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五校联盟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无论是对中国社会还是对中国文化而言,五四运动都是一个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与此相关联,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近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之一。其中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是:新文化运动是否真的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应当说,新文化运动的确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一定冲击,但这种冲击究竟是不是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恐怕是一个需要在更为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认真考量的事情。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历程是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下被迫起步的。对于后起的文化系统而言,这种“外在冲击”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重要阶段,因为没有这种外在冲击作为解构的力量,要想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建构必然困难重重。对中国文化而言,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落后东西进行揭露批判,可以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系统的重建廓清内涵的空间。同时,正是通过“外在冲击”,源起于西方的科学、民主等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并没有停留在被动接受外在冲击的阶段,而是在经历冲击的过程中,逐渐开启了通过将现代化内化为现代中国文化生命的基本价值目标,从而实现由“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转变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文化运动成为历史性的转折点。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标志着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冲击已深入到精神理念的层面,在形式上可以看作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的解构达到了较为彻底的程度。正是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中西更为深刻的差距不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而在文化理念层面。由此,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深入到核心层面,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从而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中“破”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由“破”到“立”的历史分界线。如果说此前主要体现为中国文化逐渐被由外而里不断解构的过程,那么,此后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主旋律则是要寻求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者甚至是西化派的共同的理想目标,而马克思主义无疑成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导。 由此,新文化运动也就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定了基本方向。此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虽然并没有径直走上坦途,但通过近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中国文化不仅没有衰败,反而迎来了由复苏到兴盛的新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文化所内蕴的强盛生命力也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 尽管新文化运动中确实存在着对中国文化传统彻底批判的一面,尽管这种批判曾经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了一定冲击,但它没有也不可能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反而在“破”与“立”的双重变奏中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选自李翔海《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一定冲击,这种冲击是否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还需在更大历史背景下去考查。 B. 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落后东西进行批判,能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系统的重建廓清内涵的空间。 C. 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中西更为深刻的差距不仅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而且在文化理念层面。 D. 藉着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的批判与解构,为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中“破”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可能。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五四运动不管是对中国社会还是对中国文化方面,都是一个已经产生并会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 B. 新文化运动是西方现代化将要对中国文化传统精神理念冲击的标志,它会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彻底解构。 C. 如果把中国文化分成由外到里不断地被解构和寻求现代重建这两个阶段,那么新文化运动就是这两个阶段的分界线。 D.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彻底批判并没有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反而成为了中国文化新的发展起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种“外在冲击”对后起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这种外在冲击的解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后起文化的现代建构。 B.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此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经过艰难跋涉,最终迎来了新发展。 C. 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实现由“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转变的这一过程中,新文化运动成为了历史性的转折点。 D. 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各种主义、派别的共同的理想目标,而马克思主义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导。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不仅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而且在文化理念层面”错,原文是“不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而在文化理念层面”。 【小题2】 试题分析:“将要对中国文化传统精神理念冲击的标志,它会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彻底解构”错误,原文是“已深入到精神理念的层面,在形式上可以看作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的解构达到了较为彻底的程度”。 【小题3】 试题分析:“没有这种外在冲击的解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后起文化的现代建构”错,原文是“没有这种外在冲击作为解构的力量,要想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建构必然困难重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去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改动)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逐渐康复的日本军官“露出一脸笑”,说“你的,良民大大的”,这是在肯定柳先生的医术和他对日本人合作的态度。 B. 柳先生最初尽自己的努力治好了日本军官的腿伤,最后却在伤好后亲手杀了他,反映了柳先生内心的纠结和挣扎。 C. 以前病人挤满药铺,后来药铺里病人变少,表明老百姓不理解柳先生医治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老百姓对日本人的恨。 D. 小说通过诸多细节描写,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流畅自然,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心。 5. 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6. 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1)医术高明。(2)医德高尚。(3)智慧勇敢。(4)有爱国情怀。(5)忍辱负重。 6. (1)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借花树的来历交待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2)推动情节发展:柳先生救活花树,颜老爷折断花树,柳先生再救花树,情节步步推进,前后呼应。(3)凸显柳先生的人物形象:救活这棵抗日烈士留下的花树既见其医术高明,又见其爱国情怀,强化了爱国的主题。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B项“反映了柳先生内心的纠结和挣扎”表述错误。柳先生淡然的对待人们对柳先生给日本人治腿的愤怒态度,及柳先生在刑场上的回答,表明柳先生一开始就计划好了这样做,不存在纠结和挣扎。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柳先生能医好人,又能医好树,认真对待任何病情,可谓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不露声色医好日本人的腿,又杀死他,体现柳先生智慧勇敢,又具有爱国情怀;为最后能顺利杀死日本人,他被误解时神色淡然不做辩解,可谓能忍辱负重。 【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物象的能力。小说中的物象一般和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旨有关。文中花树是战死台儿庄的“儿子”的热爱,树下埋着他的骨灰,从而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围绕花树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柳先生救活这颗花树,既见其医术高明,又见其爱国情怀,尤其结尾部分再次救活花树,强化了爱国的主题。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进行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描写,这一切都是为了刻画、塑造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我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须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爱憎之情,这是准确理解作品主旨的首要一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 3000 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 400 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 400 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 0.3-0.4 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 45 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报道了中国 3000 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B. 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对比,旨在表明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C. 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D.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A. 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B. 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C. 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D.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9. 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答案】7. A 8. D 9. 问题:①技术上有差距。②缺乏工匠精神:心态、思维模式、文化和环境上有差距,整个制造业比较浮躁。③深层结构不合理:创新力不足。④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 对策: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①从人入手,重塑人力基因,注重人才培养;②从理念入手,企业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超越世俗的成就动机;③大力倡导“工匠精神”。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中国 3000 多家制笔企业……这些企业”错误,材料一中只是说“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并不是“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都具备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的能力。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不在……而在……”错误,这一说法绝对,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文中说的是“应该说不完全是……现在主要在……”。B项,“生产一个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错误,选项偷换概念,文中说的是“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而非“生产一支圆珠笔”。C项,“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错误,“只要……就”的说法太绝对,材料一说的是“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这是必要条件,选项误用为充分条件“只要……就”。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然后到材料中圈出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给出对策,还可以圈出别国成功的经验,予以借鉴。先从原文中找出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的句子,材料二中“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材料三“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可以从这些方面给出解决的对策;直接提出对策的内容,主要在材料三中“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 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先概括出问题,再给出对策。 文言文阅读 王凯字胜之。祖审钧,尝为永兴军驻泊都监,以击贼死,遂家京兆。饶于财,凯散施结客。时寇准守长安,见其状貌奇之。为言:“审钧以忠义死,当录其孤。”遂以为三班奉职、监凤翔盩厔税。先是,守卒扫遗秆自入,凯禁绝,而众欲害之。事觉,他监官皆坐故纵,凯独得免。元昊反,尝出双烽桥、染枝谷,遇夏人,破之。又破庞青、黄罗部,再战于伺候烽,前后斩首三百余级,获区落马牛、橐驼、器械以数千计。夏人围麟州,乘城拒斗,昼夜三十一日,始解去。特迁西头供奉官。代迁,边寇犹钞掠,以为巡检使,与张岊护粮道于青眉浪,寇猝大至,与岊相失。乃分兵出其后夹击之,复与岊合,斩首百余级。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后夏人二万寇青塞堡,凯出鞋邪谷,转战四十里,大败之,复得所掠马牛以还。凯治军有纪律,善抚循士卒,平居与均饮食,至临阵援枹鼓, 毅然不少假。故士卒畏信,战无不力,前后与敌遇,未尝挫衄。兔毛川之战,内侍宋永诚哭于军中,凯劾罢之。经略使明镐言凯在河外九年,有功,遂领资州刺史。久之召还,未及见,会甘陵盗起,即命领兵赴城下。贼平,泽州刺史、知邠州。未几,又徙秦凤路,辞日,帝谕以唃氏木征, 交易阻绝,颇有入寇之萌,宜安静以处之。凯至,与主帅以恩信抚接, 遂复常贡。卒,年六十六。赠彰武军节度使,谥庄恪。 (节选自《宋史·王凯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B. 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C. 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D. 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京兆,因初指西汉都城——今陕西西安附近地区,后世便以之指称都城。 B. 枹鼓,分指“鼓槌”“鼓”,因其在战场上能增提势气,后又常指“战鼓”。 C. 经略使,指在边境重要区域设置的主管边务的长官,唐宋诸朝多有设置。 D. 谕,文中为“谕旨”的简称,“谕旨”是指帝王诸侯及部分高官的诏令。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凯秉公绝私,维护公家利益。面对守卒将遗落的草料归入私囊的行为,他不像其他监察官员那样纵容,而是严令禁止。 B. 王凯不畏艰险,屡次建立战功。与夏军作战中,他移徙多处作战,苦守围城一月,斩获敌首物资颇多,立下了赫赫战功。 C. 王凯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平日里,他与将士们平分食物,战时,将士们甘愿为他竭力作战。 D. 王凯谨遵圣命,成功化解夷患。少数名族有叛乱之嫌,他采取“无为”之策,静观其变,顺利消除了叛离之患。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寇准守长安,见其状貌奇之。为言:“审钧以忠义死,当录其孤。” (2)代迁,边寇犹钞掠,以为巡检使,与张岊护粮道于青眉浪,寇猝大至,与岊相失。 【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当时寇准任长安太守,见到他的外形相貌觉得不寻常。为他上言:“王审钧为忠义而死,应当录用他的遗孤。” (2)任满升迁,边境敌军还在掠夺,王凯任巡检使,与张岊在青眉浪保护粮道,敌军突然大批到达,与张岊失散。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 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这段文字是说“又进入兔毛川,贼军人马三万,王凯率六千士兵陷入包围,飞箭射在脸上,战斗不停,又斩首百余级,贼军自相践踏,死的人数以千计”,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兔毛川”“贼众”“凯”“兵”“流矢”“面”“贼”“死者”等,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如“中”意思是“射中”,主语是“流矢”,宾语是“面”,句子结构完整,应该在“面”后断开,排除CD两项;分析AB两项来看, “陷围”是“以兵六千”的结果,二者之间不需要断开,如果断开,则“以兵六千”感觉语义不完整,排除A项,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谕旨’是指帝王诸侯及部分高官的诏令”中“诸侯及部分高官”错误,“谕旨”指晓谕帝旨或皇帝的诏令。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采取‘无为’之策,静观其变”错误,文中说的是“与主帅以恩信抚接”,说明王凯到任后,还是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的。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守”,名词做动词,做太守;“状貌”,外形相貌;“奇”,形容词意动,认为不一般;“为”,替,“为”后省略代词“之”;“以”,因为;“录”,录用;“孤”,遗孤;两个“其”都是代词,第一个代王凯,第二个代王审钧。第二句中,“代迁”,任满升迁;“犹”,仍然;“抄掠”,掠夺;“以为”应为“以之为”,让……担任;“……于青眉浪”状语后置,应为“于青眉浪护粮道”;“至”,到;“失”,失散。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凯字胜之。祖父王审钧,曾为永兴军驻泊都监,因为攻打敌人而战死,于是在京兆安家。钱财富足,王凯分散施舍结交宾客。当时寇准任长安太守,见到他的外形相貌觉得不寻常。为他上言:“王审钧为忠义而死,应当录用他的遗孤。”于是授为三班奉职、监凤翔盩厔税。在此之前,守卫的士兵打扫遗漏的草料归自己,王凯禁止,因而众人都想杀害他。事情被发觉,其他监官都定罪为故意纵容,王凯惟独得以免罪。元昊反叛,王凯曾从双烽桥、染枝谷出发,遇到夏军,打败了他们。又攻破庞青、黄罗部,第二次在伺候烽作战,前后斩首三百余级,缴获部落的牛马、骆驼、器械以数千计。夏军包围麟州,登城抵御战斗,三十一个昼夜,敌解围离去。特别提升西头供奉官。任满升迁,边境敌军还在掠夺,王凯任巡检使,与张岊在青眉浪保护粮道,敌军突然大批到达,与张岊失散。王凯就分兵从敌人后面出击夹攻他们,又与张岊会合,斩首百余级。又进入兔毛川,贼军人马三万,王凯率六千士兵陷入包围,飞箭射在脸上,战斗不停,又斩首百余级,贼军自相践踏,死的人数以千计。后来夏军二万侵犯青塞堡,王凯从鞋邪谷出兵,转战四十里,大败他们,夺回被抢走的牛马返回。王凯治理军队有纪律,善于安抚士卒,平时与他们均分饮食,临阵作战执槌击鼓,毅然毫不宽容。因此士卒敬畏信服,作战无不出力,前后与敌人相遇,从未挫败。兔毛川之战,内侍宋永诚在军中哭泣,王凯弹劾罢免他。经略使明镐上言王凯在黄河外九年,很有功劳,于是领资州刺史。很久以后召回朝廷,没来得及召见,适逢甘陵盗贼起事,就命令领兵赶赴城下。贼被平定,授泽州刺史、邠州知州。不久,又徙秦凤路,辞行之日,皇帝告诉他唃氏木征,贸易断绝,很有入寇的趋势,应当安静地对待。王凯到达,与主帅以恩惠信用安抚接待,于是恢复进贡。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赠官彰武军节度使,谥号庄恪。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注]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的公主,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 儿。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 有手痕。 14.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写当年崇徽公主远嫁时的凄凉情景,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自会更加不舍。 B. 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更为深婉。 C. 颈联奇峰突起,“玉颜”反为“身累”,“肉食”不与“国谋”,诗人将尖锐犀利的诘问寓于这两对矛盾现象中,可谓发自肺腑,深切痛快。 D. 本诗借古生情 ,诗人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唱一曲饱含愤懑之情的悲歌,启发人们在深沉哀怨中对其悲剧进行政治上的思考。 15. 这首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抒发的? 【答案】14. B 15. (1)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 不满。(2)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 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一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 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B项,“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诗意”分析不正确。“青冢埋魂知不返”意思是“墓草青青魂魄再不能回来”,“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意思是“昭君的灵魂能在月夜中归来”,可见诗人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诗意。故此题答案为B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确定诗歌的思想情感,然后再分析抒情手法。本题可从分析诗句内容入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意思是行路的人到这里白白地叹息,山崖上花开草长随着季节交替,结合上文来看,“叹”的是“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美貌的女子自古受到容颜的牵累,高官厚禄的人有几个考虑国家生计,表达出对远嫁女子的同情和对统治者苟安求和的不满。从手法上来看,尾联是直接抒情,尾句写景,采用的是以景结情的手法。另外,人只能空长叹,而花草却能春秋更,这又是以无情衬有情的手法。 【点睛】第2小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抒情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情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抒情手法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助景抒情,如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等;借助物抒情,如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助事(人)抒情。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表现宇宙永恒,生命代代相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阿房宫赋》说: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映阶碧草自春色, (2). 隔叶黄鹂空好音。 (3). (2)人生代代无穷已, (4). 江月年年望相似。 (5).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6).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 【详解】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映、碧、鹂、已、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最为动人的当然是极光运动所造成的 的奇妙景象。我们形容事物变得快时常说:“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极光可真是这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而这一切又往往发生在几秒钟或数分钟之内。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 )。这种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象,好像沾了一点仙气似的,颇具神秘色彩。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 去描绘。说到底,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 的手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种之多。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瞬息万变 变化莫测 五光十色 入木三分 B. 千变万化 高深莫测 五颜六色 出神入化 C. 千变万化 高深莫测 五光十色 入木三分 D. 瞬息万变 变化莫测 五颜六色 出神入化 18. 文中划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分析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种之多。 B.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种。 C.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目前能划分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种。 D.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认识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种之多。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下纵横近万公里,甚至还存在成百上千公里的极光带 B. 极光带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 C. 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 D. 极光带成百上千公里上下纵横,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形容变化很快、很多。“千变万化”,形容变化极多。第一处,根据后文“我们形容事物变得快时常说:‘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推断出此处选用成语“瞬息万变”。“变化莫测”,测:估测。变化很多,不能预料。“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第二处,根据前文“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推断出此处应是说“变化”,填写成语“变化莫测”。“五光十色”,形容色泽鲜艳,花样繁多。“五颜六色”,指各种颜色。第三处,根据前文“颇具神秘色彩。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及后文“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推断出此处选用成语“五颜六色”。“入木三分”,传说王羲之笔法有力,在板上写字,木工刻字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有三分深,后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用来比喻分析问题深刻。“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第四处,根据后文“手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选用成语“出神入化”。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整体阅读,重点分析文中的画线句,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可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进行压缩,先看主干有无语病,再看修饰成分。本题中,仔细阅读划线的句子“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种之多”,可发现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句式杂糅,把“根据……”和“……显示”两个句式糅合在一起,任意保留其一,排除C项;第二处“已达”与“之多”表达不合逻辑,可删去“之多”,排除AD两项。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本题中,选项采用“……甚至……”什么句子,很显然后面内容应该比前面内容更深一层(或者说范围方面更大更广),而A项,“甚至”前“近万公里”却大于后面的“成百上千公里”,排除A项。根据前文“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与后文“这种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象,好像沾了一点仙气似的,颇具神秘色彩”,得出要填写的第一个小句子的主语是“光(极光)”,排除BD两项。故选C。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相关题目。 下面是光明小区的一则通告,其中有两处格式上的错误,请找出来;有三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 通告 各位业主: 为了配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保障“创建和谐小区、争当文明业主”活动的顺利开展,特提出如下要求。 1.严禁在小区内拉绳搭竿晾晒衣被,一旦发现,物业将叫有关人员没收衣被并对物主处以50元罚款。 2.进入小区的车辆要按指示标志开,不要为一己之便损坏草坪和排水管道等配套设施。 3.小区温泉泡池不是公共澡堂子,泡池内严禁洗头、洗脚和搓澡等不文明行为。 2018年7月1日 光明小区物业管理中心 (1)格式: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 (2)语体:③ 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_ 【答案】①“各位业主”未顶格写 ; ②落款单位和日期位置颠倒。(2)①“叫”改为“安排”; ②“开”改为“行驶” ;③“澡堂子”改为“浴池”。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准确的能力。敬语指对听话人表示尊敬的语言手段。使用敬语,是尊人与尊己相统一的重要手段。谦词,就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中国人喜欢谦逊,所以谦词在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是不可或缺的。本题,格式错误有:①“各位业主”是称呼,需要顶格写,这里未顶格写 。 ②落款单位和日期位置颠倒了,应为单位在上面,时间在下面。语体错误有:①“叫有关人员”中的“叫”是口语,不适合出现在通知中,改为“安排”; ②“按指示标志开”中的“开”,是口语,应改为书面语“行驶” ;③“不是公共澡堂子”中的“澡堂子”是口语,应改为“浴池”。 【点睛】语言表达要做到“得体”,应学会“三看一理解”: (1)看文体,注意语体色彩。语体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书面语又有几种变体:公务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等。口语通俗易懂,自然灵活,适用于日常交际对话及广播稿等。 (2)看场合,注意“因境设辞”。 (3)看对象,注意讲究分寸。 (4)理解常见敬词与谦词的意义和用法。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 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要治理共享单车违停,应该让共享单车企业承担治理违章停车的费用。政府应先设置禁停区或停车区,对违停车的企业收费或罚款。这样可将违停的成本由企业内化,这时规模扩张的成本必然会远大于收益。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将不得不致力于精细化管理,利润就会提高,才能打败其它企业。单车的禁停区或停点区设计合理了,方便了市民,就会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 。①这时规模扩张的成本不一定会远大于收益。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即使精细化管理,提高了利润也不一定能打败其它企业。 (2). ③设计合理、方便了市民与城市经济效益没有关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然后浏览语段,找到语言表达过于绝对化的句子,尤其要关注“一定”“必定”“只要……就”“如果……就”等词语,接着就要仿照例句进行修改。如“企业将不得不致力于精细化管理,利润就会提高,才能打败其它企业”,这一推断绝对,“打败其它企业”的因素很多,不仅是管理好违停;如“单车的禁停区或停点区设计合理了,方便了市民,就会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禁停区或停点区设计合理、方便了市民”的结果不是“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两者间无因果关系。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某节目主持人在谈到时下人们的阅读状况时说到:“喜欢是和能力相关的,一个人能力有限,他能喜欢的东西也少。在我们还没有足够能力去喜欢之前,先要在 不喜欢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很多人的现状是,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又放弃了自己不喜欢的,所以就失去了提升自己的机会。”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主持人认为喜欢之前需要先提高能力,而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即便掌握了也无快乐感、成就感,而且学习、追求的过程中也会事倍功半,而有了兴趣则会事半而功倍。 兴趣,大众的理解是某个人的爱好。但我们不妨拆开来看,“兴”就是高兴,“趣”就是有趣味的事,连起来就是高高兴兴地去做有趣味的事。 兴趣会开启希望之门。儿时的爱迪生对科学特别感兴趣。一天晚上,爱迪生的母亲病了,医生说:需要马上开刀。可是爱迪生家里太暗了,如果等医生取来手术灯,爱迪生母亲的生命就会有危险。怎么办呢?看着母亲痛苦地呻吟,爱迪生急得团团转。忽然,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只见他点燃家中所有的蜡烛和油灯,又找来四面镜子,然后调整镜子的角度,让反射的光聚在一起。这样一来,亮度就足够了,医生顺利地做完手术。可以说是爱迪生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救了母亲一命。这件事对爱迪生的触动很大,他想,为什么不制造一个很亮的东西来造福人类呢?于是他开始了学习、探索、研究,最后终于成功地发明了电灯。无数次的失败没有打垮他,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会开启智慧之门。大仲马是一位大众熟知的大作家。可是,你知道他成功的秘诀吗?他三岁时父亲病故,二十几岁独闯巴黎,后来遇到国家政变,他因为拥护共和而被流放,这时他对创作产生了兴趣,于是自学成才,完成了许多创世之作。《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兴趣会开启成功之门。J.K.罗琳是一位知名的英国女作家,从小就喜欢写作,二十四岁那年,她在前往伦敦的火车上萌生了创作小说《哈利·波特》的念头,七年之后,魔法石问世,后来,她以每年一本的速度创作。其实作为单身母亲的罗琳,生活是极其艰辛的,但哈利·波特给她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和财富,让她成为一位成功的幸福女人。我觉得,她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对创作的无限热爱和兴趣,因为一个没有兴趣的人,也就没有追求。试问,这样的人怎么能成功呢? 兴趣使人拥有希望,兴趣使人拥有智慧,兴趣使人成功。所以,兴趣是你我最好的老师。拥有兴趣,在你无助、烦躁时,它就会出来,为你排忧解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则暗含任务驱动的材料作文,题干问的是“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这就要求考生针对节目主持人的一段话来谈自己的感受;然后要把握材料的中心话题和主要对象,从中心话题和主要对象的角度思考立意是最为保险的办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考生要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的中心来源,考生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审题】材料讲述了主持人有关能力与喜欢的关系,材料中主持人的话语认为,培养兴趣、坚持学习、要拥有追求,不断的磨练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成功。对于主持人的话,考生可同意这位主持人的话,也可不同意主持人的话。然后结合着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以不喜欢作为不学习、不追求的借口,最后无所成就的社会现象来分析“喜欢与能力”的关系。顾名思义,喜欢可理解为兴趣,喜欢是需要先提高能力的,不深入学习就能喜欢的往往也很肤浅。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不喜欢的事物,即便掌握了也无快乐感、成就感,而且学习、追求的过程中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也可从“兴趣与爱好”等角度立意。 参考立意: 同意主持人的话,侧重在能力,喜欢是需要先提高能力,而不深入学习就能喜欢的往往也很肤浅。 不同意主持人 话,侧重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不喜欢的事物,即便掌握了也无快乐感、成就感,而且学习、追求的过程中也会事倍功半。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醒目的标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其次借助材料引出观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文主体部分先阐释“兴趣”的意思,接着从“兴趣会开启希望之门”“兴趣会开启智慧之门”“兴趣会开启成功之门”三个角度阐释“兴趣”的价值。结尾总结全文,并强化观点——兴趣是你我最好的老师。 素材: 1、爱为学问之始。 2、兴趣是不会说谎的。 3、知识之岛越大,好奇的海洋线越长。——Palph Sockman 4、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看到世界的本来面目面热爱它。——罗曼·罗兰 5、在原则产问题上,要坚定如磐石;在兴趣问题上,则要顺应潮流。 6、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 7、各人心里爱,生葱拌韭菜。 8、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赞科夫 9、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亚里士多德 10、高兴学来的东西永不会忘。——A.M. 11、真实的世界使我感兴趣,因为它是可塑的。——纪德 12、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黑格尔 1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 14、对自己抱有兴趣的人使我们感兴趣。——西拉斯 15、新闻要适合直接感兴趣的人口味。——马克思 16、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莎士比亚 17、嗜之越笃,技巧越工。 18、只有小人才对小事有兴趣。——迪斯雷利 19、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张载 20、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木村久 21、有关兴趣的问题毋须争论。——古罗马 22、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卢梭 23、有关兴趣的问题毋须争论。 24、年青时,由于兴趣广泛,容易忘事;年老了,由于缺乏兴趣而健忘。——歌德 25、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张洁 26、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杨振宁 27、爱好即获得知识第一步。 28、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莱辛 29、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歌德 30、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莎士比亚 莫里哀的父亲是位商人,他希望儿子能继承他的事业。但莫里哀却对经商毫无兴趣,而对戏剧则异常地痴迷。古希腊、罗马等著名剧作家的剧本成了他的精神食粮。他废寝忘食地阅读,并走上舞台,演出戏剧。 父亲为此严厉地责备他,并请老师出面规劝他,但莫里哀痴心不改。他诚恳地告诉父亲,他对经商没有兴趣,他喜欢戏剧。父亲见儿子这样醉心戏剧,也就不再勉强。莫里哀后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剧本,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伟大剧作家。 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牛顿常一连几个星期都留在实验室里,直到实验完成。有一次,他迷着搞实验,竟把手表当鸡蛋放到锅里去煮。又有一次,牛顿的朋友来看他,他把饭菜摆到桌上后,又一头钻进了实验室。这个朋友等得不耐烦,就先吃起来,吃过后没有告辞就走了。牛顿做完实验后出来,一看桌上的盘碟,自言自语的笑着说:“我还以为没吃饭呢,原来已经吃过了!”说着又走进实验室去了。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 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