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阜阳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语文试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按王国维的观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唐诗、宋词、元曲各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到了明代,找不出这个文学高峰了,但“清言”可以说是一个被人忽视的明代的文学现象。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它是在唐诗、宋词、元曲的意境高峰之后的蹊径。文学的表达形式必须嬗变,因为后人再也达不到唐诗、宋词那样的高峰了,他们必须寻求另一条路子。明代的文人,对清言的写作曾风行一时,留下了大量的作品,《菜根谭》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部。 时至明代,诗之所以衰退了,因为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尽管还有很多人写诗,但再也写不出前人那样的好诗来了。明代的文人把这种诗歌的审美意境用清言来表现,反而达到了另一审美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的奇迹。《菜根谭》的意境审美很大程度上可以与唐诗媲美。唐诗的题材风格多样,构成唐诗绚丽的景观,但真正能够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一部分诗。如果我们注意《菜根谭》的意境,在大自然的取材中,它完全可以涵盖唐诗意境,所不同的是,唐诗意境多为自然画面的呈现,而《菜根谭》的意境在于一种心灵的设计,是为尘世疲惫之人勘测的一个心灵憩园,像一个深山里的禅境,让人洗净尘焰。这种意境比唐诗意境更接近人的心灵。“机息心清,月到风来”是《菜根谭》最有味的句子,机就是“心机”,一个人把心机抛却,心灵自然澄澈。 《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中国的书,教育人的多,关怀人的少,《菜根谭》是一部关怀人的书。它告诉你在一个物欲纷扰的世界如何以自己的心志去生活。它给生命设计了一种美好境界。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人在精神上没有禁锢,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开明的时代,唐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的精神。唐诗的意境是天然的,代表那个时代文人们的心境,他们自身很容易融入和陶醉于生活和大自然的美丽。而明代是一个专制统治最黑暗的时代,没有汉代的人才规则,没有唐代的开明,又没有宋代的品味。沉闷压抑,所以社会特别浮躁。我们从《菜根谭》里可以发现,那个时代对名利的炽热使人性全部泯灭,功名利禄,把人全部物质化和铜臭化了。处在这样一个时代,那种渴望解脱、寻求生命和生活真谛的愿望可想而知。所以《菜根谭》的意境,不像唐诗意境那样天然,而是一种追求和设计,也可以说是对功名利禄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作者特别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他设计的就是这样的意境,山谷、白云、清风、月色,都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所以这种意境比唐诗中的那种自然境界更有魅力,更令人向往。读《菜根谭》让人不能释卷,一草一木,一山一谷,一鸟一林,都能把人带入一种空谷般的意境,这种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菜根谭》,诞生在这一时代,都是必然的。 (摘自香港《文汇报》,标题为《〈菜根谭〉的意境》,作者李业成) 1. 下列关于“清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其审美意境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 B. 清言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其出现是文学表达形式必须嬗变的选择。 C. 清言的写作在明代盛行一时,作品众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菜根谭》。 D. 明代文人用清言来表现诗歌的审美意境,所以创造了文学的奇迹。 2.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代诗歌衰退清言风行,是因为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 B. 唐诗真正能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部分诗歌,这是因为唐诗题材追求风格多样。 C. 《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是一部关怀人的书,也是对中国书籍的补充和丰富。 D. 《菜根谭》的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一个物欲纷扰的时代是偶然的。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是一部关怀人的书。它告诉你在一个物欲纷扰的世界如何以自己的心志去生活。 B. 《菜根谭》是对人生的一种追求和美好的设计,是对功名利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因为文学是时代的曲折反映,通过读《菜根谭》可以得知那个社会浮躁到什么程度。 C. 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明人在诗歌创作上无法超过唐人,词的创作上无法超越宋人,所以他们选择了清言,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智慧。 D. 《菜根谭》的作者特别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山谷、白云、清风、月色,都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说明明代的文人崇尚佛教,远离世俗,逃避现实。 【答案】1. D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清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与文中第二段相关句子“明代文人把这种诗歌的审美意境用清言来表现,反而达到了另一审美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的奇迹”比较,显然强加了因果关系:原文说的“文学的奇迹”指的是“明代的文人把这种诗歌的审美意境用清言来表现,反而达到了另一审美高度”。故本题选D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对原文第二段“唐诗的题材风格多样,构成唐诗绚丽的景观,但真正能够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一部分诗”理解有误,原文是转折关系,倒过来也不构成因果关系。C项,说《菜根谭》“不是对中国书籍的补充和丰富”,但从原文第三段“中国有书,教育人的书多,关怀人的书少,《菜根谭》是一部关怀人的书”,可见它应是对中国书籍的补充和丰富。D项,从原文最后一段“读《莱根谭》让人不能释卷,一草木、一山一谷、一鸟一林,都能把人带入一种空谷般的意境,这种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莱根谭》,诞生在这一时代,都是必然的”看,作者认为《菜根谭》的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一个物欲纷扰的时代是必然的,而不是D项说的“也许是偶然的”。故本题选A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说明明代的文人祟尚佛教,远离世俗,逃避现实”无中生有。故本题选D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伯 刘家玉 小徐虽十分聪慧,高中毕业,未能考上大学;到外地打工,又吃不得苦,无奈,只好投奔时任东佳集团总经理的三伯。小徐认为当总经理的三伯为侄儿谋一官半职,找个干活少、挣钱多的差事,应该说是小事一桩。 中午下班,三伯听说侄儿来了,特地赶回家共进午餐。小徐见三伯一家忙得风风火火,上酒上菜,边吃、边喝、边聊天拉家常,伯父伯母问这问那,还连连叫他吃酒吃菜,一家人的盛情,使得小徐很不好意思。 饭后,伯父问小徐:来三伯这儿,有事吗? 小徐回答:三伯,我书不读了,父亲又不在人世,想找您安排一点事做做。 不料伯父和霭的面容突然换上严肃的面孔,说:侄儿啊,找我安排工作,你除能认得几个A、B、C的字母,还能干什么?你还是回去照顾你母亲吧。说罢,三伯再也没有其它言语,当即乘专车走了。 小徐见三伯不帮他,只得无助地拖着比挂铅还重的双腿回到家。 妈妈看到回来的儿子,疲劳的眼神顿时亮了许多,她为儿子的前程喜出望外。 妈妈问:孩子,三伯怎说的?…… 小徐张不开嘴,满眼的泪水,夺眶而出。 妈妈感到被人迎头泼了一盆冷水,不由得打了寒战。希望的风筝线断了。 儿子的出路在何方? 妈妈擦去泪水,挺直脊梁骨,说:“儿子,不要哭,世上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妈妈心里在流泪,怨丈夫未把小孩抚养成人,竟独自离去。 妈妈没有忘记丈夫临终前,在病榻上一手拽着儿子、一手拽着自己,生死离别,难舍难分,期待的目光盯着母子俩…… 母子连心,儿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压着似千斤重担的妈妈,昼夜难眠。 妈妈认准一个理:世上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农家人就想农家人的办法。 霜前冷、雪后寒,小徐品尝过日月艰辛、世态炎凉的滋味,决心全身心地投入自己创业。他利用农村的原料,搞食用菌栽培、开发及研究。 他认准食用菌的前景,百折不挠。 小徐创业终于成功,自学大专函授毕业,被市委授予民营企业专家称号。 小徐大学毕业、创业出成果的喜讯,迅速传遍左邻右舍、长辈、平辈、同学,上门祝贺,络绎不绝。消息传到三伯的耳朵里,三伯随手回书。信中说: 小徐侄儿:听说你函大毕业、苦干有成,被授予民营专家称号,我甚为高兴。我全家向你表示祝贺。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成就未来,才能有竞争力。其余不多说了,如果我当时只仁慈地给你一个饭碗,你就不会奋发读书与艰苦创业,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小徐看信后,不屑一顾地把信丢在一边…… 不料当年创业时主动借钱给他的债主告诉他说:你欠我的债务不用还了。那钱是你三伯经我的手暗中资助你的。 小徐这才知道:他三伯当初不帮安排工作,是激励他读书、创业的恩人。他回到家中,把三伯的信,恭恭敬敬地珍藏了起来。 4. 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三伯没有帮助小徐安排工作,要他“回去照顾你母亲”,是希望他先尽孝,再就业、创业。 B. 小说细节描写很成功,比如“拖着比挂铅还重的双腿回到家”,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极度失望后的沮丧、无助。 C. 小徐看了伯父的信后,“不屑一顾地把信丢在一边”,说明小徐创业成功之后,不再崇拜伯父,并表达了对伯父的怨恨。 D. 小说运用欲扬先抑的构思技巧,增加了小说情节的曲折性,制造了悬念,突出了三伯这一人物形象。 E. 小说对小徐的创业过程一笔带过,写得过于简略,不能突出创业的艰辛,影响了小说主题的表达。 5. 小说在刻画三伯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6. 作者塑造小徐妈妈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试简要分析。 7. 小说的主人公是三伯,可是小说描写三伯的笔墨并不多,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1)DB。 (2)①关爱晚辈:对侄儿的到来,热情款待,问寒问暖;对侄儿的未来,苦心安排,让他自立自强;②目光高远:对侄儿希望安排工作的求助,他果断拒绝,激励侄儿继续求学、独立创业;③智慧长者:在侄儿求助时,冷静拒绝;在侄儿创业时,暗中资助;在侄儿成才后,写信祝贺。 (3)①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小徐妈妈得知三伯拒绝小徐要求后,鼓励孩子坚定信念,相信行行出状元,推动了小徐全心全意自主创业的情节发展;②内容上,充实了文章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小徐妈妈的坚强、有骨气,小徐妈妈的鼓励支持,也成为了小徐苦干有成的原因之一。③手法上,形成对比,通过小徐妈妈与三伯在对小徐不同方式的关爱,体现三伯对侄儿的用心良苦。 (4)①从故事情节看,是形成情节突转的需要,先写三伯“不近人情”,中间大部分篇幅不提三伯,结尾让读者感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②从艺术手法来说,如果全文都从正面来写三伯,就无法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达成引人入神的效果;③从塑造人物来看,实写小徐母子,其实是为了衬托三伯,更加突出了他的远见和对小徐的真爱;④从主题表达来看,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侄子小徐的成长上,更能从侧面表现激励青年人(晚辈)自立自强的主题。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选项中A项,“是希望他先尽孝,再就业、创业”表述错误,应该是借此激励他;C项,“不再崇拜伯父,并表达了对伯父的怨恨”不合文意;E项,“写得过于简略,不能突出创业的艰辛,影响了小说主题的表达。”错误,小说的主题不是表达创业的艰辛,而是为了塑造三伯的智者形象。 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题中错误的选项主要是对小说情节、主题的考查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在刻画三伯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答题关键词“性格特征”,筛选关键情节,概括形成答案。由“对侄儿的到来,热情款待,问寒问暖;对侄儿的未来,苦心安排,让他自立自强”可以看出“关爱晚辈”;“ 对侄儿希望安排工作的求助,他果断拒绝,激励侄儿继续求学、独立创业”可以看出“目光高原”;“当得知这军容不整的“士兵”是烈士遗孤,将军表现出柔情的一面,喝住卫兵,抚摸鱼儿的头,爱抚着鱼儿。”可以看出“铁骨柔情”。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塑造小徐妈妈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试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用意”。这是考查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答题应该从内容和结构上,结合小说三要素和主旨答题。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说的主人公是三伯,可是小说描写三伯的笔墨并不多,这是为什么”答题关键词“写三伯的笔墨并不多原因”。本题应该从小说三要素、主旨、手法角度入手答题,分析时注意结合原文内容分析,不能只背专业术语。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8.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比诸侯之列(并,列) B. 晋军函陵(驻扎)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 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D. 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再次) 又欲肆其西封(扩张) 9.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夜缒而出,见秦伯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10. 分别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以乱易整,不武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 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B. 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C. 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D. 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11. 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焉”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B.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D. 且焉置土石 【答案】8. D 9. D 10. D 11. C 【解析】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D项,“再拜献大王足下”的“再拜”的意思是拜两次。“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再”译为两次,“再次”错误。故选D。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加点字活用方法相同的是”,这是要求选出“活用方法相同的”,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A项,“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B项,“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C项,“东”,名词作状语,在东面;D项,“鄙”,这里名词用作动词,作为边邑。故选D。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①介词,因为;②介词,用、凭;③连词,表示修饰;④连词,表示转折。故选D。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如本题,主要考查“焉”的意义和用法,需要结合选项内容具体分析。例句,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语气;A项,为疑问词,何,为什么;B项、D项,为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C项,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语气。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动乱来代替整齐,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也撤离郑国。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二)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①,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1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王军壁垓下 壁:筑壁垒 B. 持短兵接战 兵:兵器 C.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受 D.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购买 13. 下列各句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B.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C.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D. 我何面目见之 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B. ①汉军至,无以渡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 ①骓不逝兮可奈何 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 ①乃令骑皆下马步行 ②乃自刎而死 【答案】12. A 13. B 14. A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A项,“壁”,结合地点“垓下”分析,“筑壁垒”错误。这里引申为军队的阵地,并作为动词使用,修筑阵地或驻守、驻扎。故选A。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古今异义词”,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合乎语境。A项,“左右”,左右侍者。B项,“地方”,古意是土地方圆;今义:地点、处所。C 项“于是”,如此,在此、当时、如此、在这种情况下。D项,“面目”,脸面。故选B。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两个“而”,连词,分别表转折和顺承。B项,介词,用、凭借。C项,“奈何”,是疑问代词,“怎么”的意思。D项,连词,于是。故选A。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参考译文: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在今安徽省灵璧县境内)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三) 郭进,深州博野人。少贫贱,为钜鹿富家佣保。有膂力,倜傥任气,结豪侠,嗜酒蒲博。其家少年患之,欲图杀进,妇竺氏阴知其谋,以告进,遂走晋阳依刘汉祖。汉祖壮其材,留帐下。 后周广顺初,移淄州。二年,吏民诣观察使举留。是秋,迁登州刺史。会群盗攻劫居民,进率镇兵平之,部内清肃,民吏千余人诣阙请立《屏盗碑》,许之。改洺州团练使有善政郡民复诣阙请立碑颂德诏左拾遗郑起撰文赐之进尝于城四面植柳壕中种荷芰蒲薍后益繁茂,郡民见之有垂涕者,曰:“此郭公所种也。” 开宝四年,太祖将征太原,先命进分兵控石岭关,为都部署,以防北边。契丹果犯关,进大破之,又攻破西龙门砦,俘馘来献,自是并人丧气。时田钦祚护石岭军,恣为不法事,进虽力不能禁,亦屡形于言。进武人,性刚烈,战功高,钦祚以他事侵之,心不能甘,自经死,年五十八,钦祚以暴卒闻。太宗悼惜久之,赠安国军节度。后颇闻其事。因罢钦祚内职,出为房州团练使。 进有材干,轻财好施,然性喜杀,士卒小违令,必寘于死,居家御婢仆亦然。进在西山,太祖遣戌卒,必谕之曰:“汝辈谨奉法。我犹贷汝,郭进杀汝矣。”其御下严毅若此。然能以权道任人,尝有军校自西山诣阙诬进者,太祖诘知其情状,谓左右曰:“彼有过畏罚,故诬进求免尔。”遣使送与进,令杀之。会并人入寇,进谓诬者曰:“汝敢论我,信有胆气。今舍汝罪,能掩杀并寇,即荐汝于朝;如败,可自投河东。”其人踊跃听命,果致克捷。进即以闻,乞迁其职,太祖从之。 (节选自《宋史·郭进传》) 1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改洺州团练使/有善政/郡民复诣阙请立碑颂德诏/左拾遗郑起撰文赐之/进尝于城四面植柳/壕中种荷芰蒲薍/后益繁茂/ B. 改洺州团练使/有善政/郡民复诣阙请立碑颂/德诏左拾遗郑起撰文赐之进/尝于城四面植柳/壕中种荷芰蒲薍/后益繁茂/ C. 改洺州团练使/有善政/郡民复诣阙请立碑颂德诏/左拾遗郑起撰文赐之进/尝于城四面植柳/壕中种荷芰蒲薍/后益繁茂/ D. 改洺州团练使/有善政/郡民复诣阙请立碑颂德/诏左拾遗郑起撰文赐之/进尝于城四面植柳/壕中种荷芰蒲薍/后益繁茂/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迁”指移动、搬换、转变的意思。在古代也可指变动官职。“迁登州刺史”中的“迁”是“晋升”“升职”的意思。“赠安国军节度”中的“赠”是赠官,古代皇帝给官吏或其父祖封官职。 B. 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的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皇帝庙号常常为“太宗”。 C. 团练使,唐代官制,负责一方团练(自卫队)的军事官职。唐初团练使有都团练使、州团练使二种,皆负责统领地方自卫队,地位低于节度使。一般都团练使多由观察使兼任,州团练使常由刺史兼任。 D. 阙,宫殿、陵墓前两侧各立的一座建筑,形如门楼而中缺门扇,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进为官有善政,深受百姓爱戴。当地百姓到官府请求留任他,甚至向朝廷请求为其立碑颂德,得到朝廷准许。 B. 郭进善于用兵,因言惹祸。契丹侵犯石岭关时,郭进作战勇猛,挫伤敌人锐气;但因言语冒犯田钦祚,心有不甘,致使自己暴病而死。 C. 郭进轻财好施,待人严毅。郭进不看重钱财而喜好施舍;他对士卒管理严格,士卒稍有违令,就被处死,以致太祖派遣士兵,都要再三交代。 D. 郭进以权道用人,信守诺言。郭进对那个军校说,他敢到朝廷诬告自己的确有胆气,所以在并人入侵时,让他将功赎罪,并在事成后向朝廷举荐他。 18. 翻译下列语句 (1)时田钦祚护石岭军,恣为不法事,进虽力不能禁,亦屡形于言。 (2)太祖遣戌卒,必谕之曰:“汝辈谨奉法。我犹贷汝,郭进杀汝矣。” 【答案】15. D 16. A 17. B 18. (1)当时田钦祚统率石岭军事,他肆意做以非法手段求得利益等违法的事,郭进虽然没有力量禁止他做违法的事情,但也屡次在言谈中显露。 (2)宋太祖派遣守卫的兵士,一定告谕士兵说:“你们要谨慎奉守法令。否则我尚能宽恕你们,郭进会杀你们。” 【解析】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诏”前面的主语变化,所以前面断开,“进”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故选D。 【16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赠是死后追封爵位。故选A。 【17题详解】 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B项,“但因言语冒犯田钦祚”“致使自己暴病而死”错,是“钦祚以他事侵之”“自经死”。故选B。 【18题详解】 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恣:肆意;禁:禁止;屡形于言:状语后置句,屡次在言谈中显露;必:一定;谕:告谕;贷:宽恕;犹:尚;虽:虽然。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郭进,深州博野人。小时候贫贱,是钜鹿富豪家的雇工。他有体力,倜傥而意气用事,结交豪杰侠士,嗜好酒和赌博游戏。他所在的富家少年认为他是祸患,想谋划杀他。(少年的)妻子竺氏暗中知道了他的阴谋,把这事告诉了郭进,郭进于是逃到晋阳投依后汉高祖刘知远。后汉高祖赏识他的才干,把他留作部下。 后周广顺初年,郭进调任淄州刺史。广顺二年,淄州吏民到观察使处请求留下郭进。这年秋天,郭进改任登州刺史。恰逢群盗进攻抢劫居民,郭进率领镇兵铲平了他们,郭进辖区内清平宁静,百姓官吏一千多人到朝廷请求建立“屏盗碑”,朝廷同意了。郭进改任洺州团练使,有善政,当地百姓又到朝廷请求为郭进立碑颂德,皇帝诏令左拾遗郑起撰碑文赏赐给他。郭进曾经在州城四周种植柳树,濠中种上荷花蒲薍,后来越来越繁茂。百姓见之,有的人流下了泪,说:“这是郭公所种的啊!” 开宝四年,皇帝将征伐太原,先命郭进分兵控制石岭关,任都部署,以防备北边契丹。契丹果然侵犯石岭关,郭进大破契丹兵,又攻破敌方西龙门砦,俘虏和割下敌人左耳来献功,从此并州一带敌人丧失了斗志。当时田钦祚统率石岭军事,他肆意做以非法手段求得利益等违法的事,郭进虽然没有力量禁止他做违法的事情,但也屡次在言谈中显露。郭进是武人,性情刚烈,战功很高,田钦祚以别的事侵犯他,他不甘心,上吊自杀而死,享年五十八岁,田钦祚以郭进暴死的名义向上报告。宋太宗悲伤惋惜很久,赠官安国军节度使,后来宋太宗渐渐听说事情真相。于是罢去田钦祚内职,出外任房州团练使。 郭进有才干,轻视钱财而喜好布施,但其性喜欢杀人,士卒稍稍违背命令,必定置于死地,他在家管理婢仆也是这样。他在西山,宋太祖派遣守卫的兵士,一定告谕士兵说:“你们要谨慎奉守法令。否则我尚能宽恕你们,郭进会杀你们。”郭进统率部下严厉残酷就像这样。然而,郭进能以权术用人,曾经有军校从西山到朝廷诬告郭进,宋太祖查知其情形,对身边的人说:“这人有过失害怕处罚,所以诬告郭进请求免除处罚罢了。”太祖派使者把这人送给了郭进,令郭进杀之。恰逢并州敌人入侵,郭进对诬告他的军校说:“你胆敢议论我,确实有胆力气魄。今天免你的罪,你能出其不意杀死并州敌人,我就向朝廷推荐你;如果你战败了,可自己去投奔河东。”这人踊跃听命,果然取得胜利。郭进就把他的事报告朝廷,请求升他的官职,宋太祖听从了郭进的建议。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容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19. 对这首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这是《古诗十九首》的第十九首,是一首思妇思念远行丈夫的闺情诗。 B. 前四句是夜景描写,引起空闺之思,抒写愁情别绪,凄苍真切。与“明月照桂林,初花锦绣色。谁能春不思,独在机中织”这首诗异曲同工。 C. 末四句用“出户”“彷徨”“入房”“泪下”几个具体、实际的动作,显示女主人公因久别愁思而坐卧不安的痛苦,形象地描写出相思之苦,将抽象的感情用具体的动作表达出来,生动逼真,饶有兴味。 D. 这首诗,无论抒情或写景,虽着墨不多,但形象生动,含义深蕴。 20. 与“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写作手法一致的一首是 A.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C. 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D. 朝发桂兰渚,昼夜桑榆下。怀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 【答案】19. B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B项“明月照桂林,初花锦绣色。谁能春不思,独在机中织”这首诗语言清新秀丽,率真自然,意境朦胧温馨,恬静优美,这两首诗显然不同,原诗意境与李白的《静夜思》异曲同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 点评:客观题形式的诗歌鉴赏部分,往往内容比较庞杂,既包括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也包括诗歌的语言赏析,还包括诗歌的形象、技巧等方面的赏析,因此做这种题思路一定要宽,要认真核对选项与原诗,从而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是设想其夫思自己,A项中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手法一样,都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思念自己,这是从对方角度落笔。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点评:要想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必须得知道诗歌表达技巧的范畴,其中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共四个层面的内容,然后再根据题干的要求去对号入座,确定自己的考虑方向。当然,本题属于客观性试题,不必要这么麻烦,只要分析选项的正确与否就可以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子尉南海 岑参 不择南州尉,高堂有老亲。楼台重蜃气,邑里杂鲛人。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此乡多宝玉,慎勿厌清贫。 2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俗话说“自古忠孝难两全”,首联表明诗人对友人忧国忧民,舍小家顾大家,甘愿辞别年迈的父母双亲,到遥远海南做官高尚品质的赞美。 B. “邑里杂鲛人”,中的“鲛人”,即鱼尾人身,谓人鱼之灵异者。诗人想象友人将会与鲛人来往,突出此地的偏僻荒凉。 C. 第三联的“暗”与“明”字,写出南海特殊的的地理特点,因紧邻大海多雨而发暗,因雨量充沛而四季花开如春的景象。 D. “海暗三山雨”中的“暗”字,还隐喻官场黑暗,友人仕选艰险;“花明五岭春”中的“明”字,是祝福友人仕途柳暗花明,前程似锦。 E. “此乡多宝玉,慎勿厌清贫”,是一直受人们所称道的绝佳诗句,这是诗人对朋友语重心长的警示。在反腐倡廉的今天,仍然充满着正能量。 22.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复杂的感情,请你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21. AD 22. (1)本诗第一联写“张子”为奉养高堂不辞僻远去做县尉,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孝顺的赞赏和对其处境的同情;(2)第二联写出南州的条件恶劣,隐含了诗人的担忧;(3)第三联描写海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四季如春的景象,表达对友人的安慰;(4)最后一联则是诗人对友人语重心长的警示,表达出对友人执政为民,清正廉洁的期望。 【解析】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对表达的思想感情拔高了,应该是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同情;D项属于过度解读,无中生有,没有隐喻等。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结合全诗进行分析诗人复杂的感情,故答题时逐联简要分析即可。本诗大意是, 唐代岭南地处僻远,条件十分恶劣,人不愿去。张某不辞僻远去做县尉,亦是为了奉养高堂的老母 居宝玉之乡而不厌清贫,格外可贵;处台辅之高而尽瘁献身,尤为难得。临别之时,对挚友作些这样的叮咛,要胜过流千滴别泪、道万声"珍重"!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但当他已具备了充分依据,他就以惊人的顽强毅力,来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了。他 ,昼夜不舍,潜心思考,探测精蕴,进行了大量的运算。一心一意地搞数学,搞得他发呆了。有一次,自己撞在树上,还问是谁撞了他?他全部心智和理性统通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他的两眼深深凹陷了。他的面颊带上了肺结核的红晕。喉头炎严重,他咳嗽不停。腹胀、腹痛,难以忍受。有时已人事不知了,却还记挂着数字和符号。他跋涉在数学的崎岖山路,吃力地迈动步伐。在抽象思维的高原,他向陡峭的峻岩升登,降下又升登!善意的误会飞入了他的眼帘。无知的嘲讽钻进了他的耳道。他不屑一顾,他未予理睬。他没有时间来分辨;他宁可 ?。餐霜饮雪,走上去一步就是一步!他气喘不已, ?。时常感到他支持不下去了。但他还是攀登。用四肢,用指爪。……不知多少次发生了可怕的滑坠!几乎 。他无法统计他失败了多少次。他毫不气馁。……( )。一张又一张的运算稿纸,像漫天大雪似的飞舞,铺满了大地。数字、符号、引理、公式、逻辑、推理,积在楼板上,有三尺深。忽然化为膝下群山,雪莲万千。他终于登上了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登上了(1+2)的台阶。 (摘自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2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的全部心智和理性统通奉献给这道难题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B. 他的全部心智和理性统通奉献在这道难题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C. 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统通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D. 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统通奉献在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24.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只管攀登,在无限风光之间;他只知攀登,在千仞深渊之上。 B. 只管攀登,他在无限风光之间;只知攀登,他在千仞深渊之上。 C. 他只知攀登,在千仞深渊之上;他只管攀登,在无限风光之间。 D. 只知攀登,他在千仞深渊之上;只管攀登,他在无限风光之间。 2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宵衣旰食 含垢忍辱 汗流至踵 万劫不复 B. 废寝忘食 含垢忍辱 汗如雨下 粉身碎骨 C. 宵衣旰食 逆来顺受 汗流至踵 万劫不复 D. 废寝忘食 逆来顺受 汗如雨下 粉身碎骨 【答案】23. D 24. C 25. B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他全部心智和理性统通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这个句子的语病有两处,一是成分残缺,第一个“他”后缺少结构助词“的”或介词“把”,可以改为“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二是“奉献给……上了”是句式杂糅,把“奉献给……”和“奉献在……上”两句杂糅。B项,“奉献在这道难题了”搭配不当,要么“奉献给这道难题”,要么是“奉献在这道难题上了”。C项,“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句式杂糅。A项和D项均没有语病,根据尊重原文的原则,文中说的是“这道难题的解题”,而不是“这道难题”,故选D项。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前面说“但他还是攀登。用四肢,用指爪。……不知多少次发生了可怕的滑坠”“他无法统计他失败了多少次。他毫不气馁。……”,后面说“一张又一张的运算稿纸,像漫天大雪似的飞舞,铺满了大地……”“忽然化为膝下群山,雪莲万千。他终于登上了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登上了(1+2)的台阶”,由此可知,前面是说他在千仞深渊之上的攀登,而后面则是攀登的结果,故括号处应先说“在千仞深渊之上”,后说“在无限风光之间”,这就排除AB两项;从文中来看,强调的是“攀登”,且从语法的角度来看,作为主语,“他”应放在谓语动词前面,而不应放在后置状语“在……之上”和“在……之间”前面,排除D项,故选C项。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废寝忘食”,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宵衣旰食”,宵:夜间;衣:穿衣;旰:天已晚。天不亮就穿起衣来,时间晚了才吃饭。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第一处,此处是形容人物昼夜不舍,潜心思考研究的状态,应用“废寝忘食”。“含垢忍辱”,忍、含:忍受。形容忍受耻辱。“逆来顺受”,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第二处,从前面“无知的嘲讽钻进了他的耳道。他不屑一顾,他未予理睬”来看,用“逆来顺受”不合语境,语段中是说人物忍受这些耻辱,应使用“含垢忍辱”。“汗如雨下”,形容出汗很多。“汗流至踵”,汗出得多,流到脚跟。常形容极端恐惧或惭愧。第三处,此处把人物的研究说成“攀登”,形容他攀登时的状态,而不是恐惧或惭愧,应使用“汗如雨下”。“万劫不复”,永远不能恢复。“粉身碎骨”,身体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生)。第四处,结合语境“不知多少次发生了可怕的滑坠”可知,此处应为“粉身碎骨”。故选B项。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 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来的文章都提倡简练,而________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 )。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一部《水浒传》,________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至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________。金圣叹难怪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________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2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金圣叹难怪读到这里,由不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 B. 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由不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虎不来也要大哭。” C. 金圣叹难怪读到这里,由不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虎不来也要大哭。” D. 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 2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穷形尽相地描摹物态;细致入微地刻画心理。 B. 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 C. 描摹物态,能使细致入微;刻画心理,求其穷形尽相。 D. 穷形尽相地刻画心理,细致入微地描摹物态。 28. 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繁冗拖沓 飘飘洒洒 忐忑不安 纷纷扬扬 B. 长篇大论 洋洋洒洒 忐忑不安 沸沸扬扬 C. 繁冗拖沓 洋洋洒洒 毛骨悚然 纷纷扬扬 D. 长篇大论 飘飘洒洒 毛骨悚然 沸沸扬扬 【答案】26. D 27. B 28. C 【解析】 【2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文中划线句子“金圣叹难怪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语病主要是语序不当,修改的关键是把词语的位置给理顺。这是句话是说《水浒传》中关于武松打虎环境描写给金圣叹的感觉,把“金圣叹难怪读到这里”改为“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其他地方没有毛病。故选D。 【2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句连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仔细阅读语段和选项,发现“穷形尽相地描摹物态”和“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和中句式,后者与语段的整体形式最为相搭配,故排除AD两项。再看选项BC,“描摹物态”,就要求描摹出物体的形态,故其后为“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要刻画出心理要做到细致入微,所以其后跟“能使细致入微”。故选B。 【2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依次填入上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第一处:繁冗拖沓:繁冗,是指繁琐庞杂;繁杂冗长。拖沓,不爽利;不简洁,连绵不断。“繁冗拖沓”指写文章繁琐庞杂,繁杂冗长,不利索。长篇大论:滔滔不绝的言论或篇幅冗长的文章。此处是形容写文章不简洁,繁琐庞杂,选用“繁冗拖沓”;第二处:飘飘洒洒:多形容下雪的时候,雪漫天飞舞的样子,又像是飘落,又像是天空洒下来的。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此处是说《水浒传》规模大,内容丰富。用“洋洋洒洒”更合适;第三处:忐忑不安:忐忑: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毛骨悚然:形容人碰到阴森或凄惨的景象时极端害怕的感觉。此处是形容人碰到武松打虎时景阳冈的阴森的景象时极端害怕的感觉。选用“毛骨悚然”更适合。第四处:纷纷扬扬:状态词。(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沸沸扬扬:形容议论纷纷,好像水沸腾后气泡、热气蒸腾翻滚一样。此处是描绘的对象是“漫天大雪”,“纷纷扬扬”更适合。故选C。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