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滁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安徽省滁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无论在北京音乐厅还是瑞典皇家歌剧院,那钢琴演奏出来的激越雄浑、清脆婉约、可歌可泣的乐曲都萦绕于我的脑海,久久不去。 ②在与洪涝灾害的斗争中,全体指战员不畏艰险,奋力拼搏,终于取得最后的胜利,在胜利面前,他们安之若素。 ③执信中学的荷塘,紧邻文化走廊与奉恩堂,又有垂柳、桂花、木棉围绕,人文情怀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也称得上是别具一格。 ④用高三并不可怕,关键就在于“坚持”二字,假如有人不能坚持到底,就可能发生生功亏一篑的悲剧。 ⑤春节期间,随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返乡,一些大城市十室九空,进入“空城模式”:马路空荡、路人零星、商铺紧锁…… ⑥《西游记》这部小说,看起来荒诞不经,细究起来却处处是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揭露。 A. ①③④ B. ②③⑤ C. ③④⑥ D. ②④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①对象不当,“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句中说“乐曲”,不当。②不合语境,“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句中说“在胜利面前”,不当。③使用正确,“别具一格”,指另有一种独特的格调。④使用正确,“功亏一篑”,指堆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⑤不合语境,“十室九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句中说的是因务工人员返乡导致城市人口变少,不合语境。⑥使用正确,“荒诞不经”,指荒唐离奇,不合情理。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这些年,通过走访调研,使我们及时发现并解决了小型水利工程、农村道路建设等一大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收到了良好效果。 B. 目前,我们能否核查出政府贫困资金的使用中存在扶不准、挪用漏出等问题,关键在于第三方监督、发布公告公示等制度的落实要到位。 C. 近一个世纪前,著名学者陈寅恪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树立了通往创新之路的学术精神和价值取向。 D. 根据《大河报)调查显示,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各地财政监察办事处已依法下达处理决定,检查的整体情况也向各级党委政府做了通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除“通过”或“使”;。B项,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把“要”改为“是否”;D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要么是“根据《大河报》调查”,要么是“《大河报》调查显示”。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D“根据《大河报》调查”和“《大河报》调查显示”两个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些地方着力修复文物,出发点是好的,不能说他们没有保护文物的意识,① 这种意识很多时候变成了一种想当然的“意志”:往往说干就干,缺乏必要的议事程序、论证过程、结果② 没有起到保护文物的作用,③ 给文物造成了损害。文物是不可复得的瑰宝,④ 文物的任何施工都应格外审慎,不能草率动工。胡乱“保护”,本质上⑤ 是一种破坏,虽然这和故意推倒文物盖楼性质不同,⑥ 后果一致,都会给历史文化遗产带来灾难。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只是 不仅 反而 对 也 但 B 但是 非但 还 且 仅 且 C 而是 虽然 甚至 对 却 但 D 但是 当然 也 于 只 却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考核的重点是关联词语,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题中第②③处宜用表递进的关联词。可排除C、D两项;第⑤处不宜填“仅”,第⑥处不宜填“且”,可排除B项;由此得到答案A。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经》中的风分属十五国风,各以诸侯国名或地域名为称,这本身就是《诗经》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信息。无国不有其美,无国不有其劣,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确实可以通过《诗经》所体现出来的地域文化特色考俗尚之美恶,观政治之得失,继承和传递地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于为人为事做有效的扬弃取舍。。 《诗经》中的《邶风》、《鄘风》、《卫风》三风产生在河淇流域,真实而艺术地展示了卫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卫地所处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卫地又是殷商王畿故地,殷余民中的贤哲也多居于此,拥有殷商文化的精华无可置疑,这一点是卫地文化发展的深厚基础。开国之初卫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比其他非殷商王畿之地的诸侯国要先进发达。钱穆先生认为同为姬姓的鲁、卫两国代表了春秋宗法封建国家文化的最高水平,这两个国家在春秋史上主要对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梁启超先生充分认可鲁、卫同为春秋时期文化的中坚,乃中国文明最渊浩之源泉。 卫国是西周春秋时期著名的君子之邦,史载吴公子季札适卫,言及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感慨“卫多君子,未有患也”。能够令国家“未有患也”的君子应该符合多重评判标准,既要有很高的个人道德修养,又要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具备一定的能力,是德、才兼备之人。 卫康叔、卫武公之美名已广为世人所知,后世一直盛赞康叔之风,肯定康叔在卫地发展治理中积极有效的首创之功,卫国多君子可看作是康叔之风的内容之一。卫武公是卫国诸多君子的又一典范,《卫风·淇奥》从服饰、气度、言语、修德等方面盛赞其君子之风,朱熹高誉卫武公,认为卫国诸君中没有可以跟卫武公相提并论者。 卫国被誉为“国多君子”,国中诸多君子的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有德之人。这也表明了周人对殷商尊神敬鬼天命观的反思,他们不再是“率民以事神”,而是“敬鬼神而远之”。尊神敬鬼不是治国安民的唯一条件,在周人看来,以德治民、敬德保民更加重要,这是思想领域内从重神事转向重人事,从神治走向德治的变化,这种明显进步的思想意识为后世的安邦治国者提供了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育引导和启示。 作为一部史料记载非常丰富的诗歌总集,《诗经》具有史学和文学的双重价值,后世观之,则同样体现出了读史明志、读诗明志的双重教育功效,以古为鉴,古之君子甚众,卫地君子尤多,卫地诸君子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态度和方法上为后人起到了很好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引领作用。当前精神家园的缺失是毋庸讳言的一个社会问题,这份缺失源于君子之为为的弱化,源于我们与正能量的疏离,我们实在太有理由从卫国诸君子处汲取人生征途中不可或缺的积极健康的精神力量,进而改善现在的这种弱化和疏离的状况,去找回我们的精神家园。 (选自《<诗经>地域文化教育价值考论》,有删减)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卫地处于中原地区,是殷商王畿故地,拥有殷商文化中的精华,成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所以殷余民中的贤哲多居于此。 B. 每个国家都有美与劣,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可以从《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地域文化特色来了解俗尚的美恶,知道政治的得失。 C. 《诗经》中的“风”包括十五国风,以西周时期诸侯国名或地域名分为《邶风》、《鄘风》、《卫风》等,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D. 钱穆先生和梁启超先生都充分认可鲁、卫两国在春秋时期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春秋史上对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卫国是西周春秋时期著名的君子之邦,这在史籍中有记载,这与卫地诸君子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的态度和方法有一定关系。 B. 康叔的美誉为后世所传,受后世盛赞,“康叔之风”已经成为贤德的代名词,卫武公就是受康叔的影响而成为卫国君子中的另一典范。 C. “卫多君子,未有患也”,其中卫国的卫康叔、卫武公就是既有个人道德修养,又有社会责任感,还具备一定能力,德才兼备的人。 D. 卫武公在服饰、气度、言语、修德等方面受到过赞颂。朱熹对卫武公推崇备至,认为卫国诸君中没有人可以跟卫武公相提并论。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人不再是“率民以事神”,而是“敬鬼神而远之”,这相比殷商时代人们尊神敬鬼的天命观是一种很明显的进步。 B. 周人“敬鬼神而远之”,他们认为以德治民、敬德保民更加重要,这种思想意识也为后人安邦治国提供了有价值的教育引导和启示。 C. 当前精神家园缺失,我们只要强化君子之为,不断传播正能量,从卫国诸君子处汲取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就可以找回失去的精神家园。 D. “读史明志、读诗明志”,《诗经》正是兼具史学和文学双重价值的经典之作,其中记载的卫地诸君子能为后人起到价值判断和道德引领作用。 【答案】 4.A 5.B 6.C 【解析】 4.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因果关系错误,原文“卫地所处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卫地又是殷商王畿故地,殷余民中的贤哲也多居于此”,并不存在这种因果关系。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5.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推论不当“卫国多君子可看作是康权之风的内容之一“并不能直接推论出“卫武公就是受康权的影响而成为卫国君子中的另一典范”。另外“康权之风“是贤德的代名词也于文无据。 6.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文中的观点的考核。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不是“只要强化君子之为,不断传播正能量,从卫国诸君子处汲取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就一定能“找回失去的精神家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遗落在乡村的果子 刘国芳 我们已经去过好几次黄源了,这个村有许多老房子。这天,我们又去了,才进村,就有一伙孩子跟在我们后面,这些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五六岁。见了我们,大一些的孩子会说:“又来看老房子呀?” 我们笑笑说:“来看老房子。” 然后我们在那些房子间穿行,孩子仍跟在我们后面,还说:“都是些烂房子,又没有人住,有什么可看的。” 孩子说对了,房子确实很烂,也没人住。莫说 这些烂房子,就是刚盖好的新房,因为主人出去打工了,那些房子也是门上一把锁,关了。我们当中有个人,第一次来,见了那么多孩子,就问:“这个村怎么这么多小孩,大人倒见不到一个。” 一个孩子接嘴说:“我奶奶在家,她到地里去了。” 我说:“大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村里除了老人就是孩子。” 我说着时,看到一个老人了,站在一棵树下。是一棵枣子树,秋天时节,枣子熟了红了。一个孩子见了枣子树,忽地蹿过去。这个孩子,我后来知道他的名字就叫康枣,身上的衣服脏得像刮刀布。看见这个叫康枣的孩子往枣子树下去,我以为他要摘枣子吃,但错了,康枣摘了枣子不是吃,而是当石头,往其他孩子身上扔。其他孩子也蹿到枣子树下摘枣子,摘了去扔那个叫康枣的孩子。然后便互相扔来扔去,跑走了。我们在孩子跑走后走近了老人,我说:“这些孩子怎么把枣子当石头扔呀,多浪费。” 老人说:“这家人打工去了,几年都没回来,每年枣子都烂了落了。” 我说:“你们也可以摘了吃呀。” 老人说:“村里人走得差不多了,到处都是枣子,哪吃得完。” 老人这么一说,我们才发现,村里真的到处都是枣子树。那些枣子都熟了红了,一些熟透了,掉得满地都是。 而且,不但是枣子熟了没人摘,柿子熟了,也没人去摘。因为过了几天我们又去了黄源,在村口就发现好几棵柿子树,那些柿子熟透了,掉了一地,也没人摘。这时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走来了,我便问老人说:“我们可以摘树上的柿子吃吗?” 老人说:“可以。” 那孩子也说话了,他说:“想摘多少摘多少。” 我看着孩子,问道:“你叫什么呀?” 孩子说:“我叫李子。” 孩子说着时,我们摘了柿子,给他吃,但这个叫李子的孩子不要,他说:“不要,我家有。” 我们只好自己吃,熟透了,好甜。我于是问老人说:“这么好吃的柿子怎么不摘了卖?” 老人说:“划不来,摘一天柿子也卖不了几个钱,而打一天工,可以赚好几百。” 我说:“那不浪费了?” 老人说:“浪费也没办法。” 在黄源,许多橘子熟了,也没人摘,那些橘子最后黑了,同样落在地上,让人可惜。 过来些时候,我们又去了。这天,看到的是很多柚子树下落了一地的柚子。康枣和李子还有其他孩子同样跟在我们身后,在柚子树下,他们把柚子当球踢来踢去。踢了一会儿,他们就打闹起来,那李子打了康枣一下,然后爬到柚子树上去。在树上,李子跟康枣说:“有本事上来呀。” 康枣也往树上爬,但康枣穿着大人衣服,很笨拙,他倒是爬了上去,但树枝被他弄得摇来摇去,跌下来不少柚子。 忽地,康枣也失足跌了下来。 跌痛了,康枣趴在地上呜呜地哭起来。 那个李子看康枣跌下树去,便往树下爬,可能手忙脚乱,他也一屁股跌在地上,痛得哇哇大叫。 我看着他们,忽然想到,这些孩子,其实也是遗落在乡村的果子。 (选自《小说月刊》) 7.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康枣和李子相继从树上跌落,痛得大哭结尾,寄寓了作者对这些些留守孩子的同情,表达了对乡村以及孩子前途命运的担忧。 B. 小说的对话简洁传神,通过“我”与老人、孩子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揭示了社会时代背景,巧妙将乡村故事与当前时代联系起来。 C. 小说将笔墨集中到叫康枣、李子的孩子身上,通过刻画康枣肮脏而滑稽的穿着和言行来折射了留守孩子的群体形象,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别具匠心。 D. 小说以“我们”去黄源看老房子为契机,着重描述乡村的房屋和果树,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冷清、衰败、荒芜的乡村图景,读后令人倍觉心酸。 8.“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小说以“遗落在乡村的果子”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 7.D 8.①“我”贯穿小说始终,推动情节发展,将小说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②“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叙述者,借助第一人称“我”之口叙述,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③通过抒写“我”的感受,表达“我”的思考,有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 9.①明指乡村里成熟后无人采摘,烂了落了的果子。②暗喻乡村里像果子一样不被重视、缺乏关爱的留守孩子。③以此为题,表达了对在市场经济和打工潮的冲击下农村日益衰落的社会现实的忧虑。 【解析】 7.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结尾,B项考核结构,C项考核手法,D项考核内容,其中D项,“着重描述乡村的房屋和果树”不准确,更重要的是写人;“衰败、荒芜”也言过其实。 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我”的作用的题目,首先从第一人称的角度答出通用效果,然后从文章的结构、主旨、形象等角度分析作用。此题从人称角度看,“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叙述者,借助第一人称“我”之口叙述,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从结构看,“我”贯穿小说始终,推动情节发展,将小说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从主旨的角度看通过抒写“我”的感受,表达“我”的思考,有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 点睛:此题考核赏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主要分析“我”在文中的作用,首先明确的是“我”作为第一人称的作用:是事件的见证人,使文章真实可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表达情感。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作用,一般情况下在结构上“我”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内容是“我”作为主要人物之外的人物,以我的所闻所见,突出主人公的某种性格特征。还有从“我”的视角观察事物,便于表达情感。 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标题的含义的题目,回答时注意从情节的角度分析表层作用,结合主旨分析深层的作用。此题从情节看明指乡村里成熟后无人采摘,烂了落了的果子;从主旨看暗喻乡村里像果子一样不被重视、缺乏关爱的留守孩子,以此为题,表达了对在市场经济和打工潮的冲击下农村日益衰落的社会现实的忧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英国脱欧:全球化由此逆转? 戴维·卡梅伦绝对想不到,一场原本只是走过场的全民公投,竟惹出了如此之大的风波。 当他在2013年1月承诺保守党内的反对派,将就英国是否留在欧盟这一问题举行全民公投时,对提案被否决的必然性是有充分信心的。的确,英国在货币和社 会政策上向来独立于其他欧盟国家,有着漫长的“光荣孤立”历史,在外贸结构 上对欧洲大陆也较少依赖。但它毕竟是凭借统一市场的加成才完成了上世纪80 年代的经济复兴,受欧洲难民问题的冲击也较小。即使是从70 年代历经3试才“入欧”成功的波折看,贸然放弃在布鲁塞尔的席位也显得太过鲁莽。 但这一切真的发生了。1741万票对1614 万票,领先3.8%,脱欧派胜出。 影响公投结果的不是卡梅伦内阁在舆论上做出的引导,而是从2013月到2016年6月,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一切。欧盟以及美国无力阻止俄罗斯合并克里米亚并介入乌克兰局势,明白地显示了欧洲对自身影响力的一贯认知和 实际效用之间的差距。希腊债务危机历经诸多波折方达成妥协案,虽然没有直接 影响到货币政策独立的英国,却使英国民众直观地感受到每年输入欧盟的巨额财 政贡献正在被浪费。继希腊之后,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爱尔兰这四个国家的巨额赤字似乎也需要英国纳税人来贴补。其间还夹杂着“伊斯兰国”恐怖组织的崛起和遍布全欧、层出不穷的暴力恐怖主义活动——《查理周刊》,巴黎、布 鲁塞尔……一切都在唤起英国人对11年前伦敦“7·7”爆炸案以及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外来移民与本地居民冲突的负面记忆。他们对欧盟及其象征的全球化的未来不再抱有信心,同时更倾向于将目前的一切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归咎于留欧;如此一来,公投结果自是不言而喻。 一场发生在欧洲一角的政策性投票,在一夜之间引发了全球舆论的关注和震惊,背后是自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始终未曾消散的全球普遍焦虑。俄罗斯自行其是 的单边主义,美国的战略收缩倾向和极端保守派代言人特朗普的崛起,欧盟的虚弱和内部分裂,全球大国在应对叙利亚内战以及恐怖主义问题上的迟缓犹疑,都在加深一种印象:后“冷战”时代以加速全球化为核心的世界秩序在运转超过1/4个世纪之后,已经走到了总崩溃的边缘。壁垒正在重新竖起——这一点和1929年大萧条之后席卷全球的自利主义、孤立主义浪潮毫无二致——首先是在 大洲和大洲之间,接着是在大洲内部,最后浸渐到国家本身。而人们被迫生活在 这个碎片化的世界里,茫然无助。 我们可以用一万个理由来说服自己对此轻松置之:从公投结果出炉到英国实际脱 欧之间还有整整两年的谈判时间,具体的技术问题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磋商和妥协。英国在欧盟内部历来较强的独立性意味着脱欧造成的实际冲击并没有那么不可忍受。已经有上百万选民在网络发出倡议,要求举行“二次公投”、修正此前的决议。有望接替卡梅伦出任下一任首相的前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也为英国重回欧洲经济区,或组建独立的自贸区留出了口头上的回旋余地。 但这一切都不足以打消这个事件的象征性意义。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传统强国、安理会五常之一和欧洲第二大经济体,英国诉诸脱欧的决定正在成为这个焦 虑时代的风向标。自利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国际行动将变得越来越频繁,关于“世 界是平的”、普遍繁荣和均质社会到来的愿景正在迅速消融。若干年之后,我们 或许会意识到在2016 月24日,英国脱欧推倒了全球化进程逆转的第一块多 米诺骨牌。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暴风雨就要来了。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对于叙利亚难民问题意见上的分歧,让欧盟的实际领导者德国与素来关系密 切的东欧新入盟国家陷入“冷战”。 B. 欧盟无力阻止俄罗斯介入乌克兰局势,说明欧洲对自身影响力的一贯认知和实际效用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C. 英国脱欧公投在一夜之间引发了全球舆论的关注和震惊的背后是自2008 年金 融危机以来本来已经消散的全球普遍焦虑。 D. 前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也为英国重回欧洲经济区,或组建独立的自贸区留出了回旋余地。 E. 作者认为英国脱欧虽然是一个微小的时间,但是对全球化进程的逆转造成了影响。 12.英国脱欧对国际社会将造成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 【答案】 10.B 11.BE 12.①引发了全球舆论的关注和震惊;②上百万选民在网络发出倡议,要求举行“二次公投”、修正此前的决议;③推倒了全球化进程逆转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成为这 个焦虑时代的风向标;④自利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国际行动将变得越来越频繁,关于……愿景正在迅速消融。 【解析】 10.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选项采用框架图的方式呈现,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脱欧造成的实际冲击并没有那么不可忍受”与“上百万选民倡议举行‘二次公投’”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其他三项均存在。 1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应为准冷战状态,表述不当,C项“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本来已经消散的全球普遍焦虑”表述与原文不一致,原文“自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始终未曾消散的全球普遍焦虑”;D项,鲍里斯·约翰逊留出的是口头上的回旋余地,选项将范围扩大了。 1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一场发生在欧洲一角的政策性投票,在一夜之间引发了全球舆论的关注和震惊,背后是自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始终未曾消散的全球普遍焦虑”“后‘冷战’时代以加速全球化为核心的世界秩序在运转超过1/4个世纪之后,已经走到了总崩溃的边缘”“1929年大萧条之后席卷全球的自利主义、孤立主义浪潮毫无二致——首先是在 大洲和大洲之间,接着是在大洲内部,最后浸渐到国家本身”“已经有上百万选民在网络发出倡议,要求举行‘ 二次公投’、修正此前的决议”“英国诉诸脱欧的决定正在成为这个焦虑时代的风向标。自利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国际行动将变得越来越频繁,关于‘世界是平的’、普遍繁荣和均质社会到来的愿景正在迅速消融”“若干年之后,我们 或许会意识到在2016 月24日,英国脱欧推倒了全球化进程逆转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概括。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晏球,字莹之,少遇乱,汴人杜氏畜之为子,因冒姓杜氏。晏球少沉勇有断倜傥不群梁祖之镇汴也选富家子有材力者置之帐下宴球预选从梁祖征伐所至立功梁末帝嗣位,以晏球为龙骧四军都指挥使。贞明二年四月十九日夜,汴州捉生都将李霸等作乱,纵火焚剽,攻建国门,梁末帝登楼拒战。晏球闻乱,先得龙骧马五百屯于鞠场,俄而乱兵以竿竖麻布沃油焚建国楼,势将危急。晏球隔门窥乱兵,见无甲胄,即出骑击之,奋力血战,俄而群贼散走。梁末帝见骑军讨贼,呼曰;“非吾龙骧之士乎?”晏球奏曰:“乱者惟李霸一部,陛下但守宫城,迟明臣必破之。”既而晏球尽戮乱军。以功授单州刺史。(唐)庄宗入汴,晏球率骑军入援。至封丘,闻梁末帝殂,即解甲降于庄宗。明年,与霍彦威北捍契丹,受齐州防御史,乃赐姓氏,名绍虔。邺之乱,明宗入赴内难,宴球时在瓦桥,遗人招之。明宗至汴,宴球率骑从至京师,以平定功授宋州节度使。天成二年,授北面行营副招讨,以兵戍满城。是岁,王都据定州,契丹遣秃馁率骑千余来援都,突入定州,晏球引军保曲阳。王都、秃馁出军拒战,晏球督厉军士,令短兵击贼。戒之曰:“回首者死。”贼军大败于嘉山之下,追袭至于城门。宴球围城既久,帝遣使督攻城,宴球曰:“贼垒坚峻,但食三州租税,抚恤黎民,爱养军士,彼自当鱼溃①。”帝然其言。晏球能与将士同其甘苦,所得禄赐私财,尽以飨士,日具饮馔,与将校筵宴,待军士有礼,军中无不敬伏。其年冬,平贼。自初战至于城拔,不戮一士,上下欢心,物议以为有将帅之略。以功授天平军节度使。长兴三年,卒于镇,时年六十。赠太尉。 (节选自《旧五代史·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鱼溃:鱼腐烂。比喻自内崩溃。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晏球少/沉勇有断/倜傥不群/梁祖之镇汴也/选富家子/有材力者置之帐下/宴球预选/从梁祖/征伐所至立功/ B. 晏球少沉勇/有断/倜傥不群/梁祖之镇汴/也选富家子有材力者/置之帐下/宴球预选/从梁祖/征伐所至立功/ C. 晏球少沉勇有断/倜傥不群/梁祖之镇汴/也选富家子/有材力者置之帐下/宴球预选/从梁祖征伐/所至立功/ D. 晏球少沉勇有断/倜傥不群/梁祖之镇汴也/选富家子有材力者/置之帐下/宴球预选/从梁祖征伐/所至立功/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帝,一般可以理解为“亡朝之君”,即为一个朝代的最后一个君王,为国家的葬送者,中国历史上的末帝都是昏君。 B. 行营,旧时指统帅出征时办公的营帐或房屋。唐刘长卿《寄李侍郎中丞行营五十韵》:“吴山依重镇,江月带行营。” C. 契丹,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正式建国称帝,成为辽政权的创始人,国号“契丹”,后改国号为辽,1125年为金国所灭。 D. 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唐玄宗时,安禄山曾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宴球少遇战乱,被人收养。王晏球少年时遇上动乱,汴都人杜氏收他为义子,因而改姓杜氏。他年少时就沉着勇敢有决断,卓越不凡,才能出众。 B. 王宴球两朝立功,封官授职。他跟随梁太祖征伐,多次立功。梁末帝时率兵平定李霸叛乱,被授单州刺史。投降后唐,因平定内乱被授宋州节度使。 C. 王宴球督战有力,指挥若定。定州之战,他督促军士,警告军士退却者处死,大败敌军。皇帝督促攻城,王晏球认为敌人会从内部溃烂,不急于攻城。 D. 王晏球爱护士兵,大获称赞。他和将士同甘共苦,俸禄赏赐全部分给士兵,对待军士有礼,舆论认为他有将帅风度,朝廷因此任他为天平军节度使。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得龙骧马五百屯于鞠场,俄而乱兵以竿竖麻布沃油焚建国楼,势将危急。 (2)王都、秃馁出军拒战,晏球督厉军士,令短兵击贼。戒之曰:“回首者死。” 【答案】 13.D 14.A 15.D 16.(1)先得到龙骧军战马五百匹关在球场,不久乱兵用木竿麻布沾油焚烧建国门城楼,情势十分危急。 (2)王都、秃馁出兵接战,王晏球督促军士,命令用短兵器杀敌,警告军士说:“回头退却者处死。” 【解析】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晏球少沉勇有断/倜傥不群/梁祖之镇汴也/选富家子有材力者/置之帐下/宴球预选/从梁祖征伐/所至立功”,这句话的含义是“王晏球年少时就沉着勇敢有决断,卓越不凡,才能出众,梁太祖(朱全忠)镇守汴州时,选拔有才能的富家子弟,安置在帐下,王晏球被选上,跟随梁太祖征伐,多次立功”,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晏球”“梁祖”“汴”“之”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少”,年轻时候,是状语,如断成“晏球少”则缺少谓语,故排除A项,“沉勇有断”“倜傥不群”是“晏球”的特点,相对于“倜傥不群”,“沉勇有断”不能断开,排除B项,“也”是句末语气词,故应在“也”后断开,排除C项,且“富家子有材力者”是定语后置句,由此选出答案。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中国历史上的末帝都是昏君”错误。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朝廷因此任他为天平军节度”不对,文章说的是“以功授天平军节度使”,是说他因为立军功才被任命为天平军节度使。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D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助“太平军节度使”快速找到设题的区域,从文中来看晏球是因为立军功被任命为太平军节度使。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鞠场”,球场;“俄而”,不久;“沃油”,沾油,“沃”,浸。第二句中,“拒”,抵挡,抵抗;“短兵”,短兵器;“戒”,警告。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晏球。字莹之。少年时遇上动乱,汴都人杜氏收他为父子,因而改姓杜氏。王晏球年少时就沉着勇敢有决断,卓越不凡,才能出众,梁太祖(朱全忠)镇守汴州时,选拔有才能的富家子弟,安置在帐下,王晏球被选上,跟随梁太祖征伐,多次立功。梁末帝即位,任命王晏球为龙骧军指挥使。贞明二年四月十九日夜,汴州都将李霸等人作乱,纵火抢掠,进攻建国门,梁末帝登楼抵扰。王晏球听说发生兵变,先得到龙骧军战马五百匹关在球场,不久乱兵用木竿麻布沾油焚烧建国门城楼,情勢十分危急。王晏球从门内窥见乱兵没有甲胄,便骑马出击,奋力血战,项刻乱兵溃走。梁末帝望见骑兵杀敌,喊道:“这不是我的龙骧兵吗?”王晏球上奏说:“作乱的只有李霸一部分,陛下只须守住宫城,天亮时我一定能平定乱兵。”过一会儿,王晏球杀尽乱军,李霸军全营灭亡,王晏球因军功授单州刺史。唐庄宗进入汴州(消灭梁朝),王晏球带骑兵去救援,走到封丘,听说梁末帝已经死了,就放下武器向唐庄宗投降。第二年,与霍彦威在北边抵抗契丹.授官齐州防御使,于是赐国姓李,名叫绍度。邺州内乱时,唐明宗去教内难,王晏球当时在瓦桥,唐明宗派人征召他。唐明宗到汴州,王晏球率骑兵跟着到了京师,以平定内难有功授宋州节度使。唐明宗天成二年,王晏球被任命为北面行营制副招讨,率兵守卫满城。这一年,王都占据定州,契丹派秃馁率一千多骑兵来援助王都,突进到定州。王晏球撤军保守曲阳。王都、秃馁出兵接战,王晏球督促军士。命令用短兵器杀敌,警告军士说:“回头退却者处死。”敌军在嘉山之下大数,后唐军追击到定州城门,王晏球包围定州城已很久,皇帝派使者督促攻域,王晏球说:“敌人壁垒森严,只要收取三州的租税,爱抚百姓,养护士兵,敌人自然会从内部溃烂。”皇帝认为他说的对。王晏球能和将士同甘共苦,得到的俸禄赏赐等私财,全部分給士兵,每天其办饮食,和将校们宴饮,对待军士有礼,军中没有不尊敬他的。这年冬天,平定敌军,从开始作战到攻下敌域,不杀一士,上下欢欣,舆论认为他有将帅风度。因为立军功被任命为天平军节度使。长兴三年,死在任职的地方,终年六十岁。追赠为太尉。 四、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________,置杯焉则胶,_________。”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外物”的作用。 【答案】 (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2)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芥”的写法。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汉寿城春望①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④,此地还成要路津⑤。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贬任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县名,在今湖南常德东南。②牧竖:牧童。刍狗:古化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抛弃。③石麟:石头雕刻的麒麟,这里泛指古代王公贵族墓前的石刻。④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⑤要路津:交通要道。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汉寿城边野草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含蓄而又凝炼地表现汉寿城已是一片废墟了。“野草春”三字让人浮想联翩。 B. 领联写田里的牧童烧化着丢弃的刍狗,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前的石麟。“牧童”和“行人”的出现,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 C. 诗人在颈联中不惜耗费大量笔墨大写特写汉寿城的破败和荒凉的景象,完全是为着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的。 D. 这首诗虽题为春望,但所望却是满目荒凉衰败景象,这样的景色正寄托着诗人遭贬谪后的身世凄凉之感,是以景写情。 E. 这首诗格调低沉。尾联中诗人关于兴和废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和老子所说的“祸分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观点一致。 1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8.BE 19.①通过写登临古城所望见的破败荒凉景象,寄托着诗人遭贬谪后的凄凉之感。②借荒台颓垣、荒祠败碑,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③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表现了诗人不自甘沉沦的乐观主进取精神。 【解析】 18.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牧童’和‘行人’的出现,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有误,从诗中来看,“牧童”和“行人”出现,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牧竖烧刍狗于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田地荒芜,可牧牛羊;荆榛莽莽,别无可以观赏景物,唯古墓前石兽群尚可注目而已。E项,“这首诗格调低沉”有误,从诗中来看,格调不低沉,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 19.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首联的出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含蓄而又凝炼地表现汉寿城已是一片废墟了,“野草春”三字让人产生联想,如果汉寿不是一片芜城,还象当年那样人烟辐辏,无比繁华,春日迟迟,一派生机的话,诗人怎么会用城边野草刚刚发芽来描绘它的春色呢。首联对句勾勒出来的景物颇多,有荒祠、有古墓、有射棘、有榛莽,唯独没有人烟。正因为此,诗人用“对”字组合起来的柯、墓、荆、榛之类愈多,便使人愈感荒凉。结合注释可知,景色之中寄托着诗人遭贬谪后的凄凉之感。“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颔联虽有“牧童”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颈联清楚地告诉人们汉寿城今非昔比,当年繁华的交通要道,如今已破败不堪了。当年指示路途的华表,如今已经被雷电轰击得半残,纵横的断碑,通体蒙尘,碑文依稀可辨。昔日繁华,今朝破败,尽在残缺华表,断裂石碑中显露了出来。诗人不惜耗费大量笔墨大写特写这样的破败和荒凉,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尾联谈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兴和废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诗人认为:兴和废不是永恒的,不变的;而是有兴就有废,有废就有兴,兴可以变成为废,废亦可以变成为兴的。这正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样,是具有朴素辩证法观点的。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诗中,考生可以先根据注释把握诗人的境遇,然后结合诗歌中所写景物以及所发感慨来品味诗歌情感。 六、语言表达 20.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启用,引发了新一轮“文白”之争。有人认为,现代人使用的是白话文,没有必要再学习文言文了;而另一方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大大提高在教材中的比例。但是,这种将文言文和白话文完全对立起来的思路是否有必要?实际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使用着同样的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着同一个民族的所思所想。 【答案】 ①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精粹 ②文言文与白话文有着紧密的联系 ③传承着同一种文化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后面的观点和前面相反,应该填写学习文章问的理由;第②空,承接前文,陈述对象仍是“文言文和白话文”,再结合后面的“使用着同样的文字”可以得到答案;第③空注意应该填写共同的优点,前面是“使用文字”,后面是“表达情感”,中间填写“内容类”的文字即可。 21.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说的是自己所在的地方有什么条件,就依靠什么条件生活。靠山靠水虽然能因地制宜获取生存资源,但是也会带来植被、水源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导致思想封闭。一旦导致思想封闭,势必造成贫困和绝望。现在很多地方提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这样就可以避免导致思想封闭,而且只要提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就能避免植被、水源等环境污染问题,让山更青、水更绿。 ①思想封闭不一定会造成绝望。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提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并不一定能避免思想封闭的产生。 ③不是提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就能避免植被、水源等环境污染问题。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从题干来看,“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这就需要考生圈出语段中表达过于绝对化的句子,要特别关注“必定”“一定”“只要……就”“只有……才”等句子。如“一旦导致思想封闭,势必造成贫困和绝望”“这样就可以避免导致思想封闭”“只要提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就能避免植被、水源等环境污染问题,让山更青、水更绿”,从例句来看,该句把原句中的“一旦……势必”换成了“不一定”,考生可以仿照这种形式,把另外两个句子中的“就可以”“只要……就能”换掉。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高校一位大一新生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之后,最大的困惑,就是感觉与同学、室友很难相处。无奈之下,向长辈们请教。他们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给了一些建议。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要学会宽恕,甚至是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因为只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要敢于说不,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前提是自己的理由是合理的、正当的”。 你可能也有过或将要面对这样的困惑,请结合上述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要求: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韩愈有云:“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还是严以待人、宽以律己,这个看似简单的文字游戏,重新排列组合而已。其实不然,个中含义自是大相径庭的。 我们现在有很多人总是喜欢指责别人,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总是不肯原谅别人的哪怕是一点小小的差错。而对于自己则过于“宽宏大量”,再大的失误也不算什么问题。套用以前一句老话,叫做“对人马列主义,对己自由主义”。 现在的许多人往往喜欢苛求别人,却从来不扪心自问,想想自己做的怎么样。看看网络之上一旦有些风吹草动,大家都纷纷群起而攻之,铺天盖地的谩骂声历来都是不绝于耳的。可是,能有多少人还记得要经常反省一下自己呢? 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优良传统怕是早已淡忘了;取而代之的是表扬与自我表扬,不过还是后者更多一些。自我表扬也就是自我吹嘘,这个绝不是自信的标志。 人无完人,凡夫俗子难免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学学大肚弥勒佛吧,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一个人胸襟的宽广代表着的是他的肚量,也可以说是度量。长久以来一直有一个非常可笑的以讹传讹:“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竟然被很多人说成了“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显然不会是偶然的口误,而恰恰代表了许多人的内心想法。有“度”的是君子,有“毒”的是小人。可惜的是,很多人宁愿做小人也绝不做君子。 指责别人或许是容易的,而反省自己确乎是难上加难的!很多人选择的不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而是“严以待人宽以律己”。他们总是用显微镜来看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种种不端则往往是熟视无睹的。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风气,我们还是要努力倡导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好传统的。 还是多些宽容吧,对社会、对他人、对环境,这才还是多点苛刻吧,对自己、对自我、对自私,这才是提高自我能力的动力源泉。 要求自己严一点,对待别人宽一些。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好吗?!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注意写作任务:在材料中给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学会宽恕,甚至是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因为只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要敢于说不,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前提是自己的理由是合理的、正当的”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材料可以概括为“善良”“爱心”“尊重”“宽容”“拒绝”,从中提炼观点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即可。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此题注意从“善良”“爱心”“尊重”“宽容”“拒绝”中提炼观点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明确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证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