨家的主张不符合新秩序的要求,几乎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走向衰落;而同为显学的儒家学说则恰恰相反,获得了空前发展,二者命运迴然不同。‎ 同时,墨家的主张对人在实践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往往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庄子对墨子的人格非常欣赏,但他仍客观地指出:“墨翟、禽滑釐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无肢、胫无毛,相进而己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庄子还评价墨家非乐、节葬、节用诸说曰:“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墨子对于人的要求实在太高了,他自己虽能做到,但无法为天下人普遍接受,所以实际上恰恰偏离了圣人之道。‎ 最后,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学术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其学说都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不断地注入新的内涵。除创始人外,还不断涌现岀重要的代表人物,使本学派的理论有大的推进,如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等。反观墨家,墨子之后并没有出现特别有影响的人物,也没有提出超越墨子的理论与学说。所以,不能与时俱进,也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今天看来,当时的儒家和墨家可谓最盛,非儒即墨,是因为两家均为显学。‎ B.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所立传记,详细记载,唯独对墨子的传记,简略而又含糊。‎ C. 墨家主张节用、节葬、非乐,而儒家礼制上的繁琐与用度之多与墨家的主张相冲突,所以,墨家对儒家持否定态度。‎ D. 在秦汉之后,墨家并没有出现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也没有像儒家和道家一样提出过新的理论与学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墨家学说衰落的原因,并论证了衰落带来的影响。‎ B. 文章用较大篇幅论证了墨子学说的过于理想化和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 C. 文章提到了墨家的许多主张,用以证明兼爱是墨家学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D. 文章第六段引用了庄子的话,旨在说明墨子对人的要求太高,常人难以做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墨子认为,兼爱即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如能这样,则一切混乱都可消除。‎ B. 墨家学派衰落的根本原因出在其学说上,其最重要的主张即兼爱思想过于理想化,甚至可以说就是一种空想。‎ C. 墨家比较有影响的都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因其思想的深度不足,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在实践层面上也因此没有出路。‎ D. 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不能与时俱进,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重要原因。‎ ‎【答案】1. C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 项,强加因果。B 项,《史记》中并无墨子的传记。D 项,“没有提出像儒家和道家一样提出过心的理论和学说”错,原文“也没有提出超越墨子的理论与学说”。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 项,“并论证了其衰落带来的影响”错误,原文并没有谈影响。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 项,“都是”扩大了范围;“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在实践层面上也因此没有出路”,因果倒置,应该是“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因为需要,所以繁荣。走出国门的孔子学院,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向前发展着,一年大约有50所学院诞生。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说:“目前,还有71个国家的约400所大学强烈要求办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以文化的姿态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显现正面的中国形象。美国圣玛丽中学孔子课堂负责人弗兰克·菲利普斯8年前参加该国孔子学院的会议,会上一句“让我听懂你的声音”启发了他。孔子课堂的使命,就是传递和平的信息,面对质疑的声音,找到听众,让听众了解我们在做什么。‎ 文化的交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升华,孔子学院并非简单地教授与传播,它的一些活动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利比里亚大学副校长沃特·韦尔什说,孔子学院对大学而言意味着多样性。美国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的陈女士说,该院活动涉及41所学校,举办过67场会议、11次培训,组织过15次专家旅行等,足迹几乎遍布整个州。‎ 爱丁堡大学校长提摩斯·奥谢赞赏孔子学院的建院模式,由外方先提出申请,双方在充分协商基础上签署合作协议。这种模式造就了平等、友好、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校长、孔子学院美国中心主任纳普说:“在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可以成为教育文化交流的典范。”‎ ‎(摘编自杨桂青等《孔子学院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材料二:‎ 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汉语推广和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文化品牌。今天,孔子学院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和专业化趋势,成立了一系列特色孔子学院和特色课程,其中包括中医孔子学院、农业特色孔子学院、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舞蹈和表演孔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饮食文化孔子学院、茶文化孔子学院等,促进了汉语的推广和对外文化的传播。当然,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方面,也面临着缺乏中国文化品牌、传播理念不够创新、传播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同时也被一些西方国家鼓吹成“中国威胁论”的说辞。未来,应加强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摘编自《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 材料三:‎ 创建孔子学院是一项大规模行动,它无疑是本千年之初最重要的地缘文化之举。有人将其比作是“语言上的人类登月工程”。该工程创建于2004年,被描述为“中国公权强力参与的文化攻势最亮的名片”。孔子学院主要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培育汉语教育。按照中国领导人的说法,其既定目标是弥补该国遭受的国际文化赤字。从现在到2020年,该学院将拥有1000个分校,分布在全球各大陆,它将成为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征服人类的精神和心灵。该工程肩负的使命是让中国以外的1亿人学习汉语,确保中国语言的国际扩展,让普通话成为另一种国际语言。《中国日报》曾经发表了一篇题为《让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的文章,汉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和屏幕上的第二大语言,但不久的将来,汉语将位居第一。‎ ‎(摘自让·路易·鲁瓦著、袁粮钢译《全球文化大变局》)‎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学院通过文化的姿态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 B. 孔子学院举行的一些活动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C. 中医孔子学院以中医为特色开展汉语言教育和中医文化推广。‎ D. 到2020年,汉语将会超越英语,成为国际社会第一通用语言。‎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有较多引语(新闻写作时插入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包括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间接引语使得新闻报道富于感情、可读可信。‎ B. 材料一报道孔子学院在促进世界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是为了证明我们应该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C. 材料二先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再肯定孔子学院创建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最后指出努力方向,遵循了报告类公文撰写注重逻辑性的要求。‎ D. 材料三将创建孔子学院比作“人类登月工程”“名片”和“无敌舰队”,适当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并不会影响实用性论著的真实性。‎ ‎6. 关于创办孔子学院的目的,材料一和材料三在表达观点时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答案】4. D 5. D ‎ ‎6. 材料一认为创办孔子学院是满足各国人民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中国的需求,促进中外教育文化合作交流。材料三认为创办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对外进行语言文化输出和渗透。‎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到2020年,汉语将会超越英语,成为国际社会第一通用语言”结论武断。结合材料三内容“从现在到2020年,该学院将拥有1000个分校,分布在全球各大陆,它将成为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征服人类的精神和心灵”“汉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和屏幕上的第二大语言,但不久的将来,汉语将位居第一”等分析可知,“不久的将来”并不等于“2020年”,材料也没有指明“屏幕上的语言”就是“国际通用语言”,所以“汉语将会超越英语”的说法没有根据。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间接引语使得新闻报道富于感情”错误,新闻报道中的直接引语才能够使新闻报道丰满生动、可信可读。新闻报道贵在真实准确,直接引语、间接引语的运用都应服从这个原则,不能人为地导致新闻事件“富于感情”。B项,“为了证明我们应该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错误。从材料一内容及原报道标题等都可看出,材料重点阐释孔子学院给世界带来了什么,而不是说我们应该向世界学习什么。C项,“先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再肯定孔子学院创建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错误。结合“孔子学院已经成……促进了汉语的推广和对外文化的传播”“当然,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方面,也面临着缺乏中国文化品牌……的说辞”等分析可知,材料二先肯定孔子学院创建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再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故选D。‎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材料一,结合“因为需要,所以繁荣。走出国门的孔子学院,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向前发展着,一年大约有50所学院诞生……要求办孔子学院”“文化的交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升华,孔子学院并非简单地教授与传播,它的一些活动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模式造就了平等、友好、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等分析可知,侧重讲创办孔子学院是满足各国人民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中国的需求,促进中外教育文化合作交流。材料二,结合“创建孔子学院是一项大规模行动,它无疑是本千年之初最重要的地缘文化之举”“孔子学院主要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培育汉语教育。按照中国领导人的说法,其既定目标是弥补该国遭受的国际文化赤字”“它将成为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征服人类的精神和心灵”等分析可知,侧重认为创办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对外进行语言文化输出和渗透。‎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爱的狙击 从亚速海[注]上空飘过来的雾气,浓浓的,飘了一晚上,也没能将硝烟的味道稀释。滚滚升腾的黑烟熏得他直流泪,那种轮胎烧焦的气味不断刺激鼻孔,他只能用湿毛巾捂住嘴,以免呛出声来。怀抱一支德拉古诺夫狙击步枪,背靠残壁,坐在一座巴洛克式建筑的屋顶一块快要坍塌的水泥板上。他在等待天亮,等待反政府军出现。‎ 从他这里望去,整座城市看不到灯亮,只有星星点点的火光,忽明忽暗。偶尔听到远处传来几声流浪狗的叫声,他才知道,这座城里,还有生命没有逃亡。街的对面,另一个房顶上,潜伏着他的战友,也是一名政府军狙击手。他们是趁着夜色悄悄来到反政府军控制的街区,选择屋顶作为狙击点的。‎ 寒冷、饥饿,还有恐惧袭扰着他。左手托着下巴,身子蜷缩一团,右手掏出一枚戒指,上面镶着一张照片,那是他的妻子——新婚妻子,一位具有亚洲人的身材和眼睛、欧洲人的头发和肤色的美女。要不是炮弹落在婚礼场上,这枚戒指已经戴在她的手指上了。他被炮弹炸晕,醒来时,发现孤身一人躺在帐篷里——他进了难民营。‎ 他四处寻找,先是到她可能藏身和落脚的地方,但处处都是人去楼空,只在废墟中找到那枚戒指。后来,失瑰落魄的他,只好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茫茫然转悠,无数次被瓦砾绊倒。他坚信她一定还能活动,也像他一样,在四处寻找,或者,在某个地点等着他。‎ 他想去城市的另一边,却被政府军设立的检查站拦住。他猛踢路障,大声吼叫,放我过去,放我过去,我要去找妻子。‎ 他被政府军士兵塞进了车子。此时的他己身无分文,只好参加政府军,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就被派上战场。‎ 他想划燃一根火柴,点上一支香烟,打发难熬的夜晚,也借着火光,看看戒指上的她。可是不能,他知道,哪怕是一点点亮光都会招来杀身之祸。他只好将戒指贴在脸上,感受她的存在。‎ 天,终于亮了。他起身,躲藏在断垣残壁后面,用望远镜观察街面动静。太阳出来,大雾散去。几辆坦克行驶过来,外壳上搭乘着反政府军士兵。那些士兵一身迷彩服,戴着黑色的头套,只露出眼睛、鼻孔和嘴。经过昨天的激战,这条街道己经是他们的地盘了,手举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欢呼雀跃,仍然沉浸在胜利的兴奋之中,全然不知前方有两双眼睛死死地盯着他们。‎ 忽然,他发现,坦克上有一别样的士兵,头裹红色毛巾,十分耀眼。傻子一个,他心里讥笑——先干掉她!‎ 坦克越来越近,瞄准镜里的红毛巾清晰起来。毛巾裹着的是一张清新的脸,脸下面是一袭长发披肩,金黄色的——原来是个女兵。‎ 就在他要抠动扳机的一刹那间,心里一颤。这毛巾、这脸庞、这头发?与照片中的她太相似了。他闭上眼,做了一个深呼吸,然后再瞄准。‎ 是她,真的是她,洛斯莉娅,妻子洛斯莉娅。天呀,我的上帝,她?……‎ 该死的战争!该死的狙击!他慌忙压低枪口,开了一枪,子弹打在坦克前方的街面上,弹壳弹起碰响坦克,咣的一声。‎ 坦克停止前进,一排子弹立即向屋顶射来,打得尘士飞扬。他大喊一声,洛——斯——莉——娅——‎ 他扔掉枪,转弯抹角,跳下楼,跃到街面上。脱掉披风,摘下帽子,用手飞舞,发疯似地跑向坦克,边跑边喊,洛斯莉娅,洛斯莉娅……‎ 反政府军士兵听到他喊洛斯莉娅的名字,停止了射击,这情境让他们有些不知所措。‎ 她,洛斯莉娅,先是惊愕,随即丟掉枪,跳下坦克,摘下红头巾,飞舞着向他,边跑边嘁,德洛科夫,德洛科夫……‎ 只差两步,只差两步就可以拥抱的时候,从头顶传来枪声。她一个趔趄,跪在地上,毛巾从手中脱落,随风飘逸。‎ 她将手使劲伸向他。就在要拉住她的手时,一颗子弹射中他。‎ 他抱着她,躺在血泊中,用颤抖的手,掏出戒指给她戴上。血顺着手指往下滴,染红了戒指。‎ 他断断续续地说,洛斯莉娅……亲爱的……我想……守住……这座城市……守住……我们的家……等你……回来……‎ 她喘着大气,拼命地说:德洛科夫……亲爱的……我想……攻克……这座城市……夺回……我们的家……回到……你的身边……‎ 坦克轰鸣,驶过来了。‎ ‎(选自《小说月报》)‎ ‎【注】亚速海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南部一个被克里木半岛与黑海隔离的内海,乌克兰独立以后,它成为俄乌两国的“公海”。‎ ‎7.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叙事简洁,通过“他”和“她”这两个普通人的爱情悲剧,以小见大,表现小说的主旨,控诉战争的罪恶,表达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B. 小说描写细腻,主要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甚至一些特写镜头,刻面男主人公的形象。‎ C. 小说第7段写“他想划燃一根火柴,点上一支香烟,打发难熬的夜晚,也借着火光,看看戒指上的她。可是不能”,说明“他”是一个胆小懦弱的人。‎ D. 造成“他”和妻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另外一个狙击手杀死了“他”的妻子,也杀了“他”,使得二人相见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 ‎8.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分析。‎ ‎9. 结合作品,探究作品以“爱的狙击”为题目有何好处。‎ ‎【答案】7. B 8. 男主人公是一个忠于爱情、勇敢执着的士兵形象。①忠于爱情。婚礼上,他被炮弹炸晕,醒来后没有逃亡,一直冒着生命危险寻找妻子。②勇敢。在敌人一排子弹 射向他时,他跳下楼,不顾生命危险,发疯似地跑向坦克。③执着。他坚信妻子一 定活着,寻找未果后,想守住城市,打跑反政府军,等候心爱的人回来。 ‎ ‎9. ①一语双关,寓意丰富。“狙击”的本意是两名政府军的狙击手,狙击反政府军。②“爱的狙击”指为爱狙击,二人的爱情遭到狙击,双双不幸遇难,结尾让人不胜唏嘘,从而揭示了小说的主旨:控诉战争的罪恶,表达对和平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对爱情的珍视。③情节围绕“爱的狙击”展开, 结尾道出了“爱的狙击”的内涵,双方都是为了爱情而狙击敌人,与题目相照应,结构完整,引人深思。‎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等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A项,主要运用的是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没有对男主人公的肖像描写。C项,“胆小懦弱概括有误,应是理智使然。D项,根本原因分析有误,根本原因是国家、民族分裂导致的战争。故选B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他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地回答性格特征。例如,本文中的男主人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妻子,他不断地寻找着自己的妻子,说明他是一个忠于爱情、做事执着的人。在敌人一排子弹射向他时,他跳下楼,不顾生命危险,发疯似地跑向坦克,既体现了他见到妻子时的喜悦心情,有又说明他对爱情的忠贞以及他自身具有勇敢的品质等。‎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的能力。分析标题的含义,一般从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分析。表层含义指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爱的狙击”呈现在读者面前时,读者就会感到奇怪,爱和狙击有什么关系呢?审视这个标题,不难发现,这个标题一语双关,有两层含义。从表面看,它是指小说中政府军狙击反政府军,而更深层的含义则是两人的爱情因战争遭到了狙击,不幸分离,最终在相认的过程中(而这一过程伴随着政府的狙击任务)双双遇难,这就控诉了战争的罪恶。从全文来看,所有故事情节都围绕着“爱的狙击”展开,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结尾也道出了“爱的狙击”的内涵,即双方都是为了爱情、为了“家”而狙击敌人。‎ ‎【点睛】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方法:(1)析标题字词。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2)析标题修辞。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3)析内容主旨。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感情,主题思想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4)析背景,线索。有些文章,我们需要了解文章背景或梳理出文章的线索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这样的文章,在理解文章标题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背景或线索来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甲,字师文,元祐宰相挚之后也。淳熙二年进士。使金,伴宴完颜者,名犯仁庙嫌讳,甲力辞,完颜更名修。知江陵府,湖北安抚使,甲谓:“荆州为吴、蜀脊,高保融分江流,潴之以为北海,太祖常令决去之,盖保江陵之要害也。”即因遗址浚筑,亘四十里。‎ 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以甲知兴元府。先是,曦已献四州于金,金铸印立曦为蜀王。金人破大散关,甲告急于朝,乞下两宣抚司协力捍御。松谋遁,甲固留不可,逮以便宜檄甲兼沿边制置。曦遗王铍以书致甲,甲援大义拒之,因卧疾。曦又造其弟吴旼邀甲相见,甲叱而去之,欲自拔归朝,先募二兵持帛书遣参知政事李壁告变,且曰:“若遣吴总以右职入川,即日可瓦解矣。”‎ 曦僐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召甲赴行在,多赐金钱,使招谕诸军为入蜀计。复命以帛书赐甲曰:“所乞致仕 ‎,实难允从,已遺指挥,召赴行在。”甲舟行至重庆,闻安丙等诛曦,复还汉中,上奏待罪。诏趣还任。甲奏叛巨子孙族属及附伪罪状,公论快之。是岁,和议成,朝廷闻彭辂与丙不协,以书问甲,又俾渝丙减汰诸军勿过甚,及访蜀人才之可用者。西边诸事,朝论多于甲取决。‎ 命甲权四川制置司事。先是,大巨抚蜀者,诸将事之,有所谓互送礼,实贿赂也。甲下令罢之。又乞以皂郊博易铺场还隶沔戎司,岁收租四万斛有奇,钱十三万,以裨总计。从之。丙增多田税,甲命属吏讨论,由一府言之,岁减凡百六十万缗、米麦万七千石,边民感泣。嘉定七年,卒于官,年七十三。‎ ‎(选自《宋史·刘甲传》,有删改)‎ ‎【注】高保融:人名,曾任江陵尹。潴:水停聚。皂郊:地名。‎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B. 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C. 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D. 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宰相,文中指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与“丞相”略有不同。‎ B. 讳,我国古代用来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在名字前称讳,表示尊敬。‎ C. 致仕,把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 权,指临时代职。在我国古代表示临时代职的还有“摄”“假”“行”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甲恪尽职守。他在湖北任职,对水利建设提出合理建议,被采纳;他在四川任职提出一些意见得到朝廷同意,又进行减税。‎ B. 刘甲忠于国家。刘甲到四川任职,吴曦己经和金国勾结,两次派人拉拢刘甲,都被刘甲拒绝,刘甲回朝廷后告诉李壁破敌之道。‎ C. 刘甲深得信任。皇上亲自称他为“忠臣”,并赏赐他金钱;朝廷听说有官员不和,写信询问他;西部边境的很多事都让他决定。‎ D. 刘甲革除时弊。之前,对于来四川安抚的大臣,将领们多以互相送礼的名目行贿,他代理四川制置司事时,下令取消此项名目。‎ ‎13. 请把下面的名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答案】10. C 11. B 12. B ‎ ‎13. (1)被天下人取笑,为什么呢?不施仁义而进攻与防守的局势已发生了变化啊。‎ ‎(2)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闻”的主语应该是“朝廷”,不应该断开,排除AD项。“甲奏至”,刘甲的奏章送到,“甲”是该句的主语,不可断开,排除B项。句意:吴曦僭越登上王位,刘甲就辞去官职。朝廷很久才略微听到吴曦叛变的消息,韩侂胄还不相信,刘甲的奏章送到,溝朝震惊。李壁袖中藏了刘甲的帛书猷上,皇帝看了帛书,两次称“忠臣”。故选C。‎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我国古代用来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在名字前称讳,表示尊敬”错误。避讳是指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不只是针对“死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而且避讳是回避掉名字,不是“在名字前称讳”。故选B。‎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刘甲回朝廷后告诉李壁破敌之道”与原文不符。结合“欲自拔归朝,先募二兵持帛书遣参知政事李壁告变,且曰:‘若遣吴总以右职入川,即日可瓦解矣’”分析,打算自己脱身回朝廷,先找到两名士兵拿着帛书送交参知政事李壁报告事变,并且说:“如果派吴总凭着右职的身份进入四川,当天就可以瓦解敌人”。故选B。‎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为”,介词,被;“笑”,取笑;“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反问句);“而”,连词,表承接;“攻”,进攻;“守”,防守;“之”,助词,的;“势”,局势。(2‎ ‎)“善”,善行(形容词作名词);“成”,养成;“德”,良好的品德;“而”,连词,表承接;“神明”,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自得”,自然得到;“心”,思想、心境;“备”,具备;“焉”,助词,用于句末,可译为“了”。‎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刘甲,字师文,是元祐宰相刘挚的后代。淳熙二年考中进士。出使金国,陪席姓完颜的,名字触犯仁宗的名讳,刘甲极力推辞出席,姓完颜的改名为修。出任江陵知府,湖北安抚使。刘甲认为:“荆州是吴地、蜀地的脊梁,高保融分截长江水流,蓄积成为北海,太祖曾命令挖开它,是为了保住江陵的要害。”就依遗留的旧址疏浚修筑,绵廷四十里。‎ 程松任四川宣抚使,吴曦做他的副手,任用刘甲为兴元府知府。在此之前,吴曦已献四个州给金国,金国造了印信立吴曦为蜀王。金国人攻破大散关,刘甲向朝廷告急,请求下命令让两个宣抚司合力捍卫抵御。程松策划逃跑,刘甲坚决挽留他没有成功,程松马上见机行事发檄文征召刘甲兼任沿边制置。吴曦派王钺带给刘甲书信,刘甲引用大道理拒绝他,于是卧病在床。吴曦又派他的弟弟吴旼邀请刘甲见面,刘甲呵斥赶走吴旼,打算自己脱身回朝廷,先找到两名士兵拿着帛书送交参知政事李壁报告事变,并且说:“如果派吴总凭着右职的身份进入四川,当天就可以瓦解敌人。”‎ 吴曦僭越登上王位,刘甲就辞去官职。朝廷很久才略微听到吴曦叛变的消息,韩侂胄还不相信,刘甲的奏章送到,溝朝震惊。李壁袖中藏了刘甲的帛书猷上,皇帝看了帛书,两次称“忠臣”。召刘甲前往皇帝所在之地,赐给他很多金钱,让他招募、晓谕士兵,做好进入四川的准备。又用帛书赐给刘甲说:“你所请求的退休的事,实在难以答应。已经派遣指挥使召集你到皇帝所在地方。”刘甲此时乘船到达重庆,听到安丙等人灭了吴曦,又回到汉中,上奏章等侯治罪。皇帝下诏催促刘甲回到任上。刘甲上奏叛变大臣子孙族人亲属以及附和叛变的罪行,公众舆论认为大快人心。这一年,和议达成,朝廷听说彭辂和安丙不和,写信问刘甲,又让刘甲告诉安丙裁减淘汰士兵不要过分,以及访求四川可以使用的人才。西部边境的很多事情,朝廷的意见很多由刘甲决定。‎ 命令刘甲代理四川制置司事。在此之前,对于来安抚四川的大臣,当地各个将领都侍奉他,有叫作互相送礼的名目,实际就是贿赂。刘甲下令取消了这个名目。又请求把皂郊博易铺的地重新隶属沔戌司,每年收租四万多斛,钱十三万,交给总计。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見。安丙增收田税,刘甲命下属官吏讨论,从一府情况看,决定每年一共少收钱一百六十万缗、米麦一万七千石,边境的百姓感动哭泣。嘉定七年,刘甲在任上去世,终年七十三岁。‎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成都府(节选)‎ 杜甫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策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注】乾元二年(759年),肃宗初立,局势未稳。诗人举家从同谷岀发,艰苦跋涉,终于在年底到达 成都。本诗作于诗人初到成都之时。曾城:即重城。成都有大城、少城,故云。‎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写成都城市风貌、物候特征,表现了城市的富庶繁华与气候温和。‎ B. 三四句从听觉角度写城市的声色之娱,喧嚣嘈杂令诗人心生不悦,无所适从。‎ C. 结句诗人联想到自古羁旅之人,将自己置于时间洪流之中,扩宽了诗歌的意境。‎ D. 全诗时空交错,既写城郭、星空等空间景物,也使人觉察到黄昏至月升的时光流逝。‎ ‎15.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答案】14. B 15. ①初到成都的欣喜:诗人举家迁徙,暂得栖身之所,成都的繁华、气候的温和,令他心感欣慰;②局势动荡,故土难回的忧伤:成都虽美,终非故土,鸟雀犹归巢,而茫茫中原,关山阻隔,他不知道自己何日才能回去;③试图摆脱忧思的宽慰:诗人遥望星空,愁思怅惘,又想到羁旅之愁自古难消,安慰自己不必长久萦怀。‎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喧嚣嘈杂令诗人心生不悦”说法错误,诗人只是认为成都虽好并非故土而已。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赏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注意根据诗句“曾城填华屋”“信美无与适”分析“初到成都的欣喜之情”,根据“中原杳茫茫”分析“局势动荡,故土难回的忧伤”;根据“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分析“试图摆股忧息的宽慰”。‎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打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点明老师的职责或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反复咏叹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 ,_______。” ‎ ‎(3)杜甫在《登高》中“__________ ,________”一联,用了六个意象,写出了夔州秋天萧瑟的景色。‎ ‎【答案】 (1). 师者 (2).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 蜀道之难 (4). 难于上青天 (5). 风急天高猿啸哀 (6). 渚清沙白鸟飞回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受”“啸”“渚”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的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众所周知,科幻片诞生至今,美国好菜坞在这一领域可谓 ,其推出的以拯救地球为题材的大片 ,如备受中国观众熟悉的《后天》《独立日》《2012》等。而今年春节,一部中国式拯救地球的巨制科幻《流浪地球》,吸引了观众的无数眼球,同时也上了各媒体的“热搜”。从观众的讨论中可以归纳出三大原因:一是气势恢弘的场景和震撼人心的特效俘获了观众的心,效果背后是团队一遍又一遍的设计修改的付出。比如,为了设计创作行星发动机,《流浪地球》团队设计了3000多个概念设计图,最后才定稿。( )二是 ‎ 演绎拯救地球的壮举。不少当地观众认为,历来都是美国人拯救地球,而该片是却基于中国文化和情感,讲述了中国人如何拯救地球的故事,这个视角非常新颖有趣,与众不同。三是 地展现了全人类的共有价值,即面对人类共同灾难时,中国人表现出了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人性闪光点,这是全人类推崇的一种价值观。‎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名列前茅 不胜枚举 独辟蹊径 痛快淋漓 B. 名列前茅 擢发难数 另辟蹊径 淋漓尽致 C. 独占鳌头 不胜枚举 另辟蹊径 淋漓尽致 D. 独占鳌头 擢发难数 独辟蹊径 痛快淋漓 ‎18. 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部中国式拯救地球科幻巨制《流浪地球》,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 B. 中国式拯救地球一部科幻巨制《流浪地球》,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 C. 无数观众对这部中国式拯救地球的科幻巨制《流浪地球》充满吸引力。‎ D. 无数观众的眼睛被这部中国式拯救地球的科幻巨制《流浪地球》所吸引。‎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由此可见,整部电影的特效细节对导演要求非常高。‎ B. 导演对整部电影的特效细节要求非常高,由此可见。‎ C. 导演由此可见,对整部电影的特效细节要求非常高。‎ D. 由此可见,导演对整部电影特效细节要求非常高。‎ ‎【答案】17. C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独占鳌头:原指科举时代考试中了状元,现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名列前茅:避孕名次列在前面。文段指美国好莱坞在这一领域占首位,应该用“独占鳌头”。不胜枚举:指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为数极多。擢发难数:形容罪行多得数不清。含贬义。文段指其推出的以拯救地球为题材的大片数量很多,不是贬义语境,应该用“不胜枚举”。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风格或新的方法。后文说“这个视角非常新颖有趣”,可知用“另辟蹊径”更合适。淋漓尽致:意思是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以形容非常痛快。痛快淋漓:形容非常痛快。原文说作品“……地展现了全人类的共有价值”,应该用“淋漓尽致”。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记忆中的错例,找到错误。B 项,“中国式拯救地球的一部科幻巨制《流浪地球》”修饰语位置不当,应为“一部中国式拯救地球的科幻巨制”;C“无数观众对这部中国式拯救地球的科幻巨制《流浪地球》充满吸引力”,主客颠倒,应为“这部中国式拯救地球的科幻巨制《流浪地球》,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D“无数观众的眼睛被这部中国式拯救地球的科幻巨制《流浪地球》所吸引”,“被……所吸引”,“眼睛……被吸引”搭配不当,应为“这部中国式拯救地球的科幻巨制《流浪地球》,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或“无数观众的眼球被这部中国式拯救地球的科幻巨制《流浪地球》吸引”。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注意通读语段,对衔接句子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上多加分析,根据前后语境选择作答。承接上文,是对上文的总结,应“由此可见”在前,排除BC;“整部电影的特效细节对导演要求非常高”,主客颠倒,排除A。故选D。‎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要注意几项情形: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看成语意思与所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看成语的褒贬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下面是三种实用文的摘录,请根据应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种的不当之处并加以修改。‎ ‎(1)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粗浅认识,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专家指教,谢谢聆听!(汇报结束语)‎ ‎(2)同学们,近日,由于流感爆发,学校决定,本周六住校生全部回家,以防止疫情蔓延。(广播稿)‎ ‎(3)您是《论语》研究专家,在《论语》研究方面有些心得,若能莅临本次研讨会并发表演讲,一定会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权威指导。(邀请函)‎ ‎【答案】(1)将“聆听”改为“倾听”;(2)将“全部”改为“全都”(广播稿不能够有歧义,听众会将“全部”听成“全不”);(3)将“有些心得”改为“成果丰硕”。‎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本题主要考查应用文体的语言特点。(1)“聆听”,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本义是倾听吩咐。引申义为倾听。聆听是敬辞,主语只能是说话人自己,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将“聆听”改为“倾听”。(2)广播稿不能够有歧义,听众会将“全部”听成“全不”,将“全部”改为“全都”。(3‎ ‎)“有些心得”,一般用于自己,谦辞,结合“您是《论语》研究专家”“在《论语》研究方面”等分析,改为“成果丰硕”。‎ ‎21.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三季人”的特点,同时用一句话概括孔子对待“三季人”的态度和方法。‎ 一个人到孔子家拜访,孔子的门生拦住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门生回答说一年当然有四季。那个人反驳说,不对,一年有三季。两个人就争论起来,各不相让,最后两个人打赌,当面向孔子请教,如果谁输了,就向对方磕头。孔子听了两位的争论之后说,一年三季。那个人很是得意,就让孔子的门生给他磕头。孔子的门生很无奈地向那个人磕了三个头。那个人很高兴地走了。孔子的门生非常不解。孔子淡然地说,你没看那人全身都是绿的?他像蚱蜢,蚱蜢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有何意义呢?他就是个“三季人”,你吃点小亏,无碍。‎ ‎【答案】特点:视野狭隘(1分),不可理喻(1分)(意思对即可,如“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讲道理”等均可给分)。态度和方法:淡然处之,或不做无意义的争论(1分), 哪怕吃点小亏(1分)。(意思对即可,顺序可以调换)‎ ‎【解析】‎ 试题分析:对待“三季人”的态度由“孔子淡然地说”可见,方法则由“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有何意义呢?他就是个“三季人”,你吃点小亏,无碍”可概括出两条。‎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今年4月23日是第14个“世界读书日”。“世界读书日”只有一天,但它的意义在于使每一天都成为“读书日”。读书的历史几乎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书是人类精神财富的载体,人类的点滴进步和成果都在书籍里纪录、传承并发扬光大。‎ 对于读书深远的意义,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答案】读书的意义 与书为友如同与人为友,我们应该选择最好的书。一本好书就像一个好朋友,从它那里我们能吸收到很多好的东西。在书的身上能寻找到在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知识,课外所找不到的欢乐。在书的海洋中畅游既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又是一种知识上的收获。书是灯塔,给大海的孤帆引导方向:书是翅膀,载着奇异的幻想在蓝天中飞翔:书是钥匙,打开知识的大门。‎ 人生是一叶在大海中颠簸的小舟,成才是遥远的彼岸,读书是桨;人生是一圈漫长的马拉松;成才是远方的终点,读书是助跑线;人生是初生的小雏燕,成才是空中的浮云,读书是风。‎ 成才是读书人心中恒定的梦想,而要想成才,最佳的途径唯有读书。‎ 书是人类思想的宝库,它沉淀了世界伟人的沉思感悟,它向我们阐述人生哲理,它向我们展示人心的真善美,灵魂的高贵与丑恶。‎ 读书增长我们的智慧。在语文的殿堂中游览,我们观赏陶渊明的朵朵菊花,龚自珍的点点落红;“天生我材必有用”使我们明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催我们奋进。在数学的海洋中遨游,我们发现数字的奥秘,几何的趣味,掬取思维的浪花,谱写运算的旋律。在书山中攀登,我们不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 读书陶冶我们的情操。读《哲学辞典》,我们接触伟人的深邃思想,领悟世间百态的道理;读《沉思录》,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深深思考,用透彻的眼光看待周边的事物;读《菜根谭》,我们学会做人,懂得修身养性,做洁身自好的高尚者。‎ 读书使人成才。毛泽东“为伟大的新中国而读书”,不分日夜地苦读《孙子兵法》,最终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开辟了新中国的道路。相反的,天资过人的方仲永,自幼就才华横溢,但因他在后来并无读书巩固,最终光芒消退,沦为庸人。由此便能看出读书的重要性。‎ 作为祖国下一代的接班人,即将升起的太阳,我们这代学生被寄予厚望,并享受着优越的学习条件,但有些学生不思上进,将读书视作儿戏,这是何等愚妄。我们应鄙弃这种学习态度,用书本开创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在这个知识堆砌的年代里,我们只有从书本中汲取知识,收获智慧,才能成才。‎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材料主要讲“世界读书日”及读书的意义。题干要求“对于读书深远的意义,你有怎样的思考”,主要需要围绕读书的意义展开。可以结合读书的目的、方式、影响等方面分析。书是人类精神财富的载体,人类的点滴进步和成果都在书籍里纪录、传承并发扬光大。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和自我学习、发展能力,特别是青少年,让读书成为他们终身追求的“时尚”,借助“世界读书日”的好形式,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利国利民,意义深远。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接受中外文化的熏陶,陶冶性情。读书,可增长知识;知识是力量,而知识是怎么来的呢?那就是读书。在危险的处境下,可以用知识的力量,把自己从危险的地方解救出来等。‎ 参考立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读书是一种美的享受;书是钥匙,打开知识的大门等。‎ 行文结构:如结合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高尔基的“书是人类的进步阶梯”等分析,引出论点“读书对我们的生活意义重大”。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书,是知识经验的载体,它记载着古今中外的各类知识,它可以对我们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积累、提高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读书的一大乐趣莫过于当你当你正为一个问题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或对某一个问题似有所闻的时候,打开书一看,你就会发现早已有人对这个问题做了充分的论述;读书给人恬淡、宁静、心安理得的快乐,是名利、金钱不可取代的,书就像人类的精神营养剂,缺了它,生活必缺陷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做法或期待,如读书是一种感悟,享受生命,品味生命,感悟生命,将从读书开始。书,带我们进入知识的海洋;书,带我们畅游神秘的历史;书,带我们进入梦想的天堂等。‎ ‎【素材】1、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阅读。读书可以塑造一个人的灵魂;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2、勤奋读书,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千年古训,也是传统美德。唐朝书法家颜真卿留芳千古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告人们特别是年轻人要多读书,韶华易逝,光阴苒冉,不要错过阅读的好时光。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同样是告诫人们在少年时,如果不努力,不珍惜时间,那么到老的时候就会后悔。‎ ‎3、“书到用时方恨少”也是在阐明学无止境的道理。如今,在政府创建书香社会的大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书店到处都有,您是否还在坚持读书呢?书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让我们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翰墨书香,让读书成为我们时代的风尚。‎ ‎4、“世界读书日”是书的节日,也是读书人的节日。“世界读书日”只有一天,但它的意义在于使每一天都成为“读书日”。让我们每天都抽一点时间用来读书,让每一天都成为“读书日”!‎ ‎5、在书的引导下,我领略了人间的沧海桑田;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明白·了什么是付出,什么是回报,懂得了什么是泪水,什么是欢笑。书是生活丰富多彩,书巾有黄金屋。书是人的益友,是走向成功的阶梯。‎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