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湖北省孝感高中等鄂东南示范高中教改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2017-11)
2017 年秋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试卷 黄冈 教师 高 教师 高 考试时间: 11 月 13 日 14:30—17:00 试卷满分:150 分 第 I 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人的社会交往中,矛盾与冲突总是难以避免的。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在各种“交往群” 中,对立与冲突“是一个从来都不可能少的社会因素”。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学背景中,中国传统处 世之道确立了“和”的范畴与“和为贵”的观念。 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和”的基本含义是和谐,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 和谐,更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以人际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以及社会的秩序与平衡为价值目标的。民 间广为流传的“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家和万事兴”、“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 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等俗谚,以及流传千古的“将相和”、“兄弟和”、“姑 嫂和”等历史美谈,便反映出以和谐为取向的社会心态趋势。中国人的贵和取向与自身的生存环境 有密切关系。中国是一个农业宗法型社会,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 在落后生产条件下对互助协作的寻求,正是“和为贵”处世观念的现实基点。 中国人把“和为贵”作为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极力追求人际之间的和睦、和平与和谐,“和” 既是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又是人际交往的目标所在。 “以和为贵”在实际的人际关系运作中,主要表现为如下四种模式:其一,大家各守本分,互 不干涉,每个人都按特定的角色规范去生活,既不要有过多的非分之想,也不要越出自己的利益范 围之外去多管闲事,从而达成和平宁静的秩序状态。所谓“井水不犯河水”,“各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凡事莫生事”,“省事莫惹事”,“不管闲事终无事”等俗语正是这一行为 模式的表现。其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谋求对立面的和睦相处。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其 三,遇到矛盾分歧时,尽量避免正面冲突,保持表面上的和谐一致,尤其注意顾全彼此的情面,在 “大面上过得去”,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撕破脸”,否则便会结下怨恨,种下祸根。其四,一旦发 生了公开冲突,则力求化解,诚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而“和”终归能带来“安”,带来“乐”。 “和为贵”的准则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中国人的人际 关系带有浓重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性功能。但其负面效应亦不可忽略。对“中 和”气象的崇尚与追求,在消解、缓和正面冲突的同时,又导致了人际之间不满情绪表达的间接性 和模棱两可、表里不一的市侩习气,人们为了保持“一团和气”,常常不得不说有违自己真实意见 或感受的话。在表面的“和谐一致”背后,往往是忍气吞声、存怨于心,人际关系中难以形成坦诚 轻松的交往风格。 (改编自郭莹《中国文化讲习录·中国传统处世之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和”即和谐,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传统处世之道中表现为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 然的和谐以及人际之间的和谐。 B.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确立了“和为贵”的观念,人们将这一观念作为待人处世的首要原则,极 力追求人际之间的和睦、和平与和谐。 C.中国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落后生产条件下对互助协作的寻 求,是贵和取向盛行的重要原因。 D.“和”在中国人的社会交往中,不仅是衡量评判人际行为的唯一标准,还是人际交往希望实 现的目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引用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的话,使文章观点更加客观可信,也体现了作者治学的国际化 视野。 B.文章例举了孔子、孟子的名言以及民间流传的俗谚,说明“和”自古以来便是人们追求的价 值目标。 C.文章提到“井水不犯河水”等俗语,反映了各守本分,互不干涉,摒弃非分之想的人际关系 模式。 D.文章结尾既肯定了“和为贵”观念的良性功能,也指出了其负面效应,这体现了作者思维的 辩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处于各种各样的“交往群”中。这正是中国传统处世之 道确立“和为贵”观念的社会学背景。 B.人们遵循“和为贵”这一待人处世的原则,由此主张达成和平宁静的秩序状态,并拒绝接受 冲突的发生。 C.为达成“和而不同”这一人际交往模式的理想状态,人们尤其注意在人际交往中顾全彼此的 情面,但这也使得人们不能坦诚相待。 D.作者认为“和为贵”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充满人情味,但有时也阻碍了人们向对方直接表达 不满情绪,只能达成表面的“和谐一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静 沈从文 春天日子是长极了的。长长的白日,一个小城中,老年人不向太阳取暖就是打瞌睡,少年人无 事作时皆在晒楼或空坪里放风筝,什么人家的风筝脱线了,各处便都有人仰了头望到天空,小孩子 都大声乱嚷,手脚齐动,盼望到这无主风筝,落在自己家中的天井里。 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左右,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望到一个从城里不知谁处飘来的脱线风 筝。一个男小孩子,怯怯的,转动两个活泼的眼睛:“小姨,小姨,婆婆睡了,我上来一会儿好不 好?” 女孩子忙回过头去,轻轻地骂着,“北生,你该打,怎么又上来?等会儿你姆妈就回来了,不 怕骂吗?” “玩一会儿。你莫声,婆婆睡了!”小孩重复的说着,神气十分柔和。 女孩子皱着眉吓了他一下,便走过去,把小孩援上晒楼了。 上了晒楼,两人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堕的栏干旁,数天上的大小风筝。晒楼下面是斜斜的屋顶, 左右全是别人家的晒楼。晒楼前面是石头城墙,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 河对面有一个大坪,上面还绣得有各样颜色的花朵。大坪尽头,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 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了一会天上,又望了一会河水。 他们是逃难来的,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 的北生是男子。胡胡涂涂坐了十四天小篷船,到了这里,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几 个人住此已经有四十天了。妈妈同嫂嫂只盼望宜昌有人来,女孩岳珉只希望上海先有信来,因此才 好读书。若过宜昌同爸爸住(爸爸是一个军部的军事代表,大哥也是个军官),不如过上海同教书的 二哥同住。 …… 下楼后,女孩岳珉到房里去,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吸 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她就睁开了眼睛。 “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微微的笑着。那种笑是那么动人怜悯的,使女孩岳珉低低的嘘了一口气。 “你咳嗽不好一点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人不吃亏。早上吃鱼,喉头稍稍有点火,不要紧的。” 静了一会。母亲记起什么了。 “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 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因为记忆力乱乱的,故第二次又来说着。 女孩岳珉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还梦到三毛老 表来接我们。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我们算算看,今天会不会有信来。”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说不定自己会来!” “报上不是说过,十三师在宜昌要调动吗?” “爸爸莫非已动身了!” “要来,应当先有电报来!”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的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珉心里却那么想 着:“妈妈病怎么办?” 病人自己也心里想着:“这样病下去真糟。” 过一阵,听到翠云丫头说:“看呀,看呀,快来看呀,一个一块瓦的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 就在头上,我们捉它!” 女孩岳珉抬起来了头,果然从天井里也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如同一个吃醉了酒的巡警神 气,偏偏斜斜的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的在空中摇摆。 女孩岳珉仍然上了晒楼了。上了晒楼,仍然在栏干边傍着,眺望到一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的 就平静了。后来看到染坊中人在大坪里收拾布匹,把整匹白布折成豆腐干形式,一方一方摆在草上, 看到尼姑庵里瓦上有烟子,各处远近人家也都有了烟子,她才离开晒楼。 下楼后,向病人房门边张望了一下,母亲同姐姐三人都在床上睡着了。再到小孩北生小房里去 看看,北生不知在什么时节,也坐在地下小绒狗旁睡着了。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希奇的想到:“谁在问谁?莫非 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的走到门边去, 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 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 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一九三二年三月(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描写的是小城的春天,女孩岳珉和小男孩北生眼中的各种景物充满了生机与希望,象征 着自由和幸福。 B.小说充满了诗意的美感,对风筝、桃花等意象的描写,营造出了女孩岳珉在躲避战乱时的一 种轻松、闲适的情绪。 C.小说巧妙的设置了楼上和楼下两个相对的空间维度,晒台上看到的充满了遐想,楼下的现实 无法回避,互为写照。 D.小说以“煞尾”的方式结束全文使得情节上出现空白,引发读者的思考,如:小女孩的结局 如何?他们何时知道父亲的消息? 5.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划线处描写风筝的用意。(5 分) 6.小说为什么以“静”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我们所处的消费时代更加重视消费的原则:娱乐性、商业性和消遣性。任何经典文化和高雅文 化都不可逃脱被拿来“消费”的遭遇。在这种消费主义的语境下,我们所看到的“戏说热”“大话 热”和“搞笑风潮”是那样的顺理成章。庄严、理想、神圣的事物成了游戏,金钱的力量无所不在, 市场逻辑统治着一切,对终极问题的关怀与重建人类精神家园的使命感被放弃。视觉艺术在走出高 雅进入低俗的过程中诱导大众缺失了审美自我提升的激情与能力,进而弱化了对人类和个体的深度 精神关怀,弱化了对人性境界和人文精神境界的自觉追索的热情和进取能力,这种境况的持续发展 必将严重影响与阻碍和谐社会的实现。 (摘自高淮生《关于文学经典影视改编的人文精神建构的思考》) 材料二 关于大学生接触原著与改编作品的调查结果 心照汗青”的气节品格,并能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就意味着读出了真意, 读出了滋味。 材料三 (图表来源:《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 (摘自人民网《读经典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现在所处的消费时代,庄严、理想、神圣的事物越来越稀少,现在的文学作品中已经没有 了对人类和个体的深度精神关怀。 B.从材料二的调查结果看,所列作品中除了《红楼梦》《儒林外史》《镜花缘》外,看过改编的 影视剧、戏曲、连环画或听过评书的比例都高于读过原著或节选的比例。 C.《朗读者》这档节目之所以能够成功,不仅仅是选些文章来读一读,更诉诸于人的情感,特别 关注朗读这一形式背后的故事和人。 D.现代人读经诵典,读进去才有可能读得懂,跳出来才能更客观地审视经典,并观照内心,有 选择地指导自我。对待古代经典,要做到“客观、科学和礼敬”。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四则材料都反映了国人对经典文学的热爱与敬意,讲述了让传统经典重新走进当代生活的多 种形式。 B.低俗的视觉艺术会诱导大众缺失审美的能力,弱化对人性境界和人文精神境界的自觉追索, 这种境况的持续发展必将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实现。 C.材料二反映出大学生普遍对古典文学的疏离与陌生,状况令人担忧。调查中,不少大学生以 影视作品或连环画替代经典阅读, 反映出大学生群体未能摆脱浅阅读的状态。 D.品味与诵读经典,如果深切领悟到经典作品中表现出的优秀民族精神品格和传统文化,并能 央视《朗读者》一开播就引起广泛关注,人们突然觉得心灵有了安放的地方,也觉得《朗读者》 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敢于回归到文字的世界,让大家体会到安静的隽永的美好的体验,并且在 心灵的共振之中,有了重新认识自我、认知这个世界的可能。 《朗读者》这档节目之所以能够成功,不仅仅是选些文章来读一读,更诉诸于人的情感。朗读 者有 96 岁高龄却像孩子一样率真的翻译家许渊冲,与癌症抗争的乔榛,陪丧失听力的孩子读了十六 年书的母亲陶艳波,13 位清华大学的老院士、老学者、老教授……朗读者的身份千差万别,有作家、 科学家、外交家、企业家、导演、演员和普通人,他们选择的篇什,也是与他们的人生息息相关的, 这样,很轻易就能打动观众和读者。其中,蕴含着他们的青春、眼泪、告别、勇气、选择、陪伴、 第一次和生离死别,当朗读者把他们的内心敞开,同时他们也打开了莎士比亚、鲁迅、老舍等人的 生命,这是以生命的方式进入经典的阅读和朗读。 (摘自突袭网《以生命的方式进入经典的阅读和朗读》) 材料四 今人读经,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 高致。”现代人读经诵典,读进去才有可能读得懂,知其深邃,跳出来才能更客观地审视经典,并 在审视过程中观照内心,有选择地指导自我。对待古代经典,用业内人士的话就是做到“客观、科 学和礼敬”。否则,妍媸不分,全都拿来,像鲁迅所说的那样“随手拈来,大口吞下”,把“新袋 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也当成了滋补品,后果自然是“吃得胸口痒痒的,好像要呕吐”。 读经诵典,“怎么读”重要,“读成什么”也重要。在品味与诵读过程中,如果深切领悟到古 人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 把它们继承和发扬下去,就意味着读出了真意,读出了滋味。 E.央视《朗读者》这部文化综艺节目,带领观众走进了一个慢慢读、细细品的文化空间,让观 众亲近经典。它标志着中国综艺节目已经去除了娱乐的喧嚣,回归本真。 9.如何让文化经典更好地走进当代人们的生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 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 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 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 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 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卧不设席,行不骑 乘,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 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因谓武侯曰:“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 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吴起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 (2)吴起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4—15 题。 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 说之言纵.横.者.。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 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B.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C.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D.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游仕,指外出求官。在古代,不少人选择外出闯荡以寻求功名。通过拜谒结交有地位的名人 或是充当权贵的门客等,来获得赏识、荐举而做官。 B.侯,是一种爵位。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依次为:伯、侯、公、子、男。秦汉以后,侯是仅 次于王的爵位。古时,侯也是士大夫之间的尊称。 C.丞相,是我国封建时代权位仅次于君王的高官,秉承君王旨意总理全国政务。有的朝代,也 称为宰相或相国,可简称为“相”。 D.纵横者,多指称凭辩才进行政治、外交活动的人。战国时,涌现出一批游说诸侯的策士,他 们知时局,会机变,长智谋,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为了消除鲁君的疑虑,吴起杀掉了自己的妻子。有人认为吴起“贪名猜忍”,重用吴起会使 鲁国陷入危险境地,建议鲁君弃用吴起,鲁君听信了谏言。 B.吴起不仅好用兵,而且善用兵,取得了一定战功。他能被魏文侯信任,既是因为李克对他的 客观评价,也是由于他自身表现出来的军事才能。 C.田文死后,公叔接任为相,公叔十分欣赏公主,通过攀附公主势力,准备谋杀吴起。此外, 他又成功地离间了魏武侯和吴起的关系。 D.吴起是一个倒霉的人,他有才干,但往往立功后会受到诋毁和排挤。他最后到了楚国,推行 变法以强兵,却遭到了中外敌对势力的共同仇恨,最终被杀害。 13.把文章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5 分)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海 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4.以下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白诗首句起得突兀,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历历在目,营造了 惆怅的氛围。 B.白诗“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而“唯有”还看出诗 人惜花之情深。 C.苏诗第一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意,这是为海棠 的将谢造势。 D.苏诗最后一句中“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 的情有独钟。 E.两首诗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存在差异,白诗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而苏诗主要运用了 虚实结合的手法。 15.同样是写赏花,这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 同时也表达出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 。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刘义隆的典故,以古喻今的句子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第Ⅱ卷 表达题(80 分) 春笋般冒出,可视为科技创新在硬件、软件等方面均有值得关注的探索。但是, ② 。独木 难成林,多栽培有生命力的树苗,蔚然成林才可期。从这个角度看,我们 ③ ,也应进一步 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当地时间 2017 年 4 月 21 日,伊拉克摩苏尔收复战持续,导致大量建筑物被毁,满.目.疮.痍.。 ②在众目睽睽之下与同伴耳语是很不礼貌的事,耳语可被视为不信任在场人士所采取的防范措 施,不但会招致别人的侧.目.而.视.,而且对你的教养表示怀疑。 ③关于陕西绥德坠亡产妇的跪倒缘由,医院和产妇家属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④在短道速滑世界杯 3000 米接力赛中,范可新不.孚.众.望.在最后一圈成功超越韩国队员,完成逆 转绝杀,帮助中国队夺得冠军。 ⑤第 14 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正在广西南宁举行,许多国家的机构和商家纷纷参展,各种特色 商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⑥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 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A.①③⑥ B.①③④ C.①⑤⑥ D.②④⑤ 1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此次俄空天部队的空袭旨在以支持叙利亚政府军对当地极端组织据点展开进攻为目的,空袭 行动的目标与该区域内的“叙利亚民主军”阵地保持安全距离。 B.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在诞生之后,欧洲哲学家包括黑格尔曾经认为,民族国家是历史的终结, 也就是说,民族国家是人类社会各种制度的最后阶段。 C.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学习自然科学如果不掌握语文这门工具,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其它学 科的概念和原理,不可能有条理的、严密的思维习惯。 D.这期培训班是全国职工教育委员会和国家经委于今年五月底联合举办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二 百多名职工代表参加了这次培训。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 分) A.“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中国政府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解决 地区间矛盾问题时表达自己的意见。 B.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在《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 领导研究落实。 C.来稿一经采用,即奉薄酬。来稿一律不退,三个月未接到用稿通知,请自行处理。敬请广大 作者赐稿。 D.今年十月初,收到老师惠赠的大作,我心里十分高兴,连夜拜读,如在海滩上拾到一颗珍珠, 颇有收获。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科技创新要取得突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 ① 。学术特区如雨后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5 分) 新应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隐患。“网络安全身份认证系统如果采用生物识别,个人 认为是目前所有认证里最不安全的。”众人科技董事长谈剑锋给出的理由是,“大家认为安全,是 因为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然而,正是因为唯一性,一旦丢失就一定不能再生。所有生物特征进入 计算机后就是 0 和 1,一旦被截获就必然被重构。”在谈剑锋看来,在互联网环境下生物识别技术应 该在多维确定的基础上使用,不能把刷脸、按指纹作为登录认证的手段。 ①不是丢失了就一定不能再生。 ② ③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最近几年,央视播出了许多公益广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给妈妈洗脚》《家(family)》 《筷子》《打包(我儿子最喜欢吃饺子)》《常回家看看》《器官捐献心跳篇(妈妈的心跳他能听 到)》《取款机爸爸》《请永远留一盏灯给别人》《感谢不平凡的自己》《这一年只为了这一刻》 《爸爸的谎言》。 ②《公益广告托起“中国梦”》一文中写道,一则好的公益广告能让人们在欣赏中产生共鸣, 在共鸣中增加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践行真、善、美,更深切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真谛。如 果每个人把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内化为个人的人格力量,形成一种自觉行动,那么一定能促进我 们这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从材料一中具体选择一则公益广告,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则公益广告的感触与思考,写一 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查看更多