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日照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校际联合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 20 -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 )失礼,( )不好,( )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 )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己。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它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合乎礼的柔性治理,是相较于法治而言。法治主要是指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成文的社会规范,是一个社会的底线所在。与此有别的是,礼治则符合了人情。孔子说人出生三年之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所以子女也应该为父母守孝三年,这大体就是丧礼的根源。礼则源于人心,依于人性。礼治的影响力,主要依靠每个人自身内心的道德感知,由对家人的“孝”到对亲人的爱及他人的尊重,推己及人,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20 - 梁漱溟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在仪式中人们通过行动强化了对规则的认识,通过礼、乐、祖先崇拜、祭祀以培养人们善良的冲动,遏制邪恶。民本思想古已有之,儒家思想更重视按民意来治理。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口号,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在国家治理中不得忽视人民的力量,要维护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做到“以礼行政”;更新治理理念,改变治理模式,懂得情感关怀。孔子认为用强硬的法令引导和制约人民,虽然能使民众免于犯罪,但是民众不会因此而有羞耻之心,人们若都以法来评判是非,这样人们心里就没有善恶、荣辱等观念,思想层次将停留于野蛮的状态。如果用道德引导,用礼教规范,人民不但有羞耻心,能做到推己及人,还能自觉归正。国家施行法治,并辅以礼治,管理方法似柔水但其影响深入人心。 (摘编自杨晨曦《先秦儒家礼治思想对当代治国理政的启示》) 1. 依次填入材料一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果 不但 而且 即使 B. 因为 不是 而是 虽然 C. 如果 不是 而且 虽然 D. 因为 不但 而是 即使 2. 将下列语句填入材料二中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让”和“克己”就是理性的表现 ②理性一词在此是指人世间的情理 ③中国社会是一个理性早启的社会 ④而儒家的仪式和礼仪就是人的理性的表现 A. ③④①② B. ②③④① C. ③②④① D. ②④①③ 3. 关于“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指按照仪式做,做得对的行为就是合于礼,它和法律一样都是一种行为规范。 B. 礼和由特定的权力从外限制人的法律不同,和社会舆论所维持的道德也不相同。 C. 乡土社会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所以乡土社会中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 D. 当代治国理政可以借鉴“以礼行政”,更新治理理念,维护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4. 为什么说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 与法治相比,礼治有哪些基本特征?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 A 2. C 3. D 4. (1)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2)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 5. (1)礼治主动地服于成规。(2)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3)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4)礼治则符合了人情。 - 20 -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来确定合适的关联词,从而得出答案。 本题中,根据上句“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可知,“做了不道德的事”、“受人唾弃,”都是作者假设的情况,所以下一句括号里要填的关联词语也应该表假设关系,“如果”表假设,故排除BD,再根据后面的句子“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己”,和关联词“也”对应的应该是“即使”更合适,排除C。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弄清楚所给句子的含义以及之间的相互联系,然后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来确定正确的语句排列顺序。 本题中,上一段内容主要是介绍中国社会中礼治的特点和影响力,所以下一段的首句主语应该紧承中国社会,接着看所给的题干中共有四个句子,句①④都强调的是人的理性的表现;而句③强调的是中国社会是一个理性的社会;故句③排在第一位,排除BD,而句②强调什么是理性;由此可见句③②应该是联系在一起的;句③后紧承句②;由此可以排除A。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D项,“当代治国理政可以借鉴‘以礼行政’,更新治理理念,维护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表述错误。根据文本“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另外“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而孔子、孟子等也提倡“以礼行政”,而我国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根据文本“国家施行法治,并辅以礼治,管理方法似柔水但其影响深入人心”可知,作者还是主张施行法治,并辅以礼治,题干曲解文意,表述错误。 故选D。 【4题详解】 - 20 -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概括得出答案。 本题中要求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为什么说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根据文本“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可以概括出:(1)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根据文本“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可以概括出:(2)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概括得出答案。 本题中要求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与法治相比,礼治有哪些基本特征?根据文本“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可知,(1)礼治主动地服于成规;根据“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可知,(2)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根据“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可知,(3)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根据文本“合乎礼的柔性治理,是相较于法治而言。法治主要是指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成文的社会规范,是一个社会的底线所在。与此有别的是,礼治则符合了人情”可知,(4)礼治则符合了人情。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稻花香 张抗抗 我独自走在田埂上,往稻田地的深处走。 我小心地迈着脚,不敢抬头,担心会滑落到田里去。砌于稻田中的一道道土埂,像一条条见首不见尾的卧龙。长长的田埂将稻浪剖开了,我像一只小小的舢板,从稻浪里钻过去,沉下去又浮上来…… - 20 -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上山下乡的告示贴在杭州母校的墙上,特别说明黑龙江省汤原县的五大农场都以种植水稻为主。6月初夏,那种带拖斗的载人拖拉机,满载知青驶入鹤立河二分场地界,我第一眼看见的,果然是大片大片齐整油绿的水稻田。它们眨着水汪汪的眼睛,不动声色地迎候着涌入农场的潮水,就像预知了几年后同样汹涌的退潮。入秋后金黄璀璨,入冬后脱粒再碾米,就变成了饱满雪白的东北大米。下乡第一年,连队食堂顿顿大米饭,农忙时,豆油炒西葫芦加大米饭送到地头,干活儿就有了力气。 我顺着笔直的田埂一直往前走,田埂像一侧单轨,切分了肥沃的黑土地。脚下的田埂,高三四十公分,夯打得光滑而结实,两侧构成一个梯形的斜坡,利于排水,一看就知道是多年的“老埂”。 那时我不是水田连队的,竟然一次也没有到田埂上来过。4月河开冻土始融,过了小满,进入水稻播种季,泡田整地播种。北大荒昼夜温差大,水田白天灌了水,第二天早晨结一层薄冰壳,没有水靴,小腿被冰碴划开一道道血印,吃午饭时冻僵的双脚连田埂都爬不上去。有一年夏天我去支援水田追肥,太阳把田里的水晒得热烫,踩在脚底下的泥土依然拔凉冻脚……9月底稻谷成熟,上千人小镰刀下田大会战。有一位名叫周剑起的知青连长,带领知青在场院为水稻脱粒大会战,七天七夜不下“火线”,多年后我见到他,他腰椎颈椎都已严重变形,却仍然热爱农场和水稻,那个瞬间我的眼泪夺眶而出。黏湿的田埂,浸透了青春的汗水和泪水。 长长的田埂终于在一处横竖交叉的“十字路口”拼出一小块略宽的空地,我停下来歇脚。远处灰蓝色的天际线,被高高的钻天杨防护林带深绿色的树影挡住了。北大荒的初秋,田野上已有凉意,丰收的季节即将来临。我蹲下来细细察看田埂两侧的水稻,饱满的稻穗儿一嘟噜一嘟噜地垂落下来。十二队齐有才主任告诉我,如今的水稻垧产,少说也能达到上万斤。 后来的奇迹是怎样发生的呢? 新华农场的东大甸子,是有名的低洼不毛之地,1987年,新华农场的卜文信场长临危shòu( )命,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勘探设计,以“挡住行洪水、排除有害水、拦蓄天上水、用好地下水”的四水方案,进行涝区治理,在东大甸子推广水稻种植。面对农场大量缺乏劳力的困境,卜文信大胆建议从关内招收外来人口,到新华农场落户种水稻。至1990年,新华全场发展水稻六万亩,平均亩产五百公斤。昔日涝灾频发的东大甸子,终于变沼泽为良田。2017年夏,年近八旬的卜文信老场长回到阔别多年的新华农场,抚摸着绿油油的水稻,禁不住老泪纵横…… 微风吹过,稻叶窸窣作响,空中回荡着几代农垦人铿锵的声音。 - 20 - 眼前是一条宽大的水渠。湍急的渠水欢畅地打着漩涡,从厚重的水闸底部穿过。渠边竟然还种了几株细高的波斯菊,藕荷色的花瓣,活泼泼地临水摇曳。水稻与波斯菊,2018年初秋的新华农场。 那几天我幸运地遇到一位当年的鹤岗知青。当年那个稚气未脱的拖拉机手,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水稻专业户。他销售的大米包装袋上醒目地印着:水稻种粮大户贾玉坤。四十年前,其他知青返城时,贾玉坤留在了农场,先后任农场开发办、“水稻办”主任。2004年辞去了干部职务,开始人生的第二征程。如今两个大学毕业的儿子,都跟着他在新华农场“科学种田”。贾家种水稻,严格按照国家绿色食品原料生产的标准,仅在前期施用少量氮肥促进返青和分蘖,中后期完全使用经过无害化发酵处理的鸡粪。贾玉坤舍得加大成本搞超早育秧,在大棚底部铺垫保温板,再垫土二十公分,在土上摆盘育秧。别人家播种的时候,他家的秧苗已经长出两片叶子了。 我傻傻地问他:人说稻花香稻花香,水稻开花时,真是香的吗? 他点头:水稻开花,正是夏天最热那会儿,温度越高,花香越浓。 我又问:当知青那会儿,我怎么从没听说过稻花有香味儿? 他憨厚地答道:那会儿累,鼻子都不好使了。不信,明年水稻开花,你上我家地里来闻闻…… 就在我步入田埂的15号地的地头,水渠边shù( )立着一块白底红字的广告牌,上面书写着一版漂亮的美术字:十二队水稻高产样板示范田。 一条田埂,我走完了农垦和农场七十年的历史。 (2019年7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6. 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临危shòu( )命 ②shù( )立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汪汪:形容充满水的样子。形象生动地写出水稻田明亮油绿的样子。 B. 夺眶而出: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欢喜而落泪。此处表明“我”对连长的同情。 C. 铿锵:形容声音响亮而有节奏。此处暗含对几代农垦人的赞扬。 D. 稚气未脱:还有孩童的气质、神态。用在文中突出了老贾的变化。 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往稻田地深处走”,言简意丰,既有空间上的广袤感,又有时间上的纵深感。 B. 文章详细描写周剑起、齐有才、卜文信、贾玉坤等人的事迹,展现出农垦人的精神面貌。 - 20 - C. 文中有关“水渠”“波斯菊”的描写,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农场的生机活力,富有诗情画意。 D. 文章构思精巧,眼前景与经历事融汇,现实与回忆交织,字里行间满含作者对北大荒的爱恋。 9. 本文以①______为观察点,描绘了北大荒农场的景色;按照____中有____顺序,叙述了初到农场、播种脱粒、_______和_______等几个典型片段,再现了农场七十年的发展历史。 10. 文末“我”和老贾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1). 受 (2). 竖 7. B 8. B 9. (1). 稻田 (2). 顺叙 (3). 插叙 (4). 沼泽变良田 (5). 科学种田 10. 从内容上,用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北大荒农场七十年的发展历史,展现了北大荒农场人的精神面貌。从结构上,照应题目“稻花香”,深化文章的中心。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字形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审清题干要求,根据语境,调动知识储备,来确定答案。 本题中,“临危受命”是一个成语,指危难时候接受任务,故答案为“受”;水渠边竖立着一块广告牌,故答案为“竖立”。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语境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调动知识储备,并根据词语的语境含义,来判断出词语的正确解释。 本题中,B项,“此处表明‘我’对连长的同情”表述错误。根据语境可知,此处表明“我”对连长的敬佩,为他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感动的流泪了。而非“同情”,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本题中,B项,“文章详细描写齐有才等人的事迹”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对于齐有才这个人物作者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详细写他的事迹。 故选B。 - 20 -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的内容和顺序的把握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认真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文本内容,认真的思考概括得出答案。对于小说的顺序常见的有顺叙、插叙、倒叙、补叙四种。 本文中,作者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为明线,以北大荒的稻田为观察点,描绘了北大荒农场的景色;按照顺叙中有插叙的顺序,所谓的顺叙,指的是按照作者独自走在田埂上行踪为顺序,然后又回忆插叙了六十年代末的一些往事,叙述了初到农场、播种脱粒、沼泽变良田和科学种田等几个典型片段,再现了农场七十年的发展历史。例如:第三段,为我们叙述了我在六十年代末,上山下乡,初次到了北大荒农场的情景;而第五段则又回忆了当年我和战士们在农场播种插秧,丰收后又为水稻脱粒的情景;第八段则又回忆了卜文信临危受命,带领大家进行涝区治理,最后终于沼泽变良田的事迹;而十一段则回忆了当年的拖拉机手通过科学种田变成了水稻种粮大户的事迹,从而再现了农场七十年的历史,讴歌的北大荒农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北大荒人的精神面貌。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情节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人物、情节、主题)的作用方面去考虑。 本题中,从内容的角度考虑:“我”和老贾的对话,主要是围绕“稻花香”的问题展开,通过“我在当知青的时候没有闻到过稻花香”和老贾憨厚的回答:“明年水稻开花,你上我家地里闻闻”可见,文章结尾以对话的形式再现了北大荒农场七十年的发展变化。从而歌颂了以老贾为代表的北大荒人的可歌可泣的精神面貌。而从结构的角度考虑:文章的题目是“稻花香”,而“我”和老贾对话的主题也是稻花香,所以此情节的作用应该是照应题目,点题,歌颂了北大荒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揭示并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汉王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臣闻平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平,反覆乱臣也,原王察之。”汉王召让平。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 - 20 - ,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诚臣计画有可采者,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得请骸骨。”汉王乃谢,拜为护军中尉。诸将乃不敢复言。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乃发使告诸侯会陈,将南游云梦。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遂会诸侯于陈,尽定楚地。 于是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牖侯。其后常以护军中尉从攻陈豨及黥布。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1. “绝”是会意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绝,断丝也”,其本义是把丝弄断。后来“绝”的意思延伸开来,文中“世世勿绝”中的“绝”是①______的意思。随着词义的不断演变发展,现在“绝”已有很多意思,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是②______的意思,“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是③______的意思。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昆弟,指兄弟,与昆仲、昆玉一样都是称呼别人兄弟的敬词。 B. 巡狩,即巡行狩猎,文中汉高祖借外出打猎的机会平定楚地。 C. 郊迎,指到郊外迎接宾客,韩信为表示对皇帝的敬重到郊外迎接。 D. 剖符,汉朝封功臣时,将作为信物的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平初受重用,却遭谗毁。汉王任命陈平为都尉后,绛侯、灌婴等都诋毁陈平,认为陈平是反复无常的奸臣,不可重用。 B. 陈平思虑周全,行事谨慎。有人告发韩信谋反,诸将表示应立即发兵,而陈平在充分了解情况后,认应以计平乱,不宜用兵。 C. 陈平足智多谋,深受倚重。高祖问计,陈平建议高祖假装南游云梦,然后趁韩信到郊外迎接高祖时,派力士生擒韩信。 D. - 20 - 陈平屡出奇计,功勋卓著。陈平以护军中尉的身份跟从高祖征讨陈豨和黥布,他一共出过六次奇计,因此被封为户牖侯。 14. 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出,限3处)。 今 兵 不 如 楚 精 而 将 不 能 及 而 举 兵 攻 之 是 趣 之 战 也 15.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16. 陈平为什么不主张发兵攻打楚王韩信?请简要说明。 【答案】11. (1). 断绝 (2). 与世隔绝 (3). 横渡 12. B 13. D 14. 今 兵 不 如 楚 精/ 而 将 不 能 及 /而 举 兵 攻 之/ 是 趣 之 战 也。 15. (1)高帝预先准备好武士,见韩信来了,立即将他拿下捆绑起来,装在副车中。(2)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天空。 16. 陈平通过和高帝沟通,全面的了解了双方的实力,发现高帝的军队不如楚国精锐,将领的才干又赶不上韩信,却要发兵攻打他,没有胜算。所以不宜用兵,而应以计平乱。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世世勿绝”句意是:世代相传而不断绝。根据语境,“绝”译为:断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句意是:带领妻子、儿女、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根据语境,“绝”译为:与世隔绝。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意是:不会游泳的,却能横渡长江黄河。根据语境,“绝”译为:横渡。 【12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巡狩,即巡行狩猎,文中汉高祖借外出打猎的机会平定楚地”表述错误。巡守,古时指天子巡察各地。文中高祖假装出游云梦,在陈县会见诸侯,活捉韩信,平定楚地。 - 20 -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D项,“陈平以护军中尉的身份跟从高祖征讨陈豨和黥布,他一共出过六次奇计,因此被封为户牖侯”表述错误。根据文本“于是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牖侯。其后常以护军中尉从攻陈豨及黥布。凡六出奇计”可知,陈平是先封为户牖侯,而后又护军中尉的身份跟从高祖征讨陈豨和黥布。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本题句意为:如今陛下的军队不如楚国精锐,将领的才干又赶不上韩信,却要发兵攻打他,这是促使他同我们作战。 根据句意,“今兵不如楚精”与“将不能及”用句首连词“而”字连接,表并列关系,故从“而”前面断开,后一句“而举兵攻之”,“而”句首连词,表转折,还是从“而”前断开。“是……也”这是一个固定句式,表判断。故从“是”前断开,故答案为: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 /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的得分点:①“具”,准备;“执”,捉拿;“缚”,捆绑;“载”,装。②“及”,等到;“既”,已经;“负”,覆盖;“烛”,照亮。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通过分析文本,概括得出答案。 - 20 - 本题中要求简要说明陈平为什么不主张发兵攻打楚王韩信?根据文本“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可知,陛下的军队不如楚国精锐,将领的才干又赶不上韩信,却要发兵攻打他,这是促使他同我们作战,陛下的安危很让人担忧。于是,陈平建议高祖假装南游云梦,然后趁韩信到郊外迎接高祖时,派力士生擒韩信,以计平乱,不宜用兵。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陈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汉王任命陈平为都尉,让他做参乘,主管护军一职的工作。绛侯、灌婴等都诋毁陈平说:“陈平在魏王那里做事不能容身,逃亡出来归附楚王;归附楚王不相合,又逃来归降汉王。陈平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作乱奸臣,希望大王明察。” 汉王召来陈平责问他,陈平说:“我在魏王那里做事,魏王不能采用我的建议,所以我离开他到项王那里做事。项王不能够信任人,他所信任、宠爱的,不是那些项氏宗族就是妻家的兄弟,即使有奇才也不能重用,我这才离开楚王。听说汉王能够用人,所以来归附大王。如果我的计谋确有值得采纳的,希望大王采用;假若没有值得采用的,并请求辞职回家。”汉王于是向陈平道歉,任命他为护军中尉。将领们才不也再说什么了。 - 20 - (汉六年),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高帝问询将领们,将领们说:“赶紧发兵活埋这小子。”高帝默默不语。高帝问陈平,陈平一再推辞,反问道:“各位将领说些什么?”皇上把各位将领的话都告诉了陈平。陈平问:“有人上书说韩信谋反,有知道这件事的外人吗?”皇上说:“没有。”陈平问:“韩信本人知道这情况吗?”皇上说:“不知道。”陈平说:“陛下的精锐部队跟楚国比哪个强?”皇上说:“不能超过它。”陈平问:“陛下的将领中用兵有能超过韩信的吗?”皇上说:“没有谁赶得上他。”陈平说:“如今陛下的军队不如楚国精锐,将领的才干又赶不上韩信,却要发兵攻打他,这是促使他同我们作战,我私下里为陛下的安危而担忧。”皇上说:“那该怎么办呢?”陈平说:“古时天子巡察各地,会见诸侯。南方有个云梦泽,陛下只是假装出游云梦,在陈县会见诸侯。陈县在楚国的西部边界,韩信听到天子怀着善意出游,看那情势定然无事,因而到郊外迎接拜见陛下。拜见时,陛下趁机将他拿下,这只不过是一个力士就能办到的事。”高帝觉得他的主意不错,于是派出使者告知各诸侯到陈县会面,说“我即将南游云梦”。此行尚未到达陈县,楚王韩信果然在郊外的路上迎接。高帝预先准备好武士,见韩信来了,立即将他拿下捆绑起来,装在副车中。高帝于是在陈县会见了诸侯,全部平定了楚地。 当时与陈平剖符,世代相传而不断绝,封为户牖侯。此后陈平曾以护军中尉的身份跟从高帝征讨陈豨和黥布。他一共出过六次奇计,每次都增加了封邑,一共增封了六次。奇计有的颇为隐秘,世间无人得知。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怀渑池寄子瞻兄①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②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注]①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到陕西赴任,途径渑池。苏澈送别他到郑州,返回京城写了这首诗。②苏澈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后因考中进士未到任。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和兄长在郑原相携话别,“怕”字写出了对前路艰难的担忧。 B. 兄弟二人曾留宿渑池,在僧房墙壁上共同题诗,留下了美好回忆。 C. 诗人独自踏上旅途,兴味索然,前路迷茫,只有骓马嘶鸣相伴。 D. 本诗以“怀”统领全篇,既追怀过往,又思念兄长,感情真挚动人。 18. 颔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感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7. C 18. - 20 - 颔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骑马回头看自己还在大梁田间巡行是实写,诗人发挥想象想着远行家兄此时却已经翻过崤西古道是虚写,表现了他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以及对兄长此行的担忧与无奈之情。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诗人独自踏上旅途,兴味索然,前路迷茫,只有骓马嘶鸣相伴”表述错误,根据尾联“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可知,尾联是发挥想象,虚写遥想兄台独行一定旅途寂寞,前路迷茫只能听到骓马嘶鸣。而非“诗人”。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认真阅读题干,然后根据诗词内容,先指出手法、然后分析手法、最后分析效果和情感。 本题中,颔联“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诗句意思是:骑马回头还在大梁田间巡行,想来远行家兄已经翻过崤西古道。由此可见,这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通过描写兄弟二人在郑原分别后,两人都各自独行,而此时的诗人因为不舍兄长,骑着马回头望发现自己还在大梁田间巡行,诗人又展开想象,想到了兄长此时已经翻过崤西古道。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兄长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联系首联的“怕”字,也表现诗人对兄长的前路艰难的担忧和离别的无可奈何之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_,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 (2)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______。(荀子《劝学》)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5)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答案】 (1). 池鱼思故渊 (2). 开荒南野际 (3). 冰泉冷涩弦凝绝 (4). 别有幽愁暗恨生 (5). 不积跬步 (6). 无以成江海 (7). 位卑则足羞 (8). 官盛则近谀 (9). 羡长江之无穷 (10). 挟飞仙以遨游 【解析】 - 20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渊,涩,凝,幽,跬,谀,羡,挟,遨。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给予灵感,②冒着生命危险以身试药,③发明并提炼出了青蒿素,④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⑤经过屠呦呦带领团队艰苦卓绝的科研攻坚,⑥解决了疟疾机理研究等诸多科研难题,⑦将治疗疟疾的药物价格降低数倍,⑧让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答案】②“冒着生命危险以身试药”,删掉“冒着生命危险”; ③“发明并提炼出了”,改为“提炼并发明了”; ⑤“经过屠呦呦带领团队艰苦卓绝的科研攻坚”,改为“屠呦带领团队经过艰苦卓绝的科研攻坚”; ⑦“降低数倍”可删掉“数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②“冒着生命危险以身试药”重复,删掉“冒着生命危险”; ③“发明并提炼出了”语序不当,改为“提炼并发明了”; - 20 - ⑤“经过屠呦呦带领团队艰苦卓绝的科研攻坚”,介词掩盖主语,改为“屠呦带领团队经过艰苦卓绝的科研攻坚”; ⑦“降低数倍”,“降低”不能与“数倍”搭配;可删掉“数倍”。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内容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00多秒后,星箭分离,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飞行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火箭采用全新5米芯级直径箭体结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吨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级,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8吨级,整体性能和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次任务的成功,意味着我国具备发射更重航天器,或将航天器送向更远深空的能力,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首次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 【答案】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试飞成功。是实现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属于新闻类压缩语段题,新闻压缩成一句话后,这句话一定要有具体事件,且要突出其最主要的信息(即新闻最想告诉读者的信息),在字数限制严格的情况下,从材料中提取事件及事件的结果意义等。注意字数不能超限。该则新闻的导语部分明确点明了事件“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试飞成功”,关键是要找到事件的意义,通读全文,不难发现是新闻的最后一句“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首次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张照片,记载着一个故事;一张照片,讲述了一段经历;一张照片,勾起了一份回忆;一张照片,饱含了一份情感。成长路上,总有一张照片让你难忘。 学校拟举行“记录成长——照片里的故事”作品展,你将选择哪张照片参展?你的照片有着怎样的故事?请写出来分享给同学们。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特征鲜明;不得出现你所在的学校名称(如果出现用“复兴中学”代替)、真实姓名;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记忆中的画面 - 20 - 记忆是一条长廊,两边挂满了我们生活的各种瞬间,它们或闪烁着温暖的光,或低沉,或活跃,无论怎样,它们都是我岁月长河中拾起的贝壳,是无可替代,无与伦比的。 爸爸的笑 爸爸是一个“不浪漫”“没有情趣”的人,这是我妈妈给他套上的形容词。是的,爸爸严肃、古板、老老实实,我很少见他笑,我和妈妈为一个笑话捧腹大笑时,爸爸依旧淡定地做自己的事;即使是拍照时在“茄子——”的提醒下,也只是勉强挤出一个僵硬的笑,真是一张撬不开的嘴啊!父亲节那天,我清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给爸爸发一条“父亲节快乐”的短信。没想到收到短信后他居然笑嘻嘻地来到我房间,说:“咱们出去吃早餐吧!”我愣住了,看到爸爸那总是写满淡定的老脸笑得像一朵绽开的花,该怎么形容那种感觉呢?我迅速按下拿在手中的数码相机的快门,难得捕捉到的爸爸会心的微笑,便定格在这父亲节。爸爸的这次微笑,就像经年干枯的土地迎来了第一滴雨水,就像冲破长夜的第一丝光明。爸爸不是不会笑,而是我从没想过我也能用女儿的爱令他开怀……后来,我偷偷地将这张实在值得珍藏的照片晒出来,专门买回相框装好,放在我卧室的显眼处,没事便端详这伟大的微笑。 爸爸的笑让我学会了回报,是的,爱需要回报,虽然只是一点点的爱,但对于在乎你的人来说,那就是全世界。 妈妈的笔记本 在一次清理房间时,我发现了一个泛黄笔记本,本子封面画着一只可爱的老鼠,那是我的生肖。扉页写着开始使用的日期:2000年1月1日。那年我刚上幼儿园,总是撒娇不愿在学校寄宿,哭着闹着要回家。扉页的空白处,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我刚进幼儿园的时候,在幼儿园大门口跟爸妈的合影,不得不承认非常具有纪念意义。我翻动笔记,偶尔有妈妈的娟秀的字,但更多的,却是每页都有一张关于我的照片,用糨糊粘住的。从妈妈的笔记本里,我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和洋娃娃的亲密、和积木的合影、和爷爷奶奶的合影……看着看着,思绪也迅速地飞回照片上的年代,眼睛却已被泪水渐渐模糊。 妈妈的笔记与其说是笔记,不如说是相册。不,不是相册,而是我成长轨迹的影像记载。这让我领悟到,世界上有一种最深沉的爱,深沉而绵长。 这一个一个画面拼凑成属于我的独家记忆,它们是我生命中美丽而独特的贝壳,每一枚都弥足珍贵,每一枚都值得一辈子珍藏,它们温暖着我,鼓舞着我,启迪着我,丰富着我越走越开阔的人生。 【解析】 【详解】 - 20 -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来确定作文的立意,完成作文。材料的主题是“照片”, 是非常贴近生活的一个事物,是考生基本都很感兴趣的事物,由此可以引发考生的诸多联想,比如跟父母家人的照片、亲戚朋友的照片、跟老师同学的合影,等等。而我们根据材料要求,“学校拟举行“记录成长——照片里的故事”作品展,你将选择哪张照片参展?你的照片有着怎样的故事?请写出来分享给同学们”可知,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重点抓住照片里的故事,来记录成长的过程。文体不限,但是比较适合写成记叙文。例如我们可以围绕照片中的人物、事件来展开叙述,抓住照片中人物的表情、动作、或者某个值得记忆的点,来描写,通过记录自己的成长故事,来展现一定的主题。照片当然也有传统的黑白照片,又涉及现代流行的数码照片,这也可以拓宽考生的写作素材和构思空间。如此生活化的题材,考生看到材料很亲切,很容易勾起考生的回忆,构思起来就灵活自如了。在列举具体事例方面要注意详略得当;语言表达上要尽量注意人物描写的方法和细节描写等。 参考立意: 照片里的故事——记录我的成长 记忆中的画面 照片里的温暖故事 一张记忆犹新的照片 写作素材: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毕业照让我想起友情。在这段友情岁月里,不仅有我们的汗水还有我们的泪水。初次见面时,虽然都知道伴随自己三年的将会是眼前的这群人,但过于陌生的脸庞还是让我们把自己锁在了小小的空间里:下课除了上厕所就只会凳子上傻傻发呆;宿舍里,小矛盾不断激起,大矛盾也时时发生。一次运动会把我们凝聚成了一个集体。渐渐地,我们开始能够叫上同学的名字,能够主动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接下来寒窗苦读的三年时间里,他们一路陪伴着我,无论是努力拼搏流下汗水时,还是遇到挫折伤心哭泣时。三年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让我们深深交集一起,彼此都不能割舍。现在即将分别的我们,每提起三年的同窗友谊,脑海里剩下只有美好的片段,曾经的不愉快早已在时间的锤打下不见了踪迹。这张毕业照我们要好好珍藏,这份情我们更要好好珍藏。 2 - 20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婚纱照让我们想起了爱情。爱情是一种很奇妙的事物,得到于失去将是两种全然不同的结果。于千万人之中,秦观遇见了要遇见的人。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这样的相遇是十分难得的,早一步或晚一步都只会擦肩而过。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七夕佳节,良辰美景,佳人相逢,那真的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与秦观美满的爱情不同,丧妻十年的苏轼脑海中思念妻子,心中有太多太多的思念却因生死界限间难越的鸿沟无法诉说,最终只能无奈地吟出“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样的伤感词作。十年了,岁月还是无法磨灭掉苏轼对妻子的爱意,倘若爱人没有离开,也许苏轼与妻子也过上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秦观,苏轼,得到与失去,这些无不让我们明白了爱情的可贵。婚纱照中,相爱的两人深情相望,彼此的目光似乎已把对方给融化在心里。在时间的长河中,两人将一同携手,无论贫穷抑或富贵,健康抑或疾病。爱情转眼即逝,“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好好珍惜眼前的爱情,好好珍惜眼前的人。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全家福让我们想起了亲情。相片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憨厚的笑容,让人看出那个年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淳朴;相片中的爸爸妈妈,皱纹已爬上他们的脸庞,华发也开始萌发,哺育了三个孩子的他们辛苦了;相片中的弟弟姐姐,与我年纪最为相仿的两人,沐浴着阳光,正在尽情地欢笑。为了这相片中的家,为了梦中那温暖的家,我们都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承担自己的责任。亲情就在我们身边,点滴都珍贵,在生活的小细节中孝敬父母,莫等到他们白了头才醒悟。记住这张全家福,珍重这份浓浓的亲情。 4、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爱着她,爱着你,其实只是借助别人实现我对爱的欲望;我看着胶片,看着数码相片,只不过是借助它们思念友情、爱情、亲情,并学会珍惜。相纸照片虽会泛黄,但心中的爱不会磨灭,数码相片虽多,但值得铭记的就只有三张。借助它们,我们在思念中珍惜,在珍惜中怀念。 5、记得在2014春晚《时间都去哪儿了》里,背景是大萌子和父亲30年里的合照。合照不多,但每张都重重地击打在我们的心上。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很羡慕这样的合照。它就像一个智慧的老者,看着我们的成长,让我们看见真正的美好,不是眼前的名与利,只是简单的亲情而已。从黑白照到彩色照,我们看出了不一样的色彩。科技并没有改变这些纯粹、本真的情感,相反地,它让我们铭记,何谓幸福。 作文结构: 文章结构上,采用小标题形式,通过生活中跟父亲发信息、抢抓镜头拍照,以及看母亲的笔记本引发自己的感想等细节描写,写出了自己成长过程中,跟父母、玩具及学校的照片都是自己成长的见证,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亲人之间最美好的亲情。 - 2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