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题号的位置上,写在非对应题号处或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 “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早已流行,主要指称贵族和执政者。春秋末期,孔子赋予“君子”概念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冯友兰说,孔子一生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如何做人的反思。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求索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崇德向善的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可学可做、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创立了儒家学派。什么是儒学?有一种观点回答得很干脆:儒学就是君子之学。具体来说,在修己和治人两方面,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枢纽观念:修己即所以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从这一角度说,儒学事实上便是“君子之学”。这种观点从儒学的目标追求和功能作用上说明儒学的特点,无疑抓住了本质,对于我们理解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今天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热衷于构造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等。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这种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中的这些论述,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的精神,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只把仁、义、忠、孝、廉、悌等当作理论,而是当作值得遵循也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其目的就是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激活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理念,有必要通过挖掘、整理、阐发和弘扬,让君子文化这颗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气神”的种子在新时代春风吹拂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与当代张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一词在中华文化中出现甚早,孔子将许多优秀道德融入其中,使其成为崇德向善的人格范式。 B. 冯友兰认为,如何做人是孔子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而做人要做君子正是他思考的结果。 C. 修己是成为君子的途径,而成为君子又是治人的前提,这说明儒学“修已”与“治人”的核心观念是一致的。 D. 《论语》作为儒学的经典著作,很能体现儒学不追求系统的理论构建,而是直接告诉人们“做什么、怎么做”这一特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肯定了“儒学就是君子之学”这一观点,并指出了儒学在当今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B. 文章第四段通过对比分析,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 C. 文章引用《论语》中有关君子“言”与“行”的论述,体现了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观念和“实用理性”精神。 D. 文章从“君子之学”和“实用理性”精神两方面展开论述,彰显了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和当代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人格具有现实和平凡的特点,这是它能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践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B. 是不是热衷于构建一套严密的理论系统,可作为观察中西方文化基本差异的一个视角。 C. 中国传统文化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所以不会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 D. 若想让君子文化在当代社会蔚然成风,也离不开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的身体力行与引导带动。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B观点混淆,“做人要做君子正是他思考的结果”并非冯友兰的观点,而是作者的看法。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无中生有,文章中未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各自的优缺点”。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时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C项强加因果,中国传统文化“不会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并不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行动、轻言辞,实践、轻思辨”。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黄河之滨,白塔山下,伫立着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阮熙越就在这里坚守着。阮熙越是兰州阮氏刻葫芦第四代传人,其作品被英国等国家博物馆收藏,她的家族传承刻葫芦技艺已有百年历史。 谈及刻葫芦民间艺术现状,阮熙越表示,这些年来当地政府在民间艺术上投入很大,很多民间传统工艺的生存环境有了改观。据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社会文化处介绍,近两年,政府加大对当地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现在已建成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建立了44个“非遗”传习所,给予市级以上“非遗”传习所每年5000元到8000元的资金扶持,提供免费的传习场地,还给予资金支持或提供交流机会去国外展示展演。 (选自《甘肃兰州:政府多措施保护民间工艺实现文化传承》) 材料二: 对待传统手工技艺程式化和已成为法度套路的东西,如法式、规矩、惯例、艺诀等,我们应该加以尊重,不要以“创新”的名义或为经济效益而轻率地改变。创新不是告别传统的使用功能,而是以适应当代生活需要为突破点,在不违背手工业生产规律,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生产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产品。 成功的设计能够创立新的“典范”,引领新的手工艺潮流与时尚。而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培育民族工艺品牌,重塑民族的工艺意象。但是,这么多年,中国一直都缺乏叫得响的国际一流“手工品牌”,原因在于掌握技艺的民间手工艺人,大都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有限,视野思维也不够开阔,而年轻一代则在技艺上不够成熟,这些阻碍了现代设计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融合。 科技代替不了双手,后工业时代更需要“工匠精神”,这样产品才有温度。手艺人是民间手工艺的传承者,也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因此振兴传统民间手工艺,传承“工匠精神”,首先要给予职业手艺人以职业尊重。为此,有学者指出,完善制度建设势在必行,还有学者建议学习日本的手工艺人才培养方式——先培养其基本心性、品德,再进行技艺传承,同时将“工匠精种”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中,培养现代学徒。 (摘编自《光明日报》《传统民间手工艺如何走出“深闺”》) 材料三: 凤翔城关镇六营村是凤翔泥塑发源地,经过不断地完善加工,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彩绘泥塑。当我们打开“中国泥塑网”时,便可以看到绚丽多姿的泥塑产品正在进行当今最迅捷最远程的网上交易。据统计资料显示,近些年来仅泥塑产业一项就带动了宝鸡地区旅游等相关产业收入近千万元,当地村民把这项传统的民间工艺发展成为了六营村的主要致富手段。 可喜消息的背后伴随着新的忧虑。市场经济挽救了民间艺术,同时也激励它发生新旧交替的巨变,这巨变会不会正是原始艺术特征的可悲的消弭过程的开始呢?我们如何才能尽可能长久地保持民间艺术的原汁原味呢? (摘编自《产业化经营让凤翔彩绘泥塑走向世界》) 材料四: 由于手工工艺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所以手工工艺品大多都是以个人生产经营为主,生产规模相对较小。虽然有一部分的手工工艺品进入国际市场,但是我国手工艺品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是很成熟,其生产规模和经营手段的规模化、市场化以及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所以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也较低下。 目前,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和形式严重的脱离了人们的生活实际,使得传统手工艺品逐渐萎缩。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审美越来越国际化、个性化、生活化,对那些造型老套、形象土气、材质普通、品相不佳的非遗手工产品提不起兴趣,这就倒逼手工艺术家们要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走出来,要融入现代审美情趣、融合当代流行工艺、融汇当下时尚元素,打造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而又爱不释手的好作品、好产品。 (摘编自《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困境与出路》)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手工艺术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手艺人在振兴传统民间手工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民间手工艺,首先要重视手艺人。 B. 对待传统手工技艺程式化和已成法度套路的东西,如法式、规矩、惯例、艺诀等,我们应该加以尊重,不要以“创新”的名义或为经济效益而做出任何改变。 C. 材料三表明,市场经济不但可以挽救民间艺术,使其获得新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致富的新途径。 D. 手工工艺品要想获得新的生命力,需要手工艺术家们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走出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顶是( ) A. 中国的民间手工艺人,无论年龄大小,其自身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导致了中国缺乏国际一流的民族工艺品牌。 B. 在不违背手工业生产规律的前提下,融入现代审美情趣后,创新地改变手工艺产品的使用功能,就能打造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的好产品。 C. 在市场经济的帮助下,民间艺术不但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还带动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市场经济对民间艺术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D. 由于手工艺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生产规模相对较小,所以必须走机械化生产道路,以提高生产效率。 6. 怎样才能让民间手工艺走出困境,传承并发扬光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A 6. ①政府加大保护力度和投入,建立保护基地,给予资金支持或提供交流机会。②让民间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对接社会需求,提高其在现代社会的实用性。③将现代设计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融合,培育民族工艺品牌,重塑民族的工艺意象。④传承“工匠精神”,让产品更有温度。⑤顺应市场经济,实现手工艺的产业化经营。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结合材料二“对待传统手工技艺程式化和已成为法度套路的东西,如法式、规矩、惯例、艺诀等,我们应该加以尊重,不要以‘创新’的名义或为经济效益而轻率地改变”分析,原文是不能“轻率地改变”,选项中改成了“不能做任何改变”。故选B。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B项,“创新的改变手工艺产品的使用功能,就能打造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的好产品”不准确。材料二中为“创新不是告别传统的使用功能”;C项,“是百利而无一害的”错误。材料三中,市场经济挽救了民间艺术,但也带来了新的忧虑。D项,结合材料四内容分析,“必须走机械化生产道路,以提高生产效率”文中无依据,也不合理。故选A。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结合“这些年来当地政府在民间艺术上投入很大,很多民间传统工艺的生存环境有了改观”“提供免费的传习场地,还给予资金支持或提供交流机会去国外展示展演”等分析可知,政府加大保护力度和投入,建立保护基地,给予资金支持或提供交流机会;结合“以适应当代生活需要为突破点,在不违背手工业生产规律,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生产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产品”等分析,让民间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对接社会需求,提高其在现代社会的实用性;结合“而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培育民族工艺品牌,重塑民族的工艺意象”“科技代替不了双手,后工业时代更需要‘工匠精神’,这样产品才有温度。手艺人是民间手工艺的传承者……同时将‘工匠精种’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中,培养现代学徒”分析可知,将现代设计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融合,培育民族工艺品牌,重塑民族的工艺意象,传承“工匠精神”,让产品更有温度;结合材料四内容分析,顺应市场经济,实现手工艺的产业化经营。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抬头见喜① 老舍 对于时节,我向来不特别的注意。拿清明说吧,上坟烧纸不必非我去不可,又搭着不常住在家乡,所以每逢看见柳枝发青便晓得快到了清明,或者是已经过去。对重阳也是这样,生平没在九月九登过高,于是重阳和清明一样的没有多大作用。 端阳,中秋,新年,三个大节可不能这么马虎过去。即使我故意躲着它们,账条是不会忘记了我的。也奇怪,一个无名之辈,到了三节会有许多人惦记着,不但来信,送账条,而且要找上门来! 设若专讲三节的热闹有趣那一面儿,我似乎是最喜爱中秋。我至少有三次喝醉是在中秋;酒入愁肠呀!这三次“非杨贵妃式”的醉酒我还都记得很清楚。第一次是在北平,好友卢嵩庵从柳泉居运来一坛子“竹叶青”。又约来两位朋友——内中有一位是不会喝的。大家就抄起茶碗来。坛子虽大,架不住茶碗一个劲进攻;月亮还没上来,坛子已空。干什么去呢?打牌玩吧。各拿出铜元百枚,第一把牌将立起来,不晓得——至今还不晓得——我怎么上了床。牌必是没打成,因为我一睁眼已经红日东升了。 第二次是在天津,和朱荫棠在同福楼吃饭,各饮绿茵陈二两。吃完饭,到一家茶肆去品茗。我朝窗坐着,看见了一轮明月,我就吐了。这回决不是酒的作用,毛病是在月亮。 第三次是在伦敦。那里的秋月是什么样子,我说不上来——也许根本没有月亮其物。中国工人俱乐部里有多人凑热闹,我和沈刚伯也去喝酒。我们俩喝了两瓶葡萄酒。酒是用葡萄还是葡萄叶儿酿的,不可得而知,反正价钱很便宜;我们俩自古至今总没作过财主。喝完,各自回寓所,一上公众汽车,我的脚忽然长了眼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这回可不是月亮的毛病。 对于中秋,大致如此——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它坏。就此打住。 至若端阳,似乎可有可无。 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自从一记事儿起,家中就似乎很穷。爆竹总是听别人放,我们自己是静寂无哗。记得最真的是家中一张《王羲之换鹅》图。每逢除夕,母亲必把它从个神秘的地方找出来,挂在堂屋里。姑母就给说那个故事;到如今还不十分明白这故事到底有什么意思,只觉得“王羲之”三个字倒很响亮好听。后来入学,读了《兰亭序》,我告诉先生,王羲之是在我的家里。 中学的时期是最忧郁的,四、五个新年中只记得一个,最凄凉的一个。那是头一次改用阳历,旧历的除夕必须回学校去,不准请假。姑母刚死两个多月,她和我们同住了三十年的样子。她有时候很厉害,但大体上说,她很爱我。哥哥当差,不能回来。家中只剩母亲一人。我在四点多钟回到家中,母亲并没有把“王羲之”找出来。吃过晚饭,我不能不告诉母亲了——我还得回校。她愣了半天,没说什么。 我慢慢的走出去,她跟着走到街门。摸着袋中的几个铜子,我不知道走了多少时候,才走到学校。路上必是很热闹,可是我并没看见,我似乎失了感觉。到了学校,学监先生正在学监室门口站着。他先问我:“回来了?”我行了个礼。他点了点头,笑着叫了我一声:“你还回去吧。”这一笑,永远印在我心中。 我好象没走就又到了家,母亲正对着一枝红烛坐着呢。她的泪不轻易落,她又慈善又刚强。见我回来了,她脸上有了笑容,拿出一个细草纸包儿来:“给你买的杂拌儿,刚才一忙,也忘了给你。”母子好像有千言万语,只是没精神说。早早的就睡了。 中学毕业以后,新年,除了为还债着急,似乎已和我不发生关系。我在哪里,除夕便由我照管着哪里。别人都回家去过年,我老是早早关上门,在床上听着爆竹响。平日我也好吃个嘴儿,到了新年反倒想不起弄点什么吃,连酒也不喝。在爆竹稍静了些的时节,我老看见些过去的苦境。可是我既不落泪,也不狂歌,我只静静的躺着。躺着躺着,多处烛光在壁上幻出一个“抬头见喜”,那就快睡去了。 (有删节) [注]①抬头见喜:老北京人过年的风俗,原以残烛结穗在墙上的烛花投影取譬,现多指在屋内贴上“抬头见喜”等吉祥字样。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笔下的传统节日是矛盾的:既是喜庆之日,又是忧虑催债之时。这一领悟源于作者底层平民生活的深切体验。 B. 本文并未遵循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叙事,而是以节日为线索谋篇布局,结构自由开放,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C. 作者更喜欢中秋,是因为他喝酒都是在中秋,因为只有中秋有朋友,有酒,有月亮,因为三次醉酒经历都充满喜剧色彩和美好情趣。 D. “抬头见喜”既是在呼应文中的新年时节,又与“我”的实际心境构成反讽和自嘲,反衬出这篇散文的悲郁。 8.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章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 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 9. 老舍的语言风格以幽默见长,请结合文章中内容(自选三处),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其幽默的风格的。 【答案】7. C 8. ①新年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时节,但这种热闹只属于他人;②作者与新年相关的记忆,只有亲人的离世的悲伤,与母亲相依守岁的“凄凉”,因生活的贫瘠而被人催债的苦恼,并没有感受过新年的喜庆,他人的热闹反而更映衬了自身的凄凉,所以作者对新年冷淡,觉得没劲。 9. 幽默在本文中主要体现为:①反语的使用,如“一个无名之辈,到了三节会有许多人惦记着”;②比喻、夸张等手法的使用,如“看见了一轮明月,我就吐了”“我的脚忽然长了眼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③自嘲,如“我们俩自古至今总没作过财主”;④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如“ 架不住茶碗一个劲进攻”等。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C项,“作者更喜欢中秋,是因为他喝酒都是在中秋”错误,文中不能得出“喝酒都是在中秋”的结论,也得不出作者一生“只有中秋有朋友,有酒,有月亮”,“三次醉酒经历都充满喜剧色彩和美好情趣”也不对,中秋的醉酒是“酒入愁肠”“呕吐”而并非“美好情趣”,喜剧表面的背后仍是孤独和伤感。应该整体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句含义理解。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结合文本内容“自从一记事儿起,家中就似乎很穷。爆竹总是听别人放,我们自己是静寂无哗”分析,新年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时节,但这种热闹只属于他人。“我对它老是冷淡的”,结合文本内容“中学的时期是最忧郁的,四、五个新年中只记得一个,最凄凉的一个……她有时候很厉害,但大体上说,她很爱我”“我好象没走就又到了家,母亲正对着一枝红烛坐着呢……早早的就睡了”“中学毕业以后,新年,除了为还债着急,似乎已和我不发生关系”分析,作者与新年相关的记忆,没有感受过新年的喜庆,他人的热闹反而更映衬了自身的凄凉。 【9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探究本文的语言特色,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赏析语言特色可分三步走:概括内容、分析语言形式、用形容词表达。掌握语言特色的词语(形容词)、通过比较、选择予以定性,积累常见的语言特色的词语有:平实质朴、含蓄隽永、豪放刚健、黯淡凄婉、清新自然、生动形象、幽默讽刺、富丽清新(清新、华丽)、淡雅肃静等等。结合具体内容,通过比较,使抽象的语言特色词语与具体内容吻合一致。题干提示“幽默”,反语的使用;比喻、夸张等手法的使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等,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鸿训,字默承,长山人。父一相,由进士历南京吏科给事中。追论故相张居正事,执政忌之,出为陇右佥事。终陕西副使。 万历四十一年,鸿训登第,由庶吉士授编修。神、光二宗相继崩,颁诏朝鲜。甫入境,辽阳陷。朝鲜为造二洋舶,从海道还。沿途收难民,舶重而坏。跳浅沙,入小舟,飘泊三日夜,仅得达登州报命。遭母丧,服阕,进右中允,转左谕德,父丧归。天启六年冬,起少詹事,忤魏忠贤,斥为民。 庄烈帝即位,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遣行人召之。三辞,不允。崇祯元年四月还朝。当是时,忠贤虽败,其党犹盛,言路新进者群起抨击之。诸执政尝与忠贤共事,不敢显为别白。鸿训至,毅然主持,斥杨维垣等,人情大快。而御史袁弘勋本由维垣辈进,思合谋攻去鸿训,则党人可安也。弘勋诋鸿训使朝鲜,满载貂参而归。锦衣佥事张道浚亦讦攻鸿训,鸿训奏辩。给事中颜继祖言:“鸿训先朝削夺。朝鲜一役,舟败,仅以身免。乞谕鸿训入直,共筹安攘之策。至弘勋之借题倾人,道浚之出位乱政,非重创未有已也”帝是之。给事中邓英乃尽发弘勋赃私且言弘勋以千金贽维垣得御史帝怒落弘勋职候勘已而高捷上疏言鸿训斥击奸臣维垣谬主焚毁《要典》帝责以妄言停其俸。 七月,以四川贼平,加鸿训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帝数召见廷臣。鸿训应对独敏,谓民困由吏失职,请帝久任责成。以尚书毕自严善治赋,王在晋善治兵,请帝加倚信。帝初甚向之。关门兵以缺饷鼓噪,帝意责户部,而鸿训请发帑三十万,示不测恩,由是失帝旨。无何,御史田时震劾鸿训。鸿训数被劾,连章力辩,帝不听,下廷臣议罪。 明年正月,鸿训谪戍代州。鸿训居政府,锐意任事。帝有所不可,退而曰:“主上毕竟是冲主。”帝闻,深衔之,欲置之死。赖诸大臣力救,乃得稍宽。七年五月卒戍所。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给事中邓英乃尽发弘勋赃私/且言/弘勋以千金贽维垣得御史/帝怒落弘勋职候勘/已而高捷上疏言鸿训斥击奸臣维垣谬/主焚毁《要典》/帝责/以妄言停其俸 B. 给事中邓英乃尽发弘勋赃私/且言弘勋以千金贽维垣得御史/帝怒/落弘勋职候勘已/而高捷上疏言鸿训斥击奸臣维垣谬/主焚毁《要典》/帝责以妄言/停其俸 C. 给事中邓英乃尽发/弘勋赃私且言/弘勋以千金贽维垣得御史/帝怒落弘勋职/候勘已而高捷上疏/言鸿训斥击奸臣维垣谬主焚毁《要典》/帝责以妄言/停其俸 D. 给事中邓英乃尽发弘勋赃私/且言弘勋以千金贽维垣得御史/帝怒/落弘勋职候勘/已而高捷上疏言鸿训斥击奸臣维垣/谬主焚毁《要典》/帝责以妄言/停其俸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庶吉士”,明代选举人中文学优等及善书者担任,三年后考试,成绩优良者授编修、检讨等职。 B. “服阕”,指服丧期满。旧俗尊亲去世后,在服阕期间辞官、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C. “执政”,指掌管国家政事(的人),主管某一事务的人,宋金某些高级官员的通称。 D. “文渊阁”,指明代宫内贮藏典籍及皇帝讲读的地方,《永乐大典》就是在南京文渊阁编纂。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鸿训的父亲刘一相是一位性格刚直的人。进士出身,后来担任吏科给事中一职,因为追究之前的首辅张居正的事情被执政者嫉恨。 B. 刘鸿训在出使朝鲜时遭遇国内战乱。神宗、光宗去世后,刘鸿训到朝鲜颁布诏令,但遇到国内的战乱,就乘坐朝鲜专门为他建造的两艘大船,从海上回国。 C. 刘鸿训出任礼部尚书时处在斗争的漩涡当中。此时,魏忠贤虽然失败,但其党羽还比较兴盛,因为刘鸿训能够主持公道,而遭受杨维垣等人的合谋排斥。 D. 刘鸿训因为敢于直言而失去皇上的宠信。刘鸿训被召见时应对敏捷,并推荐自己喜欢的人担任要职;在关门之兵起哄的事上受到皇上的责难,从此失宠。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沿途收难民,舶重而坏。跳浅沙,入小舟,飘泊三日夜,仅得达登州报命。 (2)鸿训居政府,锐意任事。帝有所不可,退而曰:“主上毕竟是冲主。” 【答案】10. D 11. A 12. D 13. (1)沿途收留难民,船超重而毁坏。刘鸿训跳入水不太深的沙滩,坐小船,漂泊三天三夜,才得以到达登州回复命令。 (2)刘鸿训身居要职,处理朝廷政务意志坚定。皇帝有做的不妥的地方,退朝后说“皇帝到底是年幼的君主。”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也可用排除法。本题中,句意:给事中邓英就全部告发袁弘勋接受脏物,并说袁弘勋送千金给杨维垣,得以做御史。皇帝发怒,免去袁弘勋官职等候审讯。不久高捷上疏说刘鸿训斥责攻击奸臣杨维垣,错误地主张焚毁《要典》,皇帝以妄言责备他,停止了他的俸禄。其中,涉及的人物给事中邓英,做了两件事,一是揭发弘勋接受赃物,一是说弘勋行贿得官职,“且”是个标志;引发的皇帝两个行为“怒”“落”,应断开。“已而”固定词组,不能断开。又奸臣名叫“维垣”,“谬”是错误的意思,二者之间断开,“责以妄言”是状语后置。据此可得答案。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选举人中”错误,应是选“进士”中优秀者担任。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提干要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筛选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并推荐自己喜欢的人担任要职”于文无据。“受到皇上的责难”分析有误,由原文 “帝意责户部,而鸿训请发帑三十万,示不测恩,由是失帝旨”可知,错误。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重”,超重;“跳浅沙”前主语应补充:刘鸿训;“仅”,才;“得”,能够;“报命”回复命令。(2)“居”,担任;“锐意”意志坚决专一;“冲主”,幼主。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修辞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参考译文: 刘鸿训,字默承,长山人。父亲刘一相,由进士任南京吏科给事中。追究以前的宰相张居正之事,执政的人忌恨他,离开京城为陇右佥事。以陕西副使而终。 万历四十一年,刘鸿训登第,由庶吉士授予编修。神、光二宗相继去世,刘鸿训到朝鲜颁布诏令。刚一入境,辽阳陷落。朝鲜为他建造两艘大船,从海路而回。沿途收留难民,船超重而毁坏。刘鸿训跳入水不深的沙滩,坐小船,漂泊三天三夜,才得以到达登州回复命令。遭遇母亲的丧事,服丧期满,晋升右中允,转任左谕德。父亲去世而回。天启六年冬,起任少詹事,违抗魏忠贤,被贬斥爲民。 庄烈帝即位,官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密事务,派使者去召他。刘鸿训三次推辞,皇上不许。崇祯元年四月回朝。在那时,魏忠贤虽失败,其党羽仍兴盛,刚晋升的谏官群起抨击他。各执政者曾与魏忠贤共事,不敢明显地为他辩白。刘鸿训到来,毅然主持公道,贬斥杨维垣等,人们感到非常痛快。而御史袁弘勋本来是由杨维垣这些人推举,想合谋攻击排斥刘鸿训,党人就可以安心了。袁弘勋又诋毁刘鸿训出使朝鲜,满载貂皮、人参而归。锦衣佥事张道濬也诬陷攻击刘鸿训,刘鸿训上奏章辩白。给事中颜继袓説:“鸿训在先朝时被削夺官职。朝鲜一役,船坏,仅以身免。请求诏令刘鸿训入宫值班,共同谋划兴邦安国攘除祸乱之策。至于袁弘勋借题害人,张道濬越位乱政,不重重惩罚他们不会有停止的时候。”皇帝认为说得对。给事中邓英就全部告发袁弘勋接受脏物,并说袁弘勋送千金给杨维垣,得以做御史。皇帝发怒,免去袁弘勋官职等候审讯。不久高捷上疏说刘鸿训斥责攻击奸臣杨维垣,错误地主张焚毁《要典》,皇帝以妄言责备他,停止了他的俸禄。 七月,因四川贼寇平定,加授刘鸿训为太子太保,进升文渊阁。皇帝屡次召见廷臣。惟独刘鸿训应对敏捷,说人民困苦是由于官吏失职,请求皇帝长久任用专人完成任务。以尚书毕自严善于治理赋税,王在晋善于治兵,请求皇帝倚重信任。皇帝起初很器重他。关门之兵因缺饷而起哄,皇帝心意责怪户部。而刘鸿训请求调发国银三十万,以示皇恩浩荡,由此失去皇帝旨意。没多久,御史田时震弹劾刘鸿训。刘鸿训数次被弹劾,连续上奏章为自己辩白。皇帝不听,发到廷臣之中议罪。 第二年正月,刘鸿训被谪官戍守代州。刘鸿训身居官府,决心进取。皇帝有所不妥,推朝后说:“皇上到底是年幼的君主。”皇帝听说后,十分恨他,想置其于死地。依靠诸大臣极力援救,才得以稍微从轻处罚。七年五月在戍所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蜀府将 唐•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 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C. 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D. 尾联与首联相呼应,并运用典故、对比手法,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15. 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 【答案】14. D 15. 吴钩,泛指利剑,二者都是比喻从军立功之志。辛弃疾借“吴钩”表达自己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而温庭筠表达的是对蜀将虽战功赫赫但却不得封赏滞居下位的不公境遇的感慨和同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题中ABC项考核内容,D考核手法。 D项,“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错误,应是“直接替蜀府将鸣不平”,间接的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主题思想、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本题为比较阅读,需要分别分析“吴钩”的意思,然后比较异同。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功名犹自滞吴钩”,“吴钩”,泛指利剑,喻指从军立功之志。“滞吴钩”指未能封侯显贵。谓其十年前在南诏入侵时已用“颇着功劳”的实际行动表明了忠于朝廷的志气节概,十年后功名不立“犹自”滞居下位。“已曾”“犹自”分指十年前与十年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把吴钩看了”,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庄子在《逍遥游》中表明“什么才算是真正的逍遥游”的句子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的“_______,任重而道远。”自勉。 【答案】 (1). 千里之行 (2). 始于足下 (3). 若夫乘天地之正 (4). 而御六气之辩 (5). 以游无穷者 (6). 士不可以不弘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此题难写的字词有:辩、弘毅等。本题尤其要注意虚词,不要遗漏虚词。 【点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而青春的底色离不开“奋斗”二字,没有哪个人的青春之路是一帆风顺的。像崔庆涛、王心仪这些人们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或许他们并没有拥有舒适安逸的成长环境,或许他们过早承担了家庭的重负,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 ,他们乐观、开朗、积极、上进,最终呈上最干脆响亮的青春回答。 崔庆涛、王心仪们的青春励志传奇,与他们自身的努力 ,更离不开当前社会发展整体所营造的向上氛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我国正发生着 的化,体量日益增大且日趋成熟的现代社会,其高度的包容性已然成就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更多人可以创造出赢得青春、实现梦想的机缘与要素,能够成就不平凡的人生。每位学子对“青春梦”而言都是一样的,在可以奋斗的年龄选择忠于梦想,并通过个人的奋斗为方式去成就自己。 当人们还在为“寒门出不了贵子”而长吁短叹时,当人们还在为“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起点”而自怨自艾时,( )。莘莘学子的青春梦想如何落地?其实答案就在每位青年学子的脚下:既不妄自菲薄,也不 ,不自我放弃,用扎实奋进的脚步一步一步走向人生的辉煌。值得一提的是,崔庆涛、王心仪并不是青春奋斗者成功的个案,无须把这种现象視作例外,而忽视他们存在的合理性与成长的社会土壤。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无论何时,奋斗者都是令人敬佩的,年少的打拼者,尤为打动人心!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啧有烦言 息息相关 改天换地 顾影自怜 B. 怨天尤人 息息相关 翻天覆地 孤芳自赏 C. 啧有烦言 休戚相关 翻天覆地 孤芳自赏 D. 怨天尤人 休戚相关 改天换地 顾影自怜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青春梦”对每位学子而言都是一样的,在可以奋斗的年龄选择忠于梦想,并通过个人的奋斗去成就自己 B. “青春梦”对每位学子而言都是一样的,在可以奋斗的年龄选择忠于梦想,并通过个人的奋斗为方式去成就自己。 C. 对“青春梦”而言每位学子都是一样的,在可以奋斗的年龄选择忠于梦想,并通过个人的奋斗去成就自己。 D. 对“青春梦”而言每位学子都是一样的,在可以奋斗的年龄选择忠于梦想,并通过个人的奋斗为方式去成就自己。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像崔庆涛、王心仪这样的奋斗者早已用个人的努力证明了实现梦想并非遥不可及 B. 实现梦想并非遥不可及却早已是被崔庆涛、王心仪这样的奋斗者用个人的努力证明了的 C. 用个人的努力证明实现梦想并非遥不可及是奋斗者崔庆涛、王心仪的选择 D. 像崔庆涛、王心仪这样的奋斗者正在用个人的努力去实现遥不可及的梦想 【答案】17. B 18. A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啧有烦言”,形容互相责备,争论不一。“怨天光人”,埋怨上天,怪罪别人,形容对不如意的事情一味归咎于客观。结合语境“他们并没有拥有舒适安逸的成长环境,或许他们过早承担了家庭的重负”可知,这些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客观,但是他们没有抱怨,用“怨天尤人”更恰当。 第二处:“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结合语境,并没有涉及到福祸,用“息息相关”更恰当。 第三处:“改天换地”,指从根本上改造大自然,也比喻巨大变革。“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形容闹得很凶。二者都有“巨大改变”的意思,“改天换地”侧重于指彻底改变了面貌,“翻天覆地”侧重于指变动得剧烈,结合语境,这里指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更恰当。 第四处:“顾影自怜”,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自我欣赏。根据横线前“既不妄自菲薄”可知,此处用“孤芳自赏”更恰当。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画横线语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主客颠倒,应改为““青春梦”对每位学子而言都是一样的”,排除D;二是“通过……为方式”句式杂糅,排除BC,应改为“通过…”或“以……为方式”。A项全部修改正确。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联系上下文,括号前写“当人们……时……当人们……时”是在为后句写另一些人的不同反应作铺垫,考虑到句子表达的连贯性,括号内句子应该同样的以“人”为主语的句式,据此排除BC。结合前文,崔、王是励志典型,已经实现了梦想。据此排除D。 故选A。 20.余光中在《青青边愁》中说:“文字的冰库能冷藏最烫的激情最新鲜的想象,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假设我们要写一段话表达对余光中这句话的认可,下列不适合作为论证辅助材料的一项是 A.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典论论文》) B. 文学就其根本乃是人对自身价值的确认,书写其时便已得到肯定。文学首先诞生于作者自我满足的需要,有无社会效应则是作品完成之后的事,再说,这效应如何也不取决于作者的意愿。(高行健《文学的理由》) C.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D.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本题中,题干说的是写作的价值在于作品和作家的名声流传后世,本题中, B项,说的是写作只是出于自我满足的需要,流传与否追求不了,也无法预料。 故选B。 21.阅读鲁迅针对《水浒传》里所写内容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水浒》故事亦为南家以来流行之传说,宋江亦实有其人。《宋史》(二十ニ)载徽宗宣和三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降后之事,则史无文,而稗史乃云“收方腊有功,封节度使”(见十三篇)。然擒方腊者盖韩世忠(《宋史》本传),于宋江辈无与,惟《侯蒙传》(《宋史)三百五十ー)又云,“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似即稗史所本。顾当时虽有此议,而实未行,江等且竟见杀。 ——摘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之第十五篇《元明传来之讲史》 下列表述与文段原意不符合的一项是 A. 鲁迅认为宋江起义在历史上确有其事,正史和稗史都有记载,而且在基本事实上并无矛盾。 B. 鲁迅发现了作为正史的《宋史》内部的矛盾之处,有的记载说征方腊与宋江无关,有的则说朝廷让宋江征讨了方腊。 C. 小说《水浒传》更多从稗史演义而来,而稗史也往往借正史发挥,既可能使历史事件变得丰富起来,也可能无中生有。 D. 宋江起事,曾经势力很大,在淮河南北、齐鲁大地活动,曾经直逼京城,后来宋江被朝廷招降,最终又被杀,这与小说《水浒传》是一致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B项,“有的则说朝廷让宋江征讨了方腊”错,原文“稗史乃云‘收方腊有功,封节度使’”中“稗史”的意思是野史,并不是正史。 故选B。 22.阅读下面一小段文字,完成小题。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枢而瓮牖;上漏下湿,匡坐而弦。子贡乘大马,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 (选自《庄子·让王) 根据选文,选出最适合形容原宪品德修养的一项 A. 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 B.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 D. 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最适合形容原宪品德修养的一项”,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选项的意思。 A项,意思是:能看见自己的过错而自我反省。出自《论语・公治长》。 B项,意思是:聪敏且努力学习,不以向身份卑下的人求教为耻。出自《论语・公治长》。 C项,意思是:穿着破旧的衣服,和穿着貂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却不会觉得羞耻。出自《论语・子罕》。这一句话反应的是其坚毅自信的气质,并不是品德修养。 D项,意思是:不在乎穿破旧的衣服,而致力于礼制的推广:不在乎住的房子窄小,而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出自《论语泰伯》。 故选C。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原宪居住在鲁国,房屋狭小,屋顶是用茅草盖的,蓬草编成的门不坚固,用桑木做门枢、破瓮做窗子。屋子上漏下湿,而原宪却端端正正地坐着弹琴唱歌。子贡骑着大马,高大的车子进不了巷子,只能用走的去见原宪。子贡说:“啊!先生有什么病呢?”原宪说:“我听说,没有钱财叫做贫,读书不能践行叫做病。现在我只是贫,而不是病。”子贡不安而感到羞愧。 23.有不少名人的名字来源于古代诗文。请仿照示例,针对南怀瑾(国学大师)或者冰心(著名作家)的名字,写出相关的名句并对名字加以合理阐释。不要求句式及阐释角度完全一致,不超过50字。 示例:“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民国才女林徽因的名字可能取意于此。这个名字正贴合了她恬静清丽的外貌、幽兰般淡雅的气质。 【答案】①“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名字可能取意于此。这个名字,正象征了他崇高而美好的胸怀。 ②“一片冰心在玉壶”,著名作家冰心的笔名可能取意于此。这个名字,正是她追求母爱、童真的美好写照。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仿写时一定要与例句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一致,还要注意内容上的关联。本题指出有不少名人的名字来源于古代诗文。要求仿照示例,从南怀瑾(国学大师)、冰心(著名作家)、周星驰(影视明星)三个名人的名字中任选两个,写出相关的名句并对名字加以合理阐释。不要求句式及阐释角度完全一致,每个不超过60字。仔细阅读例句,例句开始是引用名句,且名句中包含“林徽因”名字中的“徽因”二字,然后指出林徽因名字可能取意语于此句,然后就这个名字,阐释了林徽因的外貌特征和气质特点。经过对示例的分析,可知在形式上的模式为:“诗句”+“……的名字可能取意于此。这个名字,正……”。在内容上要知道与名字相关的诗句,同时要思考名字与人物内在品质的关系。仿照例句从题干所给的三个人名中选择两个,对其名进行阐释。也就是,答题时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注意根据题目中的三个名字联想“引用古代诗文”,然后根据诗句阐释名字蕴含的意义。所用句式可以根据题目所给出的例子仿写,不但要仿写格式,还要注意体现的意蕴。同时还要注意字数要求——每个不超过60字。 【点睛】仿写的题目主要有嵌入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此题属于开放式仿写,此类仿写在结构上要求不严,注意是文句的内涵上要像,此题注意名字中包含的诗句,然后结合诗句的阐释名字的内涵。如本题“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影视明星周星驰的名字可能取意于此。这名字让我们可以联想到他为电影而生的艺术才华。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众人皆醉我独醒”“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个人或社会生活中,总有我们最后凝视到的人或事物。 请仔细揣摩材料,以“至少还有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不脱离材料,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答案】例文 至少还有你 其实我是个爱记仇的人。 如果谁骂了我,或是欺负了我,我可以很久很久不理他们。 包括我的爸爸妈妈。 可是,我不是故意的啊。我知道你们也许会伤心,也许会后悔,也许会愧疚。但我也无法控制我的情绪啊。你们知道那种感觉吗?每次当我被误会,被冤枉,我有满肚子的委屈!我想解释,我想解释啊!难道我想在你们面前流泪,然后被指责不够坚强?可是,我要怎么讲出口?我有我自己的苦衷,有我自己的想法啊。 爷爷,我好想你阿。我好怀念我们原来在一起的日子。你给我讲孙悟空的故事,给我讲小白兔和大灰狼的故事,给我讲小孩子不能撒谎,不然就会被狼吃掉。你会为了我专门到草丛里去捉蛐蛐。你会陪我看很无聊的动画片。记得有一次,跟姐姐闹了矛盾,她一气之下把我的肥皂泡盒扔到了对面小屋的房顶上,我好伤心啊!我着着实实地大哭了一场!到了晚上,你回到家,告诉我: 小佳,你猜我给你带来了什么? 我不知道。我摇了摇头。 你看!爷爷一边说着,一边从身后拿出一瓶肥皂泡盒。 哇!你到哪里找到的!谢谢爷爷!我一下开心起来,紧紧地握住了肥皂泡盒。 你姐姐让我帮她给你说声对不起呢。这是她到那边房顶捡回来的噢,她很后悔昨天的事情呢,你看,你姐姐多爱你。 嗯!我使劲地点着头。然后便到一旁高兴地玩了起来。 可是你知道吗,爷爷,后来我发现那瓶肥皂泡盒不是我的。我那瓶,在上面,有一个大大的V字。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肥皂泡盒不见了一会儿,V字就没有了呢。不过因为是小孩子,一时只顾着玩,也没有想太多。 可是现在我明白了啊!那是你给我买的啊!你为了恢复我和姐姐的感情,就借姐姐的名义,还了我一个崭新的肥皂泡盒对不对?你知道我很难过,很伤心,很委屈对不对? 真的,你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我的人。也是最懂得怎样让我开心的人。 可是现在一切都变了。爷爷。你在天国过得好吗?那里有你爱吃的红烧鱼吗?我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多朋友的。并且,我相信你在那边,一定能够遇见一个比我听话几百倍的孙女。 每次当我受了委屈,想你的感觉会越发明显!可是,每当我想起你的时候,我也会想起你经常告诉我的那句话: 宽恕别人,也是宽恕你自己。 所以,我会带着你给我的期望,给我的启示,以及我对你的思念,一直坚强地走下去。 尽管这条路上布满荆棘,困难重重。 因为我至少还有你啊。你会一直在我心中。一直一直。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本题是属于材料引出的命题作文。注意首先要抓住对材料的理解,准确把握材料的写作立意的角度,在题目范围内写作。 审题:此则材料先列举了一些文段或诗句,再进行总结。理解材料含义时,可以从把握材料关键语句“个人或社会生活中,总有我们最后凝视到的人或事物”入手。“至少还有你”这个题目的重点是“你”,所以要结合关键句和题目的重点来进行理解立意。“你”可以是泛指,可指代一个人,也可以指代很多人,还可以指代事物,总之,这个“你”对“我”有教育意义,曾经帮助过“我”,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你”给“我”以美的熏陶,净化“我”的灵魂等,“你”可以是一种精神,可以是一种品质,可以是母语,可以是能给予自己动力的任何人和事物。 [立意] 如果写成记叙文,写作时可以选择自己生活中激励自己战胜困难的人或事物进行记叙即可。 如果写成议论文,这里的“你”可以是某一类精神品质,或者具有某种精神的人,也可以根据材料中“中文不老”的内容写汉语的魅力。 [素材] (1)我们有时候觉得生活索然无味,那是因为我们忽略了本该用心去体味的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而这些点滴的美好常常会引起我们内心大大小小的震颤与感动。生活中,总有值得我们凝视的人或事物。 (2)如果全世界我也可以放弃 至少还有你值得我去珍惜 而你在这里就是生命的奇迹 也许全世界我也可以忘记 就是不愿意失去你的消息 你掌心的痣我总记得在那里——《至少还有你》 (3)也许我从不知道你手心的温度,也许我从不曾发觉你的快乐与心伤,但谢谢你的存在,让我寂寞的夜空有了闪耀的群星。至少还有怒,让我勇敢地对你微笑,轻柔的对视中有一丝熟悉的味道。 (4)此刻的抬眼,你是否觉得眼前的一张张面孔说不出地可爱呢?不需要相识,因为姓名只是个符号,一个微笑足矣。我们需要一种勇气,那是一种陌生不陌生都不再是距离的勇气。扶起跌倒的孩子,聆听他甜甜的一声“谢谢”,搀依蹒跚的老人,欣赏她脸上绽开的笑颜。我们素昧平生,但我为你哭泣;我们天各一方,但你为我笑过。张张脸上都开满了花朵,平淡的表情不应掩抑友善的实质。我们在各自的路上,忙着前进,或许没空为彼此停下脚步,但当我需要帮助的时刻,至少还有你挺身而出。 (5)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更是保护了四个学生的性命。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救援人员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而谭老师,留给我们的只是那个张开双臂的永远的姿态……在危难时刻,学生们至少还有你——老师。 (6)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医生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深夜接到一个求治电话。医生问:这样的夜晚,这样的天气,我如何才能找到你的家呢?那人便说:我会通知村里的人亮起他们的灯的。医生到那儿,果然如此,灯沿车道一直蜿蜒,美丽无比。当诊治完毕,要返回时,他有些担心了,心里暗想:灯不会亮了吧?这样的夜,如何开车回家。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灯仍在亮着,他的车经过一家,那家的灯才会熄灭。那医生由此感动不已。试想在漆黑的夜晚,那亮而又熄的灯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这灯,便显示出人与人之间那种关爱与和谐。其实,实实在在的灯尚且如此。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点亮一盏爱之灯,更会让人温暖。那感人的灯火,至少还有你。 [结构] 文章以“其实我是个爱记仇的人”开头,以贬抑自己为下文来突出爷爷对“我”的启示。正文记叙了爷爷用崭新的肥皂泡盒来修复“我”和姐姐的关系,来启示“我”:宽恕别人,也是宽恕你自己。结尾紧扣题目“至少还有你”进行升华。 【点睛】命题作文审题七法:(一)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如果题目中有代词,则指出具体指代的内容、对象。)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如“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然后取其一点入题。(二)明确重心法(审题眼)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如:“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三)探究寓意法。(比喻象征联想法)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这一类作文,命意的关键在于抓住命题中的核心词素,把抽象命题具体还原,再把具体概念抽象提升;或者把大话题从小处着手,小话题从大处引申。(四)追问法“追问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追问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五)化意为象法(化虚为实)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六)一分为二法“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遇到“中性题目”时,要注意正反思维、辩证思维)。(七)巧用材料法有的材料(提示语),蕴含着跟题目有关的丰富的信息。审题时就是充分探究材料,分清层次与角度,结合追问法、添枝加叶法等,明确写作的内容和范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