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信阳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信阳市2019—2020学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等考生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是一个成长与老化的过程,但是人的生命不单纯是发育与变老的过程。一个人自出生开始,便开始学习、受到环境影响,以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存在。在20世纪50年代末以前,对生命时间的研究大多采取儿童发展与社会化研究的路径。20世纪60年代之后,学界开始进一步超越儿童发展与社会化研究的路径,将视野放在整个生命时间中,并开始建立一些社会学式的生命时间基本命题。 第一,生命时间是以“年”作为单位加以累积和计算的。“年”本身是外在于个体的社会时间,所以当人的生命以“年”作为计算单位时,也就意味着人的生命会伴随着社会时间被放置进社会结构。最明显的例子是一个人一生中扮演什么角色,什么事能做,什么不能做,很多情况都是由年龄所规定的。年龄让人在生命时间当中不同的年龄阶段,被指定了各种不同的角色期待与社会位置。 第二,由于一个人的生命时间会被放置进社会结构,因此生命时间的过程不只是个体的事,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反映个体所经历的社会变迁过程。人们除了可以探讨在某一社会当中,一个人在生命时间中经历了什么转折点,或在什么阶段被指定什么样的角色规范之外,也可以从生命过程本身去反推个体当时所处的社会情境具有什么样的年龄制度,或是社会背景经历了什么样的变迁。 - 28 - 第三,每个人的生命时间都会与其他相关的人的生命时间联结在一起,相互影响。个体在童年所受的影响,不仅在于所处的社会背景有什么样的特征,也在于养育他的父母的生活方式。或者当儿子有了小孩,也会让父亲随之变成祖父,造就了父亲的生命时间无可拒绝的转变点。 第四,虽然生命时间处于一个既定的社会情境当中,但是个体可以在各个生命阶段当中面对不同的社会事件,通过自己的选择,在社会条件下创造自己特殊的生命过程,展现自身的能动性。主体通过反思性的意义行动,对自身生命时间进行规划、决策、实践与简历呈现,即今天一般称之为的“生平”。有意义的生平建构,通常是个体反思地回溯自己的生命时间,为了未来的生命目标,根据他所设想的社会期待,选择性地呈现出他在生命时间当中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人生经历与抉择。因此生平建构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要求与期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个体在面对社会要求与期待时,所进行的关于生命时间的主体选择和表现能力。 在这四个生命时间的社会学基本原则下,埃尔德所进行的对美国的生命时间的研究可说最为经典。他特别强调生命时间当中的“转变”与“轨迹”。转变意指事件对人生造成的转折点。轨迹则是这个转折点对以后的人生带来的持续影响。通过这些研究,他完整地探讨了幼年时期处于美国经济危机时代,其生命时间的构成会有什么不同于其他时代之处。 (摘编自郑作或《生命时间的结构性》,参见20]9年5月9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术界对生命时间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即儿童发展研究与人的社会化研究。 B. 用“年”计算人的生命,就让“年”成为了与生命个体息息相关的生命时间。 C. 人与人生命时间联结在一起,考察某一人生命时间也就等于考察了其他人的。 D. 生命时间对人的规范是松散的,每个人都可选择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生平建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释生命时间基本命题,采用总分结构,层次清晰。 B. 命题之第一和命题之第二之间形成一个前因后果关系,逻辑性很强。 C. 命题之第四是基于命题之第三的发展,强调生命互相影响势必发生。 D. 命题之第四运用辩证说理,强调人对社会要求和期待并非完全被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生命时间,年龄对生命个体的社会角色和阶段任务担当具有规定性。 B. 研究某历史人物,可从其生命过程中发现他所处的社会情境或社会变迁。 C. 我们学会尊重生命时间,自觉接受其规范,又要善于选择自主发展路径。 - 28 - D. 我们要谨防“转变”发生,这是因为它对其之后人生的影响持续而深刻。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本题: A项,“学术界对生命时间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错误,依据原文“在20世纪50年代末以前,对生命时间的研究大多采取儿童发展与社会化研究的路径”,注意“大多”的限制词; B项,“就让‘年’成为了与生命个体息息相关的生命时间”错误,依据原文“‘年’本身是外在于个体的社会时间”判断,“年”是社会时间; C项,正确,依据原文“每个人的生命时间都会与其他相关的人的生命时间联结在一起,相互影响”来判断; D项,“生命时间对人的规范是松散的”错误,依据原文“生命时间处于一个既定的社会情境当中”判断,它还是处于一个既定的社会情境中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 C项,“强调生命互相影响势必发生”错误,依据原文“虽然生命时间处于一个既定的社会情境当中,但是个体可以在各个生命阶段当中面对不同的社会事件,通过自己的选择,在社会条件下创造自己特殊的生命过程,展现自身的能动性”来看,命题之第四主要强调个体在各个生命阶段当中的自身能动性。 故选C。 【3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本题: D项,“我们要谨防‘转变’发生,这是因为它对其之后人生的影响持续而深刻”无中生有,原文中只是说“他特别强调生命时间当中的‘转变’与‘轨迹’。转变意指事件对人生造成的转折点。轨迹则是这个转折点对以后的人生带来的持续影响。通过这些研究,他完整地探讨了幼年时期处于美国经济危机时代,其生命时间的构成会有什么不同于其他时代之处”,并没有指出要人们谨防“转变”发生。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传统的农村旱厕严重影响环境和人民身心的健康,旱厕早已成为了农民心中的一块心病。“80%以上的传染病是由于厕所粪便污染和饮水不卫生引起的,而与粪便有关的疾病就有30多种,最常见的有痢疾、霍乱、蛔虫疾病等”,安徽省来安县舜山镇卫生院院长说。 小厕所,大民生,农村旱厕改造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旱厕改造的好处很多,能有效消除粪便污染、减少疾病传播,对于改善农村整体环境卫生和提高农民健康生活水平也有很大作用。“厕所改了,孩子也愿意经常回来看看了。”舜山镇三湾村羊场组贫困户周玉梅说,“你看,天热散发的臭味没有了,苍蝇也没有了,现在多干净,水一冲,一点异味都没有。” 农村旱厕改造折射出的是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民生短板的不断补齐,美丽乡村建设逐步深化,以及对贫困人口的关爱。旱厕改造就是要把民生工程延伸到最角落里,让贫困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选自《旱厕改造助力精准扶贫》,参见2019年9月26日人民网一安徽频道) - 28 - 材料二:骆驼湾村的脱贫,是众多老区脱贫的缩影。在骆驼湾村,公路边有一幅特别醒目的标语,就是“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村民们自豪地说,这句话是总书记在座谈时讲给他们听的,给了他们很大的鼓舞,现在真的灵验了。县、镇的同志介绍,抓老区的脱贫攻坚,首要的是立志鼓劲,激发起革命战争年代那样的战斗激情,他们为此反复动员,促膝引导,还设立脱贫志气榜、光荣榜,大张旗鼓表彰致富带头人,把村民引向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进军的新境界。顾家台村经全体村民同意,将村头路改名为“圆梦路”,将村前广场命名为“圆梦广场”。一些村民向我们展示自己手机里干部发来的短信:“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现在,村民中有等靠要思想的人少了,主动想办法、找门路、抓机遇的人多了。最让我们感慨的是一些老人们说,天无绝人之路,只要肯干就有的赚! 阜平是用烈士鲜血染红过的地方,骆驼湾村还有老八路。谈起过去的峥嵘岁月,干部群众充满自豪,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党员、老村民更是情不自禁。今昔对比,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当年党领导人民干革命、建边区、打日本鬼子,为的是咱中国人活得有尊严,让老百姓当家做主人,没有党就没有人民的翻身和解放;今天党领导人民脱贫攻坚,派干部、给资金、送科技、帮项目,承诺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为的是老百姓生活更幸福、活得更体面,同样没有党就没有现在的好日子。 (摘编自特约调研组《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脱贫调查》,《新华社每日电讯》2019年9月12日第1版) 材料三:2012年,中国贫困人口仍有9899万人,这一部分贫困人口或是由于地处封闭的偏远山村,或是因为缺乏充分的教育和就业资源,或是因为年老体弱等原因,在中国现存贫困问题中尤为“顽固”,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精准扶贫”在于因人因地施策,为贫困人口量身打造扶贫大计。中国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每年减贫人数保持在1000万以上,其成功取决于严格、量化和透明的程序。在扶贫过程中,中国政府综合使用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等方式,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都得到行之有效的帮助。 为了向世界讲述中国精准扶贫的故事,我花了很长时间,走遍中国各地,深入扶贫项目,同贫穷地区村民、官员、扶贫干部交流,许多被派往贫困村专门负责扶贫工作的地方官员,一干就是数年。我也看到,许多扶贫不力的地方官员被严肃追责。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政府还将扶贫领域出现的一些腐败问题向社会公开,表明中国绝不允许在扶贫工作上伪造数据、挪用扶贫资金的态度。 - 28 - 2018年末,中国贫困人口减少至1660万人。尽管剩下的都是最难以攻克的部分,但我相信中国有望在2020年底前消除所有贫困。想要真正理解中国史无前例的扶贫成就,就必须认识到这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强大动员能力有直接联系。没有这一点,中国似乎不可能实现其扶贫目标。 (摘编自罗伯特·劳伦斯·库恩《精准扶贫,最有力的中国故事之一》,《人民日报》2019年9月11日)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B. B C. C D.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的舜山镇实行旱厕改造,意义多元,影响广泛,可谓“小厕所,大民生”。 B. 标语、口号等所含蕴思想、理念,群众一旦掌握了,就可能转化为奋斗的精神力量。 C. 骆驼湾村村民相信只要能拿出革命战争年代的战斗激情,老区彻底脱贫指日可待。 D. 库恩基于自己周全的调查,认定中国扶贫是真扶贫、扶真贫,其扶贫目标定能达到。 6. 中国在2020年底前消除所有贫困,我们对此很有信心,其中的原因有哪些方面?根据上述材料信息,简要说明。 【答案】4. D 5. D 6. (1)从政府方面,国家实行“精准扶贫”政策,为贫困人口量身打造扶贫大计。(2)从国家干部方面,听从党的领导,对扶贫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3)从贫困地区百姓方面,信心十足,对脱贫拥有十足的干劲。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本题: D项,“民生工作短板被补齐”错误,依据原文“农村旱厕改造折射出的是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民生短板的不断补齐”来看,注意“不断”这个限制词; - 28 -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本题: D项,“其扶贫目标定能达到”过于绝对,依据原文“我相信中国有望在2020年底前消除所有贫困”来看。他也只是一种推测,使用了“有望”这个限制词;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最后整体答案即可。 本题: 依据原文“‘精准扶贫’在于因人因地施策,为贫困人口量身打造扶贫大计。在扶贫过程中,中国政府综合使用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等方式,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都得到行之有效的帮助”可总结出“从政府方面,国家实行‘精准扶贫’政策,为贫困人口量身打造扶贫大计”;依据原文“专门负责扶贫工作的地方官员,一干就是数年”可总结出“从国家干部方面,听从党的领导,对扶贫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依据原文“县、镇的同志介绍,抓老区的脱贫攻坚,首要的是立志鼓劲,激发起革命战争年代那样的战斗激情,他们为此反复动员,促膝引导,还设立脱贫志气榜、光荣榜,大张旗鼓表彰致富带头人,把村民引向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进军的新境界”可总结出“从贫困地区百姓方面,信心十足,对脱贫拥有十足的干劲”。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28 - 有儿在国外 曾宪涛 老李退休后养成了习惯,每早天不亮起床去公园锻炼。公园附近有个七岔路口,七岔路口边有家七来风早点铺,七来风的包子辣汤全市有名。老李每天锻炼回来,都要到七来风吃包子,喝辣汤。 这天夜里降温,一早起来,西北风嗖嗖的,刀子一般。老李又要出门,老伴拦住他说,天太冷,今儿就甭去锻炼了。老李看了看天说,公园就不去了,等会儿去七来风吃早点,不去七来风吃包子喝辣汤,一天都过不舒坦。 老李顶着风出门了,来到七来风,里面已经坐满了人。他找个位子坐下,要了两个包子,一碗辣汤,边吃边和旁边的一个熟人聊起来。 早点铺的门是敞开的,外面的世界都看得清。就见一个蹬三轮的小伙子,车上载着一位老人,全身上下围得严严实实,面前还摆放一张小桌。 小伙子在早店铺门外把车停好,下车进店,买了一盘包子,一碗辣汤端到老人面前。老人就坐在三轮车上吃包子,喝辣汤。小伙子在一旁看着,等老人慢慢吃好,拿出餐巾纸给老人擦净围好,蹬上三轮车,沿来路回去了。 老李看呆了,不由道,这孩子真孝顺呀!旁边的熟人说,你要是每天这个时间来,天天都能见到这爷俩。老人可能是腿脚不方便,儿子天天带他来吃早点,都夸他,如今这样孝顺的不多了。 老李没想到还有跟自己一样,离不开七来风包子辣汤的,可人家有福气,有个孝顺儿子天天带他来,自己要是老到不能动了,能有这个福气吗? 老李就想到了自己的儿子。他就一个儿子,从小学习好,大学毕业去了外国留学,后来就留在了国外,还成了家。儿子收入很高,经常给老李寄钱寄东西回来。老李并不缺钱,但心里高兴,还有意让儿子寄到单位,因为传达室爱把汇寄消息写在小黑板上。那时单位里的人都羡慕死老李,说老李有个好儿子,教育自己孩子时,也都拿老李儿子做榜样。老李脸上特别有光彩,见人就想炫耀国外的儿子。不过自打退休后,老李的心情就变了,特别身体有病有恙时,就更感觉孩子还是在身边好,再遇着有人羡慕他时,就会说句儿子算是白养了。 吃早点回来,老李心里就打了结,心情不好了,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老伴见了,问他咋啦?摸他的头,说,天冷不叫你出门,你偏不听,感冒了吧! 老李拨开她的手,我好好的,没事。 没事咋蔫了? - 28 - 我心里不舒坦。 不吃七来风的包子辣汤,你说一天都不舒坦,这吃了包子辣汤,咋也不舒服? 老李就把在早点铺遇到的事,跟老伴说了,说得老伴也心情不好起来。 晚上,手机视频振铃响了。老李用手机视频,还是邻居孩子教会的。老李跟儿子视频说着说着,就说到今早遇到的事,先夸那个小伙子,然后说,真羡慕那个老头,等哪天我跟你妈不能动了咋办? 儿子在视频里沉默了,半晌才说,爸,我会给家里多寄些钱,你们就请个保姆吧。 听了儿子的话,老李叹口气,我和你妈现在还用不着。 一连几天,寒风凛冽,老李暂停了锻炼,每早去七来风,都能见到那对父子。听着人家对小伙子的夸赞,老李就想到国外的儿子。 天气好转,老李又去公园锻炼了。没承想有天锻炼时心不在焉,竟把脚扭伤了,一块儿锻炼的用电动车把他送回了家。 躺在床上,老李嘴馋七来风的包子辣汤,就想到了那个孝顺的小伙子,心里好生委屈。老伴安慰他说,去家政公司请个人推你去,就用儿子寄来的钱,全当是儿子尽孝道了。 老李苦笑了笑,同意了。老伴去家政公司,带回一个小伙子,老李一看愣了,竟是那个“孝顺的儿子”。 咋是你? 小伙子解答了老李的疑问,那老人是我们公司的客户,他儿子在国外,一直找我照顾他,他有个多年的习惯,每早都要去七来风吃包子辣汤,说买回来吃就没味了。就在前天,他被儿子接去了国外,我才空闲下来。说罢又担忧道,就不知老人家吃不上七来风的包子辣汤,能不能受得了? 原来是这样,老李竟释然了。 疗伤期间,小伙子每早准时来推老李去七来风,有顾客指点着,啧啧,这才叫孝道!老人好福气。 老李听了好不开心!他在心里道,可不能学那个老头跟儿子去国外,吃不上七来风的包子辣汤,我可受不了。 可开心过后,还是有那么一点挥之不去的怅惘…… (选自2019年9月24日《羊城晚报》)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8 - 老李去七来风店吃早餐已经成为习惯,去了有一种满足感,一天不去整天都不舒坦,这为后边的情节发展蓄势。 B. 老李眼中那位老人一度是他羡慕的对象,其实是他的同类人,有儿子却在外国,难以享受到养儿防老之益。 C. 老李老伴对他可谓知冷知热,她见老李回家有点蔫,就嘘寒问暖,但是老人之间的关爱也代替不了孩子孝顺。 D. 以“有儿在国外”为题讲故事,有匠心,因为它提示了老李消极情绪发生的原因,暗示父母不要支持儿子留学。 8. 作品结尾说老李“还是有那么一点挥之不去的怅惘”,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简要分析,分层作答。 9. 作品通过老李的视角去写小伙子车载老人去七来风吃早餐的故事,这样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1)那个老头跟儿子去国外,再也吃不上七来风的包子辣汤了。(2)儿子在国外,不能真正的在自己身边尽孝。(3)感慨现代老年人生活的孤独无助。 9. 这是老李亲眼所见的真实场景,这样叙述能有真实感,老李看到了小伙子的孝顺、那个老人的福气;而后文,小伙子又带着自己去七来风吃早餐,自己也亲身体会到了这样的孝顺和福气;然而,自己的儿子在国外,这样的感觉只不过是一种奢望,从而真实地反映现代社会中很多老人缺少关爱的社会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本题: D项,“暗示父母不要支持儿子留学”错误,依据原文“儿子收入很高,经常给老李寄钱寄东西回来。老李并不缺钱,但心里高兴,还有意让儿子寄到单位,因为传达室爱把汇寄消息写在小黑板上。那时单位里的人都羡慕死老李,说老李有个好儿子,教育自己孩子时,也都拿老李儿子做榜样。老李脸上特别有光彩,见人就想炫耀国外的儿子”来看,儿子在国外,也是能给老李带来骄傲的,而且文章中并没有信息能说明暗示父母不要支持儿子留学。 故选D。 【8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时,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 、判断,对文章重要语句进行理解和分析,进而做出推理概括。 结合原文“他在心里道,可不能学那个老头跟儿子去国外,吃不上七来风的包子辣汤,我可受不了”可看出老李对那个老人跟着儿子去国外,再也吃不到七来风的包子辣汤而怅惘;结合原文“疗伤期间,小伙子每早准时来推老李去七来风,有顾客指点着,啧啧,这才叫孝道!老人好福气”来看,别人羡慕老李的福气,但是老李自己心里清楚,他儿子在国外,不能真正的在自己身边尽孝,因此而怅惘;结合原文“老伴安慰他说,去家政公司请个人推你去,就用儿子寄来的钱,全当是儿子尽孝道了”,可看出,现代社会由于年轻人工作繁忙或在国外,很少能陪伴自己的父母,反映现代社会老人们的孤独无助。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的写作技巧。具体考查写作视角。因讲述者的不同,分四种视角:第一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也有区别,”我“可以是文中的主人公,也可以只是个配角。第二人称视角,这种视角的小说非常少见,也就是以”你“为主角创作。有限的第三人称视角,往往被简称为第三人称视角,之所以叫“有限的”第三人称视角,是因为写作者主要着墨于一个人物,而对其他人物都只是有限地描写。全知的第三人称视角,往往被称为上帝视角。本题可从人物塑造、主题展现、特殊效果几方面来分析。 本题: 结合原文“老李看呆了,不由道,这孩子真孝顺呀!”,通过老李的视角写小伙子车载老人去七来风吃早餐,可给人们带来一种羡慕的感觉,看到现代还能有像小伙子这样孝顺的孩子已经不多见了,对他有极度的赞扬;原文“老李没想到还有跟自己一样,离不开七来风包子辣汤的,可人家有福气,有个孝顺儿子天天带他来,自己要是老到不能动了,能有这个福气吗?”为那个老人能有这样的儿子,在老年时期能享受到这样的福气而表示羡慕;结合原文“疗伤期间,小伙子每早准时来推老李去七来风,有顾客指点着,啧啧,这才叫孝道!老人好福气”,而当他自己疗伤时,也遇到了这个小伙子,也知道了那个老人和自己是一样的,儿子在国外无法真正孝顺自己,真切的感受到现代社会中像他们一样孤独的老人还有很多,老年人期盼孩子们的孝顺,反映可社会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 28 - 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既归,心怒雎,以告魏相。魏相,魏之诸公子,曰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以惩后,令无妄言者。雎从箦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雎得出。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当此时,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诈为卒,侍王稽。王稽问:“魏有贤人可与俱西游者乎?”郑安平曰:“臣里中有张禄先生,欲见君,言天下事。其人有仇,不敢昼见。”王稽曰:“夜与俱来。”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语未究,王稽知范雎贤,谓曰:“先生待我于三亭之南。”与私约而去。王稽辞魏去,过载范雎入秦。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雎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雎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雎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范雎归取大车驷马,为须贾御之,入秦相府。府中望见,有识者皆避匿。须贾怪之。至相舍门,谓须贾曰:“待我,我为君先入通于相君。”须贾待门下,持车良久,问门下曰:“范叔不出,何也?”门下曰:“无范叔。”须贾曰:“乡者与我载而入者?”门下曰:“乃吾相张君也。”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行,因门下人谢罪。范睢入言之昭王,罢归须贾。 (摘编自《史记·范雎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B.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C.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D.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8 - A. 游说,是指某人陈述自己的建议、主张,并希望被采纳、实施,并且借此谋得利益。 B. 中大夫,古代官名,周王室及诸侯各国卿以下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C. 谒者,即官名,春秋战国时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可见王稽和秦昭王的关系。 D. 微行,专指古代君主或帝王隐匿身份,易服出行或私访,从而看到更多的社会真相。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雎出身贫寒,官至相国。年轻时,想凭借才学,建功立业,无奈家庭贫寒,长时间找不到晋升的机会,但最终他官至秦国宰相。 B. 范雎隐忍受辱,胸有大志。他因为一时不慎而被猜疑,遭受板子、荆条抽打,又被扔进茅厕,受尽屈辱,但是他心中存希望信未来。 C. 范雎隐藏自己,给人机会。须贾不问青红皂白,认定范雎是告密者,致使范雎差点丢了性命,但是他再次面对须贾时却给其以机会。 D. 范雎逆转人生,恩人相助。在范雎的生命长河里,那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守者”、同乡郑安平、秦国谒者王稽都是改变其命运的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久矣。 (2)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行,因门下人谢罪。 【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范雎做了秦国相国之后,秦国人仍称他叫张禄,而魏国人对此毫无所知,认为范雎早已死了。(2)须贾一听大惊失色,自知被诓骗进来,就赶紧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双膝跪地而行,托门卒向范雎认罪。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本题: - 28 - 画线句“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译为:须贾为魏昭王出使到齐国办事,范雎随往。他们在齐国逗留了几个月,也没有什么结果。当时齐襄王得知范雎很有口才,就派专人给范雎送去了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但范雎一再推辞不敢接受。须贾知道了这件事,大为恼火,认为范雎必是把魏国的秘密出卖给齐国了。此句中,“从”是随从的意思,为动词,主语为“范雎”;“留”是逗留的意思,主语是“须贾和范雎”,所以,这俩字分别从属于两个句子,中间需要断开,排除AB两项;“齐襄王”是下一个句子中“闻”的主语,应划到下一个句子中,排除D项;故正确断句为: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 A项,“并且借此谋得利益”错误,依据文化常识“游说指某人陈述自己的建议、主张,希望自己的建议、主张被采纳、实施”判断,“游说”并不是借此谋得利益。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 B项,“他因为一时不慎而被猜疑”错误,原文中“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是齐襄王看中了他的口才才拿东西赏赐他的,“雎辞谢不敢受”,他不敢接受,并不是因为他做错了事情,而“被猜疑”,只是因为须贾自己主观认为的,所以说不是他“因为一时不慎而被猜疑”。 故选B。 【13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 (1)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久矣。译为:范雎做了秦国相国之后,秦国人仍称他叫张禄,而魏国人对此毫无所知,认为范雎早已死了。注意得分点:既,……以后;相,名词作动词,做相国;而,连词表转折;以为,认为;久,很长时间;矣,了。 (2)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行,因门下人谢罪。译为:须贾一听大惊失色,自知被诓骗进来,就赶紧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双膝跪地而行,托门卒向范雎认罪。注意得分点:乃,于是,就;膝,名词作状语,用膝盖;谢,道歉。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8 - 范雎是魏国人,字叔。他曾周游诸侯列国企图有所作为,但没有成功,想为魏国建立功业,可是家境贫寒没有办法筹集活动资金,无法得见魏王,就投在中大夫须贾门下当门客。有一次,须贾为魏昭王出使到齐国办事,范雎随往。他们在齐国逗留了几个月,也没有什么结果。当时齐襄王得知范雎很有口才,就派专人给范雎送去了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但范雎一再推辞不敢接受。须贾知道了这件事,大为恼火,认为范雎必是把魏国的秘密出卖给齐国了。回到魏国后,须贾心里恼怒范雎,就把这件事报告给魏国宰相。魏国的宰相是魏国公子之一,叫魏齐。魏齐听了后大怒,就命令左右近臣用板子、荆条抽打范雎,打得范雎肋折齿断。当时范雎假装死去,魏齐就派人用席子把他卷了卷,扔在厕所里。宴饮的宾客喝醉了,轮番往范雎身上撒尿,故意污辱他借以惩一警百,让别人不准再乱说。卷在席里的范雎还活着就对看守说:“您如果放走我,我日后必定重重地谢您。”看守有意放走范雎就向魏齐请示把席子里的死人扔掉算了。魏齐喝得酩酊大醉,就顺口答应说:“可以吧。”范雎因而得以逃脱。魏国人郑安平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就带着范雎一起逃跑了,他们隐藏起来,范雎更改了姓名叫张禄。在这个时候,秦昭王派出使臣王稽到魏国。郑安平就假装当差役,侍候王稽。王稽问他:“魏国有贤能的人士可愿跟我一起到西边去吗?”郑安平回答说:“我的乡里有位张禄先生,想求见您,谈谈天下大事。不过,他有仇人,不敢白天出来。”王稽说:“夜里你跟他一起来好了。”郑安平就在夜里带着张禄来拜见王稽。两个人的话还没谈完,王稽就发现范雎是个贤才,便对他说:“先生请在三亭冈的南边等着我。”范雎与王稽暗中约好见面时间就离去了。王稽辞别魏国上路后,经过三亭冈南边时,载上范雎便很快进入了秦国国境。范雎做了秦国相国之后,秦国人仍称他叫张禄,而魏国人对此毫无所知,认为范雎早已死了。魏王听到秦国即将向东攻打韩、魏两国的消息,便派须贾出使秦国。范雎得知须贾到了秦国,便隐蔽了相国的身分改装出行,他穿着破旧的衣服偷空步行到客馆,见到了须贾。须贾一见范雎不禁惊愕道:“范叔原来没有灾祸啊!”范雎说:“是啊。”须贾笑着说:“范叔是来秦国游说的吧?”范雎答道:“不是的。我前时得罪了魏国宰相,所以流落逃跑到这里,怎么能还敢游说呢!”须贾问道:“如今你干些什么事?”范雎答道:“我给人家当差役。”须贾听了有些怜悯他,便留下范雎一起坐下吃饭,又不无同情地说:“范叔怎么竟贫寒到这个样子!”于是就取出了自己一件粗丝袍送给了他。范雎回去弄来四匹马拉的大车,并亲自给须贾驾车,直进了秦国相府。相府里的人看到范雎驾着车子来了,有些认识他的人都回避离开了。须贾见到这般情景感到很奇怪。到了相国办公地方的门口,范雎对须贾说:“等等我,我替您先进去向相国张君通报一声。”须贾就在门口等着,拽着马缰绳等了很长时间不见人来,便问门卒说:“范叔进去很长时间了不出来,是怎么回事?”门卒说:“这里没有范叔。”须贾说:“就是刚才跟我一起乘车进去的那个人。”门卒说:“他就是我们相国张君啊。”须贾一听大惊失色,自知被诓骗进来,就赶紧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双膝跪地而行,托门卒向范雎认罪。范雎进宫把事情的原委报告了昭王,责令须贾回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 28 -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葳蕤”写兰草,表现兰草逢春生机勃勃,寄寓诗人对兰桂生机的赞赏。 B. 颔联紧承首联,高度评价兰桂不依不靠,生机勃勃,从而创造了自然之美。 C. 颈联转换叙述视角,借隐居者的视角观感,表达兰桂给人带去的慰藉之感。 D. 尾联表现出某种希望,即自己本来就有立志报国之心,希望明君招贤纳士。 15. 杜甫曾经观物有感而慨叹“细推物理须行乐”(参见杜甫《曲江二首》),若以此观照张九龄《感遇(其一)》诗的思路与内涵也是合适的。对此,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4. D 15.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本题: D项,“希望明君招贤纳士”错误。尾联“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意思是“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它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以“美人”喻国君,表达自己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路和思想内涵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要回顾抒情的方式有哪些,再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表达的情感。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 28 - 本题: “细推物理须行乐”意思是: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道理,那就是应该及时行乐。在张九龄的诗中,诗人写了兰叶桂花的葳蕤、皎洁,接着说,兰叶桂花如此这般的生意盎然,欣欣向荣,自身就形成一种美好的节操,用“自尔”作“为”的状语,意在说明那“佳节”出于本然,出于自我修养,既不假外求,亦不求人知。诗的前四句写兰桂而不及人,“谁知林栖者”一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又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么,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意却另辟蹊径,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其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实际上,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因此整首诗,诗人通过赞誉高雅清香的春兰秋桂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芳香出于自然,以此自喻,从而抒发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不求人知、恬淡从容的襟怀,表达坚持政治理想、不求富贵利达的高尚节操。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认为物的存在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变化,所以“_________,_______”;而“木”和“金”的变化则让荀子相信“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在庄子《逍遥游》中,蜩与学鸠以自我为标准,对鲲鹏发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的质问,庄子认为它们不懂“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蕴涵的有关懂得付出的道理。 (3)在陶渊明《饮酒》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紧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并扩展“南山”,后让诗人喟叹“此中有真意”。 【答案】 (1). 故木受绳则直 (2). 金就砺则利 (3). 适千里者 (4). 三月聚粮 (5). 山气日夕佳 (6). 飞鸟相与还 【解析】 - 28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既有直接性默写又有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1)绳(2)砺(3)适(4)聚(5)佳(6)还。 【点睛】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所有介绍英雄事迹的图书里,连环画有__________的优势: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简捷方便,且读者众多。比之别的文本的或者是舞台的、影像的记录方式,它的接受范围更为广泛和灵活。即使在连环画已经大大__________的现在,这种记录了过去的英雄,也还是一种最为简便最为亲切的读本。《雷锋》《黄继光》《董存瑞》《杨根思》《刘胡兰》《罗盛教》《刘文学》《欧阳海》《安珂》等等,以英雄名字命名的连环画曾经__________。 日常生活里的英雄未必能载入历史,他们也无法谈得清为历史作出了什么重要的推动性的贡献。他们只是在道德上、在人格上树立了以自己生命为代价的丰碑,这样的丰碑在某些抱持宏大史观的人看来经常是__________的,所以由他们把握的历史经常会将这样的英雄有意无意地忽略掉;( ),他们以自己的生命付出维护了社会正义和其他个体生命,从根本上说有助于改善生活着的人类群体的生活秩序和生命质量。记住他们,对现世、对后世的人类,功莫大焉。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得天独厚 今胜于昔 不胜枚举 举足轻重 B. 空前绝后 今不如昔 不乏其人 无足轻重 C. 得天独厚 今不如昔 不胜枚举 无足轻重 D. 空前绝后 今胜于昔 不乏其人 举足轻重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种记录的过去的英雄,也还是一种最为简便最为亲切的读本 B. 这种记录过去英雄的读本,也还是一种最为简便最为亲切的读本 - 28 - C. 这种记录了过去英雄的一种最为简便最为亲切的读本 D. 这种记录了过去英雄的读本,就是一种最为简便最为亲切的读本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是现实生活着的大众生活秩序和生命质量需要这样的英雄 B. 但是忽视他们存在意义的危害是很大的,且已经显现出来 C. 但是现实生活着的大众得益于无数的英雄们的奉献与牺牲 D. 但是这样的英雄却于现实生活着的大众极为有益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本题: 得天独厚:意为独具特殊的优越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也指人的天赋、机遇非常好。一般为褒义词。 空前绝后:意思是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也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 第一空:语境是形容“连环画的优势”的,所以应该用“得天独厚”; 今胜于昔:意思是现在好过过去。 今不如昔:意思是现在不如过去,多用于表示对世事的不满情绪。 第二空:语境是说连环画的现在不如过去,所以应该选择“今不如昔”; 不胜枚举:意思是指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 不乏其人:意思是那样的人为数不少。 第三空:语境中的陈述对象是“以英雄名字命名的连环画”,所以应该选择“不胜枚举”; 举足轻重:意思是只要脚稍微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无足轻重:意思是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 第四空:陈述对象是“某些抱持宏大史观的人”,再结合下文“由他们把握的历史经常会将这样的英雄有意无意地忽略掉”,所以此处应该选择“无足轻重”。 故选C。 - 28 -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本题: 画线句“这种记录了过去的英雄,也还是一种最为简便最为亲切的读本”成分残缺,缺少主语的中心语,可以在“英雄”的后边加上“的读本”; A项,搭配不当。“英雄”是“读本”,主宾搭配不当; B项,正确; C项,成分残缺。缺少谓语动词“是”,在“这种”后加上“是”; D项,“就是”一词不能和前文“即使”构成一组关联词,不如“也还是”更符合语境;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补写语句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从文段中提炼出关键性词语、主要信息,根据具体的语境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本题: 结合下文“他们以自己的生命付出维护了社会正义和其他个体生命”中“他们”即这些“英雄”们,所以陈述主语是“英雄”,依据前后陈述对象的一致性原则判断; A项,主语是“现实生活着的大众”; B项,主语是“忽视他们存在意义的危害”; C项,主语是“现实生活着的大众”; D项,正确; 故选D。 - 28 -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风险理论逐步发展和完善。①________。狭义上的风险是指发生危险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广义上的风险是指风险除了产生危险之外,还有机遇、收益之义。人们习惯上把风险看作贬义词,认为②________。实际上,③________。从这个意义上讲,风险的产生是受害者与受益者之间利益矛盾的体现。 【答案】 (1). 风险包含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 (2). 它只会给人们带来危险 (3). 它还会带来机遇和收益 【解析】 【详解】本题查考生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准确把握语段的话题,全面理解语段的整体意思;二是仔细分析判断各句的语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三是权衡上下文内容的逻辑关系与语意衔接。 本题: 第一空,结合下文对风险进行的“狭义上的风险和广义上的风险”的定义的解释,可知此处是总结概括性的作用,所以可以填写“风险的定义包含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 第二空,结合上文“狭义上的风险是指发生危险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的解释,可知此处填写“它只会给人们带来危险”; 第三空,结合上文“广义上的风险是指风险除了产生危险之外,还有机遇、收益之义”的解释,可知此处可填写“它还会带来机遇和收益”。 【点睛】补充句子, 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题,解答此类试题,概括来说,第一,要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第二,要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等;第三,语句的连贯不应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 21.请观察下面的语段,在两个横线处分别补写适当内容以完成这个设问句的建构,让其能充当该段的中心句或被扩展句,不超过35个字(不含标点)。 - 28 - 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在新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地感受过延安精神的美国记者斯诺写道:我看到毛泽东住在简陋的窑洞里,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和辣椒土豆丝;周恩来睡在土炕上;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敌人的降落伞做的;林伯渠的耳朵上用线绳系着断了一条腿的眼镜。斯诺称赞“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延安精神,是“东方魔力”“兴国之光”。东方魔力在哪?就在于敢于自我革命。我们党因革命而生,勇于自我革命是熔铸在中国共产党人血脉里,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制胜法宝。 【答案】 (1). 为什么依然呼唤革命精神 (2). 这是进行自我革命的迫切要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补写语句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从文段中提炼出关键性词语、主要信息,根据具体的语境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本题: 第一空,结合文段中最后一句话“我们党因革命而生,勇于自我革命是熔铸在中国共产党人血脉里,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制胜法宝”,再结合第一句话“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可知此处表转折关系,在新时代依然需要呼唤“革命精神”,因此,此处填写“为什么依然呼唤革命精神”; 第二空,此句是下文的总括句,一句下文“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等伟人的事例,再结合下文“东方魔力在哪?就在于敢于自我革命。”可知,此处强调关键词“自我革命”,所以此处填写“这是进行自我革命的迫切要求”。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按照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定义,所谓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等的社会责任,改善提升员工的生活品质,让员工生活得更体面、更有尊严,更能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基于此,马云表示,阿里巴巴的下一步应把最佳雇主公司努力转变为员工最具幸福感的公司,此时阿里巴巴集团已连续五年荣登“大学生最佳雇主”中国区榜首。董明珠说:“2012年我推出了‘一人一间房’的条件,到了去年,我推出了‘一人一套房’。”京东斥巨资来进行他们的“安居工程”,一样扛起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如此,而其他社会各界理应皆如此。只有人人主动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我们这个社会才能变成文明和谐的大家庭。 假如你就要结束在某单位(不局限于材料中提到的三个单位)的职业体验实践活动,请以“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话题,在该单位于2020年1月14日上午为你们结束职业体验实践活动举办的论坛上发表你的谈话,以表达你的观察、理解、思考和主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 28 - 勇于担当 创造未来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勇于担当创造未来”。 在我的职业体验实践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刻,首先感谢给予我支持、帮助的公司领导、师长和同事,向大家致敬!在你们身上我看到、学习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责任和担当。 电影《无问西东》中,西南联大在抗战时期,“八千里路云和月,五千里家国”诚然,这是他们的责任,但这又何尝不是我们的责任?在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旗帜下,让我们向阿里巴巴、董明珠、京东致敬!只有勇于担当,才能创造未来。 不悲观,不放弃,勇于担当。在原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但李其云、陈淑美夫妇却遭遇不幸,儿子身亡并留下60万外债,可是他们却不悲观、不放弃,毅然承担起替儿还债的责任,用行动书写一曲仁义的担当赞歌。年迈的夫妇俩用羸弱的身躯,挑起替儿还债的重任,他们的勇气和担当令人动容。 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碧桂园集团捐赠1000万元用于茂名精准扶贫事业,并与茂名市扶贫办、茂名市慈善总会、茂名日报社联合在露天矿生态公园举办“好心茂名”绿色骑行活动,不仅彰显了“期望社会因我们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的企业使命,而且为更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共建“好心茂名”树起标杆予以启迪。 不推卸不逃避,勇于担当。2010年年感动中国人物王伟,忍着失去子和未出生孩子的悲痛,依然承担起作为军人的责任;百岁仁医胡佩兰坚持一周出诊6次,承担起作为医生的义务。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从未漠视自身的重任,她有感于巴基斯坦的内乱纷争,年仅11岁的她开始担当起和平使者的责任,为和平四处奔走呼告。正是因为她的这份担当,让她成为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原本像花儿一般年纪,当其他伙伴嬉戏玩耍时,她却选择担起维护和平的重任,为巴基斯坦的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自古英雄出少年,勇于担当让她得以芳名远扬。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90后00后被称为“垮掉的一代”。这样的评价固然有失公允。但当我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时,渐渐地我们失去了责任感,不愿担当害怕担当,犹如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生活风雨的洗礼。新的时代从不缺乏勇扛国家大任的青年。“蛟龙号”总设计师、潜航员叶聪,付出常人十倍百倍的努力,让大国重器落地;嫦娥团队中那些90后的年轻人,同先辈合作将中国的兔子送上月球背面;哈工大那群二十几岁的青年,成功在轨抢救回了“龙江二号”并拍下了被世界称赞的“最棒的地月合照”……这些走在时代前列的年轻人,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勇于担当,不负韶华”。 - 28 - 习近平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希望,民族就有未来。”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唯有青年人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养一身浩然正气,才可铸就伟大中国。而今,责任的大旗正向我们递来,我们应不负韶华,共同振兴国家。最后,祝愿我们的企业蒸蒸日上,祝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 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首先阐释“企业社会责任”这一话题,然后列举阿里巴巴、董明珠、京东等担当企业社会责任的实例,进而引申到其他社会各界,提出只有人人主动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我们这个社会才能变成文明和谐的大家庭。材料层次清晰,立意明确。写作时还要注意任务驱动部分的具体要求“假如你就要结束在某单位的职业体验实践活动,请结合这个材料内容和你的体验,面向该单位全体员工发表演讲,倡议大家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一定要写成演讲稿的形式,人称应该以“我”或“我们”为主,围绕“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提出希望,发表倡议。行文过程中要注意演讲对象和格式要求,语言风格要亲切而有激情。参考立意: 1.勇于担当,创造未来; 2.学会担当,勇于担当; 3.以天下为己任; 4.责任感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 参考素材: - 28 - 1.顾维钧,27岁成为驻美国公使,34岁出任外交部长,在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中,当时年方而立的顾维钧位居后进,但当需要向和会最高机构报告山东问题时,他的老前辈由于种种原因或拒绝出席,或拒绝发言,但国内有人怀疑他们能否尽职能否勇于承担责任时,顾维钧用行动面对国内人们心中的怀疑,勇于任事,大义然、侃侃而谈,痛陈山东问题的由来以及中国的态度,用豪壮的声音从国际法的角度论证山东当归还作为战胜国的中国。面对别人怀疑时,他的勇于担当。他的杰出表现一直证明着他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对他的评价——这所学校有史以来最有才华的学生。也正因为他面对外界的怀疑时勇于任事,以强烈的责任感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个外交史上不朽的丰碑。 2.作为第一个获得科学硕士学位的赴法勤工俭学的留学生——何鲁。在华罗庚的论文遭到怀疑之时,他在阅读过后认为这一定是不公平的冷落,他力排众议,对华罗庚的论文大表赞叹,他没有认为其他人对华罗庚的论文的评价理所当然,而是身背社会责任,对别人的态度提出质疑,让华罗庚获得国民政府唯一个受颁发数学奖数学家,最后华罗庚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倘使何鲁当时盲从别人的怀疑,或许国家就少了一位栋梁之才。 何鲁面对怀疑,坦然接受,勇于担当,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国家推荐了人才,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3.当今社会,面对社会责任,拥有强烈公民意识的蒋卫锁,持着对乳业的怀疑,在曝光乳业潜规则后惨遭不幸;著名主持人赵普在对皮革酸奶进行怀疑并公众于社会之后却被封杀;打假斗士第一人方在对韩的文笔提出怀疑并展开调查进行论战也受到一些非议。这些人的精神诚能可贵,但这样的人毕竟很少。 2012年年12月在贵州省毕节市,5个流浪儿,钻进一个长1.5米宽13米的垃圾箱,他们在寒下着小雨的环境中不得已才这么做,在里面生火取暖,一个挨着一个进入“梦乡”。我们有理由怀疑社会的冷漠,我们有理由怀疑执管部门的失职。不知道这次事件能唤醒人们多长时间的关注,带给社会多大的影响,最终能带来多大程度的改变。 4.企业要发展并走向兴旺,须臾不可缺失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只有树立了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发展理念,企业发展才具旺盛的生命力;如果缺乏社会责任担当意识,把经济效益凌驾于社会效益之上,把企业利益置于环境护之上,必然为民众所不容,为社会科学发展所不容,即使一时发展了也不会持久,最终会失去生命力,距“关门倒闭”之路不会太远。由此,哈药事件再次敲响警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是企业的生命和灵魂,每一位企业家应时刻记住! 5.回望历史的云烟,我看到了魏源高呼“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十六字道出古人入仕为官,舍小家顾大家的担当;我看到了戊戌六君子喋血高呼为国担当的热情;我看到了五四运动中无数青年学生振臂高呼“以今日之我,逐明日之阳”的决绝。他们无数人的积极进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行文结构: - 28 - 第一部分:开篇提出话题“责任与担当”,从《无问西东》引出观点:只有勇于担当,才能创造未来。 第二部分:正文部分用并列结构,提出三个分论点,并以人物、事例佐证:不悲观,不放弃,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勇于担当、不推卸不逃避,勇于担当。 第三部分:最后联系现实,指出青年人要勇抗国家大任。结尾以习近平的话,引出呼吁:责任的大旗正向我们递来,我们应不负韶华,共同振兴国家。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关、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 28 - - 2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